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权威意识的挑战(共5篇)由网友“呆门”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网络文化对权威意识的挑战,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网络文化对权威意识的挑战
网络文化对权威意识的挑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随之而诞生,这便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一些规则,同时也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某些模式.传统意义上的精英、神圣、权威等都在这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所以说,网络文化的繁荣昌盛,正在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将在文化领域确定自己的重要位置.
作 者:王文宏 WANG Wen-hong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北京,100876 刊 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8(2) 分类号:G05 关键词:网络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模式篇2: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课标要求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落实课标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背景:
罗马教廷对欧洲实行封建政治、经济和思想压迫;分裂的德意志地区所受压迫最为严重;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产生广泛影响;15教皇兜售赎罪拳激化矛盾。
2、代表作:
《九十条论纲》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主张“因信称义”,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代表作:1536年《基督教原理》
2、主张:
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反对天主教等级观念,否定教皇权威;
提出“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3、影响:
在西欧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广泛传播,奠定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基础; 创立了加尔文教派,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第二位伟大人物”。
三、宗教改革的意义
1、这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罗马封建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形成了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新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主张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
3、开创了欧洲近代史新纪元,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发展了人文主义,使欧洲人从长久的基督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篇3:挑战权威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一杯冷水要比一杯热水先结冰,
挑战权威的精神
。然而,一名来自美国的小女孩却不认为这样。她想:在上述条件下,热水降温一定比冷水快,因而热水会先于冷水结冰。 一次向权威的挑战由此而开始。 为解决这个问题,几名专家被派往当地的科学家实验室,并且要让女孩见证冷水先结冰。 结果可想而知,女孩心服口服地改变了想法。她的想法固然不对,但她的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早在百年之前,这种精神和勇气就在推动着科学的发展。有一天,一位小学教师莫名其妙地大发雷霆,下令让学生计算1到100的和。出乎教师的意料,有一名学生几分钟就做完了――他就是小高斯。老师认为刚学会加法的小学生不会如此快地算术,连答案都没看,便直接予以否定。 小高斯并没有气馁。他又重新算了几次,老师一看到结果便惊叹起来。小高斯直接发现了等差数列。 我们再回顾一下科学史,会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统洁了世界一千多年!为什么那时没有人去推翻它?原来是“权威”过分强大导致的。 从最初的开普勒,到后来的布鲁诺和伽利略,许多崇尚科学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地去传播“日心说”的思想,但都牺牲在了罗马教皇手下;直到20世纪70年代,罗马教皇才恢复了伽利略等人的名誉,篇4:挑战权威的精神
你可能会主产,我们周围的人中,有敢于挑战权威的人何其少。但当你在初学万有引力时对万有引力公式的正确性质疑的时候,你就是在挑战权威;你在验证单摆周期公式的时候,挑战权威的信念就没间断过。 那么,怎样才能有这种勇气? 我认为,这种勇气不是一时就有的.,而是从小就养成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在不停地疑问和怀疑中,要用理智的头脑分析它们,最终,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更为宝贵的一种勇气――去大胆地挑战权威。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先哲的名言:“真理从来都不是权威的产物,而是时间的产物。只有在不停的质疑和摸索中,才会诞生真理!” (注:本文为考场速成作文,得分54/60,略有修改)
篇5:教学生挑战权威(网友来稿)
教学生挑战权威(网友来稿)
衡阳市十六中学 魏明星
阅读的时候,人们多的是他信,少的是自信,甚至从来没有对书产生过怀疑。而李镇西老师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却是:“文章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这种不迷信、不泥“古”,敢于向书本叫板的精神是多么难得,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多么珍贵。事实上,文章是人写的,缺陷难免,甚至情理不通。即使大家也不例外。请看《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
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德行》
作者就乘船避难事,借世人之口定华歆、王朗之优劣。读者也就只在作者片面的思维里寻找答案:王朗接纳搭船者在前,抛弃逃难人于后,出尔反尔,轻诺寡信,自然属“劣”。华歆对求助者始则为难,终不相弃。一诺千金:不答应则已,答应的事一定照办,当然是“优”。
但世人之口绝对不会“天下一统”,只会众说纷纭:
我们怎么就能完全排除华歆不是在与王朗“抬杠”呢:“我华歆拒绝别人搭船,你反对,让我难堪、孤立;你王朗现在要反悔,没门!我也让你尝尝难堪、孤立的滋味。”华歆冠冕堂皇的言辞里掩藏着的居然是小肚鸡肠的报复,真是虚伪到了家,还“优”呢,“优”什么“优”?
华歆拒绝逃难者搭船的请求和王朗后来的反悔都是基于他们的共识:三个人乘船,肯定逃不出贼手。明知只能两个人逃命,为什么要三个人同归于尽呢?何况分开逃跑,另一人也有侥幸活命的可能。王朗也知道“出尔反尔”不好,但要逃命,就顾不得了(当然王朗只是为了顾及自己的生命,这完全没有什么不对,古人也不主张作无谓的牺牲)。华歆为了闹意气,甘愿与别人同归于尽,是不是太偏执!
……
跳出作者思想的局限,答案是多元的,贴近生活的,贴近大众的。这些“离经叛道”的.议论,学生――没有自信的学生,是不能问津的。但一经“点拨”,他们的自信心就会“一发而不可收”。这在此后他们对王安石的《伤仲永》的学习中得到验证。他们居然敢怀疑“唐宋八大家”,敢批评王安石“胡说八道!
生1: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方仲永,一个农民的儿子,只有5岁,从未见过“文房四宝”,就是把笔、墨、纸、砚摆在他眼前,他也不知道是什么玩艺儿,叫什么名字,作什么用的,更不知道怎么用了。怎么可能“忽啼求之”?怎么可能“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生2:文章说方仲永“泯然众人矣”,是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方仲永的“神”,本来靠的就不是学习。前面说他不学习而出众,后面说他不学习而不出众。作者是在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
生3:作者宣扬的是要学习呢,还是不要学习呢?实在让人弄不明白。
生4:人们花钱请方仲永题诗,或是请他父亲作客,作为回馈,他必须作诗。这难道不是学习?
……
看,学生的自信是干柴,只要一点火星,就会
[1] [2]
★ 全球化时代文学
★ 危机公关论文
【网络文化对权威意识的挑战(共5篇)】相关文章:
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汇报2023-02-17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2023-12-17
关教师培训冲突的深度分析论文2023-07-28
加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2022-11-0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2023-03-28
信息时代艺术设计教师应具备的意识2022-10-30
新闻系自我鉴定2023-03-14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论文2022-07-26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2022-10-20
新闻系毕业生自我鉴定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