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文味的鱼”为你分享6篇“高考语文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语:出,语人曰(告诉,动词)
2、就: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3、与:孰能与之(归附,跟随,动词)
4、莫:天下莫不与也(没有哪一个,谁,不定代词)
5、人牧:今夫天下之人牧(国君)
6、诚:诚如是也(如果,假如,副词,表假设)
7、其: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助词,表假设语气)
二、通假字
1、卒:卒然问曰(通“猝”,突然)
2、由:由水之就下(通“犹”,好象)
3、说:王说(通“悦”,快乐)
4、盖: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浡:浡然兴之(通“勃”奋发,振作)
三、一词多义
1、就: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②由水之就下(趋向,动词)
2、望:①望之不似人君(远处看,动词)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盼望,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一:定于一(数作动,统一)
2、旱:七八月之间旱(名作动,发生旱情)
五、难句翻译
1、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他呢?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梁襄王)突然问(我)说:“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篇2: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封志莉
教学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氯恍酥�矣 �峦�“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
1.熟读课文。
2.阅读《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思考讨论
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课外阅读
篇3:20 孟子见梁襄王①
20 孟子见梁襄王① 孟子 梁襄王是梁惠王的儿子,庸碌无为。孟子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孟子运用譬喻以增强说服力的方法。 | |
课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②,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③。 “卒然④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⑤?’ “对曰:‘不嗜⑥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⑦?’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⑧苗乎?七八月⑨之间旱,则苗槁10矣。天油然作云11,沛然12下雨,则苗浡然兴之13矣。其如是,孰能御之14?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15矣。诚如是16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17,沛然谁能御之?’” | 注释: 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②〔望之不似人君〕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 ③〔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害怕的。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就,接近、走近。畏,害怕、畏惧。这里指作国君的威严。 ④〔卒然〕即“猝然”,突然。卒,通“猝”。 ⑤〔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天下呢?这句和下文的“孰能与之”都是梁襄王的问话。孰,谁。之,指天下。 ⑥〔嗜〕爱好、喜欢。 ⑦〔孰能与之〕谁能归附他呢?与,归附、跟随。之,代指统一天下的君王。 ⑧〔夫〕助词。 ⑨〔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历(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农历五六月。 10〔槁〕枯干。 11〔油然作云〕形容乌云密布。油然,兴盛的样子。作,兴起。 12〔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雨量充足。 13〔浡(bó)然兴之〕禾苗茂盛的样子。浡,同“勃”,奋发、振作。兴,起、挺起。 14〔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御,阻止。 15〔引领而望之〕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来解救)。领,脖子。 16〔诚如是〕如果真能这样。 17〔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由,通“犹”。就,趋向。 |
练习: 一 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运用譬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 二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文中的通假字。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4.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5.盖亦反其本矣。 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
篇4:《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篇5: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知识点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知识点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语:出,语人曰(告诉,动词)
2、就: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3、与:孰能与之(归附,跟随,动词)
4、莫:天下莫不与也(没有哪一个,谁,不定代词)
5、人牧:今夫天下之人牧(国君)
6、诚:诚如是也(如果,假如,副词,表假设)
7、其: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助词,表假设语气)
1、卒:卒然二、通假字问曰(通“猝”,突然)
2、由:由水之就下(通“犹”,好象)
3、说:王说(通“悦”,快乐)
4、盖: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浡:浡然兴之(通“勃”奋发,振作)
三、一词多义
1、就: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②由水之就下(趋向,动词)
2、望:①望之不似人君(远处看,动词)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盼望,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一:定于一(数作动,统一)
2、旱:七八月之间旱(名作动,发生旱情)
五、难句翻译
1、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他呢?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梁襄王)突然问(我)说:“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篇6:《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语:出,语人曰(告诉,动词)
2、就: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3、与:孰能与之(归附,跟随,动词)
4、莫:天下莫不与也(没有哪一个,谁,不定代词)
5、人牧:今夫天下之人牧(国君)
6、诚:诚如是也(如果,假如,副词,表假设)
7、其: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助词,表假设语气)
二、通假字
1、卒:卒然问曰(通猝,突然)
2、由:由水之就下(通犹,好象)
3、说:王说(通悦,快乐)
4、盖: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5、浡:浡然兴之(通勃奋发,振作)
三、一词多义
1、就: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②由水之就下(趋向,动词)
2、望:①望之不似人君(远处看,动词)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盼望,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一:定于一(数作动,统一)
2、旱:七八月之间旱(名作动,发生旱情)
五、难句翻译
1、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他呢?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梁襄王)突然问(我)说: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高考语文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知识点(共6篇)】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庄暴见孟子》教案2023-03-25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2024-05-16
文言文复习2022-10-22
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指导2023-03-12
高考文言文复习有效途径2022-09-01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2022-07-25
有物不知数-文言文中的数学2022-05-24
古文翻译在线2023-12-15
高考文言文作文2023-04-17
高中文言文重点虚词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