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对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的思考的论文

时间:2023-12-28 07:36:1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论对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的思考的论文(锦集10篇)由网友“a1677659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浅论对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的思考的论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浅论对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的思考的论文

篇1:浅论对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的思考的论文

浅论对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的思考的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三个环节分析了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现状;“浅剖”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提出稳定生源需家长学生方、高职院校与社会方的多层面共同努力。

【论文关键词】生源;高职;信息安全专业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目前,中国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接受优质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人口逐年减少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特征。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1986—1990年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为12539.7万人,自1991年以来,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到后,预计普通高中年均毕业生人数还不足30万人,到那时,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高考录取率100%,高职院校将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

一、理性分析。

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现状从湖南省内各高职的招生就业处了解到,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导致部分行业岗位饱和,市场供大于求,使得诸如信息安全专业等应/往届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导致生源不稳定体现在如下几个环节:

1、填志愿

家长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受到学校、媒体和市场的三重影响,集中选择钱景较好的行业,出现热门专业扎堆填报的现象。往往随着市场“动荡”,原先的热门专业不再好就业,就会出现“热进冷出的情况。

信息安全专业是2l世纪新出现的专业领域,信息安全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家长学生都填报近几年的热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不但本科该专业扩招,高职也几乎招一至二个班。

2、学校录取

生源状况是高职院校最敏感的问题,大多高职院校均被告之每年都有录取不报到的学生。通常学校录取规则是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上线人数未超过计划数)的情况下,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非第一志愿考生在确定专业时,按其高考分数降分确定。录取专业时,按分数优先的原则确定专业,专业之间无级差。

3、用人企业

学生曾抱怨:“就业难!从实习就能看出来,某大型网络公司安排八人实习,毕业时就签约一个,能好找工作吗?用人企业般安排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从事与信息安全产品(如防火墙,杀毒软件)开发相关的工作,或直接参与产品(如加密和PKI体系建设,入侵探测)研发,工资待遇高。而同一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有的可能是提供信息安全相关的咨询服务(如风险评估、安全计划制定、安全项目管理),工资待遇较低。

二、把握内涵,“浅剖”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它紧紧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演变。近几年信息安全专业的潜力非常大,市场又供不应求,不少高职院校都会随着这种社会形势扩大招生规模。然而,一旦该专业社会岗位需求出现相对不足,学校的专业设置就可能失调,从而造成就业困难,生源十分不稳定。

1、培养学生的钡4重点不同

武汉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以来,现已发展到30多所。之后高职院校也陆续开办该专业,但还未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学生在求学期间有换专业的想法。

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构成有普高生和高职生两类。重点高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注重学生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高生的特点是知识扎实,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争优”的愿望比较强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知识不系统。同时,制约其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学习的信心不足。

从专业意识看,社会上有些人对高职教育类型的误解,学生自身认为读高职低人一等或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因此学职不爱职,专业思想不稳定是一个明显的特征。

2、高职信息安全专业体系建设不科学

新高考方案公布后,高职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如何做出专业特色。因为要想保持一个专业的稳定性,就不能被动等待市场变化,而是主动地进行院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培训方向和师资力量等规划设计,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信息安全专业体系建设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一些具体做法都源自重点高校本科专业,各个高职院校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无统一的指导性意见;教学计划不够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没有突出信息安全专业自身特点;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停留在安全理论、安全策略等层面,实验实训条件普遍相对落后造成了信息安全“理论家”。

三、深入思考。稳定生源需多方努力

培养人才足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的最核心使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即毕业生受社会的欢迎程度以及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多少。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要跟实际相结合,不要通用性太强,专业性不够;要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要增强和清晰市场导向的意识;要弄清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类型与标准。面对生源不稳定的几个环节,稳定生源需多方共同努力。

1、家长学生方

中国正在经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过程,服务业中各种外包服务业务,如BPO(业务流程外包)、ITO(信息技术外包)等业务方面,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所以对于IT职位需求会不断增加。新高考高职方面填报方式的改革,其核心的两个字就是专业。在帮孩子挑选专业日寸,家长也需了解相关专业群的情况,即对学校的整体实力心中有数。建议准备选择三批本科院校的高考生,不妨选择稍好的高职院校。原因在于:就业率稳定加工资下滑最小。从就业率来看,届高职高专毕业生84%就业率与届持平,示范性高职院校87%高于高职高专的整体就业率,但本科院校从94%下滑到90%;从月薪看,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院校2008届毕业生的薪水均出现下滑,但相比本科院校,高职毕业生下滑幅度最小。

2、高职院校方

当前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广大人民群众都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强烈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抓紧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抓好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抓实每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抓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1)明确目标定位。职业院校应提升观念,时时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这其中经常会隐藏着一些新职业和新技术的“信号,职业院校只有认真学习分析,才能未雨绸缪。找到高职服务社会的独特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在设定专业规模和结构时,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2)加强高素质教学团队的组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技能强、学识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即:

①坚持德才兼备的用师导向,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定理想信念。

②努力做到走出去,请进来。

“走出去”。高职教师需深入企业一线,才能及时和深入地了解新职业和新技术的相关背景与要求,及时更新知识开展教学。

“请进来”。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相关的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他们是新职业和新技术的催生者”,加强沟通才能在师资培训、设施配备、专业设置等方面得到具体指导。

以信息安全教研室为例:每百名学生配备师资规模总数为6~7人,其中校内副教授以上职称为2—3人,讲师2~3人,具有硕士学位(包括在读)的中青年教师5~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实施“专业带头人制,将校内教师与行内专家进行团队化管理,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③加强课程体系改进。

结合教职成(]4号文件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精神。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与企业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包括专业基础教材、职业技能教材和生产性实训{教材。倡导实践教学,积极推行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尽量做到了产教对接、学做合一,既抓住了市场需求,又卓有成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技能。

④建立毕业生跟踪回访数据库。

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所学知识能否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收入如何,职位是否得到晋升?职位晋升后,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否够用?及时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回访的方式建立毕业生跟踪回访数据库,有利于专业建设的科学发展。

3、社会方

诸多教育学者认为科学发展高职教育可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深入推进订单式培养改革;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巩固和完善促进高职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四、结束语

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做到科学决策、科学执政,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值得期待的一年。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才能稳定生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信息安全专业的栋梁之才。

篇2: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安全保障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信息安全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课题,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很多普通高校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部分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该专业,但如何建设有高职特色的信息安全专业,摆脱本科及研究生的那种“研究”型课程体系模式,建立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是区别高职与本科信息安全专业的根本特征。然而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目标,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很大

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来进行,同时应该体现高职的特色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在课程的安排上有些院样采用的是“时尚拼凑法”,即目前流行什么,什么时髦,就上什么课程,不讲科学性、合理性;还有一些用的是“本科精减型”,即把本科、甚至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拿来,删减掉一些较复杂的课程,拿来给高职用;也有的采用的是“量体裁衣型”,根据本校条件实际条件量体裁衣,有什么样的师资,就开设什么样的课,有什么样的实验室,就进行什么样的实践教学。这些安排课程的方法并不科学,也不健全,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信息安全人才。

1.2课程的连续性不强

正是由于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导致课程之间存在大量重复的知识内容,并且往往衔接性很差,有的课程没有前导课程、有的课程没有后继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很困惑与迷茫,也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诸多麻烦,影响了教学质量。

1.3教材的建设很滞后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新兴专业,目前市场上信息安全的教材都是本科的教材,并且种类也不丰富,而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更晚,能用的教材几乎没有,很多时候只能使用精减的本科教材,或者使用教师讲议作为教材。

1.4实验条件很落后

信息安全学科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注重实践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因此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一个信息安全实验室往往在百万以上,由于财力有限,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实验室,导致相当多的实验没有办法开出,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篇3: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

2.1做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市场调研

高职的特色之一就是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同步,在课程建设之前应该考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职学生。粗略算来,目前社会需要的信息安全人才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了解”型人才,这类人只要了解基本的信息安全概念,会使用本单位的信息系统就行了;第二类是“操作维护”型人才,这类人主要是指分布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员;第三类是“产品售前后”型人才,这类人主要针对的是在网络公司或安全设备厂商的售前和售后人员;第四类人是“创新”型人才,主要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这几类人才中只有第二类“操作维护”型和第三类“产品售前后”型人才是适合高职来培养的,前者主要着力点在“用”这个字上,要能正确的配置网络设备,能使用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防火墙等;后者在熟悉安全产品的前提下,也要会“用”相关的安全产品。这与高职重技能的特点是吻合的。

2.2课程体系的制定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能体现出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分析所需要的能力,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来设定课程,在后期应该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的设置,让企业一线的需求直接渗透进课程体系,同时也要积极的让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生产一线中去,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接受企业的锻炼,使学校与企业衔接的更紧密,更能体现课程为就业服务。

2.3改进教学过程与手段

在课程的实施上,要求每个课程环节必须达到规定目标,素质、知识及能力三层次不能脱节。根据不同的课程主线,授课方式要求多样化。操作系统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引领学生在课程中学会应用;网络基础类课程要求采取讲授和实操结合的授课方式,要求精讲多练。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课时总量必须要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授课,引入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

2.4落实专业技能考核

在课程体系的最后一环就是考核,要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是衡量课程体系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最主要的途径。以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若干个核心技能为考核点,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去完成,根据完成的正确率,速度来进行评分。当然,如何建设题库,如何使题库更科学性,这也是一个长期并且复杂的过程。

目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课程体系又是其中一项关键的工作,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迎春.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8).

[2]彭自然,喻昕,胡伏湘.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刘任熊,李畅.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崔光耀.未来五年信息安全的发展格局[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11).

[5]王云鹏.高职高专信管专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7).

[6]张栋冰,兰义华.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软件导刊,2008,(6).

篇4: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基础建筑投入不断加大、各地建筑工程也在热火朝天地开展,既懂施工又会管理的人才缺口越来越严重。面对社会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需求量大、专业要求高的现状,如何培养专业性人才成为当下高职学校工程管理专业首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以此为出发点,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索与思考。

一、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向不清晰

由于其就业前景十分明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无论是在高职

院校,还是在各大高校都是一门热门的专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教学方向却不清晰,有的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着重强调工程管理与工程法律;有的院校则更为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使得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基础不同,有的属于专业型管理人才或技术型人才,有的则属于复合型人才,不符合社会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需求。

(二)课程设计不平衡

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很多高职学校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采用课程设计一体化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设计阶段,却缺乏理论性的引导和实践支撑,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十分混乱,并且为了追求教学效率,盲目加强各个学科的学习压力,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不利于高效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手段太单一

高等院校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在教学模式上一般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是理论内容还是实践教学,基本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因此,学生的技术性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同时,高职专科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在理论学习的能力上比较薄弱,因此不断强调理论学习,加强学习压力反而适得其反。

(四)师资力量不均匀

相比本科院校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就出现了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的现象。实际上,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身是实效性高于理论性的,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带队,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掌握实践知识。而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师资力量不均的原因,致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无法顺利得到有效的指导,学生需要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来完成学习。

二、培养专业人才的对策及思考

要培养专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需要从教学方向、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师资力量四个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打造高效率的教学课堂,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达成社会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保障学生的就业前景。

(一)明确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制定教学方向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步。在当下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社会更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

(二)完善体系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是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以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改革前提,根据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具体动向,充分结合对行业长远的审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计划的合理分配,侧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其他方面内容的教学活动活动作为补充。

(三)丰富教学

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对教学参与的积极性。目前高等院校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将直接导致学生厌倦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明确教学方向、完善教学体系后,就要针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或多种微课教学资源,为学生生动立体地展现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针对建筑工程管理这一块内容,让学生选取案例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有条件的院校可配备实训基地或运用沙盘模拟实训,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完备师资

完备的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为加强教学综合素质,高等院校本身要鼓励教师多学习,可组织教师进行各类进修活动,帮助教师提升自身,并与时俱进,不断深入学习,从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两方面入手,加强教师的实训能力,保证教师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高等院校、教师与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学设备的配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则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并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为合格人才的培养做准备。

篇5: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 要]高职文秘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与变化,着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通过调整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为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提供平台。

[关 键 词]高职文秘;人才培养;一专多能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个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文秘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层次也必须遵循这个定位。

一、高职文秘专业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小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专多能”指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适应社会的多方面工作的技能。“一专多能”也常被说成是一专多长,即“复合型人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一专多长的人。

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和市场实际分析看,现在和今后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仍然是各类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小、人数少,要求秘书是杂家,是多面手,除从事秘书工作外,还要求承担财务、人事等多方面工作。从市场实际看,办文、办事、办会三大技能对于一些文科毕业生来讲似乎并不是难事,中文、管理、新闻等各个专业的学生也在跟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抢饭碗,秘书职业对于专业的兼容性,也导致该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

(二)学生个性爱好的差异性:人各有长,发挥优势

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个性气质及学习基础上是有很大差异性的,这正好为培养一专多能的秘书人才提供一定的可能。高职学生应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在学好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培养与文秘专业密切相关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技能,并努力使之成为自己的特长。比如,形象气质佳、性格活泼外向、擅长表达的'学生可着重培养自己演讲与口才、主持方面的技能;如性格内敛文静、喜欢写作的学生可考虑发展书法、摄影与摄像方面的特长。

二、高职文秘专业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实施

(一)调整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就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我校以企业服务为中心,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一专多能集一身,知识面拓宽,在实践中善于动脑、乐于动手,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的“秘书+会计”复合型人才,具备能从事办文、办会、办事、办商以及出纳、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调整课程内容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中心技能与辅助技能的有机结合。学院除了开设办文、办事、办会等常规的文秘专业核心课程,还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的应用、秘书英语、演讲与口才、书法与美工、化妆与形体训练、速记与速录、会计技能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与文秘专业紧密相关的一些技能。

全院公共选修课程插花艺术、茶艺、摄像与摄影、汽车驾驶等的开设则为学生练就“一专多能”拓展了广阔空间。

(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将专业技能竞赛列入教学计划,每一学年安排在3~5月份进行。在项目设置、竞赛方案、评分细则上都尽量与重庆市高职高专技能竞赛选拔赛、全国高职高专技能竞赛接轨。文秘教研室在近几年都举办了小键盘数字录入比赛、书法比赛、会计技能比赛、速记与速录竞赛,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学生会等为磨炼学生技能提供平台

学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元旦晚会、演讲与辩论比赛、校园歌手赛),各个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学生会组织策划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磨炼技能与身手提供了大大小小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宗福廷.浅谈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职业(下旬),(9).

[2]谢芳.当前高职文秘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实践与探索,.

篇6: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实训资源库建设论文

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实训资源库建设论文

通过对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实训资源库展开研究,按照三阶段逻辑上升式职业能力需求,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包,促进了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提升了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内涵建设,而专业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就是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出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需求的实训资源库成为重中之重。如何开发出既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需求,同时又符合专业建设实际情况[1]的课程资源成为诸多院校研究的重点。

1 以专业实训室为基础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训库建设

结合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服务外包产业背景,开展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实训资源库建设研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对服务外包产业背景下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要求进行调研,明确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开发适合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实训项目包,形成具有行业特点、专业特色的实训技能模块,具体有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交换机-路由器技术、WEB安全、网络安全应用系统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实训模块进行教学实践资源开发,形成对应的实训项目包,进而构成内容丰富的实训资源库。利用网络实践教学环境,开发一个集各个项目实训包、案例库、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安全技术实训教学平台。

2 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方式组织实训项目包开发

2.1 防火墙技术实训项目包开发

以信息安全技术模块中常见的防火墙技术模块为例,围绕防火墙技术模块中各个技能模块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学生今后职业能力需求进行组织开发,形成如下实训包内容:

项目一、防火墙技术实训项目包

模块1防火墙基本模式实训

任务1 防火墙SNAT模式配置;任务2 防火墙DNAT模式配置;任务3 防火墙混合模式配置;任务4 防火墙透明模式配置;

模块2 防火墙服务器模式实训

任务1 防火墙作为DHCP服务器模式配置;任务2 防火墙作为DNS服务器模式配置;任务3 防火墙作为DDNS服务器模式配置;

模块3 防火墙高级模式实训

任务1 负载均衡模式配置;任务2 双机热备模式配置;任务3 源路由模式配置;

模块4 防火墙日志系统实训

任务1 配置日志服务器配置;任务2 配置记录上网URL配置;

项目二、网络安全设备VPN实训项目包

模块1 IPSECVPN模式实训

任务1 基于路由静态的IPSEC VPN配置;任务2 基于路由动态的IPSEC VPN配置;

任务3 基于策略静态的IPSEC VPN配置;

模块2 复杂 VPN模式实训

任务1 SSL VPN模式;任务2 L2TP VPN模式;

其中项目一实训包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防火墙技术方面的基本技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项目二实训包是面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防火墙技术方面的高级技能,能够对多个防火墙设备、防火墙与终端、防火墙与服务器设备进行较复杂的操作。

2.2 其他实训项目包的建设

按照实训项目包培养学生能力从基础,到常用,再到高级的阶段式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原则,依次开发了堡垒服务器实训项目包、WEB 安全实训项目包、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综合实训项目包的核心实训资源,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防火墙技术》、《信息安全产品配置与维护》、《网络攻防与实践》、《网络安全管理与实践》等课程提供了主要的实训项目资源,支持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在各个实训项目包开发建设好后,针对学有余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开发适合面向第二课堂、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创新大赛等活动的综合实训就成为实训资源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各个实训项目包进行内容整合,形成包含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WEB安全网关、WWW服务器等网络安全设备配置与互联,操作系统安全、网站攻防、系统评估于一体的综合实训项目资源。

3 结合前沿技术开展软性实训资源库建设

实训资源库建设除了针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对应的专业实训室进行硬件设备资源的实训库资源开发,也需要引入前沿技术,进行软性资源库建设。在网络安全系统集成过程中[2],引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先进理念,开展风险评估中的量化评估研究。将故障树算法引入到该量化评估中并进行算法改进,获得相关知识产权。通过师生共同开发这样的软性实训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开发实训室的研发功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 开发的实训资源库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1 实训资源库在多个专业中应用

开发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实训资源库的多媒体课件和部分实训资源库,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相应的专业课程中得到了应用,如基于防火墙技术的课件和实训项目包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防火墙技术》课程中充分应用,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信息安全工程技术》课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应用和完善。

4.2 实训资源库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多门核心课程中应用

开发的实训资源包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多个核心课程中得到应用。如基于防火墙技术实训、基于网络安全设备VPN实训应用在《信息安全工程技术》课程;基于堡垒服务器实训项目包应用在《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基于WEB 安全实训项目包、基于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安全系统的实训项目包应用在《网络攻防实践》。而各个实训资源库又综合应用在了大学生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创业策划大赛中。同时这些好的获奖项目又对实训资源库起到了完善的作用。

4.3 编写的教材在多个专业课程中应用

在开发实训资源库过程中,注重记录实训操作,引入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结合硬件产品的特性,可以编写相关的实训指导书。这种校企合作编写的《防火墙技术实训指导书》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共同使用,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的专业选修课中使用,使开发的实训资源得到了共享和推广,通过多轮教学检验,使实训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4.4 开展研究获得专利

通过引入专业前沿技术,进行软性资源开发。在对实验室的信息安全风险系统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发现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只是一个大体方向,并不能具体进行定位。因此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深入研究,通过建立故障树分析的方法,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具体分析,获得关键技术,取得相关专利授权。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又推动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通过对国家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中的信息安全技术实训室进行软性资源开发,按照工作岗位决定职业技能要求的原则,遵循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规律,按照基本技能——常用技能——高级技能的培养原则,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实训资源项目包的开发与建设,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推动了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高职专业实训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教师教科研能力,最主要的是促进了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实训资源库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篇7:对高职院校水工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论文

对高职院校水工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论文

1.概述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就一直把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认真贯彻,但是由于受到工程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建设的都是基础性水利工程,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一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健全,让许多新技术在水利工程设施上得到了应用,我国也兴建了一批诸如三峡工程之类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利工程,同时也加快了水工专业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步施工数量和工程作业面都在增加等原因,水工专业的人才缺口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还是很大的,为了缓解这种社会需求的压力,各高校都在加快这方面的教育投入力度。

2.高职院校水工专业学生现状

高职水工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本科专业而言,具备较高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虽然在理论基础上有所欠缺,但是针对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而言,这种能动性较强的学生在职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还是很高的。但是由于用人企业在建或者拟建的水利工程项目目的性较强,而且新型的相关技术应用也较多,一般常规性的水工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就造成了一边是水工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没有专业对口岗位入职,一边是水利工程建筑单位急需水工专业相关技术人才的这种较为矛盾的人力资源浪费情况出现。

3.高职院校水工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3.1 企业代培模式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企业的水工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校方可以牵头组织用人单位和学生在入学阶段实施企业代培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根据自身用工岗位缺口的数量来制定学生培养的数量,企业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相关学习费用,在毕业之后由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的,直接入职企业的相关部门,没有通过考核的学生,要对企业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这样定人、定岗、定向的培养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一次性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解决了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大部分费用,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不过,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种代培模式的周期较长,如果人力资源需要短时间内急速补充的话,这种方式不可取。

3.2 以工代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目前高职学校较为常见的模式,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它解决了用人单位短时间内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校理论知识的一个实践环境,与此同时还能在实习阶段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这种一举多得的措施让用人企业、学生和校方很是受用。水工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技术性较强,如果让学校依照理论知识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的话,教育资源成本投入很大,随着以工代学模式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一步到位的在实际工作环境下得到锻炼,这样不仅解决了学校资金短缺的问题,还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理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总结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专业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正式毕业之后的入职相对于通过校招等渠道来的学生而言更具有竞争力,对于自身的职场生涯规划抢占了先机。另外,对于企业而言,这些学生的在岗实践时间虽然短暂,但是由于专业技能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且社会背景较为简单,所以在岗位调整和专业知识利用上也能得心应手,对于解决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后,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专业岗位短缺问题是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而且对于一些工期较短的工程而言,这种临时岗位的设置,也可以解决盲目的进行人力资源扩招给企业带来的庞大的用工成本支出,这种变相的`开源节流的措施也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相关净收益。

不过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可以暂时性解决专业岗位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学习较为片面,实践操作经验几乎没有,所以在进入实际工作阶段的时候,还是要在有具备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完成相关工作,切忌盲目的让学生在不熟悉环境和工作性质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相关工作,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另外,校方既然和企业建立了相关的实践渠道,就要尽量保持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既能在学生毕业后的招聘中尽量争取更多的工作岗位,还能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造更多的轮岗实习机会,不要以盲目的追求“上大企业”、“上大项目”为目的的实践,而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出现。

3.3 国际交流模式

许多水工专业的新技术在海外的利用率是较高的,校方应从大局出发,加快海外合作交流教育项目的沟通,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理论基础之后,尽可能多的到掌握先进技术经验的海外学校交流学习,虽然这种模式实施起来产生的费用较大,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不小的开支,但是相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本投入而言,这些支出就显得少的多了。

不过,在这个模式的实施阶段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回流工作,跟学生签订相关的协议,避免出现专业人才流失情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水工专业学生的各种全新培养模式,势必会为我国培养更加专业、更为优秀的高端水工技术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不仅是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持,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也要充分地融合其中。

篇8: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 要】目前,高职教育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得到极快的发展,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的就是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笔者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从教5年,现从本专业学生来透视整个高职学生在人文精神上的欠缺并通过倡导人文教育改善这一局面,以促进高职又快又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的第十二个年头。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将近有1200所,招生将近300万,在校生860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已达“半壁江山”。人文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界议论的焦点,虽然近年来人文教育已深入人心,高职人文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工作在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一线,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有针对性地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本文通过本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一些思考。

笔者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中,每个学校任意抽取一个班级学生(两个班级共107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107份问卷,收回107份,回收率100%;其中107份问卷有效。文中相关数据来自这次调查。

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突出表现

人文精神是一个宽泛而全面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叶朗教授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部职教司司长张尧学说,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以人为本,必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要关怀人,要爱人,要有责任感,要爱他的国家,要爱他的民族,然后要能够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有它的信仰,有它的文化的传承性。本文讨论的人文精神,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对道德情感的取向和对待社会的态度等内容。

1.1 基础文化知识的欠缺。旅游管理专业兼招收普高生和三校生。何为“三校生”?它是指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被录取的学生。在这次被调查的107人中,有60人是三校生,47人是普高生,认为自己基础文化知识“欠缺”的共有41人,占总数的38.32%其中27人是三校生,14人为普高生;认为自己基础文化知识“非常欠”的共有3人,都是三校生,占总数的近3%,两项相加超过40%。

1.2自卑和焦虑心理。在107份问卷调查中,和本科生相比,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感到自卑,回答“经常”的有10人,占总数的9.34%;回答“偶尔”有26人,占总数的24.30%,这些数据说明本专业有相当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应该引起重视。

1.3缺乏感恩之心。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对学校感激的,回答“非常感激”的有12人,回答“感激”的有15人,两项相加仅占总数的25.23%,这样的结果很让人揪心也让人担心。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心理、情感和道德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只有在充分认识下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对于高职旅游专业人文教育的思考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2 两个基本问题

2.1全新理解高职的最终目的和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高职教育当然不能违背教育的这一核心原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于是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职业培训,弃人文性而不顾,这是违背教育的精神和最终目的的。中国的教育历来提倡的都是“成人成才”,成人永远放在第一位。

2.2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一个学校的人文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必须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全体师生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所形成。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文化底蕴就不能称之为高校,顶多是一个培训机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为了自身长足的发展,去把培育自己的文化底蕴放在战略的意义来看待。

篇9: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

3.1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的有效途径。通过上文的论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虽然重视职业教育,但并没有使之和普通教育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是高职发展中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实现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建立专门的高职院校,二是在综合性大学中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院。高职教育要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就必须从普通高等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和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的独立的“车轮”,国家就应该在资金、政策和招生上给予同等待遇。

3.2重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显性课程主要指的是学科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处理好专业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的关系,做到既突出专业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之中,包括物质情景(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景(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景(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3.3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提高。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可见,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生怎么做人。学校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中有的人曾经是优秀的导游,是旅行社管理人员或者是饭店管理人员等,这些实践经验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但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旅游专业的教师不应该满足以前的成绩,而是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利用假期进行进修,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进取的榜样。同时,在授课中把人文精神融入专业知识,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讲授。教师平时还要注意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主动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通过塑造自身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积极运用人文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业操守。相信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对他们走好人生之路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红.职业教育和人文精神——关于教育目的的再思考理论研究.,(5).

[2]蒋纬.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3]夏昌祥.试论高职院校开展文化教育素质的体系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报,,(3).

[4]刘伟辉.陈国生.旅游专科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体系建设[J].

[5]人力资源研究.2007,(1)

[6]陆枚.论职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南昌高专学报,,(6).

[7]裴凤琴.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篇10:专业建设下对高职文秘实践课程的思考论文

专业建设下对高职文秘实践课程的思考论文

【摘要】课程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本文立足于文秘专业的建设,从实现文秘人才的培养目标入手,来揭示文秘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着重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编研、硬件设施等方面,探求实践课程改革的路径,更好地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秘专业;实践课程;问题思考

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及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已从单纯的满足“就业需要”走向“就业与创业并举”,从“找工作岗位”到“自主创业”。近年来,从面向职业岗位转向观照学生的职业生涯,正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新趋势。针对这一趋势,课程建设成为了改革的聚焦点。要本着课程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思想,把握好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大方向,为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培养社会所需的文秘人才,特别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文秘人才,专业建设应以“能力本位、实践导向”,抓好学科各项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程的改革。

实践课程是促成学生专业技能内化巩固的有效方法,是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职院重视和强化实践课程的背景之下,文管类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却掩盖不了经营的惨淡,文秘专业也是如此。由于各种原因,文秘专业的实践课程常常留于形式,缺乏突破,甚至弱化虚化,不能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应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建设:

一、师资团队的储备培养建设

教学质量是实现高职教学目标及培养目标的首要保证,也是专业建设的指向所在。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高教司在下发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几乎都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要走“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道路。要实现文秘人才培养目标,占领文秘人才市场,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条长线,培养出具有应用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打造一支高水准的专业教师团队。可以说,文秘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文秘教育成败的关键。因而要求文秘“双师型”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工作作风,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对秘书职业岗位技能得心应手,并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

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特别是合并转制的高职院,文秘专业的教师大都是非“正规军”,多由文科类教师“半路出家”而来,专业化程度不高,并且学历水平偏低,学术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教学转型不彻底。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教学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又缺乏指导实践教学的经验和使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致使教学内容脱离工作实际,手段单一,方法缺乏创新,课堂教学呆板,“一言堂”依然堂而皇之地存在着。即便有新生力量补充,由于刚工作,同样缺乏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秘书工作能力也不是从书本上学的来,靠的是实践,是经验。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实践,如何向学生传授一流的技能?这一短板绝不可忽视。

解决的办法是将文秘教师从文科教师中剥离出来,通过培训教师、引进人才、工学结合等方式,完成“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首先要抓好教师的专业思想建设。专业教师要树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努力实践的思想,并先于学生确立职业观念,使专业教师率先进入“准秘书”的职业角色之中,以身垂范,实现教师的转型,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秘书角色,实现学生的转型。第二,教师要从老方法、老传统的茧缚中挣脱出来,积极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激发教师积极钻研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能根据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状况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能开发专业科研项目,以完成教学转型,跟上职业教育时代的步伐。第三,高职院要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放行教师到高校进修或到企事业单位、公司挂职锻炼。教师到工作现场不仅可学到实践经验,还能体验当今秘书学科的前沿性变化,把职业教育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教学的改进和科研的进展,起到了一举多得作用。第四,鼓励专业教师尽快提高学历和职称,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秘书职业资格考证,做到持证上岗。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证的同时,又能积累秘书考证经验,以利于今后指导学生考证。第五,以“产学合作,校企共建”的方式,共同构建专业教师队伍。或引进一线高素质文秘人员任教及指导实训实习,或聘请业界有极强职业能力的资深专家开设讲座、培训。最后,积极培养或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对整个教师队伍进行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能力更新,才有助于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

二、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是尊重技术、强调实践的教育,是一种技能型的教育。北大创建者蔡元培先生早年在倡导学生到实际工作中实习时就指出:“实习非所注重,则能力无自养成”,就我们今天职业教育而言也是日久弥新的思想。高职教育的课程是一个实践导向的课程,更应以实践为主线,要巅覆传统意识中实践是理论的附属思想,让理论为实践服务。高职文秘课程建设要本着为专业建设服务的思想,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创建适应实践教学的新课程体系。然而,据了解很多文管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总课时不足40%,课程设置上过多强调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使得课程远离职业现场,学生远离工作现场。美国的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也遭遇过这样的困境,后推行STW计划(“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将理论课程与职业课程有机整合,开展工作场所学习,实现了从学校到职业的过渡。也就是我们现在走的工学结合的培养之路。

文秘专业课程要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在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的前提下,加大对实训课程的研发,建立专业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以此优化重组课程结构,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进行科学整合,拓展实践教学口径,并更新教材内容,融入实训项目。在开设“秘书学”、“秘书实务”、“文书与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为核心的专业课基础上,删除理论性过强、实用性不大的课程,加大选修课程;对相近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适当精简必修课程,减少课时占用,为实践性教学让路。在加大实践课程教学比重时,加深对实践课程设置与秘书职业能力的关联性认识,在实践课程设置中营造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研究开发上,没有好的实践教学设计规划,实践性课时再多,学生实践能力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此外,要加强对文秘人才市场客观理性的探究,采取座谈、现场讲课、参观等形式,让用人单位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开发、教学实训的实施、甚至对教学的评价中来。这是从社会需求角度整合文秘教育资源,达到拾遗补漏、优化资源、充实实践体系的作用。再有,课程设置不仅要突出职业化、实用性,还要充分观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要具有前瞻性,突出人性化,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的载体,是学科前沿性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体现,也是教与学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因此文秘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文秘教育和科研的水平,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的教材建设由于起点低,观念落后,机制不全,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等困素,造成当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教材实践性、立体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并与职业资格考证脱节。文秘学科教材存在的问题有:教材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未能及时收纳秘书工作实践和研究中的前沿性成果,脱离秘书职业考证内容,内容上与当代青年学生缺少沟通,事例缺乏亲和力与亲历感,教材的多元化、鲜活性不足,更为突出的是缺乏可操作性实训教材,直接影响到文秘实践教学的开展和质量效果。

新形势下高校会计制度若干新问题的思索论文

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对策论文

试论新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

高职商科专业论文

小学生赏识教育问题分析的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论文

信息化平台建设下化学工程论文

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论文

大学生就业的感想论文

浅论对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的思考的论文
《浅论对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的思考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论对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的思考的论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2022-12-01

建构主义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3-08-13

就业导向下的民办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2023-01-17

特色学校创办模式与教学创新管理及规章制度2022-05-06

埃塞俄比亚的职业教育管理论文2023-05-29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论文2024-05-07

广西复混肥料质量状况分析2022-04-30

加强系级教学督导工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论文2023-06-17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对策研究2023-03-23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