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训练(精选20篇)由网友“伊朵”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训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训练文/刘镜葵
摘 要:语文学习不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品格,特别是语文阅读,人们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生活的千姿百态。怎样提升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质量一直是教师比较关注的重点。阐述了语文阅读训练的重要性,分析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训练;教学模式
虽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受应试教育影响。阅读训练的开展主要就是围绕考试范围,不能以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为目标,降低了训练效率以及质量。只有真正意识到阅读技能训练以及有效性的重要性,并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合
适的教学方式,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提升阅读训练有效性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考试分数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逐渐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来积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就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单纯追求学生主体性,造成“放羊式”课堂,教师完全放任学生去自学,无论是对还是错教师都不加干涉。这种教学模式看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课堂活跃度,但是实质上教学质量非常低,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阅读训练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又能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影响阅读训练有效性的因素
1.教学内容虚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逐渐多样化,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为追求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过多引进教学手段,虽然起到了活跃教学氛围的`作用,但是在模式应用时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削弱了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性。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开展内容模仿教学模式。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看似整个课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进行,实质上活动过多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内容深层次理解上的有效性就会降低,使教学内容虚化,并不能提升教学质量。
2.教师地位虚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训练中教师为体现学生主体性,将课堂大部分时间完全交由学生来自由支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自由。但是就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结果来看,教学质量并没有提升,甚至会有所下降。造成质量不升反降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生主体性与其自身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将自主学习发展成放羊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只注重前半部分的引导、鼓励,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使教师主导作用虚化。教师不能及时对学生自主学指出正确方向,就会使学生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能学到知识,降低教学质量。
3.阅读能力虚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但是就阅读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受应试教育影响颇为严重,训练的重点还是解决问题等方面,不能做好应试与能力之间的平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提升学生应试能力,往往都是采用单一教学方式,阅读的目的也是获取更多分数。
三、提升阅读有效性的改进措施
1.教学手段使用合理化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时间合理安排的重要性,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要与教学实际需求相结合,不能因为追求学习氛围浪费大量时间。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教学时,可以在课堂初期选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在阅读中期采取竞赛模式刺激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训练尾期选择合作学习模式,通过讨论探究巩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山中访友》为阅读训练材料,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大家都很喜欢出去游玩吧,今天教师就带领大家去山林游玩。现在我们教室就是山林,教室内的桌椅就是山林中的各种景物,我们在路口进入,逐渐深入都会遇到什么呢?遇到的溪水树木会不会和我们交流呢?(www.fwsir.Com)现在让我们按照文章中的路线走一遍吧!”一个简单的情境可以在课堂开始带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学中期,学生对文章有一定了解认知的情况下,选择刺激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然后提出问题让每组抢答,答题正确会有一定奖励。如,“在山中都遇到哪些朋友呢?”“作者为什么要说这是朋友?”等,这样在问题抢答的刺激下学生会更加认真地阅读了解文章,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更深一步。最后,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对文章进行巩固和发散思维,“作者进山看景为什么说是访友?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在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出什么?”在合适的时机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2.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结合模式
初中生在阅读上还没有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完全放任其自主学习,一般并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阅读训练时教师应该采取学生自主、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是教师可以整体把握整个教学流程,对学生学习内容、步调以及节奏进行控制。如,在学习《羚羊木雕》这一文章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布置这次阅读训练的目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规定学生在10分钟内阅读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随后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和词语,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最后一句“这能全怪我吗?”由此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但是都有教师给指出的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
3.阅读技巧重点化
提升学生阅读有效性,不但要求教师在合适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更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训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可以在以后的阅读训练中事半功倍。记叙文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阅读法;说明文有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四要点”阅读法;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法;小说有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阅读法。如,文章第一段一般都是文章的点睛之处,作者采取开门见山的写作方式直接点出文章主旨,或者是起到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还有在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概括时,一般句式都为:通过……故事,赞扬了作者……思想感情,揭露了……道理,另外主旨句的寻找一般在第一段第一句、最后一句,对于某些比较复杂的文章,一般文中哲理性的句子就是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技巧的学习,教会学生怎样进行阅读,怎样才能更好地阅读,进而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升阅读训练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学生阅读技巧的掌握。想要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我们需要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并积极寻找改进措施,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柴树梅,李青云。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05)。
[2]周会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步走”[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作者单位 广东省增城市石滩镇第一中学)
篇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四川省营山县木顶小学 苏冬琼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以前的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以此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已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理解难懂的重点句子、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孩子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拔。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科教学的延伸成为贯彻课程综合性的最显著的形式和最有效的平台。那么,什么样的延伸才有价值呢?
在我看来,具有科学特点是评判语文课堂教学延伸有价值的首要标准。语文学科教学的延伸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远离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不能抛弃听、说、读、写中的任何一项。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月亮湾》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简单地回答了老师的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后,就让学生闭眼想象月亮湾的美丽,紧接着又请学生把月亮湾的美丽景象摹画出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同学们专心致志地“作画”,然后就是“展画”,最后进行“评画”。虽然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但在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语文教学本质的背离,是语文学科延伸本末的倒置!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固然有必要,能够拓展文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是必要的。此外,课堂的延伸一定要在执教者的控制之中,可控制的课堂延伸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我们有些老师可能尝试过“意外”的延伸所带来的精彩与难忘,但千万不要忘记,一切看似“意外”的延伸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否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所必要的,才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所必须的,这样的延伸才是构建在我们老师可控制、可引导的平台上,才会具备无可比拟的课程价值,才是我们课程改革引领下语文课堂教学所期待的!课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实践去发现去积累,这样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篇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
[1] [2]
篇4: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浅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浅见
广东中山市古三小学 张婉华
【摘要】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值得探究的。本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和现状,重点阐述语言文字训练在现今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探讨如何能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关键字】语言文字训练,有效。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沿。自《新课程标准 》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探究、开放 ” 等阅读形式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 ,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即使有这样的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渐淡化。【1】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语文教学的主干。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2】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二)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3】
备课时要找准训练点,做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做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做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也考验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
1、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的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条件不同,每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写法也有所不同。类似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3、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规定。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4】
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联系,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
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学语文作文教学训练的有效策略探讨
在长久的教学环境下,我国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现阶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充分迎合素质教学的教学要求和整体发展趋势,以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在确保作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训练的重要性。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明确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实现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作文训练活动中,教师侧重于基础教学,以提升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教师不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就小学生来看,因受到其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的培养其写作兴趣,以优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作文训练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训练中多是安排固定题目,这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写作形式单一、僵化。在我国现今的小学作文教育中,单一命题依然是常见的训练形式,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在过于局限的基础上不能有效的掌握写作中心,进而写作积极性不高,严重限制了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和立意。传统教学活动中,作文教学训练单一且狭窄,且多是通过固定命题的方式进行,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在进行选材和立意的讲解时多是通过优秀作文的示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文章中难以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感知世界。
比如教师以“我最喜欢的布娃娃”为主题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进行准备,将自己喜欢的布娃娃带到课堂,向同桌、同学讲述它的来历和自己最喜欢的原因,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真实感,对具体的写作有认同和感知,为写作训练提供有效素材。
(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是将内心的语言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属于精神层次的劳作,富有真实的感情,否则只是由文字拼凑起来的长句。于小学生而言,情感会真实流露,并且写作过程中受自身积累的限制不会用过多的修辞,所以,强化真实情感的表达有助于写作能力的积累。比如,在以《我给妈妈洗脚》为题目进行作文训练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放映央视一套“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强化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然后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有给妈妈洗脚的意识。基于此,通过教学案例以及切身的经历,在进行写作时,学生会融入自身的感情,会使文章变得更加真实而饱满。
(三)强化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强化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调动课堂教学氛围,并在交流活动中优化自身意识以及增加对同学的了解以及实现资源的共享,进而有效培养写作兴趣。比如,在进行《这就是我》的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以写作题目为中心,将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在组内进行交流与沟通,进行自我认知的交流与沟通,然后明确认知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同学眼中的自己有什么不同,以跳出自我主观的局限,而对自我能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并在交流活动结束之后会有想要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就会跟朋友、家人等交流和沟通,最大化的为写作提供素材,这样的基本过程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和思维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综合素质。并在强化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素材的积累,使得开展非命题作为训练时能够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并且在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基础上极具真实感。
语文是逐渐积累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训练也不会立即就见成效,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和写作兴趣的培养,为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另外,除了课堂的教学之外,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鼓励学生强化课外阅读,提升语文基础积累,对原本具有真实性和生活气息的文章进行质的提高。整体而言,语文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有效性教学训练时,也需要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进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学语文作文教学训练的有效策略探讨]
篇6: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训练”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训练”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训练”七星教育
--------------------------------------------------------------------------------
长期的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使学生掌握运用好一门外语,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那么怎样训练有效,怎样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呢?下面就个人肤浅的认识,议议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训练。
示范性训练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采用示范性训练,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老师首先介绍新的对话材料并和一位学生联合示范,接着指定两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给全班示范,最后通过集体训练,分组训练,达到熟练程度,这样既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很快进入角色,又能准确地根据老师与学生示范、学生与学生的示范,模仿说出每个情境对话,这样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掌握。
直观性训练
运用实物、图片、投影仪等教具进行训练。
教具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必备的工具,它能使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真实化,增强语言训练的`真实感。语言的交际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运用过程,在交际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将事先背好的句子用于复杂多变的情境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投影等教具展示出物品的特色及其精彩的情境。迎合学生的新奇感,以利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当情境一旦创设并显示出来,学生心理障碍即刻消除,此时教师加强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即在训练中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并根据情境造句的机会。这样,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争着回答。例如:Book 4 ① A: How much is … ?
B: Its … .
② A: How much are … ?
B: Theyre … .
渐渐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充分训练,知识不断丰富。
2.运用简笔画进行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训练不仅同样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促使学生把英语和客观事物相联系,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例如:
⑴T: Can you play football ?
Yes , I can . No ,I cant .
⑵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
Yes , I can . No , I cant .
⑶ Can you jump ? Yes , I can . No ,I cant.
创设性训练
1。借助舞蹈音乐艺术手段进行训练
寓音乐舞蹈于艺术教学训练之中,是一种具有灵活性、艺术性的训练,它使音乐舞蹈于课堂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扣人心弦的欢愉的训练方式。它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健康向上,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教《Head ,Shoulders , knees and Toes 》;学习人体部位我要求学生配合老师的指示,快速准确地指出自己身体各部位,指示如下:Wheres your nose ? Touch your face . Open your eyes. Put your hands on your head . Show me your right hand … 为方便学生记忆、理解,帮助其运用,我为教学内容谱曲后填入单词、句子,教学生边唱边跳,学生通过唱、跳、演课堂上的教条,生动形象地呈现眼前,使学生在训练中轻松地获取了知识。
2。借助课外活动进行训练
向往、积极投入活动为小学生所喜爱,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在游戏活动中广泛进行英语训练,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有竟争意识的训练场所。根据学生好强好胜的特性以及爱表现自己的心理提供了语言交际的极好机会,让学生在听听、说说、玩玩、做做、跳跳、唱唱中欢悦地接受了新知识,故此,不但巩固了已学知识,还可学到诸多的课外知识。
语言是一种技能,它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大量练习和使用才能形成,因此,英语教学中有效训练就能使学生在轻松地掌握运用好英语交际。
您是第
篇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训练”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训练”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训练”七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
长期的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使学生掌握运用好一门外语,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那么怎样训练有效,怎样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呢?下面就个人肤浅的认识,议议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训练。
示范性训练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采用示范性训练,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老师首先介绍新的对话材料并和一位学生联合示范,接着指定两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给全班示范,最后通过集体训练,分组训练,达到熟练程度,这样既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很快进入角色,又能准确地根据老师与学生示范、学生与学生的示范,模仿说出每个情境对话,这样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掌握。
直观性训练
运用实物、图片、投影仪等教具进行训练。
教具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必备的工具,它能使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真实化,增强语言训练的真实感。语言的交际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运用过程,在交际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将事先背好的句子用于复杂多变的'情境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投影等教具展示出物品的特色及其精彩的情境。迎合学生的新奇感,以利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当情境一旦创设并显示出来,学生心理障碍即刻消除,此时教师加强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即在训练中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并根据情境造句的机会。这样,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争着回答。例如:Book 4 ① A: How much is … ?
B: Its … .
② A: How much are … ?
B: Theyre … .
渐渐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充分训练,知识不断丰富。
2.运用简笔画进行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训练不仅同样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促使学生把英语和客观事物相联系,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例如:
⑴T: Can you play football ?
Yes , I can . No ,I cant .
⑵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
Yes , I can . No , I
[1] [2]
篇8: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崤底学校 许艳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我在此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 1、一开始讲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为了抓紧上课的 40分钟,拼命提问、讲解,学生很少有读课文的时间,最多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这样读了三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训练与提高。 2、当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以上两种错误的方法,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理解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名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名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各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朗读,初步学习了长名子的朗读方法。 (二)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钻石》一课,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的洁“……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泛有煊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名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名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为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白里透红……”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写十七孔桥)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第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景色美丽,读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心中使会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人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篇9: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崤底学校 许艳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我在此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 1、一开始讲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为了抓紧上课的 40分钟,拼命提问、讲解,学生很少有读课文的时间,最多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这样读了三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训练与提高。 2、当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以上两种错误的方法,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理解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名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名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nb
[1] [2] [3]
篇10: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领域,向来有文道之争、文白(文言、白话)之争、文语(书面语、口语)之争,但不曾有过 语言思维之争。没有争论,未必表明人们都统一了认识。一种可能是关心这个问题的人还不太多,思考还不够 深入;另一种可能是,思维训练尽管重要,但在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无指标可衡量,怎么检查我搞了还是 没搞?
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进行思维训练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但是它所反映的却是一条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不过以前我们没有认识它, 当然就谈不上自觉地运用它了。
一、语言与思维的亲缘关系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的载 体,它产生于社会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一旦与社会隔绝,就会既丧失思维能力,又丧失语言能力。作为 心理现象的思维和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都是以社会作为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狼孩之所以不具备正常 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正是他远离人类社会的结果。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都以人脑为依托,以人脑正常的 生理机制为基础,以社会交际为前提,是人类特有的本领。
对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属性有了粗浅了解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二者的关系。
1979年,周建人先生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了“思想先于语言”的观点,[1]这是国内学术界首次针对斯 大林于50年代初期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论述的一个偏颇观点:“只有唯心主义者才会谈到同 语言的‘自然物质’不相联系的思维,才会谈到没有语言的思维。”此后十余年来,思维先于语言的观点,为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赞同。
限于篇幅,笔者不想就此展开论证,只举出两个事实来证明周建人先生论断的正确:其一,儿童在学会说 话(通常在两岁左右)以前,已经能用手势、表情、哭声等来表达许多要求,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 状把玩具进行分类了;其二,古今中外都有大作家发出“语言的痛苦”的慨叹。我们平常人说话或作文,也常 常感觉到“辞不达意”,可见人的`思想都要通过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是不容易办到的,因此语言对思想的 表达大都只能是“近似值”。如果认为“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那么上述两个事实便不可理解了 。
从“思维先于语言”的基本观点出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可作如下理解:
1.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然而,语言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 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 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 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思维制约语言
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言语。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 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一 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
[1] [2] [3] [4]
篇11: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张东敏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210 031)
摘要: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过于强调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思维训练这一核心内容,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缺失。教师可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创新性这三个维度人手,渗透思维训练。
关键词:思维训练广阔性深刻性创新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要在思维和语言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过于强调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思维训练这一核心内容,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缺失。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创新性这三个维度人手。
一、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全面地看问题,即对同一问题或现象能够多角度思考、多方法解决。例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通过拟副标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从多个角度概括、分析,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师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一些解释。
生 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 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新衣服。
师 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 是缺点。
师 “爱美”并不是缺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
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
生 爱美过度!
师 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 臭美。
(众生笑。)
师 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 我认为他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 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 这叫虚荣!
师 对!什么叫虚伪呢?
生 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教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 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 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 (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 说得好!就是这样。
生 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待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还听信内臣们的谗言,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 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十分无能。
类似的课例还有很多。如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获得者罗斌老师上《变色龙》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
生 在题目“变色龙”的前面加一个语气词,评价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这些案例,均是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疑,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研读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促使思维逐步深入。请看《孔乙己》教学片段:(最后一课时,教师对孔乙己进行了中肯的评价,一位学生突然提问。)
生 老师,孔乙已有没有后代?(全班哄堂大笑。)
师 这位同学问得好,说明他动脑筋思考问题。善于提出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好,我也问一个问题:孔乙已是一个现实的人物,还是虚构的人物?生虚构的。
师 既然是虚构的,那么根据我们对他的经济状况的了解,他娶得起老婆吗?
生 娶不起!
生 他吃都没有吃,谁愿意嫁给他!
师 对,从这一点来看,他娶不起老婆!再看一下他的言谈,嘴巴里总离不开“之乎者也”,经常被人骂、被人嘲笑,会不会有姑娘看上他呢?
生 估计没有人愿意和他过日子。
师 的确,根据孔乙己的性格,社会地位、事业作为等各方面来看,他是不可能有后代的。那鲁迅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不可能有后代的人物呢?
生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考中了就作威作福,考不中就生活潦倒,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生 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孔乙己这样的人物,人们没有同情,只有嘲笑,甚至他死没死都没有人知道。
这位教师 的“应对”很有智慧,抓住学
生 提出的“古怪”问题,生发了一次思维的训练――为什么孔乙己没有后代?为什么鲁迅要塑造这样一个不可能有后代的人物?两次追问,引导学生 的思维不断递进,能够通过现象(孔乙己不可能有后代)看到本质(科举制度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三、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的创新性,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即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墨守成规,尊重学生 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 的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 的求异思维。请看黄厚江老师 执教的《黔之驴》教学片段:
师 刚才有个学生 说大家都不喜欢驴,老师 有个疑问:有人喜欢驴吗?
生 现实生活中的驴还是很有用的。
师 老师也喜欢驴,它勤劳、踏实、可爱,不工于心计。北方人家里的驴都是宝,帮人拉磨拉车。而本文却说驴没有什么用……?
生 不是的,是说没有把驴放在该放的地方,所以这驴就没有用了。
师 人如果就这样,恐怕结局也如此啊!那到底是谁导致了这场悲剧呢?
生 “好事者”。
师 柳宗元不敢讽刺的好事者是谁啊?
生 是当时的皇帝。《黔之驴》的寓意一般是从两个角度来概括:(1)老虎。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2)驴。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
生 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黄老师 却另辟蹊径,他认为驴是勤劳的,只是放错了地方,实质上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统治者――皇帝。这一角度不能不说新颖。
篇12: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领域,向来有文道之争、文白(文言、白话)之争、文语(书面语、口语)之争,但不曾有过 语言思维之争。没有争论,未必表明人们都统一了认识。一种可能是关心这个问题的人还不太多,思考还不够 深入;另一种可能是,思维训练尽管重要,但在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无指标可衡量,怎么检查我搞了还是 没搞?
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进行思维训练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但是它所反映的却是一条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不过以前我们没有认识它, 当然就谈不上自觉地运用它了。
一、语言与思维的亲缘关系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的载 体,它产生于社会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一旦与社会隔绝,就会既丧失思维能力,又丧失语言能力。作为 心理现象的思维和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都是以社会作为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狼孩之所以不具备正常 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正是他远离人类社会的结果。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都以人脑为依托,以人脑正常的 生理机制为基础,以社会交际为前提,是人类特有的本领。
对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属性有了粗浅了解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二者的关系。
1979年,周建人先生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了“思想先于语言”的观点,[1]这是国内学术界首次针对斯 大林于50年代初期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论述的一个偏颇观点:“只有唯心主义者才会谈到同 语言的‘自然物质’不相联系的思维,才会谈到没有语言的思维。”此后十余年来,思维先于语言的观点,为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赞同。
限于篇幅,笔者不想就此展开论证,只举出两个事实来证明周建人先生论断的正确:其一,儿童在学会说 话(通常在两岁左右)以前,已经能用手势、表情、哭声等来表达许多要求,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 状把玩具进行分类了;其二,古今中外都有大作家发出“语言的痛苦”的慨叹。我们平常人说话或作文,也常 常感觉到“辞不达意”,可见人的思想都要通过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是不容易办到的,因此语言对思想的 表达大都只能是“近似值”。如果认为“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那么上述两个事实便不可理解了 。
从“思维先于语言”的基本观点出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可作如下理解:
1.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然而,语言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 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 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 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思维制约语言
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言语。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 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一 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表现为用词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表现为说 话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不严密,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缺少照应;思维 方法片面,表现为说过头话、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思维训练入手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3.语言对思维起加工作用
语言对思维的表达,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思维具有非离散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所谓 非离散性,是指“思维把客观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时候,对象的各种要素在思维中互相渗透、连接,无 法分解成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单位”[2]。所谓非线性,是指“思维的内容,往往是同时交织在一起的,无法形成 明确的先后次序而有条理上要步步展开”[3]。而语言则恰恰相反。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必须把处于非离散 状态的思维分解为一个个清晰的单位(即言语的层次),并将其纵横交织的内容纳入在时间意义上展开的直线 轨道(即语句的先后次序)。语言的长处弥补了思维的不足。由此可见,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对思维 进行加工、整理、改造,使之趋于完善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修改调整语言就是调整思想”,就是这个 意思。因此,有效的语言表达和言语理解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思维训练。
综上所述,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认为:语文教学所应该培养的学生运用语 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 )的能力。语文教师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自觉性越高,他的教学效果就 越好。
二、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点
如果说,数学是思维“体操”,那么,语文课则是思维的“田径场”。在这里,思维经受着“投掷跑跳” 、“摸爬滚打”等多项目、全方位的锻炼。
尽管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无处不在,但是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不能四面出击、漫无边际地进行。作 为语文教师,该如何选择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点呢?
1.从思维方向把握言语思路
人的思维活动是沿着一定方向展开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思维反映客观事物,也 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要素。当思维活动沿着时间意义的直线展开的时候,形成纵向思维;思维活动在时间意义的 直线上展开一段之后,向其它方向折去,出现折向思维;当思维活动以空间意义的背景为依托呈“横断面”展 开的时候,成为横向思维。思维方向在语言运用中表现为言语思路。同三种类型思维方向相对应,言语思路有 纵向、横向、折向三种。从本质上说,言语思路是思维方向的反映。只有思维方向清晰的人,他的言语思路才 有可能清晰。
言语思路制约着言语作品的结构。结构单纯的文章,只采用了单一的言语思路。例如《人类的出现》按照 “古猿→猿人→古人→新人”顺序介绍人类进化历史,是纵向思路;《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围绕主人公“三怕 ”(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来安排结构,是横向思路;《范爱农》先写“我”对范爱农的'“ 反感”(“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后写他的朴实、正直、高傲、倔强,不 和旧势力同流合污的思想性格,是折向思路。结构复杂的文章,则兼用两种或三种思路。例如《天山景物记》 在总体上采用纵向思路(由天山外围写到天山深处,从低处写到高处),而在某些片断中又用了横向思路(《 千里牧场》一节中写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由此可以看到,文章结构复杂,实际上是几种思路套用的 结果。三种基本类型的言语思路按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可以创造出变化无穷的文章结构来。因此,要帮助学 生提高谋篇能力,改善语言的条理性和锻炼思维方向,是治本之道。
2.在读写实践中培养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基础,又是认识事物的枢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具备科学的认识能力的 标志,为言语技能的提高准备了条件。和运用语言能力关系最密切的思维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分类、比较、对应。
分析,是指人们在思想上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若干个方面或要素,再分别对它们加以研究, 揭示它们在整体中的作用;综合,是指人们在思想上将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要素联系起 来加以考察,以把握对象的整体的结构、功能、性质、规律。心理学家认为,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是其它一切思维的过程的基础”[4]。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综合以分 析为基础,没有分析便无以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和归宿,丢开综合搞单纯的分析,则失去了分析的价值。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但在应用中常常犯片面性的毛病;在阅读教 学中,重分析,轻综合,甚至只搞分析,不搞综合。从50年代开始,课文分析之风日盛,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 在肢解课文上,致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妨碍了对文章整体的鉴赏,又无助于布局谋篇能力的养成。 这些老师不懂得,分析文章仅仅是帮助学生达到认识文章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写作教学中的情况则与此 相反;重综合,轻分析,不善于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不告诉他们如何将一个整体的事 物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怎样安排成若干层次。
抽象与概括也是互相联系的两种思维方法。“抽象是在思想上把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 或特征区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概括是在思想上将具有某 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5],并把个别事物的 本质属性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阅读教学中给各篇课文总结写作方法,这是抽象;找出同一类课文的写 作方法,这是概括。在教学实践中,这方面有两个偏颇:一是只满足于“一篇”的抽象,而缺少“一类”的概 括,难以形成规律性的知识;二是为了省事,把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塞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 抽象、概括的实践,殊不知学会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比知道并记忆答案重要得多。
分类,“是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而在思想上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6]。分类的过程,是一个认 识和揭示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的过程。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广泛应用分类的方法。例如:从一篇篇地教文章 发展到一组组地教文章;同义词、反义词的归纳;某一类文章应该怎样读、怎样写;记人叙事时怎样把繁杂的 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状物说理时如何安排层次等等。特别是在写作活动中,分类更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凡是 取横向思路来谋篇时,必以分类为基础。有的学生写议论文,只知道堆砌大量的事例,材料虽多,却处在同一 个平面上,原因在于不会分类。如果以科学的分类为基础,选取不同类别的材料来证明各个分论点,各个分论 点共同支撑中心论点,这样写成的议论文自然要高一个档次。
比较,是在相关的事物之间求同比异的思维方法。比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相当普遍,诸如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比较、章法技法的比较、题材的比较、思路的比较、正误的比较、替换的比较、删改的比较,等等。比 较又是一种写作技法,对比、类比是比较的具体应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比较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它,既 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
对应,是指思维的某一阶段与另一阶段、某一方面与另一方面之间,通过适当的概念、判断或推理而建立 起对称、呼应、对立、相关、相承、相反之类的联系。也许心理学家还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一般研究思维的论 著中没有涉及对应的方法。其实,对应在言语活动中是用得很多的。例如:“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和坚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初中 语文第二册)这里“高贵”、“纯洁”、“坚韧”三个词的顺序是不可更换的,因为和前边的“牡丹花”、“ 荷花”、“菊花”有对应关系,显示出思维的严密性。如果忽视了对应的思维方法,语言运用就会出现疏漏。 例如:“要是那天上的棉山粮垛能落入人间仓库,那数不尽的羊群马队能赶进乡村的牛栏,那无际的瓦块能送 给百姓盖房,该多好啊!”(《云赋》,高中语文第三册,1981年版)这里将“羊群马队”赶进了“牛栏”, 显然不伦不类,运用对应,“牛栏”须改为“羊圈马厩”。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范文的文题照应、首尾照应、文眼的设置、伏笔与交代,以及对偶、排比、互文等修辞格的运用,都有助于对应方法的培养。
3.在写作教学中改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 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
关于思维品质的划分,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前苏联心理学界早在50年代就把思维的个别品质区分为:广 度和深度,独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7]。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思维品质作为创造性因子来研究, 区分为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细致性和再定义能力。[8]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将 思维品质划分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并认为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9]由于思维品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深入讨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各种思维品质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我认为有几个“结合”是应当注意的:思维的条理性与言语的层次性相结合,思维的 严密性与言语的连惯性相结合,思维的明晰性与言语的准确性相结合,思维的灵活性与言语的变化性相结合, 思维的辩证性与言语的深刻性相结合。
注释:
[1]周建人:《思想科学初探》,《光明日报》1979年6月13日。
[2][3]刘伶等主编:《语言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4页。
[4][5][6]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4、41、578页。
[7]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8][9]请参阅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第579页。
篇13: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龙门农场小学 李宏达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从低到高,从易到难进行有梯度的语言文字训练,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不管训练内容的难易,也不管班上的学生个体的差异,训练的内容都一样。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基础好的学生的个性以及能力没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基础差的学生机只能是一味的模仿、跟从。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只重语言文字训练的量,而没有关注学生训练的质。还有就是训练中缺乏梯度。如何克服以上现象,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保质保量呢?
一、训练内容要有阶段性,激发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兴趣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在进行训练之前,教师要弄清楚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训练的具体要求,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把握住训练的标尺。例如,学习运用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时,低年级学生大多是会去模仿,按照课文内容说或写;到了中年级可以设计些变式练习,即有变化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或写;而到了高年级则可以创设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文字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烂熟于心,对每个学生的状态、能力程度要了如指掌,根据这些设计安排好每堂课。教师在课堂中要运用生动活泼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施教,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从而达到“我会学”。
二、注重学生训练的差异性,整体提高
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是有差别的,阅读的能力、理解分析的水平、表达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分。我们想让孩子们都按照我们的意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掌握同一内容,达到一样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毕竟是不够科学的。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来了新的要求,就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决定文字训练的层次性和训练的梯度。在朗读课文时,基础好的学生当然我们的要求就要高些,他们要读出抑扬顿挫,把握好朗读的节奏,不但要感情充沛,更要读出韵味。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反之来说,基础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读得通顺流利就可以了,这样孩子们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让他们不但对文章有所了解,也会对语文学习不至于丧失信心。这样,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能力都有了锻炼和提高。
就口语交际和习作练笔来说,教师可制定出上限和下限的目标来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基础差的同学完成下限目标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基础好的同学完成上限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会设计基础题、选做题两类,这样,我的学生们积极性极高,大家很快完成了基础题,然后都对选做题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结果当然是我和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把题解决。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提高。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这就是给教师最大的回报。
三、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化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很重要。训练的方式方法单一,让学生机械操练,阻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词语训练时,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一出现错误,我们就会让罚这些孩子抄写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直到练会为止。在理解分析课文时,又偏重于那些基础好的学生,他们得到了展示,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在展示课的时候。)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本没有得到我们上面提到的全面、整体提高。
要想取得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内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变换方式进行迁移训练。例如,“不但――而且――”造句时,低年级的孩子只要记住原句就可以了;中年级的学生可以练习用上关联词语来说一句简短的话;到了高年级,可以进行加关联词语的练习,判断句子的关系,为文章分析时候找准递进段落打好基础,也和并列关系进行了很好的区分。
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语文课教的一些语言和知识,不能总停留在教师“讲过”,学生“领会”这一水平上。而是应精心设计一些练习,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地将一部分词句转化为自己的“灵活文字”。语文课应该多增加运用语言的环节,也就是说,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完以后,要保证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
另外,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广泛阅读也是重要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只读一本语文书,无论如何是不够的。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报。开始要求比较低,只把看过的文章题目和内容大致记下来。后来。在每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介绍自己在书报上读到的趣闻和知识,也可以讲故事、演讲等。这样多样性的训练,既交流、检查了学生阅读的效果,也使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生语言文字能力也得到锻炼。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以语言训练为主线,又集思想性、情感性、意趣性于一炉的全方位训练。所以,小学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对少年儿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还要使他们在训练中得到思想的感染、情操的陶冶、意趣的渗透,使少年儿童在有着纯正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浓厚的志趣的基础上更深刻、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
篇14:《化石吟》语文教学阅读训练
《化石吟》语文教学阅读训练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1、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 。
2、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答: 。
3、请根据下列例句仿写一句话:
例句: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答: 。
【参考答案】
1、排比 通过连续的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2、最后一节照应了第二节,第二节用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结尾时,用陈述的语气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3、略
篇15: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形象思维方法之外,还要教给学生逻辑思维方法。例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一文,葛朗台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为了揭示他极端贪婪、吝啬的性格特点,设置了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矛盾冲突,让葛朗台进行了充分的表演。
教师分析人物时,要抓住这三个矛盾冲突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教师可首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个矛盾冲突――“抢夺梳妆匣”,它表现了葛朗台的极端贪婪的性格特点。分析至此,教师启发:“葛朗台贪婪到如此地步,连侄子留给女儿的梳妆匣也要抢夺,他还会做出哪些逆情背理的事?请大家阅读下面的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后,老师设疑提问,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葛朗台为了聚财又狡猾地诱骗了女儿的财产继承权。“手抓法器”的离奇举动,活现了葛朗台疯狂占有金钱的心理特征。
在这里,教师抓住葛朗台疯狂的、极端贪婪的、永不满足的占有金钱的心理,启发学生联想、分析、推理,让学生得出:葛朗台做出“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手抓法器”等逆情背理的丑事,是符合贪欲者的心理状态的,他那种贪财、聚财及疯狂占有钱财的举动是他“守财奴”本质的必然表现。这样,学生就较完整地把握了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这种启发、联想、分析、总结的过程,自然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篇16: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训练
从思维方法培养的角度看,“在无疑中发现有疑”,是需要重视和培养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例如,《从宜宾到重庆》是初中语文第三册上的一篇解说词。它在写法上除了融说明、记叙、抒情为一体外,还有详略得当的特点。怎么让学生学会这一点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去呢?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无疑而问、巧设疑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
教师在分析课文后,可以向学生发问:“宜宾、泸州、重庆这三座城市哪座城市作者花费的笔墨最多?”学生会回答:“重庆最多,约占全文的2/3;宜宾次之,只有重庆的1/3多点;泸州最少,一句话带过。”教师再层层提问。
师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答:“重庆是大城市,可写的内容多;宜宾和泸州是小城市,可写的内容少。”“作者为了突出重点城市和景物才这样写的。”
教师总结后继续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生答:“文章篇幅有限,这样有侧重地写,节省了篇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师总结后,再继续发问:“不这样写,文章会是什么样子?”
生答:“如果宜宾和泸州也都写得和重庆一样长,把两地的大小事都列上,文章的篇幅就大大加长了。”“平均使用力量,重点就不突出了。”“该写的写上,不该写的也写上,文章不就成杂货铺啦!”
教师总结后,继续发问:“我们应该怎样写文章?”
生答:“我们写文章,应该像本文一样,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紧接着教师布置作文题,要求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样,教师在层层的无疑而问、巧设疑点的过程中,教给了学生逆向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篇17: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之我见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之我见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之我见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这门学问主要是语言、文字之学。”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之重要性。而在低年级教学中,更为突出体现了说话、写话上,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辅导学生说话呢?以下是我从事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中一点体会。
一、规范语言,提高说话能力。
初入学的儿童,虽然已初步具备口头表达能力,但常常语言不规范,说话不完整。如何采取较好的、实用的方法,使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更易接受呢?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带儿童语言特点的训练方法,让儿童使用规范的语言,完整的句子说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非常必要的。课堂上的回答训练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的.,天天都在进行的说话训练,也是提高说话能力的方式。孩子们刚入学时,我就抓住契机上“自我介绍”的说话课,逐一问学生:“你叫什么名字?”有些同学就会不假思索,张口就说:“* * *.”这时,我就启发诱导学生,用一定的句型说一句完整的话:“我叫* * *.”这样说话才叫完整。然后,在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你几岁了?”“你家住在哪里?”等等。使学生们初步明确了怎样去说完整的话。接着,再根据教材有意识的让学生认识几种单句的基本构成形式,使之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从多角度练习说话能力。
利用课时安排进行语言训练。
儿童受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影响,往往对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课时安排引导学生去多多的训练。在第一册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归类识字,大部分配用插图,为训练说话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有利条件。如学生字“虫”字,结合图片让学生先认识甲骨文,再过渡到认识“虫”字的字形,以及“虫”字的书写方法和笔顺,接着让学生口头扩词(小虫、虫儿、昆虫、虫子……),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用这些词语进行口头造句,尽量使句子更生动更形象。如:设置系列问题
图片上有许多什么?(图片上偶遇许多黑黑的小虫子。)
小虫子在干什么?(小虫子在爬来爬去。)
你感觉小虫的样子怎样?(我觉得小虫的样子非常可怕。)
你喜欢这些小虫吗?(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些小虫,太可怕了。)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回答出了问题,再将这些话串起来,就是一段话了,坚持不懈,训练下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更上一个台阶。所以说,学生语言的训练,不单单是在说话课上,而且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识字中发展说的练习,在说的过程中又巩固了识字,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二者有机结合,可谓是一举三得。
在说话训练中注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作文提倡从一年级抓起,要写的真,离不开观察,要写得美,离不开想象。教材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问题:给某个故事续个结尾或改编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一年级上册课文《司马光砸缸》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演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让学生先仔细观看,体会一下司马光砸缸时的情形,然后启发学生想想,除了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缸救同伴的方法外,还能用什么更好的救人办法?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可以找一根竹竿伸进缸里,让缸里的的同伴抓住竹竿,这样就可以把他拉出来了;有的说,往缸里扔一个救生圈,让缸里的同伴先抓住救生圈,然后再叫大人来救人;有的说,往缸里扔一个木盆,让缸里的同伴爬进木桶里……虽然同学们的想象不一定切合实际,但却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这样深入启发,引导学生多思多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既活跃了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语言作文教学效率大有益处。既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又使说话受到良好的效果,以至于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还想在上一节语文课。为写话课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只要坚持不懈,耐心指导,反复强化,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篇18: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训练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形象,都能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意境,游刃驰骋,品味奥妙。
例如,南宋柳永的词《雨霖铃》,写一对情人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凄楚动人。如果学生能理解其中最富表现力,又能体现词人风格的佳句,那么整个词也就好把握了。教师在讲授时可通过层层设疑,启发想象,逐步将学生引入意境,以加深对词的'理解。
师问:“词的上阕哪些句子写得好?”
生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问:“为什么好?”
生答:(略)
教师总结:中国的文学作品在对情境的渲染上,从来不乏传神之笔,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处理手法,历来为人所称道。词中这两位情人将要分手了,可以想象他们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情要诉,真可谓难分难舍。可词人只用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11个字,就把这种心情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可谓淋漓尽致。千般情万般意都浓缩在“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动作和神态之中,还需要多饶口舌吗?文学作品贵在含蓄,忌直露。同学们,请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为这对情人勾画出一幅离愁别绪的画图吧!讲解到此,教师可再启发学生想象。
师问:“你们能用自己熟习的诗句或简洁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概括出来吗?”
生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生答:“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尽管学生不能准确地概括出此情此景,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已能看出,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已经较好地理解了词的意思。学生在学习这首词的过程中,同时也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篇19: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形象思维方法之外,还要教给学生逻辑思维方法。例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一文,葛朗台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为了揭示他极端贪婪、吝啬的性格特点,设置了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矛盾冲突,让葛朗台进行了充分的表演。
[1] [2] [3]
篇20: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思维训练
拯救那片海相信我,可以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物,是思维的发动者,又是思维过程的凭借与物质外壳,还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要借助不同类型的课文,借助形象的语言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一、借助哲理性课文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如《最大的麦穗》(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谈礼貌》(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这些课文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一般的规律和共同的结论,这正是“归纳思维”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文章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譬如,我在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三自然段时,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了以下问题:①课文介绍了哪几位成功人士?(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②他们是怎样取得成功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③书上哪句话道出了他们取得成功的真谛?(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反问语气吗?请你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这几个问题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在思维的想象和情感的变化中明白道理、升华思想,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体验和掌握抽象的道理。
二、借助科普性课文训练学生的求证思维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融知识性、科学性、文学性于一体,所以,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要注意其科普性,以此来进行思维训练。科普性的课文突出表现了科学家们的求证思维:即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验证某一个结论的思维过程。譬如《天火之谜》(苏教版第九册)一课,叙述了科学家富兰克林根据自己掌握的“放电现象的原理”推测“雷电现象可能就是一种放电现象”,然后加以验证。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把目光聚焦在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上,这点没有错,但我认为富兰克林的求证思维也是值得关注的。所以,我是以求证思维为线索展开这篇课文的教学的,效果很好。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富兰克林自己首先掌握了什么原理?”“他怀疑雷电就是放电现象有依据吗?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雷电和放电现象有哪些相同点?”“富兰克林的猜测正确吗?”“发现这个科学道理为人类作出什么贡献?”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还做了一次智力体操,学生跟着科学家体验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投入,获得发展。这样的课,还为学生走进科学宫殿作了思维方式上的准备。
三、借助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常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读书不仅仅是解读作者的思想,更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汲取书中为我所用的精华。书是满足自我需要的一种载体,一个源泉,是一种自我享受、自我欣赏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于作品的理解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自身的实践,已有的认知水平去重新建构,实现多元解读。教师应该赞赏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而这样的生发点,抒情性课文则更多些。如《大松树和小松树》(苏教版第二册)这篇课文,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确定中心的:山顶上的小松树的“高”是大山托起的,它讥笑山脚下的大松树的“矮”是不对的,说明小松树没有自知之明,它是不应该讥笑大松树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认为:小松树可以讥笑大松树,因为小松树在山顶上傲霜斗雪、坚忍不拔,是强者的形象,而大松树在群山的怀抱中备受呵护、享受荣华,是弱者的代表(根据一年级学生解答的意思整理)。多好的思维啊,这些闪光的亮点没有教师的宽容,没有教师的“换一种方式”,怎么能欣赏到呢?这样的充满智慧的多元解读,又怎能让我们不激动呢?
其实,就思维方式的训练而言,还有很多种,就课文类型而言,很难说哪一类课文就只训练某种思维方式,只是说哪种训练可能更好一些而已。当然,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决不能忘记语文教学的本真,只是希望语文课不要流失思维训练,力求上出思维缜密、语言丰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19)|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少一些理性分析 多一些形象塑造
主体关注 显现灵活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拯救那片
评论
拯救那片海
取消
验证码:
换一张
网易微博
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var wumiiPermaLink = “blog.163.com/jsjrxhj3865@126/blog/static/2 6289988201021665744956/”; //文章的永久链接,作为文章的唯一标识 var wumiiTags = “”; //文章标签,以英文逗号分隔,如:“标签1,标签2” var wumiiSitePrefix = “blog.163.com/jsjrxhj3865@126/”; //博客的主页地址,作为博客的唯一标识 var wumiiParams = “&num=5&mode=3&pf=blog163”; //num为默认显示的相关文章数目,mode为默认的显示模式(1为文字,2为图片,3为自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训练(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利用微格教学有效提高生物教师教学技能2023-09-18
“四步法”实现小学作文有效教学2022-08-25
有效外语教学策略研究及运用2022-06-30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论文2022-09-06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2024-01-07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点的训练论文2024-03-10
体育教学中茶文化引入的具体思路论文2023-04-01
小学足球教学论文2023-09-27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有效训练的途径教育论文2023-09-13
学校心理教育与素质拓展训练分析论文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