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整理7篇)由网友“Gre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篇2: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1) 你(们);你(们)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你的父亲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人
篇3: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5)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篇4: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通“能”
①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篇5: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篇6: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及意思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及意思
而
一、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
《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
《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例如: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
《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
《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
《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
《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阳光小乾乾
篇7: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 古文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整理7篇)】相关文章:
徐霞客传文言文阅读答案2022-06-11
初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成语2023-04-14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七个规律2023-11-12
初二语文文言文中的成语2022-07-27
楚王使魏逐张仪的阅读答案2023-05-26
聊斋于成龙阅读训练及答案2023-10-25
《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教学设计2022-09-30
《程信,字彦实》的阅读答案及译文2022-12-22
《周处年少时》文言文练习及答案2022-05-08
爱莲说阅读题答案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