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创新教育(整理12篇)由网友“快乐虎东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课程与创新教育,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新课程与创新教育
新课程与创新教育
新课程与创新教育关鸿羽
主要内容:A 新课程
B创新精神培养
C 学习习惯培养
D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
A 新课程
新课程的提出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现实性、迫切性、必要性、重要性
美国
美国《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 4、8、12 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程标准。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
v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v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v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v 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日本
v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韩国
韩国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
级到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新加坡
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文盲大国:世界文盲总数87500万,中国占到10分之1 ,全国老百姓平均受教育水平为6・02年,刚刚小学毕业。大学生比率低下:美国是我们的30倍!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2・1%
v 教育面临的世界发展潮
› 终身化、社会化、大众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
› 德国专家预测:普通教育的教学五大要素:跨学科性学、联系实际学习、自我控制学习、借助媒体学习、集体协作学习
新课程的变化
v 教学目标
v 教学行为
v 学习方式
v 教与学评价
v 课程内容
态度
v 观念要更新,
v 态度要积极,
v 步骤要稳妥。
策略
v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v 创新与继承相结合
v 管理与研究相结合
v 典型与普及相结合
重点
v 课改的方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v 课改的前提是观念转变;
v 课改的基础是教师提高;
v 课改的关键是评价改革。
发展
v 只有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v 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搭好平台
v 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类学习
研究性学习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B 创新精神培养
摘自关鸿羽著作: 《提高智力的方法》
一、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
1. 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重点: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差 距
哈佛大学:100分
清华大学:17.2分,世界排名200名以外
北京大学:15.6分
杨振宁博士说: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诺贝尔奖
19至今,美国有230多人获诺贝尔奖,而我们得诺贝尔奖是零。 德国一个大学就培养了20多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我们这么苦学,全国13亿人口一个也没培养出来,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国外课程
俄国开设了为培养创造力的“思维课”
美国开设 了“思维技巧课”
保加利亚开设了“思考课”
法国“ 激发好奇心课”。
素质教育
我们给学生的教育,能管学生 一辈子,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
v 四个为了: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学生的一生。
2.经济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创新
知识军事的核心:军事创新
知识就是力量、主意就是金钱
创造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
二、提高创造力的方法
1. “不听话度”法
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
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对不听话要具体分析
①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
②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
③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支持鼓励。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
小时要严,大了要宽
关键期
所谓教育的“关键期”(也叫关键年龄、最佳年龄、临界期、敏感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就会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美国总统尼克松
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 ,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 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训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 ,更不允许象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2.“爱的效应”法
美国有个科学家用母猴做研究,母猴的孩子分成二组,一组跟母猴身边,一组见不到母猴,最后把二组猴做对比,发现有母爱的猴子能力增强,而没母爱的猴子能力下降。
一项实验还表明,即使是本来较为聪明的孤儿,受到9个月没有母爱教育的管理,智力也要下降21分;而本来不大聪明的儿童,受到9个月低能智力但热爱儿童的妇女的照料,智力会上升33分。
感情与智力
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感情的作用 ,感情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
卢梭说:
热心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
罗申塔尔效应
心理学家把一份“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预言这些学生将来肯定会出类拔萃。8个月后,罗申塔尔重返小学验证他的测验结果,又搞了一次智力测验。结果,当初列入名单的学生。智力发展都达到较高水平,有几个真是出类拔萃。校长钦佩心理学家慧眼独具,而罗申塔尔却微笑着直摇头。原来,这些“最佳发展前途者”,并非心理学家精心筛选,只是他信手随意圈定的
二热爱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热心+爱心+精心+诚心+耐心+恒心+信心+细心+……
对后进生要厚爱、勤妈拙闺女、要把溺爱变成“逆爱”、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3. 民主法
要有宽容的气氛
不要让学生生活在“半封建”的环境里。
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
不要向人格开炮
服务意识
Wto: 教育是12项服务行业中的第5项
v 三服务: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为家长服务(尊重、指导)
为社会服务
教师的多重角色:教师+家长+朋友+学生+心理辅导员+……
既要民主,又要权威
有民主空气,但也要有权威。这种权威不是靠打骂,而是靠教育者的人格,靠科学的方法,靠民主作风。
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的权威,才是真正的权威。
4.标新立异法
v 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
v 允许孩子“胡思乱想”,就是不允许“胡作非为”
v 主张标新立异并不反对常规的思维方式,只是不能用它去限制标新立异。
5.挑战法
v 要保护孩子“不畏权威”的思想
v 压抑式,越教育挑战精神越差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对牛顿力学的挑战,伽俐略的学说就是向地球中心论挑战。
v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对已有的事物,已有的结论的突破。
v 没有批判精神,没有挑战很难有重大突破。
v 有一个船上有23只羊和15头牛,请你计算一下老船长的岁数?
v 我们的民族有两大弱点:一是想象力不足,一是挑战精神不够。
v 我们必须让孩子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任何现成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可以再创造的。
v 一切现成的知识除非经过自己确认,都是可以怀疑的。?
保留一个“敢”字
教育孩子不要迷信权威
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思维、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要挑战,不要胡闹
我们主张向权威挑战,并不是鼓励孩子胡反胡闹。
传统的东西要继承,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孝敬父母
6.发散法
v 美国的哈佛・卡德提出“多项智力理论”,他认为人有多种智力能力。(数学家与球星)
v 国外的教育特别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猫)
v 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集中思维,不允许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稍有不同。(船)
聚合思维也很重要
我们主张培养发散思维,并不反对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育中更多的是聚合思维,但也不要忽略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思维多元化
v 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批判思维.集中思维
v 侧向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求证思维
v 逆向思维.横向思维.递进思维?形象思想
v 分解思维.推理思维.逻辑思维.对比思维
v 交叉思维.转化思维.跳跃思维.直觉思维
v 渗透思维.反省思维.统摄思维.幻想思维
v 灵感思维.平行思维.组合思维.辩证思维
v 综合性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的多种方法
v 故事法.探讨法.活动法
v 兴趣法.榜样法.变废为宝法
v 综合创造法?逆向突破法.组合法
v 中山正和法.缺点巧用法.类比法
v 聚焦法.特性列举法.头脑风暴法
v 缺点列举法.希望列举法.威廉氏法
v 怀邦法……
详见<提高智力的方法>一书
三、创新与考试
1.全面素质提高
抓学习:加强双基,发展智能
升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要文凭更要文凭里的含金量
靠什么提高升学率:靠教育规律、教育科学、教育艺术,而不是靠考死记硬背、加班加点
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
2.认清考试方向
高考要为课程改革服务、知识立意转到能力立意
趋势
v “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素质社会”。
“人事制度”要逐步转向“人市制度”。
考试与成才不一定是线性关系
有一位教师跟踪调查他教过的小学生十几年,最后得出结论:考试前几名的学生后来成绩平平,反倒是考试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后来大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个“第10名现象”说明考试名次与成才不一定有直接关系。考试10名左右的孩子没有被名次束缚,学得比较活,有时间发展除死记硬背以外的一些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最后成才的机遇更大
四、创造性思维的简易自测法
v 请按你平常的情况和想法在给定的答案中,选一个你认为最切合实际或最接近答案。
1 与别人发生意见分歧,你是:
①立即作出结论并付诸行动 S
②冷静地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N
2.平时你喜欢:
①打桥牌、下象棋、下围棋 K
②看侦探小说,惊险影片 N
③看滑稽有趣的闹剧 S
3.对老师和长者的意见,你是:
v ①原封不动地接受 S
v ②有些疑问和想法 N
v ③同自己原有的想法结合起来 K
4.你买东西回来后:
v ①总是直接使用 S
v ②常稍作改变后使用 N
5.针对眼前的某种东西(例如烟灰缸),你能想出它还可以有其他几种新用途?
① 3个以上 S
② 10个以上 N
③20个以上 K
6 .休息时上公园,你喜欢:
v ①总是上某个公园 S
v ②经常变换场所 K
③听听家人的意见 N ?
7 .你对智力游戏:
v ①无所谓 N
v ?②不喜欢 S
v ?③很喜欢 K
8.工作学习有困难时,你是:
v ①放弃初衷 S
v ②请教别人 N
v ③冥思苦想 K
9 .刷牙时发现牙出血后,你是:
v ①怨牙刷不好 S
v ②担心是牙周炎出脓症 N
v ③想法使牙不出血 K
10. 当有人向你提出没有用的提案时,你是:
v ①告诉他这个提案的缺点和错误 S
v ②看看这里有没有可取之处 N
v ③问他还有没有别的提案,鼓励他多提 K
评价说明:
v S=1分,N= 2分,K=3分,
v 10至15分创造性较差;
v 16至20分一般;
v 21至24分较好;
v 25至28分最好。
五、关于创造力的基本理论
1.培养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知识≠创造,智力≠创造
吉尔福特对这些研究的结论是:
v ?第一,从一般趋势来说,智力高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也是高的。
v ?第二,智力越高者与创造力的相关程度越低。也就是说,那些高智力者,其创造力不一定是高的。
v ?第三,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测验所得分数甚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3.创造的基础
v 知识;信息
v 学知识是手段,目的是创造
4.创造的动力
理想;需要
5.创造的条件
民主;宽松
6创造思维的特征
v 独创性 、变通性、发散性、重组性、迁移性、流畅性、逆向性 、质疑性
7.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
v (1)独立性 (2)批判性(3)探究性(4)冒险性(5)幻想性 (6)竞争性(7)求新性 (8)投入性(9)幽默性 (10)敏感性(11)类比性 (12)表现性
8.不利于创造的个性特征
v 1?缺乏敏锐的观察力。2?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狭窄。3?缺乏冒险精神,害怕失败。4?习惯于定势,思维刻板。5?固执而闭塞的心态。6?有始无终,做事没恒心。7?缺乏想象力,性格古板。8?不开放,不活泼。9?认为凡事没有问题,害怕问题过多。10?墨守成规,不善变通。11?缺乏自信心,不敢尝试。12?缺乏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的习惯。13?缺乏深思的习惯。14?自我设限,态度消极。15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从众心强,爱迎合别人?16?过分依赖权威与传统,服从长辈和同辈的压力。观察力:8个方法p8
记忆力:36个方法 p26
思维力:22个方法 p146
想象力:10个方法 p184
注意力:13个方法 p208
课程功能(目标)
v 知识 技能
v 过程 方法
v 态度 情感 价值观
C 学习习惯培养
摘自关鸿羽著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训练法? p62
v 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v 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
v 3?训练中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做到五个结合
v (1)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v (2)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
v (3)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v (4)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
v (5)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言教法 p75
v 1.切忌讽刺、挖苦,要以理服人。?
v 2.切忌唠唠叨叨,要简练、深刻。
v 3.切忌空话、大话,要有情感性。
v 4.切忌盲目性,要做到“事先备课”。
v 5.切忌脱离实际,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身教法 p88
v 以身立教
v 1 以德育德?2 以学促学?3?以趣激趣?4?以情动情?5?以意炼意?6?以性养性?7?以行导行?
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
与生理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
科学用脑习惯;?科学用眼习惯;?写字握笔习惯;?看书坐姿习惯;?
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等等。
与学习方法有关的学习习惯
认真预习的习惯; 专心听讲的习惯;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独立思考的习惯; 勇于提问的习惯; 乐于研讨的习惯; 阅读的习惯; 自学的习惯; 总结的习惯等等
与学习态度有关的学习习惯
专心的习惯;
?仔细认真的习惯;?惜时的习惯;?讲求效率的习惯;?勤学的习惯; 虚心的习惯;?独立学习的习惯等等
把作业当考试?
v 给孩子限定作业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到时就收卷,不管他做完没做完。
v 1.认识时间的价值4.小闹钟5.节约时间归己6.管理时间
马虎-----错题集
v (1)建错误档案(2)找到错误之处(3)找出错误原因(4)写出正确答案
v 1.马虎的来历2.马虎与成柴?5.不用橡皮6.草稿不草7.注意埋伏8.解剖习题
矫正不专心坏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v 1.小猫钓鱼・学奕・阿基米德
v 2.任务・责任・紧迫感
v 3.阅读速度实验・难度・疲劳度
v 4.弗力查价测定・绿色・鲜花?
v 5.阿纳斯实验・早餐・营养
v 6.纪律・意志・专注?
v 7.欲望・兴趣・专注
v 8.抗干扰训练・专注
v 9.书法・禅练
v 10.多米诺骨牌・迷宫・十三拍
v 11.泥人张・剪纸・插花
v 12.纪昌学箭・体育・棋艺
D 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
v 摘自关鸿羽著作:《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v 学习目的 :17个方法 p36
v 学习态度: 14个方法 p68
v 学习兴趣: 23个方法 p109
v 学习习惯: 35个方法 p152
v 学习方法 :95个方法 p211
学习的基本过程?
――六先六后
v 1.先计划后学习
v 2.先预习后听讲
v 3.先复习后做作业
v 4.先调整心态后参加考试
v 5.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v 6.先打好基础后灵活思维
学习的具体方法 89个
边读边想“九设问”
(1) 为什么是这样??(2) 为什么不是那样??(3) 增加条件行吗??(4) 减少条件行吗??(5) 哪些是重点? ? (6) 哪些是难点? ? (7) 哪里还有疑点??(8) 哪些知识与旧知识有联系 (9) 怎样联系的?
重点和难点
提高声调; 加重语气; 放慢速度; 表情丰富; 板书或用颜色粉笔标出; 反复强调; 将重点直接告诉学生。
抓要点,听“三基”
(1)基本概念是重点
概念的含义(内涵);
概念所包括的范围(外延);
这个概念与其它概念的区别,从而掌握这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
(2)基本规律是重点
规律性的知识统称为原理,规律往往用定理、公式等反映出来。
(3)基本思路是重点
老师课上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怎么把各种概念、原理综合起来说明问题的;
怎么进行推理的。?
课堂笔记“十记”?
(1)记纲要,掌握知识结构。
?(2)记疑难,有待扫清障碍。
?(3)记补充,有利知识扩展。
?(4)记教师讲课的重点、难点。
?(5)记老师的板书。
?(6)记老师所画的图表,它往往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7)记老师提出的观点和推导过程。
?(8)记老师讲课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9)记听课过程中自己头脑迸发出的思维火花
?(10)记学习困难的地方。
v ・重点要理清;・难点不放过;・疑点做标记。
过电影
老师讲了一个什么题目?
这个题目里分哪几部分?
这几部分的关系是什么?
中心是什么?
结论是什么?
抓住“六基”
基本概念要牢记;基本公式要熟练;基本规律要理解;基本体系要形成网络;基本例题要吃透;基本疑点要攻克
理解消化“五要素”
弄清来龙去脉;沟通相互关系;掌握推证过程;注意表达形式;明确主要用途。
自我检查九法
(1)正向检查法(2)逆向检查法(3)常识检查法(4)单位检查法(5)特例检查法(6)化简检查法(7)数形检查法(8)条件检查法(9)逻辑检查法
考场调节八法
(1)主动意识(2)调整呼吸(3)放松(4)短暂休息(5)喝饮料(6)涂风油精(7)自我暗示(8)转移注意力
审题“五要”
审题“五要”
(1)审题要“全”(2)审题要“细”(3)审题要“准”(4)审题要看“懂”
(5)审题要“稳”
.检查试卷“十四项”
(1)检阅卷头
(2)检查是否看错题?
(3)检查是否漏有试题未作?特别是试题较多时,要逐题号核对。
(4)检查有没有违反解答规则的现象?
(5)检查答案与试题的要求是否一致?
(6)检查是否抄错了答案?
(7)检查有没有看错了问题的意思?答案是不是“答其所问”
(8)对于特别熟悉的试题,要审查试题是否改变了条件,换了问法?
(9)检查问题中的已知事项,是不是运用无误?
(10)检查是否按照教师的口头要求或书面文字要求的补充勘误答题。
(11)检查有没有写错字或别字?
(12)检查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算错了什么?
(13)检查该验算的试题是否验算了。
(14)对于论述题,检查答案是否全面,有否缺项,关键字词是否写对了。
篇2:新课程与创新教育
新课程与创新教育
新课程与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关鸿羽
主要内容:A 新课程
B创新精神培养
C 学习习惯培养
D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
A 新课程
新课程的提出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现实性、迫切性、必要性、重要性
美国
美国《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 4、 8、12 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 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程标准。19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
v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v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v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v 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日本
v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韩国
韩国19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
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新加坡
20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文盲大国:世界文盲总数87500万,中国占到10分之1 ,全国老百姓平均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水平为6・02年,刚刚小学毕业。大学生比率低下:美国是我们的30倍!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人仅占2・1%
v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临的世界发展潮
&
[1] [2] [3] [4] [5]
篇3:浅谈新课程创新教育下的赏识教育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王晶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大,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学生”的意念中消沉。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学生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目前“赏识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早已摆在了我们每个教育工 作者面前。“赏识”即欣赏、认识,它提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潜力。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注意挖掘, 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发挥最大效力。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它和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 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培养成为“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 即使一个人很不错了,仍然看到的是他的不足。 传统教育的影响,使中国的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超过信奉“赏识教育”,而教师们也觉 得“师道尊严”比较好。这种一叶障目,只见劣势,不见优势的做法,打掉了人们的自信心 和创造力。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受教育者受到的压抑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行赏识教育。
本学期,我接了两个程度比较差的班级,和以前的重点班相比,这两个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我积极的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时的语言,多在鼓励方面下功夫,短短的半年时间,我教的班级的语文成绩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实,这些学生在素质上并不比那些重点班的学生差,只是他们自己常常忽略自己,对自己不能严格的要求,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这种松懈的状态,而这种不良的状态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以及自信心。因此,适当的在这样的班级中实施赏识教育是能够受到一定的成效的。
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提高教育素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实施赏识教育,必须首先提高 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素质不一,性格各异,需要教师去做细致的工作,了解每一个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后进生、差等生。不能认为后进生、差等生就一无是处 。有一件事给我触动很大,有一次一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写了一个别字,当即一位平时学 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给他指出,这位教师觉得该生让他当众下不了台,一怒之下把这位 学生轰出课堂。从此以后,这位同学一蹶不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这位老师上课 时更是提不起精神,还经常逃课,老师对该生的表现极不满意,经常批评他,他也觉得自己 无药 可救,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试想,如果当初这位教师能从学生指出 自己错别字的时候感觉到该生求学的认真态度,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也许这位同学不会变 成这种状态。这件事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师的言行可以影响一个人,甚至是他的终身。所以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二、进行赏识教育要有爱心、有耐心
要赏识一个人,必须接受一个人,对学生也是这样,但教师往往比较容易喜欢那些 学习好、听话、乖巧的学生,而对纪律松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喜欢不起来,并常常横 加指责。后进生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往往会破罐子破摔,成为学校、老师都头疼的学生。 我班有这样一些学生,入学时成绩较差,考试经常不及络,纪律也较差,常常迟到、早退 ,甚至旷课,老师曾多次对他们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不只是我,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对他们不满意。而就是这些学生学生,在参加校运会时,为班级赢得是很多的荣誉,于是我抓住这件事,我在班里大力表扬了他们为班集体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些学生变了,迟到、早退少了,也没有再旷课 。他们都说就语文老师看得起我们,我们不能再给老师添麻烦了。从这个例子,我体会到,每个人都不会自甘落后,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耐 心、有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赏识不等于骄纵
有的教师对赏识教育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尤其是对那些 好学 生,往往经常表扬,但很少批评,生怕批评会降低他们的威信或者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致使 这些学生骄傲自大,自觉高人一头,人际关系很差。要知道赏识不等于骄纵,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 ,只是应该讲求批评的艺术,否则对有些学生来讲,我们的赏识教育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膨胀他们的私欲,结果适得其反。赏识教育的主旨是发现人的闪光点,发现人的潜在力, 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促进他们进取,而对人的弱点,我们当然不能赏识,否则赏识便失去了它的原则性。无原则的赏识就是骄纵,是教育中的大忌。
我曾读过一份调查,说中国学生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智力和成绩都不比外国学生差,而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信心却差得多,从教一年了,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比如,一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各种重大的活动中,总是怕这怕那,“我能行吗?”“说错了怎么办?”“别人会笑话我吗?”还有一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的孩子,进了新的学校,却好象一粒沙子落到了沙海里,过去的荣耀突然消失,而变得惶恐、自卑,迷失了自己;更有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因一两次考试不理想,被讥为迟钝、愚笨,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诸如此类,这些孩子都走进了自卑的阴影下,不但学习上不堪重负,心灵也饱受煎熬,久而久之,心灵之窗会紧紧闭上,甚至心灵的田地会变得冷漠、荒芜……这时,老师如果能给他们投去关爱的目光,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赏识,学生的心灵会洒进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会获得一点点甘露的滋润,或许会使他们荒芜的心田从此衍生出一片片蓬勃的绿意,会让他们从此乐观、自信,焕发出百倍的热情,产生不竭的奋斗动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篇4: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构建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本文从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要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需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作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阐述“新课堂”构建的意义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 实施策略 新课堂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要求和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例如,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的.轮子,让一只小猴坐在马车上,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运动过程,这样不同车辆行驶的过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现出来,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使猴子“平稳”地坐着前进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圆》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通过学习与思考,明白圆周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心的运动轨迹相对“平稳”,而其它图形周边上的点到它的中心距离相差较大,所以不能使车子平稳前进。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活跃想象,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回顾前面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两组Flash动画:(1)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补法;(2)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想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拼补法或均分法来推导呢?学生经过对比联想,发现平行四边形也能分成相等的两个梯形,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学生欢呼雀跃:这是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于是教师适时的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情景中,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生物课中教学《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课件,感受胚胎的发育过程:通过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分化成各种器官、系统,最后生长成胎儿。课件观看完毕后,教师适时的穿插展开,联系科学界所运用的克隆技术,让学生据此描述克隆羊或牛的过程,以及说说对克隆人的看法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的讲授性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讲解、学生难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克服了学生观察的困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鼓励,将问题开放化,来触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浅议人才创新与教育创新
浅议人才创新与教育创新
如何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知识经济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一是学校,二是自学.两者都要通过实践进行创新.其中学校的培养又是关键的`主渠道,是捷径.这是由其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所决定的.因此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力度.
作 者:刘中平赵庆昕 陈维军 作者单位:刘中平,赵庆昕(吉林省审计厅,吉林,长春,130051)陈维军(中国煤茨研究院抚顺煤炭研究所,辽宁,抚顺,113001)
刊 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年,卷(期): 17(2) 分类号:C961 G40 关键词:知识经济 教育创新 人才创新篇6: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
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上海要建设与国际一流城市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用教育的创新来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首先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尤其是要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来更新我们的观念,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用“三个面向”的思想来审视我们当今的教育;用现代化的.标尺来衡量我们当今的教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自觉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构建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适应人民需求的未来教育体系。
其次,教育的创新还必须从培养“四有”新人出发,注重总体设计、全面思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与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纵向上讲,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可谓是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处理不当,或有失误,都会造成改革的夭折。从横向来看,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教育的失败。因此,要进行教育的创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时时、处处都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学校为本,整体设计。这样才能构筑起通向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立交桥”,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其三,教育的创新,其根本是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教育的产品不是物,是活生生的人,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创新需要基础,创造需要知识。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的。比尔.盖茨如无中学时代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能成为当今的软件大王吗?可见,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掌握知识越丰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火花。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过时的、死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一种全新的、活的知识与技能。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材进一步加以改革,努力构建一套全新的课程教材体系,使之成为我们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好的载体。
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用教育的创新来实现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
篇7:创新教育与教师心得
一个学期结束了,本学期我带的是一年级政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感想,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上感想颇深。
首先,我感到与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喜欢问许多问题,在与学生一起解决了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后,会使我们内心有一种成就感,和教书育人的一种使命感。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特别喜欢轻松的游戏式教学方法,每当我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都特别的浓厚,而且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习兴趣。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是平时的好几倍。因此我在不断地努力多增加一些有趣的能提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
最后,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多展示学生的能力,不要怕影响进度。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空前的高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书育人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要使学生健康快乐地学到知识,我们教师就必须充满耐心、信心和崇高的事业心,去从事我们伟大的教育工作。
众所周知,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象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市教研部门曾经在20--年对课堂教学做过一系列的调查,其中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时间在五分钟以下,这个问题很严重。苏教授认为关于训练的理解和操作实在问题太多,需要我们继续研究。20--年--市组织教研员学习的时候,有一位教研员发言说他通过观察发现顺--县某山村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特别好,他想必定有一位不为人知的高水平教师。所以他打算到该校调研,以总结经验。结果俩位教研员骑了自行车跑好多山路到了那所中学,跟校长说明来意后,校长叫来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教师。这个老师很紧张,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两位教研员说明来意后,这个老师特别不好意思,他说没什么教学经验,也没有教参,不知道该怎么教,就让学生一遍遍朗读。最后这个教研员无不风趣的说:“在教参到了那位老师手里之后,那个班的成绩再也没有这么突出过了。”的确朗读是语文学科知识中最本体的知识之一。她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是关于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改成长句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装着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抛开字词的结合能力来说,就是朗读上我感觉第一个句子,长句向短句过渡,声音有了延宕的效果,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意义和情感。
篇8: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德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努尔别可马依力坎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挑战。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只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新课程而进行。通过相关课题的展开,为全新疆教师搭建一个相互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同时也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其他学科辐射。
人具有创造的潜能,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创新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育过分强调整体划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还把“顺从”“听话”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强调一味顺从。师生、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与信息交流,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死板。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在素质教育提出后,这个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使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能力的差距就是经济的差距,创新的差距就是财富的差距,传统的“知识容器”型的人才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以后,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为理论者和实践者所重视。
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生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这里必须澄清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二者的关系问题。199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的有关文件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分两类:有的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有的说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是说是一个大综合素质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引发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素质教育如何,结果怎样,与施教者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导航者,只有教师思维超前,摆脱陈规,才有人们良好愿望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抓素质教育时,必须确立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赋予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境界,起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使人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调整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从而提升自己,使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1)创新精神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动力要素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新的先导,是整个创新素质的发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巨大动力系统。
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步塑造的。培育创新精神,要以它的六种构成要素为着眼点。创新精神的构成要素是:批判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科学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基石;开拓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自主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精髓;冒险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必要成分;务实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底蕴。
(2)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系统的认知要素
创新思维是超越固定的、传统的常态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能够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有: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横向思维、辩证思维。
(3)创新人格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调节要素
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是人的理想、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信念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不同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良好的人格,会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卑劣的人格,则会压抑和摧残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一旦形成,就会对创新产生持久的、习惯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的内容有:远大的创新理想、多样的创新需要、强烈的创新动机、专一的创新兴趣、顽强的创新意志、健康的创新情感、积极的创新性格。
(4)创新能力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概念、设想、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的一种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内隐的创新能力存在于某种心理和行为能力之中,它保证个体产生创新成果的可能性,但在没有产生创新成果之前,这种能力是不被人们所直接察觉的。当个体产生出创新成果时,这种内隐的创新能力就外化为物质形态,从而被人们所知觉,这就是主体外显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本能力,即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即迁移能力、合成能力、创造能力。
(5)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系统的工具要素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总是要依据一定的知识才能实现。因为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所谓知识结构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即基本工具类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即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具体知识;相关知识,即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相邻专业的学科知识。
以上叙述的五个要素组成了创新素质的基本框架,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微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短期性、累积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与微观要素是相互联系,它们的综合作用才会使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放射出创新的能量。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新疆哈密伊吾县盐池乡寄宿制学校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德育论文]
篇9:教育与创新作文800字
教育与创新作文800字
近日在《杂文选刊》上一幅名为“千篇 一律”的漫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画中老师面对孩子们相似的作文作出了“千篇 一律”的评论,不由得引发人们对教育中缺乏创新的议论。
创新,的确是当今社会所推崇,也应当被推崇的一种能力,现今时代能如此高速发展,大部分便是依仗人类无穷的创新的推动。
于是,人们对漫画中所凸显的创新能力的缺乏无法容忍,并转而质疑中国现今应试教育中,创新不足。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然。我国的.教育并非完全的应试教育,而且其中亦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纵览古今,华夏五千年历史中,创新的星光璀璨闪烁。前有黄帝造司南,后有万户造火箭;前有收纳数千技艺的《齐民要术》,后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这样的创新里面不仅存在于古代,在如今也有很好的体现。奔月的“嫦娥”,下海的“蛟龙”,落地的“天眼”……哪一样不是创新能力的彰显呢?
那是否我国教育就没有问题呢?也不尽然。尽管以往国家对创新十分重视。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但落实到各地学校之时却仍然是机械的模仿,该如何机械应考仍是原样。归根究底,问题还是我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自古至今,在我们许多人心中读书便只与前途,功名,钱财,权利这些事物绑定在一起,使进入学海的学子被“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调所淹没,浑然忘却了自己对知识彼岸最原始与本质的需求,从而失去了创新的基石。
因此,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些,并将其赋予行动欲改变这种意识形态。于是国家层面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学校层面有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行的学术改革。
但这样仍然不够。欲想彻底将创新精神与能力贯彻我们的生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作为新时代下的有志青年,应当保持自己初入学海时那种对知识最原始的渴望,只有知识的基石足够坚固,创新的大厦才能高高拔起,国家的复兴才能指日可待,人类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篇10: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门情感艺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了必然趋势。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给语文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面貌。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将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 键 词】 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 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家务事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二、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司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外教学研究》第74期。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王明
篇11: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
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经济呼唤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这些都依赖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毫无疑问,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评价的科学化等各个方面。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必须整体考虑,综合设计,逐步推进。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中,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因此,课程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一环,居于核心地位。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必须重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改革是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途径
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课程的创新来具体体现和实现,而且课程本身就具有创新价值,认识这一点,对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改革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课程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集中体现。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有什么要求,编制出的课程就会体现出这种要求。社会对人的素质的每一种需要都会不同程度地在课程中表现出来。比如,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明人伦,懂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封建伦理纲常,能够维持封建社会的等级统治秩序。与之相适应,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主要是阐明封建人伦关系的“四书”“五经”,其他方面的内容则被排斥在课程内容之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标准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就体现了这些要求。近些年来,随着对人们心理素质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课程设置和内容中又增加了心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课程内容。可见,学生每一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与之相对。不同的课程对学生不同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认为,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这要求在设计课程时,就要把这些作为明确的目标定下来,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上有目的地开设一些有关创造技能技法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课,课程实施中有目的地运用有关创造性教学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创新素质就会培养起来。这些已被现实中大量的丰富事例所证实。
(二)课程改革能促进精神文化创新
[1] [2] [3] [4]
篇12:创新教育与中学政治
创新教育与中学政治
创新教育与中学政治
(215200)吴江松陵一中 沈建中
在知识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生产和技术迅速变化的趋势就必须多样化和个性化。目前,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与知识经济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的中学教育要围绕创新教育这个中心,在中学阶段要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正如教育学家所言,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但是真正成为天才发明家的只是少数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行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甚至我国还严重存在着不少压制学生创造性的现象。学生创造力和全面素质是相辅而成的,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化科学素质是基础,而创造力是核心,实际上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所谓创新,一定是充满个性色彩的,对所看到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是非常规推理的,有跳跃性的,有灵气的,乃至有灵感的,作为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创新,缺乏创新前提的学生还是要从基本功抓起,力求首先使他们达到“基础等级”中的各项要求。因为个性则是人才形成的基本要求,人才之所以称为人才,就在于他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要为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
要达到以上目的,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搞知识霸权和知识垄断,教师要有激情,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要善于吸收、加工、存储、应用信息,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教师应把品德素质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对中学教师而言,应着重对学生四方面的培养:
第一、要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要培养对事业的进取、敬业精神。
第三、要培养对他人要竞争合作的精神。
第四、要培养对自己的自我否定、超越自己。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全体”是由一个个组成的,教师的职责不仅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还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因材施教,促进他们每一个人发挥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成长。教学中如果拘泥于、满足于一般要求、共同标准,就无创新精神可言,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之人,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有无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起灵魂作用的,而这种培养绝不是空喊口号,或什么几步法,几步式所能凑效的,这种培养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思想遨翔,鼓励学生爆发思想火花。诚然许多名教师好的教学方法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实际”,考虑较多的却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对学生自己怎么学,采用哪些学习方法,效率如何,效果怎样,却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去思考、研究。然而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无限的,要根本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必须以此为突破口,展开研究,寻找规律,而只有深入到学生之中,才能取得指导学生学法的发言权。教法与学生并不矛盾,它们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教师更要研究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的地位,对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引导作用,中学教师自己更应注意求新和务实,因为求新是教学的生命,而务实则是求新的基础。求新必须研究,教师的研究应从教材和对学生的训练开始,创新应体现在把书教话,时有新招,比如多搞些教研、写写论文,对大家共同面临问题或是别人尚未发现的问题发表你有创见的观点,教师应当能不断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师自己创新不断,只有这样创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创新绝不是翻新,革旧布新,教学才会有生气,才有活力,社会才会发展,这也是当今社会开展创新教育真正意义所在。
【新课程与创新教育(整理12篇)】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2022-09-17
关于教育教学改革论文2022-11-04
我国的财税改革研究论文2023-10-09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2022-04-29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2023-10-17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论文2023-04-27
浅析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论文2023-07-09
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2023-10-03
创新课程2022-10-23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