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乐制度

时间:2022-08-07 07:56: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周礼乐制度(共17篇)由网友“zc558shop”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西周礼乐制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西周礼乐制度

篇1: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的定义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西周乐的定义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堑取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农田制度的变革,“籍”的方法废除不用,这时籍礼只是统治者用来表示关心农业生产的礼仪。由于军队成分和战斗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大搜礼就失去作用。由于地方组织的改变,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的性质也不同了。这时由于中央集权政体的建立,执政者统治的需要,重视的是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荀子》的《礼论篇》着重讲究祭礼和丧礼,对丧礼讲得特别详细,就是为当时的礼乐制度制造理论根据的。

西周礼乐制等级表西周礼乐制等级表

等级乐队乐舞王四面八佾诸侯三面(缺北面)六佾卿大夫二面(缺北和东)四佾士一面(只有南面)二佾

上一篇: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  下一篇:幼儿园消防管理制度

篇2: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例如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驾崩、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禄、平民、奴隶——去世。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周公制礼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公为了巩固统治,集前朝之大成。从礼巩固阶级分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的阶级区分。乐则被升华成了一种待遇,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

周公做礼制乐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史记·殷本纪》:“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采取“节乐”(用礼乐来节制人)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1.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下列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地位 B.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礼乐制度

C.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D.郡县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构成了西周的礼乐文明

2.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3.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参考答案:1.D 2.B 3.B

篇3:礼乐制度

中国的有历史史料证明的朝代发展经常被人们大致认为经历了夏、商、周、秦、两汉、三国、蜀汉、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民族文化,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治理国家的制度。文化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之文化;制度虽然不同,但都是一种继承和创新。而礼乐制度成熟于周朝时期,体现了当时以周公为集体的统治者们的智慧。他们思想的成熟和文化的成熟不是完全出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创新,而是也继承和反思了以往王朝治理国家的优点和失败的教训。由于社会发展全靠大自然,夏朝被大自然所左右,统治者们的思想文化是以信天命为主导。殷商时期,他们为了统治国家,思想文化就变成了以信鬼神为主导。到了周朝,他们了解了大自然给予人民的现状,其思想文化便是敬天命而远之,以人为本。通俗的说就是周朝的统治者把人当人看。这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非常相似。当时,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集体创建了三个制度来治理国家。第一是封建制度,也是一种分权制,指周天子把国封给诸侯,形成封土建国,诸侯把自己的国分封给大夫,形成立家。这样以来,社稷被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天下、国和家。三个层次对应的有三种贵族,分别为天子、诸侯和大夫。第二是宗法制,其包括三个内容,一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规定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可有多个侧室。二是嫡长子制,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嫡长子是父亲的正统继承人。正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是嗣子,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是庶子。三是副家长制,指家族中的长房、长孙等为最高管辖权。宗法制也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周王称天子,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他们的职位由嫡长子继承。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他们掌握自己范围内的军政大权和本族财产,负责本族的祭祀,管理本族的成员,同时代表贵族统治和剥削人民。第三是礼乐制度,其核心是在等级制度下的以人为本,以德治国。

礼乐制度中“礼”的核心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其核心是五服制度,也叫丧葬制度或丧服制度。“乐”的核心作用是使得人形成“乐统同”的和谐理念,即使得人与人之间心心相映,息息相通,而凝聚起来。因此,礼乐制度中的“礼”和“乐”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犹如太极图当中的阴阳二鱼,其交错在一起,游离在同一个圆中旋转,拥有同一个圆心。此圆心相当于是以德治国。礼乐制度犹如是有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构成。即以德治国为核心,“礼”和“乐”为两个重要的支撑点。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礼”和“乐”。

“礼”中的五服制度就是指家里有人去世时根据血缘关系而决定穿什么样丧服的制度。五服制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斩衰cui35、齐zi55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个等级在丧葬时所穿布料都是麻布,只不过在布的生熟、做工和时间有所不同。斩衰,一般是生布,且不能用剪刀裁,不能缝边,乱刀砍制而成。在葬礼上,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父母为嫡长子,要穿斩衰。守丧期3年。齐衰,一般是熟布,用剪刀裁,缝边。例如,父亲死后,儿子为母亲守丧期3年;父亲在世,儿子为母亲守丧期1年;夫为妻守丧期1年;孙子孙女为祖父母守丧期5个月;重孙和重孙女为曾父母守丧期3个月。大功,一般是相对粗的布,用剪刀裁,缝边。穿这一等级衣服的人一般是堂兄弟姐妹,已出嫁的姑姑等。守丧期9个月。小功,一般是比较细的布,用剪刀裁,缝边。在外祖父、舅舅、姨等的丧事上需穿这一等级的衣服。守丧期5个月。缌麻,一般是细布,裁剪,缝边。在高祖父母、外公外婆、女婿等的丧事上需穿这一层级的衣服。守丧期3个月。五服制度的作用是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和明贵贱。这很明显是把人分门别类了。一个生活在周朝的人,他很清晰谁是内,谁是外;谁是亲,谁是疏;谁是长谁是幼;谁是贵,谁是贱。例如,父系为内,如堂亲属,母系为外,如表亲;舅、姑、姨父的亲近度距离依次降低;男尊女卑、君尊臣卑;子为父要有斩衰之礼,而父为子就看情况而定了;姑表亲为贵,姨表亲为贱;舅老爷就没姑奶奶的地位高。上述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礼仪。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仪的关键核心是等级,而等级又称伦,“伦”字的核心概念是秩序。阐述礼乐制度(等级制度)的原理是伦理,表现伦理法则的又叫礼法,表现伦理法则的制度是礼制,表现伦理原则的情感就叫仁爱,即有差别的爱。

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又是人人平等,就是把所有的人都看作人。可是五服制度又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由于没有人愿意做人下人,生活在这个等级社会的人们是不会快乐的。那么此制度应该是维持不下去的。以周公为集体的领导人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便采取另外一个措施来弥补五服制度的不足。此措施就是建立乐文化,即音乐文化。

“乐”字有两个读音,一是yue51,音乐的乐;二是le51,快乐的乐。在古代,这两个读音的概念是相通的,音乐能使人快乐,快乐又像音乐一样。周统治者以此为基础,告诉老百姓,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像音乐一样,若像音乐一样我们就快乐了。那么音乐有什么特点呢?音乐是由乐音构成的,其基本元素就是是乐音。何为乐音?乐音有四个区别,分别为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排列组合一起就会形成相应的美妙音乐,也就达到了一种和谐,而和谐的核心理念是要达到多样统一。因此,乐能够调节等级制度带给人的不愉快。为什么能够缓解人的不愉快呢,因为音乐有三大功能,一是宣泄功能,二是调节功能,三是情感传达功能。这三功能足以让人达到和谐的地步,统治者就容易得到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综上所述,礼乐制度的成功构建能够说明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思想和智慧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阶段,其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产生百家争鸣文化现象的第一个原因——新制的成熟。这样一个如此周密的智慧的制度,在实行几百年以后,为什么会面临崩溃呢?这里跟高考文学常识的考点不相连了,就不做说明了。

篇4:古代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周公。

武王伐纣后不久,周武王去世传位于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命周公——周武王之弟辅政。之后N多历史证明,相对战争善后工作而言,战争本身反而是简单的。周武王立下不世之功便撒手人寰,把烫手的山芋一脚踢给了自己的弟弟。当时,摆在周公面前有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向天下解释周王朝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而是如何避免周人重蹈商人的覆辙,保证天下长治久安,政权千秋万代的问题。周公创造性地设立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将两大难题合二为一,一并解决。这就是“礼乐制度”,也是儒家思想的前身。

周公的理论从讲故事开始,故事大概是这样。

上有天,下有地,天圆地方。圆的天犹如锅盖扣在方的地上,所漏四角为四海,所以整个世界称为“天下”,也可称为“四海之内”。世界的中心在今天河南登封市,登封的地下有一块巨石称为“地胆”,与天上的“天星”遥相呼应。据说周公亲自做过试验,从地胆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到天边的距离完全一样。哈哈...,小朋友,你们相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当时的人们可都相信了。

接下来,天下是谁的?天的。咦,被商人统治多年的民众貌似比较容易接受这个说法,看来周公也是投其所好。天能够直接统治和管理天下吗?不能,因为天是高高在上的,是神秘莫测的。那么天下由谁来统治和管理呢?天子——天的嫡长子。天授权自己的嫡长子代为行使天下的管理权,称为“天命”。所谓“天命难违”,就是你不想干也得干,感觉好像周人得了天下,周武王和成王成为天下至尊,多大不情愿似的。那天命是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呢?不是,难道你没有看到原来的天子商纣王,就被天收回了授权、革除了天命吗?革除天命简称“革命”,这个词一直沿用到今天。商纣王为什么被革命了呢?因为他“失德”,就是失去德行,比如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践踏生命大搞人牲和人殉等,都是失德的行为。商纣王失德被革命,让有德的周武王取而代之。周王朝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就得到圆满的回答和解决。

接着来,天为何要把天命授予天子——天的嫡长子,而不是授予别的儿子?周公创造“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继承制”“父权制”一整套理论支撑他的说法。贵族男人只能有一名正式的妻子,但可以有多名侧室——称为“妾”。正妻所生第一个儿子为嫡长子,其他儿子为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例如,无论从相貌、学问、能力各方面,袁绍都要比袁术出色,年龄也要大一些,但袁术却十分瞧不起袁绍,就因为袁术是嫡子,而袁绍是庶子,地位高下立判。嫡长子具有权力和财富的继承权,然后再将这一切传给自己的嫡长子,以此类推形成的系统,就叫“嫡系”。今天依然将最亲密的、最忠诚的队伍叫做“嫡系部队”,就是源自于此。当然,之前所讲都是建立在男性掌握社会主导权的前提之下。

天授予嫡长子天命后,天的次子和庶子怎么办呢?封为诸侯。所谓“诸侯”,就是诸多的侯。因为嫡长子只有一个,次子和庶子则可能有一大堆。根据这套理论,诸侯再分封士大夫。于是天子拥有天下,诸侯建国,士大夫立家,都拥有自己的领地,也都享有领地的所有权和管辖权。直到士大夫往下已无土地可分,便形成了贵族中最末阶层——士族阶层。士族阶层作为贵族中唯一的无产阶级,没有土地和其他资产可以管理,只能修炼完善自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从此而来。这样以来,相邻的国或者相邻的家,其所有人和统治者都是哥们弟兄或父子叔侄,一来相互之间相安无事,二来一旦有外敌入侵,便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

这就是周公的伟大创举——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周公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主要体现“礼”的部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创建了社会体系、明确了社会阶层、分配了社会资源,将权力层层分包下去,落了个皆大欢喜。

可是,在封建分封制的体制下,大家都各有自己的小圈子,过自己的小日子,整个天下岂不成了一盘散沙?

靠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乐。

周人之前的商人是崇拜鬼神的,认为世界被一种冥冥的力量所控制。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则看破此事,你商人对上天和鬼神毕恭毕敬,请了那么多大餐(参照之前《细说“牺牲”》),上天还不是让我们周人取而代之了吗?可见上天是靠不住的!上天靠不住,鬼神不可信,是不是就不必进行祭祀活动了?不是。祭祀活动作为一种集体活动,发挥着聚集人心、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等重要的作用。所以,周人虽然对鬼神嗤之以鼻,却并不反对祭祀活动。而在祭祀活动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后来发展到几乎任何活动都得配以相应的音乐。在包括但不限于祭祀的各种活动中,人们按照礼法制的要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再配上或庄严肃穆、或轻松欢快的音乐,气势雄伟而不失格调,尊卑有序而不失尊严。不同阶层的人享受同样的音乐,同样的音乐又给人同样的快乐。拉近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心理距离,位居高位也不高人一等,身居下层也不低人一头。不平等的社会又好像无比的和谐。

这就是“乐”的作用。“礼”将权力分下去,“乐”将人心聚集起来,二者对立又统一。“礼”是思想、是制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乐”是形式、是表现、是可以亲身感受的东西,二者相辅又相成。

伟大的周公,用这套理论维护了周朝近8的统治,也为后来震古铄今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看上去严丝合缝、间不容发的理论,到了春秋时期怎么就轰然坍塌、支离破碎了呢?

请关注明天《何为“礼坏乐崩”?》

篇5:古代礼乐制度

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为了彻底搞清楚礼乐及礼乐制度的相关问题,小编拜读了项阳老师的《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和大家分享一下。

何为礼乐?

学界认为礼乐生成于夏商,确立于周公制礼作乐。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国家首要大事祭祀仪式中所用的乐当然是为礼乐,而且祭祀仪式中所用礼乐是礼乐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讲还是因为除了祭祀仪式之外,在“国之小事”等多种礼仪场合所用的乐也是礼乐。这些礼不是国之大事之礼,然而,不管国之大事还是国之小事,既然都纳入国家礼制系统,则应视之为

礼制体系的整体,凡在国家礼制规定性中所用的乐,都应称之为礼乐,国家礼乐显现出丰富性的内涵。

礼乐制度的确定期

如果说,中国礼乐制度确立之后有着三千载的贯穿,而不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亡,那么,就应该审视礼乐制度有着怎样的起伏变化,厘清其发展演化的脉络。

在这种意义上,项阳老师将两周定为礼乐制度的确立期。虽然周公制礼作乐使礼乐制度彰显,经历了八百年又由于所谓“礼崩乐坏”似乎使礼乐制度消解,其实这只不过是显示了礼乐制度第一个“周期”的变化,诸侯以降各等级所偕越的是“周之礼”,坏掉的是“周之乐”,但国家必有礼乐之观念已经是根深蒂固,非但没有降解,而是被后世统治者不断加人新的理解与诠释,并有制度和音乐本体实践上加以保障,因此,从整体意义上讲,礼乐制度其实是经历了一次转型。

这种转型包括理念上的变化,诸如国家祭祀中所用的礼乐“六代乐舞”不再相沿、也不相传,是随朝代更替而改变,所谓“秦、汉、魏、晋代有加减……有帝王为治,礼乐不相沿。”(《魏书》)

从乐队组合上也显示这种转型的意义。两周时期由于金石乐悬作为制度下重器,在士以上阶层中虽然依制排列的方位有异、数量多寡不同、却可以普遍拥有,所谓“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这就造成乐悬拥有者无论哪一种样式的礼乐、甚至俗乐都会使用这样的乐队组合形式。

礼乐制度的演化期

项阳老师将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定为礼乐制度的演化期,这样讲是因为这一时期有转型的特征,没有定型而为后世全盘接受和效法的整体把握。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宫廷太常系统实际上一直在对礼制加以改造,如此具有“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在反复与游移中逐渐向五礼归拢,换言之,即是将两周时期所用更多礼的类型归至五礼类下。(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从用乐的角度讲来,更是可以显现这一时期处于演化的过程之中,这一时期与两周最大的差异在于鼓吹乐的出现。以及,秦汉以降那种金石乐悬作为士以上社会人士普遍拥有的制度规定性不再,这大概是那些视拥有乐悬为礼乐标志物的研究者认为礼乐制度消解的一个动因。然而,这种“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的乐队组合并非不存在,只不过不再具有两周时期被广泛运用的普适性意义,这种乐队组合更多用于宫廷和王府一级,这就显得越来越小众化,虽然至高无上,却有些“不食人间烟火”,马王堆、南越王、洛庄等汉墓中出土的乐悬可以明确反映这一点,这是我们所讲从乐本体上认知礼制变化处于演化期的道理。

礼乐制度的定型期

从乐的视角认知并从礼制上综合考量,项阳老师认为隋唐可视为礼乐制度的定型期,亦可称之为成熟期。这样认知出于以下考量。我们看到,《隋书》记载时人理念对礼乐之定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先是隋人在承继南朝旧乐时认定了“华夏正声”的存在,敏锐地提到了清商曲为“汉来旧曲”,无论乐曲还是乐器都是为“华夏正声”。这种理念的出现对后世无论乐调的承继、乐曲的创制以及乐器的使用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隋书》中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理念“雅乐为国乐”。究竟礼乐与雅乐的概念哪一个为大呢?显然应该是礼乐概念为大,即礼乐涵盖了雅乐,雅乐是为礼乐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之所以将礼乐与雅乐的概念混用,更多还在于讲话与认知时的语境,即在某种本来就是礼的场合,独有雅乐在场,如此说法不为错,但从整体说来,辨清礼乐与雅乐的关系还是非常必要。

《隋书》中的认定使得一个上千载没有说清楚的概念得以明晰,这是文献中首次出现“国乐”的概念。所谓国乐,应该是在国家重要的仪式场合代表国家形象而以乐的形式存在者,诸如我们现在的国歌具有同样的含义。

有了汉魏南北朝之演化,隋代之新认知,从理念上对于“华夏正声”和“国乐以雅为称”有精到的把握,进人唐代又有百年之探索实践,最终形成《大唐开元礼》中的用乐样态:专门为此设置乐署归之两种不同乐队组合并负责管理演练,以及创制相关礼仪中所用乐曲,使之服务于国家所需功能性礼仪的状况。至此,五礼及其用乐的理念、形式得以定型,这是我们将隋唐时期视为礼乐定型阶段的根本理由。

篇6:古代礼乐制度

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

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chì)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

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

总的来说,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孔子主张“仁爱”,“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节用爱人,伺使民于时”,是对执政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基础,礼是贵浅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礼乐不僭越,就会形成和谐社会。所以,一个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远·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最高理想。

孔子在对周朝礼乐制度有所损益的基础上,对礼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独特的礼乐精神。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都有生动的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

礼乐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是国家和民族保持永久魅力和活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在要求。用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用礼乐内在的道德修养,生发“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的情操,造就孝亲睦邻、敬业乐群、尊师敬长、礼贤下士、温良谦恭、平和中正的君子风范,也只有当礼乐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才能实现主体与外界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只有社会有礼,人心和乐,才能成就新时代的“礼仪之邦”!

篇7:古代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的解体或消亡时期

宋至清近千年,是为礼乐制度的持续发展直至随封建社会解体而或称消亡、或称被民间礼俗变化接衍的时期。

首先,从宋至清一直延续的是隋唐定型之后的五礼及其用乐制度,而且不断有人对此进行新的诊释,诸如《五礼通考》等著述的存在,显示对既有理念的认同。

第二点是为鼓吹乐在发展中的变化,即唐代在太常寺属下鼓吹署管理的鼓吹乐,在宋代曾一度归至教坊,一段时间之后又将教坊回归太常管理,这是管理机构所产生的变化,但最终还是回到太常,则说明对于鼓吹乐的性质还是被认同为礼乐者。

第三点是关于鼓吹乐自身的变化,宋金时期,从西域传人一种新的吹奏乐器开始广泛应用于鼓吹乐队中,这就是在史书中被称之为“金口角”、“苏尔奈”、“喇叭”的唢呐。这种乐器的出,丰富了鼓吹乐队领奏乐器,在既有笙管笛组合的基础上延展出唢呐、笙、笛领衔之乐队多种样态与其并列。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云:“喇叭,锁那,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您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这是对唢呐进人鼓吹乐队主流的生动写照。

持续发展中的第四点亦非常重要,那就是从明代《太常续考》中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吉礼用乐的乐曲全貌,以乐谱记录的形式而存在,这在既有礼书中如此全面记录吉礼乐曲尚属首次。

随着大清帝国的解体,历经三千余载、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乐制度在国家意义上得以寿终正寝。这种礼制下的礼乐经历了确立、演化、定型、持续发展直至消解四个阶段,在成就了礼乐文明作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同时,也见证了传统中华文明的兴衰演化,但不管怎样讲,毕竟礼乐文明的丰富内涵已经深深融人中华文明之中。

篇8:西周制度是什么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篇9:礼乐制度通俗理解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篇10: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时间

公元前2070-16

公元前1600-1046年

公元前1046-771年

开国国王

武王

亡国国王

幽王

都城

阳城

镐京

政治状况

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

实行分封制

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学建议

井田制

“井田制”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它的含义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状。田地中有阡、陌、沟、渠,划分田地为若干方块,来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的基础,即土地所存权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无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就是劳役地租。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当然各贵族对公田、私田的划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异,不一定绝对如此整齐划一,孟子也说“此其大略。”古人把这种劳动产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为“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领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重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对周天子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实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受民受疆土”,对地方实行分区管理,以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他们与周王保持臣属关系,执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见周王,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线索,各朝的政治状况。强调夏的建立者是禹。要求学生记住夏、商、西周的起止时间以及“国人暴动”的时间。重点讲解井田制和分封制。

篇11:《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夏商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商朝内外服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度之间的关系;分封制体现了中央集权和王权专制的特征;宗法制是维系西周分封制的工具,体现了血缘关系和政治统治相结合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了解夏朝和商朝统治的制度和思想,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问题教学,通过“设疑——探疑——释疑——解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分封制和宗法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早期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运用历史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嗲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的能力;通过感悟古人的制度创新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增强学生对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导入新课:

自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而这三个节日都有祭祖的现象,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宗法情结”,来源于我国古代西周的宗法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去感受先辈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中国的第一个政权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夏朝:出现公共权力和继承的传子制度。[公共权力就是大家所赋予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

过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后到了桀时,由于他的凶狠、残暴等原因导致了人民的一致反对,于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把夏给灭了,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商部族完善了政治制度,那就是内外服的政治制度。

那么什么是内服,什么是外服呢?

(学生答)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附属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商王与内外服的关系:一方面,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与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可以要求附属国承担义务;另一方面由于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商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有时还甚至与商王发生战争。除了内外服制度外,商朝还有没有其他的统治手段呢?

(学生答)利用宗教神权来统治国家,即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

解析: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所以,商朝统治者“尚鬼”、“尊神”,依据鬼神的意志来治理国家。这其实是一种君权神授的.思想。

过渡:上面我们在讲到商王与内外服的关系时说到,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他们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正是由于这种缺点,商朝最后被它的附属国周部落所灭。

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周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病死,年幼的周武王继位,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摄政,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与周成王,在他摄政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如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实行了分封制。那么,什么是分封制呢?

(学生答)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那么周公又是怎样实行分封的呢?结合西周分封形势图进行分析:

篇12:西周学校教育制度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国学之外,又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于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西周学校系统可参见下表: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制礼作乐的主持人,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也各有侧重:“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潜移默化。实际上,乐教主要是教礼仪中所要使用的乐,所以它又是礼教的组成部分。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西周时文武尚未分家,贵族子弟都有从军作战的责任。除了战时必用之外,平时有些典礼活动中也要表演“射”、“御”,而且有一定的技术标准要求,所以也是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

“书”指写字,“数”指算术。读写算是学习一切文化的基础。西周已有供小学文字教学的字书。《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曰:“《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据史书记载,西周识字教学是按字的构成方法分类施教的。《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里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之法。“数”的教育,是与“术”紧密相联的,故称“数术”。“数术”在西周有很大发展,西周时6岁儿童开始学数数,从1至10的数目。9岁儿童学“数日”,指学习记日法,先学甲子纪日,然后再逐渐加深。10岁儿童开始学“计”,即计算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十进制元的文字记数方法和计算的方法。后者包括学会使用“筹算”和“九数”的方法。

综上所述,可见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六艺”教育传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来源:《中国教育史》

来自:学海去呀

篇13:荀子礼乐同构论

荀子礼乐同构论

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作 者:陆建华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刊 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1) 分类号:B222.6 关键词:荀子   礼   乐   同构  

篇14:浅谈礼乐哲学论纲

浅谈礼乐哲学论纲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既文化多元又趋向全球化的时代,但任何民族若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其他民族在文化的交流碰撞间保有并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特质仍然至关重要。而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及其特质的彰显,关键要素就是该民族的哲学。哲学的发展虽然具有适合于全人类的普遍性,但不同民族的哲学体系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高清海先生曾撰文指出: 哲学是民族之魂。哲学标志着一个民族对它自身自觉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它的心智发育和成熟的水平。因此,高先生强调: 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而激发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机对此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哲学的时代课题就内在地要求我国哲学界在本民族已有文化与哲学成就的基础之上,让老树开出繁华绚烂的新枝,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哲学。

一、礼乐哲学的形成

礼乐起源于上古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萌芽、发展与成型则是人类生存智慧的历史积淀和无数古圣先贤提炼加工的结果。在我国的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与发展,人类认识水平和文明程度已有了大幅提高。原始礼乐经过夏、商两代的因革损益,到此时已是 郁郁乎文哉,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从西周直到春秋战国时代,统治者都较重视礼乐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如 《左传》中多次提到 礼,王之大经也 ( 《昭公二十五年》) , 礼,国之干也( 《襄公三十年》) , 《国语晋语四》也强调礼,国之纪也,等等。与此同时,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礼记乐记》) 礼乐也是考察统治者国家治理状况的重要依据。因此,礼乐一直都是统治者培养人才的基本教程,为 六艺的一部分。如 《周礼地官》说: 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 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 ( 御) ,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国语楚语上》则谈到礼乐于贵族子弟的教育作用: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 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故而孔子指出: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明确道出了礼乐在培养统治人才、教化社会风习中的意义。而文、武、周公的时代,从孔子等人的追怀与歌颂来看,似乎也是一个文治武功均相当完美的礼乐社会,成为了后世儒家政治理想的化身。尔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礼乐都蒙受了思想家们的重点关注。 《汉书礼乐志》说 六经之道同归,礼乐之用为急,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们的广泛认同。

二、礼乐哲学的概念与性质

那么,何谓 礼乐哲学呢? 我们认为,一切基于礼乐的立场或以礼乐为研究对象作出的哲学阐释与发挥,都可名为 礼乐哲学。它是对传统礼乐的哲学意蕴及相关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其内容既包括关于礼乐起源与发展的哲学探讨,也包括对礼乐经籍、历代思想家的礼乐思想之哲学蕴涵的发掘与升华,还包括对诸如具体的礼乐名物制度、礼乐实践行为及礼乐文化现象等的哲学依据与内涵的辨析提炼,等等。

三、礼乐哲学之内容体系建构

礼乐哲学的主体内容是: 在由礼、乐所构成的思想世界里,古人关于自然与社会、人伦与物理、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等问题的本质和关系的认识。中和则是礼乐哲学的本体性概念,并贯穿于这一内容体系之中。如 《礼记乐记》反复强调: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论伦无患,乐之情也; 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可见,中和实乃礼乐的核心精神,礼乐为 中和理念与精神的主要载体。 而 《礼记中庸》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者从人类道德心理与情感之 中的不偏不倚、勿过勿不及,到人类社会行为之 和的合礼中节、和谐有度,再到由之而成的天地万物的秩序井然、共存共荣,在儒家礼乐文化及礼乐思想的大背景中建构起来了一个以 中和为大本与 达道的心性 (喜怒哀乐之未发) 、社会 (发而皆中节 天下) 及宇宙(天地万物) 三位一体的观念体系。在此,中和无疑是生发和建构这一观念体系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准则,乃 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高度凝练和展现。而在礼乐哲学的具体范畴里, 中和必然也是贯彻其始终的。

四、礼乐哲学的演化与研究范式

fanwen.unjs.com【查字典范文网】

礼乐哲学作为礼乐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哲学之主干内容之一,它的发展演化既是哲学的,也是历史的,完全符合整个中国哲学与哲学史的发展演变规律。杨国荣曾说:从中国哲学的演化来看,每一时代的哲学家总是以已往的哲学系统为前提、背景,并进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而形成新的哲学观念。相对于已有的、历史中的形态而言,这种新的观念系统首先具有哲学的意义; 从两汉到明清,中国哲学家往往以注解已往经典的方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这种注释过程同时构成了其哲学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相对于后起哲学家的思考而言,每一历史时期的哲学系统又构成了哲学的历史。在哲学与哲学史的以上演变与互动中,历史上的哲学系统本身也具有了哲学与哲学史的双重身份。杨国荣认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演化,正是由哲学家们对于经典的义理诠释而来。但这种义理的诠释又非简单的意义迭加,而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的周复循环中开拓前进。这一段话就清楚地阐释了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与哲学轨迹。而礼乐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毫无疑问,这一发展轨迹同时也正是礼乐哲学的演化过程。

篇15:文言文礼乐卷五

文言文礼乐卷五

皇后岁祀一。季春,吉,巳享先蚕,遂以亲桑。散斋三日于后殿;致斋一日于 正寝,一日于正殿。前一日,尚舍设御幄于正殿西序及室中,俱东向。致斋之日, 昼漏上水一刻,尚仪版奏“请中严”。尚服帅司仗布侍卫,司宾引内命妇陪位。六 尚以下,各服其服,诣后殿奉迎。尚仪版奏“外办”。上水二刻,皇后服钿钗礼衣, 结珮,乘舆出自西房,华盖警跸。皇后即御座,六尚以下侍卫。一刻顷,尚仪前跪 奏称:“尚仪妾姓言,请降就斋室。”皇后降座,乘舆入室。散斋之日,内侍帅内 命妇之吉者,使蚕于蚕室,诸预享者皆斋。

前享三日,尚舍直长设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内道北,南向;内命妇及六尚以下次 于其后,俱南向。守宫设外命妇次,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以下于南壝之外道西, 三公夫人以下在其南,重行异位,东向北上。陈馔幔于内壝东门之外道南,北向。

前享二日,太乐令设宫县之乐于坛南内壝之内,诸女工各位于县后。右校为采 桑坛于坛南二十步所,方三丈,高五尺,四出陛。尚舍量施帷障于外壝之外,四面 开门,其东门足容厌翟车。

前享一日,内谒者设御位于坛之东南,西向;望瘗位于西南,当瘗雠`,西向。 亚献、终献位于内壝东门之内道南,执事者位于其后,重行异位,西向北上。典正 位于坛下,一位于东南,西向;一位于西南、东向。女史各陪其后。司赞位于乐县 东北,掌赞二人在南,差退,西面。又设司赞、掌赞位于埋雠`西南,东面南上; 典乐举麾位于坛上南陛之西,东向;司乐位于北县之间,当坛北向。内命妇位于终 献之南,绝位,重行异位,西向北上;外命妇位于中壝南门之外,大长公主以下于 道东,西向,当内命妇,差退;太夫人以下于道西,去道远近如公主,重行异位, 相向北上。又设御采桑位于坛上,东向;内命妇采桑位于坛下,当御位东南,北向 西上;执御钩、筐者位于内命妇之西少南,西上;内外命妇执钩、筐者位各于其采 桑位之后。设门外位:享官于东壝之外道南,从享内命妇于享官之东,北面西上; 从享外命妇于南壝之外道西,如设次。设酒尊之位于坛上东南隅,北向西上;御洗 于坛南陛东南,亚献之洗又于东南,俱北向;币筐于坛上尊坫之所。晡后,内谒者 帅其属以尊坫、罍洗、篚冪入,设于位。升坛者自东陛。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置于馔所,遂 烹牲。五刻,司设升,设先蚕氏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

前享一日,金吾奏:“请外命妇等应集坛所者听夜行,其应采桑者四人,各有 女侍者进筐、钩载之而行。”其日未明四刻,捶一鼓为一严;二刻,捶二鼓为再严。 尚仪版奏“请中严”。一刻,捶三鼓为三严。司宾引内命妇入,立于庭,重行,西 面北上。六尚以下诣室奉迎。尚服负宝,内仆进厌翟车于阁外,尚仪版奏“外办”。 驭者执辔,皇后服鞠衣,乘舆以出,华盖、侍卫、警跸,内命妇从。出门,皇后升 车,尚功进钩,司制进筐,载之。内命妇及六尚等乘车从,诸翊驾之官皆乘马。驾 动,警跸,不鸣鼓角。内命妇、宫人以次从。

其日三刻,尚仪及司愬帅其属入,实尊罍及币,太官令实诸笾、豆、簠、簋俎 等,内谒者帅其属诣厨奉馔入,设于馔幔内。驾将至,女相者引享官,内典引引外 命妇,俱就门外位。驾至大次门外,回车南向,尚仪进车前跪奏称:“尚仪妾姓言, 请降车。”皇后降车,乘舆之大次,华盖、繖、扇。尚仪以祝版进,御署,出奠于 坫。尚功、司制进受钩、筐以退,典赞引亚献及从享内命妇俱就门外位。司赞帅掌 赞先入就位,女相者引尚仪、典正及女史、祝史与女执尊罍筐冪者入自东门,当坛 南,北向西上。司赞曰:“再拜。”掌赞承传,尚仪以下皆再拜,就位。司乐帅女 工人入,典赞引亚献、终献,女相者引执事者、司宾引内命妇、内典引引外命妇入, 就位。皇后停大次半刻顷,司言引尚宫立于大次门外,当门北向。尚仪版奏“外办”。 皇后出次,入自东门,至版位,西向立。尚宫曰:“再拜。”皇后再拜。司赞曰: “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尚宫曰:“有司谨具,请行事。”乐三成。尚宫曰: “再拜。”皇后再拜。司赞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坛上尚仪跪取币于 篚,兴,立于尊所。皇后自坛南陛升,北面立,尚仪奉币东向进,皇后受币,进, 北向,跪奠于神座,少退,再拜,降自南陛,复于位。初,内外命妇拜讫,女祝史 奉毛血之豆立于内壝东门之外,皇后已奠币,乃奉毛血入,升自南陛,尚仪迎引于 坛上,进,跪奠于神座前。皇后既升奠币,司膳出,帅女进馔者奉馔陈于内壝东门 之外。皇后既降,复位。司膳引馔入,至阶。女祝史跪彻毛血之豆,降自东陛以出。 馔升自南陛,尚仪迎引于坛上,设于神座前。皇后诣罍洗,尚仪跪取匜,兴,沃水; 司言跪取盘,兴,承水。皇后盥。司言跪取巾于篚,进以帨,受巾,跪奠于篚。乃 取爵于篚,兴,进,受爵。尚仪酌罍水,司言奉盘,皇后洗爵,司言授巾,皆如初。 皇后升自坛南陛,诣酒尊。尚仪赞酌醴齐,进先蚕氏神座前,北向跪,奠爵,兴, 少退,立。尚仪持版进于神座之右,东面跪读祝文。皇后再拜,尚仪以爵酌上尊福 酒,西向进。皇后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兴。尚仪帅女进馔者持笾、 俎进神前,三牲胙肉各置一俎,又以笾取稷、黍饭共置一笾。尚仪以饭笾、胙俎西 向以次进,皇后每受以授左右。乃跪取爵,遂饮,卒爵,兴,再拜,降自南陛,复 于位。

初,皇后献将毕,典赞引贵妃诣罍洗,盥手,洗爵,自东陛升坛,酌盎齐于象 尊,进神座前,北向跪,奠爵,兴,少退,再拜。尚仪以爵酌福酒进,贵妃再拜受 爵,跪祭,遂饮,卒爵,再拜,降自东陛,复位。昭仪终献如亚献。尚仪进神座前, 跪彻豆。司赞曰:“赐胙。”掌唱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尚宫曰: “再拜。”皇后再拜,司赞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尚宫请就望瘗位, 司赞帅掌赞就瘗臽。

篇16:礼乐一的原文

有关礼乐一的原文

礼乐一

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 虚名。古者,宫室车舆以为居,衣裳冕弁以为服,尊爵俎豆以为器,金石丝竹以为 乐,以适郊庙,以临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岁时聚会以为朝觐、聘问,欢欣交接 以为射乡、食飨,合众兴事以为师田、学校,下至里闾田亩,吉凶哀乐,凡民之事, 莫不一出于礼。由之以教其民为孝慈、友悌、忠信、仁义者,常不出于居处、动作、 衣服、饮食之间。盖其朝夕从事者,无非乎此也。此所谓治出于一,而礼乐达天下, 使天下安习而行之,不知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也。

及三代已亡,遭秦变古,后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号位序、国家制度、宫 车服器一切用秦,其间虽有欲治之主,思所改作,不能超然远复三代之上,而牵其 时俗,稍即以损益,大抵安于苟简而已。其朝夕从事,则以簿书、狱讼、兵食为急, 曰:“此为政也,所以治民。”至于三代礼乐,具其名物而藏于有司,时出而用之 郊庙、朝廷,曰:“此为礼也,所以教民。”此所谓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故 自汉以来,史官所记事物名数、降登揖让、拜俯伏兴之节,皆有司之事尔,所谓礼 之末节也。然用之郊庙、朝廷,自搢绅、大夫从事其间者,皆莫能晓习,而天下之 人至于老死未尝见也,况欲识礼乐之盛,晓然谕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呜呼!习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又不能备具,所谓朝觐、聘问、射乡、食飨、 师田、学校、冠婚、丧葬之礼在者几何?自梁以来,始以其当时所行傅于《周官》 五礼之名,各立一家之学。

唐初,即用隋礼,至太宗时,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征,与礼官、学士等因 隋之礼,增以天子上陵、朝庙、养老、大射、讲武、读时令、纳皇后、皇太子入学、 太常行陵、合朔、陈兵太社等,为《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二 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十一篇,是为《贞观礼》。高宗又诏太尉长孙 无忌、中书令杜正伦李义府、中书侍郎李友益、黄门侍郎刘祥道许圉师、太子宾客 许敬宗、太常卿韦琨等增之为一百三十卷,是为《显庆礼》。其文杂以式令,而义 府、敬宗方得幸,多希旨傅会。事既施行,议者皆以为非。上元三年,诏复用《贞 观礼》。由是终高宗世,《贞观》、《显庆》二礼兼行。而有司临事,远引古义, 与二礼参考增损之,无复定制。武氏、中宗继以乱败,无可言者,博士掌礼,备官 而已。

玄宗开元十年,以国子司业韦縚为礼仪使,以掌五礼。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 上疏,请删去《礼记》旧文而益以今事,诏付集贤院议。学士张说以为《礼记》不 刊之书,去圣久远,不可改易,而唐《贞观》《显庆礼》,仪注前后不同,宜加折 衷,以为唐礼。乃诏集贤院学士右散骑常侍徐坚、左拾遗李锐及太常博士施敬本撰 述,历年未就而锐卒,萧嵩代锐为学士,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定,为一百五十卷, 是为《大唐开元礼》。由是,唐之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时小有损益,不 能过也。

贞元中,太常礼院脩撰王泾考次历代郊庙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号,而图其坛屋 陟降之序,为《郊祀录》十卷。元和十一年,秘书郎、脩撰韦公肃又录开元已后礼 文,损益为《礼阁新仪》三十卷。十三年,太常博士王彦威为《曲台新礼》三十卷, 又采元和以来王公士民昏祭丧葬之礼为《续曲台礼》三十卷。呜呼,考其文记,可 谓备矣,以之施于贞观、开元之间,亦可谓盛矣,而不能至三代之隆者,具其文而 意不在焉,此所谓“礼乐为虚名”也哉!

五礼:

一曰吉礼。

大祀:天、地、宗庙、五帝及追尊之帝、后。中祀:社、稷、日、月、星、辰、 岳、镇、海、渎、帝社、先蚕、七祀、文宣、武成王及古帝王、赠太子。小祀:司 中、司命、司人、司禄、风伯、雨师、灵星、山林、川泽、司寒、马祖、先牧、马 社、马步,州县之社稷、释奠。而天子亲祠者二十有四。三岁一祫,五岁一禘,当 其岁则举。其余二十有二,一岁之间不能遍举,则有司摄事。其非常祀者,有时而 行之。而皇后、皇太子岁行事者各一,其余皆有司行事。

凡岁之常祀二十有二:冬至、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昊天上帝于圆丘; 季秋,大享于明堂;腊,蜡百神于南郊;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 夏至,祭地祇于方丘;孟冬,祭神州、地祇于北郊;仲春、仲秋上戊,祭于太社; 立春、立夏、季夏之土王、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孟春、孟夏、孟秋、孟冬、 腊,享于太庙;孟春吉亥,享先农,遂以耕籍。

凡祭祀之节有六:一曰卜日,二曰斋戒,三曰陈设,四曰省牲器,五曰奠玉帛、 宗庙之晨裸,六曰进熟、馈食。

一曰卜日。凡大祀、中祀无常日者卜,小祀则筮,皆于太庙。

卜日,前祀四十有五日,卜于庙南门之外,布卜席闑西阈外。太常卿立门东, 太卜正占者立门西,卜正奠龟于席西首,灼龟之具在龟北,乃执龟立席东,北向。 太卜令进受龟,诣卿示高,卿受视已,令受龟,少退俟命。卿曰:“皇帝以某日祗 祀于某。”令曰:“诺。”遂还席,西向坐。命龟曰:“假尔太龟,有常。”兴, 授卜正龟。卜正负东扉坐,作龟,兴。令进,受龟,示卿。卿受,反之。令复位, 东向,占之,不释龟,进告于卿曰:“某日从。”乃以龟还卜正。凡卜日必举初旬; 不吉,即繇中及下,如初仪。若筮日,则卜正启韇出策,兼执之,受命还席,以韇 击策,述命曰:“假尔太筮,有常。”乃释韇坐策,执卦以示,如卜仪。小祀筮日, 则太卜令莅之,日吉乃用,遇废务皆勿避。

二曰斋戒。其别有三:曰散斋,曰致斋,曰清斋。大祀,散斋四日,致斋三日; 中祀,散斋三日,致斋二日;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

大祀,前期七日,太尉誓百官于尚书省曰:“某日祀某神祇于某所,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国有常刑。”于是乃斋。皇帝散斋于别殿;致斋,其二日于太极殿,一 日于行宫。前致斋一日,尚舍奉御设御幄于太极殿西序及室内,皆东向。尚舍直长 张帷于前楹下。致斋之日,质明,诸卫勒所部屯门列仗。昼漏上水一刻,侍中版奏 “请中严”。诸卫之属各督其队入陈于殿庭,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已上袴褶陪位, 诸侍卫之官服其器服,诸侍臣斋者结佩,诣阁奉迎。二刻,侍中版奏“外办”。三 刻,皇帝服衮冕,结佩,乘舆出自西房,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即御座,东向,侍 臣夹侍。一刻顷,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就斋室。”皇帝降座入室,文 武侍臣还本司,陪位者以次出。凡豫祀之官,散斋理事如旧,唯不吊丧问疾,不作 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预秽恶。致斋,唯行祀事,其祀官已斋而阙者 摄。其余清斋一日。

三曰陈设。其别有五:有待事之次,有即事之位,有门外之位,有牲器之位, 有席神之位。

前祀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内道北,南向。卫尉设文武侍臣之次 于其前,左右相向。设祀官次于东壝之外道南,从祀文官九品于其东,东方、南方 朝集使又于其东,蕃客又于其东,重行异位,北向西上。介公、酅公于西壝之外道 南,武官九品于其西,西方、北方朝集使又于其西,蕃客又于其西,东上。其褒圣 侯若在朝,位于文官三品下。设陈馔幔于内壝东西门之外道北,南向;北门之外道 东,西向。

明日,奉礼郎设御位于坛之东南,西向;望燎位当柴坛之北,南向;祀官公卿 位于内壝东门之内道南,分献之官于公卿之南,执事者又于其后,异位重行,西向 北上。御史位于坛下,一在东南,西向,一在西南,东向。奉礼郎位于乐县东北, 赞者在南,差退,皆西向。又设奉礼郎、赞者位于燎坛东北,西向。皆北上。协律 郎位于坛上南陛之西,东向。大乐令位于北县之间,当坛北向。从祀文官九品位于 执事之南,东方、南方朝集使又于其南,蕃客又于其南,西向北上。介公、酅公位 于中壝西门之内道南,武官九品又于其南,西方、北方朝集使又于其南,蕃客又于 其南,东向北上。所以即而行事也。

又设祀官及从祀群官位于东西壝门之外,如设次,所以省牲及祀之日将入而序 立也。

设牲榜于东壝之外,当门西向。苍牲一居前,又苍牲一、又青牲一在北,少退 南上。次赤牲一、次黄牲一、白牲一、玄牲一、又赤牲一、白牲一在南,少退北上。 廪牺令位于牲西南,祝史陪其后,皆北向。诸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陪其 后,西向。太常卿位于牲前少北,卿史位于其西,皆南向。

又设酒尊之位。上帝,太尊、著尊、牺尊、山罍各二,在坛上东南隅,北向; 象尊、壶尊、山罍各二,在坛下南陛之东,北向,俱西上。配帝,著尊、牺尊、象 尊、山罍各二,在坛上,于上帝酒尊之东,北向西上。五帝、日、月各太尊二,在 第一等。内官每陛间各象尊二,在第二等。中官每陛间各壶尊二,在第三等。外官 每道间各概尊二,于下坛下。众星每道间各散尊二,于内壝之外。凡尊,设于神座 之左而右向。尊皆加勺冪,五帝、日、月以上,皆有坫,以置爵也。设御洗于午陛 东南,亚献、终献同洗于卯陛之南,皆北向。罍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篚, 实以巾爵也。分献,罍、洗、篚、冪各于其方陛道之左,内向。执尊、罍、篚、冪 者,各立于其后。玉币之篚于坛上下尊坫之所。

前祀一日,晡后,太史令、郊社令各常服,帅其属升,设昊天上帝神座于坛上 北方,南向。席以稿秸。高祖神尧皇帝神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莞。五方帝、日、 月于坛第一等,青帝于东陛之北,赤帝于南陛之东,黄帝于南陛之西,白帝于西陛 之南,黑帝于北陛之西,大明于东陛之南。夜明于西陛之北,席皆以稿秸。五星、 十二辰、河汉及内官五十有五于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间,各依其方,席皆内向。其内 官有北辰座于东陛之北,曜魄宝于北陛之西,北斗于南陛之东,天一、太一皆在北 斗之东,五帝内座于曜魄宝之东,皆差在前。二十八宿及中官一百五十有九于第三 等,其二十八宿及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摄提、太微、太子、明堂、轩 辕、三台、五车、诸王,月星、织女、建星、天纪等一十有七皆差在前。外官一百 有五于内壝之内,众星三百六十于内壝之外,各依方次十有二道之间,席皆以莞。

若在宗庙,则前享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庙东门之外道北,南向。守宫设文 武侍臣次于其后,文左武右,俱南向。设诸享官、九庙子孙于斋坊内道东近南,西 向北上。文官九品又于其南,东方、南方蕃客又于其南,西向北上。介公、巂阝公 于庙西门之外,近南。武官九品于其南,西方、北方蕃客又于其南,东向北上。

前享一日,奉礼郎设御位于庙东南,西向。设享官公卿位于东门之内道南,执 事者位于其后,西向北上。卿史位于庙堂之下,一在东南,西向;一在西南,东向。 令史各陪其后。奉礼郎位于乐县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协律郎位于 庙堂上前楹之间,近西,东向。太乐令位于北县之间,北向。设从享之官位,九庙 子孙于享官公卿之南,昭、穆异位。文官九品以上,又于其南,东方、南方蕃客又 于其南,西向北上。介公、酅公位于西门之内道南,武官九品于其南,少西,西方、 北方蕃客又于其南,东向北上。设牲榜于东门之外,如郊之位。设尊彝之位于庙堂 之上下,每座斝彝一,黄彝一,牺尊、象尊、著尊、山罍各二,在堂上,皆于神座 之左。献祖、太祖、高祖、高宗尊彝在前楹间,北向;懿祖、代祖、太宗、中宗、 睿宗尊彝在户外,南向。各有坫焉。其壶尊二、太尊二、山罍四,皆在堂下阶间, 北向西上;簋、钘、笾、豆在堂上,俱东侧阶之北。每座四簋居前,四簠次之,六 登次之,六钘次之,笾、豆为后,皆以南为上,屈陈而下。御洗在东阶东南,亚献 又于东南,俱北向;罍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

享日,未明五刻,太庙令服其服,布昭、穆之座于户外,自西序以东:献祖、 太祖、高祖、高宗皆北厢南向,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南厢北向。每座黼 扆,莞席纷纯,藻席画纯,次席黼纯,左右几。

四曰省牲器。省牲之日,午后十刻,去坛二百步所,禁行人。晡后二刻,郊社 令、丞帅府史三人及斋郎,以尊、坫、罍、洗、篚、冪入设于位。三刻,谒者、赞 引各引祀官、公卿及牲皆就位。谒者引司空,赞引引御史,入诣坛东陛,升,行扫 除于上,降,行乐县于下。初,司空将升,谒者引太常卿,赞引引御史,入诣坛东 陛。升,视涤濯,降,就省牲位,南向立。廪牺令少前,曰:“请省牲。”太常卿 省牲。廪牺令北面举手曰:“腯。”诸太祝各循牲一匝,西向举手曰:“充。”诸 太祝与廪牺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谒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鼎镬,申视濯溉。祀 官御史省馔具,乃还斋所。祀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 豆取毛血,各置于馔所,遂烹牲。其于庙亦如之。

五曰奠玉帛。祀日,未明三刻,郊社令、良愬令各帅其属入实尊、罍,太祝以 玉币置于篚,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笾、豆、簋、簠于馔幔。未明二刻,奉礼郎帅赞 者先入就位。赞者引御史、博士、诸太祝及令史、祝史与执事者,入自东门坛南, 北向西上。奉礼郎曰:“再拜。”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执尊、罍、篚、冪 者各就位。赞者引御史、诸太祝升坛东陛。御史一人,太祝二人,行扫除于上,及 第一等;御史一人,太祝七人,行扫除于下。未明一刻,谒者、赞引各引群臣就门 外位。太乐令帅工人、二舞以次入,文舞陈于县内,武舞立于县南。谒者引司空入, 奉礼郎曰:“再拜。”司空再拜,升自东陛,行扫除于上,降,行乐县于下。谒者、 赞引各引群臣入就位。初,未明三刻,诸卫列大驾仗卫。侍中版奏“请中严”。乘 黄令进玉辂于行宫南门外,南向。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衮冕,乘 舆以出。皇帝升辂,如初。黄门侍郎奏“请进发”。至大次门外,南向。侍中请降 辂。皇帝降辂,乘舆之大次。半刻顷,太常博士引太常卿位于大次外,当门北向。 侍中版奏“外办”。质明,皇帝服大裘而冕,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至中壝 门外。殿中监进大珪,尚衣奉御又以镇珪授殿中监以进。皇帝搢大珪、执镇珪,礼 部尚书与近侍者从。皇帝至版位,西向立。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 奉礼郎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太常卿前曰:“有司谨具,请行事。” 协律郎跪,俯伏,举麾,乐舞六成。偃麾,戛敔,乐止。太常卿前奏:“请再拜。” 皇帝再拜。奉礼郎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诸太祝跪取玉币于篚,各立于 尊所。皇帝升坛自南陛,北向立。太祝以玉币授侍中,东向以进。皇帝搢镇珪受之, 跪奠于昊天上帝,俯伏,兴,少退,再拜,立于西方,东向。太祝以币授侍中以进, 皇帝受币,跪奠于高祖神尧皇帝,俯伏,兴,拜,降自南陛,复于位。皇帝将奠配 帝之币,谒者七人,分引献官奉玉币俱进,跪奠于诸神之位;祝史、斋郎助奠。初, 众官再拜,祝史各奉毛血之豆入,各由其陛升,诸太祝迎取于坛上奠之,退立于尊 所。

若宗庙,曰晨裸。享日,未明四刻,太庙令、良愬令各帅其属入实尊、罍,太 官令帅进馔者实诸笾、豆、簋、簠。未明三刻,奉礼郎帅赞者先入就位。赞者引御 史、博士、宫闱令、太祝及令史、祝史与执事者,入自东门,当阶间,北向西上。 奉礼郎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执尊、罍、篚、冪者各就位。赞者引御史、 诸太祝升自东阶,行扫除于堂上,令史、祝史行扫除于下。太庙令帅其属陈瑞物太 阶之西,上瑞为前列,次瑞次之,下瑞为后,又陈伐国宝器亦如之,皆北向西上, 藉以席。未明二刻,陈腰舆于东阶之东,每室各二,皆西向北上。赞者引太庙令、 太祝,宫闱令帅内外执事者,以腰舆升自东阶,入献祖室,开?臽室。太祝、宫闱 令奉神主各置于舆,出,置于座,次出懿祖以下神主如献祖。銮驾将至,谒者、赞 者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九庙子孙、诸方客使,皆就门外位。銮驾至 大次门外,回辂南向。将军降,立于辂右。侍中请降辂,皇帝降辂,乘舆之大次。 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从享之官皆就门外位。大乐令帅工人、二舞入。谒者引司 空入,就位。奉礼郎曰:“再拜。”司空再拜,升自东阶,行扫除于堂上,降,行 乐县于下。初,司空行乐县,谒者、赞引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九庙子孙、从享 群官、诸方客使入,就位。皇帝停大次半刻顷,侍中版奏“外办”。皇帝出。太常 卿引皇帝至庙门外,殿中监进镇珪,皇帝执镇圭。近侍者从入,皇帝至版位,西向 立。太常卿前曰:“再拜。”皇帝再拜。奉礼郎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曰:“有司谨具,请行事。”协律郎举麾,鼓柷,乐舞九成。偃麾,戛敔, 乐止。太常卿曰:“再拜。”皇帝再拜。奉礼郎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皇帝诣罍洗,侍中跪取匜,兴,沃水;又跪取盘,兴,承水。皇帝搢珪。盥手。黄 门侍郎跪,取巾于篚,兴,以帨受巾,跪奠于篚。又取瓚于篚,兴,以进,皇帝受 瓚。侍中酌水奉盘,皇帝洗瓚,黄门侍郎授巾如初。黄帝拭瓚,升自阼阶,就献祖 尊彝所。执尊者举冪,侍中赞酌郁酒,进献祖神座前,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俯 伏,兴,少退,北向再拜。又就懿祖尊彝所,执尊者举冪,侍中取瓚于坫以进,皇 帝受瓚,侍中赞酌郁酒,进懿祖神座前,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次祼太祖以下, 皆如懿祖。皇帝降自阼阶,复于版位。初,群官已再拜,祝史各奉毛、血及肝、膋 之豆立于东门外,斋郎奉炉炭、萧、稷、黍各立于其后,以次入自正门,升自太阶。 诸太祝各迎取毛、血、肝、膋于阶上,进奠于神座前。祝史退立于尊所,斋郎奉炉 炭置于神座之左,其萧、稷、黍各置于其下,降,自阼阶以出。诸太祝取肝、膋燔 于炉,还尊所。

篇17:礼乐崩坏成语解释

礼乐崩坏成语解释

【成语】:礼乐崩坏

【拼音】:lǐ yuè bēng huài

【简拼】:llbh

【解释】: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崩:败坏。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

【出处】:宋·陆游《书郭崇韬传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礼乐崩坏之际,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

【近义词】:礼坏乐崩、礼废乐崩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动荡不安的时代

【顺接】:坏人坏事 坏人心术 坏植散羣 坏植散群 坏法乱纪 坏裳为袴 坏裳为裤 坏裳为褲

【顺接】:不好不坏 栋折榱坏 拉捋自坏 礼乐崩坏 礼崩乐坏 梁木其坏 气急败坏 山颓木坏

【逆接】:傲慢少礼 傲慢无礼 卑辞厚礼 彬彬有礼 博文约礼 晨参暮礼 导德齐礼 敦诗说礼

【逆接】:礼不亲授 礼不嫌菲 礼为情貌 礼义廉耻 礼乐刑政 礼乐崩坏 礼乐征伐 礼仪之邦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考研历史学考点西周政治制度

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诗经》中的孝道观念

礼乐制度简介:乐与礼的关系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鲁国开国国君伯禽简介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诗经》“颂诗”的内涵是什么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西周礼乐制度(共17篇)】相关文章:

诗经·小雅——《车攻》2023-07-12

诗经·小雅——《斯干》2022-09-14

诗经 小雅2023-05-22

孔子忠信思想的内容及意义探讨论文2023-07-22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2023-06-03

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典故2023-03-22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2023-01-15

第7课 春秋五霸2022-11-12

项羽作为一个贵族为什么会败给草民刘邦2023-09-02

海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 (教师中心稿)2022-10-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