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30 01:56: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ilgrad”为你分享6篇“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篇1: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湖北省黄石市第五中学   孔祥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科学、更高远的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湖北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说:“教学中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的课堂和语文的课堂结合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 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天地,语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课堂,就要尽可能多的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事事洞明皆学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活动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

走进大自然的作文教学。古人治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要不是遍访名山大川,就不会有史家绝唱、无韵离骚的《史记》问世;李白如果不是“一生好入名山游”,则不会写出那么多气壮山河的浪漫诗篇;苏轼要不是亲游黄州,则断不会有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闪耀文坛;陶潜王维孟浩然若不是钟情山水,则不会诞生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诗派。大自然是我们最博学的老师,她可教你怡情,教你增知,教你感悟,教你提高审美情趣。

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滑冰玩雪,爬山越野,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与写作冲动。如果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学生的收获远比听几节课的写作指导大。12月,我将高一(5)班的学生带到汉朝名士东方朔先生曾隐居过的地方--黄石东方山脚下的水库边野炊,在恰当的时机提醒他们仔细观察此时同学们的行动与表情与在学校时的不同,怎样抓住重点描写野炊的过程,如何注意不要忘了周围的山水景色,如何选择合适的词句来表达,等等。回来后几乎每个同学都在周记里作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描述。有个叫刘福强的同学这样写:“蓝色的火焰已欢快地舔着锅底,舔得锅里咕嘟咕嘟地响;大家叮叮当当拨弄着炊具,演奏着欢快的交响曲,引得肚子里的馋虫与之里应外合。……一位嘴巴并不比别人小的女生(喝汤时)将上下唇撮成一颗樱桃大小,以匙尖触及口边,徐徐吮吸。古人以樱桃小嘴为美,此女认为也许如此用餐,一定楚楚动人。--这样子却着实牵动着掌勺人的心,他惴惴地问:‘不好喝吗?’女生答曰:‘It's last well!’掌勺人心中石头落了地,说:‘好喝干吗用这样子!’众人大笑,该女只好以正常方式喝起来。”如果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学生断难写出如此气息浓厚、妙趣横生的语句来。

20元月,几年难得一遇的大雪正值上课时纷纷扬扬的下起来,看着学生们频频将眼球投向窗外,我索性搁下正讲的内容,引导学生搜索已学过的、知道的前人描写雪的诗句,老师适时扩展,以巩固和增加文化积累。然后将他们带到操场上、植物园里,让他们去疯狂。第二天,地上已铺了一层厚厚的雪。--干脆玩个尽兴,带他们去打雪仗!看着学生们东奔西窜、大呼小叫的高兴样儿,自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他们这个年龄,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当然,老师要有多挨雪球的.准备,因为时时有“冷弹”从背后袭来。此后,我布置了一篇《雪》的文章,让学生随便写来。结果,诸多文化气息浓厚的美文呈上案来。

走进大自然的散文教学。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散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尤其那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大自然的浓缩画,置身于自然,或许可以窥出那些风景画的色彩水墨与运笔技法甚至情感脉络。

《荷塘月色》堪称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妙笔渲染,便成了生动传神、浓郁深邃、寓意深刻的风景。许多同学并不能真正认识到本文的美学价值,我将学生在某天带到班上一个同学家的藕池边,让他们七嘴八舌的谈论,怎么样将藕池描写得美,然后开始学习这篇散文。通过与自身的比较与对文章的品味分析,学生逐步明白本文的美在于对描写对象从荷叶、荷花、荷香、荷下的水、荷塘的四周等作了立体的描绘;还调动了视、听、嗅等感官,运用了新奇的比拟及精妙的通感,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特殊的词语(如叠词)婉约地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此,本文的构思美、语言美、意境美则默化于心。

许多散文,含有深刻的道理、哲理,哲理源于作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如果学生能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能发现或理解了其中的“理趣”,那我们就找到了理解、分析、鉴赏这些文章的契机。有一次,我将学生带到湖北黄石市与鄂州市的分水岭--海拔400多米的白雉山去爬山,当学生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爬到山顶的小庙“一览众山小”后,许多人不由背出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一段充满哲理的论述:“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我适时点拨《雨中登泰山》中“人生如登山,一级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等有理趣的句子,在共同的玩味中,师生对文章内涵的挖掘更深了。

走进大自然的诗词教学。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宝石。那么,新课标提高了中学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亦是情理之中了。

学诗最重要的是在落实背诵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因为诗的主题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师者引导学诗,就是要借助诗句的表层语言(意象)来领会诗人所传达的真意(意境)。譬如你问月亮在哪里?有人用手指着月亮说:“那就是月亮。”你不能认为手指头就是月亮,而应沿着手指头的方向去看月亮。诗的语言即手指头,诗的意境即月亮。寻找“月亮”的方法就是要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和联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想象和联想是需要生活积累的,大自然就是我们想象和联想的酵母。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朴实的语言和淡远的色调描绘了一幅清纯、幽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图景。其实所谓“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实为平常之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的郊游中均能见到却熟视无睹,而《归》诗何以就表现出不平常之意呢?原来,即便是这样司空见惯的农村风光也让陶渊明宠爱有加,则正是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依恋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弃。这种淡远的文风,与诗人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是完全一致的,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高尚情操。通过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隐匿于云层后的“月亮”就容易找到了。

美学家说,美是自由的形式。把语文课堂有目的地导向大自然,则是创设了一个自由的课堂。如果师生能充分活动在无垠的大地上、新鲜的空气中,语文教学的美将从这里凸现,美的语文教学将从这里诞生。      作者邮箱: kongyue@mail.china.com

篇2: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贝壳儿妈妈

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走进这动人的颜色

记得很久以前,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幼儿园的阿姨手里拿着一个红红的苹果问孩子们:小朋友,谁能告诉我苹果是从哪里来的吗?孩子们的回答大同小异:是妈妈买回来的;是从超市里买回来的;是别人送来的……

看到这样的答案,我不禁有些愕然。为什么就没人回答:苹果是从苹果树上长出来的;苹果是从果园里采来的……

我们的孩子,离大自然真的是越来越远了,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商品化的信息。

城市里的孩子们,玩乐的时间多被美术班、书法班、钢琴班、小提琴班、作文写作班、英语班……占据了,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接受着文学、艺术的熏陶。

我们究竟想培养出怎样的孩子呢?全能的才艺,良好的素质,丰富的内涵,优秀的品质……但是,难道仅仅这些就足够了吗?

我想,我们都不愿意孩子认识的动物植物只是书本上、陈列室里看到的凝固成了一种姿态、没有生气的图象、标本,也不愿意孩子接触到的动物仅仅是关在动物园笼子里屈指可数的寥寥数种吧?

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中去吧!去感受泥土与青草的甜香,去聆听虫吟鸟叫蛙鸣,去观察蜂飞蝶舞虫爬,用一颗纯真而好奇的心灵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课堂。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可以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引领着孩子们走向一片求知探索的新天地。

大自然让孩子学会仔细地观察:春天到了,光突突的树枝上为什么会鼓起一个个小苞呢?哦!那里正孕育着嫩嫩的树叶和即将绽放的春花呀;屋檐下,小燕子为什么总要衔回一根根草或一点点泥呢?哦,原来是为了建造自己的小窝呀……这样身临其境的观察,孩子得到的知识是鲜活的,是身边的,这样就会进一步激发起孩子浓厚的求知愿望。

大自然让孩子学会用心地思索:树叶到了秋天为何会变黄变红,还会落下来?雨后天晴,为什么会出现绚丽的彩虹?月亮为什么有时候圆有时候缺?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往往就是由这些简单的问题开始,孩子们在天性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问题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大自然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只要你肯用心地去发掘去探索,你就会得到最最珍贵的宝藏。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你都可以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逐步进入其神秘的领域。

我们都能很容易地做到这样的事情吧:给孩子捉几只小蝌蚪回家,和孩子一起慢慢地观察小蝌蚪是如何一天天地长出四只可爱的小脚,如何慢慢地褪去小尾巴,如何长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可爱的小青蛙;或是在花盆里撒一些植物的种子,让孩子用心地观察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部过程……

如何可能的话,象网友嘉嘉川川妈妈那样,租一块菜园子,带着孩子一起去耕耘、播种、施肥、锄草、除虫、收成……当鲜红的西红柿翠绿的小黄瓜紫色的小茄子白色的大萝卜端上自家的餐桌时,孩子不仅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劳动的乐趣,还能真切地体验到什么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自然中的一切,皆蕴藏着无穷的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赶快带着你的孩子一起走到大自然中去吧,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去探索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神奇与奥秘。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访问

篇3:让语文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让语文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杨艳

每当我漫步在管弄公园的林荫小道上,总会好奇地盘问学植物出身的小郁“这是什么树?”“那种花叫什么名字?”-----想起小时候充满期待地插下一枝桑条,一截柳枝,或是一根葡萄藤,但每次都会在次日清晨就迫不及待地拔出来检验它是否萌芽了,结果自然是“红颜变白骨”,桑条柳枝葡萄藤统统变枯木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却收获了期待耐心喜悦。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杂感时,非常欣赏他带领学生种树养花养鱼。我也很想让我的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的甘露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灵,让大自然的丰富多样填补他们情感的贫瘠。但我是一个敏于思,拙于行的懒汉,而且如何在语文的领域找到一个切入口的问题也一直缠绕着我。作文需要体验需要观察,本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但要设计好对我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正是春光灿烂之时,一切的生命都从隆冬的昏迷中清醒过来了,嫩芽儿偷偷地探出了头,叶片儿舒展着懒腰,修长的竹子摇摆得婀娜多姿,抖落了一冬的寒霜----一切生命的萌生苏醒都是一次伟大壮烈的战斗。如果用心去聆听,你肯定能收获很多很多。但是上帝给人类同样构造的眼睛,却赋予人们形形色色的心灵世界,而且开启那个世界之门的唯一钥匙仅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旁人若想去触摸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呀,况且你企图开启的是一百多个孩子的心灵之门。

“绿柳才黄半未匀”这是一句近乎自然主义的写实诗,但是有多少空洞的眼睛从来未曾捕捉到这一平凡细微的变化,又有几颗细腻的心灵曾经品出了生的'喜悦。如果我是观音大士,我一定挥出净瓶的甘露,让四四方方的教室霎时绿意盎然。可惜我只是凡夫俗子,于是只好叫他们课后去管弄公园观察。可是孩子的好奇只是一线火花,岂能漫长燃烧,等到放学恐怕个个都忘到爪哇国去了。我利用午饭后的时间,心怀不轨地久久徘徊在柳树脚下,可没想到这里的柳树都已成参天,矮小的我只能望树兴叹了,那一枝枝的“绿柳才黄半未匀”在高空向我悠悠招手,似乎是大自然的使者又一次谢绝了我们并不虔诚的造访。 作者邮箱: YANGYAN19770831@163.com

篇4: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许多同事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抱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已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但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体会文章的意境等方面却总不见成效。而语文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不上去,学生的语言积累较贫乏,写作水平则很难提高。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提个建议,不妨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我在引导孩子们欣赏《桂林山水》一文时,曾做过试验:教师在朗读课文时,随堂播放轻柔、舒缓的乐曲,淙淙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一曲终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嚷道: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漓江的水流声!”

“老师,我仿佛看见了桂林那奇、秀、美的山!”

“老师,俺仿佛看见了江畔的红花、小草,还有那江中的竹筏小舟!”

“老师……”

“老师……”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一扫往日的沉闷局面,教学中难以让学生体会的语句美、意境美,竟轻松地解决了。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更注重了音乐的作用。如在《游子吟》这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古筝演奏的古典乐曲。伴随着教师有韵味地诵读,仿佛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曲末终了,教室里竟变得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在看孩子们,眼睛里竟含着晶莹的泪花。半响,孩子们才纷纷说道:“老师,我明白了,俺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老师,俺一定不会再让爸爸妈妈为俺操心了”

“老师,我长大后到外地上学,我一定天天望家里打电话,让妈妈放心!”

“老师……”

“老师……”

悠悠寸草之心,表露无遗。诗的含义,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全在这“铮铮”的琴声中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乐记》中说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充分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5: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昨天,这儿一座村庄》这首诗歌是写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浅显易懂。教这首诗之前,我针对本县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改革开放后,我们青州市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新建的大道两旁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了大楼……”“我爸做生意,买了汽车。”“我家买了别墅。”……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已体会到了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变化。

二、讨论,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讨论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质疑,或老师提问,共同讨论。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是吃草的动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课文中还说马是一匹瘦马?”初听这问题很简单,细一想这个问题又和红军过草地的困难紧密相连。于是我便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组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过草地时大批人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说:“草地到处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马不一定可以过去吃。”还有的说:“陈赓,小红军都很疲惫,经过长途跋涉,马也累了、瘦了。”……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又使学生更加了解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难。对小红军为什么三番五次拒绝陈赓的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提高了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串问串答,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说,甚至有的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感受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无疑是练习说话、增强胆量的好机会。我班有一位学生,一开口说话就脸红,有时老师一提问,人未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弄得我也有点难为情。其实这位学生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在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每次老师提问我都心惊肉跳,我是多么害怕老师点我的名……老师,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我找了一个时间和她谈心,指出造成这种情形最大的敌人是她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吓自己。我让她试着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练习说话,大胆地说。在上课时我都格外地留意她。终于在一次上《可爱的草塘》这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抓住草塘什么特点反映草塘美的?”这位女生大胆地站起来:“绿!”多不容易啊,同学们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可见,讨论既能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

篇6: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从广义上说,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易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大脑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使大脑发挥最高效益。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相象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当代的课堂教学中,音乐的广泛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请粗,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当然,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音乐往往应结合课文和歌曲的内涵,把它们有机的、科学的联系在一起,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歌曲的思想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正确的选择乐曲、歌曲来相应的教材配,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效果。

一、咀嚼音乐,顿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我们的语文中,很多课文中都可以配上恰当的乐曲,进行课堂教学。在我实习中,我上的《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我就利用音乐渗透了其中。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在课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乐》导入,课堂气氛马上就好起来了,在听歌曲的中,同学们可能进行联想,联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父母和孩子一起过生日的场景……那么听完这歌曲,我就问同学们“当你们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那么学生很快就能把刚才听歌时的想法告诉大家,然后转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祝贺生日的故事――可贵的沉默”。这样利用音乐转入就非常的自然,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歌曲,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学习,充满创造性的感受与表现过程,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深入领会课文,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是本课的教学难。那么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放相关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在课文最后我就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包……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同学们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哭了,我从这里看出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爱,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同学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的运用不仅使课堂的效果好起来,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

音乐是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唤起学生的感受的共鸣,针对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借助音乐的感召力,有目的的听,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是不同时代的作品,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时老师通常是作一些时代背景介绍,就象上历史课一样介绍一下,这很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就不好。如果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高了,能积极得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如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一遍《志愿军军歌》,就能把学生带到1950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情景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学生随着进行曲的旋律,就展开了联想,想到一些战争片中部队行军的镜头,想到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和敌人拼杀的情景。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抗美援朝的目的,这为学习课文分析人物的思想基础是保家卫国打下了基础。学生也很轻松的学完课文。

三、利用音乐,培养朗读,把握课文。

许多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反复揣摩,然后适当讲解学生使能体会。如果再借助音乐这种情感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那学生就会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品味变深。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找春天》,每当春天来临,我们就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睁大眼睛,敞开心扉,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那么配上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是最好不过了,在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后,把录音机的音量放小播出,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适当的运用音乐教学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构建伙伴式口语交际训练模式初探(网友来稿)

当智慧走进高考试卷……(网友来稿)

车的世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一学生自我介绍与新学期语文课的要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草之歌》一文教学方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家乡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结》教学设计(复习课)(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赶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心船》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心船》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推荐6篇)】相关文章:

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8-09

四个愿望的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5-06

葡萄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17

让个性教育走进课堂--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个性教育(网友来稿)2023-12-06

还语文课堂朗朗书声(网友来稿)2022-04-30

如何激起学生习作兴趣?(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04

大班额条件下的习作教学面面观(网友来稿)2022-10-07

《四季》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06

红灯笼,看文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3-16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之一:对目标的修改(网友来稿)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