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08 13:39:0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共6篇)由网友“猫姐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篇1: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计算机技术与金融业的结合,改变了传统财政金融业的运营模式,也创造了全新的金融信息化时代,并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现代金融领域的实用、复合、技术性的信息化精英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基于成果为本设置金融信息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重点研究内容。文中将从成果为本教学方法的研究、课程体系设计思路、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程序和方法、金融信息化专业知识技能矩阵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0 引言

所谓金融信息化,可以广泛的理解为:在金融领域内广泛应用智能创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实务物理性空间的金融活动构架,变革为虚拟信息性空间构架,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的创新过程。金融信息化是交叉的学科,使计算机领域和金融领域相结合,培养现代金融领域的实用、复合、技术性的信息化精英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对金融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储备。因此,设计金融信息化专业的课程将是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将是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1 基于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探讨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和实践能力较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更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因此,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和方法应有别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的构建方法和过程。首先,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立的课程体系、途径和方法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区别比较明显。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为目的,学生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职业性。而职业教育和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无视学生的理论知识需求和学生的文化基础,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紧密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础需求相结合,确定岗位技能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的预期成果,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最后制定学习成果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这使得课程既能够紧密与实际相结合,又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渐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是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理想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在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上,一方面需要掌握企业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情况,两者相结合,确定学生的能力、态度、知识和理念等方面的需求,以此向教育规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的预期成果,根据预期的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 以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招聘网站中职业岗位描述分析和职业能力描述分析和专业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需求,通过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状况的调查,掌握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职业基础能力目前状况,最后将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态度和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按照教育规律向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和课程教学的预期学习成果,最后形成以专业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

3 以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程序和方法

3.1 企业调研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为深度的专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职业技能分析。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除了需要对企业人才专业和技能进行充分调研外,还需要对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并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和对比。因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首先,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包括行业背景调研、行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企业调研、行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调研等。其次进行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包括学生基础知识调研、学习能力的调研、学习兴趣调研、专业基本知识要求调研、职业基础技能要求调研、职业经历要求调研。通过两个方面的调研,可以较为确定的分析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雏形,进而为课程体系构建服务。

3.2 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3.3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频次表和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专业知识、相关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态度三方面的学习要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4 创建成果为本金融信息化专业知识技能矩阵

金融信息化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兼备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现代银行业务知识、现代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掌握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与维护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银行核心业务处理过程、银行产品的运作流程,清楚掌握金融信息化维护管理流程,熟悉软件开发周期和软件工程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金融应用软件开发商、金融信息系统提供商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IT部门从事金融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方面的研发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根据金融信息化专业特点将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的思路为:根据金融信息化相关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技能目标;将技能目标,转换为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列出可考核的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根据学习成果设计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经考核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使目标课程与实施教学过程形成了良性的闭环。

5 总结

以预期成果为本的方法构建课程体系即为根据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的需求与课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方法,课程群有针对性的完成不同的预期学习成果,课程与相关企业岗位职责的需求紧密联系,全部课程完成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专业需求,并对应不同岗位群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使课程设置企业岗位职位需求有机结合,实现毕业到就业的良好过渡,体现技术性应用型教育的优点;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使学生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成果一目了然,而且对学生了解学习完全部课程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也是了然于胸,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是经过有效的企业调研和学生情况调研而设置的课程设置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对专业知识重复学习和对专业技能的重复训练,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适用更具针对性。

篇2: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别与普通学历教育的教育类型,其课程的设置既要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又要满足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本文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操作程序和方法,进一步说明该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特点,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预期学习成果;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等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不仅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还具明显的职业性、功利性、综合性和适应性特征],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方法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近年来,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进和高职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和以培养目标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等等,但其共同的缺点是并未改变教师为教学的主体思想,勿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基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很理想。而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在企业需求调研和学生基础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预期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构建模式,既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又能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是高职专业课程构建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

1预期学习成果及其内涵

预期学习成果是指学生完成学习后将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它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性成果指学生修完本专业课程后将获得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成果指学生修完本专业课程后将具备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态度性成果指学生修完本专业课程后将获得的工作态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

预期学习成果根据学习的阶段、内容可划分为不同的级次。如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单元预期学习成果和课堂预期学习成果等。

篇3: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3.1企业调研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教育,高职教育的专业是针对行业人才需求设置的,所以,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前必须做扎实的专业调研。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需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学生基础状况两方面的`调研。一是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包括行业人才需求调查、行业企业调查、企业岗位调查、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和人才培养状况调查等。二是学生基础状况调研,包括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职业基础能力、职业经历等。专业调研的方法一般采用个人访问、小组座谈会、问卷调查、毕业生日记式调查、查阅资料等调查方法。

3.2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3.2.1职业岗位分析将专业调查所得的资料,根据国家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职业分类系统,按职业范围或工作领域逐一列出本专业的工作岗位、职业从业资格要求、专业技术资格要求、从业经历要求等,再进行归纳分析,将同性质岗位合并为岗位群,形成专业工作岗位频次表或频次图。

3.2.2岗位能力分析按照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等,分析确定履行职责对应的基本知识、职业综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和岗位关键能力,并按岗位群进行归纳整理,列出企业岗位群的态度、能力、知识需求频次表或频次图。

3.3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结果与学生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进行逐行比较,分析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的学习需求,作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需确定企业对各项能力的需求水平,并根据行业专家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讨论结果进行量化,一般划分为1―10个等级,其中1代表企事业需求非常低,1O代表企业需求非常高。同样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也需要量化,按照企业需求水平划分为1―10个等级,其中1代表学生全无这方面的能力,10代表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二者的差值即为学生学习需求。

3.4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设计

按教育教学规律、师资状况和教学资源条件,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结果,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进行转换、归纳,按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设计知识性学习成果,按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学习需求设计能力性学习成果,按综合素质学习需求设计态度性学习成果,形成专业人才培养预期学习成果。   学生预期成果的设计是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设置关键,它上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下连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一方面要在对企业需求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确保毕业生完成专业学习后,能够胜任企业岗位工作,完成岗位职责任务,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状况进行设计,确保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预期学习成果的描述不等同于教学目标,它是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的结果,要有可评价性和可检测性。

3.5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预期学习成果,重新构建各类课程。课程与预期学习成果的对应关系可分为三种:

①直接对应式:一项预期成果由单独课程完成;

②合并式:多项预期成果合并为一门课程,由一门课程完成;

③分解式:对预期成果需要进行分解,由几门课程完成。由预期学习成果设置课程是较为复杂的过程,‘也是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关键,因此,必须对各项预期学习成果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并结合企业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组合、拆分,将相互关联的内容打包形成课程。

篇4: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4.1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结合紧密

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纽带将企业的需求与课程设置有机的结合进来,不同的课程完成不同的预期学习成果,对应于企业相应岗位职责某一方面的能力要求,全部课程体系完成专业预期学习成果,对应本专业所有就业岗位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的需求,使学校的课程设置能够紧密的结合企业的需求,能够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实现了毕业生就业零过渡。

4.2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成果为本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完成相就预期学习成果,既对课程教学内容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对教学效果有明确的评价,又给教师授课以充分的灵活性,即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有利于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成果为本构建的课程体系,从无论是学习完全部专业课程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果,还是各门课程的学习成果,学生在学习之前都一目了然,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集群式、多元整合式和模块式课程模式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方向比较准确地选择自己的学习课程,为自己毕业后的专向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4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成果为本的课程设置建立在学生培训需求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设置课程,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对知识重复学习和对学生已具备的能力的重复训练,使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

篇5:成果为本之成人教育研究论文

成果为本之成人教育研究论文

一、成果为本教育理论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顺应成人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质量评价要求。

成人教育本质上属于社会教育,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必须广泛依托社会力量的参与,按需办学,依需施教,这就使成人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化和市场性特征。教育评价取决于社会,而学校培养人才的社会评价体系是相对滞后的。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使其人才的社会评价更为直接,社会问责的压力更为突出。成果为本教学的质量评估重心要从教育投入转移到教育产出上来,也就是要从教育激励、教育服务、教育资源等方面转移到能力和成果、成绩和效果上。成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一直是成人教育管理中的瓶颈,如果教学质量以统一认可的学习结果来评定,无疑为成人教育办学乃至终身教育立交桥的实现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质量依据。正如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所言:“以成果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为多样化的教育体系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质量控制平台,使多样化和高质量得到有机统一。”③

2.提供符合成人教育本质特征的教学实践指导。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专业教育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特点。成人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联系更为密切,但教学实践始终难以脱离“普教化”的倾向,开展契合教育本质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成果为本的教育理论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教育系统,提倡人人都能学有所成,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其宗旨是既要满足当前教育目标设定的要求,又要适应学习者未来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的对象个体差异较大,每位学习者都有其个性化的学习诉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时常对自身潜力没有充分的认识,无法真正体现自身的发展优势,而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制约了成人学习者的发展成长。成果为本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强调因材施教,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从某种角度来说,成果为本教育理论突出了专业技术成果,强调按专业和实际工作的专业成果本身的结构方式组织教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对知识应用强调相关与必需,这与成人教育的实用性特征不谋而合,对成人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成果为本教育理论的成人教育教学结构分析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它突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活动,以及教学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成果为本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注重教学的成果,其结构程序可包括教师对教学成果的准确表述、实现成果的教学过程,以及对已实现的成果进行评估这一系列完整的过程。

1.预期成果设立。

在教学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对构成教学的其他因素起制约作用,决定教学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成果为本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学投入与结果的契合,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估基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期待,因此,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尤为重要。一方面,要通过社会调查和专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就业者职业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学习者状况的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情况,在掌握社会需求与学生现状之间适配性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在理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学习需要,以此为依据进行转化,设计预期学习成果。由于教育对象和教学类型的多元化,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成人教育要培养符合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可用之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毕业生,因此,课程成绩、毕业条件等本身并不能作为教学追求的结果。教学成果包括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所应具备的素质、技能和知识这三个方面。由于成人教育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即用性特点,学科、课程和培养计划的设计应更侧重能力培养,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背景,针对他们已有的知识、素质与水平实施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习者未来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指适应专业挑战以及顺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设立的成果目标将贯穿教育过程始终,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对学习者最终达到的结果有清晰的认识。

2.成果实现。

教学要取得成效,依赖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成果为本的教学结构是一个由以上因素组成的循环性过程,在学习结果得到明确描述后,就要通过过程与目标高度契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来达到既定的成果目标。成果实现是教学结构的核心环节。简单地说,成果为本的教学就是以一种能够测量的方式规定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然后设计课程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关键是围绕成果目标,制定全新的课程体系,变革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开发。课程体系设计是其中的首要环节,根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可能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这是一个关键而复杂的过程。首先必须对预期学习成果进行分项论证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拆分组合,最后将相互关联的内容打包形成新的课程。同时,系统性地收集课程学习结果的相关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基于学习结果信息的持续改进。成果为本的教学实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教学完成后则关注教学效果评估考核与教学目标的统一,这三个统一使该理念主导下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成效评估方面的操作更合理、信息更科学,也更易于为师生接受。另外,教学成果的达成是建立在教与学双方的联系和认同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对教学成果的共同探讨和深入了解有助于教师预先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模式,促进成果目标的实现。

3.成果评价。

成果为本的教学评价是要根据这一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和标准,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能否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做出系统的价值判断,其核心是对已经达成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常规来说,评估者要了解教育政策和评估策略,明确成果目标,明确评估的类型、重点和标准,检查所使用的评估方式是否有效、评估结果如何反馈应用等。成果为本的教学评估要求教学计划和过程能充分反映教育成果的功效和影响,强调评估的结果应有效应用于实践,从而改善教学的最终成效。对成人教育而言,评估一个学生是否取得学习成效,不是取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理论知识,也不是看考试成绩,而是在于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了有利于走向成功的实用性能力。成果为本的成人教育教学评价应以成果目标完成度为参考,注重实效,强调现实和问题的解决,着眼于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以人才社会化为成果标准的评价指标,如学生是否能胜任工作要求、胜任的程度如何、学生学习后是否能达到其个人的目标期待,等等。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评价仅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掌握知识量多者被视为成功,掌握知识量少者则失去自信,这不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成果为本的教学理论认为,所有学生都有发展潜力,但每位学生并非等速发展,当其连续多次发展顺利时,发展速度会呈加速度提升,因此,要根据学生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水平和能力进行相应评价,体现既综合又富个性化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在教学中运用激励导向把学生引向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不断提高其学习成效。

三、基于成果为本教育理论的成人教育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把某种教学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反映到教学过程中,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是教学思想或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成果为本教育理论下的教学策略就是围绕预定的成果目标,合理组织课程、教学和评估,让所有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能够获得成功。

1.成果目标的多因素考量。

成果为本的教育理论认为,成果指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它建立的前提是每位学习者都有权通过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获得成功。教育者要了解每位学习者的潜力,对他们的成功给予适当的期望,而不要受制于学习者的年龄、学习方式、学习基础等背景条件,这对成人教育尤为适用。设置成人学习的成果目标,要尽可能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结合学习者的需求和社会需求,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类型及个性分别对待。成人教育提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其专业设置往往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教学的目标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包括学生现状调研和行业企业需求调研。一方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素质能力、已有职业经验等;另一方面,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如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企业岗位用人情况、岗位能力需求情况和人才培养情况等。将学生基础现状与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对社会需求背景下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给予科学的判断,并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依据。预期成果是成果为本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它又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它将人才需求和课程教学之间衔接起来,对于成人教育来说,它是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成果。一方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教学资源、师资状况进行设计,确保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达到预期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要在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确保学生学成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具体来说,可以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师资状况和教学资源条件,对学习需求进行转换和归纳,分不同模块(如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等)设计出分项学习成果,如知识性学习成果、能力性学习成果、态度性学习成果等,从而形成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预期学习成果。

2.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导向。

成果为本导向下的成人学习意味着重心由掌握学习内容转变到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传统的课程开发一切从预设的教学内容出发,而成果为本的课程开发则一切从预期的学习成果出发,教学内容在制定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之后得以明确。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人学习者的自我意识较强,学习目的相对较为功利,课程建设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显得尤为重要。成人教育课程建设较为理想的模式是:先进行充分调研,对企业需求和学生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预期学习成果,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既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是预期成果,从成人教育的社会性特点来看,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个体发展是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以预期学习成果为纽带,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课程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对应式,即一项预期成果由单独课程完成;二是合并式,多项预期成果聚焦在一门课程,由一门课程完成;三是分解式,即预期成果需要进行分解,由几门课程来完成。④根据这一复杂关系,将课程在学科专业中的位置、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予以适配,使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实现学习与职业的无缝对接。从提高成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来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能够使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有针对性,避免对已掌握知识的重复学习和对学生已具备能力的重复训练,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益。

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设计。

成果为本理念下,每门课程都是相应的预期学习成果的具体体现,它有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明确要求,同时又给予教师充分的灵活性,只要学生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反过来,开发的课程在教师的有效实施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途径,针对每一项预期学习成果,设计多个相应的教学方法,除了常用的课堂讲授、实验演示、现场参观外,还应努力探寻适合成人教育的综合成果训练方式,如符合成人学习特征的实训、企业实习等教学方式。特别是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把学生带入工作现场,或者利用在职成人已有的工作背景,通过现场教学,使教学与工作实践融为一体。通过企业实习、以工代学和典型的实训项目,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了具体的操作技能。教学方法的设计主要考虑利用哪些资源,通过哪些活动来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成果为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有着极强的内在统一性,这就决定了不同教学方法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即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致的教学成果服务的。为使所有的学习者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应针对成人教育对象个性多元化的现状,考虑给予不同学生相应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可能结合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达到一致的教学成果。成果为本的教育中,教学的成效以结果作为判断的标准,从目标确立到质量评价都更趋务实,因而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比传统的课程教学更有成效。通过成果为本教学而经历的学习过程和获得的能力,对学习者更有收益。

4.教学实施的多主体配合。

成果为本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项需要多方整体配合的社会活动,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为此付出努力。以成果为本构建的教学过程,无论是学习完成后应达到的成果目标,还是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评估的标准和实施,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此充分明晰,这样才能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达成理想的教学成效。首先,成人学习者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服务,使其增强参与终身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其次,教育机构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好课程计划,使学习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经验;要利用好各种资源,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保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得成功。再次,在制订计划并明确任务之后,应让教师明确教学策略,使其知晓教学是以成果为导向的,只有对成果为本的教育理论有了切实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进而有效指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学习成果为本的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等都要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开展专业实践,不断完善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以分析、反映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制定的。学生要有充分挖掘自身潜在能力的主观意识,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独立学习与思考,规划好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估,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并努力获取成功。

篇6:试论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试论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高职高专市场营梢专业是以鲜明的职业特色与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专业定位的,为工商企业在市场营梢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竟争的日益激烈,工商企业对市场营梢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日趋朝着科学化、专业化、技能化方向发展,给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摆在广大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当面衬工商企业衬市场营梢人才需求呈现的新变化而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时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设置 职业特色

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高职高专教育一直强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开设专业课程。显然,高职高专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开设相关课程,积极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就业市场的基本结构,影响各学校就业水平的高低。高校连年扩招在很大程度上给就业造成压力。摆脱这种局面的途径之一就是各高校要有发展的眼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

因此,从就业市场与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尤其是全国上下如此重视就业率的今天,更需要在充分枯计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后,再作出专业课程设置的决定。这样会有助于学校与地区经济同步发展,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学校发展打下一个较好的社会基础。不过,在设置新专业与开设新课程方面,必须注意两种观念:第一,“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马上设置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课程”的观念。紧贴市场办专业与开设课程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一味强调“与时俱进”,紧贴市场,一哄而上办专业,就有可能造成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无处就业的被动局面,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职业教育必须针对具体某个岗位对个体进行训练,使个体接受职业教育后能够立即承担岗位任务的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办学理念。事实上,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哪种专业仅靠承担岗位任务的知识、技能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是不够的。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需求,相关的岗位技能也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岗位工作的技术要求,因而强化岗位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就成为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有一种共同的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做支撑。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生所掌握的生产技术是否符合市场与企业的需求。是检验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技术能力的获得,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体现了高职高专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为重点。因此,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需要时,必须及时转变办学观念,不再原地踏步。要紧紧把握市场脉搏,并能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手段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不仅要做好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而且还要根据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调整,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做,及时开发新的实践课程,要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以尽快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

市场营销是综合性、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和领域。同时,市场营销也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与挑战性很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要求。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不论是政府还是职能部门,都存在营销或类似于营销的问题,因而具有较广的普遍性,从而使市场营销作为职业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目前,在我国工商企业中从事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工作或职业占相当的比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及工商企业对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质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尽管当今社会中仍然有部分人将市场营销误认为“推销”,从事市场营销的人员等同于“业务员”,但是,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站在关乎企业生死的角度,以更为科学、专业的角度及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职业。可以这样说,在未来的职场上,那些具有专业技能、开拓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管理型、复合型市场营销人员将成为工商企业竞相争聘的主要对象。

事实上,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所面对的问题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要根据生产一线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职能内涵不断丰富,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这就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加快培养既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又具有现代营销观念、掌握先进营销策略、有较强的营销管理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因此,在进行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时,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对专业课以突出专业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实用性”的特点。“市场营销学”是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行案例教学法,取代传统的理论结构教学法,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亲身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增强参与感与成熟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市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加大案例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突出“实用性”之后,通过推销实训,检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对课程内容予以调整。与此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实际效果,力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成绩的统一,并坚持教考分开的原则,以往在课程考核方法中,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有关理论条文,就可以收到相应的高分,但却缺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在理论与实践考核中都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实际操作的能力,特别是在商品推销与营销策划的环节中,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工作成效,并以此为基础评定学生的成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与实际效果相脱节的矛盾。

第二,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实践教学水平。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岗位,加大与现场解决技术问题能力及必要的相关技能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很有必要。同时,还应看到专业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基础,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同样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所以,课程发展也应该注意课程设置能够引导、塑造、重组或改造学生的个性品质,能够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体系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时,只遵循“必须、够用”的基本原则还不够,还必须坚持在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以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商品推销、营销策划、市场开发与调研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专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为此,要有目的地缩小部分理论课时,减少陈述性课程教学时数,增加过程性课程教学时数,将《推销理论与实务》、《营销策划》、《商务谈判》等课程部分或全部改为实践课程,强化《销售管理》类课程,充分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要加强独立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利用多种形式,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专项营销(市场调查、短期促销)参与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缩短与社会的距离。从而,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还要为学生实现职业转换创造条件。

第三,在扩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淡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或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两段式结构;或构成横有基础理论知识,纵有专业技能的纵横交错立体结构。无论哪种结构都强调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有针对性地扩大选修课程范围,特别是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把人文社科课程、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及部分工科基础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适时开设《物流管理》、《超市与连锁经营》、《客户关系管理》、《会展营销》、《服务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产品营销》、《机电产品营销》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课程,从而使整个课程设置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基本课程与前沿课程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所需基础课程溶入专业课程、前沿课程的学习中。此种模式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为扎实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又反过来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实现营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总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为核心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是摆在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才能加以解决。

本文系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管理观论文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企业管理学论文

高中历史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思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

物业管理模式弊端及改革思路论文

促进教师发展活动方案

科研 自荐信

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论文(共6篇)】相关文章:

论文:创新中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23-01-14

灵宝市召开新课程实验研讨会2022-10-16

论南水北调中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作用论文2023-08-06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2023-01-31

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2022-04-30

美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论文2023-05-24

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023-01-12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论文2023-11-14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2022-05-15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对策论文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