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德格尔视野中舍勒思想的形态与意义(共10篇)由网友“小狗饲养员”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析海德格尔视野中舍勒思想的形态与意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浅析海德格尔视野中舍勒思想的形态与意义
浅析海德格尔视野中舍勒思想的形态与意义
海德格尔思想的创造力常令人惊叹,但若我们看得更细就会发现,这种创造力深深地植根于他对其他思想的强大的学习能力(本己居有、自行转化之能力)。在曾令海德格尔受益甚多的同代学者中,马克斯舍勒占据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
在堪称思想日记的《黑皮笔记》中,海德格尔曾有这样的独白:《存在与时间》乃是很不完善的这样一种尝试:尝试着进入到此在之时间性中去,以便去对那个自巴门尼德以来的存在问题进行重新发问。对于这本书所遭遇的异议,我直到今天也还没有足够的敌人这本书没有为我带来一个伟大的敌人。海德格尔的意思是《存在与时间》的真正意图始终在遭遇误解,人们几乎从未真正读懂它。惟一的例外或许是舍勒。按弗林斯的报道,当《存在与时间》在1927年春季出版时,海德格尔立即就将此书寄赠给舍勒,后者随即着手展开研究并写下若干评注。晚年的海德格尔告诉弗林斯:在那个时候,舍勒即使不是惟一,也是极少数认识到《存在与时间》价值的哲学家之一。
一
1928年5月,正当海德格尔在马堡大学进行《以莱布尼茨为起点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这一讲座时,舍勒突然因心脏病发作于19日在法兰克福去世。两天之后,海德格尔打断了这一讲座的授课进程,在课堂上临时宣读了一篇名为《纪念马克斯舍勒》的悼辞。
在这篇悼辞的开端处,海德格尔描述了舍勒之死带来的震惊与震憾:马克斯舍勒死了。刚从一种伟大的、具有大幅度和多层次之规模的工作中出来的他,处在向终极和整体进行突进的一种新的起跑阶段中的他,正在一种新的、载有其甚多期盼的教学活动的开端处的他,死了。紧接着,海德格尔给予舍勒思想以极高评价:马克斯舍勒且完全不论其创造力的规模和特性乃是今天德国最为强劲的哲学力量,不,他乃是今天欧洲甚至是在当前之哲学本身中最为强劲的哲学力量。然而何以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其依据何在?
为此,海德格尔回顾了舍勒思想之形成所具有的那些机缘:舍勒的哲学开端受到了奥伊肯生命哲学的影响:此外,舍勒是从一种实证科学即生物学出发的:决定性的推动则来自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并且舍勒清楚地看到了现象学的那些新的可能性。他并没有外在地接受和使用这些可能性,而是亲自本质性地促进了这些可能性并且立即就把它们带入了与哲学的那些中心问题的统一性之中:这首要地是通过他对伦理学的形式主义的批判而得到了证明。与柏格森的争辩对他而言也是重要的。
二
舍勒的道路,哲学的一条道路,曾经如此闪现在海德格尔面前。然而,这究竟是怎样一条道路,或者说,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舍勒的道路具有何种本质性的意义以至于能被称作哲学的一条道路( ein Wegder Philosophic)?
按此前的分析,舍勒这条本质性的道路是一条哲学人类学的道路,是在整体关联中对人之所是的追问。关于这一点,无论是舍勒自己的文本还是学者们的研究,都已使之得到较充分的揭示,故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我们在此将把重心放在对刚刚提出的那一问题的追问上,更确切地说,将是对这样一种问题的追问: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对于海德格尔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海德格尔究竟从中读出了何种深意,以至于他给予舍勒如此高的评价?
鉴于问题本身的幅度、深度以及复杂程度,为了使接下来的探讨进程变得更易把握,在此我要对上述问题预先做出一个简要回答:舍勒的`整体发问是基于整体关联的对人之所是的发问。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这切近于他所思考的人与存在的关联问题,而这种关联问题恰恰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问题( Grundfrage)。并且,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这一基础问题绝非仅仅是其本人思想的基础问题,更是西方思想本身从过去走向未来的那个独一无二的、历史性的基础问题。
三
德国哲学中的哲学人类学思想并非始于舍勒,但在海德格尔看来,惟有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才呈现出真正令人深思的东西。
《康德书》抄录了舍勒的一番话,它显然引起了海德格尔的共鸣: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的时代一样,关于人有着如此大量而又如此多样的知识:也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的时代一样,关于人的知识会以一种如此强烈和如此迷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迄今为止,更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的时代这样,能够如此迅速和如此容易地提供出这一知识。但是,同样也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的时代这样,对人是什么的问题知道得如此之少:更没有任何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人竟然如此地成为问题。江进一步地,以未曾明言的方式,海德格尔道出了舍勒的哲学人类学之规划的深远意义:这种哲学人类学把问题之追问推进到了这样一个境界:哲学的核心问题都从人这里而来,并不仅仅因为是人提出了这些问题,而是因为这些问题就其内在内容而言,都与人有着某种关联。所有核心的哲学问题都寓于人的本质存在中。
四
在对舍勒思想的转化工作中,海德格尔既看到了他所理解的舍勒思想的伟大之处,也指出了他所发见的舍勒思想的限度。1928年的马堡讲座为此提供了较充分的见证,可供我们对相应的切近问题和转化工作做出具体而细致的考察。
在此讲座中,海德格尔指出: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主客体关系问题一再地被当作认识论的基础问题加以讨论,但都半途而废,因为此问题从未得到彻底深思。问题的重心不在于主体或客体,而应在关系/关联本身。海德格尔坦承《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准备性的主要任务即在于:把这种关联在其源始的本质中彻底地带到光亮中来,更确切地说,是在一种十分基础性的意图中这样做的,这一意旨很快就被舍勒隐约地察觉了,但舍勒是以别的途径和出于别的意图而抵达了近似的洞见。
篇2:海德格尔思想中物的意义论文
海德格尔思想中物的意义论文
一、作为用具的物
西方形而上学惯常的做法是,设定一种超然于主体的、自在自为的物的世界,比如,笛卡尔的“物”就是完全不同于意识的、朴素意义上的物质(Materie)。关于物质的本质,笛卡尔写道:“物质或物体的本性,并不在它是硬的、重的、或者有颜色的、或以其他方法刺激我们的感官。”它的本性在于广延,它是一切变化中始终保持不变的东西,换句话说,“它的本性只在于它是一个具有长、宽、高三量向的实体”。
笛卡尔对广延物的定义为其后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登场拉开了帷幕。但是,海德格尔认为,这个定义仅仅在虚假的意义上适用于自然物,或者说纯粹的“物质”,根本无法解释使用物。简单讲,海德格尔的“物”不是“物质”,不是自然物,是工具意义上的使用物,而使用物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是纯粹的物质,它的价值和意义这种非物质的东西不能建立在不具价值和意义的纯粹的物质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如何借助物来领会这种非物质的东西呢?传统西方形而上学认为价值是附着在物上的,但这个“附着”在存在论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其实通过自然物来解释使用物是行不通的,因为只要承认价值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部分,我们就得承认笛卡尔对物的洞察的方法论基础不仅仅是不完整,而且是彻底错误的。笛卡尔方法论的漏洞不可能再通过其它补充、拼凑、联结等方式来解决,而应该是彻底的转向,并以此对“物”做一次更始源的阐释。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考察的是作为用具的物,他通过区分“在手状态”(present-at-hand)与“上手状态”(ready-to-hand),讨论了人与物的关系。当人意识到作为用具的物在其手中的时候,“在手状态”这种关系就会呈现出来。芬伯格对此给出了一种社会学的阐释,他指出,在手状态“这种独特的措辞说的是,它们在特定使用方面被给出的方式,即它们所提供的‘有用性’的给出方式”。当我们观察一台纯粹电脑的时候,电脑就是一种“在手”的物。相反,当用具的使用者对其用具毫不留意、仅专注于他使用用具所完成的任务的情况下,“上手状态”这种关系才会产生。人在专注于看电影的时候是意识不到电脑的存在的,此时的电脑就是一种“上手”的物。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重新回到了古希腊关于物的概念。“πραγματα;这就是人们在操劳打交道(πραξιξ)之际对之有所作为的那种东西”,在这里,物最先被揭示为用具,物在生存论意义上就是用具,易言之,用具是物的本真状态。作为用具的物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物的存在先已是整体性的,二是这个整体性的指引联络确保了具有一定特征的物的存在。
严格地说,从没有一件用具这样的东西“存在”。属于用具的存在的一向总是一个用具整体。只有在这个用具整体中那件用具才能够是它所是的东西。用具本质上是一种“为了作……的东西”。有用、有益、合用、方便等等都是“为了作……之用”的方式。这各种各样的方式就组成了用具的整体性。在这种“为了作”的结构中有着从某种东西指向某种东西的指引。
“为了作……之用”就是作为用具的物的存在,所以,人们基本上不会注意我们与世界打交道中遭遇到的物,而会注意物的“为了作……之用”,即“有用性”。换句话说,在操劳的过程中,人们关注的并不是它们的客观属性,而是它们的有用性。因此,物的存在、物的意义最早从使用中出现,是人们认识物的基础。物的专题化、客观化、对象化只当在用具残缺的时候才有可能。只当它与指引联络的关系破坏的时候,物才显现,才能被意识到。这种破坏是走向依据科学态度观察纯粹物的第一步。此时,物才表现为非世界化,表现为世界性(整体性)的褫夺。
只有当人们从这种整体性抽身而出时,才能够遭遇到“纯粹的”物,也就是作为主体之对象的自然物。因此,笛卡尔以自然物说明物是不可能的,笛卡尔将广延作为物的规定必然是独断的,他的认识论是无根基的,他的“物”也必然是臆想的。但随着数学自然科学的发展,笛卡尔之物又恰恰是最具统治模式的。
“我思”不是人与世界最切近的打交道的方式,因为按照笛卡尔的“我思”来行动的话,人们甚至都“很难密封信笺、点亮烛光”。这种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意识与物的打交道的方式是一种“在手状态”,它只是“上手状态”的残缺形式。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表明,物在上手状态中与此在打交道是此在原本与物最切近的交往方式,一种先于表象的状态,一种与生俱来的方式。换言之,前反思性认识是更原本和更在先的,它就是“操作着的、使用着的操劳”。
这种操劳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它不仅不同于表象、直观、反思,而且还先于它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先于”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在先,更多是指我们本来、一直、当下都处于此种“操劳”之中。在操劳之中存在,就意味着此在已经在根源上绽出于始源的空间,与之一道的是物与此在的不可分离的协和性,而当上手事物变为在手事物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表象某物的时候,三维空间才映入眼帘,所以,上手事物在此在操劳的状况下绽露的“在……之中”的空间性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空间维度的基础和条件,也就是说,操劳的空间性是笛卡尔广延物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周遭上到手头的东西之所以能够与此在照面都是建立在操劳的空间性前提条件上的,也就是说,此在的物之所以能够和此在照面是建立在此在的基本结构基础上的。
二、作为持存物的物
海德格尔可能在撰写《存在与时间》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在之后不久写的《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他就指出,形而上学本身具有技术性的、制作性的把握解蔽的特征,是一种“制作主义的形而上学”。制作牵涉到在制作物之前的理念。这是古希腊人对制作的最初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历史上种种对实存的解蔽就沿袭了制作主义的解蔽传统,人类早已开始将技艺和此在的制作活动强调为把握一切解蔽模式和存在者本身存在的方式。上帝造物观念也处身于这一形而上学之中,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同样无法置身于这一形而上学之外。这种从对传统形而上主客二分的批判转向对形而上学之技术性、制作性的批判,实则已经是海德格尔从更基础的层面面对传统形而上学,此在这种有目的的存在者在现代技术世界中的命运也在这种技术性的形而上学中得到了明确阐释。事实上,技术性的形而上学在现代已经演变为技术本身,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形而上学的具体体现。
作为现代形而上学的技术,它“已经使无间距的东西占居了统治地位。在切近之缺失中,我们上面所讲意义上的物作为物被消灭掉了”。为什么说技术消灭了物呢?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本质展开了追问。他指出:“通行于世的关于技术的观念,即认为技术是一种手段和一种人类行为,可以被叫做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对于现代技术也是准确和适切的,现代技术被认为是合目的的手段,这无可非议,但正确的东西未必真实。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分析是在更大的世界图景下展开的,“现代技术的本质是与现代形而上学之本质相同一的”。如果现代形而上学在遗忘存在的前提下,通过对某种主体的阐释和某种真理观点为这个时代的本质形态奠定了基础,因而在现代形而上学的框架内解析现代技术定然是某种主体的目的和工具,那么其本质被认定为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结论就不足为怪了。
但从切近来看,技术不是作为目的的工具性的手段,而是比手段更本质,“乃是一种解蔽方式”。通常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只是这种技术存在论意义的派生物,仅仅是存在者意义上的东西。技术按照特定的方式将物带入在场,让其显现出来。技术将物揭示为具有特定特征的特定存在。技术已经成为基本的解蔽方式,是支配一切语言和行为的实践,而这种实践使人们周遭的物以特定的方式显现了出来。
具体说来,现代技术的这种解蔽方式并不把物自身带上前来(hervorbringen,bring forth),这种解蔽是一种“促逼”(herausfordern,challenge)的解蔽。贯通并且统治着现代技术的解蔽,具有“促逼”意义上的摆置特征。这种解蔽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在技术活动当中,“地球及其大气都变成原料,人变成被用于高级目的的人的材料”。
三、作为聚集四方的物
1935—1936 年在弗莱堡大学期间,海德格尔通过专门分析康德关于“物”的思想澄清了西方关于“物”的思想流变,这一成果集中体现在《物的追问》一书之中。海德格尔的主要观点是,康德的物自身完全被简化成了表象的根据,这种物自身只是对象自身,而对象根本不是自立的物。更关键的是,海德格尔在这段时间也意识到了《存在与时间》乃至整个30 年代的困境,此在也因之不再是其哲学的唯一主题,对物的沉思也不再围绕此在的.筹划展开。1949 年12 月海德格尔于不莱梅(Bremen)所作的题为《观入在者》(Einblick in das was ist,InsightInto What Is)的四个演讲分别是《物》《集置》《危险》和《转向》。在格拉汉姆·哈曼看来,比起被估计过高的《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来说,不莱梅演讲更可称为海德格尔的第二个学术高峰。
在《物》一文中,海德格尔仍以“什么是物”切入主题,他用壶的例子诠释了这个问题。什么是壶呢?它不仅仅是某种容器,某种被表象的对象,而且是某种自立的东西,即壶本身。对象不是物,对象与物有何区分呢?在海德格尔看来,“对象”用于描述处于非本真状态的、现成在手的实体,而“物”用于指称处于本真状态的、具有内在现实性的实体。壶不只是一个对象,原因是无论人们有无凝视它,它都是一个容器。人们或许会说,在海德格尔前期的著作中,锤头也具有如此特征,它一直都是一种用具。但在海德格尔前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他更关注的是此在的生存需要:无此在就无物。在他后期的《物》中,他更强调的是关乎此在但不取决于此在的自立的物。
壶是一个作为器皿的物,需要人的制造,但这并不意味着,壶的物性是人的某种东西。壶之为器皿,并不是因为它是被制造出来的,而是说,它是器皿,所以必须被制造出来。壶一经制造出来,就会成为一个独立之物。壶的制造者仅仅与壶的外观有关,与它的独立的物性无关。因此,海德格尔总结道:柏拉图这位从外观方面来表象在场者之在场状态的思想家,并没有思考物之本质,亚里士多德以及所有后来的思想家也不出其右。而毋宁说,柏拉图把一切在场者都经验为置造之对象了,而且这对于后世来说是决定性的。
他着眼于“物”这个词的历史,并指出:“古高地德语中thing(dinc)一词意味着聚集,而且尤其是为了商讨一件所谈论的事情、一种争执的聚集。”从这种语源学的洞察来看,物就是聚集起来的东西,“这种多样化的质朴聚集乃是壶的本质因素。我们德语里用一个古老的词语来命名这种聚集。这个古老的词语叫作:thing[物]”。
乍看起来,这种对聚集的强调好像只是一种在《存在与时间》中清晰表达的意义整体主义的夸张表现形式。就像是从没有一件用具这样的东西“存在”,也从没有物这样的东西“存在”,就像是属于用具的存在的一向总是一个用具整体,属于物的存在一向也总是物的整体。任何一物通常都是“聚集着”共属一体的其它物。此物的意义在其与它物的关系中被给予,就如同它物的意义在其与此物的关系中被给予一样。但是将物称为聚集起来的东西,海德格尔所意指绝不仅是《存在与时间》中的意义整体主义。物不只是聚集着其它物;物聚集着四重整体。
综上所述,前面的讨论关切到物之意义的两个方面:变化和多义性。物之意义的变化,也就是通常海德格尔学术研究所称谓的“转向”,表明海德格尔思想走向了深渊处的切近,表明他一直都在努力从现象学方法回归到物本身、回归事实本身,即走向更深渊的奠基。这也正是本文所力图揭示的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内在深层逻辑。海德格尔思想的深邃性和艰难性容易带来两种误解,即将从作为用具之物到作为持存之物的转变理解为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发展,而将从作为持存之物到聚集四方之物看作物的救赎,仿佛先有技术集置,再有物之物性。当然这种理解是适当的,但却有失肤浅,没有深切体会到物之意义的本质。海德格尔后期物之意义的多义性,关乎何为物之本质,即何为物之物性,这种多义性决不可把握为人类对物的误解,更不能为了消除该误解而进行新的“筹划”,而是只能将其把握为物之自行解蔽和自行遮蔽两种状态。物的这两种存在状态决不是一个先一个后的关系,而是共属一体的关系,是存在的命运。正如海德格尔在《物》的后记中给一位青年学生的信中写道的那样:“在存在之命运中,绝没有一种单纯的相继序列:现在是集置(Gestell),然后是世界和物;而不如说,在存在之命运中,总是有一种消逝以及早先和晚期的共时性。” 否则,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当前的处境,即,人即是技术时代的持存物又是反对持存物的聚集四方之物。只有将解蔽与遮蔽理解为物本身的运动,才能消除现在的研究者对海德格尔的误解,才能使人类从技术谋划的形而上轨道中脱离出来。
篇3: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评析
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评析
在中西哲学的终极视域交流的张力背景中,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的'比较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文章就国内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比较研究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和反思.
作 者:张小琴 ZHANG Xiao-qin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2(5) 分类号:B83-09 关键词:海德格尔美学 道家美学 比较研究篇4:试论哲学视野中的知识形态
试论哲学视野中的知识形态
知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人们对知识类型有多种划分.本文主要从哲学视野对知识形态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了剖析.
作 者:赵仕英 作者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社科部,辽宁,大连,116018 刊 名:世纪桥 英文刊名:THE CENTURY NEXUS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知识 知识形态 哲学视野篇5:论舍勒爱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舍勒爱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从古希腊的爱智之学到基督教的爱之回返运动,直至现代的仁爱观念,爱的`思想经历着历史嬗变.作为独具原创性的思想家,舍勒以情感现象学为方法,以天主教道德传统为根基,提出了爱的本体论学说.他试图通过人心价值偏爱结构的变迁,对伦理意识的当代转变做出判断,并以此为根基,力图重建欧洲的精神统一.挖掘舍勒“爱感优先”思想的合理内核,重理其对现实的说“否”,会对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些许理论借鉴和实践支持.
作 者:高山奎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出版社,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许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6(6) 分类号:B516.5 关键词:舍勒 爱 和谐社会 意义篇6:Ereignis的视野与澄明的Aletheia-海德格尔哲学解读之二
Ereignis的视野与澄明的Aletheia-海德格尔哲学解读之二
“Ereignis”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最具本色的东西”,也是其后期思想的中心词语;“Ereignis”的提出和运用,揭示出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的超越;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基本原则并具有六个主要的特征;“Aletheia”--澄明的`无蔽,既充分展示了海德格尔独特的真理思想,又是其建构生成思维方式的鲜明体现.
作 者:李海峰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B516.54 关键词:“Ereignis” 思维方式 “Aletheia” 真理 本质篇7:马克斯·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及其“谐调时代”思想的论文
摘要:知识社会学是马克斯·舍勒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斯·舍勒明确区分了三种知识类型:宗教知识、形而上学知识和实证知识。马克斯·舍勒运用知识类型理论, 详尽探讨了“谐调时代”主题。谐调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谐调。对于种族谐调与政治谐调, 马克斯·舍勒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 但总体而言, 他认为谐调是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谐调时代”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斯·舍勒; “谐调时代”; 知识类型;
马克斯·舍勒是20世纪初现象学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精神的挥霍者”, 马克斯·舍勒对20世纪西方思想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 对马克斯·舍勒的“谐调时代”思想进行探析, 不仅考察马克斯·舍勒对三种知识类型的划分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而且分析马克斯·舍勒对“谐调时代”的深刻洞见以及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展望。
一、马克斯·舍勒的知识社会学
马克斯·舍勒的知识社会学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而且作为其思想的一条线索, 还将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相关理论贯穿起来, 从而使马克斯·舍勒涉猎的多个研究领域融会贯通, 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如曼弗雷德·弗林斯所说, 在马克斯·舍勒的论著中, 对三种知识类型的划分和论述“几乎随处可见”。在笔者看来, 马克斯·舍勒的相关研究集中体现在其论文《论知识的实证论的历史哲学》《哲学的世界观》《知识形式与教育》以及重要论著《知识社会学问题》中。因此, 本文参照以上文本阐述马克斯·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思想。
(一) 三种知识类型
在《哲学的世界观》中, 马克斯·舍勒主要探讨了哲学世界观的重建问题。鉴于哲学的世界观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马克斯·舍勒认为必须积极重建哲学的世界观。《哲学的世界观》的重要论题就是探求人的“认识手段”和“具体认识途径”, 而这些必须通过三种知识类型而获得。正如马克斯·舍勒所强调, “人力所能及的知识有这样三种, 即宰制知识或成效知识、本质知识或教化知识、形而上学知识或救赎知识。所有这三种知识没有一种是自在自为的。每一种知识都是为了改造存在者。这种存在者可以是物, 也可以是人自身的构成形式, 或者就是绝对物”[1]。马克斯·舍勒对三种知识类型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和比较, 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本质知识进行分析, 并将其归结为六个方面, 如本质认识、本质直观、理性认识等。由此可见, 《哲学的世界观》试图探讨的就是建立世界观的一种方法, 这是“一种普遍有效的严格方法。依靠这种方法, 不管是谁, 都能找到‘他’的形而上学真理”[2]。总之, 通过对重建哲学世界观的研究, 马克斯·舍勒阐述了三种知识类型。
在《论知识的实证论的历史哲学》中, 马克斯·舍勒既深受实证主义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的影响, 又在对其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阐述了三种知识类型理论。在《实证哲学教程》中, 奥古斯特·孔德探讨了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他指出, “我们所有的思辨, 无论是个人的或是群体的, 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 通常称之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3]。马克斯·舍勒认同这种观点, 一方面, 他尝试“从社会学角度去追问认识论”, 通过揭示“不同知识部门”以及“知识种类的发展规律”[4], 详细考察了三种知识类型的生成条件与历史演变。另一方面, 马克斯·舍勒指出, 奥古斯特·孔德对科学的分类“同他的三级规律休戚相关”, 由此对实证主义有关知识的社会动力学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奥古斯特·孔德认为, 形而上学之知必然取代宗教之知, 而科技之知必然代替形而上学之知。这种观点是从历时性角度对人类认识变革进行的考察。马克斯·舍勒则认为, 三种知识类型拥有一种“共时性结构”, 因此, “宗教——神学的认识和思维、形而上学的认识和思维以及实证的认识和思维并不是知识发展的历史阶段, 而是偕同人类精神本质一起给定的实质性的和永恒性的精神立场和‘认识形式’。它们之中没有谁能‘取代’或‘代理’其他任何一方”[5]。此外, 马克斯·舍勒还从六个方面对三种知识类型的生成进行了详尽论述。他指出, “在宗教、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中存在着三种完全不同的动机, 三种完全不同的认知精神的活动, 三种不同的目的, 三种不同的位格类型, 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6]。
《知识形式与教育》这篇论文完成于1927年, 是马克斯·舍勒基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柏林莱辛教育学院所作的演讲。从时间上来看, 这篇论文属于马克斯·舍勒构建其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总体而言, 本文探讨的仍是“人是什么”这一主题。马克斯·舍勒着眼于“知识与教育”的关系, 通过知识对人的教化作用从而使人变得有教养这一过程, 探讨了三种知识类型理论。马克斯·舍勒认为, 人是具有“精神能力的生物”, “人在质上高于动物, 不是一种静止的存在、一种事实, 而是一种可能的过程方向”, 在这一意义上, “没有作为物的人, 而只有一种永恒可能的、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由地实现的人化, 一种也在历史时间中永不静止的人的生成”[7]。由此可见, 在人的一生中若要完成人的不断生成而达到一种“为己”的生存, 最终实现各种可能性的存在, 必须依赖教育。马克斯·舍勒认为, 在当时德国的“知识论结构与知识社会学结构”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运动, 它们已经“有害于真正的哲学和科学”, 进而也有害于教育乃至影响人的发展。因此, 马克斯·舍勒就是要通过探讨“知识与教育”这一主题, 从而“尽其所能重新赢得教育自由, 即我们已经或面临着失去教育自由的危险”[8]。马克斯·舍勒认为, 必须对“教育的哲学本质”进行界定, 它涉及以下三个重要问题:“第一, 究竟什么是教育的本质?第二, 怎样进行教育?第三, 什么样的知识和认识形式限制和规定着由此人变得‘有教养’的过程?”[9]由此, 舍勒划分了三种知识类型:“有三种知识能够和应该有助于它的最高生成目标。第一, 位格的生成和充分发展, ‘认知’——这是‘教养知识’。第二, 世界的生成”, “这种为了神性、为了存在本身的知识, 就是‘拯救知识’或‘神圣知识’。第三, 为了我们人类的目的'和目标而实用地统治和改造世界的生成目标的知识”, “这就是实证‘科学’知识, 统治知识或效能知识”[10]。毋庸置疑, 在《哲学的世界观》《知识形式与教育》等论文中, 马克斯·舍勒往往使用多个名称或不同的概念来指称某一类型知识, 因此显得比较混乱。为方便起见, 我们在此借用曼弗雷德·弗林斯的说法进行名称上的统一。在《舍勒的心灵》中, 曼弗雷德·弗林斯指出, “知识有三种本质类型:拯救的知识 (宗教) 、本质的知识 (形而上学) 以及控制自然的知识 (科学) ”[11]。从形式上看, 有“三种类型的知识——宗教知识、形而上学知识和科学知识”[12]。
在《知识社会学问题》中, 马克斯·舍勒对知识类型的划分和表述比较明确。在探讨人类精神发展的规律时, 他指出, “人们必定会承认, 宗教知识、形而上学知识以及实证知识, 或者像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的那样, 关于拯救或者救赎的知识、关于文化的知识以及实用知识或者关于控制自然界的知识”[13]。另外, 在探讨知识类型的起源时, 马克斯·舍勒明确指出:“无论它是关于拯救的知识、关于教养的知识还是实证方面的造诣, 无论它是宗教知识还是形而上学知识”“都是‘关于这个世界的自然观点’”[14]。
综上所述, 按照马克斯·舍勒所确定的价值等级秩序, 第一种知识类型是宗教知识, 也可称为神圣知识、拯救知识或救赎知识;第二种知识类型是形而上学知识, 也可称为哲学知识、本质知识或教化知识;第三种知识类型是实证知识, 也可表述为统治知识或效能知识。
(二) 共存与互补:知识类型的关系及其谐调
马克斯·舍勒认为, 追求知识是人类具有的一种天生的内驱力, 这种“情绪性根源”促成了三种知识类型的产生。在马克斯·舍勒看来, 奥古斯特·孔德的“三阶段法则”是一种历时性结构, 它表明形而上学知识要替代宗教知识, 而实证科学知识最终会替代形而上学知识。在《知识社会学问题》中, 他明确指出, “奥古斯特·孔德把实际上只不过是精神的某种不断分化过程的东西, 看成了一个暂时的发展阶段”[15]。在《论知识的实证论的历史哲学》中, 他指出知识的“三项使命最初权利都是均等的, 而且同样都是源于神话思维, 并相互渐渐分化开来”[16]。马克斯·舍勒运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分化, 不仅表明马克斯·舍勒与奥古斯特·孔德观点的区别, 而且是马克斯·舍勒划分知识类型的切入点。马克斯·舍勒把知识划分为三种类型, 究其原因在于知识产生于不同的动机, 有需要解决的不同主题。总之, 人类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知识的分化及其形态。正如马克斯·舍勒所言, “宗教、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但都是人类精神起初便特有的使命和课题”[17]。因此, 就存在状态而言, 三种知识类型的关系是共存与互补而不是替代。
三种知识类型必然走向谐调。马克斯·舍勒在其一系列论著中对此论述颇多。他不仅分析了东西方知识的不同类型, 而且阐明了不同知识类型走向谐调的可能性。他指出, “如果说, 欧洲在用于统治外在自然的知识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那么, 还是在重视教养知识和拯救知识方面, 在重视涉及生命世界的技艺知识方面, 亚洲具有同样强大的优势”[18]。通过对比研究, 马克斯·舍勒认为, 东西方知识类型分离只是暂时的, 而共存与互补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文化谐调。正如他所言, “我们都拥有下列坚定信念, 即在欧洲和北美洲, 一个生机勃勃的形而上学和精神技术的时代, 很可能会紧随着人们称之为‘现代’的、实证的和技术的时代而出现;同时, 在亚洲, 一个实证科学和技术的时代, 则将会取代这些文化所具有的、具有强烈片面色彩的形而上学时代”[19]。
二、马克斯·舍勒的“谐调时代”思想
对“谐调时代”这一主题的探讨, 是马克斯·舍勒努力构建哲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集中体现了他对“人”的深刻见解, 具体包括人的教育、精英的培育, 由全体人来规划人类未来图景并最终走向谐调。同时, “谐调时代”思想彰显了他在实践层面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涵盖了世界政治、国际关系以及人类未来命运等问题。
(一) 准确把握人类未来走向谐调的总趋势
马克斯·舍勒认为, “谐调时代”不仅仅指具体的历史年代, 与欧洲中世纪向近代时期所发生的过渡相比, “谐调时代”所发生的社会变革“更为深刻和多样”。因此, 人类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如果我站在这个新时代的大门口题写一个名称, 而这个名称又将包含着这个时代的总体趋势的话, 那么, 只有一个名称在我看来似乎是适应的, 这就是‘谐调的时代’”[20]。对于这一特定时期, 人类必须认识和把握当下时代“所具有的结构”。“它不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的转化或一种基本观念和艺术形态的转化, 而几乎是所有规范准则的转化——这是一种人自身的转化, 一种发生在其身体、内躯、灵魂和精神中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21]。可见, “谐调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一种新型的人的素质与能力提高的过程, 而且是在人类经历紧张、冲突之后所必然担负的“精神使命”。他认为, “刚刚结束的漫长时代基本上是一个产生各种紧张关系的时代”, “是一个‘各种势力增长’的时代”, “适用于现代的最普遍的公式, 在我看来, 似乎是各种势力的谐调, 而这个时代是一个人类各种紧张关系将得到普遍缓和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 人类努力成为种种魔幻般的力量的主人”, “其目的是使毁坏、爆炸、流血和眼泪被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内”[22]。总之, 马克斯·舍勒认为, 人类未来发展的总趋势就是走向谐调。
(二) 详尽阐述了文化谐调
出于对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注, 马克斯·舍勒详细列举了人类未来社会多方面的谐调。在此, 我们主要论述东西方文化的谐调。马克斯·舍靳认为, “在各种类型的谐调中, 最重要的一种谐调是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自身相适应的文化谐调, 这种文化谐调与产生及创造整个历史的人类相适应”[23]。毋庸置疑, 马克斯·舍勒对文化谐调的论述体现了他对知识社会学, 尤其是三种知识类型理论的运用。就三种知识类型而言, 尽管东西方文化知识都具有三种类型, 然而它们毕竟各有侧重, 拥有各自的优势和主导类型。整个西方文明的特征是“依靠外力去征服其他的人和物, 去征服自然和宇宙”, 因而是一个“片面的和过分活跃的外向型过程”[24]。而东方文明的特征是“深思、反省、忍耐”, “若我们一心想战胜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25]。因此, 马克斯·舍勒认为, 只有通过互补作用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和谐。他指出,近代以来, 由于欧洲具有实证科学方面的优势, 它曾一度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发展的主力, 并向其他地区输出科学技术与产品。与此同时, 它也在积极吸收东方古老智慧, 如印度佛学、中国文化等, 以弥补乃至充实其知识形式中的不足。在马克斯·舍勒看来, 这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的“和解”, 更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谐调。由此, 他对文化谐调趋势及其结果作出了预测。他指出, “现在, 世界史上实现这种片面发展的精神生活的相互平衡和相互补充的时刻已经来到了。只有实现这种相互平衡和相互补充, 而不是某种知识片面地从属于其他知识, 也不是只关注各文化圈历史中的‘固有财富’, 人类文化史才有其未来”[26]。总之, 三种知识类型理论与马克斯·舍勒的“谐调时代”思想密切相关。相关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对知识社会学理论的运用以及对文化谐调的强调。
如何通过解决国际政治争端实现种族谐调、政治谐调, 不仅是困扰马克斯·舍勒的难题, 而且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挑战。在马克斯·舍勒的相关论述中, 他承认种族差别, 认为这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客观事实。因此, 他反对从纯粹的种族角度看待人类的未来发展。他认为, 从发展趋势来看, 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其他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与融合总是不可避免的, 最终会形成人类社会的“世界主义”状态。他断言, 在人类历史中“血统的混合将是不可抗拒的进步”[27]。由此可见, 在马克斯·舍勒的“谐调时代”思想中种族谐调十分重要。此外, 马克斯·舍勒强调了政治谐调。借助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马克斯·舍勒运用一些重要的概念, 分析了在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争端、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战争。他强调, “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确一件事:这个时期不仅是增长着紧张关系特殊势力的时期, 而且也是一个谐调的时期, 这个时期对于人类来说恰恰也是最危险的时期, 是最充满着死亡和眼泪的时期”[28]。就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 马克斯·舍勒仍是乐观的。“我敢大胆地断言, 即使是在这个最高目标的领域, 我们还是能看到, 所有国家的伟大的思想家们与精英人物之间的一切基本见解都将日益 (几乎是很奇怪地) 趋于一致, 尽管至今几乎还没有什么人认识到这一点, 但大范围的谐调毕竟已全面展开了”[29]。马克斯·舍勒的“谐调时代”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 可谓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2][4][5][6][16][17][德]马克斯·舍勒.世界观与政治领袖[M].曹卫东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9, 191, 165, 165, 167, 166, 174.
[3][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7][8][9][10][18][20][21][22][23][24][25]
[26][27][28][29][德]马克斯·舍勒.哲学人类学[M].罗悌伦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94, 182, 182, 219, 221, 240, 233, 242, 245, 255, 256, 226, 243, 243, 270.
[11][12][美]曼弗雷德·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张志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7, 207.
[13][14][15][19][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M].艾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 14, 20, 191.
篇8:技术、形而上学与现代性批判--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技术、形而上学与现代性批判--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海德格尔把现代技术看作是现代性的典型特征,认为其哲学根基在传统形而上学之中.因此,在他看来,只有将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结合起来,才可能为人类寻求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作 者:李长成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2006 “”(5) 分类号:B5 关键词:海德格尔 现代技术 形而上学篇9: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海德格尔思想被公认为后现代的发源地之一,但激进的后现代思想家们又不断批评其理论的保守性,他们正确地抓住了海德格尔后期思想转折的方向,并且将转折所指向的维度彻底化,这种彻底化、极端化使他们反过来指责海德格尔哲学是“在场形而上学”.本文通过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此在的被抛性、向死存在及作为视域的时间、与他者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继承与批判的分析,试图揭示后现代对海德格尔思想中某些环节进一步极端化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作 者: 赵卫国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 B565.59 B516.54 关键词: 存在论差异 被抛性 他者 在场形而上学
篇10:南京玄武湖底泥重金属形态与环境意义
南京玄武湖底泥重金属形态与环境意义
通过对玄武湖12个底泥样品采用连续提取的方法,分别获得湖中6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分布数据,并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金属总量进行统计分析.金属总量结果表明,部分样点的Ni和大部分样点的Cr、Pb、Zn超过背景值,显示有轻度污染,这与玄武湖周围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底泥重金属的影响有关.对金属形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所测金属中残渣态是主要的存在形式,其次比例较高的是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而Pb、Zn有潜在的生物危害性.
作 者:张立 袁旭音 邓旭 ZHANG Li YUAN Xuyin DENG Xu 作者单位:张立,袁旭音,ZHANG Li,YUAN Xuyin(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8)邓旭,DENG Xu(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8)
刊 名:湖泊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年,卷(期):2007 19(1) 分类号:P3 关键词:底泥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玄武湖★ 马克思论文
★ 新哲学的诞生地--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 思辨的作文素材

【浅析海德格尔视野中舍勒思想的形态与意义(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美学之于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论文2022-10-23
英语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6
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论文2022-04-30
西方公平观的历史追溯哲学论文2023-04-07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2023-06-20
浅析后现代视域下打工诗歌现象论文2023-03-07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22-05-04
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分析论文2023-01-16
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评述2023-03-19
宫崎骏动画设计与生态主义关系论文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