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自我理论的史的考察

时间:2023-02-23 07:32: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胡塞尔自我理论的史的考察(精选11篇)由网友“gig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胡塞尔自我理论的史的考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胡塞尔自我理论的史的考察

篇1:胡塞尔自我理论的史的考察

胡塞尔自我理论的史的考察

胡塞尔自我理论的演变过程是复杂迷离的'.通过演变过程勾画出胡塞尔自我概念的明证性,纯粹所予性、先验性、时间性及构成性的特质系本文要旨.

作 者:王生茂  作者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B0 关键词:自我   实在论   单子   纯粹自我  

篇2: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思想初探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思想初探

梁 秋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其超验现象学的核心内容。生活世界问题的提出源于他对欧洲的科学危机、哲学危机和人性危机深刻的反思。他指出,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的基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就是为了科学寻找前提,解决人的生存困境。他认为,通向生活世界即向现象学迈进,其手段是通过终止判断的方式,即现象学悬置的方法。

关键词:胡塞尔;生存危机;生活世界

一、科学危机与哲学危机

“生活世界”问题是胡塞尔晚年探讨的核心问题,他对“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源于欧洲深刻的科学危机、哲学危机和人性的危机。胡塞尔指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欧洲正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归根到底是由实证主义、非理性主义、怀疑论等错误的哲学思潮引起的,这些思潮排挤了欧洲传统的理性主义,造成了科学和哲学的危机,进而造成了欧洲的人性危机。

胡塞尔认为,作为欧洲人的根本的生活危机的表现就是科学的危机和哲学的危机。科学危机就是指“包括纯数学和精确地自然科学在内的实证科学的危机”,即科学的观念被实证地简化为“纯粹事实的科学”,科学危机的后果就是其丧失了“生活意义”。这场危机对于哲学来说就是“哲学……有屈从于怀疑论、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危险”。这种危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实证科学支配了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并开始受实证科学所造成的虚假繁荣所迷惑。胡塞尔指出:“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的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我们常听到有人说在人生的根本问题上,实证科学对我们什么也没说。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的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探讨整个人生有无意义。”胡塞尔认为,这种实证科学归根到底涉及的就是“人在与非人的周围世界的相处中能否自由地自我决定的问题,涉及人能否自由地在他的众多的可能性中理性的塑造自己和他的周围世界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在人的历史性领域中研究人的精神科学,由于受严格的实证科学的支配,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排出了一切价值判断的因素,排除了对于作为精神科学研究对象的人及其文化构造是理性或非理性的追问。如果世界变成这样,那么整个世界及其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存在将变得没有任何的意义.人只能生活在“其历史无非为虚幻的繁荣和苦涩的失望的不尽锁链的世界中”。总而言之,在胡塞尔看来,科学的危机造成直接的后果就是其把人的意义问题排除在外。他认为,人无论是在伦理方面、整个周围世界以及政治和社会方面都需要从理性、从普遍的哲学观点出发加以重新的塑造。

在胡塞尔的观念里,哲学和科学本应是统一的、连接在一起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概念包含着具有重大意义的关于存有的问题。对于作为具有最高和最终问题的形而上学而言,它应享有的荣耀是作为科学皇后的地位,因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和科学的结合可以解决一切可以设想的问题,包括事实合理性的问题、暂时和永恒的问题。然而,近代以来,科学逐渐失去了对人生意义的主导的地位,实证主义对科学思想的限制导致了这一点。实证主义作为一个“残缺不全的概念”,它丢弃了包括最高和最终问题的形而上学概念中的问题,同时,实证科学也排除了与科学具有不可分割统一性的理性,其中包括价值、伦理、意义和自由问题等哲学问题。在胡塞尔看来,实证主义科学扼杀了哲学,它的胜利使人们丧失了对哲学的信仰,造成了形而上学的一再失败,科学的这种危机在胡塞尔看来不仅仅是哲学本身、科学本身的危机,而且更是一种文化的危机和人性本身的危机,是人在文化生活的总体意义上的危机,是理性的危机。

胡塞尔指出,哲学和科学的危机“不只关系到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的问题……哲学的危机意味着作为哲学总体的分支的一切新时代的科学的危机,它是一种开始隐藏着,然后日渐显露出来的欧洲人性本身的危机,这表现在欧洲人的文化生活的总体意义上,表现在他们的总体的‘存在’(‘Existenz’)上”。如果人失去了对哲学的信仰,实际上则意味着失去了对理性的信仰,理性赋予“存有者”以意义,如果人们失去了对理性的信仰,则意味着失去了对历史的意义、人的意义、自由以及赋予理性意义的个别的和一般的人的能力的信仰,同时也失去了对自己和自己真正存有的信仰。

二、生活世界问题

胡塞尔指出,欧洲科学危机、哲学危机或称人性危机与文化危机的根源就在于科学的世界遗忘了作为其基础的生活世界,因此,要摆脱这场文化危机,哲学的反思必须自觉的回归生活世界,重建人与世界的统一,重塑人的目的、意义与价值。近代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命运就是“完全从头开始探索哲学的根本理想、哲学的真正课题、哲学的真正方法,从头去发现这个真正的世界之谜,并把它引上最终解决的轨道上去”。这个问题在胡塞尔看来就是从现在的科学世界返回到前科学的'生活世界。前科学的生活世界是超验的世界,是科学的客观世界的基础,它同时也是一种主体性的世界,是一种超验形式的主观主义。这种超验主义认为“现有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就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科学的世界,是在较高层次上的构成物,是用前科学的经验和思想为基础的,或者说,是以它的对意义和存有的认定的成果为基础的”。任何科学的和哲学的问题都应该在这种超验的世界观中得到解决,即超验主义一直都,试图解决哲学和科学之间的矛盾。在胡塞尔看来,这种矛盾的解决就是朝着现象学的方向前进,是生活世界朝着现象学的方向前进。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生活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它是“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换句话说,这种生活世界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其次,生活世界同时也是一个超验的世界,是一个意义域,这种超验的生活世界是不证自明的,它是不需要逻辑和反思而仅靠直观就能够发现的世界,一切真理性的东西都必须回归到这个生活世界当中才能获得意义,从而被理解,科学真理亦是如此,脱离和背叛了生活世界,必然变得残缺不全;再次,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和哲学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科学世界和哲学世界来说,生活世界具有奠基性。生活世界是哲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统一的世界。哲学若对科学进行反思和批判,必然要追溯科学的起源和开端,这种开端在胡塞尔看来就是“作为源泉和滋养技术意义形成的、前于科学的和外于科学的生活世界”。

可见,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并不单纯意义上的主观的世界,还是具有一种客观性的世界,所以,他指出:“如果我们的直观的生活世界完全是主观的,那么整个前科学的和科学以外的涉及日常存有的真理的意义就被贬低了。”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包含多维度的世界,生活世界本身并不排斥经验的世界,它是包含经验世界的,但是生活世界却是不能被经验的世界所证明的。在生活世界当中包含着人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在生活世界当中,人获得自身的意义。因而,生活世界体现的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和世界的统一。

三、如何回归生活世界

前面指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其为摆脱人的生存危机提出的救世方案,是为摆脱科学危机从而为科学寻找前提,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重新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重新确立人的目的、意义、自由与价值。然而,应如何才能重新确立科学的基础,重新找回被科学遗忘了的前提和可靠的开端,换句话说如何才能够回归生活世界呢?胡塞尔认为,要通过终止判断的方式。终止判断是一种哲学的反思活动,它只是在寻求科学的开端问题过程中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只剩下纯粹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种悬置的过程,即对“通常意义上的经验、感性的经验,以及它的相关的世界本身”加以质疑,“把一切形式上的、包括在直接的世界经验的形式上的、关于世界的知识悬置起来”。“不让它在我们的哲学思考中发生作用。因此我的经验的活动、思想的活动、估价的活动等的整个活动的生活被保留下来,并且继续发挥作用,作为世界、作为对于我来说存有的和有效的东西,现在仅仅被当作‘现象’”。因此,通过终止判断,“我深入这样一个存有的领域中去,这个存有的领域在原则上先于一切认为对于我来说存有的东西和它们的存有的领域,因为它是它们的绝对必真的前提”,而且通过把经验的东西“回溯到那种唯一绝对根本的自明性(如果统一的哲学是可能的话,一切科学的知识必须从这种自明性中导出)中去,这些东西的虚假的可能性才能被排除,它们对必真性的要求才得以兑现”。

胡塞尔指出,这种终止判断的哲学反思活动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意向性活动。意向性活动是排除意识的具体内容只保留意识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意向性活动是指向某种对象的,它赋予对象意义,从而建立一个意义的世界。胡塞尔也正是通过这种终止判断回归生活世界,从而建立起一种超验的哲学,这是他理论的最终目的,而且这种超验哲学是不证自明的。这就是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所要解决的是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的问题。他认为,交互主体性问题对于现象学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只有回答了交互主体性的问题,现象学才能避免失败,走向成功。现象学作为一种先验哲学,是以反思的方法为依据的,交互主体性是在经过现象学还原的领域中构造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启发了阿尔弗雷德,许茨,他进一步在社会生活的领域内解释了生活世界,并借此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的理论难题给予了回答。

生活世界本身表达的都是人的生存方式,都是人的一种文化构造。既然生活世界体现的是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文化构造,是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的体现,那么,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意义域就不应该是独立于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其他一切生活之外的领域,而是内在于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之中的一种内在的意义结构。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体现的是人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样法,因而生活世界也是不可通约的,它包含这深刻的历史内涵。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反思西方的文化危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因而研究它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篇3:胡塞尔:意义理论及其根源的探求

胡塞尔:意义理论及其根源的探求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胡塞尔提出了自己的意义理论.他认为,意义是先于理论的东西,不一定与语言有关系.他在进一步研究中,提出了新的抽象理论、本质直观理论、意向性理论,揭示了意义理论与心理内容、意义与对象、意义与意向性等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解决意义的主、客观根源问题.

作 者:刘同舫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7(1) 分类号:B516.52 关键词:意义   意义理论   根源   探求  

篇4: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学论文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学论文

胡塞尔始终是一个描述性的哲学家,在他一生的哲学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或旧词新用或刻意生造的术语,要很清楚地把握每一个概念术语的内涵及其间的关联,需较强的现象学功底。问题是:胡塞尔为什么要使用如此多的术语呢?胡塞尔是一个极其严格的人,既对自己,也对自己的学问,他的学说不断地发展,以至于要不断地发展出新的术语以表达其思想。胡塞尔曾说,他追求哲学的纯粹结果就像他小时候磨小刀,总是惟恐不够锋利,于是磨啊磨,有一天突然发现小刀磨没了。他毕生的理想就是要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所谓严格,一方面意味着最具有确定性的知识起源于内在感知之中,起源于对意识活动的内在反思之中;另一方面是指一种不依赖于相对的经验认识的绝对观念知识。

《笛卡尔式的沉思》正是从前一方面所确定的原则开始的。1929年胡塞尔受邀请到巴黎大学索邦神学院作演讲,演讲稿经改补增写后最初由列维纳斯和普费弗尔译成法文于1931年以《笛卡尔式的沉思》(以下简称《沉思》)为名在巴黎出版,1950年,德文版才首次作为考订版的《胡塞尔全集》第一卷问世。在《沉思》一书中,胡塞尔在笛卡尔致力于提出的基本问题中,追溯到了先验现象学的开端,将其扩展为一门出自绝对奠基的普遍科学。重构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将我思作为确然无疑的基础,从而得出最具确然的知识源自内在反思中清楚明白的知觉这一原则。

胡塞尔接受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第一个结论,即将“明见性原则”作为首要的方法论原则,以“清楚明白的洞见”作为真理的依据、标准,但他却不能同意笛卡尔的进一步推论,即推导出自我的`确然性。胡塞尔通过他的意向分析,突出强调了“共现”概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在自身感知中,“自我”只能“时或地”或“眼下地”被给予,却永远无法“全时地”被给予,直接被给予的只有自我的当下瞬间,而作为总体的、全时的自我(含有其所有属性和习性)只能被“共现”出来,而正因为含有共现的(超越的)成分,“自我”是不具有确然明见性的。

对“自我”的认识以期达到主体自识甚至可以说贯穿于胡塞尔现象学运思的始终,也是其意向分析所得到的第一个效用。从早期《逻辑研究》中的心理――物理学自我,到《大观念》中的纯粹自我,再到《沉思》中的先验自我,胡塞尔在不断地寻求一个可以构成实在总体的最后根基、所有认识发生的最终根据以及所有价值与意义产生的最基底保证的先验基础,最终他认为他找到了这一阿基米德点,这便是“先验自我”。

所谓“先验自我”,首先是具有先验的特征。先验自我是绝对的被给予,是源始的奠基性领域,自我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而高于世界。不仅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而且整个客观世界的意义,都是因为有了自我才有效。自我是一切意义的赋予者,世界从而成为我的世界。“这个客观的世界,……是从我自身中,从作为先验自我、作为只有借助先验现象学的悬搁才会呈现出来的自我的这个我中,获得它每次对我所具有的全部意义及其存在效果的。”

胡塞尔坚信,尽管他我的构造相当特殊和复杂,但在确立了“先验自我”这一阿基米德点之后,仍然可以依照对“他物”的构造方法来构造“他我”。“他我”的构造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结对、共现、同感。

自我首先将自身躯体统摄为自身身体,对于呈现于我知觉领域中的他人的躯体,我的躯体处在“这里”,他的躯体则处在“那里”,“它们总是恰好构成为一对”。这一过程便是“结对”。由于一种“相似性统觉”,我不仅可以赋予那个躯体以“躯体”的意义,而且赋予那个躯体以“身体”的意义。

篇5:略论西方哲学范畴理论史

略论西方哲学范畴理论史

按照现代以前的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发展趋向,西方哲学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形态可以概括为:古代本体论的范畴理论,近代知识论的`范畴理论,德国古典哲学的范畴理论,现代范畴理论.而马克思主义范畴理论则是对西方哲学史上各种范畴理论的批判性继承,是对它们的辩证综合和改造,是最科学的范畴理论.

作 者:朱立元 何林军  作者单位:朱立元(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33)

何林军(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4 29(5) 分类号:B1 关键词:范畴   范畴史   本体论   知识论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  

篇6: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理论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财政支出政策理论,首先需要对中外历史上前人业已形成的支出理论和支出思想进行考察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博大精深,本文只能择其要者,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和分析。??

一、中国历史上财政支出思想的简要回顾??

我国在夏、商、周奴隶制社会,就产生了财政支出思想。如西周时期,产生了“以九式均节财用”的支出思想,规定用九种用途来节制财政支出。九式主要是:邦中之赋,供宴请宾客之费;四郊之赋,供饲养牛马与家畜之费;邦甸之赋,供工需制作物品之费;家削之赋,供分赐诸侯百官的物品之费;邦县之赋,供赠劳宾客的礼物之费;关市之赋,供国王及家庭吃穿之费;山泽之赋,供丧礼与救荒之费;币余之赋,供国王需要的玩物珍品之费。目的是做到收支对口,专款专用,限制财政支出无限膨胀,避免王室过度浪费,保证收支平衡,财政有余。?

春科战国时期,主张节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思想。孔子提出“节用以爱人”,后人司马迁解释孔子的“节用”为“政在节财”,即节省财政开支,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墨子在财政支出上主张“去其无用之费”,反对君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奢侈浪费。提出:“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由此总结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经验教训。墨子判断财政支出的合理与否,是以“利民”为标准的,对人们有利的“有用之费”主张一定要支出,不利的“无用之费”坚决去掉。如必要的军费、交通费、建筑费等,是绝对不能省的,因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墨子的节用思想并不是单纯的节省开支,而是为了加强储蓄,备战备荒,发展和扩大生产。战国时期的荀子进一步发展了春秋时期“节用”的思想,提出了“强本节用”的财政支出理论,这与孟子清心寡欲的节用观相比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他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本荒而用奢,则天不能使之富”。由于旬子的“节流”思想是建立在“强本”基础之上的,所以他强调节流不应该减少农业开支,而在于精兵简政,裁减冗官冗员。他说:“士大夫众而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而国贫,下贫而上贫,下富则上富。”在财政支出上,荀子十分强调收入平衡,国有余藏的原则。但是,荀子不反对统治阶级的各项开支,主张根据“礼”的规定来满足其要求,即“节用以礼”。这反映了荀子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财政支出思想的.特色。战国晚期的管仲对以前的财政支出思想加以总结和发展,提出了“用之有止”的支出理论。即:“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大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所谓“用之有止”,就是用财有度,财政支用要有一定的限额。管仲认为“度”是财政支出的关键所在:“审度量,节衣食,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由此出发,管仲反对奢侈浪费,主张节用应该从宫庭开支入手。他指出统治阶级营造宫殿要有“度”,制轩冕以分贵贱不求其美,设爵禄以守其服不求其观,建宫殿以避寒暑不求其大。与此相反,对于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必要开支,管子认为一定要满足,“用财不可以啬”。在这一类开支上“用财啬则费”,因为“用财啬则不当人心,不当人心则怨起,用财而生怨,故曰费。”?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财政支出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两汉时期,财政支出思想主要表现在压低财政支出方面。如西汉的贡禹指出节约财政开支的重点在于减少宫廷消费,他说方今宫室已定,无可奈何也,但“其余尽可减损”,其中包括皇室的生活费用、人员数量、宫廷奴婢等等。东汉王充针对当时厚葬造成的财政浪费现象,提出了“薄葬节用”的观点,他说:“论死不悉,则奢礼不绝,不绝则丧物索用。用索物丧,民贫耗之至,危亡之道也。”荀悦不仅把奢侈看作财政支出问题,而且提高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他把奢侈视为危及政治的“四患”之一,“四患不除则政未用行矣”。西晋的傅玄提出节用反奢的思想,并把节制封建君主的欲望作为节省国家财政开支的最根本的途径。同时,还提出减汰冗官,使其改业入农,以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唐代白居易特别主张节用,而且他的节用思想包括的范围很宽。其中主要是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认为在宫室、车马、仆御、器服、饮食、宾婚、祠葬等方面都应该“节之以数,用之以伦”,否则必“伤财力”。而且“上行则下效”,使“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聚敛之臣将置力”,“此又为害十倍于前也”。?

宋代王安石的财政支出思想与以上有所不同,他不是单纯地、孤立地看待支出,而是把支出和收和紧密地联系起来,重视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二者之间的平衡。他认为国家财政的充裕,关键在于开源,收入不增加再节省也无济于事。但同时又认为开源只是保证国家财政充裕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截

[1] [2] [3]

篇7:考察对象自我评价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四章的规定,在干部考察工作过程中,同考察对象面谈是一个重要方法。但是,长期以来,对同考察对象面谈这一考察方法(以下简称面谈考察)的运用,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组织部门干部考察工作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和改进面谈考察工作,提高干部考察工作水平,必须充分认识面谈考察的特征,准确把握当前面谈考察法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把握面谈考察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努力提高考察人员的素质。

一、面谈考察的内涵、特征及在干部考察工作中的作用

面谈考察不是考察人员简单地与考察对象面对面谈话,也不是完全凭经验和阅历就能洞察考察对象一切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相面”。它是通过考察人员精心设计,有着科学合理的面谈内容和组织形式,是考察工作者同考察对象在特定或非特定场景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谈话,以观察和了解考察对象素质特征、能力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的一种干部考察方法。

这里说的“特定场景”,是由考察人员安排的一个相对固定、独立而正规的场合和环境,一般只有考察人员和考察对象在场,由考察人员提问,考察对象作答;“非特定场景”是相对特定场景而言的场合和环境,不单有考察人员和考察对象在场,还有其他相关人员在场,这个环境一般相对宽松,考察人员与考察对象之间交流和沟通相对随意。这种特定或非特定场景使面谈与日常的观察、平时与干部闲谈式的聊天区别开来。面对面的交流、谈话的双向沟通方式,不但突出了面谈“问”、“听”、“察”、“析”、“判”的综合性特色,而且使面谈与个别访谈、民主测评、查阅资料等考察方法也区别开来。

面谈考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要素:一是面谈考察的目标,是指通过面谈考察希望实现的结果,具体来说指考察人员希望运用这一考察方法掌握的考察对象的素质特征、能力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二是面谈考察的主体,是指进行面谈的考察人员和考察对象。在进行面谈考察时,一般由一名考察人员为主提问,其他考察人员辅助提问,由考察对象有针对性地作答。三是面谈考察的内容,是指考察者与考察对象当面交谈的话题。这种话题需要针对考察者希望掌握的情况及与拟任职位对考察对象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合理选择。在特定场景面谈中,这种要求表现为精心设计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非特定场景下,这种要求表现为“随意的话题”。四是面谈考察的方式,是指面谈活动的组织方式。不同的面谈方式对考察对象考察的侧重点也不同。

面谈考察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面谈主体地位具有非对称性。面谈中的双方都非常明确谈话的最终目的,而谈话的一方是考察人员,对面谈的结果具有决定权,另一方是考察对象,只有发言权,双方的地位是明显不对称的。这就使面谈考察和个别谈话区别开来。在面谈考察中提供情况者则是考察对象本人,自身的德才表现的评判基本掌控在考察人员手中,这种非对称性加剧了谈话的紧张感,有利于模拟一种面试的氛围,让考察者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对考察对象本人做出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二是面谈考察内容具有灵活性。面谈的具体话题,是由考察者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有选择地灵活提出问题,往往在似乎漫无目的的闲谈中考察了解考察对象。这就使面谈考察与正式的公选面试区别开来。从而使程序相对简单,情境相对随和,沟通相对容易,反映的情况也相对真实。三是面谈考察手段具有主动性。同考察对象面谈,可以谈话,可以提问,可以观察,眼、耳、嘴、脑并用,一句话,就是可以相对主动地调动多种手段进行考察了解,相对主动地了解想要了解的问题。四是面谈考察具有直接互动性。这是面谈考察的最大特点。面谈考察将考察工作中的两大主体安排到了一起,双方直接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信息的不断发送和接收,直接地获取考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在面谈考察中,通过考察可以形成对考察对象的直接主观印象或者直觉,获得相对完整的考察印象,这种直觉对我们了解事实真相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面谈考察方法是个别谈话等其他考察方法的有益补充,是考察工作的进一步延伸。面谈考察可以考察到个别谈话等其他考察手段难以考察到的内容,发挥其他考察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面谈考察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考察对象泛泛面谈,面谈考察易流于形式,走过场。一是简单地询问其工作职责、基本情况或身体状况;二是同考察对象聊天气气候、社会传闻、趣闻逸事等不着边际的话题。三是把考察组通过个别访谈、民主测评、查阅资料后得到的总体印象抽象概括地向考察对象进行单向的反馈。上述种种面谈,虽然考察组走了程序,但事实上由于工作浮于表面,走的是过场,因此无法了解到考察组需要掌握了解的情况,或者了解到的情况价值意义不大。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考察人员对同考察对象面谈的意义认识不够,而在于其受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局限,因而不知、不善、不能同考察对象作深入的面谈;以走程序的心态和态度来对待考察对象面谈,有意无意地影响了这一方法的作用发挥,从而影响了考察工作的质量。

(二)同考察对象见见面,以交代其撰写自我总结替代面谈考察。由于考察工作任务繁重,考察者要广泛接触群众,深入了解干部情况,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求考察对象写份工作总结,提供有关情况,以备撰写考察材料时使用。在干部个人总结缺乏足够透明度的情况下,有的干部对自身工作评价失当,不恰当地反映自己的成绩,模糊本人与他人所做工作的区别,实行“成果共享”。在考察不充分时,容易依据干部的个人总结作为考察干部的材料,从而造成考察材料(结论)失真。

(三)主动放弃使用与考察对象面谈这一考察方法。原因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是担心引发群众猜疑。考察组与考察对象在考察接触时存在着某种忌讳,担心让群众看到了,在群众中造成考察组成员与考察对象关系不正常的错觉,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嫌疑和影响。二是担心泄密。因为在个别访谈时,群众反映的情况应当保密,考察人员担心自己在提问时“走火”,成为考察对象打探秘密的目标。为了不泄密,倒不如主动回避的好。同时考察对象也有意无意地采取回避的态度。三是对考察对象本人不是充分信任。俗话说:“鼻子下面一条口,人人都说自己好”。考察人员认为考察对象介绍的情况不太可信,还是周围群众说的真实可靠。四是认为没有必要或嫌麻烦。认为通过个别访谈、民主测评、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考察对象已了解得差不多了,没有必要同考察对象面谈。这样,简单地放弃同考察对象面谈这一环节,实质上就剥夺了考察对象自我介绍,甚至自我澄清有关事实的机会。

三、面谈考察工作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一)准确设定面谈目标和内容。这是做好面谈考察的前提。干部考察的目的应当是全面考察了解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现实表现情况,为准确评价与合理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一般来说,面谈考察主要侧重于了解考察对象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素质:1、仪表气质。指考察对象的体型、外貌、气质、衣着、行为举止、精神状态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的人,一般具有做事有规律、注意自我约束、责任心强等特征。2、专业知识。了解考察对象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专业知识是否符合拟任职位的要求。3、口头表达能力。面谈中考察对象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或建议顺畅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考察对象口头表达能力最为直观的反映。考察的具体内容包括: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感染力,音质、音色、音量、音调等。4、综合分析能力。面谈中考察对象是否能对考察人员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抓住本质,并且说理透彻、分析中肯、条理清晰,能直接印证个别访谈对象反映的情况是否客观真实。5、态度和自我认知。主要了解考察对象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评价以及对个人职务升迁的态度。制定面谈考察目标必须根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了解考察对象的领导水平;必须根据拟任职务(职位)的特点和要求,了解考察对象对拟任职位业务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能力;要注意与考察对象展开深度访谈,让考察对象充分展示自我,从而达到个别访谈、民主测评侧重民意,面谈考察侧重了解考察对象自身素质的目的。那么,怎样根据面谈目标来确定面谈内容呢?面谈内容是为面谈目标服务的。在整个面谈的过程中,看上去是考察人员与考察对象面谈,实则考察人员在通过面谈了解考察对象的能力素质,因此在设计面谈内容时要尽量增强内容的针对性、重点性。要根据考察前或通过个别谈话等考察中掌握的情况,对有关似是而非甚至有争议的内容,通过同考察对象面谈,听取考察对象本人的意见,进行甄别澄清是非,了解真相,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干部的是非功过。要根据职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按照“以事择人,以岗定人,察用一体”的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面谈内容,加以具体化,条理化。要根据成年人的特点科学设计话题,注重考察能力,谈话尽可能与现实工作挂钩,突出了解考察对象的实际工作能力。话题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启发性,便于考察对象理论水平、思维深度、文字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得到充分展现。这就要求考察人员在考察前应对考察对象的背景资料、所从事工作的职责任务、拟任职务对考察对象的要求有准确的把握,最好是在面谈前列好一个大体的面谈提纲,使其在面谈时思路清晰,并且避免遗漏应该了解的内容。

(二)合理选择面谈考察的方式。这是做好面谈考察工作的基础。面谈考察方式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面谈考察的成效。面谈考察有以下几种方式:根据面谈考察开展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考察开始时面谈和考察结束时面谈。考察开始时面谈适用于对考察对象的情况基本熟悉,或者已收到考察对象举报材料,同时考察时间较紧的情况。考察结束时面谈适用于对考察对象现实表现情况不熟悉的情形,这是在所有面谈考察中运用最多的方式。在考察结束时,对通过运用各种考察方法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找准需要通过面谈考察进一步掌握的问题,从而得出对考察对象全面的、综合的印象。根据面谈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专题面谈和开放式面谈。专题面谈适用于对考察对象情况基本清楚,只有个别问题尚不了解或心存疑惑的情况。这种面谈的优势在于针对性强,对需要了解的情况作深入透彻的考察。开放式面谈就是只要能够达到面谈的目标,面谈的话题或内容不拘泥于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根据需要考察者可以相对随意地进行选择。根据考察场景不同,可分为正规地点面谈、实地面谈和餐桌面谈。

(三)科学分析归纳面谈考察中所获得的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做好面谈考察工作的关键。考察人员通过面谈考察和个别访谈等其他考察方法,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以后,还要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获得的大量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得出科学的考察结论。在面谈考察中,考察人员大体的工作流程是:向考察对象提出有关问题、听取考察对象的陈述、观察考察对象的行为举止、仪表气质→分析、提炼出考察人员需要掌握的考察对象的关键事件、关键行为及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归纳、概括出考察对象现已具备的某方面的能力素质→综合考察对象所具备的整体能力素质,作出对考察对象的评价→对照拟任职位的要求作出考察对象是否适合任职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对考察人员的工作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善“问”,要讲究提问的方式方法。二是要善“听”和能“察”。考察人员要练就一双“顺风耳”和“千里眼”,可以听出 “弦外之音”,可以察出“秋之细毫”,将需要了解的考察对象的情况尽取囊中。三是要善“析”。考察人员要对通过面谈考察所掌握的考察对象的情况,提炼出干部所从事工作中的关键事件和在关键事件中的关键行为,定性分析要客观,定量分析要适度,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干部的本质特征。四是要善“判”。考察人员必须对考察中取得的素材进行全面深入地辩证分析,对考察对象的能力素质及是否合乎拟任职位的要求作出不是简单肤浅而是深刻全面,不是形而上学而是唯物辨证的综合判断。

四、干部考察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刘劭说:“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善二流之美。尽有皆流,则亦能兼达众才。”干部考察人员的能力素质、个性特征直接影响面谈考察的效果。要做好面谈考察工作,对考察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一)良好的个人品格与修养。考察人员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代表着组织,代表着一种组织文化特征,从他们身上可以反映出组织的风范。考察人员必须给人以正直、公道正派和良好修养的感觉,使每位考察对象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感受到彼此的价值。

(二)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我为标准去评价人。作为考察人员,如果不能够对自我有一个健全、准确的认识,就无法准确地评价他人。

(三)善于把握人际关系。面谈考察的过程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在与考察对象的交流中,应该善于利用有关人际关系的知识和自身对人际关系的敏锐感知去判断考察对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四)较为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面谈考察结束后对考察对象的评价总体来说是一个非量化评价的过程,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考察人员所具有的社会经验,借助于工作经验的直觉判断往往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考察对象的特征。同时,较为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也是提高和掌握考察技能的保障条件之一。

(五)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考察对象。干部考察的目的是为组织挑选所需要的领导人才。故而不可因个人的好恶,或者凭考察人员的外表、习惯、家庭背景等非评价因素影响评价的结果。公正、客观的评价意味着能以独立第三者的角度去评价考察对象的品德、素质、能力。考察人员能否做到公正、客观将决定考察的有效度和可信度。

(六)掌握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组织状况及职位要求。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一定了解是考察人员与考察对象相互沟通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对与考察对象工作相关专业知识不甚了解的考察人员,能与考察对象进行深入的交谈。干部考察人员的知识、文化、专业结构合理,是确保考察质量的重要条件。对组织状况的整体要求和拟任职位的具体要求的把握,也是对考察人员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面谈考察中有的放矢地去了解拟任人选是否合乎组织的需要和拟任职位的要求,做到于整体能够相得益彰,于个体能够人岗相适。

篇8:预备党员考察自我总结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党员的帮助,本人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上也比较刻苦努力, 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将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作一个总结:

一,严于律己,重视理论学习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配合支部的组织生活计划,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学习刻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我在注重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评价一个共产党员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么样,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实现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三,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除了加强自我的监督机制,注意自己的形象,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外。还应与周围同志搞好团结,谦虚待人,作风正派,勇于改正存在的不足,以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预备期里,我按照上级要求和党员标准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检查起来,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工作方法上比较简单、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虽经党组织和大家的帮助有了好转,但仍需进一步克服。又如,自己对党的基本知识学习还不够,还有待继续努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要继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党员。

篇9:预备党员考察自我总结

敬爱的党组织:

通过这么长时间党对我的培养,在各级党组织和各位党员的亲切关怀下,我在思想上、党性修养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等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身先士卒,处处表率,我谈一些自己成为预备党员以来的感想: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只要广大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并把这种坚定性体现到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实践上,体现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上,体现到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的行动上,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带领人民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价值所在。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员的党员意识,始终把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坚持教育、管理、服务并重,教育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遵守组织纪律、争当先锋模范,永葆先进性。

我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处处注意以一个党员的身份要自己的言行。并时时从组织生活中、组织的谈话中等吸取有益的成分,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另外还要团结周围的群众,虚心接受他们的监督和好的建议,使自身的党性修养得到继续提高。经过这九个月的预备期,我觉得自己在思想意识及平时的言谈举止中,都较以前有了较大提高。我将继续努力工作,严格约束自己,使自己在思想上、党性修养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等多方面得到继续提高。

篇10:论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中他人的构造

论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中他人的构造

胡塞尔为了证明现象学的普遍性,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理论,其中,他人的构造问题是一个重点.胡塞尔对他人的构造的论述是基于现象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先验世界内的;其关于他人的`构造过程的关键因素,是意识的意向性和“结对”.胡塞尔的理论是成是败尚在争议,但他确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开始了对他人问题的思考.

作 者:陈伟 CHEN Wei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13(6) 分类号:B516.52 关键词:胡塞尔   现象学   交互主体性   他人的构造  

篇11: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的理论考察

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的理论考察

社会、个人与文化鼎足而立,三位一体.由这三者所生的角色、人格与规范等范畴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在指认并以此为理论前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进行考察,阐明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动因及其后果.个人之所以能够由生物性机体转变成为具有人格的社会性个人,是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个人之所以能够接受社会化过程,有其特殊的心理基础.社会经由社会化得以控制个人.社会化有两种功能:一是个人功能,一是社会功能.其中个人的社会顺从是社会化的`最终目的.当个人因为一己利益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形成情绪制裁.

作 者:秦龙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9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11) 分类号:G05 关键词:社会   个人   文化   个人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后果  

全球通史 读后感

文学批评写作范文

散曲学的成绩与危机论文

对建立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新模式的思考

小学生看里约奥运会有感

世纪反思: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美学研究

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

《存在与虚无》的读书笔记

《逻辑研究》的科学概念与纯粹逻辑学的论文

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

胡塞尔自我理论的史的考察
《胡塞尔自我理论的史的考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胡塞尔自我理论的史的考察(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全球通史高中读后感2023-06-25

动态的历史与动态的历史教学2023-07-23

《全球通史》读后感2022-09-10

励志电影排行榜前十名榜单2023-12-02

名称涵义几个问题的思考2023-04-17

审美现代性与21世纪中国美学论文2023-06-01

抗战70周年社会实践报告:走近抗战老兵,圆梦中华2023-02-17

励志电影排行榜前十名2023-05-02

汉民族形成 范文澜2023-03-06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与史诗《玛纳斯》2022-11-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