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深处散文

时间:2022-04-30 13:05: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arazhang”为你分享12篇“寺院深处散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寺院深处散文

篇1:寺院深处散文

流年如梦,季节匆匆,转眼这个冬已走过大半。

尽管是深冬,天气越发萧瑟寒浓,可春天的脚步分明在一天天走近,使思想冠以美丽的羽翅,憧憬遐思无限,无疑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正如生命行走在打马而过的喧嚣尘世和琐碎寻常日子里,时常会有温暖感人的事发生。

12月20日晚上,“金塔博风雅颂文学社”的社长马幸福老师给我发微信说,甘肃酒泉日报《飞天周刊》编辑、诗人倪长录老师,404核城诗人李庆华老师来金塔采风,以文会友,顺便为我们“传经”,问我要不要参加。作为在文学领域刚刚起步的新人,我欣然答应前往。

中午一点左右,我们“金塔博风雅颂文学社”之中的八位成员,见到了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二位老师。

金塔人有句很时髦的话:先有塔院寺(金塔寺),后有金塔城,远方而来的客人,一般都是先游塔院寺,后进金塔城,再进胡杨林。于是,在《金塔文学》魏薇老师的安排下,在谈论文学的氛围中,我们驱车越过美丽的小城,直奔塔院寺。

我们都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牢记历史是使命。生于尘世,人不能忘本,忘祖。佛渡众生和文学的意念相通。这里沉淀着金塔的历史。我想,这大概就是外来人员为什么要先去金塔寺的缘故吧!然而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金塔公民,在此之前,我对它却知之甚少,实在是汗颜。

我的大女儿出生时有惊无险,是在四月八的佛祖日这天降生。冥冥之中好像是佛祖在保佑。说来也算是和佛有缘吧!那时见识粗浅,在她一岁和两岁生日时,我和夫君都抱着她来金塔寺烧香拜佛,以此感恩。由于这天,全县的和外来的游客、香客几乎都往这涌,这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根本无法静心观看寺容寺貌及其佛像设施,于是我们上完香就抱着女儿回去了,不曾细观金塔寺的全貌,更别说了解它的历史渊源。从小就听母亲说过一句佛家名言:“心中有佛,处处是佛”。因此,奔波于生活,在俗事缠绕的繁忙生计中,我并不热衷于求神拜佛。不过每年到了这天,我们还是会让她爷爷代劳,带她来这里,烧香拜佛。

就在我沉思默想间,车子已驶进了寺院。

走下车,金塔寺沐浴在正午的冬阳里,暖暖的,清幽而寂静。佛光普照,天空祥云缭绕,蓝得透彻。

在这远离尘喧的佛门净地,怀着虔诚的心和这么多文友们安静地行走,院内风声习习、铃声叮当、梵音袅绕。一座庄严高大的“金塔”,巍巍然屹立在寺院中,一座座飞檐翘壁、雕梁画栋、香烟袅绕、肃穆凝重的寺庙井然有序,庄严坐落。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我心携红尘的喧嚣一扫而光,我的整个人也变得肃然起敬,清静安宁起来,不由在内心深处顶礼膜拜。

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文学交流,其主旨是了解金塔寺的历史渊源,继而了解金塔的历史文化,风云变革。因此魏薇老师把瞻仰寺容寺貌安排在了后面,先听寺院住持王会长,也是金塔、酒泉佛教协会委员,为我们讲解金塔寺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同时探讨文学之路。

进了一个门,穿过一条走廊,我们来到了寺院住持王会长的房间内。房间不大,干净明亮,佛教文化气息浓厚。三面洁白的墙上各挂着几幅大小不同的禅语字画,其中两边墙上面还挂有大小不同的赠匾。一个金色石头茶几摆放在地中,桌上主要摆有枣色茶具,两块精致的石头。一些枣色木椅环绕石几的三面,整个房间书香浓浓,散发着古色古香的佛家味道。

因事先有约,王会长就在房间等着我们。他非常热情。落座后,我们才知道,为了等我们,他竟然请假没去参加政协会的闭幕式,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他厚重的棉衣上着浅灰粗布斜襟套装衣,圆鼓鼓的。脚穿一双粗布鞋,小腿裹紧扎着,大腿像两个圆柱体灯笼,灌满了清风明月,装足了日月乾坤。今年七十一岁的他,精神饱满,满身禅意,坐如钟,行如风,步履轻盈。他坐下来,气定神闲,泰然自若,嫣然一具**。不愧是佛家之人,他眼眸清澈,有股洞穿尘世的神韵。饱满的天庭,浓密的眉峰,红润的脸堂,神采矍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一看就是一位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文学底蕴深厚的人。果不其然。交谈中得知,面对青灯古佛,他在修行的路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沉淀蕴藉了大量的佛教知识,不能不令人佩服。

他首先从寺院的初始娓娓谈起,把寺庙经历的朝代,起起落落,一直到今天寺院的发展规模,历史渊源,都一一向我们做了详细讲解,嫣然一部金塔的活历史。我们围坐在他周围细细聆听,仿佛在听一部传奇曲折的历史神话故事。从中,我知道了金塔寺和我县名的来源。原来,金塔寺,起初叫塔院寺,因寺内有塔而得名。塔以筋砌,始名“筋塔”,因同“金塔”谐音而来。明、清时被列为肃州八景之一,民国时又将它列为金塔第一景。本县名“金塔”由此而来。

在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历史的风云突变进程中,寺院的发展也是命运多桀,历经沧桑巨变,修了被毁,毁了再修。经多次修茸后,现今的寺院有大殿三楹,中殿三楹,前殿三楹,左右廊房、山门、乐台具备。庙内别处寺院有的各路神仙佛像金塔寺也应有尽有……

听完王会长的讲解,大家踊跃参言,结合金塔的人文历史,畅谈文学。王会长语重心长地说:“古代是武能定邦,文能治国。而今是以德治国,文化兴邦的年代。我们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立足家乡,立足本土,潜心写作,肩负起一个文人的担当,把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历史文化遗产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我们的家乡,把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造福子孙后代。”

两位远道而来的诗界老师也为我们献计献策,给我们金塔的.文学爱好者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建议我们潜心写作,抱团前进,组建微信文学平台,立足本土、家乡,展现自己的作品,并以此举办同题诗会,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不是佛祭日,我们没有进庙烧香拜佛,亦无缘观看神佛与其对话。赶在夕阳落幕前,我们默默走在寺院里,从外观上瞻仰寺容寺貌,只有在内心虔诚顶礼膜拜。

我们站在塔前合影,一只幸福的喜鹊悠然站立塔顶,俯视着我们,意味深长。

这座“金塔”,上锐下园,形若古瓶,金黄的塔壁,洁净肃穆,雄伟庄严。由碑文知,它高五丈,围七丈,土质塔身,金墨铜顶,顶犄角做铎铃。此时塔在夕阳的映照下金光灿灿,烁烁生辉。铎铃迎风而鸣,好象一阙弹唱不歇的《边赛曲》,时刻将历史吟唱,涤荡着我们的灵魂。

末了,我们穿越寺院的文化长廊,再次领略了解金塔寺的发展历程,感受历史的厚重。

瞻仰着画壁上古人飘逸的风采,阅读着画壁上一行行隽永遒劲深沉的文字,从具有古典意味的红漆圆柱和黛青色飞檐的长廊亦步亦趋,慢慢走过,我们仿佛行走在历史的云烟里,穿越在历史的长廊中。

尘世沧桑,世事无常,在边塞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更替中,金塔寺前后经历过无数次的劫难。几毁几修,唯塔依存,最终在改革后的今天,焕然一新。

走出长廊,又回到寺院内,我转身再次用目光浏览寺貌:庙宇雄伟,僧舍林立,古塔高耸,松柏苍翠。精美的人物雕塑、壁画艺术、碑文、匾文、钟文构成一幅神奇迷人的画卷,承载着金塔的历史,不禁让我深深佩服金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盛情难却。最后我们应邀王会长一起吃过斋饭。别时,王会长说:其实院内还有很多文物古迹,自然风景,只是我们停留的时间太短,无瑕观看。尤其每到春夏,这里树木婆娑、鸟语花香、五彩缤纷、景色迷人,也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只因这是冬天,我们都看不到,希望我们能常来。

临走前,我再次回眸寺院,心中不禁由衷感慨:

篇2:寺院深处散文

金城历史系一身;

佛光普照尘世间,

教化育人今古同。

夕阳西下,夜幕来临。我们一行人作别王会长,走出金塔寺时,耳畔依然梵音袅绕:

清斋素食,

品人世真谛。

来时,满身风尘,

去时,铅华尽洗。

篇3: 秋游寺院散文

秋游寺院散文

一、义医在寺院

仁心妙手,扁鹊施针灸。

视治苍生铜亦臭,岂辨僧俗嫩朽。

携医走进佛门,望闻问切情真。

莫道身来海外,中华史有乾坤。

――《清平乐・华坤医生》

在我同行的旅伴中,华坤医生的行李是最多、最重的。除了背包,他还有两个箱子:一个拉箱,一个提箱。那个提箱呈四方立体,有三重拉链,鼓囊囊、沉甸甸的,叫你猜不透里边装着什么东东――这个提箱,显然是他的宝贝,他几乎走到哪里就拎到哪里。

告辞宏学大师后,我和华坤穿过万佛殿,走向天井旁边的僧房,此时华坤的手里就拎着那只黑色提箱。

眼前这个天井约20平米大小,两侧各有三个僧房;在天井的那头,与大殿后门相对的就是观音阁。

僧房北侧的一间,住的是开安和尚。我们走进房内,躺在床上的开安连忙起身见礼。华坤却让他趴回床上,问询病情――开安患有积年的风湿病,肩、腰疼痛得难以入眠,华坤与他约好了就上门治疗。

这时,只见华坤利索地打开拉链,从提箱里拿出排针,撕开封口,挑出细小的几根银针,用手按按开安肩腰的穴位,熟练地扎针;接着,他又从提箱里拿出一只热水袋,灌进清水,插上电源,不一会儿水袋发烫了,就将它敷在开安的肩背处。他一边进行着操作,一边对开安讲述热水袋的疗效和用法。

在华坤忙碌之际,我环视着屋里的陈设。我感到很意外,僧房用具相当新潮齐备,除了方桌、圆台、圈椅之外,有电视机、电风扇、取暖管、电热炉诸物,床后、桌旁堆满了各种袋装食品、灌装饮料以及水果――据说此寺的香火甚盛,香客捐物甚多,由此可证。不过,住室到底简陋,墙壁一角显现漫漶的水渍,寒气很重。开安是宏学大师的大徒弟,出家已经,长期住在这样的环境里,风湿骨痛就成了职业病。其他和尚多是如此。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华坤来到寺院以后,时常进出于僧房,为僧人义务治疗。

在我的眼中,华坤医生是一部传奇小说。他本姓陈,是我的同乡和曾经的学生,在国内中医学院毕业后,去了香港,自强打拼,开设医馆,又赴美报考中医,当时两万个考生仅仅录取2人,他成为其中之一,因而移民美国,已经多年。去年他回祖国发展,曾到九华山半月,给天台、下院的诸多和尚免费施以针灸,治好了多个和尚的风湿痼疾,因此宏学住持感慨地赞誉说:“这是贫僧50年来所见到的最好的医生!”那时大师还赠送了一幅自己的书画给华坤(此幅书画据书画专卖店估价,最少价值50万元人民币呢)。

其实,何止在九华山,一年时间,华坤医生来回穿梭于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汕尾、海丰、增城等地,施为甚广。他的忙碌程度,我总结为“吃无定餐,宿无确地”。医术尚且好说,如是医德难得啊!为此,我不胜感叹,曾作“藏头隐肚露尾诗”一首――

华佗技妙罕银杏,

坤灸出手传丛林。

医德施仁疗术高,

生就慈心博爱人。

此时,治疗过程结束,华坤起针,问:“感觉怎样?”“舒服多了!”开安腾身而起。

华坤收拾热水袋,忽问起:“师兄,你没领到热水袋么?”开安有些愕然:“没有哇!”华坤沉吟嘀咕着:“哦。按时间应该到了。”

我问究是何事,这才知道:原来,早在十多天前,华坤将从美国购买的一些药品、从香港购买的100个热水袋,自广州邮往九华山,供给僧人们使用。由于天台不通邮,就只能寄到下院。下院距离天台有老远的路,看来是耽搁了。

这批药物用品,是华坤捐赠给寺院的。开安听到此话,感动得声音颤抖:“陈医生功德无量!功德无量!”

陈医生谦逊地说:“你们出家人普渡众生,那才真是功德无量呀!”说着,他将热水袋塞进提箱,说:“师兄原谅。这个热水袋不能给你,我要留着给别人使用。我告诉大师,让人下山取来邮件,就可以分给你们了。”

开安又是合十,连声道谢。

华坤在前我随后,走出寮门。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还要去别的僧舍。回头时,他将此事告知了宏学大师。

次日,大师立即派人下山取来部分热水袋,发给了急需使用的僧徒。

二、夜取斋食

知禅趣,有禅趣,禅趣夕私语。

寮舍坐多时,肚庙哼梵曲。

斋堂一觑去,供果由轻取。

应知弟子乖,菩萨情宽许。

――《醉花间・夜进斋堂》

寺里一天三顿,吃的是自助餐。

饭菜当然全是素的,但品种相当丰富。主食有米饭、稀饭、馒头等。菜色一般近十种,分别搁在不锈钢大盘里,有冬瓜、丝瓜、茄子、白菜、青菜、菜花、薯仔、豆腐、酸辣豆角……还有汤水,或是稠稠的红豆汤,或是鲜鲜的海带汤。

僧寮二楼有储物库,分别堆放粮食和干柴。走廊、过道上,放满硕大的冬瓜,成捆的.蔬菜。做厨房活儿的,几个都是义工,多为阿姨。她们整天很忙碌,保证了准时开饭。

僧众与居士同在一个斋堂进餐。就连住持大师也是同样的饭菜,并无什么“领导餐”,没见过“开小灶”的。只不过,大师的饭菜有人送到观音阁;大多和尚习惯在斋堂侧旁一个单间围桌共餐,有的则喜欢装好一大碗,端到寮外露天,坐到石阶上去吃。

不时还会有挂单的客僧、上山的香客,也进入斋堂就餐。

开饭的时候,斋堂真是热闹。“下课”的僧俗鱼贯而进,偌大的斋堂里,十几张餐桌坐满了人。饭锅、菜盘前面,大家轮流盛饭夹菜,涌现“大食堂”的盛况。

这里的素菜,与以前我尝过的“和尚菜”不同。记得多年前我到厦门的南普陀寺,吃过很精美的斋菜,是寺院招待一批学者特制的佳肴,根据每道菜色、形状还冠以好听的名号,如水煮蛋黄叫“水漫金山”,汤漂青菜叫“一苇渡海”之类。

哦!同是斋菜,以前那尝的是精品,而这里吃的叫“对味”。不知何故,平时我的饭量并不算大,可在这里却胃口大开。直径足有5寸的海碗,装上堆满的饭菜,吃了一碗不够,再添一碗。自助餐不兴吃剩造成浪费的,扒得干净,末了还要喝些汤。

咱这不成了饕餮之徒了么?四周望望,嘿,不光洒家,他人几乎莫不如此,一个个兴头吃饭,滋味嚼菜哩!看去多是城里人,就连衣着时髦的女居士,似乎也忘了平时有过“减肥”那一说。如此一来,我大为释然,心安理得。

这天吃过晚饭后,我与华坤到大殿、观音阁转了一圈。从开安和尚那里出来,华坤让我先回,他还要到别的僧舍去。

我回到寮房,已是入夜,亮着日光管。没什么事干,也没什么地方去。没有电视,更上不了网。我与几个室友百无聊赖,就只能呆在房里侃大山。

我住的这个寮房,5张架床10个人。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身份各异,但一见如故,聊得甚欢。对床的那位悉尼梁“师兄”,聊起周游世界的见闻,还打开笔记本电脑中马尔代夫的风光录像给我们浏览。上架床那位老兄,操着东莞的方言,叽里咕噜的叫人听不懂,可他也兴致勃勃地参加我们的话团。

夜渐深。我坐得久了,感到肚子空空。4点半吃的晚餐,又出外转了一圈,早就饿了。可没什么干粮小食品,水果也吃光了。

白雾飘飞在房内,寒气侵人。我忽然有些明白,“饥寒交迫”这个词的含义――饥饿会增加寒冷,寒冷会促进饥饿的喔!

肚庙给我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我再也招架不住,想起那个斋堂。哈,有两个“师兄”也同感附议。于是,我们仨走上顶楼,只见斋堂开着大门――想来寺里考虑有人可能错过饭餐的,所以斋堂全天候开放哩。

里头没开灯,黑乎乎的。摸索了好一会儿,我在门旁墙壁摸到了开关。

灯光照见,斋堂里空落落的,桌上并无东西。如此夜深,阿姨们还不将饭菜都收起来养野猫呀?有个“师兄”不甘心,走入厨房里面,发出一声欢呼。我跟进去一看,啊哈,桌上一大盆白生生的馒头。想来,应是为次日早餐准备的。三人也不客气,就此开斋。

本来我心里还有些嘀咕,这些馒头也许是供品?不过转念一想,“供果”哪用得许多,何况不也可以供在咱的“肚庙”么?权当“预领”,明早我不吃早餐就是。

馒头饱满,吃了两个就饱了。我又多拿了4个,带回寮房留给华坤。

已是午夜了,华坤还没回到寮房。想到华坤医生,他前两天长途开车的疲劳还没恢复过来,到寺院后又没个空闲,给人针灸、治疗,每天都是直到深夜才得以淋浴、上床睡觉的,他的肚子肯定更饿了呢!给他留些吃的,菩萨也会宽谅吧。阿弥陀佛。

篇4:寺院青竹的散文

寺院青竹的散文

6月的寺院,禅房和树木散发出湿润的清香。阳光从树梢上漏进来,斑斑点点,给人以眩晕。我左脚跨进门槛,一缕微风迎面吹来,顿然一阵清凉。抬眼,先看到的就是这个寺院――广庆寺的青竹了。青竹不大,但在这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上葱郁、蓬勃,宁静地生长着,似乎也给寺院增添了几分天然的寂静。

私下为这种寂静而惊喜。我知道,寂静不是随便就能看到的,也不是能够说出的,任何的声音可能都是一种破坏。需要的恐怕是聆听,用心的那种。这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的。在这偏僻一隅,在寺院的门后,这片青竹终究是意味点什么的。是什么呢,也许我永远也说不清楚……

站在竹子身边,抬头看天,天也如同这片竹子一般大小。忽然觉得,这些竹子似是一方隐士,我无意间走近他、造访他,这实在是一种打扰。竹子自然是无言的,正是在这无言中,天空,树木,寺院,甚至清风和雨水,全都静默了,似乎在沉思,也似乎在养神。这情景真好,天地间再没有这样的原始状态了。我拿出数码相机,想把这片寂静取走,这时,一个我们都叫她小吕征的女诗人也走进了镜头,她青春的身影在竹林中间一晃,仿佛竹子也开始婆娑晃动,蓝衣青竹,相映随形,诗意顿生。这使我想到孟浩然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从广庆寺的大门望出去,在东坡湖的一侧,有一个新建的凉亭。那四周的空地上,隐约可见一株一株的竹子零星地分布着,低小,清瘦。但都独立、无声地生长着,恍若是一种陪伴,一种点缀。我理解贫瘠土壤上一切植物生长的艰难,甚至包括平民的生活,但能够自在、自由,无所求地度日,那就是一种境界了。苏轼有诗《绿竹筠》: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苏轼是宁瘦不俗了,由此看竹子实在是高雅之物。也正如此,人们说这片生长在三苏坟的竹子是苏东坡的竹子。苏轼生前爱竹,种竹,居所有竹;他死后也有竹子伴守,青影摇曳,洁净的身心常在。这也是一桩幸事。

有人告诉我这广庆寺的气候不适宜竹子生长,我将信将疑看这郁郁竹林,暗自叫好。这里,没有歌舞之声,没有飘忽的城市灯影,没有幽怨纷争的现代剧情。恬淡,宁静,夜莺低飞,苏东坡的月光朗照,岂不是最好的土壤?

我在这片竹林里待了大约十几分钟。向竹而语,忽然明白了竹子为什么被无数诗人和画家所喜爱,赋予内容,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被称为“竹文化”。那不仅仅是高洁,不仅仅是坚韧,不仅仅是虚怀若谷,重要的是它佛一样的含着雅静、含着光泽。《诗经》上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说的是终南山清秀流水中幽静的竹子;白居易有“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是为唐代画家萧悦画竹之雅题的《画竹歌》;韩愈有《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这些诗句让竹子的声音再现于耳。与眼前我看到的广庆寺的竹子有着相似的韵致。

苏东坡也是一位画竹的大师。他画竹的线条和笔力都透出强劲的气魄,有着独特的风格。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画竹讲究格调清新,而又有淳朴而拙厚的功力。这些画卷呈现了竹的神韵。

在广庆寺的宁静中,我似乎是想听到些什么,我微微闭上眼睛。其实,除了竹子在偶尔的一阵清风中婆娑的声音,什么也没有。不知为什么,我的意识里却有竹器飞舞的场景,这使我想到《艺文类聚》中引用有民歌“断竹、续木,飞土、逐肉。”相传,在古代,河南的淇园曾有竹园,是供商王制作箭矢用的;一直到汉代,淇园的竹子仍然被大量砍伐。这该是人类残忍的一面。而竹子何罪,却要受株连的痛苦。也许它更渴望这种悠然自得的宁静和闲适。

竹子的'宁静大概也是苏东坡的心境,他一生爱竹,有时候踏寻竹林,趟溪水,做垂钓,或扁舟草履,放歌江上,和渔夫樵人相处。这时,苏轼自喜不被人所认识,这是再好不过的休息了。

我这样一边想着,一边在广庆寺里走动,说不出的散漫。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上生存生活,这可能是一次走神。在这幽静中,我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或许从来都没发生过事情。这样想心里不觉庸懒了许多。不知不觉,离开竹林,走出寺院的时候,依稀有丝竹管弦的声音传来,那么悠远,纯净……

・一个通道上的蛙鸣声

苏轼有词曰:“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梦。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这首《如梦令》,是诗人对黄州东坡的回忆之作。我早些年在《宋词》中读到它,就很是喜欢,尤其是“莫忘小桥流水”一句,再也没有忘,那种闲适、恬然、快意的心境出尘之致。

这会儿,在三苏园看布衣苏轼塑像,走到一个东西向的通道前,正好有一个精巧的小桥,刚下过一场雨,桥下还流着潺潺溪水,就又想起这个雅致的句子。

说小桥的精巧,是因为它的小。但足以让我们向东、向一个飘逸的去处跨步走去;足以勾起某个回忆。比如现在,在这里看松柏,过溪水,是何等的隐逸――这不是矫情,也不是忘情,而是一种在自然之中没有诸事烦扰的心境,何况我们身处的自然是寺院坟冢的幽静之地。

一条东西向的通道,并不长,在两行柏树间,明静、古朴,给人以通幽的深远之感。我走在通道的青砖上的时候,忍不住看两侧的田圃,阳光照在小树和杂草上,亮光闪动,没有荒芜的气息,只见葱茏的气象。我心想,苏轼所在地的一草一木都该是有生机的吧――这样想,也许,我是在移情入景了。

我自顾地向前走着,同行的人说:“到了,到了……”有人已开始跺脚、拍手,一种“咯哇、咯哇”的声音从前边的台阶上传来,清晰、真切。我知道,这就是苏坟寺有名的“蛤蟆踏”,但再次听到,还是有些微的惊奇。更惊奇的是,在苏轼布衣像前台阶下的这个蛙鸣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不知晓,有一天,据说是1986年,来自苏轼家乡四川眉山县博物馆的一位馆长,拜了布衣苏轼像后,从台阶上下来,仿佛感觉身后有人跟着,回头寻去,人影皆无,他下意识地跺了一下脚,石阶上奇怪地发出了“咯哇”声,这便是这里蛙鸣声的最初发现。

大自然有着无数的奇迹、奇观,并不为我们所知。或许,这不是我们人类的心智能够破译,甚至领悟的。这大概就是自然界的奥秘。但它惠泽我们的,是心神摇荡的品质和飞驰的想象。正如我现在踏蛙鸣,在世界的回音中和一方天地冥冥交融。

苏坟寺是个清幽的地方,但“蛤蟆踏”的到来仿佛是上天要给这里的山水唤回一些最初的活力与生动,似乎不如此这片自然就少了苏轼一样的传奇。苏坟寺的蛤蟆踏,有说,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的“普教寺”,四川的“石蹬琴”,被称为我国四大回音建筑。

这声音是奇妙的,这万籁俱寂中突然发出的回响,无疑是来自世界深处的一种眸光;这声音,在一个异样的空间里,让人在寂寞中宁静,在宁静中坦然地与世界相呼应。

我走在这个奇特的通道上,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对答。

东望布衣苏轼气定神闲地站在高处,不远处有小桥流水。我暗想,这个地方真的是妙极了。布衣苏轼,意味着苏轼厌倦官场仕途之时,想超然世外,对平民生活的一种眷顾。正如他的另一首《如梦令》所写:“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这是1087年,苏轼在京城汴梁任翰林学士的时候所作。我记下这首词也是有感于他对东坡旧居的怀念――对隐逸生活的想往。没有谁会在激扬的人生中想到一个人会突然间深深地陷入生活和命运的绳索,但现实就是如此残忍。要不然也不会有我们看到的布衣苏轼。据说,苏轼居住在黄州时,曾在一溪桥上醉卧,一直到天明,“流水铿然,疑非尘世”――旷达的苏轼在逆境中也是随缘自适的。

要不然我们走在这个神秘的通道上的时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景?或许就是归去来兮吧……

这个世界终归是有回响的,正如这里的蛙鸣声,还有一切继续出现的生命的痕迹,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穿梭的梦幻草叶一样地生长,以及苏轼那泰然而迷离的词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篇5:寺院

寺院:读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神佛的庙宇,有时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目录简介起源传说思想观念功能作用收缩展开简介

寺院:读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神佛的庙宇,有时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史载,佛教于公元67年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右图即为白马寺)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排列:山门殿�D�D弥勒佛殿�D�D大雄宝殿�D�D本寺主供佛殿�D�D法堂�D�D藏经楼(阁)。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居士、施主)西的原则安排。这样,寺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群。

起源传说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中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思想观念

宇宙观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乐论篇》)、“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 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入世精神

理智的入世精神 时间绵延流动的绘画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萧默认为,欧洲的教堂建筑是属于雕刻式的。它的出发点是面,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的空间,以不凡的形象傲视自然。雕塑呈现出一种时间的静止状态,在这种静谧之中,神的力量愈发穿透时空。 而中国寺庙建筑则是绘画式的。中国画里的殿台亭阁、山川池径,都是用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条来表现的。中国寺庙建筑的出发点也是线,柱、梁、额、椽、拱等,宏观来看都是一种线,这些线条交织网罗,便构成了图画。这里,每一处建筑个体都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离开了全画就没有了生命力。所以,大雄宝殿只有在配殿与山林的烘托下,才显得既典雅庄重又富有深幽意境。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山水画“可游”“可居”理论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它不像欧洲大教堂那样,人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中国寺庙建筑这种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是在把空间意识转换为时间进程,当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楼阁的不断进程之时,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了时间绵延流动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旨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萧默指出,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宗教长夜,君主制屈居于神权之下始终不能茁壮成长,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君王施权于泥土,教士施权于灵魂,灵魂的价值超过泥土有多大,教士的价值即超过君王有多大”(《中世纪教会史》)。因此,国家才会如此不计工本地去营造富丽堂皇的教堂,那些著名的教堂往往耗时上百年才能建成。 在古代中国,相对于君权而言,神权基本始终没有占据上风,这在中国寺庙建筑上亦得以体现。“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重视实用理性的孔门儒学对鬼神采取了清醒的态度,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来提醒积极的现世关怀。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对于宗教也莫不从实用出发,佛的因果轮回、道的清静无为都是可以利用的,一旦宗教和皇权产生矛盾,就坚决限制,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四位皇帝就曾经下令灭佛。因此,中国的佛寺竞相博得皇帝的恩宠,无不以获得御赐的匾额为幸。 中国始终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佛国并非超然物外,渺不可寻,而是一切普通善行的必然报答,是辛苦恣睢的生命历程之后的自然归宿。所以净土信仰在中国大行其道,净土宗认为只要一心念佛,百年后便可顺利得到佛的接引。禅宗的出现更是表明了信仰与生活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不需要一切繁琐的教义仪式,不必出家不必苦修也可成佛,并且,成佛也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的境界,也就是成佛。 中国的寺观是以平民难得一见的宫殿为蓝本来建造的,这既显示了佛的尊贵,又形象化展现了佛国的富饶安乐。如建筑学家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所言,神的居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黄琉璃瓦只有宫殿及佛殿可用,而王府及菩萨殿只能用绿琉璃瓦。可见诸神受到皇帝颇高的礼待,但他们并不能凌驾于皇威之上,其规格在都城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功能作用

寺院不仅具有弘法利生的传统佛教的重大作用,还至少具备如下七个方面的功能: 一、传法教育的功能。 二、庄严国土、美化环境的功能。 三、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四、接引信徒实践佛陀教诲的功能。 五、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 六、抚慰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 七、旅游观光胜地。

篇6:深处散文

深处散文

草原深处没有起伏的高楼,没有奔跑的汽车,没有连绵的大山。有的是无际的青翠,成群的牛羊,和银环般的小河。草原深处的景色是神秘而朴质的,脱离城市的喧嚣,化成一丝宁静,它匍匐在无际的草原深处,悠然自在的滑着时间的轨道。

草原深处是一片色彩浓郁的画廊。

初进草原,看到的是无际的青翠拥抱着蔚蓝的天空,远处若现着牧人和那朵朵羔羊。被窃语的青草吸引,踏着探索的步伐前进着。耳边时时传来天籁一般的蒙古长调,那是放牧的牧马人与草原的对话。他们策马奔腾,手里握着套马杆在草原上自由的飞驰着,没有阻碍,没有边框,随心所欲。他们的笑声爽朗,歌声悠扬。与这浓郁的草原布景紧紧的镶嵌在一起。

遥远的草坡后面,袅袅炊烟正缓缓冒出,那清雅的白色圆形建筑便是蒙古包,这袅袅炊烟便是出自蒙古包里。随着步伐的前进,渐渐看的清楚了。身穿桃红色蒙古袍的妇女正在包旁给奶牛挤奶,挤奶可是力气活,那妇女的.手劲却大得很,只见一股又一股的鲜奶落进木桶里,不一会便盛了大半桶。女人嘴角带着丝丝笑意,一边满意的看着这半桶鲜奶,一边用手腕拂去额上的细汗。烈日下的妇女皮肤是小麦色的,凸显的额头,凹陷的眉眼,高挺的鼻梁两旁带着稍许红晕。这就是标准的蒙古女性,她们的样貌带着异国风情,她们的音容相貌让人沉醉。

成伙的孩子一边喊着额吉一边嬉笑着跑向挤奶的妇女,在母亲怀里挨个撒完娇,扭头摸摸疲惫的奶牛便又嬉笑着跑开了。任何地方都是他们玩乐的场所,他们不知道过山车,不知道旋转木马,但这并不能阻碍他们的童年失去色彩。男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博克,这也造就了草原孩子健康皮实的身体。女孩子们心灵手巧,家里做衣服剩下的布料在她们手里可以变废为宝成为一件新的成品。

这些是蒙古人家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可这场景却成了一幅幅斑斓的画,它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草原深处有人家,草原深处是诗画。

它神秘,因为它有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看似宁静却不宁静。

它朴质,因为它简单到让人放松,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互相攀比。从一而终,一心相待。

它安静因为没有机器的轰鸣,它聒噪因为是大自然在窃语。

它造就了淳朴善良的蒙古族人民,哺养了优质健康的牛羊马驼,抚育着辽阔纯净的草原土壤。

夕阳转眼已落在地平线上,它似乎残留着余晖,照耀牧人的归路。

成群承影,长调音落,牧人归途,草原深处。

篇7:寺院之行感悟人散文随笔

寺院之行感悟人散文随笔

我山里红和多情走到千佛寺,进去看看,我不喜欢这地方,我怎么没有感到是有何温暖的地方,我只感到里边阴森森的,没有活气似的。我看到有很多义工在这里边干活,这些义工忙来忙去的,似乎忘记了累,他们完活了,在走出大门时,还十分虔诚地弯腰鞠躬。听说他们干活没有任何回报,没有人给他们工钱,亏这些极普通的人能有如此的奉献精神。看看她们的穿戴与神情,便可知,这都是些最普通的人。我不明白的是,这里可不是穷地方,烧香的可多了,到了关键日子,送钱的多了去了,据说,头柱香要至少十万呢。这么富有,却不能付给这些穷男穷女的义工一点点。就凭这一点,这佛堂至上的说法,就可想而知了。说白了,这不过是敛财的最隐秘的地方罢了。

还有那些烧香敬佛的人,很多也不过是为了摆脱心里的障碍,找些心里平衡,让心里安静一点。其实,要是平时认真地干点实事,平淡地对待生活,何苦烧香,何苦低头,何苦下跪。有的人,纵使烧了无数柱香,也难掩内心的不安,也难掩内心的苦闷与无助。

从那寺院里出来,我都不想重踏进一步。多情说:“看来是你与佛无缘了。”

我心想,我与真主真佛倒是很有缘的,真正的佛主在哪里?在我心里呢。

这里的庭院深深,却不是我呆的地方,也不是我向往的圣境,更没有我心神能为之仰望的圣主。进来转了一圈,没有留下什么好感觉,离开时,反倒是更对本真的生活充满信心,更为之淡定,也从而更加爱我心中的佛,那便是良知,那便是道义,那便是从容,那便是贤雅,那便是悠然。

庭院里所谓高层的“佛”,不外乎一个字“钱”,烧“钱”的也不是钱多了,而是为了祈求得到更多的“钱”。而且那高层的“佛”,因有了这些小“佛”的`傻气与慷慨,不知隐藏在哪个角落里,如何窃笑,如何的潇洒,如何编撰美词让香客们更加虔诚呢。这便是智者有道治其旺,愚者无药治其蠢。

寺院之行,路很近,而思之行,何其远。我山里红突发奇想,忽然想到一句不知谁说过的话,很多人一生做的事,无非是自欺,欺人,被人欺。我山里红,只能做到自醒,自信,自尊,自强,唯有这样才不可能自毁。

我山里红不可能看透红尘,更不可能看破红尘,最起码的,我能有心胸享受红尘里发生的事情,包括苦辣酸甜咸,享受了,不感到红尘可憎,更感到红尘的这出大戏,如果没有这么多曲折的爱恨情仇的情节,那还能叫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吗?看透了这一点,我山里红庆幸生活在山里而感到无比愉悦了,那是一种何其深沉的愉悦呢?

篇8: 流年深处散文

流年深处散文

(一)

栀子开了,又谢了。风停了,雨也住了。

影子开始拉长,在路上踽踽独行,路面被雨水洗的干净,空气清爽,若有若有的,浮着栀子花香。

身体,不停地在发抖,影子也是。

一个人久了,其实早已习惯了花开花谢,习惯了那些本已蒸发了的往事,又变成回忆潸然落下,然后再蒸发。就像时光日复一日,如此往复,心情也就随之变得淡了。

只是影子,时不时的在阳光下,显露一种孤单。

暗夜,大提琴在歌唱,总觉那呜呜咽咽的声调像极了有人在哭泣,隐忍,竟也透着坚强。

有谁看到过微笑着哭泣的?

有一种相遇,据说在转过身后,才知道什么叫做分离。

有一句话:我如在你心上,情敌三千又何妨,你若在我身旁,负了天下又怎样?

没曾想过了这么久,竟会有人还记得《痴儿》,还会来问起我痴儿的近况。本以为就连自己也都忘了,写完了结局,《痴儿》也就缀笔落幕。愕然间有人提起,禁不住一声长叹:这世间万事万物,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何况一个小小的痴儿?

哀伤......

风和雨相恋,却不得不分散,在千朵万朵白云都已凝结的时候它们又重新相聚,于是有了巴山夜雨,短暂相见,成就了五百年前的那一个吻,然后再分离。

流年,淡的像水。

(二)

今夕何夕?往日再现,我着一袭纯白的`衣,在一直等你。

相信这世上所有的分别都是另一个重新开始,都是为了下一次,可以再相遇。

俯首做深深的领悟,仍是归去来兮!

有人说因我的文字而落泪,我只笑笑,假作真时真亦假,谁是我,我又是谁?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终于断了联系,生命中过尽千帆,谁是我的偶然相遇?我又是谁的过客匆匆?

有很多路,走过了便已忘记了,有很多路,走过了便已不能忘记了。

渴望着一种澎湃,渴望着浪尖上卷起朵朵相思的海,渴望着一叶白帆,在日里在夜里随着潮音不断呼唤。

跪在佛前我日日祈祷,感动了别人,感动了自己,却唯独感动不了我的佛。

哭泣.....

流年深处,想做温暖的女子,阳光明媚,纤尘不染,有水的柔情,海的襟怀。而《乱红》又起,每听一次都有着落泪的冲动,我想我总是太多情。

有人问我说:那个身着长袍的俊才子,对你吹的可是相思之曲?霜红满天,落叶飞舞,萧瑟的枫林里满是不舍和无助。我站在乱红深处,没见到身着长袍的俊才子,只看到阴霾的天空,写着寂寞。

阳光何在?

看过《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意思是说情在不知不觉中萌发,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感动之余禁不住长长的叹息:情在哪里?

花开花谢,一把随风飘落的油纸伞,有谁懂得它的伤悲?

流年,写着悲哀。

篇9:秋天深处散文

秋天深处散文

夕阳跌跌撞撞,醉卧在山头。

红叶铺满归家的路,这时候,把牛羊赶回来。

把鸡鸭吆喝回来。

把粮食收藏到记忆里。

一家人的晚餐飘散在袅袅升空的炊烟中。

我那勤劳善良的母亲,和沿岸的树一般,一夜霜白,相倚故乡的桥头。守候着谁归来?

秋夜的繁星,有哪颗比张望的眼睛明亮?

干涸的河流执著地淌下最后一滴泪。

比刀更锋利的风,开始雕刻母亲的脸庞。如同那片犁铧耕耘的土地,呈现岁月的沧桑。家园始终是单调的色彩。

昏黄的灯光延伸着母亲的黑夜,单薄的背影摇曳着缝缝补补之间的倾诉。许多的冬天,我常常只为一双手工的棉鞋而温暖。

遥远的幸福,此刻就荡漾在母亲不轻易外露的笑颜里。

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深处,就是一棵落光了叶子的树。他开始一无所有,除了脚下那片厚重的土地和那条长长的路。

朗朗星空,找不到理由哭泣。就像这个季节,很少下雨。

雁群的鸣叫暗示某种变迁。频繁的夜风如母亲牵挂的电话,一次掠过,便深入骨髓地隐隐作痛。

当寒流蓦然来袭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双脚裸露在秋天深处,往前走,往后走,都是家的方向,都是一条长长的路……

秋天的深处是什么?是陌头的落日,如水的清霜,南翔的飞雁,暗夜的繁星?还是昏黄的灯光,锐利的'风刀,开裂的田地,沧桑的岁月?我说,是吧,可它们却不是秋天的最深处。在秋天的深沉里酿造的是思念的酒。大雁对北方的思念,落叶对大地的思念,流落的心情对母亲的思念,漂泊的灵魂对家园的思念。游子呀,是否流浪的双足已经疲倦,何不在秋夜里,驾一叶思念的小舟,乘着月色归去……

篇10:酒香深处散文

酒香深处散文

我到小镇工作的第二天,不知是因为吃了不净的东西,还是水土不服,闹了一天的腹泻,吃了药,打了点滴,也不见好转。住在我边上的同事小玲看我这样,对我说:“要不,你去试试卢四奶奶家的杨梅酒。我们镇里的人一般腹泻都是喝她家的杨梅酒,效果很不错。”我心里想,吃药吊点滴都没用,喝酒还能治好吗?但是也没有其它好的办法,管他呢,病急乱投医吧。于是,我就跟着小玲往卢四奶奶家去,远远的就闻到了浓烈的酒香。

卢四奶奶家在镇子的最里头,一个小山坡的脚下。一幢很普通的当地客家民居,砌着一人多高的围墙,院门有些破旧,顶端挂着一个招牌:“林家酒窖”,楠木雕刻的,字上涂着黑色的油漆,看样子有不少年头了。开门的是个七十几岁的老妇人,斑白的头发,背微微地驼着,借着傍晚昏暗的光,我看到了她脸上的皱纹和浑浊的双眼。她就是卢四奶奶。

院子里摆满了酒缸酒坛之类的酿酒、盛酒器具,依大小种类摆得井井有条,地面打扫得很干净,不见一般的小作坊那种脏乱现象。

院子里就卢四奶奶一个人,她说雇的两个伙计已经下班回家了。小玲把我们的来意说明了,老奶奶也没多说话,从里屋取出一个装着红色液体的瓶,大概就二两装的吧,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杨梅酒了。卢四奶奶用专用的开瓶器把封得严严实实的酒瓶启开,倒出一小杯,说:“一次喝这么一杯,喝完这一小瓶,就会好。”

“真有这么神奇吗?我这病犯得比较重,吊了针都不见好。”我有些怀疑地看着她。

“试试吧,也许有用,大部分喝了的人,病都好了,有些还是病得快死的人呢。”

我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入口的时候,很浓烈的醇香味,渐渐地,醇香散了,留在嘴里的是隐隐的中药味,久久不散。

“怎么,杨梅酒里面加了药材吗?”我看着卢四奶奶问。

“是的,因为是治病专用的,所以加了一些相应的药物。口感可能差一点,但效果很好。”

“嗯,四奶奶,你刚才说治好过快要死的人,是真的吗?”

“是真的,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她的眼光透过玻璃窗,投向远远的天幕,沉思了半晌,又回过神来,喃喃地说:“过去的事了,不说也罢,不说也罢。”

我想,那一段往事应该是让她刻苦铭心的吧。

我们要走了,卢四奶奶坚决不肯收我的钱,说第一次就免费试用。她把我们送出院门,握着我的手,说:“闺女,以后没事的时候常来坐坐,学校离这很近。”我抬头看着她的眼睛,从中我读出了深深的寂寞。

路上,我问小玲:“卢四奶奶就一个人吗?她的亲人呢?”

“就一个人,无儿无女,据说以前结过婚,可后来丈夫走了,她就这么一直等着,从卢四小姐变成了卢四姨,变成了卢四妈,最后变成了卢四奶奶。唉,一辈子啊,这个女人就这么过来了。”

“她姓卢,怎么门前却挂着‘林家酒窖’的招牌呢?”

“她嫁的男人姓林。是个四处漂泊卖艺的外乡人,病倒在这个小镇上奄奄一息,是她救了他。”

“这种忘恩负义的人亏得卢四奶奶还等了他一辈子。”

“个中缘由只有卢四奶奶自己才清楚,镇上的人虽有议论,毕竟都是各自的臆想。然而卢四奶奶却从不与人谈起这些事。”小玲似乎不愿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我也就不好意思再提,刚好到学校了,我们各自进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发觉自己的病真的好多了,人也显得有精神多了,又过了一天就完全好了,看来卢四奶奶家的杨梅酒并不是浪得虚名。

为了感谢卢四奶奶,我拎着从城里带来的时鲜水果去看望她,回来时天下起了雨,她借伞给我,后来我又去还伞,渐渐地,我们越来越熟悉,林家酒窖就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了。我甚至有些喜欢这地方了。

这里地势比较高,站在院子里,可以看到整个镇子的轮廓,黄昏薄暮时分,镇子被淡淡的炊烟所笼罩,炒菜的气味,乒乒乓乓的嘈杂声或远或近地传来,夕阳在远远的天边缓缓地谢幕。有时候会觉得这屋子是独立于镇子外的一个所在,一天又一天,每一个黄昏,每一个夜晚,几十年,从青春少女到耄耋之年,屋子的主人就在这里默默地消磨自己的时光。

我常常陪着卢四奶奶坐在月下的院子里,看着远方的山沉默无语。终于有一天,她主动地跟我说起了她的过去。

那时的卢四奶奶还是卢四小姐,是镇上酒坊老板的女儿,说是四小姐,其实她前面的三个兄姐都已经早早夭折,她成了父母的独生女,是在家人胆战心惊和小心翼翼的呵护下长大的,身体虚弱,性格孤僻。十九岁了还没有说一户人家。父母心急如焚却又不敢随便了事。平日里她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拖着病体躺在二楼阳台的睡椅上晒太阳。

她见到林的那天是一个秋末的上午,虽然天气还没有变得十分凉,但她已经在阳台上晒了不少时日的太阳了。听到嘈杂声,她起身往楼下看,一阵风吹来,松动开了头巾就被吹了下去,刚好吹到了林的头上。他抬起头望着她,她也正望着他:一个俊美中流露出淡淡沧桑的少年。她那一直尘封着的少女情怀豁然间打开了,泛滥起来。于是,她抛弃了往日怕见生人的羞涩,赶紧下楼去取她的头巾,他把头巾交给她的时候,问了一句:“小姐,你的身体不好吗?”这时她的母亲急匆匆地赶来,说:“你怎么下楼了,快上去!风大,受了凉可不得了。”

少年疑惑地看了看这母女俩,对母亲说:“大娘,她身体一直不好吗?”

“是啊,受不得一点风寒。”母亲忧心忡忡,似乎不愿过多地对一个外乡人讲女儿的病。

“这样也不是办法。其实她只是体质虚寒,可以通过锻炼改变的。我小时候也这样,后来练了师傅教的强身健体功,慢慢的就好了。”

“是吗?你真会练这种功?可以教我家闺女吗?”母亲的脸上晃过一丝喜悦的光芒,随后又黯淡下来,“唉,算了吧,你看她这样子,连照顾自己生活都困难,哪还有力气练功哦。”

“可以,我可以,只要能练好身体,我愿意坚持的。”边上的女儿生怕母亲改变主意,赶紧插话。

少年看了看母女俩,沉思了一会儿,说:“只要小姐真的不怕吃苦,坚持下去,恢复健康应该没问题的。只是我在这里呆的时间不会很长,只能教一些要领,练习还得自己下苦功夫。”

从第二天开始,林就每天傍晚来酒坊教卢四小姐练功,白天他则在镇子里或附近的乡镇表演武艺。尽管卢四小姐学得很卖力,可进展却不大,大概是因为从小运动少的原因吧。林急着要走,卢家一次一次地挽留,半个月过去了,卢四小姐的脸上的气色确实好多了,偶尔还能到镇子里去走走。这天,林没有来,他走了吗?一种恐惧感填满了她的心。跟林学功夫的'这些天是有生以来最快乐的日子,她很害怕林走了以后,该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又过了一天,林还没有来,她坐不住了,瞒着家人,悄悄出门去镇里的小客栈找林。打开房门,她看到了他,两天不见,她发现他简直像变了个人似的:脸色苍白,眼睛下陷,躺在床上不住地发抖。她大声地叫他,他却没有反应。

客栈老板告诉她,从前天晚上开始,林一直在拉肚子,开始是三四个小时一次,后来是一两个小时一次,再后来是半个小时,甚至更短。两天来滴米未进,后来拉出来的都是脓血类的东西了。现在还出现了脱水昏迷的现象。镇上唯一的郎中刚好回老家奔丧了,客栈老板正为此事发愁呢。听他口气是很担心林会死在他的客栈中。

她赶紧回到家中,请求父亲救林。她知道家里酿制的杨梅酒对腹泻有很好的疗效。可父亲说,那杨梅酒只对一般的拉肚子有些作用,那么严重的病情估计作用不大。卢四小姐记得小时候腹泻严重时,喝过家中一种加了药材的杨梅酒,效果很好。父亲说,那种药材很难找到,已经很多年没酿过这种酒了。她求父亲去找这种药,说如果不救他,他一定会死的,而他死了她也活不了。父亲疑惑地看了看她,从她的脸上读出某种以前不曾有过的东西,最后答应了她的要求。

父亲先叫人把林抬回到了家里,嘱咐妻子和女儿先喂他喝一些普通的杨梅酒,想办法让他喝一些盐水和稀粥,并不停地用冷毛巾敷脸降温。自己则带着一个伙计上山采药了。

父亲回来的时候是第二天早上,是同去的伙计背回来的,因为采药的时候从山上滚了下来。

父亲把女儿叫到房中,把配制杨梅药酒的方法告诉了她,女儿严格地按着父亲所说的调制了药酒,服侍林喝下,两天后就有了很大的起色。调养了一个星期,林的身体完全恢复了。这个时候卢四小姐才想到了父亲,父亲的伤情远比想象的要严重,开始以为只是一点皮肉伤,请了郎中开了方子,吃了几副中药,不但没有好转的迹象,而且似乎一日比一日严重。医生说可能有内伤,然而又查不到伤在哪里。

由于卢老板躺在病床上,家里、酒坊里比较重的活自然就被林扛起来了,林知道卢老板因自己负伤,很是过意不去,再也没提过要走的事,只是希望卢老板的病快点好起来。每天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以后,他依然会教卢四小姐练功,训练很严格,因为他知道这个女子将来要担当起这个家的重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万万不行的。相处中他也发现了这个女孩对他的那份情意,可他一直闪躲着。

卢老板终于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了,那天他把林找来,郑重其事把妻子和女儿托付给他。望着眼前这位对妻女有着千般牵挂,马上就要撒手西去的救命恩人,林实在无法开口拒绝,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一个月之内,卢家办完红喜事又办白喜事。林正式接过了卢老板的重担。林在小镇上呆了一年多,期间,他在妻子的协助下把配制杨梅酒的药材人工培育成功,酿制了不少药用杨梅酒,给四里八乡患腹泻的乡民带来了方便。而后,他又扩展了酒坊的规模,给百里外的县城提供优质的米酒,最大的功劳是教妻子练的强身健体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妻子的身体变得非常健康了。

卢四小姐多么希望日子就这么平平静静地过去。可是第三年春天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客人,说是林的朋友,和林在屋子密谈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就走了。此后的几天,林一直神不守舍,经妻子再三追问,林才说出实情。

原来林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师妹,两人一起学艺,一起混江湖,后来走散了。林一直边走乡窜镇地卖艺边寻找她,直到遇到卢四小姐。来人是林的师弟,是来告诉林师妹的下落的,据说师妹的现状很不好。林很纠结,他放不下师妹,可也丢不开妻子。

看着丈夫那么痛苦,卢四小姐终于松口放丈夫去找师妹了。林走的时候说,一年,就一年,只要师妹没事,一年后他一定回来,如果没有回来就说明他回不来了。

卢四小姐就这么等着,一直等到了现在。

“以后,你再也没有听说过他的消息吗?”我问。

“一年后,来过一个外乡人,给我留下了一笔钱,告诉我他死了,要我重新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可我知道,他还活着。”

“那你就这么等着他?”

“不是等他,是我再也找不到他这样的男人了。”

“你现在还有他的消息吗?”

“以后的每年,都有外乡人来我的酒窖买杨梅酒,给的价钱很高。我知道那些都是他的朋友,是他打发来的。母亲走后,我把酒坊改名‘林家酒窖’,我喜欢酒窖的叫法,因为窖是藏得住东西的。我希望它能保存住有关林的一切。”

听完卢四奶奶的故事后,我久久没有说话,其实想说的,却不知从何说起。

后来我离开了小镇,也闹过几次厉害的腹泻,但每次经过小镇的时候都没想过要去卢四奶奶的酒窖里买些杨梅酒。因为那酒虽然止泻效果不错,可我不喜欢那酒香过后久久不散的药味。就如卢四奶奶的爱情,虽然纯美,却有太多的辛酸。

篇11:记忆深处散文

记忆深处散文

美好流年,刻满阳光洒下的斑驳印迹;淡淡时光,洒满雪花轻舞飞扬的身影。悉数锦年,记忆深处的美好便蔓延开来,那爱便汩汩涌出……

阳光遇见忧伤

暑假漫长而燥热,但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却如掌心的水,快速的流尽。不记得我们如何度日,只记得那日我跨上回家的班车与父母分离。

那日阳光很好,透过车窗如流水般柔柔地照进车内,洒在座位上。父亲站在车内,伛偻着背,那阳光也洒在他的背上,投下微弓的影。他走近我的座位,用手拍在我的肩上,嘴唇微动,却欲言又止,随即下了车。我独自饮泪,看阳光灼灼,泪眼朦胧中竟看见车窗外的父亲老泪纵横……

阳光遇见忧伤,在记忆深处浅唱一着爱的歌谣。

雪花邂逅欢愉

寒假短暂而干冷,但与父亲相聚的'日子却如鲜艳的橘子,带着温暖与甘甜。

那日雪花纷扬,生着病的我与父亲挤在一辆公交车上,要去看病。车上很拥挤,我甚至能感觉到旁边人低微的喘息声和温热的气息。我向父亲抱怨了一句:“爸,车上好挤。”父亲没做声,从车的另一头移动过来,我顿时发觉,父亲的个头在这人浪中已是偏低的了,不再那么高大!父亲站在我的身后,我渐渐觉得车上没那么挤了,我欣喜地扭头同他说,却发现他竟然面红耳赤,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干瘦的手青筋暴起。我顿时明白,那车上的拥挤已化作父亲背上的大山,被他生生扛下了。看着父亲,我脸上的泪水伴着笑容流下。

雪花邂逅欣喜,在记忆深处低吟一首爱的古诗。

花忆锦年,锦年也在记忆深处绚烂成花。那阳光下的忧伤在融化,那记忆中的雪花依然飘洒,似在诉说着溢满爱的童话……

篇12:枫林深处散文

枫林深处散文

这个秋天,霜月就要离开养育了自己十八年的小山村,去一个遥远的大城市读书了。

小山村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枫林村”,村子的西边是一带深深浅浅的黛山,慵懒地一路绵延过去,山的那面还是山。山脚下,有一片很大的枫树林,村里人的小屋就散散落落地横卧在枫林的深处。

枫林最美的时候就是深秋,尤其是经霜染之后,那林子里的树就会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烂漫如西天的晚霞。十多年了,枫树林红了又绿,绿了又红,随着枫树林更迭的是那逝去的岁月,化作一片片火红的记忆……

对于这个枫林深处的人家,考大学本来就是一件稀罕事,女孩子考上大学,在村里更是头一遭,大家都说霜月就是枫树林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

就在村里人或惊诧或羡慕的时候,霜月仿佛看到了外婆拄着拐杖正从枫林深处缓缓走来,脸上绽着慈祥的笑,那满头的银丝在风中飞扬……

恍惚中,霜月又回到了七年前的那个深秋。

那年的秋季天气似乎冷得格外早,西风一阵紧似一阵,枫叶也由红变黄,进而纷纷飘落。天空格外苍远,没有一丝云影,懒洋洋的太阳在空中漫不经心地踱着,洒下一片黄晕晕的光。偶尔会有一群大雁排着人字或一字形,鸣叫着从山村的上空飞过。

在霜月的记忆里,这个家起得最早的是外婆,睡得最晚的也是外婆。每天,天刚蒙蒙亮,外婆就会起床,系上黑色的围裙,头上再裹一块蓝布。外婆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灶门口清理灶膛里的柴火灰。先把柴火灰装在簸箕里,然后倒到猪圈后面的灰窖里。有时会突然刮来一阵风,这些灰就会调皮地从簸箕里窜出来,顿时,外婆的头上、身上就沾满了青灰色的柴火灰,更有调皮的,会直接扑向外婆的鼻孔,呛得外婆发出一阵阵的咳嗽声。

晚上,一吃过晚饭,家里就会陆陆续续地走来一些人,不一会儿,堂屋里就坐满了人,父亲跟一群男人就在这烟雾里喝茶叙话。母亲忙着伺候猪进圈鸡回笼,而外婆收拾好碗筷,就会坐在霜月的旁边,借着煤油灯昏黄的光亮不停地缝缝补补着。母亲不会做针线活,这个家里所有人的衣服都由外婆来缝补,这个家里所有人的鞋子也都由外婆来做。于是,外婆总有缝补不完的衣服、做不完的鞋子。

外婆做鞋可是一绝,不要鞋样,也不要尺码,只用手一比划,给谁做的鞋就像谁的鞋子。外婆做的鞋既好看又合脚,穿着特别养脚。霜月的脚长得本来就小巧,每次穿着外婆做的新鞋出门,没有人不夸霜月的鞋子漂亮,没有人不夸外婆的手艺好。村里哪家女子出嫁,都会央求外婆帮她们做嫁衣,外婆为多少闺女做过嫁衣,连她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那个深秋的凌晨,外婆照例起得很早为一家人准备早饭。可是不久,锅屋里就传来了一声刺耳的响声,好像是锅铲跌落到地上了。当霜月闻声赶到锅屋的时候,却发现外婆倒在锅台边的地上,一点声息也没有。霜月哭喊着叫来爸爸,爸爸慌忙将不省人事的外婆从地上抱起来,放到床上。当抱起外婆的那一刹那,爸爸心猛地沉了一下,觉得外婆的身子轻得就像一张纸。妈妈端来一碗盐水,霜月则在一旁哀哀地哭。不知道是不是听到了霜月的哭声,外婆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很平静地看着爸爸妈妈,最后将目光转向霜月,慈爱地说:“傻丫头,哭什么?小脸糊得跟花猫似的,外婆只是累了,躺一躺就好了。”

听到外婆能说话,妈妈终于松了一口气,霜月竟也破涕为笑了,可爸爸无法轻松,他总觉得外婆不对劲,外婆怎么变得这么轻。在这之后,爸爸多次要带外婆去医院,可外婆死都不肯去,爸爸由于太忙,这事情也就耽搁下来了。

这些天,外婆照常做她该做的一切,却时常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气喘得厉害。终于有一天,又在小河边晕倒了,被河边洗衣服的女人们送回了家。这下,爸爸妈妈都慌了,再也不肯迁就外婆了,绑架似地将外婆架到了公社医院,医生检查后只说了一句话:“送县医院吧。”爸爸在医生的脸上读出了一丝不妙,但到县城只有早上一班车,爸爸只好将外婆带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往县医院。县医院一番检查后,医生告诉爸爸:“要住院,去交钱吧。”当收费的姑娘报出一个数字后,爸爸怔住了,这个数字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爸爸只好将外婆带回家,四处张罗着借钱,外婆反复地说:“我没病,不用住院,只是老了。”

外婆越来越消瘦了,但早上还是要起来给家里烧早饭。妈妈不让,外婆说躺在床上身子痛,起床走走还清爽些。妈妈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帮外婆准备着早饭。

那天早上,外婆照常准备起床,可是努力了几次,也没有从床上坐起来,身子软得跟一团棉花似的。外婆终于躺倒了,再也无法起床了。爸爸妈妈到处借钱给外婆凑住院费,可是家里亲友大多都穷得叮当响,凑来凑去,离那个数字还是差得很远。

霜月这些天也不怎么说话了,她从爸爸妈妈的表情看出外婆病得不轻,她也知道家里很穷。爸爸妈妈已经被外婆的医药费弄得焦头烂额了,因此,她总是低着头出门、低着头进门。这些天来,她一直在盘算着一件事,一想到这件事,霜月的怀里都好像揣了一只兔子,扑扑地乱跳。

霜月的大姨家在江边,那是一个棉区,当棉花成熟的季节,需要很多人手,于是,就有许多山里人到那里摘棉花,挣一点活动钱花。

霜月由于一直念书,所以,从来也没有去过那里摘棉花,可是,现在外婆病了,需要钱治病,霜月就想到这事,她要瞒着家里人去挣钱给外婆治病。

这天,天刚蒙蒙亮,霜月就轻手轻脚地起床,梳好自己的小辫,洗了一把脸,把书包整整齐齐地放在床头,底下压了一张纸条,空着肚子就向大姨家进发了。深秋的凌晨,风已有了相当的寒意,路上很静,除了偶尔传来几声犬吠鸡鸣之外,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枝头的树叶已经不多了,天空似乎比以前更高远了,清冷中透着一丝荒凉。

其实,霜月根本不知道大姨的家在什么地方,还是很小的时候,跟着外婆去过一次大姨家,去大姨家的路也早已模糊不清了。霜月走走停停,此时,路上的行人并不多,好不容易看到一个人,就会赶紧去问路,等到饥肠辘辘地赶到大姨家,已经是晌午之后了。

大姨看到霜月,先是大吃一惊,等到弄清霜月的'来意之后,一把搂住霜月,抹起了眼泪。

大姨也是一个苦命的女人,她对外婆的病更是无能为力。外婆经常说,她一辈子都心善,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她这辈子对不起的人就只有大姨,让大姨受了太多的苦,并嘱咐霜月说:“等你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对大姨好,就算是替外婆来补偿大姨吧。”

大姨哭过一阵子之后,冷静了下来,对霜月说:“霜月呀,地里残留的棉花也不多了,我还是送你回家吧,外婆要是知道你不念书了,还不知道急成什么样子呢?”

这一点,霜月是知道的,外婆尽管自己不识字,但一直都很重视自己读书的。记得外婆曾经拉起她的小手,细细地看,轻轻地拍,说:“我们家的霜月呀,手指又细又长,十指尖尖,一看就知道是一双握笔的手,将来不会扛锄头的。”之后,似乎又自言自语道:“我们家没有出过读书人,也许将来会出个女秀才。”

霜月也没有辜负外婆的期望,读书一直都很好,也自然酷爱读书,可眼下家里为了给外婆治病,怎么也凑不够钱,霜月觉得自己应该为外婆做些什么,最起码她可以把读书的钱省下来给外婆治病,不仅如此,她还可以挣钱给外婆治病。想到这,霜月含着眼泪幽幽地说:“我不喜欢读书,我不想读书了。”大姨当然知道霜月说的是假话,但一时也拗不过霜月,只好留霜月暂且住下,等以后再慢慢说。

可是,第二天中午,妈妈就火急火燎地赶到大姨家,一把抓住霜月就说:“你个死丫头,你差点就害死外婆了!”原来,外婆知道霜月离家的原因后,一口气没有上来就晕了过去,医生抢救了好长时间才缓过气来。一睁眼,就嚷嚷着让妈妈把霜月找回家。霜月没想到外婆会为自己念书的事急成这样,什么也顾不上了,拔腿就往家跑。

霜月最终还是没有拗过外婆,继续上学。

霜月知道外婆一辈子都爱干净,即使躺在床上,也不会让自己的头发有丝毫的凌乱,因此,一放学,就会急急地赶回家,帮外婆洗脸、洗手、擦洗身子。霜月发现,外婆的身子就像一片落叶,正在渐渐地失去水分。

霜月每天都会帮外婆梳头,没有生病之前,外婆总是将自己的头发挽在脑后,盘成一个小小的发髻,再罩上一个黑色的小网,利落极了。

外婆的发髻连妈妈都不会盘,家里人中只有霜月会盘。霜月本来就聪明手也巧,小时候,外婆总是先给霜月扎小辫,之后才会解开自己的发髻慢慢地梳、慢慢地盘,好奇的霜月就会在一旁静静地看。霜月觉得那就是一种艺术,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没想到现在还真派上了用场。

外婆在霜月地精心照料下,一如以前,干净利落,一点也不像久卧病床的人。

村里人知道外婆病了之后,都叹息着说:“真是个好老太太啊!怎么就得了这样的苦病呢?”有一次,霜月去上学,在路上碰到了三惯的奶奶,一看到霜月,老太太撩起围裙就擦眼泪:“你外婆可是个好人啊!哪家有个痛有个灾的,你外婆总是第一个赶去帮忙。当初,你爸爸穷得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谁敢把女儿嫁给他啊!也只有你外婆肯把女儿嫁给他呀!不过,你外婆也好人有回报,我都这把年纪了,没有看到过第二个像你爸爸这么孝顺的女婿了。”

爸爸对外婆的孝顺是村里人都知道的。外婆喜欢吃牛肉,可耕牛是队里的宝贝,除非老死,要不然是不会有人杀牛吃肉的。因此,只要听说哪个队上死了牛,不管有多远,爸爸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赶去说一箩筐的好话,才能匀一点点牛肉带回家。外婆喜欢吃臭豆腐,只要上街,爸爸从不忘记买一点回来给外婆吃。外婆喜欢吃鱼,即使在数九寒冬,爸爸也会砸破冰块,下到齐腰深的水里去抓鱼,弄得外婆再也不敢说喜欢吃什么了。

外婆在病床上,顽强地熬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大地再次回暖的时候,身子也似乎好了一些,居然可以在家人的搀扶下,勉强还能坐在太阳底下晒一小会儿太阳。霜月考初中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这段日子以来,外婆总是急切地盼望着霜月放学,有时,霜月稍微在外耽搁一会儿,外婆就会催妈妈去看看,只要看到霜月,脸色就会安详得多。霜月也知道外婆想多看到自己,一放学就往家里跑,从不在外面逗留。

终于,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结束了,霜月感觉考得不错,于是安静地在家等候。然而,外婆的病情却突然恶化起来了,几乎不能进食了,霜月就整天守在外婆身边寸步不离,甚至在夜里都不敢睡觉,生怕在她睡着的时候,外婆就会突然不见了。

霜月的成绩终于下来了,霜月的确考得很好,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地考上了区里最好的中学。

就在那天夜里,外婆却走了,走得很安详,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妈妈说外婆一直硬撑着,就是想等霜月的成绩下来。

爸爸把外婆送到大山深处,与外公合葬在一起。外婆下葬后,霜月坐在外婆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开,山风吹干了霜月脸上的泪水,留下斑斑的泪痕……

米花五年级散文

九色优美散文

神木二郎山游记-叙事散文

青竹赋散文

情归甘南情归甘南散文

三明仙游记散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南岭游记散文

亲爱的文字散文

澈如水晶阅读答案

寺院深处散文
《寺院深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寺院深处散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游记散文2023-11-17

静静的法海寺随笔2023-04-14

香格里拉散文2022-06-22

古诗江南春2023-04-30

江南春 古诗2023-05-05

落梅风骨的散文2022-06-27

黄昏静美散文2023-10-05

经旷禅师院,经旷禅师院贯休,经旷禅师院的意思,经旷禅师院赏析2023-09-25

林清玄散文《清欢》阅读答案2022-09-12

平等公民散文202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