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解读:人类文化的起源

时间:2022-07-14 05:28:1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易经解读:人类文化的起源(精选8篇)由网友“可妮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易经解读:人类文化的起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易经解读:人类文化的起源

篇1:易经解读:人类文化的起源

易经解读:人类文化的起源

下面这一段说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由于古人画卦的作用。为什么我们老祖宗要画八卦呢?大家请看下面这一段: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罔”就是现在的网,这一段的主题,就是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文化的起源。上古的人同动物一样,所以道家把人叫做裸虫,裸体的虫。

等于我们老祖宗发明了八卦以后,人类文明才慢慢开始。上古没有文字,便结绳而为盟,这就是古人的结绳之治。我们研究人类文化史,都知道上古的时候是结绳而治,就是把绳子打一个结,现在有的'少数民族还保持这种习惯。在大陆 上称之为少数民族,我们以前称边疆民族。

台湾的山地同胞,三十年前也有这种习惯,他们没有文字,家中挂了很多绳子,绳子上有很多结子。像我们跟朋友有约时,便把它记在本子上,而他们与朋友做一件什么事,在什么时间,便拿条绳子打个结记住,以免忘记。

不过,现在要研究这个也真麻烦,因为各地古人的绳结打得不同,高兴的事情和悲哀的事情,结子打得也不同,约会的事同交 谊的结子又不同,所以很难研究。现在孩子们打的绳结,也是从这个地方慢慢演变来的。

上古的人是个裸虫,他们同动物争斗,以求生存,杀害别的生命,以维持自己的生命,这个时候的人叫茹毛饮血。说得更明白些,我们古代人跟野兽一样,抓住什么就吃什么,不管是狗或者猴子等其他的动物,只要抓到了,连毛带血都吃下去。

所以我们古人的盲肠长。过去西医有一阵子主张小孩子生下来先把盲肠割掉,近年来进步的西医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观念,不再主张随便割掉盲肠了。我们中国人却素来不主张把盲肠割掉,因为盲肠虽没有别的用处,但却专门用来消化毛。所以古人的盲肠非常长。这一点大家要知道。后来人慢慢进步,学会了用网罟打鱼、行猎。

在水里边用的叫网,在陆地上抓野兽的叫罟,网是平面的张起来,罟是盖在洞上的,所以说“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人类慢慢地知道了用网捕鱼,用罟行猎,这种现象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开始,这种智慧便是从卦的启示而来,所以说“盖取诸离”。

“离”是太陽,代表光明的开始,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别的动物便没有这一套。猴子过去吃水果,现在还是吃水果,没有进步,人却不同,这就是人类的可贵之处。

篇2:易经起源

易经起源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易经》占卜问吉凶祸福,本身是迷信,但是《易经》对于吉凶的解释,却包含当时人们对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学理解。总的原则就是事物在变化发展中就有前途,就是吉兆;如果没有发展变化就没有前途,是凶兆。我想,《周易》的这个认识是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最朴素的一种辩证法观点,虽然还不完整,但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易经》自古被称为六经之祖。其余为《诗》、《书》、《礼》、《乐》、《春秋》,都是有文字的'记录。唯独《易经》产生于人类创造文字之前,用画来表达意思。最初只有――(阳)及--(阴)两种符号。按照数学排列组合的规律,这两种基本符号三组组合,只能有八种可能,是为八卦的开始。这八种再组合一下就变成六十四种排列方式。 阴阳代表“ 正面” 、“反面”或者“有”、“没有”两类相反的意思。

历代记载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绎为六十四卦,古代一直是这么相传,司马迁《史记》也有记载,今天看来这个记载符合实际情况。伏羲时代是群婚制,没有固定的家庭,靠打猎为生,生活资料来源不固定。所以人们就想预先测算今天的收获。测算、预测是人类的进步,只有人类有这个智慧。

伏羲是驯服兽类的一个代表人物,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点,古代人没有名姓,就以神话人物对人类的贡献作为其名字。种植物的神农氏,发明用火的燧人氏,发明造屋的有巢氏,这些“氏”不是他们的名姓,人们纪念他们,就以他们对群体的贡献为名。

阴阳是根据世界现象归纳的概念,“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自始至终是对立的统一,有不一样,可又互相需要、互相离不开。这个观念很原始、很朴素,可也很根本。八卦把乾作为阳性、男性的代表,代表进取、刚强、主动;坤代表阴性,代表万物保守、服从、顺从方面的性质。

最早祖先崇拜的“祖”字,左边“示”部代表祭坛,右边是“且”,古代“且”象征男性生殖器崇拜。 考古发掘陶制、 泥巴制、 石头制的“且”有很多,这说明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由来已久。后来儒家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加以发挥,使之神圣化,给予崇高的解释,一直到明清。比如清朝故宫皇帝办公的地方叫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中间的殿叫交泰殿。

《易经》原来只有卦象,后来算卦的人将解说词做了记录传下来,称为《易传》,有十类,附在卦后。

《易经》是从图像开始,对易图的解释也有一个逐渐完善的传承系统。沿着图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的变化形成另一个支派,称为象数易学,简称“象数学”,易图的象数学经过几千年流传,已发现古今流行的多种关于图像的著作,而且现在还不断出新。

万物交感观念

《易经》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两个方面:万物交感观念与物极必反的观念。

《周易》六十四卦里,天、地是实物,天在上,地在下,古人认为天地是万物之母,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天地生六个子女,巽、震、兑、离、坎、艮。

篇3:易经解读

1、认干妈

选择一个命里相合的女性认作干妈,注意需要话语投契,兴趣相符,而且需要双方都乐意的情况下上契,这样的干妈才是你的财气贵人。

2、购置房产

财多身弱的朋友不宜进行不稳定的投资,在身上有几个小钱的时候,最好购置不动产,这样能够保住命里财气,不漏财。

3、选择稳重的人交朋友

这类型八字的朋友由于身子弱,一点点不起眼的外界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他们破财,所以平时行事应该注意细心,也应该选择稳重的人交朋友,那些经常大鱼大肉、频繁进出烟酒场所的朋友就最好少来往了,否则容易伤身劳财。

篇4:易经解读

这类性朋友可能平时非常努力,但是攒钱速度却不如花钱速度来得快,银行卡余额总是令人不忍,但好在身体比较好,每天精神还算充沛,经得起折腾。

聚财方法:

1、生孩子

这类性朋友身体较好,经得起折腾,《易经》当中说道:“食伤泄身生财”,建议可以多生孩子,借添丁让家中运气更旺,财气更顺。

2、独自创业

这类性朋友有创业想法是非常好的,经得起折腾的身体也有充足的革命资本,更容易生财,但要注意尽量避免合伙创业,否则会增大破财几率。

3、外出玩耍

这类性朋友不要过分执着于工作生财,这样反而不利于聚财。平时应该学会放松,适当地给自己放个假,外出玩耍,在旅途过程中容易得到机缘,更容易聚财、生财。

篇5:解读易经

解读易经

太极即易。《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日月上下读作易,左右读作明。上下指八卦64卦卦爻自下至上排列,左右指人的左脑右脑互参,所以上下为易,左右为明。

解读易经一: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读懂易经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易经,经过了的时间,并没有彻底弄清楚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在说什么?我想,在孔子时代,周易已经是当时的古文了,经过秦火之劫,到了西汉经学家解读易经已是众说纷纭。南宋的经学大师朱熹也说易经古涩难懂,所以我觉着自己学周易20年不懂其意是很正常的。

学不懂周易,用周易占卜还是可以的。于是20年间研究术数之学,用于实战,常有证验。这样以来对周易古经和易传便光顾的少了。直到近年,当我重新阅读易经时,豁然发现:易经是很容易读懂的一本书。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读懂易经。

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由于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时侯人误导得浅,今人误导得深。易经与佛法儒家道家一样,有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从经典文化诞生的轴心时代开始,在25的连续中,经典解读智慧呈现退化趋势。这是为什么呢?对国人来讲,进化论是科学,人类是不中断进化的,经典文化怎么会有退化现象呢?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的大脑创造的。大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左脑主管语言、数学、逻辑、理性,右脑主管印象、直觉、储存、感性。就像一个人童年时右脑发达,成年后左脑发达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其童年时代以右脑文化为主,在其成年时代以左脑文化为主。所以人类的发展有两条线:左脑进化,右脑退化。

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易经的根本是象数。象数的根本是类象。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象是右脑的德能,数理是左脑的德能,占又是右脑的德能。易经智慧从右脑开始,转到左脑规画,最后又回归右脑。世界人类的发展是同步的。在2500年前的世界文化轴心时代,随着人类左脑的进化,左脑终于以数理逻辑处理来自右脑的信息,左右脑于是达到了一个平衡和相济,佛家称之为“定慧等持”,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到来了!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这时期人类历史上产生了令人惊奇的事件:在中国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最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大家这个地球上。我可以举例说说他们的年龄对照。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斯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斯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开山祖师琐罗亚斯德去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这个年龄对照表说明,他们确实是一起来到世间的同代人,同样是开天劈地的精神高峰。似乎是约好了,要在那个时候一起呈现人类的共同成熟,甚至是同步成熟。他们还有分工,各自显出不同的重点。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人与天的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以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轴心期时代,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奔腾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右脑是先天脑,生命脑。老子说的“返先天”、“复归于婴儿”,孔子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都指的是的右脑智慧。每个民族的上古历史都是神话语言,神话类似于童话,二者都是右脑化的语言。山海经、归藏易、旧约圣经都是如此。不要以为用神话叙述的历史就不是信史,神话语言只是表述方式。现代人写的历史和传记有用辩证唯物主义表述方式的,也常被国外的专家使用,所以表述方式的不同并不能否定信史的定位。

于是解读易经就很容易了,你只要把你孩童时期的思维找回来就可以了。右脑思维是先天具有的,所以右脑也叫动物脑,现代生物学发现有些鸟类迁徙竟用天空的星座导航,所以千万不要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揣度古时侯人的思维,古时侯人观星象的本事比大家高,古时侯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比大家高。 顾炎武 《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民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昆裔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我1991年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山区搞农田水利,闲暇时间为老乡子女推八字,以前家里穷没有钟表,老乡往往是说孩子出生时参宿在正南,或参宿在西南云云,可见在知识落后的地区人们还保持着观星象的习惯。所以易经的解读不受知识的限制,易经的受用是无条件的,你只要开启右脑就可以了,大家的左脑已经很发达了,大家天天在用左脑。解读易经,只有少用左脑,少用脑筋,少用知识,简单说你只要识字就可以了。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即是左脑的学习;为道,即是易经的学习。对于左脑太发达,理性思维太活跃的知识分子,必然是易经学者的落后生。

象数是义理的根本。义理是象数的花果。如何让易经这个智慧大树恢复其强大的生命力呢?是发挥其义理呢?还是弘扬其象数呢?当然只有浇灌树根才能使大树恢复其生命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义理是伟大的,华严经把佛菩萨比喻为花果,把众生比喻为树根。佛菩萨的逐日的工作生活皆以大悲水浇灌饶益众生。左脑的智慧来源在右脑。有道才有理,所说道理。假如翦灭象数,专治义理,必然根枯花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解读易经二:学易经好比骑三轮车

一、《易经》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等同于西方文化中的《圣经》

孔子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孔子以后的多年,易经一直为群经之首。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现代心理学的开山祖师之一荣格说:“不列颠人类学会的会长问我,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如此聪慧的民族却没有能发展出科学。我说,这肯定是一个错觉。由于中国的确有一种‘科学’,其‘标准着作’就是《易经》,只不过这种科学的原理就如许许多多的中国其他东西一样,与大家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荣格又说:“谈到人类独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定律频繁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冯友兰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张岱年说:“《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感悟】:当代最尖端科技为电脑和基因,电脑的二进制以及64位系统,生物基因64种氨基酸密码竟与易经64卦暗合,这不是无意无意无意偶然的。孔子盛赞易经“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是名副其实的。易经是宇宙人生的密码。

二、《易经》的历史与结构

伏羲于6500年前画八卦,并把八卦重叠为64卦,当时没有文字,只有卦画,史称先天卦。

神农时期出现《连山易》64卦,以艮为首,当时只有卦画,没有卦辞。

黄帝时期出现《归藏易》64卦,以坤为首,当时只有卦画,没有卦辞。

夏朝推行《连山易》,此时有了卦辞,多以神话语言,与《山海经》类似。六十甲子择日吉凶成为《连山易》外外传。连山八万言。

商朝推行《归藏易》,此时有了卦辞,多以神话语言,与《山海经》类似。《归藏》四千三百言。

商末周初文王与周公推行《周易》,《周易》以《连山》、《归藏》64卦为基础,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共计七千字。

东周春秋时期孔子注解《周易》为《易传》一万八千字,易传共有十篇,称作“十翼”。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周易加易传称为《易经》,共有二万五千字。

自此以后以至于民国,注解易经的大家名见于经传者共有约8000人。

三、其实每个人本来就会易经64卦

假如你能把易经64卦卦辞和爻辞理解了,你已经与圣贤同伍。而解读64卦本来很容易,只是被人为弄糊涂了。解读易经用的是人本来具有的先天智慧,就似乎骑三轮自行车,一个小孩不用学就会骑,然而大人却很难驾驭它,由于大人使用了骑两轮自行车的思维。说实话骑三轮车是不用学的,大人要想恢复其本有的三轮车智慧,只要暂时忘掉自己的知识即可。

所以老子说:“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学易是为道,不是学习知识。学易是用减法,请不要被知识所蒙蔽,知见越多越糊涂。学知是用加法,陶弘景说:“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如何获得全知?答曰:只有无知,方能全知。无知,指不受现有知见的约束,舍识用根,弃识神而用元神,以此转识成智。《庄子》曰:“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道德经》曰:“无为而无不为”。即使是科学上的每一次伟大的发现,也是科学家敢于放下知见、打破常规意识形态的结果。

篇6:易经解读

易经解读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易经解读是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张成老师从多年易经研究的角度出发,总结整理出来了,请大家耐心。

《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广义的《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被介绍到西方。

《易经》一名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中国陕西省岐山县(古称西岐,西周发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易”,也有几种解释: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日月为易,象征阴阳。取自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乾”的本义。易是占卜之名。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即天人合一。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

《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易经复刻本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易经的起源及历史)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时时在变易之中;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易经解读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

《易经》的历史传统的说法: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夏禹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记载在《连山》一书,《连山》以“艮”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为第一卦。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文王拘而演周易”,后人因此认为《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经》以“乾”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

《十翼》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作品。它是对《易经》的诠释,有十篇,包括:一、彖上传,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但根据记载,《十翼》的分类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类方法并未达致统一。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视为《周易》的一部分。

现代的说法:在近五十年,出现了新的《易经》历史研究,西方和中国的学者根据商、周朝的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长沙的西汉马王堆出土了将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易经》、《道德经》和其它书籍,是现存《易经》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孔子所著的〈系辞传〉上、下,但并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孔子并非《易经》的作者,部分学者更认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易经解读学者比较过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易经》和周朝的钟鼎文之后,认为《易经》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书日期应是西周后期,大约公元前九世纪末。现时一般认为《易经》并非任何一个传说或历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时期占筮用的文字编纂而成。

至于《易传》,宋代的欧阳修即已怀疑《易传》不是同一人所作,当代的.学者认为《易传》里面的篇章最早出现于中国战国时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汉年代所著。清初学者惠栋说:“栋四世咸通汉学,以汉犹近古,去圣未远故也。《诗》、《礼》毛、郑,《公羊》何休,传注具存;《尚书》、《左传》,伪孔氏全采马、王,杜元凯根本贾、服;唯《周易》一经,汉学全非。”

流传与学派: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易经》的构成部分易经的内容以“卦”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层组成,每一层称为“爻”(yao2)。每一爻以一条长的横线“—”代表阳,称为“阳爻”;或以两条断开的横线“--”代表阴,称为“阴爻”。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六爻可以分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个“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多种不同的组合,称为卦。易经解读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为之“下卦”或“内卦”。

每一卦代表一种状态或过程亦有一个说法为伏羲氏所创先划出三画的爻出来再推出(乾)、(坤)、(震)、(离)、(巽)、(坎)、(艮)、(兑)的卦。

后人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来解释的卦的构成。太极(☯)代表一,传统的太极图代表了阴阳互补;一分为二,分开了阴和阳,即是两仪;二分为四,即是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分为八,即是八卦;两个八卦相叠,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学者指出历史资料显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现时便已经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后人的诠释。

篇7:易经解读:“田”字的文化意义

易经解读:“田”字的文化意义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始作八卦,开始画成八个图案,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开始。

伏羲——我们这个老祖宗,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人,到现在还很很弄清楚。据考证我们的历史,已经有两百多万年了。我们常说我们有五千年的光荣历史,五千年还是客气话,两百多万年是站在我们神话史上讲。

相传伏羲皇帝是人首蛇身,有很多怪异的事迹。伏羲氏为什么要画这个八卦呢?是要我们后代子孙,可以由这个符号、文字开始,去了解、传达、保存宇宙间的神奇、奥秘。“神”是上下左右四方都通达的表示。大家看我们中国这个神字的写法,神字左边是个示字,是表示的示,这是中国字中的一个部首。我们中国人认识中国字,便要从部首开始。

譬如我们查神字是属于什么部,一看就知道“神”是“示”字部。如果我们单独查这个“示”字,却又不同,示是从天字来,所谓一画分天地。宇宙本来是一个整体,人类加上横的一画,就像切西瓜一样一切世开分成两半 ,我们的上面就叫天,叫虚空,在我们两只脚底下的就是地,所谓一画分天地,所以一切文字从一开始。

一字上面再加上一横“二”就是上;一字下面加一画“二”(“二”字倒过来)就是下,这就是许慎《说文解字》中六书中的指示。“二”、“二”(“二”字倒过来)就是我们中国过去的上下,现在这个“上”“下”是演进来的。上面我们抬头一看,太空里边有四条线,太陽月亮的光芒,“示”就表示头顶上有许多神奇的东西。

“示”与右边的“申”字配合拢来就是神。申字是从田字部来的。田是代表土地,“囗”这个方块是一片土地,也就是地球这个圆圈;中间一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就是人类文化的代表了,意思是把土地分成一块一块的'。

假使这个土地中间的十字架向下走,出了门就是甲,属于雷电的部分,再加两条毛毛就是鬼。如果田字中的十字架向上走,出了头就是由,代表土地上的草,长出来了一点点。

其他与田字有关的字多得很。田字上边加雨,就是十雨了,下雨会打雷,便成雷字。打了雷到土地上,雷便没有了,就消化了,变成了電(电),于是把雷字加一个尾巴就变成了電(电)。

到现在为止,我们中国文字真正常用的,也只有三千多字。拿来考试,包括教国文的老师在内,当场默写,能够写出两千字,恐怕少之又少,不可多得。所以能够认识一千多字,已经学问很好,可以运用了。我们中国文字据清朝康熙朝代的统计,约有十万多字,常常运用的只有两三千字,现在《康熙字典》保留的字大概有十万字左右,其它字只是偶尔用到而已。

上边我们说到这个“神”字,站在这个土地上,上下左右、四面交 通,这就是神。宇宙的神秘就这样来,所以叫做神。我们老祖宗画八卦就是要“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如果明白了宇宙的原理,四通八达,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就是无所不通。我平时常跟人说笑话,逢到人家过分恭维,我就说不错!不错!我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就是中间不通人事。可惜就差那么一点,这是就我个人说的。

那么真正要学《易经》,便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又通物理,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然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就是这个意思。

台湾闽南话菩萨叫神明,这个名称就是从《易经》来的。后来把这个名称变成宗教化了。实际上神明是科学化的言辞,“以通神明之德”,德就是讲它的用,“以类万物之情”,“以类”就是比喻,由这个八卦图案,就可以了解到其他的一切。

《易经》八卦这符号逻辑,究竟代表了什么?假设有人说它是代表陰陽,或者代表人体 ,那都是错误。这个八卦是一个整体的符号逻辑,什么都可以代表。

可以代表一个人的人体 ,也可以代表其他一切的事物。以人体 来讲,古代易学八卦所代表的部位,头是乾卦,肚子是坤卦,眼睛是离卦,耳朵是坎卦等。

可是到了内部去用,这八个卦的代表又不同了,所以它的运用是一个整体的符号逻辑,用到哪里都可以,这就叫做“以类”,比喻、比较同类性的万物的情宜,比较一切万物的情形,亦即所谓的“方以类聚”。

篇8:追寻人类起源

人类到底从何而来?有神话的回答,有科学的解释。请你搜集、研究一下这两方面的资料。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找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和专家。

一、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教科书中有《女娲造人》,文后所附“参考资料”有《圣经故事》中的上帝造人。这类神话在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间广泛流传,请加以搜集、整理。每人至少搜集一种,并在班上讲一讲,尽可能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二、试从其他学科的教科书,或通过其他途径,搜集从猿进化到人的资料,完成下边的人类起源、进化表。

进化的阶段

特征

古猿(前700万~前800万) 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开始向不同方向进化
南方古猿(前420万~前100万)
能人(前200万~前175万)
直立人(前200万~前20万)
智人(早期前20万~前5万)

(晚期前5万~前1万)

三、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全班或者分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四、从前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从古猿到南方古猿其间约四百万年的时间,还找不到化石证明谁是人类和猿的共同祖先。再加上其他一些疑点,于是有一些新的说法向传统的人类起源学说提出了挑战。你知道有哪些新的说法吗?搜集材料,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

1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例如,“人类起源概说”“‘神创论’可以休矣”“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外星人说’之我见”。

2我国国宝“北京人”头盖骨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幸失踪,举国为之震惊。请搜集有关资料,写成一篇作文,题目就叫“国宝失踪之谜”。

3下边的图描绘了人的变化:与现代人相比,未来人矮小,蹼足,细手臂,粗脖子,大头颅,类似传统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形象。据一些学者推测,在太空时代,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就是这样。请参考上述材料,发挥想像力,写一篇题为“宇宙人画像”的作文。

参考资料

一、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

伊甸园里

上帝创造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

耶和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亚当。

亚当根据上帝的安排,住在伊甸园里。伊甸园里有一条河,清澈见底,有鱼有虾有水草,蜿蜒曲折,滋润着园里的生物,又从园里分成四道流出去。

第一道河名叫比逊,环绕哈腓拉全地,那里有珍珠、黄金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地。第三道河名叫底格里斯,流经亚述之东。第四道河名叫幼发拉底。

伊甸园里,河流两岸,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在园里,生长着生命树和善恶树。树上都结着果子,果子都很好吃。

上帝对亚当说:“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便吃,惟独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能吃,吃了必死!”

上帝派亚当修理和看守伊甸园。伊甸园里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可是都没有名字。上帝叫它们统统到亚当面前听令。

它们一个一个乖乖地走过来,亚当开口叫它什么,它以后就叫什么名字棗喜鹊,鸽子,老虎,大象……就这样命名了。

这许多动物,统归亚当一个人管,怎么能管得过来呢?

耶和华上帝说:“一个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帮助他工作。”

于是耶和华上帝使亚当沉睡,他就昏昏沉沉地睡熟了。上帝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把皮肉重新合起来,不留一点伤痕,也不疼痛。上帝用取下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男人跟前。

亚当一觉醒来,看见女人,非常高兴,欣喜地说:“这是我骨中之骨,肉中之肉!”

当时夫妻二人,赤身裸体,天真烂漫,并不感到羞耻。

他们吃着树上的果子,身强体健,或漫步在林间草地上,或依偎在河边岩石上,时有天使从高高的蓝天上飞下来,扑打着洁白的翅膀,站在他们面前说话儿,又跳舞又唱歌,天上人间乐融融。鸟儿飞,昆虫鸣,狮子横卧在主人的膝前,懒洋洋地酣然入睡,清新透明的空气中,飘溢着野花的芳香。

那时人听上帝的话,鸟兽虫鱼都听人的话。天空一直晴朗,从来不下雨,也没有人耕田,万物滋长靠河流,四季皆有充足的水源。

亚当和妻子住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选自张久宣编《圣经故事》)

二、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激烈争论

1860年,查理·达尔文那本引起轰动的《物种起源》问世一年后,在牛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与会的英国科学界人士才终于接受了这一革命的理论。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因病未能与会。但就是在他缺席的情况下,争论也并未停息。站在达尔文一边的是英国动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而牛津的主教塞缪尔·威尔伯福斯则使出了浑身解数来攻击进化论。争论真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威尔伯福斯指着赫胥黎的鼻子说:“你是从猴子变成的你的爷爷奶奶那里来的吗?”赫胥黎异常镇静地回答说:“我宁愿承认自己来源于猴子,也不愿做一个为效忠成见与谎言而奸污知识的那类文化人的后裔。”还没有任何人敢于对一个宗教人士下这样的定义。

此时,听众哗然,许多女士昏了过去。但在场的大多数科学家却站在达尔文一边,进化论从此合法地进入了科学理论的行列。虽然英国的圣公会屈服了,但是天主教却顽固地反对达尔文的假想,顽固地要人们信奉,人是由上帝直接创造出来的。

英国政府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立场。不久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还说:“照这样说来,达尔文先生就是由猴子变来的了,而我则相反,是安琪尔(天使)的后裔。”现在他改变了观点,因为进化论无可置疑地揭示了人与猴子的亲缘关系。

左为主教威尔伯福斯,右为赫胥黎1882年达尔文逝世时,英国给予他最高的荣誉,将他同历史上的伟人一样,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天主教只是到了1996年,才以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诏书为达尔文恢复了名誉。但进化论仍将继续引起无休止的研讨和争论。

(选自《科学世界》1999年第3期,有改动)

三、关于人类起源的两种新说法

1海猿说

地质史表明:800万年~400万年前,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退却,已适应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它们是人类的祖先。难怪人的一些生理特征,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都没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存在。“海猿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也有一些科学家提出疑问:既然有过海猿,为什么至今没有找到与它们有关的化石?

2外星人说

大约65万年前,一些外星人来到地球,设法使精力旺盛、智力较高的雌猿受孕,于是产生了人类的祖先。不久前在圣地亚哥发现了一具5万年前的头盖骨,它所代表的人种智力超过今天人类几千倍,据推测,这就是古时来地球的外星人。此外,安第斯山绝壁上的巨型图案,极有可能是外星人与地球猿结合的真实描绘。然而疑问依然存在,如果“外星人说”成立,那么,那些30万年前乃至2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又当如何解释?

学习《易经》心得体会

解读易经的心得体会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关于读励志书籍的个人心得体会1000字

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

《周易》的读后感

如何学习易经

《井卦》读书心得

oppor15的主打口号是

科学理解与知识形态

易经解读:人类文化的起源
《易经解读:人类文化的起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易经解读:人类文化的起源(精选8篇)】相关文章:

建筑风水论文2022-12-18

个人思想演变过程范文2023-03-16

清明节与中国文化发言稿2022-05-16

建筑风水学的论文2023-01-18

建筑总图布局中风水学的应用实例的论文2022-11-02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2023-03-06

《形而上学》的读后感2023-08-04

功能饮料大潮中的成功之道2023-09-16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有哪些2022022-10-24

天人合一观念的议论文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