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魔王嗷呜”为你分享4篇“经济体制转轨呼唤人才观念转变”,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经济体制转轨呼唤人才观念转变
经济体制转轨呼唤人才观念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两种不同的.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才观念。经济体制的转轨呼唤人才观念的转变。要克服传统的“官人才”倾向,为各种专业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 者:吕莹 作者单位:河南宝丰县委党校,宝丰467000 刊 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1(6) 分类号:F0 关键词: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人才观念 成长机制 转变篇2: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网友来稿)
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网友来稿)
福建石狮三中 李岩生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行为等都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死守“师道尊严”,不转变观念,不能及时地完成角色的变迁,或许不久就面临着“换人”或“下岗”的危机了。
不是有人唱:“不是我不明白,是社会变化太快”么?看看报纸,听听新闻,我们身边时刻都发生着新鲜事。如在有老师硬性规定:学生迟到了,要喊“报告”的时候,北京东城区提出“尊重”教育,允许迟到的学生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走进教室。学生有事进办公室可以坐下来,与老师平等交谈等。面对这样这种以往不可想象的变化,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
首先是“树立服务的观念”。我们对教师自身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乃范”,就是“师道尊严”。在认定了教师是授业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尊严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学生求学,教师施教,求学者唯唯诺诺,施教者大恩大德,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有着至高的尊严,学生普遍产生害怕教师的心理。有的老师甚至炫耀:看,我的学生多听话多怕我呀!平时教师往往只关照学生的学业成绩,热心于一部分学生,冷淡另一部分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应赋于全新的内涵--教育即服务育人,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是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学生,教师本应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车,共同前行。教师的一切言行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思想理念,教师就能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位学生,为每位学生 的成长服务,这样教师与学生才会平等相处,教师才不会以施恩者的心态凌驾学生之上,对学生学业和行为上的错误,才不至于轻则责骂,重则惩罚,这样教师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合理的权利。可见,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师才能真正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其次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呢?成绩优秀的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读重点,上名牌、是我们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学生,不少老师加班加点,频繁考试,让“违纪”学生抄10遍练习题的有之,让学生背作文的有之。我们总是偏爱成绩好的尖子,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结果培养出的往往是畸形“人才”--他们因时常被“自豪”的“光环”笼罩着,往往是言行举止高高在上,而且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少有“感恩”的心!这样的学生很难合上时代需要的节拍。有个教育名家早就说过:成绩是教育的副产品。回头想想,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对我们有用的到底有多少呢?有用的是学习方法,是人文意识,是一颗善良博爱的心。爱因斯坦说:所谓的知识,就是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忘掉以后,剩下的那部分。不是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么?有“用”就是“材”!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在社会的某个工作岗位上能发挥他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就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有位校长对他的老师说:要善待优等生,他们可能成为科学家,为我们学校添光增彩。也要善待中等生,他们可能会做官,为我们学校批条子、剪彩。更要善待那些中下生,他们可能很会赚钱,将给我们学校捐资呢!话也许“实在”了些,却值得细心品味。
比如一块砖,建在高楼大厦上和铺路面上的作用,应该是一样的发挥了“材”的作用,而我们往往只看中前者而忽视后者。这,很不公平!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拜访他的母亲:“有杜鲁门总统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很自豪。”这位母亲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相反有位女孩得知自己舅舅是美国总统时对她妈妈说:舅舅是总统,你怎么没有告诉我呢?母亲平淡地说,这有什么好说呢?会当总统的人很多啊!
是的,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却有太多不善于发现学生成功的老师。可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呐。只有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承认差异,才会放弃以学业成绩高低论好坏的理念,才会发现学生的特长,真正的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只有把心放开,才能坚信人才多样化,坚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成为发现“人才”的伯乐啊!
再者是“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面对一群有活力四射的学生,只有撒播爱的种子,才可喜获“感恩(父母、老师、社会、生命)”的回报。知识是冷冰冰的,唯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愉乐地接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不能把爱简单地理解为“打是亲,骂是爱”,甚至简单地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因此教学中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学生的闪光点,多参与学生交流,多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正如马卡连柯说的:爱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应尽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学生打低分,任何情况下不羞辱学生。为此老师应该及时实现角色的变迁:
一是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不应该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人,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教,是为了不教。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递增快,教师想在几年时间里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早已多样化,有些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老师懂得多、懂得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是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么?
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形成的 引导者。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个积极地旁观者,直接参与学生学习,但参与却不是干涉。所谓旁观者清,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处理好课堂上“活”而“不乱”的关系。
另外,教师应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潜移默化者。有人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求学时,没有遇上一个他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就是一个潜在的犯罪分子,如果他遇上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我们应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要关心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 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是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角色的转变”。在一度考成为老师的法宝,分,成为学生的命根的“传统教育”下,老师变成了只管教和考,学生只管学和分,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诱发出紧张的师生关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 机械地执行课程计划,一是一,二是二,成了教材知识的传声筒,成了按部就班的“教书匠”,教师往往把课本里的答案当圣旨,忽视或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成为教师的复制品,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创造。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圆,问这圆像什么?幼儿园小朋友讲十多种,小学生讲出了十来种,中学生讲出了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了两三种,社会上的人们一种也讲不出来。为什么?怕讲错了被人笑。教师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新课程则认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才能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最终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的教师。
三是实现由“传统教学思维向现代教学思维转变”。教师这种转变体现在: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单向信息输出向师生信息互动转变。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能提出许多让老师措所不及的问题来,作为教师不能独断专行,把学生的“奇思妙想”一棍子打死。应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学生,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教学中多以发散的思维看来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少一些纯科学性的、系统性的术语,多一些生活化的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语言,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和生活化。可谓“生活即语文”也!
总之,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学环也在变。教师与其被动地适应、被动的变化,不如积极主动地“学在先,变在先”,站在课程改革的波峰浪尖上,做高中课程改革“弄潮儿”!
作者邮箱: ty6299@tom.com
篇3:大学生当清扫工惹争议 转变观念还是人才浪费?
25岁的耿家明大专学的是广告专业,但从4月16日起,他将穿上蓝色工作服开始新的职业——上海市卢湾区市容管理局的一名清扫工,清晨4点,他拿着清扫工具走上街头,开始一天的环卫工作。
无独有偶,前不久北京某 举办招聘会,上千名大学生前去应聘。按要求,凡被录取的大学生必须从基层岗位做起,如“搓澡工”或“捏脚工”,调查发现,四成应聘者表示愿意。
对大学生的这种选择,有人表示赞成,认为这是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的务实之举;有人反对,认为这是人才浪费。
就业形势严峻
不求薪水只求岗位
据上海市教委透露,上海高校共有毕业生14.3万人,比增加1.4万人,增幅达11%,其中硕士毕业生2.5万人、本科毕业生6.3万人、专科毕业生5.5万人。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的形势下,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
在今年举行的首场人才招聘会上,5000多家招聘企业推出6万多个岗位,10万名求职者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占了八成。
“我想先有个工作,对薪水不提任何要求,”许多大学生对用人单位坦诚相告,表示只需要一个工作岗位就可以满足。
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小周已经把月薪心理底线价位放在1500元左右,但他说,他不会当面提出,因为万一企业嫌高,可能就没了工作机会。经过对多家单位行情“摸底”,他说许多公司开价在1200元。
在一所普通高校学广告专业的小何虽然给自己做了分析定位,并在投简历前做好企业的背景调查,甚至分析了可能有的竞争者和自己的胜出率,他前后发了6份简历,4家有意向,但到了面试阶段,全没了回音。
就业观念转变
目光纷纷瞄准基层
在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许多大学生求职时更趋理性,把目光纷纷瞄准了基层岗位,
卢湾区市容管理局日前发出招聘信息,25年来首次招聘30名沪籍清扫工。由于这批清扫工工作范围在市中心,上海召开“世博会”时,清扫工们也将代表上海的形象。环卫部门开出的招聘条件也较高:学历相当高中或以上学历,工作第一年每月实得1500元,第二年每月实得1800元。
招聘信息发布后,引来114人竞争30个工作岗位。最终录取的30人中,包括11名中专生,9名技校生,6名大专生,平均年龄23岁。他们的专业各不相同,有的学“汽车修理与回收”,有的学“环境监理”。
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上海市也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三支一扶”)的招募工作,518个基层岗位虚位以待。
据上海市人事局介绍,今年这些岗位全部来自10个郊区、郊县,其中支农岗位390个,主要包括镇村综合管理、村支书(主任)助理、农技推广、村务管理、法律服务等。此外还有支教岗位74个,支医岗位54个。
去年已有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5所高校的259名毕业生在上海乡镇基层一线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基层普遍反映这些大学生肯吃苦、素质高,为基层发展做出了贡献。
先就业后择业
成才不一定一步到位
肯吃苦,愿意接受磨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理性择业的同时,也把去基层就业当作一种锻炼和人生经历。
据卢湾区市容管理局介绍,这次招聘到的年轻人,都要从最艰苦的街头清扫工作开始干,不可能一上岗就干开机扫车等一些相对轻松干净的工作。
张磊来自上海环境学校,他也是此次招聘的30名清扫工之一。他认为,自己中专毕业能获得这个工作机会不容易。作为男生,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吃得了苦。
去北京某 应聘捏脚的两位女生来自北航外语系,她们跟着师傅学起了捏脚。她们说,从捏脚干起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做捏脚估计行不通。
北京服装学院大三的小史希望成为大堂经理,她愿意从服务员开始做。“没基层经验也不可能做好大堂经理”。
“所谓大学生就业难,是难在找份理想及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高校问题专家、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整。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成功的途径有很多,今天不能如愿,理想也不应该放弃。尝试其他工作,多多积累社会经验,目标一定会实现。(出处:人民日报 作者:王有佳 王建新)
篇4:建设小康社会与观念转变--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与群众观
建设小康社会与观念转变--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与群众观
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目标需要有新的发展观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并围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出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和群众观等一系列思想.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把这些观点化为全党的认识和行动,有利于推进小康建设的实践.
作 者:谷志远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教授 刊 名: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UNIVERSITY OF SHIJIAZHUANG CITY COMMITTEE OF CPC 年,卷(期):2004 “”(6) 分类号:B02 关键词:小康社会 观念转变 科学发展观 政绩观 人才观 群众观★ 文天祥的时代背景
【经济体制转轨呼唤人才观念转变(精选4篇)】相关文章:
试论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及对策2022-08-13
十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及相应的财政政策论文2022-10-06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2022-04-29
大学生村官心得体会2022-05-28
初中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2022-11-30
教育伦理视阈中的教育评价刍议论文2023-05-06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2023-03-16
关于素质教育的口号2022-05-06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2023-05-13
大学师生关系调查报告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