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锦集6篇)由网友“可乐51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xuàn耀 称chèn职 滑稽jī 陛bì下
头衔xián 爵jué士 赏赐cì 随声附和hè
点拨:注意“称”“和”等多音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2)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3)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4)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2.“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国名)著名童话作家(称谓) 安徒生(人名)。他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样式。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竟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
篇2:皇帝的新装课文导语
(其一)
我们在看电视、电影时,所看到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老师语调较低)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此时老师提高语调)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学生到词穷言尽之时,教师再大声的一字一句的)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学生的视线一下就集中在课本上)。
(其二)
同学们曾经学习过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哪位同学能来讲讲这个童话?(对同学的讲述作评价后)当时丹麦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可是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俗。安徒生通过童话对过着悲惨生活的人民群众寄予深切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无情的鞭挞。我们马上就要学习的《皇帝的新装》,就是无情地鞭挞挥霍无度、昏庸愚蠢的封建统治者的一篇杰出的童话。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其三)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写一个皇帝穿上两个织工做的“新衣”举行游行大典,你们说皇帝的新装究竟存在不存在?(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么他为什么会甘心情愿受骗呢?课文中有句话起关键作用,请大家把它找出来。
(其四)
我们将要学习的《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童话往往用想象和夸张来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童话情节曲折生动,所写故事看来荒唐,实则可信,作者的想象和夸张都很合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故事是怎样围绕着皇帝的新装来展开的,作者的想象和夸张为什么又是合理的。
(其五)
在一百七十多年前,一位伟大的作家诞生在丹麦欧登塞城贫民窟一个穷苦的鞋匠家里,他就是汉斯・克雷斯汀・安徒生。他的爸爸忠厚善良,终日辛辛苦苦为别人修鞋、做鞋,可是却没法给小安徒生和一家人带来温饱。当安徒生十一岁的时候,劳累过度的爸爸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可怜的妈妈只好为人洗衣度日,疼爱安徒生的老奶奶沿街乞讨。在安徒生后来写的童话里,我们可以找到他爸爸、妈妈和奶奶的善良、正直,却又十分悲惨的影子。
安徒生从小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仍然聪明好学,人穷志不穷,一心想献身干舞台艺术,希望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或歌剧演员。他十四岁就被迫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独立谋生,踏上了艰苦的人生道路。由于他自幼受到困苦生活的折磨,他的体型不适宜登上舞台表演,美好的愿望未能实现。后来,凭着他的坚毅和热情,终于在十六岁时获得了一些著名艺术家的同情和帮助,正规地上了学,不久就开始了.写作生涯。他写了许多诗歌、散文和小说。三十岁,安徒生开始写童话,直到他去世,一共写了一百六十多篇童话。正如他自己说的:“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安徒生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家庭。可是他却把自己全部的爱和心血贡献给小读者了。他把自己幼年时的痛苦和幻想写进了童话里;他把自己少年时的美好愿望写进了童话里;他把自己青年时的艰苦奋斗写进了童话里;他把自己和普通人对统治者,及一切寄生虫的憎恨和鄙视写进了童话里。他在童话里追求一个美丽的理想世界――天国。在那里,人们都具有正直、善良的品质和勇敢、舍己为人的精神,在那里没有饥饿和贫困。但是,直到离开人世,他也没有、也无法找到一条通往理想世界的'正确道路。
安徒生的一百六十多篇童话已被译成八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各国少年儿童中传诵着。有人说:“地球上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安徒生”。是的,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安徒生童话,扬起了绚丽多彩的想象的风帆,飞越国界,远涉重洋,来到了每个少年儿童的身边。这些童话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天真、纯洁的心扉;像一个个小火炬,点燃起孩子们心头寻求真理、增强智慧的火把。安徒生爷爷永远会受到全世界亿万少年儿童的怀念和爱戴,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安徒生爷爷著名的作品之一。我想:你们一定为那个惨死的小女孩,洒过同情的泪水。今天我们要学习安徒生写的另一篇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读完后,你们一定会哈哈大笑,留下深刻的印象。
皇帝的新装课文导语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皇帝的新装课文导语
皇帝的新装
(其一)
我们在看电视、电影时,所看到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老师语调较低)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此时老师提高语调)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学生到词穷言尽之时,教师再大声的一字一句的)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学生的视线一下就集中在课本上)。
(其二)
同学们曾经学习过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哪位同学能来讲讲这个童话?(对同学的讲述作评价后)当时丹麦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可是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俗。安徒生通过童话对过着悲惨生活的人民群众寄予深切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无情的鞭挞。我们马上就要学习的《皇帝的新装》,就是无情地鞭挞挥霍无度、昏庸愚蠢的封建统治者的一篇杰出的童话。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其三)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写一个皇帝穿上两个织工做的“新衣”举行游行大典,你们说皇帝的新装究竟存在不存在?(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么他为什么会甘心情愿受骗呢?课文中有句话起关键作用,请大家把它找出来。
(其四)
我们将要学习的《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童话往往用想象和夸张来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童话情节曲折生动,所写故事看来荒唐,实则可信,作者的想象和夸张都很合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故事是怎样围绕着皇帝的新装来展开的,作者的想象和夸张为什么又是合理的。
(其五)
在一百七十多年前,一位伟大的作家诞生在丹麦欧登塞城贫民窟一个穷苦的鞋匠家里,他就是汉斯・克雷斯汀・安徒生。他的爸爸忠厚善良,终日辛辛苦苦为别人修鞋、做鞋,可是却没法给小安徒生和一家人带来温饱。当安徒生十一岁的时候,劳累过度的爸爸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可怜的妈妈只好为人洗衣度日,疼爱安徒生的老奶奶沿街乞讨。在安徒生后来写的童话里,我们可以找到他爸爸、妈妈和奶奶的善良、正直,却又十分悲惨的影子。
安徒生从小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仍然聪明好学,人穷志不穷,一心想献身干舞台艺术,希望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或歌剧演员。他十四岁就被迫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独立谋生,踏上了艰苦的人生道路。由于他自幼受到困苦生活的折磨,他的体型不适宜登上舞台表演,美好的愿望未能实现。后来,凭着他的坚毅和热情,终于在十六岁时获得了一些著名艺术家的同情和帮助,正规地上了学,不久就开始了写作生涯。他写了许多诗歌、散文和小说。三十岁,安徒生开始写童话,直到他去世,一共写了一百六十多篇童话。正如他自己说的:“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安徒生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家庭。可是他却把自己全部的爱和心血贡献给小读者了。他把自己幼年时的痛苦和幻想写进了童话里;他把自己少年时的美好愿望写进了童话里;他把自己青年时的艰苦奋斗写进了童话里;他把自己和普通人对统治者,及一切寄生虫的憎恨和鄙视写进了童话里。他在童话里追求一个美丽的理想世界――天国。在那里,人们都具有正直、善良的品质和勇敢、舍己为人的精神,在那里没有饥饿和贫困。但是,直到离开人世,他也没有、也无法找到一条通往理想世界的正确道路。
安徒生的一百六十多篇童话已被译成八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各国少年儿童中传诵着。有人说:“地球上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安徒生”。是的,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安徒生童话,扬起了绚丽多彩的想象的风帆,飞越国界,远涉重洋,来到了每个少年儿童的身边。这些童话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天真、纯洁的心扉;像一个个小火炬,点燃起孩子们心头寻求真理、增强智慧的火把。安徒生爷爷永远会受到全世界亿万少年儿童的怀念和爱戴,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安徒生爷爷著名的作品之一。我想:你们一定为那个惨死的小女孩,洒过同情的泪水。今天我们要学习安徒生写的另一篇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读完后,你们一定会哈哈大笑,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4:《皇帝的新装》课文说明
《皇帝的新装》课文说明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一、故事的主要情节
骗子行骗,赋予所谓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却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的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夸张和想象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象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好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象就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开始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象,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象既丰富又严密。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象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象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生想象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象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象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三、需要理解的几个问题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也不……除非……”,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如生命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
篇5:皇帝的新装课文教案设计
皇帝的新装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理念】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在阅读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学生说”为教学主线,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说出自己,说得深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并通过情景体验,引导学生努力战胜这一弱点,做一个纯洁无邪的人,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为什么喜欢童话呢?(学生会回答“有趣”、“幽默”、“让我懂得一个道理”)(童话故事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文学体裁,学生的发言应该比较踊跃,能够形成较和谐的课堂气氛。)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厚的兴趣一同走进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名篇《皇帝的新装》。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二、说故事
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的活动围绕哪个字展开?(课件出示问题)
(让学生以“俯视的姿态”来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可能有学生直接从课文题目找这个字,会说“新”或是“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人物主要活动中梳理出这个关键字,然后回视课文,围绕这个字串联人物活动。)
小结:人物活动围绕一个“骗”字,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受骗又助骗,百姓受骗又传骗,小孩揭穿骗局。
设计意图:递给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的“抓手”,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而又深刻的印象,并学会梳理文章线索。
三、说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主要人物是皇帝,请在“这是一个 的皇帝”句中写上一个词,并从文中找出理由说明。(课件出示问题)
(这一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只要能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明自己的看法,都应该鼓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会按自己的理解填上一个词并会积极找出理由加以证明,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还应该适时地让学生朗读相应的语句,可以采取多样的朗读方法,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充分认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对人物形象,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让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课堂上大胆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掌握精读、朗读等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形成对人物的独特理解。
四、探主题
文中还有一些人物,这是些怎样的人?安徒生想通过这些人物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大臣们看到新装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你是大臣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2、二十年后小孩长大成人,你觉得他还会揭穿骗局吗?
3、两个骗子又到另一个王国行骗,你觉得他会再次成功吗?
(三个假设的问题,趣味性较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心理,进行独立的思考,深入探究故事主题,又能以“俯视”的姿态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性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四人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合作探究,并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时间3分钟。
(此环节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结果,教师应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能说出自己,探究的结果直指文章的主题:安徒生通过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保存一颗纯洁的心灵)
对问题1的探究,教师在学生从课文中搜集到的有关大臣的情节基础上,调动全体学生一起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并形成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当学生谈到自己坚决不会像大臣那样阿谀奉承时,教师要赞扬他的这种高贵的人格;同样,当学生谈到自己可能也会像大臣这样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新衣,教师也应该认同他的心理,并将讨论引向“骗局”的关键──抓住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
对问题2的.探究,有学生会认为二十年后的小孩不会揭穿骗局,因为他内心有所顾忌,也有学生会觉得他不会揭穿骗局,他不受世俗的影响,保留一颗纯洁无邪的心灵。无论哪种情况结果都能指向童话的主题,教师要伺机诱导。
对问题3的探究,有学生可能会觉得如果遇到一个“不爱打扮的皇帝”骗子就不会得逞,可能会偏离这环节课探讨的主题,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故事中的皇帝仅仅因为爱打扮才上当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主旨,骗子利用了人们“虚伪”的弱点。
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轻松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感到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
设计意图:对故事主题的探究是一个难点,通过这三个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心理,挖掘故事主题,探究的结果直指文章的主题:安徒生通过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保存一颗纯洁的心灵。小组合作探究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给学生搭建平等开放的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注重探究过程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谈看法
从同学们的谈论中我们明确应该向小孩学习,学习他的纯洁无邪,学习他说真话。可是生活中说真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要付出代价。(课件出示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说真话”这一话题的看法。)
(学生在谈看法时可能会脱离实际说得比较空乏,教师可设计情景诱发学生的讨论。比如可创设这样的情景:如果你的同桌在单元考试中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作了弊,刚好被你看见,你该怎么办?使学生有一个谈论的中心,也有利于学生谈出实在的真实的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应真诚地倾听,多鼓励,及时引导他们走向“说真话、做真人”这一高尚人格的道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走进自己的生活,直击学生的心灵,在真实开放平等的环境中实现学生价值观的提升。
篇6:《皇帝的新装》课文说明
《皇帝的新装》课文说明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一、故事的主要情节
骗子行骗,赋予所谓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却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的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夸张和想象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象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好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象就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开始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象,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象既丰富又严密。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象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象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生想象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象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象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三、需要理解的几个问题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也不……除非……”,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如生命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说假话,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作者凭借自己天才的想象,通过两个骗子设的骗局,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挞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恶行,拿出来示众。童话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重笔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3.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却各不相同,它们不同在哪里?
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准确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情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认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
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上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且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
★ 《促织》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课文解析(锦集6篇)】相关文章:
高一英语选择题解题技巧2022-09-28
《边城》导学案设计(高二必修五)2023-05-31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7-20
《日月水火》教学建议及课文解析 备课资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23-04-25
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题及答案2024-04-03
课文《陈情表》课后练习答案2023-11-24
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023-08-08
高三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总结2023-05-05
《渔父》导学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2022-11-20
《蜀道难》教案及课后练习题20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