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

时间:2022-11-27 08:10: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考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精选8篇)由网友“JazzIsland”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高考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

篇1:《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语:出,语人曰(告诉,动词)

2、就: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3、与:孰能与之(归附,跟随,动词)

4、莫:天下莫不与也(没有哪一个,谁,不定代词)

5、人牧:今夫天下之人牧(国君)

6、诚:诚如是也(如果,假如,副词,表假设)

7、其: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助词,表假设语气)

二、通假字

1、卒:卒然问曰(通猝,突然)

2、由:由水之就下(通犹,好象)

3、说:王说(通悦,快乐)

4、盖: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浡:浡然兴之(通勃奋发,振作)

三、一词多义

1、就: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②由水之就下(趋向,动词)

2、望:①望之不似人君(远处看,动词)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盼望,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一:定于一(数作动,统一)

2、旱:七八月之间旱(名作动,发生旱情)

五、难句翻译

1、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他呢?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梁襄王)突然问(我)说: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篇2:高考语文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语:出,语人曰(告诉,动词)

2、就: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3、与:孰能与之(归附,跟随,动词)

4、莫:天下莫不与也(没有哪一个,谁,不定代词)

5、人牧:今夫天下之人牧(国君)

6、诚:诚如是也(如果,假如,副词,表假设)

7、其: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助词,表假设语气)

二、通假字

1、卒:卒然问曰(通“猝”,突然)

2、由:由水之就下(通“犹”,好象)

3、说:王说(通“悦”,快乐)

4、盖: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浡:浡然兴之(通“勃”奋发,振作)

三、一词多义

1、就: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②由水之就下(趋向,动词)

2、望:①望之不似人君(远处看,动词)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盼望,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一:定于一(数作动,统一)

2、旱:七八月之间旱(名作动,发生旱情)

五、难句翻译

1、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他呢?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梁襄王)突然问(我)说:“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篇3: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知识点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知识点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语:出,语人曰(告诉,动词)

2、就: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3、与:孰能与之(归附,跟随,动词)

4、莫:天下莫不与也(没有哪一个,谁,不定代词)

5、人牧:今夫天下之人牧(国君)

6、诚:诚如是也(如果,假如,副词,表假设)

7、其: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助词,表假设语气)

1、卒:卒然二、通假字问曰(通“猝”,突然)

2、由:由水之就下(通“犹”,好象)

3、说:王说(通“悦”,快乐)

4、盖: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浡:浡然兴之(通“勃”奋发,振作)

三、一词多义

1、就: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②由水之就下(趋向,动词)

2、望:①望之不似人君(远处看,动词)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盼望,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一:定于一(数作动,统一)

2、旱:七八月之间旱(名作动,发生旱情)

五、难句翻译

1、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他呢?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梁襄王)突然问(我)说:“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篇4:20 孟子见梁襄王①

20 孟子见梁襄王①

孟子

梁襄王是梁惠王的儿子,庸碌无为。孟子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孟子运用譬喻以增强说服力的方法。

课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②,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③。

“卒然④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⑤?’

“对曰:‘不嗜⑥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⑦?’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⑧苗乎?七八月⑨之间旱,则苗槁10矣。天油然作云11,沛然12下雨,则苗浡然兴之13矣。其如是,孰能御之14?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15矣。诚如是16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17,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②〔望之不似人君〕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

③〔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害怕的。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就,接近、走近。畏,害怕、畏惧。这里指作国君的威严。

④〔卒然〕即“猝然”,突然。卒,通“猝”。

⑤〔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天下呢?这句和下文的“孰能与之”都是梁襄王的问话。孰,谁。之,指天下。

⑥〔嗜〕爱好、喜欢。

⑦〔孰能与之〕谁能归附他呢?与,归附、跟随。之,代指统一天下的君王。

⑧〔夫〕助词。

⑨〔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历(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农历五六月。

10〔槁〕枯干。

11〔油然作云〕形容乌云密布。油然,兴盛的样子。作,兴起。

12〔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雨量充足。

13〔浡(bó)然兴之〕禾苗茂盛的样子。浡,同“勃”,奋发、振作。兴,起、挺起。

14〔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御,阻止。

15〔引领而望之〕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来解救)。领,脖子。

16〔诚如是〕如果真能这样。

17〔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由,通“犹”。就,趋向。

练习:

一  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运用譬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

二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文中的通假字。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4.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5.盖亦反其本矣。

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篇5: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封志莉

教学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氯恍酥矣 峦“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

1.熟读课文。

2.阅读《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思考讨论

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课外阅读

篇6:《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篇7:《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

一、《孟子见梁襄王》学习要点

(一)简介

《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全书261章中的一章。梁襄王即战国时的魏襄王(因魏国迁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所以别称“梁”),他是魏惠 王的儿子。战国时。社会矛盾激烈,战争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困苦“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至此时者也。”孟子为宣传仁 政主张,到魏国见梁惠王(联系学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此后又见梁襄王(继梁惠王而成为国君),而梁襄王庸碌,更易走上贪得土地而好战之路,孟子于 是针对性很强地提出了“不嗜杀人者”能得百姓归附而统一天下。本文则是孟子见梁襄王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印象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了 孟子一贯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课文是孟子见梁襄王后发表的一段话,根据表述思路,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谈对梁襄王的印象。

可以看出孟子是很善于观察人的,以便有针对地发表言论,而梁襄王则是远望不像个国君,没有气度,没有内在的东西而显现于外表的精神风貌;就是接近了也 见不出什么可敬畏的仪容。而下文所说的他的问话也可看他却是个贪得少谋志大才疏的庸碌之人。

第二层(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由梁襄王的突然发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结合当时的形势。孟子则简捷地回答:“定于一”,这也是梁襄王愿意听的想做到的事,于是他问“孰能一之”,孟 子便依据当时国君已做的、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发动战争之事,针对性很强地摆出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观点,这也是孟子仁政(王道)主张的具体体现。

第三层(到文末):说明不嗜杀人者得百姓归附而统一天下。

由于梁襄王问“孰能与之”,孟子便抓住机会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及时雨救活旱灾干枯禾苗为喻说明救民保民则得民归附。接着又尖锐地点明当今的君主没有 “不嗜杀人者”,而百姓盼望“不嗜杀人者”而归附他。最后说君主果真能爱民保民,百姓就会归附他,像水流到低处一样容易做到,且无敌于天下。

2、写作特点

善用譬喻,生动说理。

及时雨救旱灾干枯禾苗的比喻,极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百姓苦难现状和当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水之就下”的比喻生动说明百姓归附爱民保民国君是极容易而自然之事。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l~8题。

唐郎中李播典蕲州日,有李生称举子来谒。会播有疾病,子弟见之,览所投诗卷,咸播之诗也。既退,呈于播,惊曰:“此昔应举时所行卷也,唯易其名矣。” 明日,遣其子邀李生,从容诘之曰:“奉大人咨问,此卷莫非秀才自制乎?”李生闻语,色已 变,曰:“是吾平生苦心所著,非谬也。”子又曰:“此是大人文战时卷也,兼笺翰未更,即请秀才不妄 言。”遽曰:“某向来诚为诳耳。二十年前,实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殊不知是贤尊郎中佳制, 下情不胜恐悚。”子复闻于播:笑曰:“此盖无能之辈耳,亦何怪乎!饥穷若是,实可哀也。”遂沾以生饩(沾,施与。生饩xì,指生活所用粮食类物 品),令子延食于书斋。数日后,辞他适,遗之缣 缯。是日播引见。李生拜谢前事毕,又云:“某执郎中盛卷,游于江淮间,已二十载矣,今欲希见惠,可 乎?所贵光扬旅寓。”播曰:“此乃某昔岁未成事所怀之者。今日老为郡牧,无用处,便奉献可矣。”亦无愧色,旋置袖中。播又曰:“秀才今拟何之?”生云:“将往江陵,谒表丈卢尚书耳(表丈,表叔、表 伯)。”播曰:“贤表丈任何官?”曰:“见为荆南节度使。”播曰:“名何也?”对曰:“名弘宣。”播拍手大笑曰:“秀才又错也!荆南卢尚书,是某亲表 丈。”生惭悸失次,乃复进曰:“诚若郎中之言,则并荆南表丈一时曲取。”于是再拜而走出。播叹曰: “世上有如此人耶!”蕲间悉话为笑端。(《大唐新语》)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唐郎中李播典蕲州日 典:主管。

B.遗之缣缯 遗:留给。

C.旋置袖中 旋:随即。

D.蕲间悉话为笑端 悉:全,都。

答( )

2.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此是大人文战时卷也 文战:指科举考试。

B.某向来诚为诳耳 向来:指先前。

C.令子延食于书斋 延食:邀请吃饭。

D.今欲希见惠 见惠:见到恩惠。

答( )

3.对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李生闻语,色已变 ┏ 某向来诚为 诳耳

┗ 亦无愧色,旋置袖中 ┗ 诚若 郎中之言,则并荆南表丈一时曲取

A.两个“色”字相同,两个“诚”字不同。

B.两个“色”字相同,两个“诚”字也相同。

C.两个“色”字不同,两个“诚”字相同。

D.两个“色”字不同,两个“诚”字也不同。

答( )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4.①唯易其名 ②今拟何之

A.①只是换了他的名字 ②现在打算怎么办

B.①只是换了那个名称 ②现在打算怎么办

C.①只是换了那个名称 ②两个打算去哪里

D.①只是换了他的名字 ②两个打算去哪里

答( )

5.奉大人咨问,此卷莫非秀才自制乎?

A.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制作的吗?

B.我奉命询问大人,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制作的吗?

C.我奉命询问大人,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

D.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

答( )

6.殊不知是贤尊郎中佳制,下情不胜恐悚。

A.特殊原因不知这是贤良尊贵的郎中的佳作,下面的情况令人恐惧极了。

B、特殊情况不知这是贤良尊贵的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

C、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

D、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下面的情况令人恐惧极了。

答( )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蕲间悉话为笑端”原因的一组是

①此昔应举时所行卷也,唯易其名矣。

②二十年前,实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

③此盖无能之辈耳。

④今欲希见惠,可乎?

⑤将往江陵,谒表丈卢尚书。

⑥生惭悸失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答( )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生来谒李播,所投诗卷全是李播的诗,李播之子向李生点明实情后,他才被迫承认冒充欺骗之事。

B.李播认为李生是无能之辈而为此冒充欺骗之事,并哀其饥苦如此,施物接济而让儿子招待他。

C.李生辞别时,仍提出想要索回所投诗卷,李播见他还能说出真心话,便答应把诗卷给了他。

D.李播说出荆南尚书是自己的亲表丈时,李生非常惭愧,并向李播道歉,说自己不该冒犯荆南表丈。

答( )

附参考、简析及译文

1.B(遗:赠给。)

2.D(见惠:惠赠我。)

3.A(两个“色”都是“脸色”;第一个“诚”是“确实”,第二个“诚”是“果真”。)

4.D(其名:他的名字。何之:即“之何”,去哪里。)

5.D(大人:称自己的父亲。制:写作。)

6.C(殊:竟。下情:谦称自己的心情。)

7.C(③⑥是李播所说和李生的羞愧,非原因,有③⑥的项不能选。)

8.以“说自己不该冒犯荆南表丈”不合文意。)

[译文]

唐朝的郎中(皇帝的侍从官)李播主管蕲州政务时,有个姓李的书生自称举子(被荐举应试的读书人)来拜见。正赶上李播生病,让子弟接见了他,看了他所递 上的诗卷,全是李播的诗。姓李的书生走了以后,子弟把诗卷拿给李播,李播惊讶地说:“这是我过去参加科举考试时所做的卷子,只是换了他的名字了。”第二 天,李播派他的`儿子邀请姓李的书生,不慌不忙地问他说:“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姓李的书生听了这话,脸色已经变了,说:“这是 我平生苦心写成的,不会错的。”李播的儿子又说:“这是我父亲参加科举考试时的诗卷,再加上纸张笔墨没改变,就请秀才您不要胡乱说。”姓李的书生急忙说: “我先前确实是说谎了。二十年前,我的确在京城书铺中用百钱换到手,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李播的儿子又把这些告诉李播,李 播笑着说:“这大概是无能之辈罢了,又奇怪什么呢!他饥贫困苦如此,的确很可哀怜。”于是把粮食类生活物品施与他,让儿子邀请他在书斋吃饭。几天后,姓李 的书生告辞到别处去,又赠给他绸帛。这一天李播接见他。姓李的书生行礼感谢从前的事情完毕,又说:“我拿着郎中您的大作诗卷,在江淮间交游,已二十年了, 现在希望您把它送给我,行吗?好处是它能使我一路旅途寓所都光耀。”李播说:“这是我前些年没有成就事业时所思念的诗作。现在老了做州郡官长,没有用处 了,就把它献给您吧。”姓李的书生也没有惭愧的脸色,随即放进袖中。李播又说:“秀才您现在打算去哪里?”这个书生说:“我将往江陵去,拜见我的表叔卢尚 书。李播说:“您的表叔做什么官?”他说:“现在是荆南节度使。”李播说:“名字叫什么?”他回答说:“名叫弘宣。”李播拍手大笑着说:“秀才您又错了! 荆南卢尚书是我的亲表叔。”这个书生羞惭心慌而乱了分寸,于是又说:“果真像郎中您说的,那么就连同您的荆南表叔,我一时不该而都得到了。”于是他第二次 行礼后跑出去了。李播叹道:“世上还有像这样的人呢!”蕲州之间人们全都把这件事作为笑柄来说。

那是他的一切

高二(5) 刘宇波

偶尔和朋友在电话里聊起了小时候玩什么。我想了想,觉得大抵就是在龙潭湖或是后面那片小森林里找些树枝一类的瞎比划了。不料妈妈在旁边插嘴:“还不是 整天抱着游戏机。”

猛然想起,那时有多少无聊的下午,都是以“小霸王奇乐无穷”开始;有多少时间,都是在我们的尖叫声和大笑声中淌过;有多少回忆,都装载在那个小匣子 中,装载在插拔卡带时那“咔嚓”一声中,装载在那时屏气凝神躲避敌人枪林弹雨的一张张稚气的脸上。

于是就回忆起那时的事情,不自觉地又想了她……

舅舅是最早把我领入游戏机世界的人,那会儿我只会玩俄罗斯方块。我和舅舅常常比赛,看谁打的分高。

于是,我总会为了破舅舅的“记录”,在他工作时去他那间对我充满诱惑力的卧室,摆弄那些虚拟的方块。

舅舅有一个和蔼可亲的法国妻子,每当我站在那间卧室门口时,她总像心领神会似的,帮我打开电视,接好电源,然后亲自将手柄递给我。她只是微笑,她说话 我听不懂。

有一次,又是为了打破舅舅的新记录,我来到那间卧室旁。阿姨照例帮我准备好了一切,并微笑地将手柄递给我,于是,我马上走进去,开始了“新记录之 旋。”

小时候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总之,我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再次刷新了舅舅的记录。

游戏机是不能保存记录的,为了向舅舅炫耀我的成绩,我只有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直到晚饭时间,舅舅还没出没,父母拉我回去吃饭,我死活不干,最后父母只 好拨了些饭菜让我守着那显示着我“成绩单”的屏幕吃,可惜,到了该睡觉的时候,舅舅还是没有回来。

我只好作罢,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的战记”。

第二天,舅舅告诉我,他看见了我的“成绩”,我想,肯定是阿姨为我守着那个屏幕,我没有想过,她一晚上不曾看电视。

那时,我太小了。

后来,舅舅和那个阿姨一块儿去了巴黎。鬼知道在那个浪漫之都发生了怎样不浪漫的事,他们离婚了。

舅舅再次回北京的时候,我是一蹦一跳地去迎接他们的,可只有舅舅一人的身影,我隐隐感到:那个金发碧眼的阿姨,我再也见不到了。

有一天,舅舅突然问我:“你还记得你的那位法国婶婶给你做的西餐吗?”我摇摇头,说:“我只记得有一次,她帮我“守候”了一夜我的记录”。舅舅“哦” 了一声,说:“那晚我很奇怪她干嘛要这么做,她指着屏幕上你的那个分数,说:“这是他的一切”。”

这是我的一切。

我猛然意识到,那个无知的自尊自夸自傲甚至是自负的小孩儿,竟然如此地被她理解着并包含着,她不忍关掉那屏幕,是因为她不忍关掉我的梦想,不愿看到我 的失落,她明白,那是我的一切。

直到现在,我还会告诫自己: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周围人的理解与包含;没有他们,我会失去一切,他们,才是我的一切,需要我永远珍惜的一切。

舅舅告诉我,我的那位法国婶婶,叫“巴萨利亚”。

篇8:《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还有着与孔子十分相似的人生经历。他的大半生都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梁襄王就是他曾经游说的诸侯之一。那么,孟子与梁襄王谈论了什么?他又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样的治国良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见梁襄王》。

二、温故知新(文言字词梳理):

1、归纳本课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通“猝”,突然。

②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像。

2、分析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之东郭墦间 最终,终于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趋向

B就之不见所畏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3、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可归为4种用法: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 之”;

②结构助词,的,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③音节助词,不译,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由水之就下”。

三、问题探究:

1、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为什么他会对梁襄王产生这样的印象?

明确: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孟子对梁襄王的形象不好

“卒然问曰”: 问话的突然,说明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 言谈中流露出梁襄王既有贪图天下的野心而又惶惑、糊涂。

2、孟子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和主张,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明确:率真、耿直、刚烈,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坚韧执著,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3、面对梁襄王的提问,孟子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明确: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针对战国时期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对执政者的谏言。

4、面对这样“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阐述自己的主张呢?

明确:比喻论证

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5、用“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比直接说理更生动、形象、委婉,

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四、小结: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明确:

①发展农业生产,使民生有保障; 养民

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

③推行道德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教民

④主张统治者要自我反省,及时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

孟子的主张为什么不为当时的'诸侯所接受?

明确: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鉴赏的一般方法,从而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师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预设的各教学环节全都得以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与规范,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课堂反应情况,对课堂节奏和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的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赏析

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逵见宋江》教学设计

孟子少时文言文翻译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翻译方法

《三峡》课文备课笔记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之”

高考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
《高考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考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精选8篇)】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庄暴见孟子》教案2023-03-25

文言文复习2022-10-22

高考文言文复习有效途径2022-09-01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2024-05-16

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指导2023-03-12

有物不知数-文言文中的数学2022-05-24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2022-07-25

高考文言文作文2023-04-17

高三语文二轮教学计划2023-01-23

古文翻译在线2023-12-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