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凸显交叉特点 挑战“单一导师制”

时间:2022-09-23 07:33:2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研究生培养凸显交叉特点 挑战“单一导师制”(共3篇)由网友“没什么好说88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研究生培养凸显交叉特点 挑战“单一导师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研究生培养凸显交叉特点 挑战“单一导师制”

篇1:研究生培养凸显交叉特点 挑战“单一导师制”

研究生培养凸显交叉特点 挑战“单一导师制”

物理系研究生王玉玺最近进入博士论文撰写阶段,课题是关于电子自动化软件的。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所以除了跟自己导师探讨,近来他经常去数学系、计算机系寻访老师和那里的博士生,请教研究中所要用到的数学算法和软件编程知识。“如果有一个联合培养的平台,那么研究中就能少走弯路,论文的进展会更顺利。”王玉玺说。

如今科研中学科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创新点往往就在交叉点上,但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导师制”,让交叉创新成了一种不可能。

“一对一”与“一对二十几”

生物信息、金融数学、数字医学、环境等新兴学科,都是交叉研究的产物。有人说,像从前那样在单一学科里搞研究而取得创新成果,可能性已越来越小。

但是至今,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模式,从报名、面试,到读书、做课题再到写论文,学生始终跟定一个导师,导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课题领域等,往往构成了学生不可能跳出的圈子,容易限制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学生对导师是“一对一”,但导师却是一对几,甚至一对十几。根据上海市学位办的最新统计,在华东政法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中,都存在一位导师指导20多名博士生的情况。正在香港读博士的付红给记者讲了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博导听一个年轻人作报告,觉得很不错,事后跟他说,你很有前途,读我的博士吧。那年轻人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就是您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放羊式”,放大了“单一导师制”的缺陷,学生如果碰上个不大负责,或者忙得分身乏术难以负责的导师,就倒霉了。

“交叉培养”渐成国际趋势

“单一导师制”的缺陷已经引起国内教育界一些人士的警觉。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廖文武教授说,要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就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国外一流大学,选择学科交叉领域做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拔尖人才的重要渠道。”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高磊博士在调研中发现,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都建有跨学科研究中心,同时开展博士生教育。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开设了大量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并成立了众多跨学科学术组织;慕尼黑大学组建了国际科学与工程研究生院,进行以项目研究为重点的研究生教育,同时促进跨学科合作以及高校、企业合作,培养青年科学家。在日本,筑波大学建有几个大的学科群,跨学科研究、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同步展开;名古屋大学则有由单一学科专业群和多学科专业群组成的流动型研究生教育体系。

据统计,美国-被授予学位的硕士中,接受多学科、交叉学科培养者所占比例为0.75%左右,而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的这项比例在1.8%左右,近年来,这一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先让导师结束“单打独斗”

“在中国的大学里,交叉培养研究生之所以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院系的划分使得学科设置固化,而学科有所‘归属’才能获得经费支持和招生名额。”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高虹指出了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制度层面的“壁垒”。

专家建议,应当改变学生围着一个导师转的传统模式,建立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体系;研究生培养方案宜“宽口径、个性化”,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院选课;可以尝试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参与交叉学科的课题研究。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探索。在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博士生中,硕士学位所在一级学科与博士录取一级学科不同的比例高达46.6%,这表示,学校在招生时就有跨学科培养和推动学科交叉研究的意向。

廖文武认为,研究生培养应由2-3名不同学科的教授组成联合导师组,把各位导师自身的优势和拥有的资源结合起来。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则提醒,研究生培养凸显交叉特点,前提是导师能够合作――如今的大学里,导师们还多是单打独斗,需要先为他们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搭建平台,以此带动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

本报记者李雪林

篇2: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

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

郑文轩1,杨瑛1,田贝贝2

(1.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2.塔里木大学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兵团重点实验室―国家省部共建培育基地,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其“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特点,深入分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产学研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导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指导能力的初步构想,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高教课题项目: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TDGJ13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研究(XJGRI(WT)001)

作者简介:郑文轩(1980-),男,硕士,副教授,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杨瑛(1979-),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物理学和研究生教育管理。

一、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类型,自20起,教育部增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件精神要求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1]。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特别是要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给高校现有的导师队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过多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与实践,“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被很多高校所采纳,也逐步显示出其培养成效,但各高校在实际推动和落实“双导师制”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双导师制”中的校外导师应该如何科学的遴选,如何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他与校内导师责权分工,()校外导师如何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双导师制”在狭义上可理解为校内外导师共同合作,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从广义上双导师不局限于两位导师,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单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导师在培养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提出是由其培养目标和独特的培养模式所决定的。

按照三部委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提出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2]。在培养目标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实干人才。在学术论文方面,全日制研究生要突出应用性和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催生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3]。现有体制下的,大多数的导师都直接来自于一线教学和科研岗位,有着丰富的理论修养和娴熟的培养技巧,但是结合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前沿,立足于生产实际和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实施创新实践能力教育,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双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相应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仅仅处于聘任层面,对于聘任后的责权、激励、考核等方面都没有完善的措施。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高校对校外导师队伍重视不足。校外导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外实践中,培养单位的各项培养措施、规章制度的推行和落实,以及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依靠校外导师监督和落实。校外导师社会工作经验丰富,接触社会层面复杂,其本人的工作方式方法、治学态度和对研究生的要求等都与高校内的导师有所不同[4]。但目前各高校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力度和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对校外导师的发展和需求缺少调研,队伍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重视不够,管理流于形式等。

2.校内外导师的遴选条件针对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对校内外导师的遴选条件设置特点不突出,没有很好地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需求相结合。在校内导师遴选上,多数高校的要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需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副研究员等相当职称人员),在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和项目经费上有明确要求和量化指标,但对其实际应用实践能力和产业背景都没有要求,这显然不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校外导师的遴选上,很多学校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实践培养要求不够明确,没有量化指标,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不同性质实践单位的特点等。

3.合作单位在“双导师制”建设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目前,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校企之间的合作方式仅仅局限于学校从科研合作单位聘任校外导师,而在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要求、管理、考核、报酬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落实。合作单位之间缺乏从管理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的合作机制来共同约束双方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落实“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4.校外导师管理缺失,参与研究生培养积极性不高。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外导师聘任方面主要是人才培养或项目建设需要而选聘部分校外兼职导师,而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缺乏重视,对其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很多高校在校内导师队伍建设上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而对校外导师管理没有建相应的管理考评机制。高校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应更多地关注校外导师切身利益和发展问题,通过各种激励政策的制定,调动积极性,使其能够参与到研究生的选拔录取、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生的开题、毕业答辩、学位授予等全过程培养环节中,以增强其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对策及建议

1.构建产学研培养机制,达成校企合作双赢。企事业单位和高校能否进行实际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双方要形成合作共赢。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合作单位资源推动实践教学和研究生应用实践环节的培养。企事业单位合作单位要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更高效地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同时通过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引进符合其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校企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合作,围绕企业和产业需求设立科研攻关项目,以校企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把校内外导师紧密联系起来,使校内外导师都能更好地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给予研究生更加精心的指导,让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度参与到合作科技项目中,努力为企业、产业解决更多的技术难题。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邀请合作单位全面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更加注重产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2.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导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上,应引入多维度的选聘机制,要特别注重其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的能力,如校内导师遴选与考核不仅要考察其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同时也应当考核其对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校外导师应着重考察其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的从业资格,而不应过多地关注于其学历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高校要不断创新“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动校外导师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校外导师的薪酬补贴和奖励办法等。同时,在合作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要对校外导师进行定期考核,滚动聘任。

3.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指导能力。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无论是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是社会各界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都尚不到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规律、政策等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高校应对新聘任的导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培训明确其工作职责,使其熟知相关政策和规定。高校在开展培训工作中,既要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共性问题的知识普及,更要注重提升其指导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双导师制”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项符合时代特征和形势的创新,它既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开拓教育视野,也能为研究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1号。2009-03-19.

[2]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1号。教研[2013]1号。2013-03-29.

[3]刘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5):176-177.

[4]李太卫,邱法宗,等。 专业硕士培养体制调整下的双导师问题及对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4 ):16-19.

篇3:郑大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 领军人物当导师

郑大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 领军人物当导师

本报讯 学生求学期间将拥有“双导师”,其中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来自社会业界。昨日,郑州大学在省会高校率先启动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11名来自社会业界的行业领军人物及实战专家受聘为郑大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

郑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徐振鲁说,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与业界联合培养,试行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提高研究生的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

据介绍,郑大首批聘任的11名业界导师,均为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人物,具有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和社会资源。其中包括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刘洪涛、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中国房地产协会商会副会长胡葆森、河南省房地产商会会长张敬国、河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德星等业界知名人士,他们根据自身行业特点不同,分别承担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

另外,郑州大学还与河南省房地场商会签订了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这意味着商会所属的300多家会员企业都将成为郑大硕士研究生学习、就业的创新实践基地。

“这些年来,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一些东西,很乐意回到校园给学生们交流,把我们看到的社会发展变化告诉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便于他们毕业时与社会很好地对接。”作为郑大的老校友,胡葆森代表受聘的导师发言。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药剂学专业自荐信

高素质语文教师的培养论文

大学生读书节活动调查与思考论文

药剂学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工程与伦理的融合分析论文

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

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策略探讨论文

研究生培养凸显交叉特点 挑战“单一导师制”
《研究生培养凸显交叉特点 挑战“单一导师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研究生培养凸显交叉特点 挑战“单一导师制”(共3篇)】相关文章: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素探讨的论文2023-12-28

平面设计过程中的版式编排的论文2022-07-25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广告学论文优秀论文2022-04-29

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2023-08-23

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论文2023-08-26

我国本科院校投资学论文2022-07-31

药学毕业生实习培养模式初探论文2022-09-29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2022-05-06

生态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研究论文2022-08-29

技术教育:一种必须重视的教育类型2023-05-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