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期兰州技术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精选9篇)由网友“金慢慢”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浅议新时期兰州技术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浅议新时期兰州技术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浅议新时期兰州技术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技术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实现技术商品化的突破口,是促进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作 者:刘健 作者单位:兰州市技术市场办公室,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 英文刊名: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 年,卷(期): 32(6) 分类号:F06 关键词:技术市场 培育 科技体制改革篇2: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引子:据《中国产业发展景气报告・春》统计几种运输方式中,港口运输增长较快,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4765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26.3%,其中外贸吞吐量8622万吨,同比增长122.9%。2月份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515万人,自年初累计达3029万人,同比减少1.8%,旅客周转量1-2月为108862万人公里;当月完成货运量13326万吨,自年初累计达26084万吨,同比增长17.7%,货物周转量两月合计61262984万吨公里,增长35.8%。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两月合计47658万吨,增长26.3%;外贸吞吐量两月合计同比增长22.9%。预计20全年将完成水上货运量16.8亿吨,增长10%;全国港口将完成货物吞吐量36.5亿吨,比增长14%,沿海港口完成23亿吨,内河港口完成13.5亿吨,分别增长15%和12.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000万吨,比20增长30%。(由于本文重点研究水路运输市场,故只截取了水路运输的相关数据)摘要: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水路运输市场目前正处于稳健上升时期,且上升空间仍然很大。众所周知,中国入世在给中国交通运输市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限制与挑战,而在几种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所受的限制就目前看来是最小的,水路运输具有其它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长江、珠江上游航道建设,发展内河航运,通江达海,必将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在地域上的`合理分布,从而达到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重点地推进开发。本文就就此主题具体讨论当前水路运输市场面临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并提出了水路运输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关键字:水路运输市场 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水路运输市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
沿海港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用码头吞吐能力不足,特别是主枢纽港公用码头超负荷运转;码头数量多,深水泊位比例低,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短缺,尤其是外贸原油和铁矿石码头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我国加大战略性资源进口的需要;液化天然气( LNG )和液化石油气( LPG )码头短缺;老港区码头改造和港口功能调整的问题突出,早期建设的杂货码头吨级偏低,装备陈旧落后,一些沿海港口城市老港区位于闹市区,不仅限制了港区货物装卸功能的发挥,而且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江、珠江出海航道以及沿海主枢纽港进出港航道条件不适应海运船舶大型化的需要。
内河航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航道等级结构不合理,高等级航道里程少,水运主通道仍有一半以上未达到规划标准,江南和珠江三角洲干线航道仍有 60% 以上未达到规划标准;具有层次结构的航道网尚未形成,主要内河航区间缺乏有效连接,主要航道的上下游通航标准不一,难以组织高效、经济的直达运输;大部分内河港口机械化程度低,专业化泊位少,集装箱码头严重缺乏;西部地区航道绝大多数处于原始自然状态,水运占地少,运量大,能耗小的优势远没有发挥出来。
2、运输装备
船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船舶运力结构不合理,总体技术水平低,船舶老化。国际海运船队中的方便旗船队比重呈上升趋势,国旗船队发展缓慢;船队结构不合理,普通干散货船比重高,液体散货船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超大型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船( LNG )几乎是空白;船舶大型化发展缓慢,船舶平均载重吨位低;内河运输船舶技术状况十分落后,船型、机型、材质杂乱,能耗高,平均吨位低;海事、救助船舶功率小,船速低,功能少,抗风能力弱,船龄老化,难以适应水运事业的发展。
3、运输组织
水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地区之间仍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港口政企不分;法规体系不完善,水运市场
[1] [2] [3] [4] [5]
篇3: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课题名称: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实地考察,企业访谈、问卷调查
四、调查意义:重点对财政关于产业培育的实际具体措施、效果、存在问题等展开了详细的了解,通过调查客观的了解目前县市财政在产业培育方面的实效和存在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科学合理的发挥财政功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调查正文:
(一)市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产业在我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形式,仅,我市产业开票销售总额达36.9亿元,入库税收1.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7.8%和5.1%,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刺激了我市经济的总体发展。目前,我市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全市已拥有各类产业企业50多家,其中一些产业(企业)在国内外(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宏大特钢厂自主研发的球团链蓖机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圣达铜业的合金接触线等。
(二)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如下成绩。
一是目标方向明确。我市产业的发展目标基本明确,即是力争将四大产业园打造成全市产业的集聚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区。到,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其中,超50亿元以上企业1至2家,30亿元以上企业2至3家,10亿元以上企业8至10家。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虹桥园区产业园和城东环保科技四个特色产业园。
二是组织机构基本完善。在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成立了推进产业倍增发展领导小组,小组主要负责研究解决规划布局、政策引领、要素整合、扶持措施等重大问题。
三是力度措施逐步加大。近年来,我市在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的基础,逐步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政策执行,如:将产业的发展作为对园区、乡镇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了《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和《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和若干政策》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
(三)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县市财政在新形产业培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扶持额度有限。近年来,产业逐渐在我市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加大,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企业,目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困难,尤其是融资难的问题,年,全市投入在产业的扶持资金额为万元,年,为万元,从扶持资金的角度来看,扶持资金的额度总体偏少。
二是财政资金申请的审批流程繁琐。对于企业而言,效率是其生存的重要法则,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市县财政资金的审批流程繁琐,步骤较多,时间也较长,对于帮扶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不足。我市市县财政扶持企业,在财政资金方面的监督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审计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四)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在汇总并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加快产业培育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多渠道帮扶产业发展。除去市县财政专项帮扶资金外,在面对企业融资困难的.实际环境下,市县财政可以与银行、各类风投企业联合,共同帮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也可以降低风险,共同承担,另一方面,也可以优化企业的融资平台。对于双方而言无疑是双赢的利事。
二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作为政府财政部门而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企业申请财政补足的审批流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些可要可不要的流程改减即减。
三是加大对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降低风险度,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关键在于防字上要下功夫,要逐步建立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的体系,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企业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同时,帮扶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内容,它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优化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少行政审批流程、加强资金运营监管等,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服务我市的经济发展。
篇4:培育新时期的医院服务文化
培育新时期的医院服务文化
院服务文化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是企业发展、员工就医诊治、获得保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升医院的文明程度,增强职工的上进心、责任心和凝聚力,培养鲜明的“人性化服务”,创造优秀的服务理念,凝炼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一是提炼新时期的服务文化理念
提升服务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从企业、员工与患者三者利益相统一的关系上牢固树立起“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观念,使之成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教育员工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时,必须向大家反复灌输“病人可以没有我们,我们不能没有病人”的道理,让大家牢记“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病人选择我们是对我们的信赖,我们必须用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来回报病人。
为了使这些理念落实到工作中,营造一种“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文化氛围,一方面必须外树形象,追求“温馨、便捷、优质”的服务目标,体现“关爱、向上、健康”的文化底蕴,提练“仁爱、敬业、务实、进取”的医院精神,升华我们的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必须内强素质,不断提高员工技术,增强服务能力,努力把员工塑造成为“在为病人服务中寻找快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人”。
二是营造医院服务的意态文化
首先要着力培育服务文化意识。医务工作者是医院服务活动的主体,员工的服务行为是开拓医疗市场和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树立起主动为病人服务的意识,使员工清醒地知道,病人是我们的顾客,“顾客就是上帝”,我们的服务好坏不仅关系到他人的利益,还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进而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形成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的.良好氛围,医务工作人员要通过加快运转速度,为病人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从根本上转变为医生、护士切实围着病人转。
其次必须倡导人性化服务。随着医疗改革和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文化从“实体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心理文化”的方向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医院在为病人治病的同时,也必须注意为病人提供精神和心理服务,开展系列满足病人身心需要的措施。如清晰的服务流程图、滚动电子屏幕的合理宣传,使病人能够及时了解医院服务的内容和服务过程;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使病人从门诊――住院――出院均由同一诊疗小组负责,使病人心里感到踏实,并有机会与自己的主管医生交流;护理部实行全人护理,即每一位住院病人均有一位责任护士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及时解决病人的问题,满足病人身心需要等。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追求医患关系零距离,“强化积极预防”和“院后主动随访”,大大增加“以人为本”的含金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理解病人、尊重病人和关爱病人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是推行高效率服务。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快捷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各族群众的医疗需求。优化服务程序、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是医院服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要使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医护人员必须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才能使病人在较短时间里得到诊治,既可以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把握医院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适应医院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塑造独具特色的医院形象。
三是建设医院服务的物态文化
首先,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一要强化质量意识,注重质量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还应发挥整体技术优势,加强学科间的协作与配合,提高对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水平;二要开展微笑服务,增加便民服务措施,使患者对医院形象有一个好评价。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员工是医院形象的塑造者,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优秀的个人品质,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第三,要抓好硬件建设,加大技术设备投入,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是医院形象的支撑点。同时,还必须积极营造舒心的就医环境、建筑、设施及室内外环境等外在形象,患者和社会公众可凭视觉直接感受。因此,在布局上要以方便患者治疗疾病为原则,在装饰上要适应患者的特殊心理感受为基准,使病人处处感受到倍受重视和关爱。此外,还要积极开发信息网络化,采用电脑网络化管理,凡为病人服务的有关部门均应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传递信息,以保证服务的高效和优质。
篇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
现阶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的关键,是在其发展要求、发展效率、发展力量、发展机制上寻求突破。加快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取向改革,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方式,营造农业创业与就业的良好环境。
(一)加快要素市场取向改革
一是在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方面,通过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完善法律法规,在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实行物权化保护,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权属明确区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林地、水面等生产要素通过流转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集中。
二是充分考虑到农业长远发展带来的设施农用地需求,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自身土地用于农业用途的使用权和调配权,在合理规划、留有余地的基础上,探索仓库租赁、土地银行等模式,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农用地问题。
三是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抵押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建立农业担保公司,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引导产业基础好、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信用合作。
(二)转变政府农业扶持方式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性、平台性设施等的公共投入和政策扶
持的力度,并完善农业公共政策和公共投入的绩效考核。
二是允许基层对政府部门的农业扶持资金和政策进行梳理和整合,提高农业扶持政策的.效率。
三是逐步调整农业补贴的投向与结构,切实增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改变农业补贴变成了人人有份的普惠制收入补贴的现象,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助政策的增量,向专业大户、养殖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体现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装备等方面的集成上。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新型主体普遍感到知识技术欠缺和人才储备不足。种粮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一方面强烈感到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求贤若渴。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要重点扶持“年富力强”的经营主体,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基层创业的大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要大力扶持“强效辐射”的经营主体,如“投资农业企业家”。从社会效益角度看,要积极扶持“土生土长”的经营主体,如“农村种养能人”和“农村干部带头人”。
篇6: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发展与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快速的大战,在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就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为此,本文将就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与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发展;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管理的格局和发展,因此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方式,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出现白热化的情况,而知识经济不断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流,随之而来的是新时期的市场特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需要尽快做出改变,加快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1管理理念与时代不同步
科学的管理理念能够推动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不过我国很多企业对于管理理念都没有进行创新,管理理念与时代不同步,导致很多管理策略都无法有效的推行,进而影响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1.2缺少内部管理机制
由于很多企业的管理理念无法与时代同步,导致管理呈现传统的、形式化的、简单的管理方法,无法提升经济管理的能力,不能满足控制体系的需求。面对变化飞速的市场经济环境,有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并不重视规避风险,无法使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还有的企业管理者利用财务审计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这种管理方式岁然能减少浪费资金的现象,但还有很多缺陷。财务管理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所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经济管理系统,会导致企业丢失更多的资产,进而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3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代企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问题不断凸显。比如对于实施阶段进行监控时,没有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所以无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推行更新的经济管理制度。若企业在快速的发展,而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那么企业发展就会受阻。
1.4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有些企业并不注重人才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无法被调动,导致思想懈怠。随着时代发展,一些经验丰富的、业务能力强的老员工退休后,新员工无法接替老员工的帮助企业发展,也会影响企业的成长。所以,企业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要对员工进行强化的、专业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1.5管理职责分配混乱
想要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对于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还有企业的社会效益。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成果,企业要两者兼顾才能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设置的部门也越来越多,由于传统经济管理的影响,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推诿的情况,特别是发生事故后,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无法承担责任,这种管理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职责划分不清,分配混乱导致的。
篇7: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发展与创新论文
2.1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创新
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的行动,因此,企业经济管理要坚持对理念进行创新。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一直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企业缺少创新精神,而传统的管理思想也影响着企业的创新发展,甚至一些老牌企业并未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导致企业发展受阻。利用创新的管理理念,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应对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竞争,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摸索出更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管理方式,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2.2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控创新
对于企业内控的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凸显企业的优势,在市场竞争激励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不过企业仅在内部进行监管还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要调动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实施内控,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在快速的发展,企业想要顺应市场的发展,就要加强内控创新,完成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进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2.3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创新
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式就是利用制度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带动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制度创新的核心目标是让企业快速的发展成为经济体,所以企业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结合市场规律以及市场的环境,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框架,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品质,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奖励机制,最后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4企业经济管理的激励创新
企业员工是生产与发展的必备人才,所以企业员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积极性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将激励制度进行转变,将原有的以绩效为主的考核进行进行穿心,进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要不断改善员工的办公环境以及工作设施,员工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也是企业表达出对员工的支持与理解。此外,企业要结合产权关系完善有关机制,推动落实企业员工具有共同的利益,企业还可以实现股权责任制,使得员工更具有主任翁精神,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2.5企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始终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也展示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式,竞争不仅是技术与产品,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若企业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建设对于,就能在竞争的环境中取得胜利,并且获得更多的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人才发展储备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必要环节。
3结束语
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与创新要抓住市场经济发展的脉络,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切实完成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而推动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彭伟.基于新时期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研究[J].大科技,,(01):325.
[2]张卫霞.新时期就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5):95.
篇8:传统文化与新时期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新时期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特别是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下一代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华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十大特色:
(一)勤劳智慧,奋发有为;(二)爱国爱家,仁政恤民;(三)勇于创造,革故鼎新;(四)廉洁奉公,为民请命;(五)轻利重义,舍生取义;(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七)尚贤选能,注重文事;(八)敬老慈幼,尊师重教;(九)诚信谦和,敬业乐群;(十)胸怀博大,协和万邦。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色则又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三)重视人生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一项宏大的跨世纪工程。生活在如此灿烂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我国青少年,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受者,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当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的精神素质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之基点,当代青少年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承性,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首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
当代青少年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当代青少年的努力。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
[1] [2] [3] [4]
篇9: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论文
论文摘要: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网络社会的挑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希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发展迅速,我国网民数量急剧猛增,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的生力军,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来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缺乏外部监督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加之自身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引诱,上网成瘾、聊天成风、痴迷黄站等问题已是屡见不鲜近年来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正常学习或被勒令退学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学术欺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在高校也是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已成为西方消极文化的俘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冲击,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问题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到目前,主体性教育观在教育领域和实践领域已成共识。道德教育领域是体现主体性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一个领域。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是主体性教育。一个人道德的养成,不是单靠学习一系列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需要的是道德主体把外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确立道德信念,并形成道德习惯,所以道德的培育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对道德进行一个主体内部意义上的建构,而这种建构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进入网络时代,如果说传统社会之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性道德的话,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自立型的新型道德,因为在这个环境中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缺少了社会舆论监督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它更多依赖的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所以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不能采取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在实践中通过实践为了实践而进行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来使用。实践是指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自觉履行道德标准,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中国古代道德的学问被称为“做人的学问”,朱熹“圣人千言万语,旨在教人做人”,中国伦理精神强烈地人世态度决定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道德的实践本质,它直接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与智育相比,在教育目的上,德育不是使学生掌握一套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形成一种道德行为方式,虽然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知识是重要的,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行为、对道德生活的改善上。道德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的积极的理智参与,而且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获得和实现道德价值。
以往的道德教育,过分强调了道德灌输,而且道德教育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隔离,学生虽然学会了许多道德准则,但在面对实际道德选择情景时往往不知所措,网络社会的发展,虽然对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挑战,但也为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和空间,学生可以直面真实的道德情境,通过现实的活动,加深对道德原则、道德知识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真实道德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和探讨,使他们在矛盾冲突中促进自身的道德发展。
(三)心理匹配原则
心理匹配原则,即对大学生的道德培育,要遵循心理学及其所揭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从目前国内外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来看,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个体的道德是有机体和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自身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主体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个体的道德的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道德的发展乃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个体道德发展是道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是道德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发展。
这些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但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影响了道德教育的观念,它们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重大,为了取得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我们必须遵循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主体意识高度自觉的网络社会尤其应该如此。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内容
网络道德并非体现为一种全新的道德,它是现实社会道德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因此,网络德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了现实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道德还包括了现实社会道德所没有的`一些内容。
(一)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把现实的世界和网络的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网络相对于现实世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约束的真空社会,缺乏网络道德的意识。事实上,网络社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它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仍然是一个有道德规范的场所,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网络道德是网络活动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二)讲究网络交往礼仪
网络礼仪是保障网络社会正常交往和达到相互理解的重要手段。现有的网络礼仪“格式”实际上是人们“应该”做的基本行为准则,这也是作为网络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目前,由于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很难确定一个完整成熟的网络礼仪体系和规范标准,就现实状况而言,网络礼仪主要包括招呼礼仪、交流礼仪和表达礼仪。招呼礼仪相当于日常人际交往中,与人打招呼的方式和礼节;交流礼仪主要是网络人际交流中的一些礼节,比如在发电子邮件的时候,为了方便对方的阅览,系统规定要填写信件“主题”等,这就是一种交流格式或“礼仪”。表达礼仪即是用符号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情感,以便他人决定应对的方式。总之,网络交往礼仪的归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化,同时,它也会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要不断更新网络交往的礼仪,使他们的网络交往行为符合网络社会的基本行为要求。
(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网络行为规范是网络人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一般道德要求在网络上的反应。到目前为止,在因特网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网络规范,有的只是各地区、各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一些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网络规范。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行为规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讲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争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四)恪守网络道德原则
网络道德原则是网络伦理关系的最集中表现。网络关系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今天或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很难把网络主体间的交往形式梳理清楚,但不管具体网络行为方式如何,也不管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网络生活规范和礼仪,其中必然有一些东西反映了人们对网络社会道德关系的基本认识和信念,那就是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它为人们在构建网络社会时规划了符合人类道德需要的总的方向,它不涉及网络具体行为,但它是整个网络道德关系的根本指针。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恪守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网络道德原则,在此前提下参与网络生活。 (五)开展网络法制教育
法律和道德虽然有不同,但它们都是规范和调整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使命。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应该以网络法制教育为基础,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他们按照法律的规范来自觉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坚决抵制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目前,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虽然目前我国在互联网立法方面还不健全,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但已有的法律法规仍然对规范网络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非常有必要让大学生了解并学习。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整合课程资源,发挥课堂的整体德育功能
课堂是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渠道,一些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开设“伦理学和互联网”、“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专门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开设类似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没有条件开设这种专门课程的学校,也应该在“两课”中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另外,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整体德育功能,将网络道德教育贯穿于相关课程中,比如在计算机技术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会技术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意识和习惯。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加强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力度,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网络道德的交流与讨论,通过活动促进大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思想上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抢占网络宣传阵地
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关键,各高校应着力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系统,通过建设网上党校、思政之窗等主流网站,以及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类网站,在校内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这个德育工作网可以通过BBS、聊天室、交互式界面、联网点播直播等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形成支撑网上正面教育的全方位体系。从而吸引大学生的网络视线,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
(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主体性原则决定了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对于培育其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信、独立,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特点,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学生自身,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变命令式教育为自主式教育。
(五)制定校园网络制度规范,形成制度保障
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与网络有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校园网络的运行。要明确网络监管的责任部门和相应的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学校BBS、个人主页、博客及其链接的审查和管理,并落实实名登记制;对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法律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因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不仅需要有道德规劝,也必须有相应的制度约束,高校可以在法律规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导之外,制定更明确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可以将网络道德指标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直接与学分挂钩,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师资是关键,现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尴尬:懂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不懂网络技术,懂网络技术的老师不懂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要求,高校应该注重德育工作者的培养、选拔和进修,努力打造一支既懂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特点和规律,又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和思维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浅议新时期兰州技术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精选9篇)】相关文章:
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2022-11-22
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公共外语发展刍议2023-07-17
新课程改革下培养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初探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2023-05-15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念的探索2023-04-28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究2024-01-21
研究外贸企业电子商务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2022-07-05
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论文2023-11-29
浅谈新形势下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23-09-02
新时期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创新论文2024-03-13
西部干旱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之浅议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