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葵”为你分享5篇“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别论”,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别论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麽意思?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陰有陽,能了解什麽是陽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陰脉,能了解什么是陰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陽脉。陽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
五时各有五脏的陽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陽脉。所谓陰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陽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陽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陽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陰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
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陽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陰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陰脉与陽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脉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一般地说:太陽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一般的说:少陽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陽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陰和少陽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陽和太陰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气争胜于内,陽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熏肺,发生喘鸣。
陰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陰陽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陽气破散,陰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陰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陰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陽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陽、死陰: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陽;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传肾,以饮传陰,无陽之候,叫做重陰;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陰,是不治的死症。
邪气郁结于陽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陽之本;邪气郁结于陰经,则大便下血,以陰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陰经陽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陰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陰一陽(指厥陰和少陽)多为喉痹之病。
陰脉搏动有力,与陽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陰陽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陽脉加倍于陰脉,当有汗出,陰脉虚而陽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陰(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陰就(指手少陰心、足少陰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陰(指手厥陰心胞络、足厥陰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陰三陽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陰陽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陽(指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篇2:黄帝内经第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第七篇阴阳别论
1关于篇名
阴阳,本篇系指脉象而言。别,另外、特殊的意思。由于本篇所论脉之阴阳,侧重于其在三阴三阳经病证诊断方面的意义,与他篇所说的阴阳含义有所不同,故名《阴阳别论》。正如明·吴昆《素问吴注》云:“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
2 内容提要
⑴脉象与四时的相应关系及其分类、主病和预后。
⑵各经的部分病变、证候、传变及其预后。
3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译文: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脉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一般的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阳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篇3:内经 阴阳别论
内经 阴阳别论
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1关于篇名
阴阳,本篇系指脉象而言。别,另外、特殊的意思。由于本篇所论脉之阴阳,侧重于其在三阴三阳经病证诊断方面的意义,与他篇所说的阴阳含义有所不同,故名《阴阳别论》。正如明·吴昆《素问吴注》云:“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
2 内容提要
⑴脉象与四时的相应关系及其分类、主病和预后。
⑵各经的部分病变、证候、传变及其预后。
3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译文: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脉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一般的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阳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篇4: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离合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离合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陽,地属陰,日属陽,月属陰,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
歧伯回答说:天地陰陽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陰陽道理。
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陰处,称之为陰中之陰;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有陽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陰气,万物才能成形。
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陰陽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陰陽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陰三陽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陰。
在少陰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陽,太陽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陰穴,其上端结于情明穴,因太陽为少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陽,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陰,太陰前面的经脉,名叫陽明,陽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陽。
厥陰为里,少陽为表,故厥陰精之表,为少陽经,少陽经下端起于窍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陽主表为开,陰明主里为阖,少陽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陽。
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陰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在外的.为陽,在内的为陰,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陰经,行于少陰前面的称为太陰,太陰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陰中之陰。太陰的后面,称为少陰,少陰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陰中之少陰。
少陰的前面,称为厥陰,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陰相合而无陽,厥陰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陰之绝陰。
因此,三陰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陰为三陰之表为开,厥陰为主陰之里为阖,少陰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陰。陰陽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陰陽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篇5:黄帝内经白话文:五脏别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五脏别论
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陰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
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
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
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黄帝问道:为什麽气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陰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
脾为太陰经,主输布津液,气口为手太陰肺经过之处,也属太陰经脉,主朝白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口的。
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
凡治病并观察其上下的变化,审视其脉侯的虚实,查看起情志精神的状态以及痴情的表现。
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麽医疗技巧。
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 白话文翻译
★ 内经句子解析
★ 什么是阴阳合同
★ 黄帝内经原文
★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别论(集锦5篇)】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人的生命境界论2023-04-29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2023-07-05
黄帝内经白话文:疏五过论2022-05-08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2022-06-29
《本经阴符》养生法述要2023-06-23
《内经》太阴阳明论2023-01-17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2023-06-26
素问太阴阳明论文言文2022-12-17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营卫生会」2022-05-22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