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

时间:2022-11-14 07:46: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共18篇)由网友“ccccagem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

篇1: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

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

[作者]  江苏周成义薛玉琪

[内容]

语文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包容了思维基础科学――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灵感思维学、社会思维学的相关思维内容和思维知识。现行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思维结果的正确性的教学,而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重视思维过程教学,科学地训练思维过程,有益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材以选取典范的例文为主体,入选的一篇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作者思维的结晶――思维的成功之果。剖开这成功之果,看作者的思维过程,无处不闪耀着作者思维的智慧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充分展开千姿百态的思维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思维活动过程充分显现出来,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科学训练思维过程。这就有益于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维,提高智力品质,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进行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在实践中应主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一、抓住矛盾与问题,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

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

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一般有四个环节:一是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体的思维任务,也就是提出问题。二是明确问题。面对着所发现的或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三是提出假设。找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四是检验假设。一靠实践或操作,二靠思维活动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解决矛盾与问题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因此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抓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开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步。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矛盾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丰收了,农民原本可以过上好日子,然而为什么丰收了,农民的灾难却更加深重。(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既是“为了忘却”,却又为何要“记念”呢(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什么“死海不死”?(科学小品《死海不死》)在教学中,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把作者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思维过程一个个展示开来,促使学生去认识它,掌握它,这样通过日复一日的累积式的掌握,学生便会自觉地去把握矛盾,去发现问题,去正确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形成相应的科学思维过程,进而学会思维,提高智力品质。

试以鲁迅小说教学为例。在鲁迅的小说里存在着这样一组矛盾:体格的强壮与健全,精神的麻木,人格的尽失,即人的灵与肉的分裂。鲁迅在小说里通过人的灵与肉的分离,形象地传达着精神的摧残,导致肉体的枯萎、衰竭,最终是人的彻底崩溃、消亡。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华小栓、阿Q便是典型的例证。在教学时,应把鲁迅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鲁迅是怎样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进而学会如何抓住矛盾,解决矛盾。

二、抓住思维过程的阶段性,概括不同阶段特定思维过程的

特征,促使学生掌握特征,学会思维。

就抽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等。就形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表象的运动过程,主要形式是联想、想象等。分析与综合,联想与想象,这是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把思维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概括出来,指导学生把握特征,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要素。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方面、特征、要素联系起来。

分析和综合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两个主要思维过程。分析是把文章分解为各个部分,对它们的意思进行单独考察的过程,以便掌握每一个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综合是对文章进行整体考察的过程,把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集中起来,掌握全篇的意思。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概括是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联系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概念、揭示规律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抽象是透过文章的内容认识其所表达的观点的过程。概括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的过程,区分出文章的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抓住文章的最核心的内容。

比较与分类。比较是确定这一事物或特征与另一事物或特征异同的过程。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异同点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

比较与分类是比较阅读的基础,通过确定比较阅读对象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点进行阅读,从而把握阅读对象的特征。

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归入某种顺序,在这个顺序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过程中所获得的某种一般的、抽象的东西,用相适应的实际的东西具体说明的过程。

系统化与具体化对理解文章的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想象与联想。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联想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思维过程。

想象是读者根据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的情景和形象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想是由文章内容引起的,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的思维形式。联想有时表观为把文章与客观现实相联系,有时表现为把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相联系。

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地把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充分地展示开来,指导学生有机地运用于读写之中,在应用中把握其特征。

三、抓住思维过程发展的“中介”,展示作者在思维活动过

程中依靠什么和怎样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联系起

来,使之产生震撼的力量。

抓住“中介”,进行思维过程教学,意在使学生明白思维过程的发展是靠着“中介”的作用而发展的,从而促使学生认识中介,理解中介,学会运用中介,有序地进行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事物的本质、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并非显而易见,具有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要透过事物的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揭示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必然要通过“中介”的过渡而实现。中介是连接不同事物、不同过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在一事物的内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又可以在两个相关事物之间存在,它联结着运动着相异的两方,使之具有不可否认的同一性。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在作者的思维活动中可以在同一时空、不同时空、或超时空里发生着多方面的本质联系,靠的就是“中介”的作用。对于教材选文来说,这中介可以是人,是事、是物,是过程,或是观念;这中介凝结着作者的人生观、生活经历、文化和心理素养以及特有的观察角度等。正是因为有了它,在作者思维活动中,那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才联系了起来,然后通过作者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综合、加工、升华,才产生一种震撼的力量。现以鲁迅的《药》为例来说明。在旧社会,许多人患有肺病;许多人无辜的被杀害;一些庸医坑人钱财;一些人用人血馒头治病;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导致失败,革命者被杀。鲁迅用文艺来呐喊,面对这不同的人或事,不同的过程或意念,鲁迅想“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于是通过“药”的中介作用,把上面发生在不同时空里的人与事、过程与观念联系了起来,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创作了小说《药》。正是在“药”这一中介的作用下,那发生在不同时空里的人与事才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才富有了新的意义,并产生了震撼的力量。

四、科学训练思维过程

阅读教学的思维过程训练,主要是通过理解、鉴赏、创造等活动来实现的。理解,即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过程,弄清文章各级语言单位的意思。鉴赏,即通过联想、想象等表象的运动过程,伴以分析、综合的过程,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感受、体验、判断和评价。创造,即通过联想、比较等思维过程,围绕文章引出新思想、新认识。

写作过程的思维训练,主要是通过审题、炼意、选材、结构、成篇等活动来实现的。审题的过程,主要是对题目进行抽象与形象理解的过程,通过抽象的理解,弄清题目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想象等形象理解,弄清题意。炼意的过程,主要是抽象、概括的过程,通过抽象、概括,把握本质,使意深而新。选材的过程,主要是比较、分类的过程,通过比较、分类,把握材料间的本质联系,有效地选择材料,表现主题。结构的过程,主要是系统化的过程,通过系统化的过程就能把作者思维的阶段性成果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和连贯起来,使自身构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成篇的过程,主要是具体化、联想、想象、分析、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化、联想,想象等,使文章血肉丰满。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中的思维过程训练,都要注重以下三点:一是抓住核心问题,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过程的训练;二是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准思维过程的训练目标有效地训练;三是左脑、右脑同时开发,使抽象思维过程和形象思维过程同时得到训练。

篇2: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

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

语文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包容了思维基础科学――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灵感思维学、社会思维学的相关思维内容和思维知识。现行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思维结果的正确性的教学,而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重视思维过程教学,科学地训练思维过程,有益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材以选取典范的例文为主体,入选的一篇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作者思维的结晶――思维的成功之果。剖开这成功之果,看作者的思维过程,无处不闪耀着作者思维的智慧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充分展开千姿百态的思维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思维活动过程充分显现出来,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科学训练思维过程。这就有益于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维,提高智力品质,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进行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在实践中应主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一、抓住矛盾与问题,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

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

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一般有四个环节:一是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体的思维任务,也就是提出问题。二是明确问题。面对着所发现的或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三是提出假设。找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四是检验假设。一靠实践或操作,二靠思维活动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解决矛盾与问题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因此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抓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开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步。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矛盾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丰收了,农民原本可以过上好日子,然而为什么丰收了,农民的灾难却更加深重。(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既是“为了忘却”,却又为何要“记念”呢(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什么“死海不死”?(科学小品《死海不死》)在教学中,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把作者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思维过程一个个展示开来,促使学生去认识它,掌握它,这样通过日复一日的累积式的掌握,学生便会自觉地去把握矛盾,去发现问题,去正确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形成相应的科学思维过程,进而学会思维,提高智力品质。

试以鲁迅小说教学为例。在鲁迅的小说里存在着这样一组矛盾:体格的强壮与健全,精神的麻木,人格的尽失,即人的灵与肉的分裂。鲁迅在小说里通过人的灵与肉的分离,形象地传达着精神的摧残,导致肉体的枯萎、衰竭,最终是人的彻底崩溃、消亡。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华小栓、阿Q便是典型的例证。在教学时,应把鲁迅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鲁迅是怎样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进而学会如何抓住矛盾,解决矛盾。

二、抓住思维过程的阶段性,概括不同阶段特定思维过程的

特征,促使学生掌握特征,学会思维。

就抽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等。就形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表象的运动

[1] [2] [3]

篇3: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包容了思维基础科学--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灵感思维学、社会思维学的'相关思维内容和思维知识.现行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思维结果的正确性的教学,而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重视思维过程教学,科学地训练思维过程,有益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作 者:郑亚轩  作者单位: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河南,郑州,45001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9)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4:创造性与初级思维过程

创造性与初级思维过程

创造性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创造性的内部发生机制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随着脑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初级思维过程与创造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的简单回顾,提出了有关创造性源事件激活能力的假说,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了展望,以期能最终揭示出创造性的内部机制.

作 者:邱江 张庆林 Qiu Jiang Zhang Qinglin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0715 刊 名: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年,卷(期): 4(1) 分类号:B84 关键词:原型   创造性   源事件   初级思维过程  

篇5:走入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走入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和心理过程,无疑比单一地分析、欣赏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能更有效地探索到写作的奥妙为了让学生走入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我首先改变以往教学《岳阳楼记》“预习—释译—诵读—赏析”的流程,让学生对课文保持完全陌生的状态,且对学习《岳阳楼记》毫无准备,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对好友滕子京给出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立意、构思的,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释译和诵读

[教学目标]

1、运用概括思维,走入作者立意的过程,并探究作者是如何深化主旨的深入理解主旨

2、走入作者构思的过程,探究作者是如何采用重复和对比强化主旨的,赏析构思之妙

3、以文言文和白话释译交替诵读进入情境,体验音乐美、诗意美并夯实文言词汇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写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这样作文不太自由,似乎难以写出好文章来,其实不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一篇材料作文《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是谁让范仲淹作文?《岳阳楼记》又是针对什么材料作文呢?请同学们翻开书,对照注解翻译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从第一段的材料中概括出事件的意义,走进范仲淹的构思立意过程

1、学生翻译第一段,老师释疑(略)

2、读第一段,正音

3、谁让范仲淹作文?(滕子京),滕子京给范仲淹的材料是什么?作文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目的:以记之

师:目的就是记述这件事吗?范仲淹把上面这件事记叙完了就可以了吗?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要做到立意深刻新颖,必须深入挖掘所叙事件的意义请同学们帮范仲淹挖掘事件意义,立意谋篇

哪位同学把“材料”的内容用白话释译诵读一遍?(生白话释译诵读,师生共同校正翻译)

4、走入概括的思维过程——“分析、分类(归类)、抽象、综合、比较”(覃永恒,《概括的`力量》11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8月),概括材料的意义:

(1)分解(分析)、归类: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归类为“个人遭遇挫折”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归类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所作为,造福一方”

综合:个人遭遇挫折后,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所作为,造福一方

(2)进一步归类、抽象:“遭遇挫折后,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所作为,造福一方”是哪一类人呢?探究:是坚强、有毅力、越挫越勇,有坚定的理想的人;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心里装着国家和老百姓,一心为国家作贡献、为老百姓造福的人

这则材料表现出滕子京是一位心里装着国家和老百姓、勤政爱民、不怕挫折、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

5、介绍写作背景(略)

6、揣摩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立意:

文章立意可以以小见大,由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由己及人等很显然,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可以赞美滕子京这一类人的精神品质,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怎样的写作目的?(生自由讨论)

三、找出《岳阳楼记》的主旨句,概括主旨并探究范仲淹是如何深化主旨的

1、听配乐朗诵《岳阳楼记》全文

2、朗读全文,正音(略)

3、自学二到五段:对照注释初步翻译,初通文意

4、指名翻译第五段,老师释疑,讲解重点词句(略)

5、文言文和白话释译交替诵读第五段

6、找出主旨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主旨句和第一段材料有什么关系?作者是如何深化主旨的?

主旨句和同学们从第一段材料中概括出的滕子京这一类人的精神品质是一致的,是对第一段材料的高度概括由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奋发有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到运用议论抒情巧妙地赞美滕子京这一类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由具体到概括,由个别到一般,深化了主旨;又由个人一时的境遇、作为到整个人生的“悲喜”观、“忧乐”观,上升到人生境界,深化了主旨

8、朗读第一段和第五段,概括《岳阳楼记》主旨:

“微斯人,吾谁与归?”暗指滕子京,既是对好友的巧妙赞美,又是勉励;既是借古仁人和滕子京巧妙地表明自己的胸怀抱负,又是警策自己

《岳阳楼记》主旨: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9、作者是如何进一步深化主旨的?

文章不仅赞美了具有这种胸怀抱负的人,而且由赞美到勉励、警策,使主旨进一步深化;又由人及己,真切感人,富有感召力、鼓动性、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四、探究范仲淹是如何突出主旨的

1、把《岳阳楼记》改成下文好不好?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改后的文章虽揭示了主旨,但主旨不够突出

2、怎样突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生讨论)

可用重复来突出:找一些和这个主题相同、相近的材料来突出主旨

文中哪些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呢?古仁人、吾(范仲淹)、滕子京也就是说,文章运用了三个相同、相近的材料来强化主旨

也可用对比来突出找一些“以物喜,以己悲”,只关心自己的名利、前途的人、事来对比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试着举几例(生举例)

把这些例子往文章里一塞就行了吗?

材料作文中的对比是有讲究的:一、最好扣合材料,不宜过多地脱离材料和文题;二、最好以小见大,对比切入点一定要小,要巧妙

范仲淹会找来怎样的材料、从什么角度、以怎样的切入点进行对比呢?(生进一步讨论)

五、学习三、四段,找出对比的切入点

1、翻译第三段,老师释疑,讲解重点词句文言文和白话释译交替诵读,进入情境,体验“悲”的情感,分析“悲”的原因(略)

2、翻译第四段,老师释疑,讲解重点词句文言文和白话释译交替诵读,进入情境,体验“喜”的情感,分析“喜”的原因(略)

3、概括迁客骚人“悲、喜”的原因:他们的“悲”和“喜”皆受环境和个人遭遇的影响,用互文来表达就是“以物喜,以己悲”

这和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即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找出对比的切入点并赏析:

以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的览物之情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和作者的胸怀抱负进行对比,既突出了中心,又扣合了第一段材料中的“岳阳楼”和“谪”(滕子京、范仲淹都是“迁客骚人”),扣合了文题“岳阳楼记”,可谓从材料和文题出发,顺手牵羊借题发挥,洋洋洒洒,匠心独运而以登临岳阳楼的览物之情来表现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生动形象具体,极具感染力

六、学习第二段,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1、翻译第二段,老师释疑,讲解重点词句文言文和白话释译交替诵读进入情境(略)

2、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描写洞庭湖的雄伟景象主要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兼有赞美洞庭景色之意,并与文题扣合,可以说是一箭三雕“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领起了第三段和第四段

七、诵读全文,划分层次,总结思维方法

1、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一)作记缘由(第一段)

(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览物之情(第二、三、四段)

(三)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第五段)

2、总结范仲淹构思《岳阳楼记》的思维方法:

(1)走入概括的思维过程(分析—归类—抽象—综合—比较),概括材料的意义

(2)由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境遇到人生境界,由赞美到勉励、警策,深化主旨

(3)以重复、对比的方法突出文章主旨且巧妙地选取了对比的切入点

八、诵读,体验音乐美和诗意美

九、巩固文言词汇和句式(略)

[知识拓展]

岳阳楼记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成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弃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具”通假“俱”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淫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受到什么变化或曲折,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篇6:关于思维导图的思维过程

明确问题,安放主题

将问题的答案浓缩成一个词,写在纸的中央,再画一个圈给圈上。如“为什么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迁往郊区?”,如果你答案的核心是污染,那么就将“Pollution”一词写在纸中央,并且圈上。

想好要点,画出分支

从纸中央的圈开始向四周引出数条短线(线的数量取决于你要点的多少),每条线的未端画一个圆圈(最好稍小于中间的大圈),并在里面写下要点。如你认为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要点有四个(工业生产、生活垃圾、汽车尾气排放、人的环保意识差),那么就在这四个小圈内分别写下Industry, Trash, Car, People.在寻找要点这一环节中,头脑风暴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选择理据,标明节点

在这一环节,你面临着一个取舍问题,也就是说你要写多少篇幅的文字。如果篇幅大,你就要把这些要点按上一步骤的做法,再细分出若干个分支来;如果篇幅小,就可以开始选择事实来支撑这些要点。具体操作是,从每个小圈向外引出一个方框(也可以按事实的数量分解出相应的小圈来),将你所想到的事实证据依次排列在框内。如以Industry为例,其下的方框内可以列出 Coal burning, Water pollution, House building……。

修改草图,枝繁叶茂。

一幅完美的思维导图看上去应当是一棵俯视的大树,中间是树干,第二层是树枝,第三层是树杈,最外层是树叶。在完成了基本的勾勒之后,应到对树的枝杈进行适度的修剪。修剪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1)尽量以词或词组而非句子来表达要点及理据;

2)以简洁、清澈为原则,可以用汉字、符号,甚至图型来表明各要点;

3)各节点走向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如第二层要有别于第三层,可以通过圈的大小、字体的选择、颜色的搭配等方式来实现;

4)以思路的完整、重点的突出为目的。去除无用的枝杈,重组不合理的分层,添加新的内容等等。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思维导图口述内容,检验表达的清晰程度。

反思经验,独树一帜。

每次进行思维导图的创作,都会产生相当多的体会;反思这些体会并时时加以总结,不断摸索适合于自己的构图方法。

.下面学习啦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复习思维导图的最佳方案,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和学习。

做完了思维导图以后,应该定期复习所记内容,以保持理解力和对所学东西的记忆。下面是一些要点:

对于一个小时的学习内容。最佳的复习间隔和每次的时间限制如下所示

10分钟后——复习10分钟

24小时后——复习2-4分钟

1周后——复习2分钟

1月后——复习2分钟

6个月后——复习2分钟

1年后——复习2分钟

这道信息从此就进人长效记忆并存储起来。

与其每次复习时把原图看一遍,不如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做一次速射思维导图。这证明你可以在不借助任何东西的情况下记住所学的东西。你可再次回过头来看原图进行检查,调整一下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

篇7: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

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案例反思

(课前准备: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沙子。课前学生都预习过这一内容。)

教学片断

师:下面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

小组代表从教具箱中自选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柱和圆锥、沙子,从倒的次数看,研究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迟疑地):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5: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

师:并不都是三分之一呀。怎么会是这样!我来做。(教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 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是不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以前曾有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提出过疑问)

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们说该怎么办?

生6: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学生调换教具,再试。

师: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等底等高。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案例反思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装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nbs

[1] [2]

篇8: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1、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 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孩子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时候,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传授孩子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2、单维思维

妈妈教育孩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妈妈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宝宝在旁边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可以说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而他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

小明正在吃冰淇淋,大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小明却说:“冻死他!”孩子的思维与大人是迥然有别。 发生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总结为前运算阶段;奥苏伯尔也提出了相近的前运算水平阶段,而且也把年龄规定为学前儿童,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3、形象思维

你在孩子简单运算的时候,比如还是1+1=2,知道1+1为何等于2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 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所以在教宝宝学数学更要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

4、主次不分

有这样一个小笑话,杰克放学回家,母亲看见他满脸血迹,就问道:“杰克,你又打架了?怎么丢了两颗牙齿!”杰克急忙说道:“妈妈,牙齿没有丢,我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了!”可见,孩子完全没有搞清楚妈妈的意思,妈妈责备的是他又和别人打架了,他却说牙齿没有丢。 从孩子的观念来看,牙齿确实没有丢,因为丢的意思对他们来说是找不到了,不见了,而他的牙齿还放在口袋里这能算丢吗?还有一则笑话,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母亲对孩子说:“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宝宝说:“为什么我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这才是孩子的可爱!所以,幼儿说话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

关于思维的名言警句

1. 偏狭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因为在每一种异议中都蕴含着对某种睿智的假定。 美国作家 安·比尔斯

2. 做一个杰出的人,光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人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 19世纪法国作家 司汤达

3. 艺术家用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政治家则借助逻辑的推论来证明自己的思想。 俄国政治家 普列汉诺夫

4. 生活就像一场电视剧,粗制滥造,没有逻辑,但却猥琐前行,冗长,不过不能罢手。 赛车手、作家、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韩寒 《1988》

5. 完全按照逻辑方式进行思维,就好像是一把两面都有利刃而没有把柄的钢刀,会割伤使用者的手。 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泰戈尔

6. 爱情是不按逻辑发展的,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它的变化。爱情更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不断地追求。 台湾作家 柏杨

7. 所谓科学,包括逻辑和数学在内,都是有关时代的函数,所有科学连同它的理想和成就统统都是如此。 美国生物化学家 穆尔

篇9:揭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揭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充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0:幼儿思维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

幼儿思维最明显的特点

1、形象思维

你在孩子简单运算的时候,比如还是1+1=2,知道1+1为何等于2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 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所以在教宝宝学数学更要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

2、模仿思维

孩子喜欢模仿,这可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 听听这个有趣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飞快地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

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模仿爸爸的动作,飞快地拿掉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 孩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在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所以在孩子面前,你要更好地约束自己,避免那些不好的坏习惯让孩子模仿。

3、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 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孩子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时候,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传授孩子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4、主次不分

有这样一个小笑话,杰克放学回家,母亲看见他满脸血迹,就问道:“杰克,你又打架了?怎么丢了两颗牙齿!”杰克急忙说道:“妈妈,牙齿没有丢,我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了!”可见,孩子完全没有搞清楚妈妈的意思,妈妈责备的是他又和别人打架了,他却说牙齿没有丢。 从孩子的观念来看,牙齿确实没有丢,因为丢的意思对他们来说是找不到了,不见了,而他的牙齿还放在口袋里这能算丢吗?还有一则笑话,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母亲对孩子说:“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宝宝说:“为什么我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这才是孩子的可爱!所以,幼儿说话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

5、单维思维

妈妈教育孩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妈妈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宝宝在旁边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可以说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而他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

小明正在吃冰淇淋,大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小明却说:“冻死他!”孩子的思维与大人是迥然有别。 发生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总结为前运算阶段;奥苏伯尔也提出了相近的前运算水平阶段,而且也把年龄规定为学前儿童,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直觉行动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

婴儿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他们的思维与直接感知和直接活动是分不开的,是在玩摆实物或玩具的活动过程中发展的。他们边活动边思维。不是想好再做,而是边想边做,在做的过程中想。因此,婴儿的活动停止或转移,思维活动也就停止或转移。

幼儿初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当幼儿动手玩实物或玩具时,才进行思维。三岁儿童的思维离不开手的点数,是随着具体事物的实际操作展开的。

(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幼儿期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发展了。开始依据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活动。

对4—5岁幼儿提问3加4等于几,他们大多会说不知道,而如果你问他们3块糖添上4块糖是几块糖,他们通过具体形象性思维会很容易想出答案。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菜花偶像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的,只有在积累了各种感性经验与表象的基础上,才能抽象概括出表象的本质属性。

3—4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4岁幼儿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理解的是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时常依赖个别食物的具体形象,概括性很小;5岁幼儿思维时,依赖的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主要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掌握具体概念。6岁左右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掌握较抽象、概括性较强的概念,如家具、蔬菜、交通工具等,开始理解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

篇11: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物理思维过程论文

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物理思维过程论文

如何使学生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提高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由于对物理过程分析不清、认识模糊,导致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不透,也就不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物理思维过程,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展示思维过程

每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发现几乎都要经过前人长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创造的过程。我们通过细心体会,抓住它的精神实质,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暴露这些过程,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新课题,就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增强学生的内在活力,使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体,领悟新概念,掌握新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设计,引出万有引力概念:

设问一,树上的苹果总是往地上落,这是为什么呢?生答:这是由于重力作用的缘故。如果苹果树很高,苹果还会落地吗?生答:苹果照样会落地。(由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向外延伸:不仅在地表附近有重力作用,而且在地表上空也处处存在重力作用。)

设问二,如果把苹果放到月亮那样的高度,它还会落地吗?生答:苹果还是会落地的。但是,月球本身为什么不落到地球上呢?(把重力作用延伸到月球轨道上去,出现了矛盾。)

设问三,如果月球不受力,它将做什么运动?生答: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月球受重力但没有切向线速度呢?生答:它将和苹果一样落地。(事实上,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是需要向心力的,这个向心力就是地球对月球的引力。)

设问四,如果在地面附近把苹果水平抛出,则苹果将沿曲线轨道落地。苹果距地面越高,水平速度越大,则落地点越远。当速度很大时,苹果还会落到地球上吗?生答:这时苹果就会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地。(这种情况在实际中是没有的,但在想象中可能“实现”。这里,学生在思维中已经悟出了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只要它的.速度足够大,它就跟月球一样绕地球转而不落地。)

设问五,月球绕地球运动,苹果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绕地球运动;苹果落地,月球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落地”。相同的结果可能来自相同的原因吗?学生猜想:苹果所受重力和月球所受引力可能是同一种力。(把天体运动和近地物体运动加以对比,找出相似点,提出猜想,这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关键。)

设问六,行星绕日运动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相似。 那么,重力、行星对它的卫星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可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设问七,既然一切天体之间都有引力,天体(如地球)对物体(如苹果)之间也有引力。那么,是否由此可以猜想,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呢?(这就是万有引力思想。由于一般常见物体间的引力是难以察觉的,提出这一思想是需要大胆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的。)

二、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展示思维过程

开展物理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这一优势,设计启发性强、能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和作用的实验进行过程教学。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操作,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探索物理规律。

对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可知: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B的方向及磁通量变化的关系无固定的规律,说明上面的实验观察内容还不全面。这时再引导学生从能量守恒的观点去分析:感应电流不是凭空产生的,在磁铁插入线圈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克服某个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是个什么力呢?学生讨论,觉得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很重要。于是,在原来表格中再加一项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重做实验,将4次现象再记录。

进一步分析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时发现:当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如第1次和第3次);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如第2次和第4次)。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学生往往表述为“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磁通量的变化”。这时教师提问:是有时阻碍,还是总是阻碍?学生明白应该为“总是阻碍”。最后学生准确地表述了这一规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的内容。

三、构建物理图景,展示思维过程

充分挖掘并利用物理图景的功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构建物理图景,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在解出现隐含条件的习题时,由于学生缺乏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他们感到解答这类问题的难度较大。我们在教学中可用情景示意图或框图来揭示题目的含义,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在过程教学中,展示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物理问题直观化,以及透视日常生活现象等。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本着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原则。在强调展示思维过程的同时要注意对于一些一看就懂、一点就通的知识不要故弄玄虚,对超越教材、超越大纲的知识不要不着边际地延伸、拓宽,还要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密度和教学的效率,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篇12:考研英语翻译标准和翻译的思维过程

考研英语翻译标准和翻译的思维过程

(一) 英汉翻译的标准

翻译是国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英汉翻译就是把英语文章的信息,即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用汉语忠实地表达出来,使汉语读者能得到和英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尺度,即翻译的标准。

一般来说,翻译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忠实和通顺。

忠实是指忠实于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

例1.they don,t have to pay for expensive seats at the theatre,the cinema, or the opera,only to discover, perhaps,that the show is disappointin9.[1985试题] :

误:他们不必花钱去戏院、电影院或歌剧院买很贵的戏票,或许只是为了发现所演的节目很令人失望。j

正:他们不必花钱去戏院、电影院或歌剧院买很贵的戏票,结果他们也许会发现所演的节目很令人失望。

注释:only to+动词不定式(短语)’’置于谓语后常表示与主语的主观愿望相反的客观结果。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试题]

【误】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节目以及装有污染监控器的汽车,一旦它们触怒,监控器就会使其残疾。

【正】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节目以及装有污染监控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排污超标(违规),监控器就会使其停驶。

【注释】:disable vt使残疾;使失去能力。但本句中其含义是“使…停驶”。offend vt.触犯;使发怒;违反,犯罪。本句中其含义是“违规”,即“(汽车)排污超标”。

2.通顺是指译文规范、明白易懂,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例l.Supporters of the“nature’’theory insist that we are born with a certain capacity for learning that is biologically determined.[1990年试题]

【原译】“天性”论的支持者坚持,我们出生时带有某种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从生物学上讲已是被确定了的。

【改译】支持“天性”论的人坚持说,我们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

例2 Nobody can help but be fascinated by the world into which he is taken by the science fiction.[1995年试题]

【原译】没有人能不被科学幻想小说把人带入的世界所着迷。

【改译】谁也不能不被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世界强烈地吸引着。

3、忠实与通顺的关系忠实是通顺的基础,通顺是忠实的保证。不忠实于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通顺, 则译文就失去自身的价值,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成其译文了。但是,不通顺的译文,使读者感到别扭,也必然影响对原文的准确表达,因而也就谈不上忠实了。可见,忠实与通顺是对立的统一,两者的关系反映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所以,我们说,忠实是译文质量的基础,而通顺则是译文质量的保证。

在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阅卷时,我们发现,有的译文与原文意思相悖,也有的译文文理不通,影响了对原文意思的准确表达。

例1:For example,they don’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1995年试题]

【原译】例如,它们不能弥补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因此也不能说明如在更合适的情况下,生活条件不利的年轻人怎样才能成长。

【改译】 例如,测试并不弥补明显的`社会不公,因此,它们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如果在较好的环境下成长的话,会有多大才干。

例2,Science moves forward,they say, not SO much through the insights of great men of genius as because of more ordinary things like improved techniques and tools.[1994年试题]

【原译】他们说,科学向前发展是由于伟大人物的天才,就像由于诸如改进技术和工具这些平凡的事。

【改译】他们(新学派科学家们)说,科学的发展与其说源于天才伟人的真知灼识,不如说源于改进了技术和工具等等更为普通的东西。

【注释】: not so much…as…意为“与其说…不如说…”。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原译”望文生义,离开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有的“原译”晦涩生硬,使人看了不知所云。因此,考生在做英译汉练习和应考时,应牢记忠实与通顺这两条翻译标准并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译文成为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的再现。

(二) 英汉翻译的思维过程

英汉翻译的思维过程是准确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和创造性地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再现原文内涵的过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边”和“一校”,即边读、边分析、边理解、边表达,最后对照原文将译文进行校正,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程度。

在英译汉翻译实践中,我们总是先认真地阅读原文。阅读时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含义、词的语法形式及句子结构、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过程中逐步把握和理解原文的内涵,然后再用通顺的译文表达出来。最后,对照原文推敲译文,检查译文是否忠实和通顺。

可见,分析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中肯的分析和准确的理解,就谈不上表达的确切性。但是分析、理解、表达和校正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交错进行的,是一个统一的、连续的、无法截然分割的思维过程。

☆例1:The supply of oil can be shut off unexpectedly at any time,and in any case,the oil well will all run dry in thirty years or so at the present rate of use.[试题]

原译:石油的供应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被不可预期的关闭,如果以现在的石油使用率来说的话,石油储量在3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将被抽干。

改译:石油供应可能会随时中断;不管怎样,以目前这种消费速度,只需30年,所有的油井都会枯竭。

注释:本句是由并列连词and连接的两个独立分旬,and表示增补。“原译”在于没有注意连词和标点在旬中的作用,没有正确地进行语法分析,而且也没有从词与词、句与旬的关系中把握关键性的词义,译文选词不当,且不够确切。

例2: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being compared,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1 992年试题]

原译:但是,总的说来,假定这个孩子持有别的孩子一样的对待考查的态度,并且他未因缺乏他们所拥有的情报而受处罚,就可以得出一定把握的结论。

改译:总的来说,得出这种结论是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确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较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为缺乏别的孩子所具有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注释: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并列复合旬。并列连词but表示语意的转折。but前是简单旬,but后是带有两个条件句的复合句。按逻辑推理,这两个条件旬所修饰的主句仍应该是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因与前面的句子重复而被省略。原文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句型结构,用词经济、语言简练,有很好的修辞效果。“改译”采用了同样的表达方法,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译出了原文的风格。在翻译中正确地选择词义对翻译质量有重要影响,因为一个词的交际功能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体现出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照搬辞典上的注释,可能会使译者步入歧途,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InstallDir_ChannelDir]Index.html ◆

篇13: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装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篇14:浅谈语文教学

诚然,在十几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积淀情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作 者: 陈守义   作者单位: 凤冈县永安完小 刊 名: 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 XINKECHENG 年,卷(期): 20xx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5:浅谈语文教学

摘要: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在经过小学、初中两个阶段的教育培养过程后,学生一般都具备了一定水平的写作能力,但是如何针对职业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和群体,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锤炼与提升呢?本文以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写作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学生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职业高中学生写作的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锤炼;提升

众所周知,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但是对于职业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应对学生在走上社会和岗位以后,能迅速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应该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和创新的内容。本文以实际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性、多样性和社会性

职业高中学生将来要面临就业和继续升学深造两种选择,因此,目前在很多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考试而设定训练题目和内容。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个人灵性的发挥,更不用说对于职业高中学生这个群体来说,这种只重视考试而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后难以处理一些与工作相关的公文和材料,因此,职业高中的写作教学的创新性应突出多样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作文教学仍局限于特定的课堂范围和时间内

由于受高考作文的影响,目前在很多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当前形势下职业高中作文教学的新思维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职业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我手写我口,抒写真性情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地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应试作文。 2.写作应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与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在写作中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4.多筹并举,丰富写作方式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优化课堂作文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并不一定只局限与课堂特定的范围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命题,启发,留待课下让学生搜集素材,再进行创作。

6.扩大阅读范围,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知道,目前的职业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写作教程,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写作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在职业高中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够本着从学生的升学、就业、实用等多种因素去综合思考,勇于创新研究,相信就不难搞好职高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弦.高中作文教学探究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6

篇16:浅谈语文教学

今天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一些看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1、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解读

2、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偏颇

3、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支点

我先来阐述第一个问题,对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解读。从两者前后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应是课堂的主旋律,多媒体运用只是努力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更为有效的辅助工具。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怎样对两者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整合”这个概念。“整合”是个新概念,“整合”中“整”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

“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教师在多媒体运用与语文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努力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实现教学方式改革,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

打个比方,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就如一对夫妻,两人最好的关系应是半斤与八两,有主次之分,有轻重之别,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可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问题。下面就说说第二个方面,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偏颇。

偏颇现象之一:多媒体运用泛滥成灾

这种现象在多媒体运用刚刚盛行的阶段,最常出现。语文课往往成为了教师展现自己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的展示台,语文课变成了电脑课,产生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这类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脱离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无从谈起,不值得提倡。就像这几天的无休无止的雨,让人心烦意乱。

偏颇现象之二:多媒体运用销声匿迹

与第一种现象截然相反的表现是多媒体运用销声匿迹,当然也不可取。毕竟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偏颇现象之三:多媒体运用粉墨登场

现在的课堂中往往会有许多动画演示,但如果滥用,就会适得其反。我曾经用过这样一个课件: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想引导学生体会李白的依依不舍的心情时,不合时宜地出现了这样一个动画:长江之上一叶扁舟远去,李白在一平台上走来走去无所适从。由于是动画,李白的动作显得非常滑稽,像没头的苍蝇。结果是学生笑场,效果全无。多媒体不合时宜的运用,往往会吸引学生过多的注意力,使学生远离文本,起到相反的效果。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必须找准两者整合的支点。下面我谈谈第三个问题: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支点。

支点一: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运用

学生理解有困难处往往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达到更好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强化。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时,学生对“烟花”两字的理解出现了困难,我就出示了一些描写江南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景象的图片,让学生有个初步的感观印象,再去解释烟花的意思就比较容易,学生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支点二:在教师能力不能及时运用

教师不是全能的,总会有各方面的缺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如像我阅读能力不强,就可以借助录音机进行课文的范读;字写的不好,也可请多媒体帮忙,一笔一划它绝对是规范美观。我见过这样一个课件:教师用多媒体写了一个字,接着飞来一只啄木鸟,把位置写的不好的笔画叼到了正确的位置。这位老师的处理很好弥补了自己的缺憾,学生兴趣浓厚,效果明显。

支点三:在教师讲解不透彻时运用

语言的表述有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语文学科少不了说明文的教学,由于学生生活局限等原因,理解、认知的难度不小。如果仅靠老师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这时多媒体运用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解《蝙蝠与雷达》这一课时,教师就可用多媒体来很好的演示雷达的工作原理,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强化其认知能力。

支点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

多媒体的运用改善了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节省了大量的写板书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使信息量增大,丰富了授课内容。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束阶段,为了丰富学生的积累,了解更多的离别诗,可以快速出示这些内容,起到节约时间,提升课堂效率的作用。

总之一句话,多媒体运用应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学则要守正归元,合理使用多媒体,这样他们才能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篇17:浅谈语文教学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环境下知识的快速更新,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就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以此有所贡献。

一、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实现高效,必须还要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实现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有真正的尊重、爱护、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加的欣赏和鼓励,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点燃学生们自信的火焰,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起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们的心智。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沟通,积极的激发学生想象之间的碰撞,让他们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这样创设情景,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二、肯定和赞扬学生,增强学生信心

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课堂上即使老师再有激情,没有学生激情参与,那也一样注定失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不要让学生把知识学死,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能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服务未来社会的知识信息。

三、阅读理解激发起学生参与意识

一篇课文学生读后,会有一定的感想,这时,教师要利用他们阅读后的体会,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锻炼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抛开了原先机械的依照文章结构,没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讲解,而是以最快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激趣理解,来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学习和理解,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因循不变,按照原来的篇章结构,由先到后,逐字逐句,进入僵化的程序,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和创意,学生学起来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率就无法提高。

四、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以新颖、生动、活泼的例子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通过问题设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基础检测,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生在预习课文或背诵课文时,往往不愿意动笔,不注重生字词的掌握,对基础知识忽视,在课文结束时,教师在检测环节中,应有该课重点字词的检查测评。这样,既能督促学生夯实基础,又能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笔,重视双基知识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每学完一课,在课堂检测练习的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列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或者重要的句子让学生书写或解释,老师当堂检查验收,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首先,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质量第一的思想,为高校的生命线DD人才培养质量筑起又一坚实的堤坝。

其次,通过培训转换教育管理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在教学管理内容上,从事务性管理向研究性管理和制度性管理转变;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行政指令性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变,提倡人性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

再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等基本理论的培训。加强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定期培训,如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基本技能,尤其是教务管理软件的培训。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探索教育学、管理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成功。

篇18:浅谈语文教学

【摘要】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中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搞好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新策略:科学设计内容,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改革教学方式,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完善评价机制,确保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领域中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文化知识的传授放在重要位置。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和工具课,它具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功能,中职学生只有具备这些基本能力,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就业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搞好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新策略。

一、科学设计内容,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一是要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篇目,可以对现有的篇目体系进行增减或重组,尽量选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如导游专业,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旅游题材的古诗、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现代诗歌;餐饮管理专业,可选择有关国内外大型饭店的成功管理经验案例;计算机专业,可增加一些信息技术发展史方面的文章、科幻小说,等等。二是要科学安排语文作业。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主要是要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与社会需要的直接联系,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要赋予语文作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或参观学习活动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的内容。如汽修专业,可以安排学生在业余时间写与汽车相关的作文、散文等,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烹饪班的学生可以写动手做菜的过程和体会;寒假期间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学到的调查报告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同时要让学生多进行阅读,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和新闻报刊来培养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其具体环节作出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谋划,不能只扣住教材本身来学习,要进行内容拓展,如“求职信”的教学,可在课堂上模拟一场人才招聘会,既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信息,感受就业的压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讨论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讨论式教学是在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学生参与面广,提高学习主动性;二是通过讨论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和习惯。例如,我在讲授散文《世界最美的坟墓》时,组织学生讨论作者通过托尔斯泰墓阐述怎样的哲理?进而让学生讨论文中“最美”的含义,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审美观,什么才是美。有的学生谈到幽雅宁静是美;有的学生谈到朴素平凡是美;有的学生谈到奉献自己,淡泊名利是美等等。学生发言全面、深刻而精彩,教学效果异常的好。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要把握好,讨论问题不能太多,而且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问题的设计也要明确、多层,有D定的深度和难度,吸引学生更多的兴趣和参与。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暗示、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的整个系统,同时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作者说“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理由是什么?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理由是什么?双方的分歧是什么?等等,在这样的诱导、启发下,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完善评价机制,确保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评价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和分数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积极倡导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坚持“多维度”标准,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评价、作业分析、语文日记和书面考试等,设置评价指标,如:阅读能力评价、写作能力评价、社交能力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评价等等,确保能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真正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评价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评价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断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使更多学生喜欢语文课。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高中思维培养下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研究论文

用创新思维实施语文教学

探求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形成途径的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研讨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通话的训练论文

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
《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共18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023-11-11

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24-03-15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2022-04-3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2023-08-0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训练2024-03-15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分析的论文2023-08-17

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2024-01-10

探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及方法创新论文2022-11-16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2023-11-23

初中语文教学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论文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