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论文

时间:2023-05-03 07:40:04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许唐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论文

篇1: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论文

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论文

产业融合存在行政区划绩效考核的锁定,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长期以来,制造产业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和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行政绩效考核体制使得产业融合基本上是在地方行政区划范围内发展。行政区划所形成的界限大大制约了产业融合的自然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普遍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尚不尽如人意。为此,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区域层面上的融合发展,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发展现状。

从我国产业融合发展整体现状来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现代生产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往往是产业融合发展较好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抢占到了改革开放的先机,一些具有良好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的地区率先发展,服务和制造产业集群迅速兴起,初步实现了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大批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等。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各种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服务产业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虽然有部分地区依靠当地资源优势也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从地区差异上来看,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最高,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差距较大,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较为明显。

在我国区域内产业融合的地理分布上,越是接近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制造业集群发展势头就越猛。上海作为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其生产服务业越发展,周边地区制造业也越能受益。据计算,上海生产服务业每增长1%,苏、沪浙三省市工业增长0.918%。虽然中西部地区虽然也有制造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从数量和区域分布来说,都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其原因在于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的发展滞后,产业融合存在一定难度。

如果按照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来统计,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数量比例约为75.8∶12.1∶9.1,东部地区的集群数量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数量相对来说少得多,甚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数量相加(约为557个),还没有浙江一个省的数量多(约为561个)。另有研究表明,1985年~间,除了烟草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云南、四川和安徽集中外,其他27个制造业都不同程度地向东部地区集中。

二、制约因素。

1.产业融合存在行政区划绩效考核的锁定,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

长期以来,制造产业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和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行政绩效考核体制使得产业融合基本上是在地方行政区划范围内发展。行政区划所形成的界限大大制约了产业融合的自然发展,表现为地方政府行为在产业融合的形成过程中经常发挥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跨境分离时,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势必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这大大阻碍了区域间专业分工的发展,使得产业发展经常出现只有“扎堆”而无“融合”的现象,企业难以通过产业融合走向高端道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模式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规模攀比,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缺乏对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产业融合效应难以充分释放。如,我国的产业布局通常表现出“一镇一业”或“一县一业”的格局,且镇与镇或县与县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化的问题,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上海与江苏的同构率达90%,与浙江的同构率也达70%。产业结构的雷同经常会演变成引资大战,而引资大战反过来又使同构现象在更高层次上重演,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区域内产业发展存在明显两极分化态势,部分地区产业融合难度大。

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分布最多、最广的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低端的生活消费品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依靠的是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生产方式较粗放,产品的创新意识不够,且过于依赖外部市场,因此,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在东部地区内部,一些显现出勃勃生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创新型集群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高科技园区,规模和数量都十分有限。同时,生产服务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情况也不理想,如研发、设计、营销以及金融等服务产业,仍只分布在京、沪、广、深等少数核心城市。这种产业集群类型的不协调造成了东部地区内经济发展潜力和优势的不均衡。

3.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流动不协调,不利于产业链的延伸。

东部地区在全国服务业中牢牢占据了领先和优势地位,要素的使用效率也要高于其他地区,从而吸引中西部的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资金等要素源源不断流入。这种要素流动所产生的巨大的集聚效应,将中西部地区限制在低端要素、原材料供应商的角色,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区域产业融合的难度,拉大了地区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区域内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城市和乡村、城市内部城区和郊区的经济发展落差较大,使得区域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即吸纳和集聚周边地区生产要素的效应远胜过向周边地区扩散生产要素、带动促进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效应。因此,企业、人才、资金等各种资源不断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差距逐渐拉大。

4.制造业与当地生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缺乏区域内产业融合的需求。

我国制造企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在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市场营销环节(如品牌经营)的延伸。这些从事中低端环节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内部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员工工资,企业生产成本可以依靠廉价劳动力供给进行控制,相对容易得到补充。因此,没有动力引进外部更廉价的、效率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供给来源。

本土企业普遍缺乏对高端生产服务市场的需求,对区域内本地生产服务的需求就更为有限,不利于区域内生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以及产业融合。同时,产业转移到中国的制造业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设计、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营销网络规划等产前和产后服务都主要依赖于母国企业总部的规划,对国内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严重不足。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缺乏产业融合的动力。

5.城市化发展滞后,生产服务业难以形成有效的需求集聚效应。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服务业发展虽然已呈现一定的规模化和集群化趋势,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服务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较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许多城市的服务产业结构质量和经济增长方式与国外相比差距甚远。以上海为例,该市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东京的6.4%;最终消费占GDP比率,韩国是70.9%,英国是85%,而上海为48.3%,远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从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来看,20上海为2.34%,发达国家研究和开发费用的投入一般占到GDP的3%左右;从万人大学生人数来看,20上海为282人,而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可见,尽管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GDP达到工业化后期的产值,但实质上还没有达到与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人才、资本和消费结构。

三、对策建议。

1.依据区域产业优势,构建层次分明的区域分工格局,加快产业探讨与研究在区域层面融合发展。

从区域发展层面来看,为了缩小商务成本的差异和产业发展的梯度,实现东西部地区间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必须做到空间集聚,合理布局。区域产业融合首先需要确定重点发展哪些目标产业,区域内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和规模是区域产业融合赖以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东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将部分制造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充分利用不同区域之间在商务成本结构上的差异,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协同发展,降低整个产业链条的成本。其次,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重点是明确不同城市、区域和城乡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统筹和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之间形成层次有序、融合配套、分工错位、优势互补的格局。通过生产服务业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纵向与横向的扩展和延伸,将东部地区在弹性生产、规模制造和后勤运筹等方面的经验和技能转移给中西部,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通过区域产业集群建设,打破制造产业低端化、同构化现象。

一方面,应当通过着手培育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系统,使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研究开发、咨询到管理、后勤等方面得到一体化的服务,尤其是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业,为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必要的环境。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一批与跨国公司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区域性特色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应大力培育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融合,以带动区域产业技术水平的升级。鼓励跨地区、跨国别的企业兼并活动,区内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加快对本区投资的机遇,积极主动地与跨国公司合作,充分吸取跨国公司在科技创新中的溢出效应,加快进入国际研究开发网络系统,融入到国际化研究开发的新环境中。

3.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当务之急是取消国内各地区间的市场壁垒,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即通过市场、产业、信息、交通和城乡一体化,形成统一和开放的国内大市场。

一是通过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之间的财政支付能力差距,确保建立基础公共服务的全国最低标准,从而促进要素流动,形成统一和开放的国内大市场,为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建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实现产业的梯次配置。

4.加强区域技术创新合作,通过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

一是明确区域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要依赖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

二是通过促进地区的创新资源共享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培育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政府应采取有关措施促进相关行业基础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加速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融合的进程。

三是利用区域内核心城市已有的大量研发机构和人才优势,把核心城市培育成区域的创新策源地。其中的关键是通过区域分工,使研发成果能在区域内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实现产业化,双方能够共享技术创新的效益,以提高培育创新活动的动力。

5.通过市场竞争,加快区域中心城市高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要重点加快生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地放宽市场准入,合理引进民资和外资参与服务企业改造,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为主转变。

一是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供给主动引致需求,促进制造业功能升级。部分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可以通过吸引国外高端生产服务业入驻,利用其示范效应、人才培养和流动等外溢效应,逐步提高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产业层次。

二是区域中心城市还可以通过发展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本土生产服务业,逐渐替代跨国公司承揽的高端服务业。通过国内生产服务企业从事国际代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通过“干中学”效应逐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大力推进现代生产服务业跨越区域界限集聚式发展。要按照市场原则,鼓励优质生产服务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服务业的集群化、大型化、组织化。四是政府主要应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利用市场机制,支持现代服务业实现区域性集聚

篇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论文【1】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开始逐渐兴起。

目前来讲,无论是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还是制药企业为了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生物制药产业都将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作用。

生物制药拥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以及生物药物的药理活性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在环保业、畜牧业、农业、食品加工行业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等领域逐渐得到了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生物制药;现状;发展建议

1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

1.1 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

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制药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是“重磅炸弹”药物。

但是,当前我国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中,只有天津的天力士集团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达到了这样的目标要求。

所以,这便反映出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之中,缺少一些国际知名产品。

创新能力不足的话,就会导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影响。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跟国外相比较,最大的差异便是在对原创性药物的研究上面。

目前我国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药品都是属于仿制药,没有掌握独立自主的制药技术。

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仅是研发水平的限制,还因为仿生药物能够花费较少的投入来获取更大的收益。

例如,PCR诊断试剂可以获取超出成本大约十倍的利润。

所以,许多生物制药企业便开始进行仿制,这就出现了同种产品被多家制药公司重复仿制生产的现象。

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数量,而且还不利于提高生物制药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1.2 存在较小的投资比例

生物新药的研发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资金的投入,在发达国家,一种新药的研发通常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时间,而且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但发达国家还是一如既往重视对新药的研发。

因此,为了逐步提高我国国内的生物制药研发水平,需要国家加大对生物新药的研发投入。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发达国家在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上面通常都会占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以上,但我国在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上面,却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这种在生物制药研发投入上较小的情况,无疑影响了我国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在跟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容易失去先机。

所以,我国需要逐渐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研发投入。

1.3 生产技术产研脱节

生物制药在具体研发上面,通常需要上游跟下游技术的有效配合。

就像是基因工程药物一样,上游技术一般是构建基因工程菌,会涉及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以及测序等环节。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基因的克隆、导入、培养与筛选工程菌。

下游技术通常会涉及纯化目标蛋白以及工艺放大,需要有效保障产品质量。

我国在生物制药产业的一些研发领域之中,虽然上游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只落后了几年,但在下游技术上面,却跟发达国家之间拥有超过十年的差距。

所以,因为下游技术的落后,便无法达到生物制药产品研发生产的目标要求,从而影响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建议

2.1 优化生产方式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非常丰富的药材资源,而且在质量跟种类上面,一直排名在国际前列。

针对目前国际生物制药产业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生物产业需要逐渐发挥出自身优势,能够通过优化生产方式来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例如,在天然植物药资源上,我国需要重视对中草药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发酵生产工作。

当中草药在完成了发酵跟酶化之后,便可以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而激发了生物活性。

所以,我国需要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利用好我国中草药资源众多的优势,能够在采取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将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出来,进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生物制药技术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从而促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制技术水平的提升。

当前来讲,我国的甘肃省正开始积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优势来发展中藏药产业以及生物制药。

2.2 实现产业化

我国要想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就需要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能够通过高等院校来培养优秀的生物制药研发制作人才,从而为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

我国需要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企业跟科研机构的融合力度,使生物制药企业能够通过外包的方式来构建良好的技术同盟关系,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互相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了生物制药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

生物制药企业将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研发内容提供给一些实力较强的小型公司来进行研发,可以逐步提升新药的研发效率,加快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

所以,我国实现生物制药的产业化建设,可以有效拓展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空间,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

2.3 依托相关领域

生物制药产业属于一种高科技行业,一般会涉及多种学科。

所以,生物制药产业需要依托相关领域来逐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例如,生物制药产业需要跟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图像处理以及微机电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为药物研究设计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生物制药企业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图像技术能够对特定功能属性分子进行分析,进而提高新药的设计研发效率。

因此,生物制药产业需要逐渐跟其他技术领域相融合,从而提升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的自主创新研发建设,进而逐步提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3: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开始逐渐兴起。

目前来讲,无论是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还是制药企业为了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生物制药产业都将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作用。

生物制药拥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以及生物药物的药理活性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在环保业、畜牧业、农业、食品加工行业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等领域逐渐得到了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生物制药;现状;发展建议

篇4: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2.1 优化生产方式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非常丰富的药材资源,而且在质量跟种类上面,一直排名在国际前列。

针对目前国际生物制药产业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生物产业需要逐渐发挥出自身优势,能够通过优化生产方式来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例如,在天然植物药资源上,我国需要重视对中草药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发酵生产工作。

当中草药在完成了发酵跟酶化之后,便可以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而激发了生物活性。

所以,我国需要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利用好我国中草药资源众多的优势,能够在采取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将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出来,进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生物制药技术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从而促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制技术水平的提升。

当前来讲,我国的甘肃省正开始积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优势来发展中藏药产业以及生物制药。

2.2 实现产业化

我国要想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就需要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能够通过高等院校来培养优秀的生物制药研发制作人才,从而为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

我国需要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企业跟科研机构的融合力度,使生物制药企业能够通过外包的方式来构建良好的技术同盟关系,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互相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了生物制药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

生物制药企业将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研发内容提供给一些实力较强的小型公司来进行研发,可以逐步提升新药的研发效率,加快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

所以,我国实现生物制药的产业化建设,可以有效拓展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空间,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

2.3 依托相关领域

生物制药产业属于一种高科技行业,一般会涉及多种学科。

所以,生物制药产业需要依托相关领域来逐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例如,生物制药产业需要跟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图像处理以及微机电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为药物研究设计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生物制药企业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图像技术能够对特定功能属性分子进行分析,进而提高新药的设计研发效率。

因此,生物制药产业需要逐渐跟其他技术领域相融合,从而提升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的自主创新研发建设,进而逐步提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延云,朱超.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广州化工,,09:25-27.

[2]陶然,余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药房,2012,37:3463-3465.

[3]石飞飞,崔淑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广州化工,,20:16-17.

[4]孙艳艳,王大博.浅谈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14:147.

篇5: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1.1 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

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制药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是“重磅炸弹”药物。

但是,当前我国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中,只有天津的天力士集团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达到了这样的目标要求。

所以,这便反映出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之中,缺少一些国际知名产品。

创新能力不足的话,就会导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影响。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跟国外相比较,最大的差异便是在对原创性药物的研究上面。

目前我国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药品都是属于仿制药,没有掌握独立自主的制药技术。

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仅是研发水平的限制,还因为仿生药物能够花费较少的投入来获取更大的收益。

例如,PCR诊断试剂可以获取超出成本大约十倍的利润。

所以,许多生物制药企业便开始进行仿制,这就出现了同种产品被多家制药公司重复仿制生产的现象。

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数量,而且还不利于提高生物制药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1.2 存在较小的投资比例

生物新药的研发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资金的投入,在发达国家,一种新药的研发通常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时间,而且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但发达国家还是一如既往重视对新药的研发。

因此,为了逐步提高我国国内的生物制药研发水平,需要国家加大对生物新药的研发投入。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发达国家在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上面通常都会占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以上,但我国在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上面,却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这种在生物制药研发投入上较小的情况,无疑影响了我国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在跟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容易失去先机。

所以,我国需要逐渐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研发投入。

1.3 生产技术产研脱节

生物制药在具体研发上面,通常需要上游跟下游技术的有效配合。

就像是基因工程药物一样,上游技术一般是构建基因工程菌,会涉及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以及测序等环节。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基因的克隆、导入、培养与筛选工程菌。

下游技术通常会涉及纯化目标蛋白以及工艺放大,需要有效保障产品质量。

我国在生物制药产业的一些研发领域之中,虽然上游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只落后了几年,但在下游技术上面,却跟发达国家之间拥有超过十年的差距。

所以,因为下游技术的落后,便无法达到生物制药产品研发生产的目标要求,从而影响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6: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1.1 总体概述 我国的生物制药业起步比较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因工程药物作为核心研制、开发与产业化己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当前我国注册生物技术类公司有400多家,已经取得基因工程类药物试产或者生产批文企业占到四分之一,主要分布于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及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地。

近十几年来,我国开发了一大批新特效类药物,大大解决过去使用常规方法不能够生产或生产成本非常昂贵药品生产技术的问题,这些药品可分别用来防治诸如遗传性、心脑肺血竹、免疫性、肿瘤、内分泌之类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疑难病症,并且在避免毒副等作用明显要优于传统类药品。

1.2 突出的问题

1.2.1 创新研发不足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必须要遵守《同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议》,于专利期内如果仿制某类新药,开发一方有权索要4- 10亿美金赔款。

国际的大型生物制药类企业,研发的费用可占到销售收入20%以上,在这个方面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长期处在弱势的情况。

引发国内生物的制药业缺乏创新原因就在生物制药类企业于研发思想意识上比较落后,新药的研发过程沿用了学术工作方式,先从文献索引开始,在实际上仍然是走一条模仿的道路,缺少原创性。

在一方面,科技研究所研究成果,多数还沉淀于实验室或保险柜;另一方面,比较于产品的创新,企业更加注重于现有产品改革及提高。

这样的结果就是,创新的成果市场的转化率很低,离产业化、规模化的需求仍有非常大的距离。

1.2.2 融资的渠道不畅 作为高新技术类行业,生物制药的产业特点决定它需要前期资本的投入很大,因此除了企业的自身盈利积累及政府的资助以外,资本融通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风险投资机构在生物制药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投资的收益不理想,最近几年来投资大幅减少,由全面投资转变为重点投资。

因为风险投资的明显导向作用,引起其他方面投资纷纷的缩水,这都严重阻碍我国的生物制药业发展。

1.2.3 混乱的产业格局 我国的生物制药业未形成一定的格局,产品生产进入了壁垒期。

国内企业于市场风险的估计不足,对于一些国外畅销类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引发整个市场低水平的恶性竞争。

除最初几个产品先上市企业得到盈利以外,大多企业难以获得大的毛利率,在些甚至处在亏损的边缘。

篇7: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指出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突出的问题,比如创新研发不足,融资的渠道不畅,混乱的产业格局。

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有仿制、创新并举,拓宽融资的渠道,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全文结构紧凑,希望可以促进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 生物制药;发展;创新

近来,以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为代表现代的生物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日益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自上世纪的90年代以来,随着基因组等重大技术突破使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明显的加快。

当前,有三分之二的生物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医药行业,用以对传统医药学进行改良或开发特色新药,由此引起医药工业重大的变革。

篇8: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2.1 仿制、创新并举 制药行业里能销售真正有价值产品只有一种:就是患者使用药物。

创新不仅仅是个学术过程,更是个商业过程,企业创新首先应当从需求开始,进而寻找满足此种需求功能,由功能来确认技术构思,由技术构思来考虑技术方案,这样就可降低产品研发技术上的风险。

在制药业方面,产业链分成上游创新的阶段、中游物质的分离阶段、产品的加工阶段、下游的营销策划阶段及渠道分销等。

而生物药品研究开发的方式应该趋向一体化,从研究试验到生产到市场整个的过程要实行一体化,创建企业、研究机构一体化联合体,于技术、资金、市场、人才与管理互动式发展,相互渗透。

2.2 拓宽融资的渠道 公开的资本市场里融资可为产品处于成熟的阶段生物制药类企业提供资本的渠道,但对大部分处于初创期或种子期的企业由于缺少稳定的现金、现实商品化的产品、可靠偿债的能力,难以从间接的资本市场来获得支持(比如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债权性的资本),并且高额的负债所产生沉重利息负担会极大制约企业后继的发展。

国外风险基金在逐渐地进入中国,包含大型生物制药公司和技术公司在内跨国企业使用联盟等方式对我国的生物制药类企业进行投资,及我国自身的私募基金、风险基金等发展,还有呼之欲出创业板,于我国生物制药类产业发展将会起到强大推动作用。

我国的生物制药类企业只有增强项目的运作能力,才会有效地融合金融和生物制药技术,形成围绕企业成长的全面的发展链,进而构成项目运作良好的循环。

2.3 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国际贸易中,欧美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认证的制度,于发展中国家出口交易产生极大限制作用。

医药的贸易也成为欧美国家使用技术壁垒里最频繁领域之一。

篇9:我国档案管理现状及发展论文

我国档案管理现状及发展论文

【摘要】档案以保存、提供利用为主要责任,面对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和利用等任务。当前数字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管理上的巨大挑战,档案行业也不例外,有必要对新时代我国档案管理进行探讨。本文旨在分析这我国档案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档案管理发展方向。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状;发展方向

一、引言

档案管理包含的类型多样,有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企业档案管理、城建档案管理、医学档案管理等等,涉及的行业多,无论是个人档案或者集体档案,档案承担着记载信息、传承信息以及提供保存、检索供社会利用的责任,落实好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由于信息化发展,档案管理面临许多新困难、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实现长久、跨越式发展,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而解决发展方向问题首先要明确我国档案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存在困境。本文将在分析我国档案管理现状的基础之上,解读我国档案管理发展方向,为我国档案管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二、我国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各部门、单位积极参与,调整数字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系统。我国档案管理存在已久,越是庞大的体系进行改革的难度就越大,但不能因为困难就对环境发展坐视不理,而必须直面我国档案管理中意识薄弱、不够规范、人员不够专业等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不断调整发展。本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国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会制约我国档案管理的发展步伐。长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边缘化和重要程度弱化会导致档案管理产生许多问题,如分类模糊、保存混乱、查找和检索困难,利用率低等。

(二)档案管理专业队伍建设未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会制约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发展。根据《档案法》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合理的档案材料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移交等有关规章制度,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化管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依赖档案管理知识还不够,还需要了解现代化技术手段,并灵活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对档案管理专业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档案管理方法处于过渡阶段。一蹴而就的管理改革和转变是不现实的,要促进我国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发展,并始终处于与时俱进的发展中,要认识到目前的状态处于过渡阶段,传统和现代管理手段并存,有些改变是主动适应性改变,有些是被动提高性转变,无论如何,要承认过渡期的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正视这样的现状。

三、我国档案管理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社会经济发展高速,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逐渐兴起;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海量的数据资源,革新了各行各业的常规模式,现代化技术手段强势来袭。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意义不言而喻,而随着新技术的逐步渗透,人员管理、档案管理侧重点等都必须同步协调发展,本章将从3个方面谈一谈我国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化发展趋势,引入大数据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也将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引入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可以更加充分开发利用,更便于数据的存储与备份;档案管理从简单的文件节约利用(实体管理)上升到知识管理(构建新型资源知识服务引擎)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成为可能。

(二)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趋势。我国档案管理未来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专业化、深入化,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科学引导和有效监控。如建立适应专业化形势下的科学激励、考核机制评估体系;建立符合现代化档案特点的竞争机制;推行档案人员职务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双向选择,严格考核,加强对档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考核等。

(三)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档案管理形式发展。数字化档案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从纸质管理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档案管理数字化能够提高档案查询、利用效率,更好地保存保护历史珍贵档案资料,实现档案异地备份等。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如建立档案数字化管理机制,加强电子档案的维护、档案保密工作,以及建设规划标准、加强数据库建设和管理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辅佐,不断发展创新,探求更加高效、便于利用的管理方法,实际上属于非常系统化的工程,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必须从意识上重视这项工作,明确发展趋势,才能有效采取改善措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李小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探讨[J].云南档案,,(6):48-50.

[2万谦.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导刊,,(20):120.

[3]徐拥军,周艳华,李刚.基于知识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索[J]档案学通讯,,(2):24-28.

[4]武志芳.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与改革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3,(6):99-102.

[5]杨成莲.浅谈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兰台世界,,(S2):71.

[6]柏维.浅谈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9):63.

[7]张记铭.浅析档案管理现代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90):105-106.

[8]张红艳.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解析[J].办公室业务,,(2):43.

篇10: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探讨论文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脉络,利用SWOT分析方法具体剖析了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会、威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稳定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三是稳定政策支持,鼓励多元化经营。

关键词:通用航空;产业发展;SWOT分析;政策建议

1概述

通用航空产业如今正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务院5月常务会议指出将推动“万亿级”通用航空产业政策落地,这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倍增,国内通用航空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环境下所作出的对市场的重要利好消息。通用航空的发展是在我国低空空域管理逐步放宽的背景下实现的,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但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政策限制,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主要体现在供给主体、市场需求培育、行业监管等配套体系建设相对于其他市场体系比较落后。因此结合我国目前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利用产业经济学相关分析方法来探讨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用航空是当代立体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通用航空所涵盖的服务项目也是民用航空服务体系中最为广泛和活跃的。高启明(2013)[1]统计得出截止年底,我国共批准设立38个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基地),其中,来自中央层面的占76.13%,地方层面的占23.87%,分散于全国。董念清[2]进一步指出截止20年底,我国通用航空作业飞行时间共计完成51.7万小时,较增长2.8%,机队规模达1320架。但这些仍然远低于美国等通用航空产业发达的国家。我国的通用航空产业不论在政策环境、发展背景都面临着与国外无法比拟的复杂情况。冯超(2014)[3]指出通用航空产业是一个技术含量高、资本含量密集的产业,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能够兼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能够带动农业向机械化和规模化迈进。源于此,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研究课题组()[4]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通用航空发展,并指出我国通用航空业存在监管空白和重叠发展态势,增大了通用航空的发展成本。本文将借助于SWOT分析方法来探讨我国通用航空产业。

2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最初运用于分析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来探讨影响企业发展的四种最为关键的因素,即,存在的优势(Strength);存在的劣势(Weakness);环境中的机会(opportuni-ties);环境中的威胁(Threats)。文章将借鉴这种方法来分析我国通用航空产业。

2.1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优势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由于受到政策的影响,长期滞后于国际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通过上述的文献梳理分析,发现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能够借鉴到国际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成果,进而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发展优势:能够应用的范围广泛。通用航空的定位为除了公共运输服务以外的涉及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等多个行业,以及抢险救灾、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教育训练等多个具体方面。市场潜力巨大。长期被压抑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相关工作推进,不少业内人士纷纷看好我国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相关经济人士结合到美国通用航空发展规律,指出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市场空间产值保守估计在3000亿元人民币,将显著推动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进一步提升,助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

2.2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劣势

同样,由于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具有政策的敏感性,导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劣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作业环境相对敏感。通用航空主要依托飞行器开展低空作业,不同于以往任何产业的作业环境,低空作业面临着居民楼、高压电线等环境因素,还面临着对环境中输出的负外部效应,即对作业环境中居民的干扰。前者降低了作业的安全性,后者增大了作业的阻力。产业基础薄弱。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产业基础缺乏。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关注公共运输航运业务,这些航空业务主要是大型飞行器,因此相应的配套产业体系也是围绕我国大型航空业务开展的。如今逐渐关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主要是指轻型、小型飞行器的制造,还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产业转型和资源的再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结构刚性调整。二是从业人员匮乏。不仅是通用航空从业人员匮乏,连公共航运业务的从业人员同样匮乏,因此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业业务,首先应当加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壮大通用航空从业人员规模。

2.3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机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我国通用航空业可以从以往的经济发展积累中获得自身发展需要的资金支持。这主要是指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为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积累了巨大的发展启动资金,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场需求结构刚性调整。资金积累的优势尤为凸显,我国的通用航空产业不再像国外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初期面临着资金和市场的双重匮乏,发展速度缓慢,根据“后发优势”理论我国的通用航空产业正面临着黄金发展时机。

2.4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威胁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存在的威胁主要在对这个产业的认识上存在不足。人们单纯地将通用航空划归为民用航空的`一部分,却就忽略了通用航空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将导致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受到局限。认识不清,界定不明确将制约通用航空产业形成自我的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套用或者沿用以往的民用航空运行机制将暴露诸多问题。认识不清,把握不足,是我国目前通用航空发展存在的主要威胁。

3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针对性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于通用航空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人才的充足供应是关键,应当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下,进一步扩大相关院校的招生指标,拓宽和降低招生限制,让更多优质生源流入到航空基础培训体系中,为通用航空产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同时加大对相关院校的资源倾斜,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更新教学设备,引进优秀教学人才。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普通民众对通用航空的了解程度,尤其是投资者对通用航空的认识,促进优质的资金流入通用航空产业。前者主要是扫清通用航空作业的障碍,后者主要是保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拥有充足的资金,助推通用航空产业平稳而快速发展。三是稳定政策支持,鼓励多元化经营。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政策支撑,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相关立法推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形成连续性扶持型政策体系,着力构建稳定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脉络。同时鼓励民间资本、优质外资进入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经营结构,降低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扶持民营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念清.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0-117.

[2]冯超.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空间与产业链[J].中国流通经济,2014(5):117-121.

[3]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研究[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3,21(2):1-9.

篇11: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全面分析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栽培、产品开发、加工以及产业化经营现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阐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5点产业化发展建议.

作 者:胡清秀 曾希柏 王安  作者单位:胡清秀,曾希柏(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北京,100081)

王安(中国农科院国际合作与产业发展局,北京,100081)

刊 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年,卷(期):2001 22(6) 分类号:F3 关键词:食用菌   产业化   前景   问题   建议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研究的论文

从多维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研究的论文

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大学生多媒体作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县域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食用菌发展分析论文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产业论文

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论文
《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积极打造五大平台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23-05-15

旅游文化创意中旅游业作用分析论文2022-04-30

工业设计与环境之间融合思考的论文2022-09-14

传统市场与产业组织论文2023-03-15

农科城科技创新论文2022-04-30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状况与对策论文2022-12-09

农村论文2024-01-25

浅谈TRIZ理论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论文2023-03-13

经济类毕业论文评语2023-11-30

大学生产业经济论文提纲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