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时间:2022-11-25 08:06: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合集9篇)由网友“卷卷”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篇1: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摘 要:民族服饰可以反映该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社会风尚以及这一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思维倾向。

因此服饰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民族服饰保护面临了诸多困难。

本文将对此展开讨论和研究,以寻得在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篇2: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伟大国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文化遗产作为打着各民族历史印记、充满创造性和崇高价值的人类共同财富,与民族服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即文化遗产中蕴涵着时代久远的民族服饰文化和物品,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也折射出文化遗产的灿烂光华。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具体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众民间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称为“非物质”,但与“物”密不可分,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就是服饰。

就服饰本身来说,布料、款式、图案、色彩、饰品等属于“物质文化”,是有形的,但与它密切相连的纺织、裁剪、制作、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能却属于“非物质文化”,是无形的。

民族服饰的文化记忆是民间信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处于边远地区的民族文化同样在或慢或快地变化,如果不迅速保护与传承,就会失去不少珍贵的活态文化。

二、民族服饰的保护

对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应该从三大方面进行,即静态保护:包括建立资料库、博物馆等;动态保护:对遗产生命活态的保护等;人为监管:政府的介入管理等。

(一)静态保护

静态保护主要是通过建立服饰资料库、展示厅和博物馆来对民族服饰进行保护和保管。

它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服饰文化的过去和现在的内容进行记录,并制作成照片、光盘等形式,存入资料库或博物馆进行长期保存。

这样以来,即使有些服饰不复存在也能看到相关的资料。

这对于研究民族民间服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动态保护

动态保护也就是传承保护,是让服饰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因为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文化遗产也随之在不断变化和进步。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服饰文化需要自觉主动的去适应现代的生活和文明,在变化的中不断创新。

凉山彝族的服饰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头饰由原来的纯黑色变得色彩斑斓,头上的装饰也越来越多。

服装的面料也有了根本的变化,显得更加华丽。

这样既保持了彝族服饰的传统特色,又不失现代气息。

这就是积极主动适应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彝族人在服饰文化进步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服饰的发展与传承。

(三)人为监管

人为监管主要指的是政府的管理。

通过政府机关力量的介入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服饰相关产业的资金投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贵州省苗族服饰”将于1月正式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倒计时,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有望首次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申遗成功对于苗族服饰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服饰的传承媒介

民族服饰的传承问题是保护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

民族服饰的传承媒介主要包括传承人、民众和民俗活动三部分。

(一)传承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传承人,包括保护现存传承人和培训新的传承人。

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消失,就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成为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可能是因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没有市场,不足以使拥有者安身立命的原因。

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维护这些传承人的利益,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不断传承下去。

(二)民众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载体。

民族服饰在这些民众身上才显出其生活的实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一些传统的服饰被现代时装所代替,手工服饰数量急剧下降,直接影响了民族服饰的传承。

因此需要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地民众的素质,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觉悟,这样才能使民族服饰一直存在于民众的生活当中,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保留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民俗活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活动主要指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服饰展演活动或比赛。

在比赛中设置不同的奖项,鼓励民众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这样可以在保护民族服饰的基础之上又促进了民族服饰发展的进程。

通过这种活动使民众们乐在其中,同时活化了服饰文化,是传承民族服饰的一种方式。

四、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是社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这对于保护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二是对于具体应保护的文化遗产不是很清楚,这样会造成一部分遗产因被忽略而未能纳入保护的范围。

针对这两点,应该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和对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

(一)保护意识淡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改造。

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毁灭在我们自己手里。

这与民众缺乏文化自觉有分不开的关系,因此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和道德素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使全体社会成员正确认识各民族民间文化差异, 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互补性的意义, 正确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己文化间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 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自主的积极态度, 养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当的行为模式。

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教育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使其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被保护对象不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制定保护政策所必须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通过广泛全面的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哪些急需保护,这样政府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损失和无谓的破坏。

五、结论

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族的徽志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传递着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审美等多方面的信息,记载着各民族人民繁衍生息和变迁的历史。

保护民族服饰就是维系我们的历史,这与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息息相关。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杨福泉.少数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J].今日民族.(7).

[3]樊嘉禄,贾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篇3:“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论及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理由时,总离不开对它的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人是非物质文化创造及发展中能动的主体,因而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又总是由人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的思维特点则形成不同的行为理念。因此在非物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就特别地体现了人的物质目的与精神需求相共生的行为理念和原则。这使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实用与审美,正是非物质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价值体现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就表明了它不属于现代文化,而属于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是现代文化的突出代表。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在特定时间内在大众媒体和广大人群中普遍流行的文化。但大众文化缺乏深层性、持久性和稳定性,人们接受一种大众文化更是出于从众和外在的冲击力,而不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不会像大众文化一样在大范围内很快流行起来,它缺乏大众文化流传的普遍性、快速性、时尚性和强大性。但非物质文化深深根植于民间和人民的心灵深处,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会和人的长期交往中所凝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

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不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上说的,而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是否依赖于物质形态而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指文化存在的本质形态。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如文物、古建筑等;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则是精神文化,如思想、知识等。而非物质文化不是物质形态文化的否定式,而是指无须以物质形式为表现和传承的文化。精神文化虽然不是物质形态文化,但也不等于非物质文化,大部分精神文化是通过物质媒体进行表现和传承的,只有部分精神文化才是非物质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表现出来,否则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一种文化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承,否则就会消失。物质文化是外化并凝结在物质材料上的,并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传播和传承,因而,物质文化是静态文化、固化文化。而非物质文化无须外化和凝结在物质材料上,也无须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和传承,而是通过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来直接表现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虽然不具有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播那样大的规模与范围,但却具有物质文化表现和传播所不具有的优点。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靠音像资料的保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使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实际上,正是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使人类的文明如此绚丽,非物质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盛开的奇葩。要真正有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于使那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保存和传承下来,而且更在于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交流,扩大其影响。非物质文化一旦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认同,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意义和作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是非物质文化在其民族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世界性的含义,对世界其他民族都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节)

5.下列对“非物质文化”这一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价值体现为实用,在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为审美。

B.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靠音像资料的保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使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

C.非物质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D.非物质文化一般属于民族文化,存在于民间,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会和人的长期交往中所凝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是物质文化,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不是物质形态文化,也不是非物质文化。

C.物质文化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无须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和传承。

D.只有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交流,扩大其影响,才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

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从“超级女声”开始,各地电视台争先恐后推出选秀节目形成的选秀文化,具有大众文化的普遍性、快速性、时尚性和强大性的特点。

B.百事孝为先,孝道文化是通过《孝经》等物质媒体进行表现和传承的精神文化。

C.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是以茶的形态存在的,所以它属于物质文化。

D.口技、说书、京剧、庙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根植于民间和人民心灵深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

阅读答案:

5.B(叙述的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非物质文化) []

6.C (A项,原文说非物质文化不是物质形态文化的否定式;B项,原文说只有部分精神文化才是非物质文化;D项,只有……才关系不当,另外“原文非物质文化一旦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认同……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

7.C(不能以茶的形态决定它属于物质文化,茶文化也有属于非物质文明的内容。)

篇4: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高尚典范

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高尚典范

摘要:十二月十九日庆祝“申遗”成功活动,呈现的天人合一积极和谐景象,明示龙泉青瓷文化历史演化成果,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高尚典范. 人类的.德能基本素质,在文化传承中升华;道德文化传承的孕积性能,决定社会发展质量;只有组合好优秀道德文化内涵传承教育,才是抓住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作 者:刘培金  作者单位: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100005 期 刊:陶瓷科学与艺术   Journal:CERAMICS SCIENCE & ART 年,卷(期):, 44(1) 分类号: 

篇5:参观鄞州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写景作文550字

参观鄞州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写景作文550字

今天一早我们班假日小分队拉开了序幕。

当我们来到鄞州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门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古老的建筑。我们走进石牌坊,跨过拱桥,走过长廊,来到了一间又一间的展示厅,里面展示着各种各样的民间手工技艺。我们体验了绣花的乐趣,还看到了艺人现场制作木雕、草帽编织和彩灯扎制。

最让我喜欢的还是“我的家”陆号馆/里面展示的.都是民间传人捏的京剧花旦、花、小动物、孙悟空、龙。各各都栩栩如生。参观完我们坐下来接受老师的指导。老师给我们自己选择做什么,我选择公鸡。按老师的步骤,先拿了一团黄色的泥,老师说:“这泥不能直接捏,捏了做好以后会有裂纹的,一定要用二个手心反复按软了才能做。”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使它软了起来,看来有些事看似简单,实际上也很难。软后要把黄泥搓成水滴状,尖的一端是鸡头后面粗圆的是鸡的身体。但是我觉得不太像。我心想:要是可以像老师一样心灵手巧就好了。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这种手工是靠练出来的,是越练越好的。”接下来老师教我怎么做尾巴和翅膀。先分别把橙、蓝、白三种颜色都搓成中间粗两头细的形状,之后把三种颜色叠起来搓,也是搓成中间粗两头细的样子中间对折,再搓出一样的两个来,这样就形成了公鸡那美丽的尾巴。我按照刚才的样子又做出了一双翅膀,接着我拿了一团小黄泥也将它压扁,贴在棍子上,这样整只公鸡就差不多都在棍子上了,咦?怎么觉得少了些什么呢?原来是公鸡那竹子似的小肢丫。我用工具刀在上面划了三刀,整只公鸡就完成了。看看这公鸡正在昂着头“喔喔喔”的大叫似乎在对我们说:“大家都给我听好了,你们下次要叫我公总,你们都得听我的,我可是老大哦!谁不听我就将重重地惩罚他。”

这个屋里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响亮,这里的每一样事物都其乐无穷,让人念念不忘。

篇6:浅论非物质文化在汉语词汇中的反映

浅论非物质文化在汉语词汇中的反映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每一个层面都蕴涵着文化因素,尤其是词汇,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本文主要从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具象化思维、宗教信仰等四个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在汉语词汇中的反映.

作 者:郭小娜 GUO Xiao-na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 28(2) 分类号:H1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词汇   反映  

篇7:普通话的推广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影响

普通话的推广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影响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或无形遗产的最有力工具,而普通话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从普通话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论证推广普通话和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关系.并针对目前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 者:吕宝立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刊 名:大庆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DAQI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H102 关键词:普通话   非物质文化传承   影响  

篇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 要: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任道重远。

本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篇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其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具有浓厚的活态流变特点。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传统体育竞技和医药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国家,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2011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直以来,在政府的主导,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情况相当严重,特别是一些依靠口头传授和行为传承的传统民间技艺正在不断消失,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

更甚者,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各地政府在发展规划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缺乏对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上力度不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也相对偏低。

二是时代不断在进步,传统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日益改变,许多原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习俗逐渐退出社会生活,加之人民群众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自觉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所需的群众基础日益薄弱。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人类历史的真实见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较之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难度更大,一旦消失,即不可再生。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不仅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而且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尤显严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是刻不容缓。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基础”。

要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要搞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创造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是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介途径广泛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知识宣传,加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人民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保护。

(二)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要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比重,促进经济、文化的同步发展。

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三)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产生和延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不仅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淘汰而消亡的命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国各地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其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特色与风格,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对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由此而产生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经济建设又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更大的保障作用。

例如,多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民间艺术节:河南牡丹节、哈尔滨冰灯节、云南泼水节、广西民歌节等,都是以传统文化艺术为媒介,来搞经贸活动,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开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很好地实现了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保护”的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剖析论文

高中英语作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

民族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农用地开发路径探析论文

保护传统文化的论文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作文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合集9篇)】相关文章: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2023-01-04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2022-05-06

浅谈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23-06-03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参考2022-10-2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点研究论文2023-10-14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2-08-26

黔东南州庆放假安排通知:7月25日至26日2023-06-25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大全表2022-05-19

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论文2022-09-07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书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