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扩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

时间:2023-02-08 07:28: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力资本扩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集锦9篇)由网友“memor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人力资本扩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力资本扩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

篇1:人力资本扩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

人力资本扩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世界各国与地区都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增长效益化、经济科技化与服务化已成为财富创造过程的显著特征.因而在当今社会,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已成为诸多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其前提是有适应高级产业结构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普遍提高.

作 者:苏静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刊 名:煤矿现代化 英文刊名:COAL MINE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F2 关键词:人力资本扩展   产业结构升级   机制分析  

篇2: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

摘 要:金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文引入斯宾诺莎的哲学概念,认为金融与产业结构为“存在”与“生成”的共生关系。

新时期下,金融收集产业信息、识别高成长性产业、处理风险的能力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

但目前来说,金融结构存在失衡问题,无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良性互动。

政府应该逐步推进金融改革,促进利率市场化,从而调节金融结构。

关键词:金融结构;产业结构;金融改革

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风险管控成为金融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由此带来的反思是:金融产业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一个追逐自身利益的高效产业还是一个服务实体经济,并从中取得自身发展空间的产业。

对上述问题不同的回答引发了后续的争议,事实上,历史上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有相似的源头:金融产业过分的追逐于自身的利益目标,从而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框架,有了自身的利益诉求。

而金融产业的正确定位如果是后者,那么对金融的风险管控以及监管政策必须匹配金融的发展水平,并且需要对金融产业进行“裁剪”以合实体产业的“身”。

相关的研究上,马军伟创新性的以生物术语“共生关系”来比喻金融产业和实体产业的关系,认为金融产业和实体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共生现象。

郭树清()认为目前我国的金融结构失衡严重,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创新性的金融行业发展水平不足。

顾海峰(2012)进一步指出金融结构必须要调整以促进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解决该类产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于最优的金融结构,林毅夫()的研究表明,最优的金融结构必须要适应于当前的产业结构。

徐东、栾贵勤()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金融的整体发展内生决定于产业结构的转变。

归纳以上学者的研究发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或描述了金融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或描述了金融结构失衡的现状。

本文在梳理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荷兰哲学家斯宾若莎的哲学概念,从理论上总结了金融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认为金融与产业结构为“存在”与“生成”的关系,并结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时期特点,分析了当前金融结构的失衡现状。

一、金融发展的内生性

金融在经济的发展中生成,又在其中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形成了金融的演变轨迹。

金融的演变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规模总量的变化;二是结构的转变。

金融结构可以定义为金融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规模、运作、组成与配合的状态,反应了经济金融化进程中的虚拟程度以及风险程度(王广谦,)。

金融的演变规律由金融服务产业的本质所决定。

传统的金融提供了资金的服务,而现代金融还改变了不同产业间信息、风险的分布情况。

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方式,金融通过收集充分的市场信息可以有效的筛选出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并提供包括融资在内的等等增值服务,从而完成产业间的资金转移。

由于这些产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源自产业的高效率,它们往往是高成长性产业,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特定的金融规模与结构

产业结构转向以资金、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时,会出现巨大的融资需求,因此对金融的规模有了更大的要求;同时完成资金这种产业间的转移即资金配置由衰退的产业朝着新兴的产业流动,会引发金融结构的转变。

更抽象来说,产业的高级化离不开技术创新,而后者依赖于产业整体的研发水平并且有着高风险性的特征,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自然导致了风险的升级。

由于风险结构的变化,金融结构也要随之变化。

低风险时,金融的发展以银行的发展为标志;随着风险的加大,资本市场如证券市场、衍生品市场,创新型金融行业如信托、融资租赁等进一步获得发展。

因此无论是金融规模的扩张还是金融结构的转变,都内生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欧美等发达金融国家的发展历程都证实了金融的内生性,金融在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资金、风险等方面的问题时,迈入了成熟的阶段。

2.金融为产业结构的“生成”物

斯宾诺莎定义“生成”为一物的存在不能从其内在本质中找到原因、依赖它物存在而存在,而被依赖的它物则为“存在”。

现代金融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与虚拟性,但究其源头,它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脱离了这种来源于实际产业的需求,金融的发展也会相应失去动力,因此金融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存在”之上的“生成”,两者属于“生成”与“存在”的共生系统。

相关实证分析表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促进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徐东、栾贵勤,2014),也证实了上述分析。

更进一步来说,金融与产业结构在各自独立又存在互动的演进过程中,两者的匹配程度会逐渐变大,会发生以下新的变化:一是彼此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机制,从而利于提升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反应速度;二是金融与产业结构的紧密结合会产生新的利润空间,从而增强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金融结构失衡的现状分析

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双向促进的关系,但信息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政府非市场化的产业扶持政策,会使匹配的过程发生类似“错位”的现象。

此时政府政策应避免过多的干扰市场力量的运行,并且要辨别两者最优的匹配状态,逐步推进金融改革,从而推进经济的转型。

1.金融结构失衡

⑴间接融资体系主导。

我国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利率的垄断造就了银行业辉煌的历史。

目前,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加快,存贷款利率都在逐步放开上、下限,但鉴于历史遗留的效应,实体产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

比如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银行的贷款利率远高于海外同行。

零售、中间业务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而存、贷利率差仍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因此银行产业在与实体产业分工合作中,银行分走了较多的利润,这也是我国银行业净资产报酬率(ROE)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同时,就企业层面来说,由于国有大型银行占据银行业的主导地位,“裙带主义”的存在以及贷款匹配的原则,具有公共关系的企业、国有的大型企业融资较为容易,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却较难,另外银行信贷本身也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因此注定无法肩负支持创新的社会职能。

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同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在银行转型经营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的释放出利润空间,支持实体产业的发展。

创新型金融行业如信托、融资租赁等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⑵直接融资比重不足。

证券市场作为直接投、融资的资本市场,可以有效的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且由于其设立了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三个板块,从而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对分散产业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

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投机性的动机远大于投资性动机,举例来说A股市场专业机构持有的股票市值仅占15.6%,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比例;同时个人投资者以26%的市值完成了85%的交易(郭树清,2012)。

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不足意味着整个市场有效性的减弱,大量盲目的、具有有限信息、有限理性的个人投资者会使得市场非理性气氛浓厚,从而投机性行为远多于投资性行为。

⑶风险管理工具的“中国特色化”。

作为对冲风险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完善。

衍生品并没有作为良好的风险管理产品引起人们的重视,反而是因为巨大风险-收益特性吸引了人们的投机需求,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博弈市场;同时企业债券等发行不足,无法满足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的需求,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这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金融提出的挑战

⑴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

传统的产业顺应着技术演进的格局,这意味着技术是迈阶梯式的递进,不发达国家要逐步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而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将一直保持着技术领先的优势。

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以逐步积累资本、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改善要素禀赋结构(林毅夫,2009)以及促使需求结构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既有技术格局的洗牌。

根技术的创新具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技术的累积创新效应,二是技术创新的随机漫步效应(巴罗,)。

第二种性质会改变当前高新技术的分布格局,从而高新技术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完成一次技术分布格局的洗牌。

⑵新兴产业发展的'高风险性。

传统产业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沿,后发者通过学习已有的技术,节省的创新成本可以使其在发展传统产业上具备后发优势。

但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与掌握,使得技术不可能完全无成本的流入后发国家,因此如何引进技术并且突破技术的封锁,某种程度上还是需要适度的自主创新。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则不同于上述过程,它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因此,宏观层面来说,创新的高风险性意味着对金融分散风险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市场需求的跟进会且经常滞后于技术创新较长的时间,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由于技术商业化的时间周期较长,二是市场需求会受到要素禀赋结构以及时增长共享机制的制约,无法快速的跟进产品的生产。

另外由于新时期下,各个产业技术的更新速率都在加快,也会加大企业创新的风险。

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的风险较大,对资金的要求较大,需要一定的金融规模与特定的金融结构的支持。

三、结论与发展建议

本文主要了梳理其它学者的学术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引入斯宾若莎的哲学概念,认为:金融与实体产业的关系为“存在”与“生成”的关系,这为理解两者的匹配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目前金融结构失衡的问题较为严重,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更无法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提出了以下的发展建议:

1.资本市场高效的对接技术市场

在新的发展时期,改善金融结构、逐步推进金融改革是经济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金融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将集中在:资本市场如何高效的对接技术市场。

这要求金融发展的视角要立足于技术市场的需求,同时建立有效的、对接的信息机制。

2.金融发展立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通常来说,破坏性创造通常不来自于目前产业格局的受益者,它们缺乏动力去研发新的技术以打破当前的竞争格局,从而减小自己的利润。

苹果公司尽管一直在推动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但这种行为更多应该被看作是对市场特点的反应。

所以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一般来自于产业格局之外的企业,这可能源于知识的积累不足,从而接受新知识的成本较小,因此新的技术容易在这些企业中产生,这将导致技术产生的“随机漫步”的特征。

因此也意味着,这些随机漫步的创新“粒子”更容易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所捕获。

比如雅虎以搜索服务起家,最终的创新改变却由谷歌推动。

1945-1985年间,帕维特等人研究表明中小公司以3.3%研发费创造了33%的重大创新(郭树清,2012)。

计算机互联网内的不少企业就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行业领头企业。

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创新,也就离不开大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金融必须要立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如此方能有力的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

再者,中小企业在取得一定的技术以后,由于技术的深化效应,深化的边际速率会递减,因此也面临着创新更难发生的困境,这也加大了中小企业后续的经营风险,从而资本面临着是否进入的抉择。

金融如何分散这些风险,支持创新,也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金融的发展应该适合产业结构。

当前时期下,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有效的对接技术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立足于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填补社会融资的巨大缺口,以支持创新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

[3]顾海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演进与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4).

篇3: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产业结构,1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研究了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和结果,说明了技术创新上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动力,人在因素.为技术创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动力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高成亮 林妍梅 张璐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刊 名:商情 英文刊名:SHANGQING 年,卷(期):2009 “”(52) 分类号:F1 关键词: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   优化  

篇4: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

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海洋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论述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辽宁省的海洋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全省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及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调整措施和对策,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孙才志 王会 SUN Cai-zhi WANG Hui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辽宁,大连,116029 刊 名:地域研究与开发  PKU CSSCI英文刊名: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26(4) 分类号:P74 关键词:海洋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   灰色关联度   熵数   辽宁省  

篇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主要特点之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内蒙古GDP总值逐年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文章从内蒙古以来的数据分析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研究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的问题,得出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第三产业

一、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分析

(一)内蒙古三次产业构成及变化

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从第一产业分析,20至,内蒙古第一产业比重维持在9%到10%的水平,比较稳定。从第二产业分析,年至20第二产业比重维持在51%至56%的水平,说明第二产业依然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第三产业分析,2010年至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在34%至40%之间,这种小幅波动说明了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递增的持续增长,第三产业依然比较落后。

(二)内蒙古工业产值与工业产品

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从2010年至,内蒙古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也是逐年递增。工业构成方面,从2010年至,基本维持在70%至71%,重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内蒙古工业发展存在重工业比重偏高,轻工业比重偏低,存在对能源资源产业依赖严重的问题。表1中只选择了内蒙古产量较高的10种主要工业产品,其中原煤的产量最高。从产量来看,原煤、发电量、钢、成品钢材、生铁、水泥是内蒙古的主要工业品,原煤的产量更是达到106603万吨,20受国际国内需求影响,产量开始下降。与原煤的产量趋势一致,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从2010年到20逐年递增,年达到64027.06万吨。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生产总量趋势保持一致,也是逐年递增。但从年,能源生产总量有所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并下降,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三)内蒙古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构成

从表3中我们发现,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多的是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整体占比达到50%以上。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显示,20,教育所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所占的比例为2.3%,卫生和社会工作所占的比例为3.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所占的比例为7.6%,加总起来还不足18%,所以新兴服务业如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的比例比较低,而且关注民生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第三产业有待发展。

二、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对需求意义重大

农牧业作为内蒙古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新常态下,内蒙古农牧业的稳定、持续增长,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连续8年实施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投入资金3.63亿元,累计创建高产示范片2256片,累计创建面积4257.3万亩,基本辐射到了全区12个盟市所有的农业旗县和重点乡镇,涵盖了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作物,辐射带动全区粮油糖均衡增产累计达到103.1亿斤。在畜牧业方面,大力提升本地畜种的保护与改良技术、良种畜的引进繁育技术,推广两年三胎、一胎多羔技术以及接早羔技术等,从而有效增加牲畜存栏数量,提高牲畜的个体品质。然而,在农牧业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农牧民的收入受需求价格的影响,收入增长幅度还不能够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小规模低效率种地养畜只能保证基本生活,对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还需要在多方面做出改进。

(二)第二产业内部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部分工业产品产能过剩

21世纪以来,内蒙古紧抓国家进入以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为主的发展阶段机遇,依赖资源优势,经济保持了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内蒙古经济从2013年开始下行,经济增长速度跌破两位数,2015年降到7.7%。进入新常态以来,内蒙古经济面临的首要任务和风险就是钢铁、煤炭、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未来几年的产能削减过程中,可能面临资产负债表恶化、产能关停兼并提速、信贷违约风险以及就业裁员等压力。从产业结构来看,两类企业产生的失业人口增加幅度可能增大:第一类是产能低下,依靠资源生产初级和中低端产品的企业,第二类是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影响较大的企业。

(三)第三产业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有待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内蒙古第三产业产值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近55%,而在新兴服务业如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和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的比例比较低,关注民生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第三产业有待发展,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三、新常态下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农牧业创新发展,扩展农牧民增收渠道

农牧业的创新发展,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首先,应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提高农畜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农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价值,并打造优质品牌,提高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其次,因地制宜搞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地标产品,推进农牧业优质化和生态化,创新产品理念,打造健康生活理念。再次,鼓励农牧民结合自身条件,在保证生产性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工资性收入,鼓励农牧区建立与农业相关企业,招收本地劳动力,共享经济利益。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牧民家庭的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居民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配套服务保障,促进共赢发展新局面

部分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国家层面已经选择在钢铁、煤炭两个领域先行突破,并建立1000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转岗安置,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内蒙古政府应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引下积极做好配套服务保障,促进职工再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去产能、促发展和稳就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首先,设置各级“援企稳岗”政策领导小组,对新常态下出现的企业因产能过剩亏损减员、移交人员问题等涉及民生的新情况做好预案,合理落实“援企稳岗”工作,及时协商解决相关的资金缺口。其次,对困难企业进行实地摸底考察,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如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给予稳定岗位补贴等。

(三)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现代服务业

对于传统服务业,要创新管理方法、采用新技术、塑造新理念,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的附加值。对于现代服务业,一方面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拓展现代服务业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对关系民生的居民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文化和体育业的扶持,通过新兴现代服务业引领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和现代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总而言之,要注重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有效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为服务业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要通过服务业体制创新和供给创新,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坚持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并举,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实现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篇6: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模型分析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模型分析

文章通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升级的.模式以及升级与外贸结构优化关系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间的良性循环模型.

作 者:徐学红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 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年,卷(期): 17(3) 分类号:F121.3 关键词:利用外资   引进技术   产业结构  

篇7: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05-0085-05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时期,环境效应较差的工业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将更加关注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而发展环境效应较好的产业成为必然选择,因而“调结构”成为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调整是离不开政府介入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规制来影响市场行为,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李瑾()研究发现严厉的环境规制政策会促进清洁技术的不断创新,因而有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而李强()在李瑾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优化升级产业结构[2]。李春米()通过实证发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3]。王询等()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水平是工业污染的重要因素,环境规制力度越高,环境污染水平也就越低,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严厉的环境规制下,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4]。梅国平等(2013)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传导机制,提出了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式发展模式[5]。

现有文献大都是实证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是否存在影响,鲜有文献从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角度系统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及其效果,测算了环境规制基于不同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并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寻找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

二、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因素主要有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产业政策等,我们基于这三个主要因素研究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在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必须为自己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污染进行投资治理,在追求最大效益的驱动下,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消减这种非生产性的成本增加。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转嫁给消费者,因而这类产品的价格便会上涨,消费者便会少消费这种产品,抑或寻找其替代品,因而消费需求受到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企业通过采取一定措施真正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进行产业转移降低环境规制成本。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理论,将本国环境规制较强的产业转移到规制较弱的他国以降低环境规制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产业的转移必然会影响到一国的产业结构。如Xing & Kolstad()[6]、朱平芳等(2011)[7]的研究。其次,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以弥补成本增加。因为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较高的生产率通常意味着较少的投入却有着较高的产出,因而技术创新能够消减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变迁,如Porter等(1991,1995)[8,9];张成等(2011)[10]的研究。如果这些措施还是无法消减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成本时,那么企业就可能减少其投资,甚至改变其投资方向,从而经济系统中的投资需求或投资结构将会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也将随之改变。

此外,环境规制约束下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对潜在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沉没成本,从而对新企业形成了壁垒效应,这种壁垒可能是资本层面上的,也可能是技术层面上的,从而阻止了新企业的进入,而受规制影响较小的行业相对来说就获得更多的进入机会,从而影响着产业结构。

总之,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施加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来改变企业的成本收益而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和产业绩效,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其作用机理可用以下简单的流程图来表示(见图1)。

三、实证研究

以下基于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构建环境规制与中间变量、中间变量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计量模型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主要变量说明

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其中2000~的城市化进程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的相关数据来源于《20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企业进入数据、国际贸易、经济开放度、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工资水平以及技术进步新相关数据均来源于2001~20《中国统计年鉴》;环境规制的相关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环境年鉴》。所涉及到的外汇数据均使用当年的平均汇率进行了换算,与产出相关的经济数据也以为基年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进行了折算。

环境规制变量(er):用各省份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完成额来度量环境规制。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标(cy):本文借鉴徐德云()的研究结果[11],用以下计算公式来刻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cy=∑3i=1li×i=l1×1+l2×2+l3×3,其中cy表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数,li为第i产业的就业劳动力与整个就业劳动力的比值。cy的取值范围为1~3,如果该指标越接近1,则意味着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越低,反之,其越接近3,则表示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越高。 中间影响变量的度量。(1)需求因素:消费需求(xf)使用城乡居民生活的恩格尔指数来表示;我们使用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系数来刻画投资需求(tz),具体计算公式:tz=∑3i=1ti×i=t1×1+t2×2+t3×3,其中ti为第i产业的投资在总投资总额中的占比,tz越大表示投资需求结构越高。(2)供给因素(技术进步(kj)):采用被批准的专利数来表示。(3)产业政策: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度量国际贸易(fdi);产业的进入壁垒比较难刻画,我们采用企业进入(qy)来表示此变量,因为企业进入数量多就表示壁垒效应小,反之则壁垒效应大。我们用各地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来刻画这一指标。

此外,计量模型中还会涉及到的一些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agdp)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刻画,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lrl)使用各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表示,以商品进出口总额占GDP 总额的比例来表示经济开放度(kfd) , 以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均名义工资来近似代替工资水平(gzsp) ,采用城市人口占比表示城市化进程(csh)。

(二)计量结果分析

从定性的角度来说,选择固定效应会更适合本模型的估计, Hausman 检验结果也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这里只给出七个计量模型的固定效应结果。模型的调整R2都在0.88以上,这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P值也显示计量模型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显著的。因此,可以用以上模型的计量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及表2。

模型1的结果显示环境规制的实施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控制变量人均GDP的系数为负也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不断升级优化。模型2的结果显示,随着环境规制严厉程度的不断增强,投资结构系数会趋向高级化;控制变量人均GDP的系数为正也表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我们应加强环境规制对居民消费以及投资需求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充分发挥环境规制以及经济增长对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

模型3表明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的进入并没有形成壁垒效应,可能是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较弱的环境规制并没有在技术或资本等方面对工业企业的进入形成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环境规制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在技术或资本量方面对工业企业进入的壁垒效应,引导企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模型4的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具有激励效应。在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会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单位治污支出的治理效果以弥补成本损失。经济开放度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生产技术创新,但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而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在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境外的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境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生产技术对本地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同时,更应注重本土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本地的自主创新能力。

模型5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较弱的环境规制并没有阻碍外资的进入,而是吸引外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模型6显示我国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约束下,由于消费需求结构、投资需求结构的升级优化以及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等影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模型7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除了工业企业进入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之外,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的升级、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都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显著。模型结果还表明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分析

以上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影响中间变量(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企业进入、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通过中间变量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环境规制对中间变量的影响绩效存在差异,而且中间变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绩效也各不相同,因此,基于不同中间变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也应该存在差异②。

环境规制基于不同中间变量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企业进入、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分别为:0.001575、0.017342、-0.0069、0.001217和0.000114。环境规制基于工业企业进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表现为负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环境规制并没有对工业企业的进入形成壁垒效应,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地通过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且影响绩效依次递减。环境规制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限制性的一切措施、政策、法律及其实施过程,首先,一方面,环境规制对投资结构的影响有直接效应,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往往会直接制定政策引导资本的流向,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不同产业间的生产成本的差异,那些产出高、污染少的产业将进一步具有成本优势,资本将流向这些产业,因此,环境规制基于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较大的影响绩效。其次,环境规制约束下,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为了抵消这种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厂商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提高产品的消费价格,这样势必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厂商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无论是消费结构的`升级还是技术创新都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环境规制也能基于消费结构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正向的影响,但这种间接的影响绩效不大。再者,中国较弱的环境规制对外资具有吸引作用,大量污染较重的加工业进入我国,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在外资进入的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等也随之被引入,又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在这种正负效应的综合作用下,环境规制基于国际贸易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较小。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环境规制作用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企业进入、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进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其次,测算了环境规制基于不同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环境规制通过投资需求途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最大,其次是消费需求和技术创新途径,基于国际贸易途径的影响绩效最小。

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强环境规制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设置环境规制时应注重优化环境规制形式,正确利用好环境规制基于不同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差异。首先,应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投资结构的促进作用。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等环境规制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资本流向能耗低、产出高、污染少的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排污费――返还机制和税收――补贴机制等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加剧产业间的生产成本差距,间接引导企业资本流向,优化投资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应积极引导环境规制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和激发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绿色消费、环保健康生活等环境规制的宣传,促进居民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升级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应通过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系统等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积极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者,正确引导环境规制对国际贸易的正向促进作用。积极引进那些技术含量高且外溢效应明显的产业以促使本土产业的进化,从而进一步推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注释:

①此处用经济学中的弹性来刻画绩效,基于不同中间变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就可以界定为中间变量关于环境规制的弹性乘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于中间变量的弹性;双对数模型的估计系数即为弹性,而对非双对数模型,弹性系数也可进行简单推导计算,囿于篇幅限制,本文不作详细推导,有兴趣的读者可来函索取。

参考文献:

[1]李瑾.环境政策诱导下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J].当代财经,2007,(7):18-23.

[2]李强.环境规制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18-23.

[3]李春米.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6-102.

[4]王询,张为杰.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J].财经问题研究,2011,(11):23-30.

[5]梅国平,龚海林.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3,(2):72-76.

[6]Xing,Y.and C.D.Kolstad. Do lax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2002, (21):1-22.

[7]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6):133-145.

[8]Porter ME.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4):168.

[9]Porter,Michael E.Claasvander linde,toward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4):97-118.

[10]张成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113-124.

[11]王素梅,高燕.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与审计体制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美经验数据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6):66-69.

[12]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J].财政研究,2008,(1):46-49.

(责任编辑:漆玲琼)

篇8: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论文

在曾经“唯GDP增长”的年代,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是各级政府长期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持续恶化,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只追求经济增长率显然不应是政府追求的唯一目标。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具体到产业发展方向上,即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是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许多城市进入瓶颈期,开始思考产业配置和升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来展开探讨。

一、咸宁市基本概况

素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的咸宁,位居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中轴线上,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城市。近几年来,咸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全省发展较快、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当前,咸宁市政府已经摆脱了重视经济数据的提升而忽视环境建设的阶段,转而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经济研究发展的新方向,是许多二、三线城市在进行转型的时期所必须把握住的重点。

二、咸宁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以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来衡量结构调整的成果。显然,这种探讨和比较显得过于简单和直接。三大产业之间讲求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第一产业是基础,是发展根本和原料保证;第二产业是支撑,是产能体现和物质保障;第三产业是发展,是城市发展和未来活力。三者之间缺一不可,也不能侧重于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应该强调三方协调,共同优化发展。咸宁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逐步合理和完善的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的26.4%下降到的18.7%,但整体规模仍在扩大,20第一产业增加值162.9亿元,同比增长4.8%,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咸宁市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在湖北省排名前列,但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效益的能力有待加强。畜牧业近几年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产值不断提高,呈现出第一产业多方面发展的态势。咸宁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实力,曾经的弱势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工业领域,咸宁市的支柱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类和食品饮料类,政府的招商引资的大手笔项目也集中在这两个领域。但这两大行业的产品属于快消类产品,市场竞争大,产量接近饱和,利润率不高。所以这几年来,咸宁市一直在注重第二产业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取得了成效。在以前并不具备优势的矿产冶金以及高新技术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23.09亿元,同比增长13.6%。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整合方面,咸宁市政府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发展理念,所以重工业基本在咸宁市一直没有形成,轻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咸宁市政府更是根据湖北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于将湖北咸宁恒宇工业有限公司、咸宁市天宏化工有限公司和赤壁中南水泥有限公司的设备拆除报废,淘汰落后产生共计30余万吨。咸宁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跟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业相比,尚有明显的差距。因为咸宁市的山水资源丰富,所以旅游业一直是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而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并不仅指旅游本身,而是集餐饮、住宿、购物和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即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该行业的发展还可带动房地产行业等的进步。但咸宁市的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批零行业的发展中,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意义不够强烈,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咸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和建议

1.凸显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各县特色还未完全形成,主推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广,包装特色不够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力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观光休闲的体验式服务。针对咸宁市农业发展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加速转型:

①加大投资、拓宽渠道,实现产量增长。咸宁由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优势,完全可以依托武汉市场,招商引资,为农业发展注入资金。武汉市人口众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且具有当地湖北特色,是其他地方的农产品无法替代的.。

②突显特色、加大宣传,提升产品竞争力。咸宁市有许多优质农业资源,相对于传统农业,投资周期较短,回报丰厚。嘉鱼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蔬菜产业基地一直是武汉各大超市的优质供应商;通城油茶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在人们关注健康饮食的今天,市场前景良好;崇阳的楠竹产业一直稳中有升,而与武汉精武集团合作的鸭业产业基地也已经初具规模;通山的山区资源丰富,现代牧业发展前景广阔,生态养殖是未来养殖业的主导方向,牧场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在进行之中。

③发展集群、健全市场,促进高效流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产业集群型的农业发展,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增加产业链效应。大型农业园区应该着重发展观光旅游和采摘行业,并在服务过程中宣导生态农业和品牌的意识,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2.选准主导工业,进行支柱产业升级。在前期的建设铺垫中,工业园的规划和发展一直是咸宁市的发展重点,但也存在重复建设,没有合理规划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咸宁市工业的发展应该以节能减排和精细化发展作为方向,城区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森工等轻型工业为主,并加强信息科技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打造“咸宁制造”的同时,还要打造“咸宁名片”,让客户对咸宁生产的工业品有认同感和品牌认知度。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竞争力。咸宁的山水资源在湖北小有名气,作为“灵秀湖北”的主推方向,观景式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了,配套服务和后续服务现在成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点。要追求更高增值性和附加值的旅游,网络便利的预定平台、高效运转的集散中心以及方便的吃住玩一条龙等都要有良好的沟通和运作。

4.依托高校平台,进行技术创新。这几年,咸宁市在承接武汉教育资源向二级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众所周知,武汉市的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众多,若咸宁能利用好这一优势,顺利承接资源的转向和转移,必将获益良多。湖北商贸学院从今年启动搬迁计划,并将于三年之内整体搬迁至咸宁。而且,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咸宁校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咸宁校区以及武汉工业学院咸宁校区等都将在咸宁落户发展,这将为咸宁带来丰富的人才输送和消费能力。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还能实现人才的考察和锻炼,并最终留住优质人才,这些都是可以积极依托高校资源来发展的方向。

篇9: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探讨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探讨论文

一、甘肃产业结构现状概述

(一)产业结构现状

1.产值结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可以反映出工业化的演进阶段。本文借鉴该学者的研究对甘肃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从2000年开始,甘肃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低于20%,往后逐年下降;从2000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均在逐步扩大,且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增速一直大于服务。2014年甘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2:42.8:44,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服务业比重继续上升。

2.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结构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就业结构来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随经济发展转移的方向为: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服务业转移,与库滋涅茨的产值变动趋势一致。根据《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甘肃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从1991年的69.1:15.17:15.72转变为2015年的58.02:16.10:25.88,甘肃就业人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结合三次产业的比重,当前甘肃工业化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第二阶段。

(二)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三次产业的占比,可以将其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年)是服务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和服务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二阶段(1990-2000年),甘肃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第三阶段(2000-2011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服务业稳中略降;第四阶段(2012-2015年)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的占比不断减少,2014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三)甘肃产业结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少。甘肃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速在2006-201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快发展,GDP年均增长率为10.7%,比全国同期高1.2个百分点。但经济总量偏少,2015年甘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左右。

2.产值结构亟待调整。从2003年起,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率的拉动一直低于1%,第二产业、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和我国经济结构大致相同,但服务业的拉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我国服务业GDP增长首次超过工业,而甘肃是在2014年,产值结构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就业结构不合理。根据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对比分析可知,甘肃就业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断下降,农村滞留大量劳动力;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产值占比不断提升,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两大产业仍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快于就业结构,不对称程度不断加大。4.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总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和转化,高层次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衡量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批发、零售、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传统部门仍是甘肃服务业的中坚力量;生产型服务业及与知识生产、传播、消费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还没有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体。甘肃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服务业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二、甘肃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因素的基本方法。分析过程如下:选择参考区域,一般是国家或者省份,经济总规模用总产值或者就业人数表示;计算参考区和被研究对象的经济规模增量和增长率;将被研究区域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两个方面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二)甘肃产业结构分析本文将甘肃三次产业与全国进行对比,比较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和增长率。从总偏离程度来看,除了2001-2005年甘肃与全国的总偏离为87.66,其他各个时期均为负值,从绝对量来看这种偏离近年在增大,这表明1991年以来甘肃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相比逐渐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还在扩大。横向来看,“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3.35、11.15、-7.59,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处于劣势,第二产业的结构优于全国平均值,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均低于全国;“九五”时期(1996-2000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0.55、-9.16、6.98,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二产业的结构处于劣势,而服务业的结构要优于全国平均值;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处于优势,第二产业的.结构与竞争力均比较低,总偏离较小;“十五”时期(2001-200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0.99、-73.3、65.3,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处于优势,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低于全国平均值;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均高于全国,且服务业竞争力偏离的优势比较明显;“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32.39、-2.04、-17.25,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三产业的结构处于劣势,第二产业的结构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偏量和竞争力偏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总偏离较低;“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53.68、-404.24、380.96,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服务业的结构具有优势,第一、二产业处于劣势,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处于优势,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平均值;服务业的结构偏量和竞争力偏量均高于全国,使得总偏离较高。纵向来看,甘肃第一产业除1996-2000年间结构偏离为较小正值外,其余阶段均为负,表明近年来第一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第二产业除1991-1995年间结构偏离为正值外,其余阶段均为负值,而服务业恰恰与其相反,这表明1991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服务业的扩张,而导致甘肃产业结构在全国处于劣势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过低;竞争力偏离分量在2006-2010年阶段转为正值,且各个产业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表明甘肃产业近年来竞争力有所提高,增长主要来源于服务业比重的竞争优势。

三、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划分服务业发展阶段,是正确制定政策建议的依据和基础。长期研究实践表明,产业系统的发展趋势与Logistic增长模型描述的规律一致:在有限性资源约束作用下整体呈“S”型。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离不开政府。政府要通过政策和战略制定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力和动力,创造良好的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指导和监管能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完善科技、财税、金融等相关体制。

(三)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结构调整要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发展之路。甘肃拥有丰富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矿产等资源,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优势,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力开发特色生物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重点项目、产业联动项目的建设,实现产业一体化,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近年来,国际社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产业生态化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甘肃是典型的高碳经济和高碳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就要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的单一开发向非资源和资源双向开发;重点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煤转油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等,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减少生态脆弱地区的占用,以生态化经济模式推进资源―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环节。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产生,在危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全球将进入创新密集的时代。甘肃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轻对低成本资源和高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引进人才等多项措施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发展新型制造业,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3-65.

[2]崔玉采,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3]刘小辉,张航天.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学术交流,2006(04):89-93.

[4]崔玉采,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5]夏青.现代服务业演化机制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97-98.

[6]代文.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34-135.

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

我国实体经济转型路径探讨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理论探讨论文

董事会董事长工作报告

培训方案设计论文-论文

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建议论文

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探究论文

董事会工作报告

经济全球化中管理心理学研究新方向论文

浅谈TRIZ理论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人力资本扩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
《人力资本扩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力资本扩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集锦9篇)】相关文章: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创业与高技术企业绩效论文2023-01-02

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框架研究论文2022-11-21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论文2022-05-06

公司经营战略规划2022-05-06

我国银行监管中存在问题和建议论文2023-02-17

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2023-06-13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2023-09-17

关于学籍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2023-04-11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方案2022-08-23

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2022-08-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