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对知识与真理的解构(精选10篇)由网友“阿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后现代对知识与真理的解构,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后现代对知识与真理的解构
后现代对知识与真理的解构
后现代主义质疑构成现代思想倾向核心的理想、原理和价值观。没有客观真理,道德价值也是相对的。实在是由形形色色的.社会共同体以社会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放弃启蒙运动关于进步的信念,不再坚持乐观主义,相反,却表现出苦恼的悲观主义。启蒙运动“人类征服自然”的模式必须让位给与地球合作的态度。
作 者:安希孟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系 太原 030006 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年,卷(期): “”(6) 分类号:B023.3 关键词:解构 知识 真理 启蒙运动篇2:权利主体的建构与解构--走向后现代的法哲学主体观
权利主体的建构与解构--走向后现代的法哲学主体观
后现代法哲学的主体观是在解构现代法哲学的主体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首先向理性的权威性发难,理性并不是人的本质,所谓理性的主体也是被理性所创造出来的.法律主体根本不可能认识法律客体,法律的本质、单一的正义、公平的观念根本不存在.应敞开主体、客体二元模式,将法律置于一定的历史情景中,才能有所沟通.法律人格人的形象不是抽象的'理性人、经验人、平均人,而是具体的感性的人.
作 者:陈晖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33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4 “”(5)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后现代法学 主体观 建构 解构篇3: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考察
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考察
何谓后现代?利奥塔拒绝从线性的角度来理解后现代,认为后现代不是继现代之后的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即有别于体现在近代哲学中对理性、主体和总体性等启蒙理想追求的思维方式.
作 者:杜以芬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刊 名:理论学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JOURNAL 年,卷(期): “”(12) 分类号:B565.59 关键词:篇4:解构与整合:网络媒体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解构与整合:网络媒体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解构与整合:网络媒体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众所周知,信息社会中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媒体。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之后, Internet(英特网)和Intranet(局域网)等第四媒体?网络以它们最多的信息、最快的传播和独特的交互性,一经出现,就显示出其所独有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并对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子系统,也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它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学校教育已经并正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解构和整合。
一、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韦伯(Weber,M.)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三种权威:第一种是传统的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感召的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第三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Rational?legal Authority),即由“法定权威”和“专业权威”所构成。①在传统社会,教育中许多资源配置都取决于教师的
①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209页。
权威地位,作为教育最主要的人力资源??教师,他们是以成人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出现的,其地位的保持是以教师的权威来维系的,尽管有时也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挑战,但这“在教师的权威主义眼光中,价值的多种层面重合于一体,他们分不清乃至最终抹杀道德、法律与个体价值这三者之区别,他们对于其中任何一者的侵犯均视为对三者之同时侵犯。” ①也就是说,教师的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和合理?合法的权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替代,重合为一体,从而导致教师权威在传统社会的教育中占有绝对的崇高地位,教师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当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利用Internet、Intranet等网络媒体进行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网上图书馆以及大量的网上学校、个人网页、专题网站、电子杂志等个性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高速公路将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来分享。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作教学课题,学生们将有机会相互探讨这些资料。这一途径有助于及时把亲自在受到最佳教育的机会传到甚至是不能有幸进入最好学校或没有得到最好家庭支持的学生那里。” ②在学生的视野中内,学生不仅可以从学校教师那儿接受到知识,而且还可以从
①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46页。
②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第234页。
网络上接受到新的知识。由于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具有极强的存储功能,而且具有快捷准确的查询功能,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功能,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已无法与庞大的网络系统、强劲的网络功能相抗衡。网络媒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信息的垄断,教师不得不面临与网络媒体分享权威的境地,教师“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面临着网络权威的挑战。
二、从被动灌输向自主学习转变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智力与体力的付出是有着特定制约的。阿尔温•托夫勒这样说,第二次浪潮以后的学校崇尚的德性是“守时、顺从、机械地重复作业”。①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灌输下将课本知识“转移”到自己的头脑中,这种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家维果斯基认为: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他认为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应取代教学活动;学习是过程导向而不是成果
①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4页。
导向,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因特网(Internet)拥有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超文本(Hypertext)方式链接信息的“万维网”(Web或称WWW)。万维网是借助因特网这个网络媒体构建的一种信息服务的方式,它使相互分割的文本转化为一个超链接的`信息网络,变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巨大的虚拟信息资源库。这种文本所包含的内容有文字字符,还有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因此也称“超媒体”(Hypermedia),即以超文本方式提供的网络多媒体。
“超文本”被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尼葛洛庞帝教授叫做“没有页码的书”和“随心所欲多媒体”。 ①通常人们使用的“文本”,比如印刷课本,均由编者根据教学意图,按照章节、页码顺序自然展开,学生则按照线性方式一页一页往下学。超文本则不然,它的特征是学习的非线性和多结局。阅读学习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字词呈现出不同颜色,或者加有下划线。例如,教师可以将“价值规律”这一节制作成的超文本教材置于网络媒体上,在
①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版
“价值规律”的章节里可能会在“彩电价格战”或“国家的宏观调控”词语下加有下划线,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从这些地方转到“彩电价格战”或“国家的宏观调控”章节或段落,根据自己意愿对“彩电价格战”进行探源或者应用的联想探索。因此,即使学习同一文本,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即探索的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超文本正是模仿人脑的联想思维,用网络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尼葛洛庞帝教授说:“你可以把超媒体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信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因而这种非线性学习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创造条件。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学习如何自行获取信息和到哪里去采集信息,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创新的培养延伸
创新教育,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成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在接见两院院士时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创新能力是指由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过于强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因而教学过程往往成为知识的“搬家”,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的是一个个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学生检验和怀疑的,假如学生要有什么疑问,那也只能是怀疑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判断力,而不应是课本或教师。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尽管也有提问学生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机会,但所提问或讨论的问题往往都有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而且这些答案就装在教师的脑子里和写在课本上,教师是学生发言和讨论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在猜测老师和课本的答案的过程,提问和讨论实质上就演变成了一场猜谜会。在这里,学生对各种观念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他们只能“占有”别人的观念,以别人的观念代替自己的思想。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没有自己的创新。
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能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地“航行”在网络海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⑴网络教学可以用于集体学习方式。网络的广播功能可以方便地将各种教学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屏幕上,使学生掌握培养创新思维必备的基本知识。⑵学生自主控制的个别化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它把学习的控制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包含了“动作”、“图示”和“符号”等信息表达方式。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经典理论,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介于“有目的的直接的活动”和发出符号传递经验的抽象方式之间,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使学习者的各种思维都得到培养。⑶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就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和交流,从中得到相互启发和鼓励,这种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网络媒体的发展给现实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给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职业和技术素质。面对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已经过时了,教师不仅要加强网络知识和以计算机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等,还要从观念适应、知识适应、语言适应、技术适应、行为适应乃至文化适应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网络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网络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第二,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品格。教育网络化需要学生充分重视网络功能,在美国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获得学习资料和有用信息,但有调查表明,我国学生上网则有近70%是为了休闲娱乐,我国的这种状态无疑会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失去了网络教育的意义,这种状态也是令人担忧的。在信息化社会中,面对各种来源的丰富信息,社会成员需要有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这要求他们在理智上具备自主和独立的品格。面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的上述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做出有力的回应。不仅要使学习者具备丰富的知识,更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品格,提高他们在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三,学校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物质和资金投入。网络媒体的利用及其效果是衡量一所学校在未来发展中地位的重要指标。网络媒体系统的组建需要有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投入的大工程。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定期和不定期的技能培训也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参考书目:
1、《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 主编:丁俊杰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从新媒体特征看创新性学习模式》 《教育理论与实践》第5期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苏苑中学 王山林
邮政编码:215128
住宅电话:65289530(0512)
电子信箱:wslinjy@pub.tz.jsinfo.net
篇5:解构与整合:网络媒体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解构与整合:网络媒体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解构与整合:网络媒体对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影响众所周知,信息社会中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媒体。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之后, Internet(英特网)和Intranet(局域网)等第四媒体?网络以它们最多的信息、最快的传播和独特的交互性,一经出现,就显示出其所独有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并对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子系统,也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它给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教学理念、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上的一场革命,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经并正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解构和整合。
一、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韦伯(Weber,M.)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三种权威:第一种是传统的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感召的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第三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Rational?legal Authority),即由“法定权威”和“专业权威”所构成。①在传统社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许多资源配置都取决于教师的
①吴康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出版社19版,第209页。
权威地位,作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最主要的人力资源??教师,他们是以成人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出现的,其地位的保持是以教师的权威来维系的,尽管有时也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挑战,但这“在教师的权威主义眼光中,价值的多种层面重合于一体,他们分不清乃至最终抹杀道德、法律与个体价值这三者之区别,他们对于其中任何一者的侵犯均视为对三者之同时侵犯。” ①也就是说,教师的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和合理?合法的权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替代,重合为一体,从而导致教师权威在传统社会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占有绝对的崇高地位,教师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当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利用Internet、Intranet等网络媒体进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供了技术支持,网上图书馆以及大量的网上学校、个人网页、专题网站、电子杂志等个性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资源。“信息高速公路将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来分享。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作教学课题,学生们将有机会相互探讨这些资料。这一途径有助于及时把亲自在受到最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机会传到甚至是不能有幸进入最好学校或没有得到最好家庭支持的学生那里。” ②在学生的视野中内,学生不仅可以从学校教师那儿接受到知识,而且还可以从
①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46页。
②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234页。
网络上接受到新的知识。由于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具有极强的存储功能,而且具有快捷准确的查询功能,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功能,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已无法与庞大的网络系统、强劲的网络功能相抗衡。网络媒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信息的垄断,教师不得不面临与网络媒体分享权威的境地,教师“专业权威”和“
[1] [2] [3]
篇6: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20 世纪中叶以来的后现代哲学,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态度、时代意识和文化表征,尤为重要的是其通过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普遍性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颠覆和解构,这就意味着后现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
而马克思哲学,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和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完成了思想范式的变革,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此种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意蕴。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认为的,生活于工业社会的马克思,却准确预见到了后工业社会一些事物的形态。
因此,从思维方式的视角分析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对于我们今天正视和把握后现代哲学思潮和马克思所开启的哲学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从思想史发展的脉络看,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以追寻世界“基质”为目标,力图寻找某种“完全不需要其它存在者而存在的东西就在本真的意义上满足了”的存在。它可划分为古代形而上学和近代形而上学两个阶段,如果说古代形而上学还带有天然而又素朴直观的现实世界的残留和痕迹的话,那么近代形而上学则以纯之又纯的概念、逻辑推演,使现实世界彻底沦陷并淹没于非本真世界的建构中。而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不留余地的清算中,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哲学颠覆了西方古代形而上学,消解了万能“神”的统治地位。西方古代形而上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把神奉为世界的终极实体,而是把某种具体事物确定为万事万物的最终根据和变动不已事物中不变的始基,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赫拉克利特的“火”等。但随着人的现实世界的延展,以具体事物作为世界的第一推动因日益受到贬谪和质疑。既然此岸世界无法供给万事万物一个圆满的解释,那就只有在虚无的彼岸世界中找寻。因此,它把彼岸世界的神即上帝视作万物的本原。从此万能“神”以至真、至善、至美,最为纯粹的至上地位取得现实的统治霸权。马克思哲学针对古代形而上学的这种“非存在---存在”的论证思维方式,认为“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也即对于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必须由神学回归人学,使彼岸通达此岸,从天国到达尘世。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4]55.他还指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4]2.至此,马克思哲学把现实生活确立为哲学变革的立足点,颠覆了西方古代形而上学的神---人的非存在---存在的思维逻辑,开始哲学变革的原初性实践。
其次,马克思哲学终结了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摧毁了理性自律的神话。尽管彼岸世界万能“神”崩塌和消解掉了,但实际上,近代人们在启蒙的进程中又确立了理性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的这种仅仅以概念衡量一切,[5]进而使“整个现实世界都淹没在抽象世界之中,即淹没在逻辑范畴的世界之中”[4]139的思维路径,是马克思不能认同的。马克思哲学认为,近代形而上学从人们思维着的意识出发,脱离实然的现实世界,去建构一个应然的尘世世界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72.
近代形而上学企图背离现实生活过程,完全撇开甚至代替现实的生活进程完成理性自律的神话,表明了其内在困境。事实上,近代形而上学的这种纯粹之思,恰恰就植根于现实的历史过程,是人们的感性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揭开了各种理性思维的神秘面纱。因此,马克思哲学从实践出发,强调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指出形而上学不应停滞于思想观念的“副本”,而应当积极介入现实的“原本”,使抽象的思辨哲学转向现实的实践哲学。可以说,马克思哲学力争使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从以前哲人忽略或不屑的经验世界出发,提出“对哲学的否定”并“消灭哲学”[4]8,即是说,消灭旧哲学从而终结近代形而上学。至此,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并非是在抽象的世界中用新的理性代替旧的理性,“不是从观念出发去解释世界,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从实践中确立行动的原则”[6].
总之,马克思哲学在对西方古代形而上学的颠覆中,在对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终结中,展露出典型的后现代意蕴。之所以说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具有后现代意味,是因为后现代哲学也是以形而上学批判为其核心立场的。比如,福柯以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对抗和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同时以对历史遗迹的非连续性和断裂的强调,否认形而上学的连续性叙事; 德里达则对传统形而上学采取解构的策略,以异质性和延异的“幽灵”批判在场的形而上学; 德勒兹和加塔利则运用块茎思维对抗传统形而上学,从而强调哲学的游牧状态; 罗蒂则主张以“小写的哲学”对抗“大写的哲学”,通过对非理性的凸显来撇开传统形而上学。因此,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也成为后现代哲学生成的重要维度。但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不同于后现代场域中游弋于语言游戏和解构策略的后现代哲学,这更多地还体现在,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并没止于哲学批判本身的批判,而是深入到形成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社会现实内部,特别对资本的批判中。
二、马克思哲学对资本的批判
大体而言,马克思哲学同后现代哲学一样,对表征同一性、绝对性和永恒性的叙事话语进行批判。但马克思哲学并没停留在对表征同一性、绝对性和永恒性的哲学话语的批判上,而是由此揭开了隐藏在这些哲学话语背后的现实秘密。马克思哲学对资本的抽象同一性、绝对性及永恒性的批判旨在表明: 它所实现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不是止于对观念的批判,而是通过对资本的批判,破除理性形而上学和现实的联姻,进而捣毁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石。
第一,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之抽象同一性的批判。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之抽象同一性的批判,不是从国民经济学出发,而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的立场上,不是把资本作为既定的生产要素,而是把资本视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布展研究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永不停息的逐利和扩张本性,迫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现存事物都要围绕交换价值和交换原则来运行。在交换价值和交换原则的支配下,只注重交换量上的差别而排斥事物在质上固有的差异性,把所有事物都换算成价值量上的大小和多寡的交换物,“它将每一个定性的和特殊的关系转变成一个定量的和普遍的关系”[7].至此,资本的抽象同一性形成了。资本的抽象同一性不仅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领域取得统治地位,进而在消费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也是如此,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就是其体现,这就是“抽象成为统治”现实运作的秘密。它印证了“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8]114,佐证了资本是理性抽象在世俗生活中取得统治地位的现实根源,消解了抽象的观念形态---理性形而上学在理论领域中纯概念推演的神秘自洽性。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对资本的抽象同一性的祛魅过程中,触摸到资本的本真性,从而强调了作为其对立面的具体劳动这一差异性因素。同时,马克思在对生产力的属性的分析中,看到了生产力的未来对于资本同化下的生产关系的瓦解性。因此,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资本的逻辑内涵着差异性和瓦解性的原始张力。
第二,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之绝对性的批判。由于资本无休止的肆无忌惮的榨取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会在现实社会中把自己的统治地位粉饰为一种虚幻的绝对性存在。马克思哲学认为,资本自身存在的矛盾、局限性迫使它最终走向灭亡,从而驳斥了资本绝对性的虚无性。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发展是有限度的。这种有限性体现在,资本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导致它的发展受到限制,而这些限制却又同资本的本质属性相矛盾而衍生出次级矛盾,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中旧矛盾的消亡,但不断又有新的矛盾滋生。这一资本逻辑运演的最后结果,导致”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8]391,”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8]397.马克思从资本发展的悖论性症结中得出结论,”资本并不像经济学家们认为的那样,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资本既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8]396,它必然在”遭到 一 次 比 一 次 更 大 的 崩溃“[8]397后而导致自身的灭亡。总之,审视马克思对资本之绝对性的批判,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有限性的角度来拒斥资本的无限性,限度成为马克思的主要分析要素。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资本的边界,正是这种边界的阻碍使得作为中心的资本受到逻辑上的限制,马克思的批判具有了边界批判的意味。正是从限度和边界出发,马克思表明,资本的虚假绝对性和非决定性中一直伴随着无产阶级对于整个生产方式的局部抵抗,资本的矛盾最终从局部瓦解了整体。
第三,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之永恒性的批判。在国民经济学竭力鼓吹资本的绝对性,甚至认为历史在资本面前都将”终结“了,似乎资本成了超历史的永恒存在。但马克思哲学揭露了这种把研究的内容当作研究的既定前提、扭曲事实以达到对资本主义现实同谋的伎俩。它从社会实践出发,指出由资本构成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从来都不是历史的终结,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资本本身只能是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对现存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解蔽中,揭露了资本的阶段性和历史性,并表明了建立以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的理论旨趣,”这种共产主义……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9].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确立,也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并没有强调资本的永恒性而是强调了其断裂性,资本主义必然会遇到历史的鸿沟从而被替代。资本所谓的永恒只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阶段,而不能超历史地”浮动“.资本主义的断裂性和阶段性说明,资本并不是必然性的存在,因此,马克思也是从非必然性的角度看待资本本身的,马克思实际上开创了后现代哲学所谓的对必然性批判的先河。
至此,马克思哲学通过对资本的抽象同一性、绝对性及永恒性三方面的批判,完成了理性形而上学的现实批判,实现其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这一层面反观后现代哲学,我们发现,后现代哲学也是拒斥同一性、绝对性和永恒性的,并且遵循了马克思的差异性哲学、边界和限度学说以及必然性批判。例如,利奥塔对元叙事的怀疑和差异哲学的主张,就是对同一性的拒斥; 这也正如韦尔施所认为的,后现代哲学是利用”整体的毁灭“来发展”正在显露出来“的多样性[10]: 拉克劳的”后马克思主义“主张,否认有绝对性的主体和固化的社会场域的存在,用偶然性颠覆普遍必然性; 齐泽克主张的”实在界的不可能性“则表明,每一种绝对性都会达到其限度,”绝对性“不过是”漂浮的能指“; 福柯则通过对历史的断裂的强调,认为阶段性而非永恒性才是后现代哲学所赞同的。因此,对同一性、绝对性和永恒性的批判构成了后现代哲学的内在组成部分,以至于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哲学相遇。然而,马克思哲学中的后现代意蕴与后现代哲学显然是有所区别的。
三、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哲学的超越
后现代哲学并不像不明就里的追随者所吹捧的那样,只是为了获得特立独行的、宣泄的快感的语言游戏,而是应把它看作为”对我们是什么的批判,既是对我们之被确定的界限作历史性分析,也是对超越这界限的可能性作一种检验“[11].事实上,以”另类“面目出现的后现代哲学,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反叛传统的、颠覆传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然而,作为与传统”告别“的后现代哲学,其所实现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并没有溢出马克思哲学的问题域。换言之,早于后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在与传统决裂之后所开启的思维方式,即使在今天,它依然超越了后现代哲学的言说道路和叙事方式。
首先,从哲学批判的出发点来说,马克思哲学优于后现代哲学。马克思哲学异于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点,在于确立了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思考问题。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哲学直接选择一个不同于传统论说方式的思维开端,而是在深入研究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和弊端时,找到了克服其局限性的思维立足点---人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感性实践活动,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而后现代哲学拒斥传统、力争与传统思维方式划清界限的思维出发点是语言活动。后现代哲学家如罗蒂、维特根斯坦及海德格尔等人对形而上学”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12]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十分不满,认为它是无意义的陈述而应被抛弃和终结。后现代哲学把语言逻辑视为一切哲学命题是否成立的新标准,认为符合语言逻辑的哲学命题就是真命题,反之则是伪命题,打破了传统理论中语言与符号的线性对应关系,着重强调两者的随意性、偶然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摒弃一些旧概念,而用”撒播“、”延异“、”块茎“、”游牧“、”认同政治“等一些新的概念,斩断与传统的联系,从而达到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彻底决裂的目的。但是,与马克思哲学”对理论的自我永恒化的分析,对抽象过程倾向于用自身来代替现实客体的那种内在力量的分析,转移到对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世界的日常理解的领域“的思维方式转向的出发点不同,后现代哲学的这种不触及现实根基仅从语言上反叛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激进的拆解和肢解传统思维方式的同时也陷入了变种的形而上学的囹圄之中。
其次,在哲学批判的方法上,马克思哲学优于后现代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思维运演方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存一切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这一激进批判的态度受到了后现代哲学家的极为青睐和赞赏。他们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作为分析社会的方法论,应该长久的存留下来。但如果就此认为他们原封不动的承继了马克思的批判方法,那就严重地误解他们了。恰恰相反,后现代哲学家对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进行后现代式的改造,使它进一步”激进“化,并给它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解构“.需要注意的是,后现代哲学的解构方法尽管源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但前者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支流而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它只是一种发问和提问方式,除了依附在马克思哲学提供的理论空间中激进地解构一切而散落的满地碎片外,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和主旨。同时,后现代哲学的解构方法与其说是对马克思哲学批判方法的新诠释,倒不如说是他们的一种批判策略,通过这一策略来唤出差异性和异质性之音的后现代诡计。因此,就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与后现代哲学的解构方法相比,前者优于后者。前者侧重于宏观分析,着眼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的分析和批判,因而具有”改变世界“的现实诉求; 后者倾向于微观具体分析,其重点在于对表征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的解析和批判,可”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14],实际上仍然是”解释世界“.
最后,在哲学批判的目标旨趣上,马克思哲学优于后现代哲学。马克思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并不是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由”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实现人类解放,其逻辑归宿是共产主义。而后现代哲学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化的这一异化现象的批判,也试图使其文化批判导向一种微观的话语政治实践。但是,后现代哲学抛弃了马克思哲学的政治解放框架中关于”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阶级“、”解放“及”辩证法“等基础概念,并认为作为具有统一身份的历史主体的工人阶级已失去革命性和主体性。
与此相反,却把革命力量寄托在社会上以多元身份出现的女权主义、绿色和平运动及同性恋组织等”新社会运动“上,倡导一种由阶级主体向身份主体、由阶级政治向认同政治的双重转变的”后“政治,致力于”向制度、向社会的和政治的结构、向最顽固的传统挑战“[15].”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政权等实践因素,自甘沉溺于话语之中,这样的挑战便显得极其苍白无力“[16].因此,后现代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以阶级斗争为根基的政治学说进行激进的解构时,由于缺乏具体的政治实践的操作路径而只能流于形式。这样的结果,表面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实际上早已达到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合谋,是”同特权利益者相帮衬的意识形态“[17].
总之,马克思哲学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和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彻底斩断了与传统思维方式的耦连,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相对于后现代哲学,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哥白尼革命“,而后现代哲学仅仅是以改良的形式对传统哲学进行”托勒密化“( 齐泽克语) .尽管后现代哲学也是在与传统理论的颠覆性批判中确立的,但其理论由于缺少现实的基础,而陷入一种病态的语言游戏之中,这就表示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依旧遵循的是”一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逻辑“,充其量只是实现了思维方式局部的转变罢了。而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的剖析,我们发现,后现代哲学实际上契合并被包含在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中。事实上,作为 19 世纪产生的马克思哲学,在其哲学革命中就已经内含着隐匿的后现代潜流。时至今日,马克思哲学仍是后现代哲学不可逾越的视界,这进一步彰显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 .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66.
[2][德]马丁・海德格尔 .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 北京: 三联书店,1987: 114.
[3]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 下卷[M]. 北京: 三联书店,1962:6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德]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M]. 蓝公武,译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0: 231.
[6]吕世荣 . 马克思哲学的变革与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困境[J]. 哲学研究,( 5) : 13 -16.
[7][英]吉布森-格雷汉姆 . 资本主义的终结[M]. 陈冬生,译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0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120.
[10][德]韦尔施 . 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M]. 洪天福,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61.
[11]林贤治。 福柯集[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542.
[12][美]理查・罗蒂 . 哲学和自然之境[M]. 李幼蒸,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87: 11.
[1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 李自修,译 .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31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22.
[15][法]德里达 .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 何佩群,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1.
[16]张秀琴 . 批判、解构与实践---后现代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比较研究[J]. 哲学研究,2004( 4) : 9 -13.
[17][埃及]萨米尔・阿明 .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管理[M]. 丁开杰,等译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2.
[18][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 . 后现代理论[M]. 张志斌,译 .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37.
篇7:论后现代思潮对技术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论后现代思潮对技术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现代技术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难题之一,已引起诸多学者关注并成为重要讨论域.人类对技术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抽象反思到社会文化批判再到生态批判的逐渐具体化过程.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绿色运动组织、未来学研究等都对技术问题作过论述,而作为盛行西方的.一种极具批判力的文化思潮后现代理论对技术问题的揭批更具颠覆性.
作 者: 张成岗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刊 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5(5) 分类号:
篇8:对哲学思维与哲学知识的探究
对哲学思维与哲学知识的探究
摘 要: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的世界观。而哲学思维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深刻的批判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征,哲学思维规定着人们的思维走势和思维走向,在某种意义上,对哲学知识有着决定作用。哲学思维也是哲学的精华所在,让哲学散发出智慧之光。
关键词:哲学;哲学思维;哲学知识;根本特征;
哲学一词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中西方学界对于哲学的思考由来已久,古希腊学者很早就使用“哲学”一词,而在中国古代也有“孔门十哲”这样的称谓。哲学在今天或许受到某些冷落,但哲学的思维方式却始终散发出智慧之光。
一、哲学思维与哲学知识的内涵
现代哲人威尔.杜兰特说:哲学是各门学科的开路先锋,当她播下真理的种子,却把胜利的果实留给她的女儿们那许多门科学了,而她则怀着神圣的永不满足的情愫又继续向前,去思考那些未可必的未曾探索的事物。[1]笔者认为哲学是一门不断提出问题并且不断解决问题的学问,哲学无定解,看重的是问题而非答案。哲学家也主要从哲学问题的角度来探讨哲学的演变。但是,哲学家们在思考问题时都有一个规范他们怎样思考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古今中外,哲学流派众多,一个哲学流派可为人们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决定哲学家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用什么方式把它们表述出来。哲学知识便是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的具体的概念、理论等。哲学思维方式不同,对哲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会由此而不同。
二、哲学思维的特征
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主要理论形态,哲学思维方式也具有明显的特征。这使得哲学比较容易地与其他哲学区分开来,也使得哲学最终确立了自己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哲学的特征主要是通过它的传统演变呈现出来的。在哲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哲学思维有以下特征:
(一)高度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体现在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化。哲学思维的抽象性表现在:第一,哲学不是从最直接的东西、不是以某个具体的事物或现成的东西为思维对象,而是以思维本身为对象的纯思活动。因此恩格斯说哲学是“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第二,从哲学的任务来看,哲学不是像具体学科那样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认识有限的领域,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无限,寻求宇宙的规律。正是因为哲学思维的抽象性,哲学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宇宙的规律,把握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人类才能够在最高层次上去思考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从总体上去把握这个世界,超越现象走向本质。
(二)深刻的批判性
哲学的批判活动通常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怀疑,另一个部分是反思。哲学上的怀疑不是就事论事,对某个具体事情提出疑问,而是一种追问基础式的怀疑,是对一切事情的基础或根据提出疑问;哲学上的批判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全面考察,是以审视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苏格拉底把爱智慧的活动展现为一种不断追问的过程,问题总是从怀疑现有的答案开始的。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但他没有停止不前,而是努力提出了自己在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亚里士多德秉承其师柏拉图,但他对柏拉图的思想更多的是批评而不是接受。他的名言“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充分反映了他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近代哲学的开创者之一笛卡尔更是以一种普遍怀疑的态度敲开了哲学思考的大门。基于此,康德把哲学视为一种“清理地基”的工作,认为哲学家的事业就在于对“自明的东西”进行分析。对哲学学科而言,哲学家对哲学性质的每次重新发问和思考,都是哲学自身的深化,这些思考不仅是对以往哲学观念的批判,更是对后人的哲学思考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或者说,没有前由于怀疑和批判构成了哲学思考的起点,因此,哲学的发展就表现为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反思世界,反思自我,并通过这种反思得到我们从科学和宗教中无法得到的认识,而这样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我们自己,进一步说,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
(三)严密的逻辑性
哲学以理性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运用数学和逻辑的分析方法,力图澄清哲学概念和哲学命题的意义。哲学根本上采取的是一种逻辑推演的方法,这一点与科学思维有相似之处。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存在”不变,若“存在”变化,它将变成“非存在”,”非存在”本身不存在,在逻辑的推理中证明了存在永恒。另外,哲学十分强调理论术语在科学研究中的先决地位。这一点在大陆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中表现更为突出。笛卡尔的哲学把“我思故我在”作为形而上学第一原理,他的理论逻辑就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
(四)注重人文关怀
正如罗素所说,哲学是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知识,它有着神学的追求,即关怀人类的终极意义,如何自我超越,如何安身立命。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开始了西方哲学的目光转向人类到康德的“人是目的”,在二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上,对人类活动以及人类心灵的研究始终是哲学家们重点关心的问题。但这种研究与对自然界的研究不同,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反思,是把人类活动和心灵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超越研究者自身的限度,对人类的活动和心灵做出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西方哲学传统给予了这种关怀以彻底性,即把人类放到上帝面前接受拷问,用超越客观世界的思辨活动把握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命运。
三、哲学思维与哲学知识的关系
哲学思维的抽象性、批判性、逻辑性以及它的人文关怀构成了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正因为哲学思维的这种特征,使得哲学思维成为哲学的灵魂所在。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哲学家不断追问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构建新的理论。换言之,哲学思维方式不同,哲学理论的具体内容自然也会不同。在这种意义上,哲学思维对哲学知识具有决定的作用。正如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所说:我不是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哲学地思考。[2]当然,哲学知识构成了哲学的具体内容,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重要理论。拥有广博的哲学知识是进行哲学探讨的重要条件。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哲学理论都具有正义的使命,一部分理论是为现实做辩护的。就像古希腊时期的诡辩学派一样,哲学成了某些个人或集团合理合法的工具,哲学家便类似于律师了。在这种意义上讲,哲学已经失去了它的使命感、责任感。由于这样的哲学不是在追求真理,不是在弘扬真善美,因此,它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很多人不喜欢读哲学,一来是因为它的确深奥,另一方面在于它似是而非,为了解释某种现实而存在。
哲学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同样也可能成为现实辩护的理论外衣。思辨的、批判的、逻辑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哲学思维则让哲学有了发展的动力与方向。正是这样的哲学思维,成为了哲学的精神所在,也让哲学在人类的历史中熠熠生辉。拥有广博的哲学知识,用抽象的、批判的、逻辑的哲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在哲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左亚文,潘伯祥.智慧之恋―哲学启示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2.
[2] 俞吾金,欣文.重视对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俞吾金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1):88.
[3] 李德顺,崔唯航.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J].学习与探索.(5):82-87.
[4] 杨国顺.论哲学思维[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6):14-16.
篇9:在解构与建构之间--论解构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
在解构与建构之间--论解构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对建构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女性主义运用解构理论在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女性特质的解构和语言的解构三个向度上,对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质疑.女性主义在颠覆和解构的`同时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解构游戏中,而是非常注重女性批评话语的建构.
作 者:张宝钧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2) 分类号:B84 关键词:解构理论 女性主义 解构 建构篇10:黑格尔的秘密与解构--从黑格尔对本体论证明祛魅与神化谈起
黑格尔的秘密与解构--从黑格尔对本体论证明祛魅与神化谈起
如果仅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视界,黑格尔对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与继承可谓是使其失魔祛魅.但是,跳出传统形而上学,站在现当代哲学的视界看,它则恰恰意味着神化.对此问题的考察不仅呈现出黑格尔哲学秘密及与神学的微妙勾连,更是显露出现当代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差异之所在.
作 者:章忠民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 年,卷(期):2002 ”"(2) 分类号:B516.35 关键词:本体论证明 实证性 神秘观念 神学-逻辑学-形而上学 天地神人四重映射★ 家具设计论文范文
★ 翻译学的建构论文
【后现代对知识与真理的解构(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对作为形而上学哲学特质的再反思2022-12-04
西方公平观的历史追溯哲学论文2023-04-07
青春之岛散文2023-09-15
试论广告语言的互文性特点2023-04-09
此在与审美主体的解构--海德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研究2022-10-02
胡塞尔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之比较的论文2022-08-01
论从云锦看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论文2022-05-07
论哲学是哲学的哲学观真相--从西方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说起2023-09-15
文学批评写作范文2022-11-13
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论文202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