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教师培训冲突的深度分析论文(共11篇)由网友“愚蠢的欧豆豆啊”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关教师培训冲突的深度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关教师培训冲突的深度分析论文
关教师培训冲突的深度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培训 冲突 作用 表现
[论文摘要]参与教师培训的主体各方价值观的差异、心理对立和利益分歧等牵涉到的培训问题多面又复杂,尤其是教师的现有状态和发展需求各有不同,因而教师培训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教师培训中的冲突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面作用,其表现复杂多样。只有触及到“冲突”这个培训的切入点并促进其转化,有效的培训才不是空谈。
教师培训有如圆桌吃饭,不论菜肴多么可口,品尝的人总有一些不满足,要么口味不对,要么数量不足,再高明的厨师也难免众口难调。参与教师培训主体各方价值观的差异、心理对立和利益分歧等牵涉培训的问题多面又复杂,尤其是教师的现有状态和发展需求各有不同,因而教师培训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教师培训中的冲突是对教师培训的有力冲击,是对教师培训工作问题的深度反映。
一、教师培训冲突的作用
教师培训冲突的投射作用,不仅影响教师对培训活动的参与,也干扰了教师的日常生活,影响了整个教师培训活动的质量、进程。冲突往往把培训中最坏的一面展示出来,但冲突并不总是破坏性的。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冲突是“思想的碰撞”、“创造的压力”和“发展的契机”;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冲突永远是不和谐的,应该尽快化解,冲突常与“矛盾”、“紧张”、“冲动”、“令人不安”相联系。
1.积极作用
冲突的发生可以促使我们有效反思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培训的稳定性与变更性的动力,可以调整培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发培训各方面变更从而起到推动作用,是教师培训活动成熟、成长的过程。对于培训者来说,承认冲突的体验及带来的打击,表明培训者还保持着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培训冲突大多产生于新问题、新情境之中,冲突的化解过程就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思维、新行为、新冲突的过程,冲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其积极作用在于,第一,提出问题。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经常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习以为常而变得麻木。有效的培训可以唤醒、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以冲突现象的追问为支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经常“有问题”的教师。第二,消融问题。教师培训的场所是各种经验的聚集地,是储存教育实践智慧的银行。冲突的产生使教师批判地思考自己所做的工作,并且关注工作的改进。培训理论的“实用化”与教师实践的“技术化”,体现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功能和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功能。教师的知识、方法、技巧和职业情感问题的解决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规则,向规则挑战,要努力保持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使职业倦怠的教师激情重生。因为有研究表明,遭受职业挫折的教师可以从培训中获益。第三,孵化问题。问题的孵化和生息是教师参与培训的有效动力,教师培训不仅要关注教师短期的行为改进,更应强调教师的长期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长期的计划。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过程,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冲突的事件当中去,从冲突中敏锐地反观当下培训的实然状态,细致地梳理自身教育实践的症结和运行阻滞,从而不断发掘新问题,发展和丰富教师个人的思想宝库。
2.消极作用
首先,限定教师培训的持续开展。我国教师培训强调全员参与,一个讲座、一个报告同时面对各种学科、各种岗位、各种层次的老师。强调从理论入手,通过各种专家报告、各级教研员的讲座,先在教师头脑中建立各种概念,然后教师带着这些概念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有些教师拒绝培训对自己的改变,或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等借口敷衍培训。过于规范的学术表达淹没并窒息了教师的思想,逐渐使教师丧失了表达思想的欲望和能力,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处于时代变革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本应该闪耀智慧的灵光,却因教师普遍“失语”而变为事实上的不可能。第二,诱发教师“习得性无助”的疲劳心理。教师长期受培训中的冲突的困扰,缺少动力和进取心,对培训失去了信任,形成一种极端无助的心理反应,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消极心理。当教师产生了对培训的消极情感,必然降低内心对参与培训的热情,随着培训的进行,教师渐渐变得疲惫而紧张,从而加剧了职业倦怠感,导致情感衰竭、自我感消失、个人成就感缺乏、人与教师角色分离。第三,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冲突会造成教师职业信心的丧失,失去进取的动力,并可能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动摇,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甚至造成人员流失。
二、教师培训冲突的现实表现
冲突普遍存在于教师的上岗培训、校本培训、专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员培训的过程中,其存在的形式可能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可能是内部的或外部的、可能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可能是公开的或潜在的、可能是表面的无根据的或深层次的有内在根据的、也可能是对抗性的或非对抗性的。
1.可提供与可支持性的培训资源与高标准培训的冲突
越来越高的教学标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导致对教师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的教师培训中,由于可提供与可支持的培训条件的落后(如培训师资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缺少或没有教师教育类图书、没有教育实践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教学条件和设备落后、信息不灵)和培训资源的贫乏(如光盘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教师资源的欠缺),与高质量、高标准的培训要求及其教师个体特殊性培训要求的冲突,使教师培训在方法、手段和形式等方面都呈现着单调、呆板的局面,培训者穷于应付,也调动不了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与质量。
2.管理者、组织者、培训者、教师之间的冲突
教与学是复杂的过程,教师也是复杂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培训模式或者培训方法适用于所有场合。现有教师培训的运作模式与教师参与培训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加上培训主体间利益不协调从而导致种种冲突的发生。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的本性需要在培训中得不到满足,由此造成了个人思想和行为种种失范的特征和倾向,加之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者的教学风格不协调,培训者会时不时体味到一种无能感和负疚感,而培训的组织者、管理者的精心准备往往只换来“费力不讨好”的结果,以至出现了教师培训的所有参与者在达成相同活动目标时采用了完全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方法的局面,这就使管理者、组织者、培训者、教师在培训的程序、价值取向、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个人教学风格、时空选择、需要等方面产生矛盾,从而造成参与培训主体各方之间的冲突。培训的过程常常会让所有参与者感觉到孤独、焦虑、遭疏远、被埋怨和被辜负。
3.理论模式与操作模式的冲突
教师培训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所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教师培训的理解、操作、实施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教师培训理论所倡导的培训模式都与现实的操作模式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产生矛盾与冲突。教师培训试图捍卫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和次序,追求理想化的理论培训模式。但现实中的操作模式所培训的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本身就使教师处于认知不协调、行为不统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主义太多使教师没了主意”,这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正如德国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用以贬抑理论而褒扬现实生活,可见理论与实践并非总是协调的。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总是期望被告之程序化的“怎么做”,希望学到具体的操作模式,想通过完成任务式的教师培训来学习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在培训的交流中获得可以参照的教学经验,沿此操作模式进行培训,教师就成了“技术员或教学机器”。事实上,预设的培训理论和技术化的操作指导都忽视了教师自我建构的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内容的动态生成。 4.教育改革大趋势与自我防卫心理的`冲突
教师培训的愿景必然要涉及变化,由于变化存在威胁的因素,因此许多教师宁愿呆在某些在外人看来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环境中,而不愿忍受由于采取行动造成的心理上的紊乱。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存在这样一些教师,学习新的行为或思想是如此的不安以至于他们仍愿意停留在某些从长远来看对他们极为有害的环境中,依赖和延续传统的观念,坚持“我们这儿就是这样做的”的态度。不变的程序、习惯性的做法和熟悉的事物,作为许多教师职业生涯的主题,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所以他们视教师培训为对某些确定性的探索,对某些信仰体系和一整套价值观的探求,以便他们可以一生都采纳和遵守这一切。如教师在培训中接受新思想、新态度或新做法时会随之出现一种回到昨天的令人舒服的确定性之中去的渴望,“前进一步,后退两步”是其重要表现。这种“外控”与“内控”的冲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积极的,就是重新组织,通过重组思想和行为,改变感知或目标的选择以消除冲突;一种是消极的,即舍弃、避开现实冲突,维持原有的规则,用这种方法在短时期内是有效的,但长期下去会造成教师严重的内在偏差,把自己发展成为“边缘人”。
5.培训的成本与培训效益的冲突
我国由于教育资源还不是很丰富,必须走节约型办教育之路。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培训的成本,又要考虑培训的效益。实现低成本与高效益,进行全方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当今热门的培训课题之一。而事实上,即使教师培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未必会取得良好效果,因而负面影响随之而来,以至产生冲突。如,不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意安排不恰当教师参训,用非所学;吝惜必要的教师培训开支,忽视正常的教师培训;培训管理工作政出多门,多头或重复性的培训;在培训中不能科学地安排培训的有效期,参与培训教师的数量、培训时间与工作重叠而发生工学冲突等等。
6.整齐划一的培训与个性化发展的冲突
教师培训的意图在于造成平稳运转的教育系统,其培训的原则应尊重教师的个性需求,符合教师的希望和目标,诱发教师的感知,才能干扰和控制教师的行为,才不至于使教师产生内心偏差,才会使教师形成积极的回应态度。而“到统一地点、在统一时间、用统一内容、实施统一培训”的方式,培训者和教师缺乏共同的实践基础和话语基础,经常出现培训者所讲的和教师想听的不一致的情形。由于专家不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对之缺乏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所以专家的理论很难击中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要害,经常是无关痛痒和大而空的,很难真正与中小学教师已有的个人想法、体会、认识和见解相印证或对接。中小学教师对专家阐述的理论往往持怀疑态度,有时甚至得出原来专家也是外行的结论,这种整齐划一的培训活动和教师个性化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教师对课改理念已经了解很多,需要在实践中内化理念,把理念变成教学实践,许多培训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所以教师对培训有抵触情绪。
对教师培训有更多的期望是正常的,但培训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教师培训中要找准提高培训质量的切入点――冲突,并明确教师培训中冲突的作用和各种现实表现,努力消解、转化各种矛盾和冲突,为此,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理顺各种培训关系,尤其是培训者和被训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形成一种尊重个性、承认差异、相互欣赏的氛围,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师成长的培训“软环境”,建立一个可扩展的培训系统,建构一种尊重和信任的培训文化,求同存异,共享行动策略,寻求培训者和教师共同接受的合作方案。二是树立反思与批判的意识,特别关注培训中问题解决的诸方面的缺陷,认清培训的盲点和培训偏向,查找培训中的漏洞,要关注具体学校、具体个人、具体地区,进行聚类分析,考察现实的培训规则与原则,理解培训的政策,重建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的再生产能力。三是在教师的人格培训、技能培训、知识培训中,努力突破培训冲突的瓶颈,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新秩序,不断提升冲突转化的智慧,使培训活动成为培训参与者应付生存环境的、能动的、社会化的活动。四是努力化解公式化培训程序,在适应与创新中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尤其是要创新的利用和发挥各种优质培训资源的效能,做到认真开发,精心策划,有序组织,合理安排,努力提升教师培训效能。总之,在教师培训中,要使培训主体各方找到自身“最追求最想要的东西”、“最想回避的东西”和“最希望实现的目标”,只有触及到这一层,有效的培训才不是空谈。
参考文献
[1]吴振利,刘国权.叙事研究与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J].教育评论,(4).
篇2:师生冲突社会学分析论文
师生冲突社会学分析论文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矛盾是冲突的根源,冲突是矛盾激化的表现。矛盾无处不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所以,高校师生冲突也是普遍存在的。从价值取向而言,在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价值观通常表现为主流文化。由于教师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趋于稳定。而大学生正处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多元文化给他们提供了多元选择的机会,释放和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意识,加上他们追求平等民主,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提升也使其对主流文化产生怀疑甚至对立。当师生的文化价值在教育教学互动过程中发生摩擦与矛盾时,都会自觉地加强对自己的文化价值加以坚守,冲突由此产生。从组织观念而言,现代冲突理论认为组织中的冲突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不例外。高校作为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汇聚地,不可避免的在校园这个场域发生碰撞和冲突,这种相互交流和碰撞,必然形成一种平衡的内在张力。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接触、冲突、整合是一种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冲突与整合的内在张力或矛盾。
师生冲突从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显性师生冲突和隐性师生冲突。显性冲突主要是借助于语言、肢体活动等行为来表现,如谩骂指责、人身攻击等。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到,中小学师生冲突主要表现为显性冲突。高校师生冲突则更多地表现为隐性冲突。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对立、情绪的不满和交流的隔阂。由于教师在师生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高校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在一些其他方面,比如评优评先,弱困扶助等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也有一定的话语权。由于类似的种种利益关系,即便师生之间存在不认同和不满因素,一般情况下,学生也会把这些想法埋藏于心而不予以表露出来,不会发生外部语言行为的直接性对抗。因此,高校师生冲突具有内潜性,这种冲突不易于为人所察觉,但却真实以心理对立和行为对抗的方式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映在教师身上,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学生冷淡,放任学生。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情绪低沉,消极被动的对待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的迹象严重。学生的冲突对抗则表现为对教师的人格和学识轻蔑和敌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消极行为,如对教师的提问沉默,师生之间互动不足,缺乏信息的反馈,课堂纪律松懈,曲解教学管理中的指令等。
高校作为一个有序的组织机构,制度在组织管理上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和学生作为组织内部的一部分,制度在师生关系上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就决定了师生冲突具有转移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课程选择上,虽然我国大学的课程有必须课和选修课,强调必修课在照顾共性的基础上,适当开展选修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实际上,必修课所占的比例居多,选修课所开设的课程少而且课时少,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被限制在极其狭小的范围里,难免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冲突,造成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面对教师做出的种种要求,对课程的抵触心理便会迁移到课程的执行者―――高校教师身上。同时,学生为谋求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在大学间便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比如对各种评优评先名额的争夺等,此类活动的执行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运行的,可能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部分学生的落选,但学生更易将矛头转移指向教师身上,将落选原因归于教师没有做到公平、公开和透明。在就业环节中,面对用人单位提出了种种条件,学生虽觉得不满,但也束手无策,于是他们将矛盾的产生归结于教师,认为教师没有教他们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当前,高校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首先是教学质量上的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也导致了生源质量下滑,教师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无形中增加了负荷,这样的工作难度极易诱发高校教师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其次是学历压力,相当多的学校在引进师资时特别强调要求博士学位,使得在职的高校教师面临着攻读高一级学位的现实压力,同时,科研作为职称评审、薪酬奖励的重要指标,对教师也形成了压力。教学任务的繁重,学历要求和科研任务,这种因外界压力和制度因素使得高校教师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最终容易带入课堂,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反射到学生身上。可见,师生冲突的转移性是由除教师和学生之外,第三方因素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并没有根本矛盾,多是由于制度、环境等外在因素而引起的师生冲突。师生都是“替罪羊”。“在群体关系中,找替罪羊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不能发泄对真正存在问题的群体的不满,而是把一个替代群体作为发泄不满的对象。”
功能从其作用的维度,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隐功能是以客观结果是否在意外之中为基础而对功能做出的形态区分。正负功能是以要素对系统有无贡献为基准而对功能做出的性质区分。默顿认为,正向功能即指“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则是指“损害性”功能。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习惯于将冲突与暴力破坏、杂乱无章联系在一起,认为只要是冲突便是消极的、有害的,应当引起高度警惕。功能冲突理论学者科塞则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如果群体内部冲突双方不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则冲突会对结构发挥积极功能。“当冲突提高了基于团结、权威、功能相依和规范控制的整合时,冲突是有益的”,这对我们科学正确地认识师生冲突正向功能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缓解师生关系的润滑油。科塞认为,冲突可以起到“安全阀”的作用,缓解和释放压力及敌对情绪。冲突就是“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在现行的高校管理模式中,师生权利、地位关系上存在明显的不对等。教师对学生的权力过大,控制过多,易引起师生之间产生负面情绪,形成对抗状态。通过师生冲突,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样,教师的意愿能够清晰地传达给学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宣泄消极情绪,缓解师生之间因各种角色压力和外界因素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使双方的观点和价值观在冲突过程中能得到集中和显性的表达,为师生冷静而理性地对话创造客观环境,双方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学生作为一个未成熟的个体,社会化程度不高,难免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存在偏颇,学生的社会化主要通过对社会规范的习得和内化来实现。通过冲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意识到社会规范的存在和运行,让学生懂得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意义,从而接受和内化,使得个体社会化向前迈进了一步。教师通过聆听学生的想法,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教师意识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忽视的地方,督促教师在以后的师生交往中加以改进。
(二)促进内部稳定的粘合剂。高校师生冲突有利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对师生冲突的处理方式,本身就体现了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环境的掌控能力,机智解决教育问题的教育智慧,有利于教师树立教师权威。依据克利夫顿和罗伯兹提出的关于教师权威的结构框架理论,传统教师权威、法定权威、专业权威、感召权威共同构成了教师权威。传统权威与法定权威缘于社会性先赋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强制性,称之为制度性教师权威;感召权威与专业权威则缘于教师群体后天努力的自致因素,称之为教师个人权威。这里主要说的是教师个人权威,高校教师权威的大小往往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理智从容地应对冲突,机智巧妙地化解冲突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佩服,教师以自己学识才干、人格魅力和宽容的心态来化解和规避冲突往往能真正地征服学生,确立自己在学生中的权威。高校师生冲突有利于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就是把自己本身的存在看成为个人的,并进而追求以与人不同的独自方式去行动的方向。我国教育目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认为,个性的发展是人的'能动的自我实现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一系列从低到高的心理需要的满足。需要满足的过程就是个性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冲突关系会影响到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在冲突中可以增强个人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也能够在冲突中体悟自身与他人、社会之间的文化差距,以独特的参与社会方式加强对生活的认识,形成独立个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正是通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双方均可以使自身的思想行为得到改善,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己,共同成长,有利于和谐稳定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了师生关系的稳定。
(三)推进制度改革的助产器。高校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制度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制度建设需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我国部分高校存在着制度过于死板、僵化,不能因时而异,而且教学设置制度存在强制力量和隐藏主观定义等因素。在一切教学活动以制度运行为载体的背景下,必然会引起师生冲突。如课程的开设与选择极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等,冲过冲突,可以反映出问题所在,追根溯源,进而找到高校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之处,这也督促学校进行制度的建设和修订工作。“冲突激发起人们对已潜伏着的规范和规则的自觉意识。如果没有冲突,这些规则也许一直被遗忘或未被人们意识到;通过冲突,唤醒了冲突各方对支配他们行为的规范需求的自觉意识,使对抗者认识到他们属于同一个道德世界。”因此,冲突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向学生提出合理的教育要求和角色期待,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积极参与到规章制度的设计和体验中去,最终认可制度并成为制度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做到在言语、行为等各方面与制度基本保持一致,促进高校制度文化的构建,重建师生信任关系与学校规章制度。当然,冲突的正向和积极功能的存在是有前提条件的,这种建设性冲突始终都应限制在低强度、低烈度的范围内,否则,冲突的结果就将向坏的方面转化,即破坏性冲突。在师生交往中,要将师生冲突的正向功能投放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灵活加以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3:加强教师培训论文
加强教师培训论文
201x年2月2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试点工作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浙江省、西安市、武汉市、东阳市、临泽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发言介绍了经验。西安市关于《应用驱动、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典型经验发言,受到了与会领导与同志的高度评价。王珠珠在讲话中对该市做法进行了充分肯定,认为西安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行政推动、以强带弱、以城扶乡、资源共享等有益经验,值得在全国宣传推广。
西安市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32个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之一,也是陕西省唯一一个试点城市。该市将试点工作为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破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的一个重要契机和工作抓手,积极研究部署,认真组织推动。,该市首先在2区、10校开展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实现试点地区所有学校、教师的空间注册。,该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展开国家平台的规模化应用推广工作,目前,全市已完成1965个学校空间、10721个班级空间、39284个教师空间、58921个学生空间、57388个家长空间的开通。
近年来,该市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行政推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建设,探索应用模式、推进资源共享,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教师培训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形成了以国家公共服务平台为引导、区域特色公共服务平台为补充、学校应用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建共享为支撑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应用的良好局面,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统筹力度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尤其是该市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作为深化“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出台《大学区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工作方案》,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以强带弱、以城扶乡、共同发展”大学区校际网络结对帮扶、“一区(县)一品”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特色化建设活动,探索“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网络协助教研”等多种应用模式,突破城乡、时空限制,实现了区域内及跨区域学区长学校与成员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优质资源的共享。
篇4: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培训心得
*月**至*日我在****观摩了**老师的课堂,并认真聆听了*老师的教学专题讲座,受益匪浅。我很庆幸向学校申请了参加这次的名师优课活动,也很感谢校长及其他领导对我的信任。
**老师此次上了四节示范课:《秋天的怀念》《诫子书》《飞天凌空》《驿路梨花》,这四节课让我对**老师的“板块式教学”、“主问题设计”有了很深入的了解,纠正了我以往在读*老师著作时理解上的偏差,给我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宝贵的财富。我从*老师身上所学到的真可谓受之不尽,用之不竭。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
一、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积累和知识渗透。比如难字难词、词语含义、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如在《秋天的怀念》里*老师就对“插队”这个词做了解释,难字难词也是*老师根据学情一个一个从课文里挑出来的,可见下的功夫之深。正如*老师所说,一篇课文需要至少研读8遍,才可提炼出其精髓,并传授给学生。这打破了我常以时间紧、任务简单等借口不进行基础知识积累训练的固有观念。重庆的**老师向我们传授她的经验:不论哪个年级,上课用五分钟听写生字,是她的一贯做法。
二、课堂注重板块式教学。例如,《诫子书》中*老师就把课堂简单地概括为四个字“一课四学”,即一学:识文词,二学:知文句,三学:诵文章,四学:赏文笔。板块式,极为清晰,极为明了,不仅学生头脑清楚,也让我们在座的教师受益无穷。
三、课堂主问题设计。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动、话题或任务。课文不是让语文教师用来零碎地提问的,解读课文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实现无提问式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存在的问题,今年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语文课我一节不落全部去听了,这种现象不仅存在,而且问题还很严重。一个课堂,全凭一张张幻灯片、一个个问题的出示,老师的念问题和出示答案而组成是可怕的,也是悲哀的。而**老师的课堂,主问题设计,不凌乱,又让大部分学生能听得懂,能努力思考,能调动思维回答出来,或者写出来。比如《安塞腰鼓》,话题可设计为:探析课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哪几个关键字词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能表现人物特点?
四、*老师的课堂,在角度、精度、难度上皆有创新。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课文,来多角度的开发课文,不拘泥于传统教法。比如《孔乙己》,常规教学涉及到对“摸”“排”字的用法,涉及到对短衣帮的批判。但是,千篇 一律中便禁锢了思维,我们亦可以从《孔乙己》中钱的作用分析,手的描写,茴香豆等等多角度来完成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此次*老师所讲的几十个创新型的课例,对我来说皆是如获至宝,长达90页的笔记更是需要自己沉下心来慢慢咀嚼,慢慢内化,慢慢传授给学生的。
五、“多设计集体训练活动,追求受益面最大的教学境界。”*老师并不主张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导学案等做法。在*老师看来,小组合作忽视了学困生,没有达到最大的受益面,还忽视了教师的作用。这是我所疑惑的。因为现在咸安区就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推行了导学案。到底哪一种更适合学生呢?于是和周边共同听讲的教师一起探讨,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徐杰老师的“精致语文”,**老师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铜都小组教学模式,各有精彩,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虽然方式、理念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年轻的后辈在不断学习借鉴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也有的老师说“师从一人”。但真正的答案,真正的思路,真的是这样吗?
**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昆明的雨》,本身就是一篇极美极有韵味的散文,在她雅致动听的语言润色下,更显得别具风情。其实在听*老师讲课时,我是满满的抄了四页纸的,佩服的五体投地,也想做一个像**老师那样的一个语言动听,思路清晰,循循善诱的一个老师。从她的课堂上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1、导入从阅读提示入手,引出喜爱和想念的情感,和直接写、间接写的情感线索。这是我收获到的新知识;
2、**老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找到暗含喜爱和怀念情感的句子,循循善诱的,很善于启发。从重视仙人掌挂门头得知为地方风情,到色香味俱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菌子,再到由对比突出对昆明杨梅的喜爱,最后到讲缅桂花时,让学生模仿如何读出那种娇娇的声音,也点出了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待人的温暖情意。这个环节中*老师教会了我很多,让我清楚意识到自己在上这节课时的漏洞。其中的循循善诱我是欣赏的,没想到*老师在评讲时,说到课堂不是让语文老师来零碎地提问的,这又让我一惊,着实,语文课堂的板块化,主问题和碎问碎答是格格不入的,也没有训练成效的,在自己的浅薄中,我认真地记下了这一笔;
2、**老师还将课文改写成了一首诗,这让我联想到,*老师真像戴望舒《雨巷》中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清新,雅致,我完全沉醉在她的世界中……
*丹老师与我同为咸安区教师,她的风采我是在听她《骆驼祥子》的课时就已经领略了的。此次听她在**讲《马说》,条理依旧很清晰。*丹老师的课是秉承**老师的课堂精髓的,板块化教学,她的实践活动分为了文意理解、朗读品味、妙点寻踪三部分,有条不紊。在文意理解上,她强调了翻译时把空缺部分补充上去,并在文章停顿、“不”字、“也”字、第三段上给予重点朗读指导。这两点是我需要在今后文言文教学上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此次**之行,打破了我一只井底之蛙看世界的局限,让我看到教学竟是如此的缤纷多彩、异彩纷呈,让我看到教学路上各位老师的蓬勃向上的信心和朝气,让我看到自身在教学上的浅薄和许多尚需改进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了成长路上我并不孤独,有诸位语文大师的领路和指点迷津,有各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共同鼓励和学习,有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信任,我定会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不忘本心,勇往直前。
这应该就是我沉睡已久、终被唤醒的语文梦吧。
篇5: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
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
一、前言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强调:要提升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除了加强师范院校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外,加强在职教师队伍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后,再学习再提升,成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组织管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方法共同决定了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其中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培训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水平与质量,在整个教师培训工作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存在不接地气、拼盘凑数、交叉重复、操作性不强、反馈不到位等问题。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实质性问题是: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存在学员主观能动性不足、教学方式多样性不够,课程安排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不强等问题,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究其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三:其一,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项目负责人应付凑数,学院审核机构审核不严等情况;其二,课程设计者教育学专业知识深度不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缺乏研究,导致不能很好地应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其三,课程设计者知识广度不够,在设计中还需应用到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不够扎实。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应用心理效应的原理来探讨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对策。心理效应是普遍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是某种人的行为或事的作用力影响了其人或事导致发生相应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如破窗效应、鲢鱼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心理效应对人的行为和意识影响具有普遍性,根据培训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应用好心理效应,可以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三、五种心理效应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的初始安排,注重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初次接触时根据有关信息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对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虽然这种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强烈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如何安排培训班开班式尤为重要。学员来自全省甚至全国各地,互不熟悉,如何迅速俘获人心?我们在课程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一是如何让学员对此次的培训班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二是能够让学员在最短时间内融入班级,充分激发每位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新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通过初次接触,观察每位学员的特点,为后期的班级管理与学员信息反馈打下基础。因此,初期的课程安排应以活跃气氛、凝聚团队为主,可设置团队拓展训练或破冰训练等。同时,首课教师与课程的选择尤为重要。首课教师要选择经验丰富的、资历较深的优秀教师,让学员对本次的学习充满信心与期待。运用首因效应时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或难以改变的。我们应当在第一时间凝聚人心后,进一步做好后续的工作,避免有始无终。
(二)课程设计的中间安排,注重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心理学借用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对后续的学习起到控制和强化作用。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教学者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客观的反馈,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偏离学习目标或浪费时间。即论语中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除了进行自我反思外,要重视别人对自己作出的客观评价,扬长避短,从而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在课程设计的中间环节要帮助学员建立良好的反馈平台,设立有效的反馈方式,使学员在一段的学习过后能及时进行总结、调整和交流,为强化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课前设置学员分享环节,课后留部分时间让学员自由提问,举办学习沙龙或者小论坛。老师要在学员的交流与分享中了解学员的需求与不足,学员也要在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明确目标。反馈效应还启示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前后课程的顺序安排。避免出现前后课程交叉重复,先难后易,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确保课程能围绕培训主题,达到培训预期目标。
(三)课程设计的后期安排,注重迁移效应。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学习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对解决后期问题的影响。根据造成的不同影响分为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在课程设计的后期中,要适时安排特定环节及时总结梳理本次培训班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安排片段教学、听课评课、参观考察、课题研讨等环节,把前期的课堂理论学习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挖掘其原理相通之处,触类旁通运用到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中。有条件的培训院校还可以在培训班后期安排部分选修课,让学员在前一段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及本地区学校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使前期的学习有的放矢,避免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因为培训期间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在后期的课程设计中还要注意帮助学员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使学员回到学校后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同时要防止学习与实践中的思维定势,不考虑自身教学实际情况照搬照抄。同时,事先让学员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学习过程中让学员带着课题听课,带着课题研讨,这都是培养学员科研能力的好做法。根据中小学教师的“软肋”,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引导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地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能很好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课程设计的整体安排,注重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长时间的刺激或过度、过强的作用导致研究对象产生心理不耐受甚至逆反的心理现象。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度”的把握,避免“过犹不及”。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体的疲劳周期因素,科学安排课程的数量、时长、性质、时间点及排列顺序。科学家对脑科学规律分析研究显示:大脑的每个功能区都有一定的工作时限,超过时限脑细胞就会因疲劳而逐渐停止工作。同时,左右脑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大脑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时只有一个半球的参与,因次单一的教育和训练会使大脑的另外半球受到抑制。所以,要科学控制不同课程的.时长,建议不同性质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时间长度不宜连续安排同一性质的课程。另外,根据人体的生物学规律:人体在早晨记忆力呈最佳状态,适合安排理论性强,逻辑思维强的课程;14点脑力体力最低,不宜安排理论课;1518点体能活跃,可安排操作课、实践课;21点出现第二次高峰,可安排学习沙龙、文艺汇演等。
(五)课程设计的价值安排,注重指挥棒效应。指挥棒效应是指上层或管理者的目的与意志对下属的行为所起的导向与驱动作用,导致了自身行为失去自主性、客观性和系统性。表现在:一味听从权威专家的意见,不敢质疑,更不敢有反对意见;一味迎合政策的需求,喜欢捕捉热点,随大流且功利性强。职称考试辅导培训、继续教育规定学时培训、学历与学位考试培训等培训市场生意兴隆。因此,课程设计中不要一味聘请权威专家,或碍于领导专家的面子“凑课”,要关注一线教师的基层经验的分享。许多专家只是从事理论研究,没有一线教学经验,理论引领固然需要,但是基层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对学员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帮助和启发作用是不可替代且弥足珍贵的。从政策层面来讲:不要只盯着学校升学率压力或满足自身评职称的需求,更要注重“立德”之根本。缺乏道德素养的老师,教学知识与能力再强,也就像没有设置安全网的高楼,楼盖得越高就越危险。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是品德高尚的人,是要内外兼修的。不能因为培训时间短暂,牺牲师德师风教育来换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丢失了学习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建议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比例可以根据培训班的时间长短来合理控制。从教师培养整个周期来看,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尤为重要。要开设师德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教育四个领域的课程。如果是阶段性的主题式培训,培训时间较短的,其课程设计也可以不面面俱到,只要能围绕主题即可,但从整个培养周期来看,课程的系统性尤为重要。
四、心理效应应用于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建议
首先,在培训班开始阶段建议注重首因效应,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快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其次,在培训班中间阶段建议注重反馈效应,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反馈平台,促进学员的有效学习,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其三,在培训的后期建议注重迁移效应,通过对培训知识的归纳、梳理及方法方式的规律性总结,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为培训结束后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提供指导;其四,在课程设计的整体安排上要注重超限效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科学安排课程的长度、频度、时间点及顺序,提升课程安排的科学性;最后,在把握课程设计的价值上建议注重指挥棒效应。注重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符合教师培训的整体目标,合理安排不同价值领域的课程,使师德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均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钟祖荣.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意义和思路[J].北京教育:普教版,(02).
[2]廖艳华.例谈心理效应在短期培训班管理中的应用——以宁波大榭开发区短期培训班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09).
[3]高兴贵.陕西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师资培训模式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2).
[4]樊红兰.以成果导向为核心,创新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5]田蕾.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谈教师专业标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9).
篇6:高校师范生教师礼仪培训实验与分析论文
高校师范生教师礼仪培训实验与分析论文
摘 要:教师礼仪对于高校师范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不仅应该大力开展,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礼仪教育训练的有效途径。现有的纯理论性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师范生教师礼仪的需求,教师需要以理性的思维、实验的方式来提高师范生必要的礼仪素质。以礼仪培训实验为出发点,发现师范生礼仪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分析和探索高校师范生礼仪教育的有效培训方式方法。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礼仪;培训实验
育人就要讲礼仪。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教师更应该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特别是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国情下,学校教育对几乎所有儿童和青年生活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师是影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最重要的人,家长、教科书、电脑和大众传媒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
而在目前绝大多数的师范院校里,非常重视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忽略对他们道德修养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教师礼仪这一部分,并没有引起很多高校的足够重视。随着现在新媒体的出现与不断发展,我们发现有很多违背教师道德、教师素质的现象,这都证明了教师礼仪教育是我们当前非常必要的一种教育。我们需要重视师范生的礼仪教育,需要反思我们礼仪教育的传统方式。不要让新时代的教师形象一再跌落,而是应该让我们的师范生能成为新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园丁”“春蚕”。
一、实验设计
本培训实验主要内容将集中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师礼仪教育部分。从级小学教育专业中随机选取5名同学,通过对这五名同学培训前后的课堂礼仪情况分析,来探索和完善该实验的成效。在整个过程中,依托师范学院微格实验室,通过对比性实验、仿真性实验以及全真性实验三个步骤来完成。
1.对比性实验
在培训初期,让实验对象按照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身进行教学活动,约10分钟左右,通过微格实验室设备进行全程录制。然后对教学录像过程进行分解,针对录像镜头,对照所学内容,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礼仪缺陷。然后再次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十分钟的教学,试图避免同种礼仪缺陷的出现。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省意识,结合理论知识,休整和提高自我。通过这种强力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陷,然后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编制一个教师礼仪档案,针对其主要缺陷,进行一对一的礼仪培训。
2.仿真性实验
依托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布置模拟课堂,让小组其他成员充当教学对象,进行仿真性实验。
该阶段相对于对比性实验而言,离真实课堂又近了一步,多了互动环节,多了教学对象的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实验室的环境模拟成为现实课堂,真实地进行授课。整个过程中,会遇到和实际教学中类似的问题。
但是因为授课对象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又区别于真实的教学对象。因为小学教育专业面对的是小学生,实验小组的成员都是大学生,虽然可以充当教学对象,但离真实的教学环境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个实验环节可以让成员在对比实验和接下来的全真实验中找到一个很好的过渡,克服站在讲台上的恐惧。同时,整个仿真性实验也会全程录制,便于学生了解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进步与缺陷。
3.全真性实验
项目后期进行全真性实验,让学生直接走进黄石地区的.小学,
将所训练的教师礼仪真切地与实际情况相联。完全与就业后的环境一样,让学生不仅学有所获,还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以致用。
本实验的训练成员设定均为大四的学生,项目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第三个环节的实验正好和他们本身的专业实习环节时间相吻合。可以利用实习阶段来开展第三环节的实验,这样既可以保证成员全真性训练基地的落实,又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前两个训练环节所带来的实际作用。
二、实验分析与讨论
1.师范生的理论基础强,实践基础薄弱
通过实验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接收到了充足的理论教育。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难发现,他们设有中国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必修课程,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在实践课程中,仅设置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说课等,与理论课程相比,实践课程相对较少。从培训实验中不难发现,即使处于对比性实验阶段,没有任何教学对象,面对的只是录制设备,他们仍然非常的紧张,不知该如何表达,更不知道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课程上的教学能力。而教师是一种实践力很强的职业,它需要师范生不仅传输理论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2.课堂教师礼仪不够全面性
教师的课堂礼仪包括很多方面,通过实验发现,多数学生专注于讲课,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礼仪。(1)对教师的个人礼仪了解不够。教师的外在形象和言行举止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实验表明,在服装上,很多学生选择穿短裤,觉得方便舒服,但在教师礼仪中对服装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必须整洁大方,不能穿一些过于暴露的衣服;在站姿和行姿上,很多学生不习惯抬头挺胸,一定程度上是不自信的表现;在面容修饰上,部分学生会喜欢浓妆艳抹,这同样不适合教师职业;(2)忽略眼神礼仪的重要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眼神的运用。但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只顾看教案或者课件,忽略与讲台下学生的眼神交流;(3)缺乏对语言礼仪的注意。教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工作,对于语言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要高于其他职业。很多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语言垃圾。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影响某位学生的心智发展,所以教师的语言礼仪可谓举足轻重。
3.对课外教师礼仪内容缺乏了解
本实验主要是针对教师课堂礼仪的训练。但是实验后期阶段的全真性实验是和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在实验后期每位接受训练的学生的课堂礼仪都有了质的提高,但是在课外教师礼仪上却存在一定的匮乏。例如,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和家长打交道,如何处理家长对一些教学内容或环节的质疑等,而这些课外礼仪也是教师礼仪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需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整个实验进程约三个月,平均每个阶段都需要一个月左右,整个培训实验积累了大量的文档、照片、视频资料。通过此次的训练实验,我们确实发现了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师礼仪上的一些通病。同时我们看到,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是随着实验的进程在一步一步地提高。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自己的不足,针对缺陷加强训练;通过仿真实验,调整教态与语言,增强教学自信。既然通过该三阶段的训练,教师礼仪部分可以得到实质性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实训课程或者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来大范围地推行类似训练,从根本上提高每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礼仪,让他们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今天的师范生是明天的教师,礼仪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事关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应引起当代师范生的高度重视,把它视为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同等重要的学科来开展训练。只有这有,才能成为新时代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万爱莲。师范院校开设“教师礼仪”课程的必要性和途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07):111.
[2]张秉福。关于加强教师礼仪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10):97.
篇7: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维护冲突原因分析及对策分析论文
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维护冲突原因分析及对策分析论文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针对运行维护冲突,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科学应用现代化管理方式,规避冲突问题,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可靠性,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
1 计算机网络管理分析
计算机网络管理,主要是对网络与网络基本功能进行管理,保证网络常用通信协议的正确性,提升计算机网络运行质量。
第一,网络管理。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系统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生活中开始应用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规模在逐渐扩大,网络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出现状态控制问题。同时,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应用监测技术与控制运行状态的技术,主要可以减少停机维护工作时间,减少其中存在的网络瓶颈问题,建设综合、新型平台,对网络进行全面的保护,以此提升网络安全性。
第二,网络管理基本功能分析。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其基本功能就是记账管理功能、设置管理功能、功能管理、安全管理功能与故障管理功能等,可以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
第三,网络管理常用通信协议。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而言,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网络管理一些功能,对网络进行直接管理或是代理管理,提升通信协议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会利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方式、文件传输协议方式与用户数据协议方式等开展相关工作,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增强管理工作可靠性。
2 计算机网络运行问题与因素分析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甚至会出现一些计算机网络运行缺陷。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计算机垃圾与病毒问题。在计算机长期运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垃圾,占有较多程序,降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计算机病毒,就是在程序运行中,本身带有执行码程序,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病毒。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会引发乱码现象,导致用户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处理。在用户使用计算机传输文件的时候,病毒很可能隐藏在文件夹中,在用户点击之后,病毒也会开始启动,导致计算机系统受到破坏性影响,难以提升用户曹组可靠性,甚至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影响。
第二,计算机网络厉害键盘手问题。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经常会出现厉害键盘手侵入的现象,主要就是非法人员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与相关技术侵入用户电脑网络系统,进入到用户计算机设备中,查看他人的隐私,并且会盗取一些机密性文件,对其进行修改或是记录,甚至会出现系统供给等现象,导致计算机用户的程序瘫痪。厉害键盘手入侵的领域较为广泛,例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以及军事领域等,在入侵账户之后,会导致个人、企业、国家等出现损失。计算机网络厉害键盘手问题的原因,就是计算机系统的编制不够完善,经常会出现漏洞现象,厉害键盘手会在计算机网络中寻找出各类缺陷问题,然后针对缺陷情况进行操作,将漏洞变成自己的攻击工具。
第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除了软件系统可能会受到侵袭之外,还会出现自然灾害问题,例如:光线通信设备因为自然灾害出现损坏问题。在雷雨天气或是地震天气中,计算机硬件设备很容易损伤。同时,在停电的过程中,软件设备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管理工作遇到各类难题。对于人为因素而言,主要就是在计算机被盗或是账户密码泄露的情况下,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降低,无法提升其工作质量与可靠性,难以增强其发展效果。
第四,计算机本身存在安全问题。在对计算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计算机本身的安全性较低,出现各类管理问题。随着现代化计算机的发展,软硬件设备不断升级与更新,然而,在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使用质量的情况下,也会带来一些无法解决的管理问题,影响着计算机的安全性,例如:在计算机实际管理的时候,管理技术更新较慢,相关技术人员还在应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处理,经常会出现管理技术陈旧的现象,难以提升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工作可靠性,甚至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问题,无法提升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甚至会埋下安全隐患,难以增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运行效果。
3 计算机网络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难以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性与可靠性,无法增强其工作效果。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3.1 计算机病毒管理措施
在对计算机网络病毒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提升计算机网络运行质量。
首先,设置口令密码。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与使用者需要根据操作情况,对自己负责的区域进行密码或是口令的.设置,在限制权限的情况下,避免出现用户越权访问的现象,以此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相关人员需要对口令密码进行定期的设置或是更改处理,保证密码的复杂程度符合相关规定,此类方式可以规避病毒传播问题。但是,此类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口令信息需要认证处理,在传输口令密码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泄露的现象,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其次,定期杀毒处理。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对网络进行定期杀毒处理,就是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对可疑的文件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病毒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要保证文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要在计算机网络中设置防护层,对文件进行过滤处理,一旦出现可疑文件,一定要全面开展病毒查找工作,以便于发现病毒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同时,在对计算机服务器进行管理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防御方案,科学防止计算机病毒现象,提升其可靠性。
3.2 计算机网络厉害键盘手问题的解决
在解决计算机网络厉害键盘手问题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网络双宿设置,此类设置方式,就是在主机中设置两个网络界面,然后对每个界面进行单独的连接与操作处理,保证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特定请求方式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一旦发现信息数据存在安全问题,就要对其进行单独处理。只有确认信息安全之后,才能将其传输到相关服务器中,以此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性。
3.3 制定安全通信设置方案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安全通信设置工作,明确安全标准,并对安全通信进行处理,例如: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建立安全通信方案,然后利用相关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为了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的便利性,企业可以签订安全通信协议,保证客户与服务器的安全模式符合相关标准[1]。同时,还要针对各类程序进行安全防护处理,保证信息数据与程序运行的安全性,并对各类信息进行保护,避免出现信息泄露与盗用等问题,增强安全可靠性。
3.4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时候,相关部门必须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隊伍,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
首先,要培养软件编制人才,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先进技能,并对计算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工作效果,同时,企业还可以与高校或是研究所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使其可以支持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并培养出优秀人才,提升其工作质量[2]。
其次,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相关部门要为计算机网络使用者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在使用中,不会访问非法网页,对于邮箱中不明来历的邮件而言,不可以随便打开。在下载游戏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出现辅助程序的现象,避免病毒的侵入。同时,计算机网络使用者还要设置单独的密码,保证密码的复杂性,并定期对其进行更换处理,做好系统补丁下载工作,以此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在杀毒与厉害键盘手防止的过程中,计算机使用者需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在电脑中安装防火设备,并下载相关杀毒软件系统,保证可以对通信进行全面的控制,以此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最后,文件备份措施。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必须要掌握文件备份处理技能,对于重要的软件,也要对其进行备份处理,保证可以发挥光盘等储存设备的作用,节省各类资源,提升资料保护工作效率与质量[3]。
3.5 集中网络管理措施
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利用集中网络管理措施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就是对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器与其他系统进行集中式的管理,保证可以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同时,在多个设备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监控处理,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集中问题。
3.6 分布网络管理措施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处于分布情况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分布管理,明确各个网络系统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层次式的管理,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同时,在计算机服务器之间,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安全防范,避免服务器衔接中出现网络安全问题,综合利用各类安全管理资源,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对于相同层次的工作站而言,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信息交换管理,提升其工作质量。
4 结语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展病毒防范工作,规避厉害键盘手侵袭问题,保证可以提升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同时,还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邓丽莹.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维护冲突原因分析及对策[J].消费电子,(8):95.
[2]孙嫄嫄,赵明卉.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维护冲突原因分析及对策[J].硅谷,(15):166,168.
[3]韩力.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维护冲突的原因及措施[J].大科技,(30):276,277.
篇8: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论文
摘 要:教师培训在教育教学领域并不是新鲜话题,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教师的培训模式应当与时俱进,做出新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培训为例,分析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的培训新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新模式;探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者,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学好语文知识,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做好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模式
1.参与式培训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开展的,它所针对的是整个语文教师群体。因此,在进行教学培训的时候,必须注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培训中。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设置培训目标,激发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培训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通过树立教师参与的意识,使得在培训过程中,不同的语文教师得以交流彼此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解决他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这样语文教师可以从被动的学习逐渐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有助于教学培训的长远发展。
2.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开展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师培训的时候,不能只注重理论方面的知识讲解,而应学会从实际出发,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培训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提升、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学生不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等教学实际问题。教学培训时,可以对这样一些较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决的办法,教师要学会通过培训,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争取在培训时有所收获。
3.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是近几年来在教学中极为常见的一个词汇,它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发展方式。在进行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采用校本培训的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般来说,校本培训是以“自修―交流―反思―实践―评价”为主的模式。它站在学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校上,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培训的策略和方法,可行性高。以学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校的教师组织起来,交流一段时间内,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样针对性也比较强。而且,这种培训活动一般是在本校开展的,语文教师交流起来方便了,还能够在其他教师教学时,听课、评课,汲取教学经验。
4.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未来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也是教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要注意对教师做好信息技术培训,让他们对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有所了解,并且能够正确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现在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年龄偏大,尤其是一些偏h地区的语文教师,教学观念传统,不会或者是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不是十分熟练,这对于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培训,让教师学会使用新型的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教师培训内容的整体把握
语文教师的培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步步深入推进发展才能够有效完成培训工作。在培训的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
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培训的时候,首先应当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不能把握好培训的大方向,那么其他细节方面的培训,必然也不太好把握,培训的操作性也会变差。
2.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比较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在教学低年级的语文知识时,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使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想办法激发小学生的注意力,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部分知识积累,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一些有难度的知识,引导他们思考。所以说,在进行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应当有针对性,有的`教师擅长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擅长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段,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应当有所不同。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内容虽然大致相同,但是他们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应当因人而异,有层次性。
3.确保教师培训的时间和经费投入
时间和经费是语文教师教学培训开展的保障。小学语文是教学中的重点科目,平时在学校里,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即使想要学习知识也有心无力。此外,培训经费也是制约教学发展的关键,部分地区的经费有限,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往往只能走过场,培训的实质性作用不大。
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必须要确保教师有充裕的培训学习时间,不能与课堂教学相冲突,同时,也要确保教师在职培训的经费来源充足,以免影响教师的专业学习,使得培训工作进行得不顺利。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的培训方法必然会得到更好的创新,教师在参加培训的时候,要端正好自己的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培训,认识到教育培训发展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培训中。同时,在进行教师培训的时候不能盲目,要学会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开展教学培训,真正提升教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嵘.小学语文教师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个案研究[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6).
[2]王小兵.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忧”与“思”[J].当代教育论坛,(12).
篇9:基层职工培训模式分析论文
基层职工培训模式分析论文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基层职工在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越来越大。现实的工作要求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亟需通过职工培训为其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随着我国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切实可行的基层职工培训模式应用,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成为众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基层职工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1.1基层职工培训机制不健全
当前,信息化时代要求职工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在办公环境下,实现基础操作。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集团企业在进行海外发展的同时,更需要稳住国内市场,其关键就在于基层员工的综合实力。基层职工培训模式在基层运用中是否科学、相关条件是否具备,都会影响到职工的培训效果[1]。就目前来讲,虽然我国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职工培训机制仍然不完善,未能建立起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职工缺乏学习内在动力,培训的质量不高。另外,由培训所带来的薪酬、待遇等配套措施未能很好贯彻,打击了职工的培训积极性。
1.2职工培训认识不到位
目前,很多企业在培训中,仅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模式,缺乏主动式学习与技术性演练,与集团的综合发展方向存在偏差或存在滞后性,同时,在培训中,对于培训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安排,缺乏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导致培训的效果无法有效利用。另外,员工对于培训态度不佳,缺乏积极性,其重要原因在于企业未能使员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导致培训资源的浪费。
1.3培训师资有待进一步提升
师资是职工培训的基础前提,高效、高质的培训力量是员工专业素质以及综合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众多企业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同时,企业所聘请的专职教师具备充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现场操作水平不够,在知识与技能操作结构上缺乏稳定性,培训水平难以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提升。另外,培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通用教材,企业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制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教材,使得教材缺乏实用性,无法发挥出更大的教材实用性。
2、基层职工培训模式的优化策略
2.1建立健全基层职工培训机制
在培训机制的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基层职工培训规章规范,实行由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模式,由各专门部门对员工的培训负责,职教部门负责牵头协调。同时,要求其他部门依据培训的效果,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并积极给予落实。另外,加强对培训活动的过程管理,建立起一体化、高效率的综合基层职工培训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优势资源,促进培训质量的有效提升。
2.2增强职工培训积极性
建立起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基层职工培训机制,通过有效的员工聘用机制,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培训沦为形式。素质决定职工岗位,通过岗位对薪酬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将职工培训工作与职工薪酬待遇结合起来,遵循“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优胜劣汰”的原则,提升组织内部的竞争性,为职工培训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增强职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2.3优化职工培训兼职教师的聘请制度
企业在聘请培训教师时,应充分将企业优秀员工与企业外优秀理论教师的聘请充分结合,对每一名教职人员都要精挑细选,保障业务精湛、素质过硬、责任性强的优秀员工担任培训教师。同时,校外优秀教师的聘请,要充分对教师进行考察与考核,在与其所在单位取得有效沟通之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优秀的教师。另外,需要在教师中建立高效、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与奖励机制,通过教师之间竞争,提升企业的培训水平,设置相关的奖惩制度并落实到位,及时发现与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整体的培训质量。
2.4增强员工培训的实用性
培训的重点在于基层职工专业素质的提升,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快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同时,进一步激发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的热情,开拓职工培训与聘用之间的'渠道,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使表现突出的员工能够通过企业间的人才交流,实现由单一性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另外,对于自学成才的典型员工,应给予特殊奖励,对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专业素质的员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扶持,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
2.5培训效果的汇总与集成
在一期培训结束后,培训人员需要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跟踪与反馈,了解一定时期内职工在培训后的薪酬、岗位变化。同时,对于汇总的结果进行有效统计,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问题提出科学化的解决方式,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水平。另外,通过对职工培训效果的统计,发现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模式,从整体上提升培训水平。培训师可以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通过有效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将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企业基层职工整体培训质量上的上升。
3、结语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员工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制度,建立高效的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基层职工的综合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篇10:边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分析及培训设想论文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通过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网络教育等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大量事例,人们已经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产生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建设的迫切需求,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云南省于4月开始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但是,相对其他发展地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观念都相对落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要真正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这里,主要对云南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做一个分析,同时。提出个人的培训设想。
1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由于教师的年龄因素、自身素质、所处地理位置等问题,使很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和继续学习中难以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科学地使用教学媒体。
1.1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缺乏科学认识
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根据AECrI’94定义解释: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小学教师要认识这门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1.2缺乏对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认识
许多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先进技术.或者在教学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教育技术能力就是会使用这些技术。而我们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是: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1.3对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被称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它的出现引起了教育观念、方法、手段以及师生传统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信息和观念相当落后的地区的教师,不但意识不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还在潜意识里排斥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性有两方面:
(1)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并实践基础教育改革的`必备工具。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出现,比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情感教育、四大支柱教育等观念,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观念认识;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的教学模式上是既以教师为中心、也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主模式,传统教学环境无法满足,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可满足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要求;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革,由于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再加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发生变革;教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比如:学生可利用技术自由的学习:可突破地区的制约,实现优质资源和师资的共享,缩短空间距离;教育、教学信息流通将更加快速、便捷。
(2)教育技术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技术对教师自身的作用有四点:有助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准备“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产生了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但在现实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由于在年龄、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了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存在差异。条件好的学校,中青年教师已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能满足上述需求,年长的教师在基本信息能力方面就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教师虽然有学习的激情和迫切的需求,但受经费、师资及硬件环境等因素制约,教师不能得到正规的培训,也不能接受持续的、系统的教育技术的培训。这样,教师即使参加过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由于受条件限制也很难有用武之地,而且难以达到信息技术更新速度的要求。
3教师不能科学的应用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师在基本信息能力具备的情况下,还要具备教育信息的应用能力,即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许多教师难以达到这些要求。有的教师是“为用技术而用技术”,在应用中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在进行课件评比时,在制作课件中将各种技术都叠加在课件上,把教学课件变成了信息技术的成果展览,忽视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没有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有的教师难以把握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最佳时机,不同时间的课件展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学生读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当学生先读原著时,一千个学生心里就有一千个形象的孙悟空,文字的魅力是让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极大的发展.再看通过现代技术展示的具体人物时,学生只会把影视中的人物看成是他想象中某个人物众多形象中的一个;而教师如果一开始就以课件的形式介绍《西游记》,让学生先人为主地接受具体的人物,后再让学生读原著或接触其他类型的人物形象,学生就会觉得这个孙悟空怎么不象,或这个孙悟空就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学生的想象思维受到限制。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师不讲科学的滥用课件,却是适得其反的扼杀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折断了想象的翅膀。
4因地而宜的培训计划
云南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四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4.1加强硬件投资,提供学习的环境
与发展地区相比,偏远、落后的地区,信息闭塞,经费紧缺,无论是教学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投资,还是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都是少之又少。这样,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师素养等提高的速度就非常缓慢。与发展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教师因素引起的地区教育差距也会加大,这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导致教育的不公平。这样的环境,更需要国家和地区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软件建设,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也能及时的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不断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同时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既能学习教育技术的有关知识,也能通过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达到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偏远地区的教师更要求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认识,使他们对由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当代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培训时要特别注意将教育理论方法的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4.3注意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观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这个方面的培养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教学,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得教师学员们能够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的作用。
4.4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确保教师的继续学习
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教学中,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有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机会,确保教师要能够获得新知识。同时,还要求要建立终身学习的体系,保证教师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信息闭塞,学习培训的机会少,教学水平相对落后.更需要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是多项技术、各课师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多项因素的综合。教师通过终身学习体系的支持,可持续的获得新的知识、理论.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养,更好的扮演好21世纪教师的角色。
篇11:飞行冲突解脱两机优先级专家系统的设计分析论文
1 引言
随着中国民航发展的持续繁荣,繁忙机场日吞吐量日益趋于饱和水平。目前,为应对航班拥堵,民航局出台“不限起飞”的举措——针对八大繁忙机场的航班,规定除天气和军方活动外,上述机场航班将不再受对方机场管制影响而推迟起飞。这样,在保证地面航班准点起飞的同时,增加了空中航空器的潜在飞行冲突,造成了管制员的管制负荷加重。
专家系统作为人工智能( artificialintelligence,AI)领域的核心分支之一,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外的空中交通管制(ATC)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即开始对人工智能技术在ATC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incoln实验室及MITRE公司参与了技术研发;在1991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建立了基于民航空中交通管制的ATCEXPERT SYSTEM专家系统。该系统能够迅速、准确、高效和不知疲倦地进行工作。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甚少。
2 两机优先级专家系统构建
2.1 两机优先级知识库内容
本节将以自学习判定树为构架理论基础,依照一线管制员在航空器优先级调配上的启发式管制知识经验与技巧,表示出处于雷达监视下的、终端区某一冲突航路或相邻航路上,两架航空器调配选择过程。
冲突解脱专家系统的推理分析过程中,选择应该对哪架航空器进行飞行态势调整,哪架航空器保持飞行态势,因为从实际的角度,应该尽量缩小抑或避免航空器延误区域面积。同时按照航空器性能、飞行员可操纵性要求,选择调配的航空器,这是十分重要的。需给这些航班拟订一个优先级,然后按照优先级进行调配。具有优先权的航空器指保持当前飞行态势,无需做机动动作调整的`航空器。
影响两机调配优先级的因素有:
(1)飞行意图
飞行意图分为巡航、爬升、下降。管制员调配优先级按以下顺序进行:巡航>爬升>下降。在两架航空器出现冲突时,一机为巡航状态,由于为过境飞行且一般情况飞行速度较快,相对于本就要爬升或下降的航空器来说,如果进行高度、航向或速度的调整,冲突消失后,需要引导归航,人为增加了管制员的管制工作量。即存在最高优先级。同理,考虑调配难度及飞机性能要求,爬升为第二优先级。优先调配下降进场航空器。
(2)目的地机场繁忙时刻
繁忙机场上的一架飞机延误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在非主干航路和非繁忙机场调节的余度很大,所以前者应比后者在这方面优先级要高。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八大机场的繁忙时刻一般在08:00—22:00,调配时,应避免在上述时刻范围内。
(3)航班类型
国际航班优先级一般都较高。国际航班在调配时,语言上的理解偏差是事故多发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其多为长航线,从而,更倾向于调配国内航班。一架航空器往往在一天内执行多次航班,初始时刻延误将导致后续航班任务的延误。一般航班的优先等级依下述规则排定,且各条规则的优先等级依次序进一步减小:国际航班优先于国内航班;续航航班优先于不续航航班。
(4)机型成本率
假设两架航空器起飞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地面等待成本高和耗油率高的机型比地面等待成本低和耗油率低的机型具有更高优先级。
所谓机型的成本率是根据该机型的性能来制定的,它涉及到两项重要机型性能:机型的最大业载和机型空中飞行平均耗油率。前者是估计该机型作单位时间的地面等待所产生的费用(即地面等待成本)的重要因素。后者是估计该机型做单位时间的空中飞行所产生的费用(即空中飞行成本)的重要因素。另外,将航空公司信誉、机组人员工作负荷、飞机日常维护成本等次要因素(影响到地面等待成本和空中飞行成本)折算到单位业载成本和航油价格中。
设机型最大业载为w(kg)、耗油率为N(kg/h),每位乘客地面等待一小时损失值为H,航油价格为P,则机型成本率C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C= W H /100+PN ??
(设每位乘客连行李平均100 kg)
可以看出机型成本率就是该机型的航班做一个小时的地面等待和一个小时的空中飞行所产生的费用之和。
2.2 两机优先级专家系统构建
飞行冲突两机优先级所涉及的知识为结构性知识,在知识表示方法上使用语义网中一种特殊表示方式—自学习判定树,其推理机制也即蕴含在知识表示中。
(1)两机优先级的知识表示及推理机制
判定树中冲突调配方案所使用代号的含义。在调配方案中的字母“A”和“B”分别代表航空器的编号;接下来的字母“X”、“P”和“J”分别代表巡航、爬升、下降;然后“Y”、“N”分别代表“是”、“否”,“&”为简单命题中的“且”。
特别指出的是,假设A的飞行意图为“巡航”并且B航空器的飞行意图为“爬升”,那么调配A航空器,反之,如果,A为“爬升”并且B为“巡航”,则调配B航空器。由于写出所有的判定树结构为1 152种,为简化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如果A、B均为“巡航&巡航”,进一步判断航空器A、B哪一架处于繁忙航路或者繁忙目的地机场,若为“是&是”,则进一步遍历比较,直到结点的类型为答案结点(叶子结点)时,给出初步的判定答案。其他结点的含义如上同理。
(2)事实的知识表示
在此判定树中的结点存储事实。在实际的程序实现时,也代表着程序运行的进度。接下来,将所有图中的结点抽象化,采用同一种的对象—属性—值的知识表示方法来表示结点信息。
★ 行政论文
★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
【关教师培训冲突的深度分析论文(共11篇)】相关文章:
法学论文题目2022-12-10
内燃机车自然缓解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论文2023-12-15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2023-11-04
校园暴力报告2023-05-21
社会代价:一个社会学范畴2022-05-08
有关博士生导师申请书2022-08-06
屏蔽泵故障分析及处理论文2022-05-08
函授行政管理个人学习总结2022-10-14
小学数学教研小组工作报告2023-08-17
浅谈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