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s363”为你分享5篇“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
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后来那个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
有一天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数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来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当地传统,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他的家人特别伤心,与此男子哭作一团。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和尚(玄奘大师),当即笑逐颜开、欢喜若狂,立即将玄奘捆了起来,准备让他代替那个年轻男子。
玄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没办法,但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经念完?等我念完经,你们怎样处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特别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给放了。
从此以后,玄奘对般若总集的《心经》更加重视。他所翻译的《心经》,与藏译、其他汉译本相比,虽然较短,但却受过观音菩萨的特殊加持。据说他从印度取经回来时,念及和尚所赐《心经》的恩德,准备好好报答一番。谁知当他到原来的地方,不仅是老和尚,连那个寺院也消失无踪了。后人都说老和尚是观音菩萨的化现。
拓展:
千年之谜!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曾拜见的`800岁高僧
善无畏,是大唐盛世来自天竺的一个高僧,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崇,名遐中华。
善无畏,梵名“戍婆揭罗僧诃”,意为“净狮子”,唐代汉译“善无畏”,也是取其大义。他出生在中印度,父亲是乌荼国国王,从家族史来说,属于释迦牟尼佛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
善无畏自幼神姿异常,国王对他特别宠爱,十岁就让他统帅军队,十三岁就继承了王位。
兄弟不服,起兵作乱,善无畏平定了兵乱,不仅不惩治兄弟,反而将王位让给兄长,自己出家修行佛法去了。母亲虽不赞成,也拗不过他,悄悄把传国的宝珠给了他。
到了南海滨,善无畏遇高僧殊胜招提,得其传授了“法华三昧”。
来到那烂陀寺,善无畏将母亲给他的传国宝珠献出,缀于寺院大佛像的额上,顿时晶光四射,灿若日星。
那烂陀寺,乃印度最著名的寺院,寺主达摩掬多,是龙树菩萨的弟子,看上去四十多岁,实际上,年纪已经八百岁了!——玄奘(602-664)大师在四五十年前来这儿取经时,拜见过他,那时,他就是这个样子。
善无畏对达摩掬多极为恭敬,匍伏于地,投身接足,奉为根本上师。
有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达摩掬多身旁立一中国装束的僧人。该僧钵中的油饵、粟饭等中国饭食尚是温热的,达摩掬多的不少弟子都啧啧惊叹:“哇,真是神僧,东国离我们这儿有十万里,他居然能朝熟而返?”只有善无畏看在眼里,默不作声。
达摩掬多遂对善无畏说:“你能不说,这才象个真学子的样子。”于是,将《总持瑜伽三密教》传授给了他。
遵照达摩掬多的教诲,善无畏又去印度各处礼拜圣迹、广参高僧,且对种种旁门外道,破滞析疑、以念制狂。
等他游历数载,重返那烂陀寺,达摩掬多对他说:“你跟中国有缘,现在是你去中国的时候了。”
一路东行,风餐雨宿,过迦湿弥罗国、乌苌国、吐蕃国,历种种险境,曾遭强盗抢劫,盗寇以刀剑斫他,肢体毫无损伤,挥剑者只闻铜声而已!
唐开元初年(公元7),玄宗李隆基(685-762)梦中见一得道高僧来访,气宇轩昂,姿状非常。
等善无畏到了长安,皇帝见到他,跟自己所梦完全相符,欣喜异常,深幸有缘,待以“国师”之礼,降旨宁、薛王以下诸臣,跪席迎候。
有些能调遣鬼神的方术之士,见皇帝宠信新来的西域僧人,很不服气,当着皇上的面,要跟他比试神通。
善无畏恬然不动,而那些方术之士使尽力气,也施展不出任何功夫,不得不甘拜下风。
从开元五年(公元7)起,善无畏奉诏在菩提院、福先寺、圣善寺等处翻译佛经,经他力邀,悉达、无著、一行等唐代名僧共同参与,积数年之功,译出《虚空藏·求闻持法》、《大毗庐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揭罗经》等密藏经文,为密宗在唐代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善无畏曾请人在寺院里建了一座冶炉,译经之余,他亲手雕制模具,要浇铸一尊西域铜塔。
有人劝他说:“庭院深隘,万一铜汁大火把寺院的房舍给烧着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笑着说:“没问题,我知道。”到了鼓铸这一天,原先晴空忽降大雪,铜汁迸红,雪花飘白,众人无不称叹。
有一年,天大旱,唐玄宗派遣朝廷重臣高力士召请善无畏祈雨。
善无畏对皇帝说:“今年的旱情,乃天之定数,不可强召致雨,否则,必会暴雨成灾,损失更大。”
玄宗说:“天旱酷暑,人畜都受不了啦,只要能下雨,总比干旱强呀。”善无畏推辞不掉,只好答应试试。
高力士受皇帝之托,跟善无畏一起去圣善寺,并督促内府官员,将早已备好的幡幢螺钹等祈雨用具速速送去。
善无畏见内府送来的用具,不禁笑道:“靠这玩意儿就能致雨啦?”摆摆手,叫人拿走。
他以自己常用的一个盂钵盛满清水,拿一柄小刀,插入水中搅动,边搅边念咒。须臾,水中出现一物,似龙,赤色,大如拇指,一会儿游到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
善无畏继续搅动,继续念咒。俄顷,有白气自钵中升起,迳上数尺,稍稍引去。
善无畏对高力士说:“你快回宫吧,马上要下大雨了。”
高力士骑上快马,疾驰而去,回头看,只见白气升腾疾转,自讲堂而西,像一匹素练,翻空而上。既而天昏地暗,电闪雷鸣,高力士跑到天津桥时,瓢泼大雨已随马而至,阵阵狂风,将街上不少大树也连根摧倒。当他奔进皇宫时,衣服早已淋得湿透。
善无畏的神功,令唐玄宗深为震撼。雷雨过后,玄宗不顾帝王之尊,跪在善无畏面前,叩了三个头表示敬畏之意。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善无畏想回西域终老,皇帝降旨,说了他一大通好话,中心意思就是挽留他继续留在大唐。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十月七日,善无畏以右肋累足的姿势,奄然而逝,享年九十九岁。
善无畏逝世后,弟子将他真身置大木龛中,供在圣善寺,仍可日日朝奉。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三日,善无畏的真身,移驻龙门西山广化寺。其时,虽已三年,真身犹如当初,未见大变。
宋代的赞宁,撰写了《宋高僧传·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时在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赞宁曾去拜谒过善无畏的真身,看上去身体有点缩小,皮肤略黑,骨相隐隐可见。此时,距善无畏去世,已有二百四十余年了。
自善无畏去世后,历朝若遇旱、涝灾害,只要到其像前祈请,多十分灵验。
篇2:玄奘与《心经》
玄奘与《心经》
《心经》在中土曾有过七种汉译本,其中以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代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著名。《心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呢?我们由玄奘大师和《心经》的关系来加以探讨。
玄奘,俗姓陈,名祎,河南洛阳人。其兄长捷法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受兄影响,陈祎13岁亦入净土寺礼道基法师出家。他聪颖异常,读了很多经论,并且遍游国内丛林名刹,参访善知识,研究大乘佛学。结果发现两个问题:一、觉得中国的经论还不完备,而且也多隐晦难明之处;二、教义矛盾、歧见颇多。加上原来就欣慕法显法师西行取经的壮举,于是发愿西行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四月一日,他偷关出国。一路受尽千难万险,西行五万多里,直至贞观七年才到达印度。他遍历印度诸国,广学圣教。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师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宗要。随着学问渐高,声望日隆,受到当时印度的戒日王推崇,特在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敷设宝座,请师为论主。法师升座,大开法席,一连讲了十数天,众皆折服,莫不皆大欢喜,叹未曾有。
法师先后留印达十数年,一共游历三十个多国家。于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国。唐太宗敕住弘福寺,在玉华宫专事翻译。所译经论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为杰作。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一路上受尽艰险, 是怎样克服的呢?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说:大师经过八百多里的沙漠时, 上无飞鸟, 下无走兽, 也无水草, 单骑独行, 常常遇到诸多恶鬼怪, 奇形异状, 在他前后围绕, 惟念《心经》, 怪影才会消灭。
据说还有一次,他走到一条河边。当时印度外道众多,迷信愚昧。当地人相信河神,每年都要用活人祭祀。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正要把这个人扔到河里去。这个人正与家人告别。在时,突然看见玄奘大师,就一拥而上把他捆起来,要让他代替原先选定的人。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不可理喻,就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开始诵持《心经》。当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一位得罪了神,就连忙放了玄奘法师,听任他离去。
玄奘大师,历经数年,能够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到达印度,除了大师的菩萨之大愿力,坚韧不拔之毅力,也得益于《心经》神力效能。
那么玄奘大师是在哪儿得到《心经》的呢?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里提到过,唐僧收了八戒为徒后,师徒三人辞别了高老庄的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三人走了一个多月,行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八戒道说:这山我认识,叫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师徒三人老远看到一棵树上搭有一屋。刚走到树下,就见一禅师出了草屋,跳下树来。三藏下马拜请西天大雷音寺在哪里。禅师说,很远,而且路上多有虎豹。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这是小说中玄奘大师得到《心经》的过程,不足为据。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敦煌遗书》中有《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原文见日本大正藏第八卷第八五一页)。该文是从“西京大兴善寺石壁”上录出的,由玄奘亲授、不空和尚润色。经文的《序》中说:
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场内。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因话所之。乃难叹法师曰。为法忘体。甚为希有。然则五天迢递。十万余逞。道涉流沙。波深弱水。胡风起处。动塞草以愁人。山鬼啼时对荒兵之落叶。朝行雪巘。暮宿冰崖。树挂猿猱。境多魑魅。层峦叠于葱岭。萦似带雪之白云。群木蔟于鹫峰耸参天之碧峤。逞途多难。去也如何。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遂乃口受与法师讫。至晓失其僧焉。三藏结束囊装。渐离唐境。或途经厄难。或时有阙斋。馐忆而念之四十九遍。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则辄现珍蔬。但有诚祈。皆获戬佑。至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旋绕经藏。次忽见前僧。而相谓曰。逮涉艰险。喜达此方。赖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由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还满尔心愿。我是观音菩萨。言讫冲空。既显奇祥。为斯经之至验。信为般若。□为圣枢。如说而行。必超觉际。究如来旨。巨历三只。讽如来经。能销三障。若人虔诚受持者。体理斯而勤焉。
起初,玄奘法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里。遇到一位僧人有病,他前去慰问。交谈中说到他要往西方天竺等国学法取经。那位僧人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等国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烈风呼啸,像山鬼啼哭,荒丘上的落叶野草,瑟瑟抖索。白天行走雪山上,晚上宿在冰崖下。猿猴和魑魅,出没在崇山峻岭、参天密林中。路上这样艰险,怎么去呢?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法师如果受持,可以保护你平安往返。”这样就把心经口授给了玄奘法师。到次日早晨,那位僧人影踪不见,玄奘法师就打点行囊启程。此后,有时候路上经历厄难,有时候没有食物,回忆所受经文,念诵四十九遍,则迷失路径则有人来指引,肚中饥饿食物蔬菜就有人奉献于前。凡是诚心祈求,都获得回应。来到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在围绕经幢诵经时,玄奘忽然见到那位僧人。僧人对他说:“很高兴你凭着我昔日授你的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跋涉艰险,从远方来到此地。今后将保佑你早日实现取经的心愿。我是观音菩萨。”说完腾入虚空。
从记载中,可知《心经》由观音菩萨示显僧人之相授给玄奘法师的。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
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能令去。及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此段与序中菩萨授经因缘相合。而本经持诵之神验,亦即此可为证,可见一斑。
传记中说到玄奘法师照顾病僧,病僧无以为报,授《心经》予之。
两种说法, 虽然稍有些不同, 但心经是有人口授给玄奘法师, 心经的效应, 那都是一样的`。当然,伴随着玄奘法师平安往返的《心经》,可能是梵文的《心经》,也可能是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 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义理更是精妙, 不可思议。 它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法师所译的《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应品第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出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中心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但却由浅入深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它能给一切众生,打破迷情妄执,启示解脱法门;处处即色明空,层层破妄显真,乃至广阐诸法皆空之理,从世间有情的五蕴,一直空到出世间的无智无得。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
篇3:玄奘法师与《心经》的传奇
玄奘法师与《心经》的传奇
孙悟空神通广大,终究是《西游记》里面的神话,真正的唐僧西天取经之所以成功,不是依靠孙悟空,而是依靠《心经》的力量。
据历史记载,唐僧于取经途中,遇一高人传授《心经》后,常常念诵,一旦遇到危难,即遇难呈祥。
唐朝玄奘法师(600~664),又叫唐三藏,俗称唐僧。因为《西游记》使之他的名字而家喻户晓,可一般人只知道《西游记》上不分是非好坏的唐僧,却不知唐僧是我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高僧,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翻译家,是印度护法系唯识学在我国的主要奠基者,由于他的'取经让印度大乘佛教流传到了中国,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实际推动者。
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法师奏请西行取经,但没有得到批准。他求法心切,便从长安潜行出关,白昼隐伏,夜间赶路,历尽艰难,西行取经。
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在四川时,曾于路上看到一个病人,满身生疮,污臭难闻,衣服也穿得非常破烂,玄奘法师心生怜悯,就把他带到寺里,给他请医生治病,又给衣服和饮食,对病人多方照顾。这个病人深感法师救护之恩,就传授他一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玄奘法师得到心经后,心里感到十分欢喜,就发心修持这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从此,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取经,出关以后,凡在有困难危厄的情况下,都经常一心称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然后遇难呈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有灾难,当下都得消除,转危为安。史载法师在沙漠八百余里中,恶鬼异类,绕人前后。法师念观音名,鬼类仍未全去。法师于是念诵《心经》,一发声,恶鬼异类都散去了。
又传,玄奘法师在益州空慧寺里忽然遇到一个生病的和尚,这位和尚知道法师就要继续上路去印度求法,就非常欢喜赞叹,同时又说:“去中印度要经过很远很远的路,中间有不少艰难险阻。”这位生病的和尚,发慈悲心就口授他《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再叮嘱玄奘法师,如遭到种种苦难危险时刻,要一心恭敬称念《心经》,在往来路上,一定会得到感应,可保平安,没有一切苦难。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法师再去寻找这位和尚,已不见了。后来法师离开国境,在旅途之中,凡遇有困苦厄难环境,或碰到粮食发生缺乏时候,或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键时刻,法师都随时随地至诚称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于至诚感通,当下就得到灵应,转危为安,离苦得乐。在西行印度取经的前进道路上,经过千山万水,悬崖峭壁,终于到达了中印度。在佛成道处摩竭陀国,那里有一座那烂陀寺,当法师正在绕坛礼拜的时刻,突然间又看到上次在空慧寺碰到的那位和尚。玄奘法师说:“蒙你口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心经》,我在一路上,每当遭遇一切艰苦厄难时刻,总是一心诵念,仰仗《心经》的护佑,处处都得到顺利,使我安全到达西天,满我心愿,表示诚恳的感谢。”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唐僧取经成功与《心经》有不解之缘。这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不但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而且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灵感,有求必应,所以玄奘法师普劝人们要受持这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念诵《心经》的感应事迹,古往今来,不胜枚举。《高僧传》二集记载:
唐朝有个静之禅师,俗家姓赵,雍州高陵地方的人,活到78岁,喜欢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观想,依照经文修持学习,性情乐于出家。贞观初年,隐居在光化寺。大约有十几年,经常在茅棚打坐,不住在僧房里,所以四面八方集合来崇拜他的有200多人。他昼夜六时,身口意努力保持清净,精进勤奋的修行,决不辜负一点光阴。当时鼻内生了一个肉瘤塞住,百种药方都医治过,毫无效验,有个和尚告诉他念诵《般若心经》一万遍,所生的肉瘤便落了下来。
现代的感应也有:
我在民国六十七年某夜,阅读《玄奘法师传》,知道了伟大的玄奘法师因要到印度求经,横渡大沙漠时,因一时不小心将随身所带水壶的水流失了,好几天没有水喝,人马俱疲。忽见海市蜃楼以及许多魑魅围绕在其四周,大师心中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有些魑魅应时消失,但却还有一些在纠缠着,大师心中又默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遍,应时所有的幻境都消失了。我阅及至此甚为赞叹《心经》的不可思议功德。因已夜深,熄灯就寝,当躺下不久,很清楚地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由远而近,由下而上压在我身上,顿时全身动弹不得。我习惯性地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数声,猛然想起刚刚才阅读到玄奘大师诵《般若心经》却魔之事,也就开始默念《心经》,当念尚不到三分之一的经文时,这股无形的力量旋即离身而去。从此更加觉得诵念《般若心经》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
般若波罗蜜多是心灵的智慧,是众生心灵的依靠,当我们百无聊赖、走投无路的时候,念诵《心经》可以挽救自己,学习玄奘法师用“心”踏平坎坷。
般若禅语
一切皆空,那么还有什么妖魔鬼怪能存在呢?
篇4:心经与玄奘法师的殊胜经历
关于心经与玄奘法师的殊胜经历
我们学习了《心经》,就要用《心经》。用《心经》包括用《心经》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修行,指导我们净化生命,净化生活,进而净化社会。
各位大德:今天讲一个持诵《心经》的功德感应。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受尽种种苦难。这些苦难有的是来自道路险阻,有的是来自自然界的恶劣气候,也有的是来自人为的土匪抢劫,总而言之,困难重重。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些困难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在玄奘法师没有启程去印度之前,曾经到过四川,那里有个空惠寺。他在那里遇到一位有病的法师。这位有病的法师知道玄奘法师发愿西行取经,赞叹不已。这个有病的法师来自印度,他熟悉到印度的路程,便告诉玄奘法师,此土到天竺有十万里程,不但要翻山越岭,还有种种人为的障碍,凭个人的力量要想克服取经路上的诸多困难,极其不容易。接着就把从东土到天竺,路途上所要经过的种种艰难险阻向玄奘法师描述了一次。
描述完了,又对玄奘法师说: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如果能够受持这个法门,就可以保你往来西天一切平安。玄奘法师闻听此言,非常的欢喜,当天夜里就请那位有病的法师传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当时是通过口授,而且是用梵语口授,玄奘法师学会了,接受了这个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第二天早上,玄奘法师再去找那位有病的法师,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不知何往。玄奘法师对此心领神会,觉得这个病僧决非等闲之辈。
在取经的路途中,遇到种种厄难,有时候甚至有丧生失命的危险,玄奘法师就修持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这个心要法门是什么呢?就是一本梵文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情,他就将此经持诵四十九遍,每每都能化险为夷,都有非常大的感应。就这样,玄奘法师在遭遇种种困难的情形下,凭借着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加持,平安地抵达了印度。
玄奘法师当时到达的,是印度一个叫做摩竭陀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佛教大学,古代的佛教大学就是一座大的寺院,叫做那烂陀寺。那里住了几千个出家人,有几百位有修、有证、有学的大德高僧,其中就有玄奘法师从学的戒贤法师。戒贤法师是古印度修证最到位,学问最渊博的一位法师。当时他年高七百岁,在玄奘法师没有到印度以前的一两年,就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人世。而后弥勒菩萨就托梦告诉他:你暂时还不能走,大唐有一位求法的青年法师,聪明绝顶,智慧超群,要来天竺学习佛法。请你为他传授《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就按照弥勒菩萨的嘱托,继续留在人间,他要把法传给玄奘法师。
就在玄奘法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瑜伽师地论》的时候,他与那位病僧不期而遇。那位病僧看见玄奘法师求法的愿望得以满足,就满心欢喜地祝贺他,并告诉他:我们昔日大唐一会,今天又在这里重逢。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是观世音菩萨一路加持,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一路加持,才使得玄奘法师前往西天取经的弘誓大愿得以实现。这件事记载在《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当中,这篇序为玄奘法师的大弟子窥基法师所写,不是别人口耳相传,不是道听途说,是窥基法师亲自从师父那里听来,然后把它记下来,写在这篇序言当中。
这一部经,本来已经在《藏经》当中失传。在一百多年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许多南北朝、唐人的写经,其中就有这部经典。这是一篇非常稀有难得的文字。
这里有三件事,应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一件事就是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这是一件续佛慧命、弘扬大法、震撼古今的大事,他完全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佛法的传播,为了续佛慧命,所以能够感得观世音菩萨显灵,亲自授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说明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这件事的重要和伟大。
第二件要注意的事情就是持诵《心经》的感应,的确是不可思议。玄奘法师作为一个以文字般若来弘扬佛法的三藏法师,他的修持就是以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为常课,时时忆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第三,观世音菩萨是一位为了帮助所有众生,为大众奉献自己身躯血肉的人,“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现一个病僧,为玄奘法师口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这也是对玄奘法师的一种考验。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要传授这样重要的法门,你是否能够真心诚意地信受奉行。玄奘法师是过来人,只要是佛法,不管是由什么样形象的人说出来,那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都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都一定要信受奉行,相信它是真实不虚。
再就是这篇文字的.可靠性。这个信息是由玄奘法师的嫡传弟子窥基法师记录在《心经》序言上,而且在敦煌石窟里保存了上千年的时间,其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
我们学习了《心经》,就要用《心经》。用《心经》包括用《心经》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修行,指导我们净化生命,净化生活,进而净化社会。我们在用的过程中,也要深信不疑持诵《心经》就会有感应。没有诚心,何有感应。这是古今所有的感应事迹无数次证明过的事实。
我们如果把《心经》后面的咒语作为持诵的功课,也就同念佛号、观呼吸一样,同样是一个法门,而且是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每天持诵至少四十九遍,多则不限。一定会有感应,一定会对我们的修行、身体、事业、家庭都有帮助。古今有许多修行的人,包括僧俗二众,专门以《心经》这个法门作为专修的课程,会写字的,用书法写《心经》来修;不会写字的,每天念诵《心经》。修的时间长了,就自自然然能达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目的。
篇5: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心经》,是最有加持力的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心经》,是最有加持力的
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经过添油加醋、随心所欲的改编,早已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很多对佛教一窍不通的人,都知道鼎鼎有名的唐玄奘。
当然,因为作者的原因,其中的故事,已经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根本不符合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的真正历史。从小说看来,似乎他之所以能够西天取经,全都归功于他的几个徒儿了,其实,唐玄奘的取经经历,并不是像书上所说的那么神乎其神。
据说,虽然唐玄奘前往印度取经时,刚开始有很多人随行,但后来就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了。走到大戈壁沙漠时,因为打翻水袋,迷失方向,以致人与马均渴倒而不能前行,玄奘连续四夜五天滴水未进,只能倒卧在沙漠里,口念观音名号,直到第五夜,老马从阵阵凉风中嗅到了水草的气味,玄奘大师才算逃得一条生路。且不必说这些九死一生的经历,仅仅从大戈壁到达犍陀罗,其间至少还要徒步翻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再翻越帕米尔高原,个中艰辛,恐怕是鲜为人知的'。
在他西天取经的经历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下面这段情节:有一次,他路经一个寺院时,听到里面有人在大声哭泣。他走近一看,发现是一个全身糜烂(就像现在的麻风病)的和尚在哭。虽然玄奘深知路途遥远、凶吉未卜,但看到这个和尚很可怜,他就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为他治病。后来,那个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玄奘才辞别前行。临行前,和尚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经典以示感谢,那部梵文经典,就是著名的《心经》。
玄奘一路上随时都在阅读这部经,尤其是在遇到一些违缘、障碍时,只要他一念这部经,违缘、障碍等等就马上消失无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次,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前面有好几千人聚集在一起,出于好奇心的驱使,他上前一看,发现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当时印度有九十五种婆罗门,在这些婆罗门中,有些境界很高,也有些境界很低,保留着很野蛮的风俗,当时,这些婆罗门教在印度比较兴盛)。
这些婆罗门为了供奉恒河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年轻男子,准备将他扔进河里。他的家人都非常悲痛,与男子抱作一团、泪流满面。
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当即喜笑颜开,准备让唐玄奘代替那个年轻男子,随后,便立即将唐玄奘捆了起来。
唐玄奘告诉他们说:如果你们今天非要把我扔进河里供奉你们的河神,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一个要求你们必须同意!
婆罗门连忙问他是什么要求。
唐玄奘回答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我每天的经是必须要念完的,等我念完了经,你们怎样处置我都可以。
这群人觉得玄奘的要求并不过分,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之后,天空马上变得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非常害怕,觉得这个人可能是不能得罪的,便将唐玄奘放了。
在唐玄奘取经的途中,这种类似的危难和违缘非常多,每次他都靠《心经》度过了这些难关。
令人惊奇的是,当唐玄奘从印度返回时,念及和尚所赐《心经》的恩德,他准备好好报答一番。谁知当他找到当时寺庙所在的地方时,不仅老和尚,连那个寺庙也消失无踪了。
人们传说,当时的那个老和尚,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化现成老和尚,亲自将梵文版的《心经》交给了唐玄奘。我以自己的分别念进行观察,认为这种说法应该是言之有理的,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再加上《心经》是释迦牟尼加持舍利子与观世音菩萨对话而形成的一部经典,经中所有的内容全部是经由观世音菩萨宣说的。如果观世音菩萨化现为和尚,将梵文版《心经》交给唐玄奘,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认为,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心经》,是最有加持力的,如果要持诵,完全可以依照玄奘大师的译本。
★ 《心经》系列自序
★ 我的唐玄奘作文
★ 《心经》修法
★ 观潮释句导读

【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共5篇)】相关文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2023-04-26
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022-11-1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翻译2023-11-0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妙用之诸佛境界2022-05-0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2023-02-06
念诵《心经》古今感应事迹2022-09-2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表解2022-11-25
《心经》的学习资料2022-12-1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释义2023-06-16
创业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