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

时间:2022-06-08 05:24:40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通用11篇)由网友“静渊”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

篇1: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

人文精神作为精神的外在表现力,是我们处理问题的决定因素,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那么其参与的活动就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同时更无法达到理想的高度。田径运动虽然普通却充满价值,只有具备参与田径活动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参与其他体育活动。而田径运动的价值所在点也是我们提升发展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和运动水平的重点,其价值内涵不应该只是我们所看到的竞技价值,更应该是田径运动所拥有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只顾关注田径运动开展的形式和特点以及独有的竞技性,忽视了运动活动的人文特点,这不仅使我们无法深刻感悟田径运动的特点,更无法让学生通过田径运动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

一、田径运动的内容及特点分析

结合长期的体育教学活动,笔者认为田径运动的开展不仅是一场体育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有着无穷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认识到其中富含的精神价值和内涵,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提升参加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一)田径运动的内容分析

田径运动是一系列体育活动组成的运动,在田径活动进行过程中,不仅需要体力和爆发力,而且需要足够的耐力。作为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田径运动涵盖了跑步、跳跃、投球等项目,通过这些运动的有效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锻炼习惯。随着田径运动教学活动的推动实施,形成了以跑步、跳跃等田类项目和径类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田径文化。

(二)田径运动的特点分析

田径运动的开展需要必要的实施载体以及相应的参与兴趣,所以想要从根本上开展好田径运动教学,就必须深度分析田径运动的特点。首先,我们应该从田径运动出现的根源及本质入手。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就能发现田径运动的踪迹,田径运动中最基本的跑和跳都是人类最基础和最简单的运动元素,同时更是生存及成长的基本技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田径运动是人类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就是说田径运动可以融入生活。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田径运动逐渐从生活实践活动中独立,并经过丰富完善,形成了当前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田径项目。很多体育比赛活动开展时,通常选取一系列代表性田径项目进行比赛,田径项目的逐渐发展,也使得我们更关注其竞技特点。竞技水平的有效提升,以及对记录的不断刷新和超越,使得人们更能感受到田径运动的趣味,从而参与其中。竞技特点对田径运动教学来说,不可或缺[1]。最后,开展田径运动对运动设施和环境的需求更少,同时对参与者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更能帮助参与者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在田径活动中健身强体。通过系统化、体系化田径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速度、耐力、毅力和爆发力得到有效提升。田径运动产生的本质原因就是为了生存,所以其独特的健身特点是无可替代的。

二、田径运动中的人文精神内容分析

人文精神是一种思维,是我们看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重要基础。人文精神更是一种内涵,是学生成长进步不可缺少的根本动力。成长时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可避免,但如何解决这些麻烦,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这就需要人文精神做支撑和后盾。

(一)各项田径运动都有公平公正的人文气息

在田径运动开展过程中,各个板块的内容都有着明确的比赛规则,同时具体比赛都是实时开展的,无法弄虚作假,而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更是达成了共识。在田径比赛开展过程中,任何人所面对的标准和要求是一样的,参与者想要获得更理想的成绩,只能通过丰富、完善的体育锻炼活动,以及自身心态的有效调整和对心理障碍的及时疏导,加上良好的场上发挥。整个田径项目都是在透明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开展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能认识到想要提升自身成绩,只能通过努力锻炼,这使得逐渐认识到体育竞技的公正、公平,并以体育规则来约束个人行为。

(二)创新精神是田径运动发展的灵魂

创新精神是魂,是根本,是决定田径运动发展提升的关键和重点。之所以田径运动能够持续发展,并且日益成熟,就是其重视对日常生活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创新。人们通过不断完善田径运动的环境及参与形式,从而使其日益成熟。比如测量工具的创新、对田径技术和理念思路的革新。一系列具体变革,让田径运动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发展。创新精神作为田径运动发展的灵魂,更是人文精神的典范和驱动力。

(三)拼搏奋斗彰显田径运动独有的人文精神

想要参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需要借助田径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也就成为所有运动的基础。但田径运动不仅是一项基础的体育活动,更是一项对自身不断挑战、对极限超越的活动。只有参与者尽全力投入,才有可能实现田径比赛的成功。每一项简单的体育田径活动,往往都需要大量锻炼活动做支撑。在比赛活动开展时,更是需要锻炼者能够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这是田径运动项目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参赛者敢于挑战,不怕失败的精神和气质,以及勇于拼搏、敢于向自身冲击将会对每一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力产生极大作用[2]。

(四)协作配合是田径运动关键的人文精神

所谓的协作配合、就是在展现个人优点、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同时,结合必要的配合活动。田径运动中的团队项目,需要参与者充分发挥团结合作、协作配合的精神,只有共同努力,集体发力,才能实现目标。协作配合还需要我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打破思维壁垒,全面分享锻炼心得,互相纠正问题,充分实现配合。只有协作配合才能让体育田径项目走得更远,实现质的发展和提升。体育田径活动就是让参与者养成互相配合的习惯,并将这一思想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人文精神理念的丰富发展[3]。

三、田径运动中的价值内涵分析

价值内涵是推动田径运动发展的关键和重点,但长期以来,我们只认识到田径运动的竞技价值内涵,对其他价值内涵缺乏全面完善的认识。

(一)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分析

田径运动的灵活性和简单性都让其更方便开展,任何参与者都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合适的田径项目进行锻炼,活动对器材和场地要求较低,也使得田径运动能与个人锻炼结合起来。田类项目能让参与者的呼吸能力和心血管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可以避免形成肥胖体质,形成健康身体。跳跃等径类项目,则能有效提升人体四肢和躯干的速度力量,提升灵活性,从而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田径运动能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简单的体育活动中达到健身的目的。

(二)田径运动的商业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田径运动的商业价值内涵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此时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就很好地展现出来,同时随着田径运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很喜欢通过观看田径运动感受别样的刺激和新鲜感,这也使得田径运动融入社会发展,实现商业化。田径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其商业价值,只有存在商业价值,才存在田径运动发展的内在驱动力[4]。

(三)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分析

田径运动作为一项能将人们各部分身体机能充分调动起来的运动方式,通过有效参与,能让参与者感到身心愉悦,参与者结合一系列田径活动,也能达到健康成长、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田径运动开展过程中,参与者通过广泛参与,能够与个人成长有效融入。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形成丰富的性格特点,从而实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四、结语

我们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将竞技当作田径教学的核心,然而这一狭隘看法不但影响田径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更无法突破田径教学的问题和难点,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田径运动的内容不只是表面显性内容,还包含丰富的价值内涵和特点。在田径运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田径基础素养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沈炳妮.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山东教育,(6):75-79.

[2]施文忠.我国田径运动职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2(8):25-29.

[3]周迎春.人本视角下田径运动的嬗变与回归[J].运动,(7):56-58.

[4]刘永华.田径运动及田径课对大学生的重要性[J].体育时空,(1):43-45.

篇2:人文精神内涵阐释

人文精神内涵阐释

当前,“人文精神”这个概念频频出现在大众传媒中,但是,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人们常常感到玄奥难懂,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先从字面上来看,“人文精神”的“文”字是指什么?在古代汉语中“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如中国文化的元典之一<周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日文”;又如<礼记@乐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后来,“文”的引伸义越来越多,如文辞、文化、文质彬彬等,人们又重新造了一个词“纹”,用以指代“文”的`原本含义.就“文”的原本含义来看,已经潜涵了这样的内容:“文”是人为织造而成的,包含了一定目的性的产物.可见,“人文精神”的“文”字,是指通过社会实践和人为修养,实现人们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活动及其结果.

作 者:李丕洋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刊 名:江西省团校学报 英文刊名:JIANGXISHENG TUANXIAO XUEBAO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篇3: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

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指属于人的关于人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人的人性、人格、人生、价值、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尊重、关心、关注、关怀和弘扬,是人及人类体现自身尺度,洋溢人生理想和信念,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生的态度和人的价值取向.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需要明确人文精神是属于人的精神,是人内化于实际行为中的精神,是经过教化而养成的精神,是目的价值性和工具价值性相统一的精神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作 者:刘玉山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62 刊 名: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2(2) 分类号:B01 关键词:精神   人文精神   内涵  

篇4: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现实价值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现实价值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通过对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内涵的概括和诠释,揭示其对现代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作 者:杨淳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理论观察 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2003 “”(6) 分类号:G02 关键词: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   忠恕   中和   现实价值  

篇5: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1】

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摘 要】

以儒学为主、儒释道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中对人文精神的高扬,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返本开新”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以期对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天人合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具有人文精神,学术界的观点不一。

有少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人文精神。

如王蒙就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人文精神。

在他看来,以“内仁”、“外义”为基本构架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无感性生命的勃发,又无个体独创的高扬,不是走向整体主义,就是走向禁欲主义,是最缺乏人文向度的。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文精神。

在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的学者中,对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又很不一样。

张汝伦先生把儒家的“仁义”观念与人文精神等同起来,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仁义”。

张斌峰先生认为,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核与规定,其中墨家的“兼爱”思想就是它的突出表现。

李继凯先生则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集体主义,其主要表现为家族本位主义、皇权本位主义、国家本位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则提出,“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核,“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

本文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看法,以期对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建设有所启发。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1.“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最早反映在《周易》中。

《周易?/span>乾文》提出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里讲的“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指的就是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相近,合为一体的思想。

这是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观念的最初源头。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孟子则第一次从心性论的角度阐发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span>尽心上》)在这里孟子把心、性、天连为一体,表达了自己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代大儒董仲舒第一个把“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用语或命题提出来,事实上,“天人合一”一词最早见于《春秋繁露?/span>深察名号》篇中:“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董仲舒还从天人感应的角度第一次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同类说,从心性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天人合一”,把“天人合一”思想往前推进了一步。

张载则公开提出了“天人合一”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正蒙?/span>乾称》)在这里,

张载主要从道德角度来论证“天人合一”思想,对此,程颢、程颐非常赞同,但他们比张载走得更远。

在论证天人关系时,二程曾说过:“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卷六),“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

在二程看来,天道与人道本是一个道,这里的道就是人的道德属性,即仁义礼智信。

显然,二程通过将人的道德属性客观化,并上升为宇宙本体的方法,来论证“天人合一”的可能性。

至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趋于成熟。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

论文:人文精神内涵

2.“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含义相当复杂,其思想在儒、释、道等各家中都有所包含,但就其主导地位和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则是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

逐渐增强了世俗色彩,最终外来佛教在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熏陶下日益获得了现实性的品格而由出世转向了入世,更多地面向了社会人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也是对现实的人及人生给予最多关注的一个宗派。

禅宗一方面破除对佛祖等外在权威的迷信和崇拜,强调每个人的自性自度,另一方面又将解脱理想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

把修道求佛的修行贯穿在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主张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强调凡圣平等、人佛无异和自然任运、自在解脱。

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现实社会人生的氛围中,逐渐增强了世俗色彩,最终外来佛教在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熏陶下日益获

得了现实性的品格而由出世转向了入世,更多地面向了社会

人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也是对现实的人及人生给予最多关注的一个宗派。

禅宗一方面破除对佛祖等外在权威的迷信和崇拜,强调每个人的自性自度,另一方面又将解脱理想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把修道求佛的修行贯穿在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主张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强调凡圣平等、人佛无异和自然任运、自在解脱。

因此,中国佛教具有关注现世现生的特色。

三、重视并实践道德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又一科学内涵

中国传统上是个伦理本位的国家,道德伦理上的完善是中国人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重视并实践道德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又一科学内涵,这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儒学自孔子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换其形式,如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学等等,但有三点是不变的。

第一,以孔子为宗师,为圣人;第二,研讨、学习儒家经典,并以其为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第三,承认道德优先,视道德为解决一切人生、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为维系家庭、国家、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

道德优先是儒学的本质所在,是儒学之所以为儒学的根本点。

儒学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从孔子即已经开始。

当时周朝统治者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开创了伦理关系政治化的先河,使得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儒家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考察。

从孔子强调恢复周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无不是把人固定、限制在特定的伦常政治关系中,

以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维系血缘人伦关系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所以,儒学的核心问题在于道德问题,儒家要造就的是“仁人君子”、“圣人”,即道德完善的人。

那么,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夫孝,始于事亲,忠 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span>开宗明义》)忠、孝就是其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核心。

忠、孝两全被看作是人的最美品德。

篇6: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方向论文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实践方向论文

【摘要】探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于将人的本质交还给人和人类社会,没有人文精神的人和社会都是虚无的和没有意义的。把握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人与社会成长发展是人类文明近现代史的基本认识与重要成果,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在任何一个层面上的努力都将遭遇人文精神缺失的困扰,因而必须从历史深处寻找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勘定现实实践方向,为理想社会建设注入它所需要的灵魂。

【关键词】人文精神 内涵 实践 现代化

一、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起点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确认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这一方面是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永远比物宝贵;另一方面是相对于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义压制人。

从这一点出发,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尘世幸福,认为人生的价值应在现世实现,人有权追求尘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国或不可见的未来。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乐,反对禁欲主义。

但是,和人的生物性欲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认为后者是人的尊严之所在。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说,尊严高于幸福。关于这一点,康德的解说最有代表性。他认为,人一方面属于现象界,具有感性,受制于自然法则,追求快乐(幸福),另一方面属于本体界,具有理性,能够为自己建立道德法则,“人的尊严就在于这个能够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资格”,它证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严之意义上,他进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作手段。

所谓人是目的,就是要把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这分对己和对人两个方面。一方面,每个人要把自己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独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要把他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贬损他人作为人的尊严。

尊重人的价值不能流于空泛,必须落实到尊重每一个个人。作为一种伦理思想,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的生命(和灵魂)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必须予以尊重。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同样,每个人对他人也应该如此看待。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应该有助于一切个人的自由发展。

二、对真理的探寻

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然而,“神圣的好奇心”有许多敌人,主要敌人有二:一是习惯,所谓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二是功利心,凡事都问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再感兴趣。如果说好奇心是神圣的,那么,功利心恰恰是最世俗的,它是好奇心的死敌,在它的支配下,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必定枯竭,眼光必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当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则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其普遍,以马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标。爱因斯坦早已发出惊叹:现代教育没有把好奇心完全扼杀掉,这简直是一个是奇迹。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往往也只是着眼于增加课外知识,扩大灌输范围,仍以有用和功利为目标,而不是鼓励和保护好奇心。

第二,认真。认真归根到底是在知识的根据问题上认真,一种认识是否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所谓根据,一是判断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人的理性能力就体现在运用逻辑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但是,人的理性能力本身是否可靠呢?如果它不可靠,它所确认的根据就成了问题。知识论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代以来更成了主题。其中贯穿着一种努力,便是想把人类知识建立在完全可靠基础上,否则就放心不下。相比之下,中国哲学一向不重视知识论,知识论是最薄弱的环节。

苏格拉底所主张的“知识即德行”是西方哲学家的普遍信念,中国哲学家正相反,信奉的是“德行即知识”。由于把知识本身看作目的性价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最容易产生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中国则缺少这样的氛围,所以不容易出大师。

第三,渴望。好奇心和认真面对整个世界,就会追问整个世界存在的根据,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学的沉思或宗教的体悟。爱因斯坦把这种渴望称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认为它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动机。到了这一步,头脑与灵魂便相通了,科学与哲学、艺术、宗教便相通了。事实上,大科学家都不满足于纯粹经验研究,他们都是怀着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过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的。

以上所述可统称为广义的科学精神,其实质是对非功利性的纯粹智力生活的热爱。这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第一,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责任心,因为其他的责任可以分担或转让,惟有这不能,必须完全靠自己承担。然而,具备这种责任心极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受习俗和时尚支配。约翰?穆勒指出:在仅关自己的事情上,人们从不问什么合于我的性格和气质,或者什么能让我身上最好和最崇高的东西得到发挥的机会。所问的是什么合于我的地位,别人通常是怎么做的。他们还不是在合乎习俗与合乎自己意向两种情形相比之下,舍后者而取前者。他们根本是除了趋向合乎习俗的事情外便别无任何意向。由于他们不许依循其本性,结果就没有本性可以依循了。

第二,对人生意义的不尽追问。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价值的追问,要自己来为自己寻求一种人生信仰,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比较缺乏灵魂的认真,缺乏超越性的追求,中国文化传统中缺少形而上学哲学和本土宗教便是明证。中国的人生哲学注重的是道德,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而往往回避对人生进行追根究底的探究。在一定意义上,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中西哲学传统的始祖,他们两人都重视人生哲学。但是,他们的嫡传弟子便显出了显著差别,孟子走向了更典型的道德论,柏拉图却走向了本体论。

第三,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认真追问生命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死亡与不朽、世俗与神圣之类根本性问题,会要求以某种方式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而达于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与之建立某种联系。这就是信仰的本来含义。

篇7: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完美理想的人格.通过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以探讨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 者:张保霞 ZHANG Bao-xia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信阳,465402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1(6)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   人文精神   当代价值  

篇8:经济法价值内涵考辩论文

经济法价值内涵考辩论文

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使用,都曾是法学家们的主要活动。深入到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经济法,其价值应为其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应为制度主体和经济法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法律积极意义。经济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同一般法一样,它也具有秩序、效率、公正、正义等价值;它的价值链的中心环节也是效率与公平;它固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

要界定经济法的价值目标,首先要界定经济法的价值。但就价值这一语词而言,在不同的范式逻辑下,其内涵有所不同。因此,笔者将从选取一个合理、恰当的范式入手,定义经济法的价值,并以此作为探讨的基础,直接深入整体法体系内涵,讨论作为一般法的价值是如何在经济法中得以体现的,然后厘清价值、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价值目标是基于一般法价值的逻辑基础而产生的,但又是对其的整合与优选。

一、价值界定的范式选择

科学理论不是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个别命题的集合,而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组成的系统整体。库恩将这一系统整体称作范式。范式(aradigm)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在库恩看来,学科的成熟发展是以范式的建立作为起点从而进入常规的科学阶段的。]作为概念起点,价值的定义在不同的范式语境下具备不同的含义,即范式的选择决定了对价值的定义。

学界对价值内涵的界定大体有三种观点,即属性说、兴趣说和关系说。属性说认为价值归根到底是有价值者自身的存在和属性。]价值是物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即物对人和社会的有用性,是指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内,价值往往被定义为客观的物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兴趣说认为价值依存于人的兴趣,价值的产生取决于价值主体,即人。世纪美国新实在论运动领袖、价值兴趣学说创始人培里,在其伦理著作《一般价值论》中提出:切价值的最初根源和不变特征是兴趣。”显然,兴趣说把价值作为一种主观意志的体现,但由于每个人的主观偏好、兴趣指向不同,价值界定与标准缺乏一致性。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任何客体的存在、属性、作用等对于主体的意义。]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的统一,强调价值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理解和界定价值应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有的学者在解释价值时,认为价值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揭示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介值是一个表征意义的范畴,是用以表示事物所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上述三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属性说强调价值的客观性,即事物自身的存在与属性,却忽视了价值主体的作用。兴趣说强调价值主体的作用,却忽视了客体对人的影响。而关系说则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即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虽然关系说从结合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界定价值,但在理论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在谈论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勾连关系时,应当明确特定关系是价值产生的背景,但不能将二者等同。关系说对价值解释的失败,就在于把价值产生的语义背景当作价值本身。这三种学说的意义在于,指明了价值界定中应注意客体作用的客观存在、主体的自觉意识以及两者的勾连关系。

价值可以理解为一种特定的关系背景下事物的存在、性状、属性、作用等。借用张恒山教授的范式,可以将价值定义为与主体需要、欲求具有相洽互适性的,从而受到主体重视的事物的存在、性状、属性或作用。首先,必须注重价值的客观性,即事物的存在、性状、属性、作用。其次,价值的主观属性是界定价值的关键所在,价值具有强烈的主观意志。最后,价值的存在来自于人对事物的判断、需要与认识。

经济法价值研究不能离开对价值的构成要素的思考,价值的这一核心内容对经济法价值研究的启示在于:经济法价值研究必须对经济法的价值主体以及主体需求进行考察,思考经济法的主体范围和主体对客体的需求,即主体对经济法有何需求和经济法可以增进何种价值;必须解决价值要素中的主体需求与客体功能的统一问题。价值的主体需求与客体功能并不是当然对应的,有时会出现错位甚至缺位,当主体需求与客体功能错位时,主体需求落空;当主体需求与客体功能缺位时,则需要客体功能补位。(?由此可知,经济法对价值的定义与经济学不同结合本文论证的需要,在此只将价值确定为正向的,即亚里士多德表达的“善’’(Good)的面向。

二、法律价值的含义

法的价值要以一般价值含义的确定为前提,同时,法的价值的具体子项的含义,又要以法的价值的—般含义的确定为前提。在讨论法的价值时,必须首先说明其所讨论的价值所依据的一般价值的.含义、法价值的主体范围、法价值的载体背景。如果不对法的价值作一个范围限定和意义限定,研究者实际上就不可能就法的价值进行对话,读者也不可能理解各种法的价值的含义。有鉴于此,与价值的范式定义的多样性不同,法学界对法的价值的定义呈现出相对一致性的态势。中国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认为,法的价值存在三种层次的定义方式:法的目的价值、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及法的形式价值。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制度化的对象)对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的需要的积极意义和一定程度的满足。]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法的价值应当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希望法所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状和属性。尽管定义略有不同,但是在整体法内在体系里面,都是将自由、秩序、安全、效率、公平、正义等普适理念作为法的价值,只是不同学说对待普适概念的组成、排列有所不同而已。

三、经济法的价值内涵和学理分析

根据对法的价值的定义,按价值——法的价值——经济法的价值这样一个逻辑思维顺序,可以得出经济法价值的定义:经济法的价值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欲求而认为、希望经济法所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状、属性。这种界定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第一,主体上的限制。在给经济法价值下定义时,其主体不是个人、团体、阶级、国家等,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着重强调经济法价值主体的普遍性和整体性,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需求、欲望作为出发点,意指经济法的最基本的性质、属性、作用等对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需求、欲望的满足。

第二,对经济法价值载体背景的限制。以未来的、待定的或待改的经济法为载体背景,以主体的兴趣、需求或欲望为内容,或者以与这些内容相对应的未来法、待定法、待改法的性状、属性、作用的价值。这实际上是以主体的兴趣、需求或欲望为出发点,确定待定法、待改法的理想状态,不是从既存的经济法中寻求与主体的需求、欲望相洽互适的性状、属性、作用,而是首先确定某种特定主体的需求、欲望,进而要求待定法、待改法应具有的与特定主体的需求、欲望相洽互适的属性、作用。在此基础上,该特定主体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使未来法、待定法、待改法具有自己所想要它具有的属性、作用。这种价值研究的起点是主观的,即通过主观努力,其结果却是客观的。这种研究是导向性的,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实践,从这种角度研究经济法的价值,体现了经济法的理念、精神和灵魂,是经济法的理论追求,并对实践中的法治建设起着统领作用,我们称之为经济法应有的价值或价值目标。而以既存的经济法为载体背景的经济法的价值,则为经济法的实有价值或实在价值,它与法的作用很难严格区分。笔者认为,对法律实践最为重要的是,以未来的、待定的、待改的经济法为载体背景,讨论经济法的价值目标。

第三,经济法的价值应该是理性的。主体对经济法的性状、属性、作用的需求、欲望,产生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是对客观社会经济关系需求的反映。

第四,经济法价值名目的原初性和含义的独特性。经济法价值名目的原初性是指我们对经济法价值的探讨,不是对经济法所有的价值进行探讨,而是对与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需求、欲望相洽互适的经济法的最基本的性状、属性、作用进行探讨。否则,就会被淹没在无边无际的价值名目的大海之中。经济法价值含义的独特性是指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同其他法律部门特别是民法、行政法相比,能够体现经济法质的规定性。

四、经济法的价值体系

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经济法与主体需要、欲求应当存在一定的互适性,由互适性引申出的价值应具有多元性。首先,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经济法属性并非单一,在同一层面呈现出的属性对制度主体的满足应有多种面向。其次,更进一步而言,经济法的属性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展现的属性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经济活力不足,公民参与经济生活的意愿不足。此时,经济法的价值就在于恢复被压制的经济意愿,激发公民参与经济、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到了如今房价虚高、呈现出“市场失灵”的状态时,经济法的价值则应相应地调整为控制哄抬房价,控制流动资本的过度进入,进而实现市场秩序的平稳和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见,作为整体的经济法价值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因此,笔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体系既要符合整体法秩序的价值体系,展现出多元性的自由、秩序、效率、正义体系,同时也要具备自身的内在逻辑。因此,本文定义经济法的价值元素为秩序、自由、效率、正义。由于经济法调整着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价值元素必然具有强烈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即经济法的价值元素比法的价值元素在面向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秩序运行上有更为密切的对接意义——这是由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秩序。“法对经济秩序的维护,即体现为使经济活动摆脱随机任意性而获得稳定性及连续性。”庞德认为,秩序的标志是在人的“合作本能”与“利己本能”之间建立并保持均衡的状态,而要维持这种秩序,则必须以“社会化的法律”取代过分强调个人权利、自由的法律。—般认为,经济法主张“社会本位秩序观”,突出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要求在公权力的保障下,依靠法定授权的国家强制力,通过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建立起制度均衡的社会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例如,竞争法需要对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与指导。一方面,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控制不正当竞争过程,防止过度竞争,以实现竞争秩序的有序运行;另一方面,通过《反垄断法》打击垄断行为,防止竞争不足给消费者福利带来的损害。再如金融法,既要超越意思自治的基本限制,为金融组织的建构提供一整套“组织模版”,并施加若干设立的强制性要求,还要对其进行行为规制,防止其行为的外部性冲击整体秩序。

自由。一切法律都以约束人作为开始,又都以推进人的自由和社会自治作为归宿之一。自由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源自于个人想要成为自己的主宰的期望。孟德斯鸠从积极自由出发对自由做了一个经典的定义,自由即为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而消极自由的代表性人物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将自由定义为一种人的状态,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常被称为个人自由或人身自由。]在经济领域,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源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布由上至下的指令、计划、决定的政府拥有哈耶克所说的“致命的自负”,认为能够知悉所有的信息,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调配,结果造成公民参与经济生活的自由被压制,追求财富与行动的动力与自由被泯灭,使经济运行无法维持自由竞争提高了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人们主动改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自由是竞争的前提,竞争是自由的保障。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限制经济自由的法,民法是保障经济自由的法。]这种观点明显忽视了微观自由需要整体自由的保障意义。民法通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来实现微观经济自由,强调个体独立与自由,市场主体“能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得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可能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并最终增进了社会的利益。然而,民法的困境在于其可能缺乏优良的宏观环境,进而导致民法所追求的微观经济自由难以实现。如在意思自治掩盖下,供求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因素,造成消费者无法根据完备信息做出决策,使意思自治受到冲击,失却真正意思自治的表达能力。相反,经济法以保障与促进经济自由为指向,通过对整体经济秩序的调控来实现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正如哈特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为—个居民阶层提供了利益,却剥夺了其他居民阶层的利益。]为了营造有序的经济自由,有时需要以少数人微观层面的自由为代价来换取整个社会整体的自由,“以牺牲少数人的自由去争取大多数人乃至社会整体的自由,这可以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制度中体现出来。谁都明白,真正的自由是相对的,没有不自由,就没有自由,干预与自治、规制与自由在经济法中得到了有效统一。”

效率。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效率的提高。现代经济法除了强调总量的提升,还要重视增量的提升。在整个法律价值体系中,效率价值居于较为重要的位阶,是法律从整体上配置社会资源的首要价值标准。效率作为一种法律价值体系进入法学领域,始于世纪六七十年代法经济学的兴起。

法律作为配置社会资源最为重要的工具,其评价标准应以效率为目标,即利益最大化。经济法不仅维护个人的利益,也维护社会整体意义上的利益:通过限制少数人的个体自由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其中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限制个人自由,使社会大部分自由得以实现,使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对于少数人得以提升,即实现效率。最好的例子就是通过强制经营者对产品进行信息披露,使不特定的消费者可以获悉产品真实情况,以减少对产品信息的搜索成本,使交易曲线变得平滑。二是限制个人自由的同时,通过其他的补偿机制弥补受损者在利益上的损失,例如,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的方式对个人自由受限的补偿,受损者的效率同样可以部分实现。这种限制微观个体自由,以求达到调控宏观社会整体经济格局良性运行的管理方式,也成为国家实现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正如史际春教授所说,“经济法的效益观所追求的社会效益,在于它不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以及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微观经济成果只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

正义。正义是人类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最古老而又持久的法律价值之一。历史上,人们或者从信念、直觉、先验判断、人类本性中寻找正义的根据,或者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正义的功利基础,或者通过虚拟“原初状态”或“理想的对话情境”来建构正义原则,或者直接依据实在法律确定正义的客观标准。](?)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功利主义把能够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社会制度安排的正义标准,认为只要能够对整体功利带来积极有利的效果,可以损害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或者使某些人的生存状况变得更差。这种正义论的重物轻人倾向为帕累托原则(aretorincile)②所反对,帕累托原则要求福利的增加以人不受损失为前提。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或自然权利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义否认为一些人享受更大利益而是正当的,也拒不承认多数人享受的大利益能够绰绰有余地补偿少数人迫不得已的损失。公平与正义是两个相近的概念,追求公平的旨趣与正义也较为接近。然而,公平的着眼点在形式正义的层面;而正义的内涵比公平丰富,不仅包括形式正义,还包括实质正义。民法与经济法的正义观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民法所倡导的正义,着眼于平等经济个体之间的正义,认为给予平等的经济主体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即为正义,实际上,此为形式正义,忽略了实质正义的内容。民法以抽象的人格平等为基础建立社会正义体系,经济法则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追求实质正义,追求结果正义,谋求的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经济法以经济个体之间在能力与财产方面的差异为基础,即以不平等为起点,建立正义体系,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稟赋、财富、地区、偏好的差异,造成个人在经济上不可能完全平等。这种认识的逻辑结果就是关注结果正义。如某个个体经济行为在微观上看来造成负面影响,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溢出,在宏观上对社会整体利益造成严重损害。那么,该个体经济行为在经济法的语境下,就违背了正义的原则。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通过各种具体的法律制度“熨平”差异,实现实质正义。

五、经济法价值、经济法价值目标与经济法价值取向的比较

经济法价值、经济法价值目标与经济法价值取向同属价值范畴内容,在实际理论研究中,有的学者对三者不加区分,甚至将其混为一谈。语词资源本身具有可识别性,不同名词的使用应当具有不同意义。因此,有必要在此厘清三者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三者的区别。笔者认为,经济法价值、经济法价值目标与经济法价值取向,处于价值体系中的不同层次,其中经济法价值是基础概念,价值取向是价值目标的上位概念,价值目标是价值取向的下位概念。

秩序、自由、效率、正义等价值有序排列,组成经济法价值体系。因此,经济法价值是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秩序、自由、效率与正义之间会发生冲突。要处理这些冲突,必须根据当时的经济态势进行取舍,这就是经济法价值取向存在的必要性。价值取向是指作为抽象概念的法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选取最能体现社会人某种需要的性状、属性、作用等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在法的秩序、自由、效率、正义等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并包含。

这些基本价值,但却不仅仅是这些价值的一般表述,经济法价值取向是把经济法价值上升到一定理想高度的表述。经济法通过价值目标来间接追求价值取向,它是一种方向而非具体化的对象;而经济法的价值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由此可见,价值目标的厘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对接,实现经济法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对接,以使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彰显。

篇9:田径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有关田径运动的论文开题报告,一起看看吧。

田径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跨栏跑中跳栏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跨栏跑是一项高强度的跑与跨相结合的径赛项目,是田径运动项目中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高,有较强克服水平障碍的运动项目之一。因此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跳栏”、“惧栏”的现象,这一现象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对跨栏跑的基本技术如起跨距离、栏间节奏等,身体素质如速度、力量、柔韧及克服“惧栏”的心理因素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学生跳栏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消除跳栏现象的对策。实践意义:跨栏跑是高校田径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我院级田径专修班(男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跳栏”这一错误动作技术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期能给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训练中带来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韩先利在《浅谈高效跨栏跑教学中的“跳栏”现象》文中提出了产生跳栏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完全领会跨栏的技术,如栏间节奏和起跨点,学跨栏时总感觉栏架高、栏间距太短产生惧栏心理因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这种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姚伟丽在《体育院校跨栏跑教学应对学生恐惧心理的探究》文中提出:引起跳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心理惧怕问题,通过心理训练就能克服学生跨栏跑时的恐惧,解决跳栏问题。张栗一在《如何克服跨栏教学中的胆怯和恐惧心理》一文中提到跨栏产生恐惧心理是由于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和跨栏技术所决定的,为了避免跳栏现象就必须解决自身的速度、力量、柔韧等问题。研究发现,前人的这些相关研究成果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了产生跳栏现象的原因,有些研究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纵观以往研究不难发现,以往的相关研究普遍表现得不够系统和全面,对产生“跳栏”现象这一问题分析得不够深入。本文在借助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拟从学生的心理、技术、身体素质等方面系统分析,找出造成“跳栏”现象的各种原因,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心理素质对“跳栏”现象产生的影响

3.1.1学生产生惧怕感的原因分析

3.1.2克服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对策

3.2学生身体素质对“跳栏”现象产生的影响

3.2.1速度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3.2.2力量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3.2.3柔韧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3.3学生技术动作质量对“跳栏”现象产生的影响

3.3.1起跨点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3.3.2栏间节奏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3.3.3摆动腿的攻栏技术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4.结论与建议

5.参考文献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问卷调查法通过向我院08级田径专修班男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获得材料和信息。

2.数理统计法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统计分析。3.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期刊,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文章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4.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收集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为本文的论证找出逻辑关系提供有力的帮助

五、参考文献:

[1]韩先利.浅谈高效跨栏跑教学中的“跳栏”现象[J].哈尔滨体育学报,(1).

[2]郑柏武.浅谈中学跨栏心理教学[J].龙岩师专学报,(3).

[3]何选,钱杰.跨栏跑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报,(3).

[4]黄静珊,王兴林.跨栏教学中使用“软式跨栏架”的实践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6).

[5]姚伟丽,魏国辉.体育院校跨栏跑教学应对学生恐惧心理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4).

[6]吴鉴鑫.跨栏运动与心理训练[J].体育科技,1983(3).

[7]尚志强.跨栏跑产生跳栏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J].中国体育,2000(1).

[8]张栗一.如何克服跨栏教学中的胆怯和恐惧心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33).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2.包装论文的开题报告

3.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4.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5.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6.论文 开题报告题目

7.mba论文开题报告

8.论文开题报告举例

9.论文开题报告作用

10.论文的开题报告

篇10:田径运动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田径运动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的热潮,体育课程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学好传统观念里的数理化等课程,人们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作为体育教育的重点课程,不仅具有健身的意义还有着较高的教育功能。但是目前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课教学的功能以及价值仍未发挥到极致,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粗浅的思路与对策。

一、田径教育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田径运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健身中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人们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且深刻。

首先田径运动对于年龄的要求很低,其次田径运动对场地要求低,所受的限制较少,正因为这样,田径运动成为了高等体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体育课程,田径课程为学生形成强健体魄的跑、走、跳、投四种形式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田径运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二、传统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田径运动课程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轻视的问题

学生学习课程进而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的,同时教学目标也为老师制定教学计划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不仅仅是要学生很好的掌握在田径方面的技巧,标准的运动姿势以及训练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当好一名体育教师这才是重中之重。但是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往往忽视了后者,更多的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很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能力。

(二)田径运动课程教学中过分强调竞技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育的目的不再仅是单纯的健身,更应该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学目标更加地贴近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的教学安排,然而目前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还是过多的强调体育的竞技化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脱节甚至是相悖,这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模式落后是现在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程序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的方式教学,学生将变得上课没有激情,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很难达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从上述一点可以看出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重视学生体育技能方面的教育,但是这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可见当代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的改革需要从教师队伍进行着手改变,合理的分配教师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只有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之后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优质体育教师。

三、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一)教育观念需转变,重新构建教学新理念

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能力、增强学生身体健康、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传统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是从完善考核制度、革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传统的技能型和手艺型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合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应当向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方向迈进,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基于以上原因,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构建大学体育教育新理念和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体育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包括健身体育教育、身体和行为的矫正教学、心理调节以及心理咨询等一系列的特色化的体育教育。

(二)改变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

培养优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核心目标。然而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更多的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是一种竞技化的体育教育观念,与新时期“全民健身”的理念发生冲突,甚至格格不入。因此抛弃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更多将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念融入到教学中,这样才能符合新时期的体育教育,才能培养出优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三)教学课程需改革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中老师更加的关注学生在田径技能上的提高,并没有真正发掘出田径项目健身的功能,以及体育教育的意义。因此教育课程应该针对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进行合理的完善,拓宽田径教学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为日后毕业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体育教学打好基础。

(四)考核方式需改变

在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之后,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应当相应的改变。不再使用传统的单一式的考核方式,运用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三结合”的立体化考核模式,对学生的考核从多个方面进行,比如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考核,再加上学生内部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考核的公平性,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的努力学习。

四、结束语

为了顺应全民健身的热潮,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知道田径教学中不仅仅是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篇11:少儿田径运动教育价值诌议论文

少儿田径运动教育价值诌议论文

一、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对于促进少年儿童运动技能学习的价值

虽然少儿田径运动将趣味性融入各运动项目中,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不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为:“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在范传奇的教学实验中,采取“传统教学法”和“少儿田径运动教学竞赛法”,实验前首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运动技能的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跑(50米)、跳(立定跳远)、投(沙包投远)三个方面,并通过样本检验说明在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技能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通过对实验后样本检验分析得出的结果来看,两个组运动技能变化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差别,实验后3项测试指标:50米跑、立定跳远、沙包投远均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作者在实验中采用了少儿田径项目每一个比赛项目都专门设置了很多的辅助练习方式,比如,在跑的练习中采用了“速度阶梯”的练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跑的动作频率和落地点的准确性,通过变换跑动速度的往返跑练习使学生在不同速度节奏的练习中体会控制速度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田径教学中,50米练习一贯采取单调而枯燥的重复跑练习法,少儿田径项目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多样,辅助练习器材、方式新颖,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练习的效果显而易见。而在沙包掷远的练习中,在团队练习过程中更是出现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练习经验的场景,这在传统教学中是不多见的。测试结果表明,少儿田径项目教学竞赛法对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法。

二、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开展对于田径运动文化传承的价值

田径运动的历史源远流长,而田径运动文化作为体育文化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体育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征。田径运动文化的概念可以描述为田径运动在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与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田径有关的物质表现形式影响的总和,可分为观念文化、关系文化和田径物质文化三种具体的形式。而少儿田径运动以传统的田径运动项目为蓝本,通过改变田径运动中竞技化色彩浓厚的跑、跳、投的竞赛规则,在将趣味性恰当地融入其中的同时也很好地保留了这些传统运动项目的一些技术特征,并将提高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传授田径运动技术、传播相关的田径运动知识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田联推广少儿田径运动的发展理念中,同样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作为一个将学生从游戏运动为主的运动方式引导向竞技运动比赛的过渡环节,在学生正式接受成人竞技运动项目之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田径文化知识的传授,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田径各个项目,而且容易使广大少年儿童重新对田径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田径运动的'长远发展。少儿田径运动所设置的各个新式项目中都有传统田径运动项目的影子。因此,在进行竞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结合教学中采用的项目,进行相关田径运动知识的传授。例如,少儿田径运动中包含有的在传统田径课教学中已无法开展的撑竿跳高、推铅球、掷铁饼、掷标枪等项目,在对这些项目进行规则改变、器械改造变更之后,虽然器材结构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造,但依然保留了传统田径项目技术上的特点,加之色彩多样、让人耳目一新的全新体育器械,体育课上让学生不再谈“田径”色变,这种将体育运动文化传承与田径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田联选取的少儿田径运动推广国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得到了这些推广国家教育机构的认可。

三、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开展可以改善学生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价值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对整个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学校体育可以使他们在运动中懂得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能动性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并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田径运动作为唯一能够通过改变活动的性质和活动的自然特征来满足各种挑战的运动项目,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的推出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在少儿田径运动中,以团队形式来开展的竞赛式教学,让场上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团队的成绩和荣誉而努力。一些运动项目,如掷标枪、撑杆跳远等项目还有利于少儿在活动中发挥领导和教练的责任,不但能让他们懂得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在练习和团体活动中更要尝试并学习去承担实际责任,把学到的内容能很好地应用于测验中,而学会承担责任也是他们在成为公民时在社会上所必须真正承担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团队伙伴之间的合作可以让自己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整个团队成员中的形象,激发出自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集体是一个整体的意识,进而可得到进一步的自我肯定和能力的认可,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自2001年开始实施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作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田径模块因为国际田联这一创新田径运动形式的产生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以其新颖有趣的练习内容和组织形式以及安全、新颖的器材,与传统田径项目练习形式截然不同,在教学实验和实践案例中能够对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运动技能掌握、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课程的教育价值明显。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在我国仍属起步阶段,需进一步加强推广、宣传工作,以使更多的地区、学校了解并接触到这一创新运动形式,为学校田径运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课程价值参考。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

技工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

体育教学中茶文化引入的具体思路论文

传统茶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论文

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

论文答辩稿子

初中英语中人文教育论文

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调查论文

浅谈人文素养中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论文

茶文化商业化研究毕业论文

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
《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通用11篇)】相关文章:

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教育论文2022-12-11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2023-08-31

小学体育教学中目标定向理论的运用论文2022-11-14

高校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和改革思考论文2023-07-06

浅谈经典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论文2023-08-24

高新技术与文化软实力的分析论文2023-11-22

旅游文化创意中旅游业作用分析论文2022-04-30

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2022-05-04

小学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研究论文2022-06-03

高中政治教学现状研究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