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时间:2023-02-06 07:58:0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问题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推荐19篇)由网友“明日香”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浅谈问题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问题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篇1:浅谈问题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摘 要:小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学习小学数学上,也是日后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重点是培养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有着最直接的体现。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就是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能力不强就会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数学教法 学习能力

美国数学教育界曾经提出“问题解决”这一观点,所以我国基于问题学习也就效法了美国。 提出新课改实施后计算器随即被引入数学课堂,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再看的过于重要,而是把焦点放在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发现和解决等能力。 小学数学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而存在的,也是日后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 数学对于我们解决生活问题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作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改的提出问题学习也是当代教学课堂的重要教学理念。

1、“问题学习”的含义

新课改颁布后,“问题学习”是教学理念的形成,它对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问题解决来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所以数学老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上。 对问题学习的理解可以从教育的目的上看,把解决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对于数学问题也做出了一定的规定,把“解决怎会”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作为教学的核心进行拓展,所以数学教学一定要力所能及的发展学生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2、问题学习的有效途径

2.1、老师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没有学习能力就解决不了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进步,所以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以《平方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学为例。 这一课的教育目标就是要通过学生学习来认识平方单位“米”,并且可以了解到最基本的平方单位的运用。 例如平方米的简单认识。 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来解决一些类似平面图形中遇到的生活应用题,将其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拉进,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授新课前,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物品, 让学生先观察然后估算这些物体的长度, 例如书本、课桌、凳子、黑板等等。 对于前几个,学生比较容易估算,可是操场面积呢? 学生很不容易才知道用厘米来表示。 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及时的出示“米”一词。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突破中产生了对“米”这一单位的认识。 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出示一些美图 ,例如学校操场占地面积、学校的'占地面积等等,学生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大面积要用大的面积单位, 所以学生就对平方米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一平方米多大呢? 我们可以以黑板为例,学生每天都少不了和黑板接触,他们对黑板面积应该会更清楚, 所以老师要选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诠释平方米的背景。 学生在脑子里勾画出黑板大小,心中对“平方米”也就有了一定的具体概念。老师可以更一步给学生提示在黑板上选择相距 10 厘米的两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延伸,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一平方米。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认识了一平方米,并且了解了它的大小。这种情境设计让学生倍感真实性,对平方米的感觉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平方米的概念,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问题学习是基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重点来引导。 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的。 所以在课堂中, 老师要把中心放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合作探索能力上进行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数学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延伸。

2.3、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学习

大力推动小组和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共同发展,重点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把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一些陷阱式的问题,利用学生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学生学会利用面积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对于团队合作精神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具有一定深度的数学思想的发展。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在这里得到了验证。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对问题的设置要展现出数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给学生留下可以探究的问题,营造出思考的空间, 这样才能真正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缺少问题意识就很难具备问题的解决能力。 老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把问题学习的方法给展现出来, 为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基础。

篇2:小学数学教学学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系统化利用教学动态因素进行互动学习,最后教师以小组团体的总体表现和在此过程中的探究成果为教学评价标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合作学习能将一个大课堂转化为几个各自讨论探究的小型课堂,教师能与学生一同以“讨论者”、“探究者”的身份参与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实质。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脱离传统被动教学的思维束缚,大脑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习兴趣被全面激发,总体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倾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有助于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

2.合作学习可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想法、不同意见,通过组内讨论交流与积极探讨,学生能对各种不同意见进行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和整体归纳,最后组内达成一致共识。

通过这一过程得出的探究结论,往往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更好掌握,从而达到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的教学效果。

3.合作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发散再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能将枯燥乏味的教学信息单向传递转化为小组内各成员思维信息的多向传递,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师生间、生生间形成一种自由探索、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

学生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新问题,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研究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合作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广泛性和严谨性,因此,在小学数学国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的本质是集体行为,唯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保证学生在友好的合作实践中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2.科学分配学习小组,明确学生角色分工。

为提高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科学分配学习小组,同组分配原则应立足于不同层次学生,以求促进各个学生全面发展;异组分配原则应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学生相互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分组过程中,我会以4—6人一组,当中包括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各一名,若干名探究者。

在进行水果数目合作学习活动中,我安排小组内一个学生担任组长,主要负责学习任务的开展,维持整个活动的有序进行;记录员负责水果统计数量;探究者负责问题探究,就是数水果;发言人负责总结汇报整个任务开展过程,将合作结果进行公示。

每次学习任务结束后会调整变换各自任务,有助于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合作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

3.合理布置合作任务,及时提出适当指导。

为保证合作学习任务的正常开展,教师因合理布置合作任务,让学生清楚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操作步骤,引导正确引导学生:为何做、如何做、结果怎样。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若发现新成果或是遭遇困难就会大声喊叫,无法很好地表达学习成果,此时教师就要及时提出指导,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表达合作学习成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有助于不同学生间、师生间形成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相互协作、探究成果的乐趣,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和合作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朱有龙 单位:高邮市菱塘回民实验小学

篇3:小学数学教学学习

一、创设游戏情景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用喜闻乐见的小游戏让儿童“玩”起来,让他们在游戏中满怀热情,创造种种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罗素认为:“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本能的压抑。”

小学数学课的内容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游戏,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仅可促使学生对学习兴趣盎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可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二、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

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

在《认识整万数》中,学生对五位计数器已有所了解,教学时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拨九千,再拨一个珠是几千?十个一千就是一万,计数器的'位数不够怎么办呢?学生带着问题开动脑筋———“拼”计数器的方法油然而生!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结构的一次拓展。

“四位一级”的分级计数方法,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构造出了“级”的雏形,为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分级计数”的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当然,仅有“拼”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拼成的新计数器中,右起第五个计数单位“个”为什么要改成“万”?相应的“十”“百”“千”又怎样的调整?这当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课堂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追问与思考,事实上都促发了学生更深层面的教学思考,而关于计数等一系列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恰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得以建构与生成。

三、创设生活情景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适合儿童的有趣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如在《认识整万数》中,让学生读写生活中的大数: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000平方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每年大约有60000个物种灭绝;大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300000—700000人因污染而提前死亡。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儿童读了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会引发广泛的思考,保护环境守护大自然的情感得到有效激发。

四、创设“对话”情景

如让学生体验十万、百万、千万的大小时,创设这样的对话:“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纸的厚度来感受一下,一张纸很薄,一万张纸叠起来的厚度会怎么样?十万张、一百万张、一千万张纸叠起来呢?小学数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以“知识”为载体,尊重、接纳、欣赏每一位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领域的发展,还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对话过程中,学生逐步实现了自身主动的建构,获得知识技能,提高智慧能力,完善主体人格。

虽然在教材中,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进率的认识是作为新授的内容,但学生已经在生活中较多地接触到相关知识,所从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握课堂的节奏,在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中,将自己所认知的知识充分展现,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创设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者:王海霞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篇4: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1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设置悬念、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通过把设疑、猜想等融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另外,通过解疑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处于一种“情愤愤,心悱悱”的状态。当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恰当的提示、引导、点拨,会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平铺直叙来的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让每位同学都拿出一张纸,然后我们做折纸游戏。一张纸的厚度假设是0.1毫米,那么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再对折,厚度又是多少?对折20次后,它的高度是多少呢?猜猜看。这个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惊诧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想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愿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拓展空间,创设开放情境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相遇求路程这类题目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甲速+乙速)×时间”,我们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两人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的结果不明确,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教师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情况,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又相距一段路。就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导致了开放性的学习,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并把数学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生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一次,数学课代表和体育委员都参加了一次趣味运动会,比赛内容是:提水比赛,即从指定地点到河边装水,再提水到另一地点,快者胜,结果跑得快的体育委员却输给了数学课代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同学们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这个问题就被同学们轻而易举掌握了。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重视教学中的习题设计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存在问题,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过程;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要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解题难度。教学中选择常见易出错的习题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就要上得生动有趣。试想,一堂苍白毫无生气的课,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讲的是糊里糊涂,学生听的也模模糊糊,能说得上有教学效果吗?如果是一堂生动充满了活力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与教师紧密配合,那么,学生学起来效果极佳。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要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激励的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听课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的进步。但他们特别认真,每次也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是质量不高。究其因,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因此,首先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学习是经过点滴累计而成,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得出答案;不要怕失败,学习有时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学习才会进步。其次,要给他们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多肯定、多鼓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要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让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一定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3数学课堂教学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和蔼可亲的态度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讲课风格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初一代数中应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有的学生常忘了假设未知数,我戏称他们“马失前蹄(题)”。又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这些幽默生动的语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立刻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像。”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例题:要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浓度为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溶液中含盐不变,如何利用这一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做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4、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如“关于圆周率“л”的各种记忆法,引发了学生极大乐趣。可见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数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数学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探究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想办法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他们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只有动力足了,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掌握运算的技巧和顺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5分钟四则运算比赛”环节,用“接力棒”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使每个学生都不敢在数学课堂上出现懈怠的状况。设计的数字不要太大,重点使学生掌握方法,同时还可设置抢答比赛。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掘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植入先进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数学知识的概念,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量与形体、形状互相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而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提高,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自行车架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勾股定理中数与形的联系,这明显会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的意义。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想之后,要不断地进行思想巩固,经过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以及小学数学教师的反复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找出新的解题思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差距,对长度建立起一个大致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分米。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实际操作钻研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篇5: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1教师首先要具备问题情境意识,才能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应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思考价值。而且,不能依靠现成的套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自行探索,才能对解答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寻求。因此,教师在对课堂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或者是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教材熟练的驾驭,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内部结构真正的了解。同时,应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和锻炼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应梯度分明、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先易后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这样兼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帮助克服了学生内心的畏惧感,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使问题呈现出一定的跨度、深度和难度,充分的发展了那些精通数学、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盘把握学生和教材,才能看的更远、站的更高,对整个教学流程通盘把握。

2以生活为出发点,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本身来讲,数学知识就相对枯燥,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仅仅是采用机械化的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单单会使学生学习数字知识的兴趣被打消,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非常关键,一旦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就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以后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问题与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感同身受。例如,在教学生四舍五入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王平去文具店买笔芯,每根笔芯是0.24元的价格,王平一共买了6根,总价格是1.44元,而最后,文具店的阿姨只收了王平1.4元。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的问题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开始了认真的思索。老师在进一步的发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就请认真听讲下面的内容。”这样,首先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后,老师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时,所达到的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讲解完之后,老师在对以下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为什么文具店的阿姨只收王平1.4元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能给出答案。在小学课堂上,通过创设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3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是,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寻找。例如,在教学生除法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大家相信么?只要你们随便的给出一个数字,它是否能被3或者5整除,教师就能马上给出答案。”这时候,多数同学都会将信将疑。教师在趁热打铁“:为了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实验。”这样的问题情境,会立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给出了或大或小的数字,但是否能被3和5整除,教师很快就做出了判断,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在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

4教师应善于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为了能真正的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满足,需要提供发散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小学生分数时,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两个同样长短的绳子,第一根减掉了3/10,第二根减掉了0.3m,哪一根绳子会有较长的剩余部分呢?”这一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开始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在对计算方法和正确的答案进行公布,引导学生思考时采用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5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就是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课堂问题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但不可将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过分的夸大,更不能将教师的讲课取代。所以,启发提问应避免形式主义,规避花费过多的时间,而使学生对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进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6结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的激发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对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郁燕云 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

篇6: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教学任务认识不明确,造成数学课堂教育毫无重点。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导致教学进度及课堂教学目标也不相同。数学课时的设定都是教师自己自行安排,导致课时容易出现教课任务不明确,数学课时数相差比例较多且课时安排任意性较大等不良现象。而对于此类问题的层出不穷,最终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教授不完全,数学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而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不自觉性又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相对较少的新知识,在没有较好的巩固复习之下又会流失,第二天上课完全忘记前一天所学相关知识,最终影响当天初定的教学目标。由此便形成数学教学中的恶性循环。

2.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实例的列举过于形式化,导致学生注意力出现涣散的现象。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数学授课中,对于相关情景话题的引入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最终得到较为理想的课堂目标。例如:奥特曼对怪兽说,130-25+(28-9)-7这道题目有多少中可解方法。对于此类情景教学的引入不仅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数学的独立思考兴趣,而课外话题的不正确引入更使学生注意力出现涣散,对于动画人物进行过多的联想,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更是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效率。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理解吸收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依然起不到有效的结果。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交流过程中,人们普遍强调对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避免,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团队交流合作意识。但现实教学中此类教学模式的实行却遇到较多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此类教学模式的不充分理解,使得在学生分组过程中出现没有计划,随机分组。而这种讨论方式的进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团队交流合作意识,更反面增加了学生的散漫性,最终使得学生对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成绩。

二、针对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注定是低效率是失败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必定要是环环相扣,条理分明使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教学内容。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与各位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来查缺补漏,取他人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然后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确定目标。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组合”这一课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明确组合的可能性,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一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去超市买东西举例:三个同学一起去超市买东西,需要一人骑自行车,两人坐车,问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所以在解答时比较轻松。教学目标确定后在教师的合理的引导下,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学习兴趣,不断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完成教学要求。

2.合理规划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更多教师意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为了能更有效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采取了各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学生注意力转移等情况的发生,这就必须要合理规划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要求需要与生活联系密切,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下教室里具有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室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以此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找到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课桌、黑板、椅子以及讲台等等,教师可以接着问如果你是教师你会让学生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就会兴致高昂的回答:让小A计算黑板的面积、让同学B计算课桌的周长、让C计算椅子的周长和面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举例子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且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可用来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升教学质量。总之,对于本文中所提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及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的实行,都需要学校内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的管理层中,个管理者明确教师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所授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一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更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功课,在保证课堂知识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多做巩固练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者:周田 工作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杨集中心小学

篇7: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心理状态。问题是引发一系列知识构成的纽带,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素质教育

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去探寻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和仔细的思考与研究。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因为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拓展。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质疑和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创新与拓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1.2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

由于小学生年龄幼小和心智欠成熟以及相应的知识体系匮乏的特点,很多小学生还没有能力独立的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加以适当的点拨,以便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认清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和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学中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2.1营造优良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然而,在长期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捆绑下,学生由于问题意识欠缺而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不善于发现问题,学习处于一种“问题意识淡薄的状态”。表现为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一种教条主义的教学方式,结果使得学生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质疑能力,难以学以致用。而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就要努力营造优良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感。因此,教师首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青睐的目光注视、聆听,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其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教师更是要倾注爱心与耐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多用商量的口吻,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优良的教学环境中敢于发问,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2.2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十分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着手,小学数学不同章节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新课的时候,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在屏幕上制作一个正三角形变化动画,沿三角形的高把正三角形平分成两半,再通过旋转和移动,把两个三角形合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为什么是底乘高的一半?又如,在介绍分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分苹果的游戏,首先,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学生,使得两个学生一同分到一个苹果,然后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得到半个苹果,可是用数学方式怎么表示半个呢?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对接下来引进分数的概念就容易得多了。又如在介绍“比例尺”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我们国家的地图,介绍我国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祖国的东面到西面距离有5500千米,还有辽阔的海域,正当学生听得入神的时候,老师问道:“这么广大的面积怎样才能画在一张纸上呢?”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入比例尺的知识。

2.3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亲自感知事物,主动愉快地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去比较、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与两边跨动的幅度有关。

2.4在反思中质疑,使学生会问

反思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改进、构造更适于教学活动的理论方法,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再由理论回归于实践,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可以先出示两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题9.63÷3;6.8÷4;同学们很快的就算出答案,但当我出示18.5÷1.4;6.5÷2.7这两道题目时学生们面面相觑,疑惑顿生,这两道题能不能直接相除?是不是需要先进行转化后再除?如何转化?或者通过别的什么方法?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困惑之外,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问题意识。

2.5提倡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质疑解答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指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教材中的问题,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和实验方法,亲自去发现概念、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方法的教学模式。它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去探寻知识。着重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总之,对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樊巨钊 工作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心小学

看过”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的还看了:

篇8:奥数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奥数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小学奥林匹克数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开发智力的、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奥数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奥数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奥数题目往往从结构到解法都充满着艺术的魅力,易于小学牛积极探索解法,而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小学生又亲身体验到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因此会产生进一步对学习数学的向往感、入迷感。

其次,奥数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审美感。数学的美在许多的.奥数题目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让我们先来观察奥数题的―系列解题技巧:构造、对应、逆推、区分、染色、对称、配对、特殊化、一般化、优化、假设、辅助图表……令人眼花缭乱。这些解题技巧是一种高智力水平的艺术,能带给小学生―种独立于诗歌、音乐、绘画之外的审美感受。

再次,奥数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奥数题的求解更要依赖的是整体全面的洞察力、敏锐的直觉和独创性的构思,这些正是创造力构成的主要元素,而这些创造力的主要元素也正是系统接受过奥数教学的小学生之所长。

篇9: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透过引导学生用心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思考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就应是能够掌握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用心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必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思考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明白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带给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好处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简单。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平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透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透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用心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好处,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状况呢?透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篇10: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

一、注重动手实践,引领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能直接将结论“交”给学生,让他们生硬地记忆结论、套用公式,而要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在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议一议等活动中获得结论,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手推长方形框架的边框,让他们感受到长方形框变成平行四边形框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说说它有哪些特征?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学生认为,推拉的过程中边的大小根据没有发生变化;也有学生认为,我通过刻度尺量的方法验证,对边是相等的。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看一看、推一推、量一量等活动,手、脑、眼并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

二、捕捉资源,善于追问,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教师不能限制于自己的预设,而要在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捕捉教学资源,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智慧之光,将他们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时、分、秒”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观察,让他们认识钟面。师:说说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生1:钟面上有12个数字。生3: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还有5个小格。师:(追问)读时针的按大格读还是小格读?生:大格。师:(拨到7时)你知道现在是几时?你是如何知道的?生:7时,时针指着7,分钟指向12。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明晰,实现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因材施教,倡导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不能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从多层次思考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针对同一问题采取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一筐苹果连筐重21.8千克,卖掉一半后,连筐还有11.3千克,请问筐重多少千克?生1:先求出半筐苹果的重21.8-11.3=10.5千克,整筐苹果的重则为10.5×2=21千克,则筐重就是21.8-21=0.8千克。生2:将11.3×2=22.6千克,这就是一筐苹果(连筐)的重量加上一空筐的重,因而不难求出空筐的重:22.6-21.8=0.8千克。生3:我先将21.8÷2=10.9千克,这就是半筐苹果与半个空筐的重,用11.3减去10.9千克,就是半个空筐的重量,则筐重就是(11.3-10.9)×2=0.8千克。学生在交流不同解法的过程中,获得多样化的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总之,传统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困于书山题海之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1: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

一、问题答案的开放

问题答案的开放主要是指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的`一半,要求设计美观。这个问题是在教学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后进行,目的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任意组合知识的能力。通过自行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形成了一些设计方案。在这些图形的设计中,学生首先要对图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知道各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要有基本图形构造成组合图形的能力、计算和验证的能力、空间直观能力、艺术感受能力。这些能力在以这一开放题为载体的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说:“我首先考虑的是小正方形(也是菱形)的面积,我曾考虑边长是3米,但周围四个小正方形的长和宽出现了小数,不便计算,后来设计为边长是2米。(24-2×2)÷4=5(平方米),每个小正方形面积是5平方米,可推测长是2.5米、宽是2米比较合适。”还有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说:“设计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梯形花圃,也蛮好看的,每个梯形的面积为24÷2=12(平方米)设上底为a米,高为h米,得(a+8)×h÷2=12,假如h=2米,则a=4米;当然,如果h=3米,则a=0……。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设计成圆形和椭圆形的,但不会计算,这里教师鼓励学生画出来,为学习今后的知识留下悬念。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问题,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条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解法是多样化的,答案是不唯一的,这也许将会是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的美感。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开放

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思路,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殊途同归。例如,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有的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相同比较大小;有的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大小;也有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化成小数比较……对于这些比较方法,我们不能在学生面前肯定哪一种最好和哪一种最不好,因为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想象。如“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又是个开放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结果是不唯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性的;同时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问题,因为要快速成功的解决,需要多种能力的支撑———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问题时策略的选择、评价、调控的能力,有效合作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现实的、开放的、富有挑战的问题,教师充分开放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猜测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有猜测是几车那么多,10吨左右,大约13亿立方毫米等,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作多角度的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行小组操作、实验、统计、估算等活动,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再通过集体性的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确有多种估算方式:有从重量角度,有从体积角度,这也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开放。

篇12: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这个单元主要是为了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于植树问题有个整体感悟,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本节课上呈现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三种情况,增加了课堂新课容量,在短暂的40分钟里如何让学生能有更大的收获,这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最好我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围绕求“棵数”就三种现象不断地分析、比较,通过分类、概括、抽象、寻找生活原型等各种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建构“合三为一”的数学模型,求“棵数”的三种表现形态在课堂里“唇齿相依”。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得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实验探究、观察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分析]

篇13: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兴趣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但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开展主题活动、书写数学周记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三个手段来论述,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一、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既是教育专家和教师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的难点。应该采取创设学习情境、采用直观手段、注重鼓励表扬、开发数学游戏等手段提高低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苏教版教材可以采用巧设数学情境、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采用情感教学、问题导入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育专家们都认为提高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很多创新的方法,但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提高相应策略的可操作性,依然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对于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本文将从开展主题活动、书写数学周记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三个手段来论述,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二、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文章中提到,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以为实施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将小学生头脑装满知识就算完成了任务,由此忽略了小学数学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忽略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数学教师必须要采用一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自身的潜力。

(一)开展主题活动,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小学数学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测量,这部分包罗万象,有时间测量,距离测量,面积测量和质量测量。统观这部分内容,可以发现测量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主题式教学。以三年级上册中的长度测量为例,来说明主题式教学是如何展开的。通常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在一周左右,开展主题活动可以采取以下流程:第一步,教师要编好学习单。学习单由几个问题组成,包括:请学生查资料找出长度的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长度,把你的方法教给其他同学。你会解决书本或生活中什么测量长度的问题,把你的解决方法讲给其他同学。你还想知道关于长度的什么知识呢?又遇到了什么难题?第二步,学生成果展示。学习单中的问题每人都要思考和回答,但每人可以特别准备其中的一个题目,准备充分后给同学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每人完成一张A4纸的数学学习小报,主题也是测量长度,教师可以集中展示学生作品,评出美丽画报奖和精彩内容画报奖。最后是本次活动的练习测试,教师要总结本部分内容的知识点,要根据知识点的设置题目,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了解。

(二)书写数学周记,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二

做语文教师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学生的作文,这是与学生心灵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就欠缺很多,如何将这些留在数学课上?其实数学课也可以写周记。数学的周记和语文的周记是不同的,数学周记不要求语言的优美和语法的使用,数学周记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数学周记可以记录这一周对数学课的想法;可以记录自己这一周疑惑的问题;可以记录这一周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可以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或使用的数学知识等跟数学有关的内容。写数学周记的好处有很多,第一,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理解;第二,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概况能力;第三,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所以,书写数学周记也是一种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三

1.数与美的结合。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每次看到学生在完成作业后,第一时间选择的自娱项目多是绘画。一本绘画本、一只铅笔,就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亦乐乎,也不被外界所干扰,那种专注真是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也因此常常感慨,我们的数学什么时候能让学生如此痴迷呢?既然学生这么喜欢绘画,我是不是也可以将绘画与数学相结合呢?小学数学中的图形问题一直贯穿于一到六年级。这类问题是最容易与绘画相结合的内容。在小学低段,学生可以在图形课上给学生命题,让他们用学过的图形来画画,看谁用的图形种类最多,看谁画得最美。在小学中段,学生开始认识图形的各种特征,学会了计算典型图形的面积周长的内容。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铺满一张A4纸,要求不能有空隙,每个图形只用一种颜色涂,相邻的图形不能涂同一颜色;或者用规则的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菱形和正方形)铺满一张A4纸,要求不能有空隙,每个图形只用一种颜色涂,相邻的图形不能涂同一颜色;还可以临摹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如图1、图2和图3),这些都是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到了小学高段,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就更加复杂化了,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将图形内容与设计图案相结合,只用圆形设计出一个复杂的对称图案,每个图形只用一种颜色涂,相邻的图形不能涂同一颜色。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图形知识内容,都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设计数与美的结合点。

2.数学与辅助工具的结合。在讲解运算律的时候,内容非常枯燥繁多,只凭记忆是很容易弄混的。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编程软件,直观地将不使用运算律和使用运算律的结果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律的使用方法。这样他们对运算律的理解就更深入,而非只是单纯地记住几句口诀。例如图4中就是用Python软件演示的关于混合运算的例题,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效果更加深刻直观。在讲解二年级数学的混合运算部分时,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软件直接呈现如图4中的运算及运算结果,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些算式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计算机是怎样计算的?看看学生能不能找到和计算机同样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枯燥的运算课转化为以学生为主题,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能主动探究的新颖的数学课。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研究结果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从开展主题活动、书写数学周记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三个手段来详细论述了对于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性问题。选取的手段也是非常具有操作性和创新性的。对于非常贴近生活的知识可以采取主题式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丰富数学课堂方面,可以采用数学周记的形式,搭起学生与教师心灵的桥梁。对于图形部分内容,可以将数学与美术相结合的方法,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对于数理部分的内容,可以将数学与计算机计算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就是要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多看,多思。看什么?要看专业书籍,以使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工作。要看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的经验谈,可使我们迅速吸取最有营养的知识。思什么?怎样上课更有意思,选择怎样的内容更有意思,选取什么样的作业更有意思。这里的“有意思”不仅仅是趣味性,还包括了有效性。只有多看,多思,我们的教学才能进步提高;只有多看,多思,我们对教学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总之,无论用什么方法,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数学,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文科.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8).

[2]殷莉莉.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基础教育,(11).

作者:席铭俊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篇14: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本文针对校内和校外实践谈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的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的基础,综合应用是实践活动的归宿。在实践活动中往往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在“实践活动”中就自然蕴涵“综合应用”。因此,研究“实践与综合应用”,就应该重点研究怎样为学生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

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相关特点分析及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基础学科,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修订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即小学生的智力因素、生活圈子及小学生本身的思维因素等,有针对性地修订数学教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首先,为了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教材大多选取生活实例为内容,在常见生活情境中让小学生理解数字概念,学会运算,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其次,这本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趣味横生,内容展示形式非常符合小学生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对于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商大有裨益。另外,教材还结合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进一步提升了教材本身的生活化特点,可操作性强,便于教学的开展。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没有转变思维,仍在一如既往地用老方法、老模式开展教学,这样明显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改革,尤其要结合好我们的教材开展教学改革。

二、充分借助校园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

1.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如在学习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类似的概念时,这时就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给学生讲解,让他们亲自实践,来感觉这些概念。如一千米有多长,带学生去操场跑一跑,让他们亲身体会一下。如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是以哪个单位来量度的?毫米、厘米、分米、米还是千米?让学生动起来,拿着自己的小尺子走一走、量一量,在快乐的活动中就把这些概念记得牢牢的,并且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2.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让他们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参考地图的同时,用自己的画笔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方向感比较难建立,结合一定的生活常识,让学生真正建立起方向、方位概念,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心不慌,找准方位,冷静应对。

3.在校内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有很多,一是财产资源,如藏书量、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二是生命资源,如学生的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让学生通过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用数据分析同学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运动会、歌唱比赛等,可让学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记录并汇总各项活动的参赛人数、男女生的比例、各班获奖情况等。这都是校园中我们身边的数学资源,一定要善于利用。

三、要积极设计并开展操作型实践活动

霍姆林斯基曾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工具的镜子”。操作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一形式非常适合小学生的智力和数学思维发展水平。比如在低年级教学“数的认识”中,数小棒、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具,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起了抽象的数的概念,而且他们都非常喜欢做这些。又如在“认识物体”的教学中,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家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都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结构,摸摸它们的手感,闻闻它们本身的气味等,让他们找规律、找相似的地方,从而总结出常见的图形和形状特点。

四、充分结合校外实践活动开展数学教学

校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制作型、调查型、测量型和课题型实践活动等。在制作型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废纸箱做个小房子,里面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等各种图形,可以让学生在班里讲一讲,效果非常好。让他们调查型的活动,我们可以布置给孩子们一个小任务,调查记录每天家人的作息时间,看看有什么规律。另外学习利率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去银行查看利率标示牌,根据标示牌的利率详细的计算,比如存一年定期一万在银行,可以收获多少利息?这种活动不仅能够让数学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还能让学生建立起节约金钱的概念,一举两得。生活中测量型的活动非常多,桌椅板凳的尺寸,不同时间太阳光照的角度和长度,家人的身高和体重等,待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就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回家进行实践。课题型的活动也是非常好的校外实践形式,让学生自己选定一些主题,并调查统计出数据,再写成简单的小论文。比如,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过马路等现象不仅降低了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还增加了交通肇事的几率,可让学生结组走上街头,并与交警叔叔提前沟通好,选定几个时间点和路口进行统计,完成后再写成数学小论文。这种活动,不仅让学生熟练运用了数字知识,而且也让他们对“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有责”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做不到的。

五、结语

总之,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贴近生活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认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实践资源,要认真备课,让每一位学生都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齐红霞.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苑教育,(12).

[2]鲍艳苗.漫谈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J].情感读本,2016(11).

作者:许瑛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西街小学

篇15: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是数量关系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抽象联系。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关键词:

一年级新生;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它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产生的。对刚入校门的小学生来说,如果他们对数学知识充满兴趣与好奇心,对学会数学充满自信心,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小学生一年级刚刚入校门进行正规学习,在他们身上还存在幼儿园的某些学习兴趣特点

其一,他们的好奇心都是很强,他们的兴趣往往受新鲜事物所吸引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是由学习活动的意义和结果产生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其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范围很大,但缺乏中心兴趣。新生开学入学后,受到教师、周围小朋友的影响,他们对一年级所开的各科课程都可能感兴趣,但是这些兴趣爱好里并没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其三,学习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幼儿的学习兴趣产生得快,消失得也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某一种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逐渐达到稳定的状态。其四,学习兴趣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幼儿时期就算对感兴趣的事物,也常常采取观望的态度,表现为消极兴趣。随着入学后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学习中、生活中提出大量的“为什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甚至能够进行科学创新。

二、数学学科具有同其他学科相比显著不同的几个特性

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与刚入学学生心理特征之间的三对矛盾:数学知识高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与小学生对事物理解简单化直接化的矛盾,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与小学生接触生活知识狭窄的矛盾。这样,就决定了数学教育的独特性:一方面,一年级数学教学仍具有幼儿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我们应该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他们能够理解的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数学教育。另一方面,一年级数学教育的内容具有系统性。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编排以及方法的选用,都遵循着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原则和幼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规律。这也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科学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年数学教育教案安排上,应先易后难、环环相扣。

三、家庭都是第一所学校,父母都是第一任教师

有些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育方法选择不当,压抑了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如当孩子问家长一道数学题时,家长并没有慢慢启发、引导幼儿寻找解题思路,而是直接告诉孩子或是责怪孩子简单的题都不会。这样长期下去,他们不是养成懒惰的习惯、喜欢坐享其成,就是感到委屈,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忽视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理解能力,强加给幼儿超越年龄的知识,逼迫幼儿机械运算、超负荷练习,从而导致幼儿心理负担加重,望“数”生厌。相反,有些家长能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对孩子进行情景数学教育。因此,只要父母教育得当,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幼年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会有很好效果的。鉴于此,教师必须每一个学生家长经常沟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儿童学习发展规律,与家长一起,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由于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而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刚刚入学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还会常常发现这样的事,原本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或者与某位教师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结果相关学科一落千丈甚至影响其他的学科;也有这样的情况,原本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积极主动学习这一科,结果成绩突飞猛进,甚至出类拔萃。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充分验证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培养幼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很多时候特别在他们对数学并无特殊情感时,应该先让他们对授课教师产生兴趣,进而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亲近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四、学生的智力水平是不同的,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中表现突出

要想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必须认清学生的智力差异,关照不同学生的个别需求,对他们进行不同水平的练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好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他们无视学生所存在的天生的智力因素差异、性格差异和理解能力差异,对于好动的学生以强硬、责骂的方式命令其立刻安静下来学习数学,对于反应迟钝爱做错题的学生以批评甚至嘲笑的方式指出他们的错误。这样下去,好动的学生会在屡次的责难中渐渐形成破罐破摔的想法,形成抵触心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尊重并支持学生,按他们自身能力去学习数学,让他们能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才能让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结语

总之,教师想要使刚从幼儿园踏入校园的小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减少数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渐渐发现数学的魅力,使他们刚刚踏入校门就欢快地在数学海洋里徜徉畅游,为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翟敏霞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四中学

看过”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还看了:

篇16: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性知识的能力不强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无论在哪个行业的竞争力都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竞争也是很激烈。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也是这样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来自社会上的压力,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水平,也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让自己的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教育上,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才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的潜能。同时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关爱同学,严于律己,只有将自己的行为都规范好,才能够更好的去教学生们。

2.数学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大都是教师拿着书本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们安安静静的在坐位上听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给同学们带来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而是让他们觉得数学的枯燥和乏味。所以,在数学的课堂上,我们要创新数学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的欢乐。

3.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由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自身素质,以及认知水平,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来发挥学生们的长处,弥补学生们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促进学生们的全面的发展。在现代的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并没有对学生们进行因材施教,只是将大众的方法运用到整体班级当中,这样,学生们的长处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也会大大降低了班级整体的数学成绩。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方法

1.激发学生们的潜在能力,提升数学兴趣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并不陌生,他们也会每天都学习数学,对数学没有了初学使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教师要想重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要创新自己在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能。教师不再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走向讲台,让学生们走上讲台,为其他同学们讲课,要想当好小老师,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让学生们走上讲台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站在教师的立场看问题,体会教师的感受。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走上讲台,能够吸引了同学们的上课的目光,也会吸取学生们讲课时好的方面的东西,并运用到自身,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潜在能力,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情景教学的模式树立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中,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为同学们讲解课本的知识,并从习题中得到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将课本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们更明显的了解课本的知识。所谓数学中的情境教学,比如,在图形的教学中一定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数字与形状都画出来,或者做成图形,让学生们更能清楚的看到,哪个边,哪个角,一眼就能看懂。

3.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处于小学的高年级,同学们面临着要升学的压力,心理有时会对自己的成绩不如意而苦恼,作为数学教师,要学会为同学们减轻学习的压力,多表扬他们,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自信,只有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数学教师可以在周末的时候适当的给同学们少留一些作业,可以让学生们将闲暇的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要保证数学成绩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形成多表扬学生的习惯,学生们收到教师的表扬,会很高兴,也会喜欢教师,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并对自己有信心。能够在数学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学习的能力,发挥自己无限的潜能,才能够有所作为,有所发展。综合以上的论述,我们也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知识对我们的作用十分强大,数学知识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就要转变自己的观点,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让自己的教学能够更加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在数学的课堂上上营造良好的数学氛围。当然,提升成绩也不仅仅要靠教师的力量,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够成为有用的人。

篇17: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一、前言

受宣州区金坝小学邀请,在宣州区教学研究室的安排下,本人于12月26日在金坝小学执教了一节小学数学示范课。课题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探讨的内容――《植树问题》。

二、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亮点,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如下调整,把原例题中的路长“100米”改为“20米”,把“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数据改小有利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但并不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旨在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再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用发现的规律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思想方法。

三、教案

授课人

学科

小学数学

学校

课  题

植树问题

知识与技能:掌握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尝试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应用,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植树问题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交流、操作练习等

教具、实验情况

课件、实物展示台、方案纸、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交流,激趣引入。

1.活动交流。

师:今天,能和金坝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共同上一节数学课,张老师特别高兴。孩子们,你们欢迎张老师的到来吗?

师:感谢孩子们!

师:双手的作用可真大,不仅可以创造幸福生活,还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在我们的手上还藏着很多数学奥秘,孩子们,想发现它吗?

师:看着老师举起的这只右手,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数?

师:老师从中还发现了另一个数是“4”,你们知道这儿的“4指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欢迎!

孩子们顿时举起一双小手,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齐说:想。

学生齐说:“5个手指头”。

学生情不自禁的观察起自己的小手,互相交流起来。片刻,有学生高高的举起了小手。

学生指着自己的小手说:老师说的“4”应该是5个手指间 的“空格”数。

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和老师产生一种默契。

孩子们小手是本节课研究问题的开始,这儿的“掌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手,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实际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招聘启示”)。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汇报:4个手指间有3个间隔,3个手指间有2个间隔,2个手指间只有1个间隔。

学生: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手指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跟随老师的板书齐读课题:植树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变化,初步感知本节课植树问题中植数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这里的“点题”是让学生明白:植树问题研究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

招聘启示

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宣城市实验小学

203月12日

师: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招聘校园环境设计师。同学们想不想成为一名环境设计师?

我们一起来看看设计的具体要求吧!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学校操场的北边有一段长20米的小路,现计划在小路的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同学们可以小声

学生齐读“招聘启示”内容。

学生情绪高涨都说:“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理解题目要求。

(3)学生汇报发现的信息。

通过创设“招聘启示”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学生读题,明白题目要求。教师通过强调:“路长20米”、“小路的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等信息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交流一下,然后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你的同学吗?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小结。

3、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师:了解了植树要求,请同学们以小组单位,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在方案纸上画一画。(出示活动要求:1、小组中每位成员先独立活动,设计方案;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4)学生汇报的信息: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等。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每两棵树间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1、学生动手操作,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中和学生交流想法,了解学生设计思路。)

2、小组交流设计方案及理由。

学生通过动手画设计方案,直观感知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对应关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4、汇报交流,展示方案。

师:各小组已完成了你们设计的方案,你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请各小组来展示交流你们的设计思路吧!

师:他们小组的设计符合要求吗?根据他们的设计,一共需要5棵树苗。还有别的方案吗?需要的树苗又是几棵呢?

师:请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设计的思路,好吗?

师:他们小组的设计方案符合要求吗?

3、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方案。

学生:我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小路的两端都栽,一共需要5棵树苗。

方案一:两端都栽

学生:我们小组除了和他们相同的方案以外,还设计了另一种方案,需要4棵树苗。

学生出示方案并介绍设计思路。

方案二:只栽一端

学生:他们小组设计的方案符合要求。在他们小组的启发下,我们还想

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想法,如何用3棵树苗来完成植树的要求呢?

师:该不该送点掌声给他们?

师:同学们真有创造力!根据题目的要求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看来你们都有资格成为一名优秀的环境设计师。

5、引导发现

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3种不同方案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数相同,但栽法不同,栽树的棵数也不同。

师: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到了另一种情况,只要3棵树苗。

学生:如果小路的两端有其它的建筑物或者不要求栽种,那么,20米长的小路一边3棵树苗就够了。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全班响起热烈掌声!

学生观察三种植树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交流发现的问题。

通过点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是“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探索规律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植树方案,2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两端都栽)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整米数)

出示:

总 长

间距(米)

两端都栽

间隔数

棵数

20米

5

4

5

2

4

10

(1)、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

(2)、师:谁能发现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还可以每隔1米、2米、4米、5米、10米等栽一棵。

(1)画一画,填一填。学生独立用方案纸上的线段图画一画,然后完成表格。

(2)议一议,说一说。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

(3)小组汇报,发现规律。

学生:我们小组通过画一画、议一议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如果两端都栽树,栽树的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

学生通过画一画,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从中发现规律。“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的关系。

(3)、师:如果两端都栽,2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不画线段图你能用发现的规律列式计算吗?

(4)、小结: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数”(板书)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事件,同学们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事例吗?(学生汇报后,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图片。)

师: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请一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用算式进行计算。学生板书的算式如下:

20÷5=4

4+1=5(棵)

(1)、学生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发现的事例;

(2)、学生汇报发现的事例;

(3)、学生观看图片,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植树问题事例。

学生通过列式计算,进一步抽象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解题思路和方法。

课件展示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情景图片,让学生感知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1、猜一猜。

甲、乙、丙谁说的对?

有100人参加春游活动,这列队伍中如果每两人平均距离是1米,请问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甲说:100米

乙说:99米

丙说:101米

2、想一想 。

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梯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老师走到第几层?

3、做一做 。

在全长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1)、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

(2)、请5名学生上台演示,帮助理解题意。

(3)、学生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全班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3)、展示学生练习,解决存在的问题。

(1)、请一名学生读题,找出本题中重要信息。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小手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进行了探究。

小手中藏的秘密还很多呢!请同学们课后用10个手指尝试不同的拼摆方法,研究一下10个手指与间隔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交流并汇报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师在新课结束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为植树问题中“封闭曲线”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总长    间距     间隔数         棵数

20米    5米       4             5棵

20  ÷  5  = 4     4   +   1  =  5(棵)

间隔数  + 1 =  棵数

四、教学点评

1、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学生和自己的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一原型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宽阔的生活情景,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在学生探究出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后,再出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渗透植树问题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教学中我注意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首先,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棵数求间隔数或知间隔数求棵数,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次,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事件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事件,如排队、道路旁安装路灯、上楼梯等事件,都蕴含着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学生从中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推荐:

1.优秀的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2.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分桃子》

4.人教版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5.《图形中的规律》教学预设教案

6.《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7.争吵教学设计及反思

8.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9.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18:座右铭对学习的作用

1)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2)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3) 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

4) 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

5) 有压力,但不会被压垮;迷茫,但永不绝望。

6)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7) 社会主义是科学和文化的社会。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之无愧的成员,应当努力地和好好地学习,获得很多的知识。

8) 才华是血汗的结晶。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9) 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

10) 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

11)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的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

12) 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3) 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

14) 爱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学习的绊脚石。

15) 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16)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7) 不怕路远,就怕志短。

18) 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19) 在艺术上我决不是一个天才。为了探求精深的艺术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渐渐从混沌中看到光明。苍天没有给我什么独得之厚,我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

20) 在懒汉的眼里,汗是苦的,脏的,在勤者的心上,汗是甜的,在勤者的心上,汗是甜的,美的。

篇19:座右铭对学习的作用

1) 不渴望每天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

2)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3)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4) 我们得记得,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目标。

5)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6) 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

7) 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8)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9) 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时间就是一种财富。

10)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11)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12)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14)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5) 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16)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17) 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18) 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19)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英语教学中活动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小议论文

浅析数学趣味性教学方法与途径教育学论文

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的作用论文

教育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论德育在小学美教中的渗入论文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写什么

提高小学教育有效性的思考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论文

浅谈问题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浅谈问题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问题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推荐19篇)】相关文章: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2022-11-15

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与运用论文2022-04-29

小学教育工会活动创新途径研究论文2024-01-14

浅析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2022-07-10

多媒体技术在皮肤性病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2022-08-16

双主互动教学论文2023-03-28

小学语文教育个性培养研究论文2023-10-19

小学四年数学教学论文2024-01-21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4000字2024-02-05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论文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