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宏观调控(整理8篇)由网友“百度网盘极速版”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
在开始上课前,我想先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学了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常识,大家是否具备了敏锐的经济嗅觉呢?能不能告诉我,最近我国在经济方面,有没有哪些事引起了你的关注?我比较关注这件事(幻灯:9.29日,央行宣布加息)。这是我国自以来,9年时间内第一次宣布加息,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连续降了8次利息。那么,你们说说看,银行加息会不会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呢?归纳:加息可以使居民存款收益加大、房贷支出增加、对股市、保险业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我还想再问一下同学们,央行为什么要在此时宣布要加息吗?(近段时间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迹象。)事实上,加息仅仅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表现。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关于DD国家的宏观调控(板书)我把今天的内容归纳成三个W:whyDD为什么要实行国家的宏观调控?whatDD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WhichDD依靠哪些手段实行宏观调控?好,我们马上进入对第一个“W”的学习。一、 WHY?为什么要实行国家的宏观调控?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市场经济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既然如些,为什么还要进行宏观调控呢?(停顿)那是因为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有些东西是不能让市场去调节的,像毒品、枪支弹药,还有一些则是市场不愿去调节的,如国防、消防、治安等公共事业。而且,即使是市场可以调节、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的调节存在诸多的缺陷。今天,我们就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说明市场调节的缺陷和不足。 什么案例呢?DD房产风云。有哪位同学知道温州现在的房价是多少吗?据有关统计,如今房价高达每平方米七千元以上,温州市区的房价还在上涨,目前,温州市区的房地产价格已经高于上海、杭州、北京等中心城市,称其为“房产风云”丝毫不为过。
高房价到底好不好?好,能赚钱呀!(通过投资房产,很多家庭实现了资产增值。)但不可否认,高房价也会带来诸多问题。下面,我们就着重来分析一下高房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先来看这张照片:温州秋季房展会
材料:9月
18日――20日本界房展会成交金额将近5.5亿。本届参展楼盘共有参展商78家,项目81个。成交套数942套,面积达7万多平米。
温州人对投资房产特别感兴趣。这是最近的一次房交会的战果。一般说,开房交意味着将有新的楼盘面市,房价应该下来才对。可是在温州却经常会出现“房交会开一次,房价涨一次”的“怪现象”。
那么就请你们来诊断一下温州楼市,为什么会出现“房交会开一次,房价涨一次”的怪现象?
归纳的很好。我注意到几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了炒楼者。确实大量炒楼者的存在是当前温州高房价的重要因素。那我就想请教一下大家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炒房者?(稍停顿)大家都看到炒房可能带来的巨大利润,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纷纷涌入。充分暴露了市场调节的DD
A 自发性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原因在于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当某种商品出现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炒房者的加入,房屋需求大增,使温州原本有限的房源更加紧张,当房源出现供不应求时,价格自然会上涨。
这种自发作用的后果便是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容易引起收入差距扩大及两极分化。
温州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不仅老百姓吃不消,很多投资者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温州以外的其它地区,于是有了我这里的第二张图片DD温州炒房团。
在著名的网络搜索引擎“google”上键入“温州炒房”四个关键字,瞬间排列出的相关条目共有102,000条。可以说,“炒房团”让温州人再一次出了名。
图中出现的是“温州晚报购房团”,也是诸多炒房团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支队伍。3年来它已“横扫”北京、杭州、呼和浩特、武汉、青岛、南昌、深圳,甚至远及东南亚国家,每到一处,便令当地房价上涨至少20%。据说,温州现在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
请大家讨论一下:“当地房价上涨至少20%”完全是“温州炒房团”的“功劳”吗?
不是,还需要当地买家们的配合。温州人把房价炒高了,如果没人接盘,价格自然会下来。当地买房者普遍都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明知价位过高还是一头载进去,这充分暴露出买家的――
B、盲目性
有了当地买家们的配合,温州炒家们算是尝到了不少甜头。但房地产是高风险行业,一向风云诡变,有人赚钱,也会有人赔钱。比如的香港房价由于受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从100%下降到31.8%,下降了68%的幅度。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的房价从100%下降到31.8%,下降了68%的幅度。”)
想想看,如果你在当时买了房,结果会怎样?确实有很多人就在那一次危机中栽了大跟头。比如这几位:
(王菲於以4800万买入宝松苑以后,於去年11月卖出时只值2700万,亏蚀达2100万;刘德华於19楼市高峰时期,以3900多万买入红山半岛的公寓,却於楼市复苏前的7月,以1600多万卖出,亏蚀达多万。年香港楼市处于顶峰时,当时还是夫妻的他俩,以钟镇涛担保,短期借款1.54亿港元,“炒买”港湾道会景阁4607室等五处豪宅和其他项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香港楼市下滑,所购各项目大幅度贬值。债权人虽没收这些房产,仍无法偿清债务。由于部分贷款利率高达24%,所余本息现已滚至2.5亿港元。去年7月,法院裁定钟镇涛破产。)
看得出,我们很多同学替这些钱惋惜不已。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些艺人为什么不在楼市下跌前把房产抛出呢?因为这是他们无法预知的事情,这也暴露了市场调节的又一个缺陷DD
C、滞后性
因为市场的这种调节作用属于事后调节。往往是当他们发现楼市不行了,下跌了,才会想到抛售,而此时,损失已经客观的形成了。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会带来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对一些周期性比较长的行业,如农业、林业及大型项目的建设,危害就更大了。
以上都说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缺陷。大家想想看,市场的这些缺陷是不是只存在于房地产业呢?不是,存在于各行各业。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为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的配合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呢?
二、WHAT 什么是宏观调控?目标?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这个概念,大家要注意这样几点,一,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二,调控的对象是国民经济;调控的手段有多种,有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我们放到后面再具体解释。
那么,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这种调节和控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大家判断一下,这四项目标,哪一项是最主要的?
促进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是根本目标;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则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一旦国家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某些不谐之音,宏观调控就会站出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注了香港的楼市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当前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状况:
材料:《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去年全国平均增长4.9%,在全国35个中大城市增长9%,但是局部地区增长过快,目前11个省市增长率超过50%,35个大中城市则超过70%,而且结构不合理,高档商品房比重过高。
从材料中不难发现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局部地区房价上出现了不合理的高增长。在此背景下,“温州炒房团”的出现,自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是温州炒房团的“路线图”。
从这个路线图可以看出,炒房团经过的地方有中心城市也有边远地区,有大城市也有小城市,有发达的,也有等待开发的。如果你是当地政府或百姓,你将如何看待“炒房团”的到来呢?
国内也有很多网站非常关注“炒房团”这一经济现象,同时在广大网民间举行了民调,我们不妨来看看它们的结论。
调查显示DD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我们温州人的“炒房”行为持否定态度。甚至有人把“炒房”等同为投击,还有人扬言对温州人“要见一个,杀一个”。
那么,“温州炒房团”将何去何从?等待他们的最终命运又是什么?
最近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争对炒房行为的措施,我们一起来看看。
•材料一:今年初,杭州市出台政策,对炒二手房者征以重税;随后,南京出台购房实名制;福州中行作出规定:在福州购买第二套住宅,首付款比例提高到5成。
•
•材料二:近日,市政府向温州各媒体下文,禁止以媒体名义组织购房团到各地炒房,并限制发布相关的广告进行宣传或炒作。
•
•材料三: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施行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范建设用地。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请大家看书了解宏观调控的手段,再结合材料,说说看,以上措施中,政府都运用了哪些宏观调控的手段?客观上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WHICH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看书)归纳: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财政政策,如材料一杭州市所采用的“对炒二手房者征以重税”的作法就是通过税收来调节经济利益;另一种是货币政策,如材料三央行宣布加息,就是利用了货币政策中的利率杠杆。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调节经济活动,如材料三人大颁布的两部相关法律。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等形式进行的调节,它的作用是直接、迅速,如材料二温州市政府的批文,文件一下,温州各媒体马上就停止了购房团的行程。
当然,国家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时,这三种手段往往是综合在一起运用的,从地位上来讲,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主要的,行政手段不宜过多采用。因为以政府指令形式干涉经济属于单方面行为,本质上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是不相符的,过多采用,将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看来,我们的温州炒房团确实是遭遇了它的寒冬,作为温州人,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报道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温州炒房团究竟是“游移的魔鬼”还是“飞翔的天使”呢?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我想听听大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观点独到一些、特别一些没关系,但一定要言之有物。)
同学们的发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了炒房的利,也不避讳谈弊。温州炒房团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在政界和经济界也存在较大争议,这里我也为大家摘录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言论,供同学们参考。
各方观点:
“外界讲的炒房团,我不叫它炒房团,而应该是房地产的经营。”温州市市长刘奇
“政府禁止购房团是没有用的,民间资本把房地产作为投资手段这是市场行为。” 浙江绿城集团总经理寿柏年
让炒房者在浙江断奶 不合理资本外流,卡住!省长吕祖善
温州炒房团利用资金优势左右房地产价格牟取暴利,该行为和股票市场的庄家行为如出一辙,构成了《刑法》中的操纵市场罪,应该用该条款约束类似温州炒房团的操纵房地产市场的行为。 中科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
看来,围绕“温州炒房团”的争论,短期内还很难有一个结果。
不过,通过这堂课的分析,在炒房问题上,我想,至少大家应形成这样几个基本认识:
第一、 炒房是种市场行为,是活跃市场的因素之一
第二、 炒房者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控制;
第三、 政府的引导与控制应当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不能过于强调行政命令
当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与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和谐的拉在一起时,我想,“炒房”是可以成为一场双赢的财富游戏。
篇2:政治《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教案设计
政治《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教案设计
一.说 教 材:
教材地位
本框题在本节中的地位:《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高一经济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第二框。这一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节中是承上启下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是对市场这一手段的重要补充,这框内容是前一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延伸、补充。说它“启后”这框内容的学习为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优越性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这一框是整个第二节的重要内容。本框题在本节整个经济常识中的地位:《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前一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成经济常识体系的核心知识,是整个教材的重点。
教学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确定其为教学重点的依据是1、必要性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是教材与生活的链结点,具有现实意义,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2、通过必要性的'学习可以从中理解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它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理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教学难点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因为这一块内容根据十六大报告做了调整,值得注意,但这块内容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些抽象。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区分。其依据是因为高一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经验知识较难区分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很可能把国家的宏观调控都理解为国家的行政命令。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能区分三种手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用本课理论分析说明生活中相关的经济现象。培养辨证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方法与过程目标:内在结构:本框内容,条线清晰,结构完整。教材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即讲了三个问题: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概念及主要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情感价值观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渗透市场道德观,如正当竞争、讲职业道德等;(2)通过“手段”的学习渗透依法治国的法治意识 (3)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课堂组织中注意坚持并落实学生主体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以之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应将自己的任务定为:收集材料构建问题情境,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采用投影、漫画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情境,展开讨论,结合教师讲授
学生学法:根据学习和思维规律贯彻教学直观性原则。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框内容较为抽象,如果离开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往往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出示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由现象入手揭示问题本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忆旧导新,材料导入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出示一些社会上不良现象的材料,意在使学生从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得到感性认识,也调动参与积极性。 [投影]
材料一、辽宁2500多学生豆奶中毒事件,及卫生部的相关统计及分析:质量不合格、搀假问题等(略); 材料 二、漫画“一哄而下”;材料三、漫画“鸡死蛋碎,总是赶不上趟”
说明:市场有自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将材料顺序打乱呈现,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指出材料相应说明了市场经济那些缺陷。 结合材料详细讲解 : 材料一和材料四:《北京晚报》3月13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数字,我国去年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案件22.46万起,假冒伪劣商品总标值达35.43亿元人民币,假货造成国家税收每年流失约255亿元,企业利润平均损失约1090万元。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假冒伪劣现象?
讲授新课
1. 对“自发性”的教学:(1)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人们自发追求利益。(2)自发性产生什么危害?学生分析为主结合教师的点拨
2.对“盲目性”的教学:通过漫画形象说明。引导学生分析“盲目性”的原因,及后果。
3.对“滞后性”的教学:通过漫画“赶不上趟”形象说明。引导学生分析“滞后性”的原因,及后果。总结:因为:A、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B、市场有自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所以: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对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教学因为是新概念又较抽象,以教师讲解为主,指导阅读,结合具体的现象 如:政府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关注GDP增长等。主要是能加深理解即可。
(三) 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的教学 国家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很容易混淆。对这一难点的突破主要是引导学生看书抓住主要的关键词,辅以相对应的材料理解。 [投影]
材料五:农产品收购价有降低现象,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材料六:低水平重复建设触目惊心 (1) 请学生给出对策 引导出“经济手段” (材料:保护价收购;央行贷款结构调整)。(2)再现材料四“打击假冒伪劣,事关政治,事关政府威信,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小组讨论] 从国家角度对打假提出对策 “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材料 :卫生部依据《食品卫生法》,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有关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章。结合书本材料:政府下令关闭一批中小煤矿 行政手段。讲解:①解释“行政机构”有那些 帮助区别 。 ②结合材料说明:行政手段以依据法律为前提,呈现“某县行政干预经济的失误”说明行政手段不可滥用,且以遵循价值规律为基础。即,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含义、目标和手段。理解宏观调控主要是一种间接调控,而不是直接调控。
板书设计:
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必要性 自发性 (是什么)
市场的弱点和缺陷 盲目性
滞后性
国家的宏观调控 含义和目标 (是什么)
经济手段
手段 法律手段 (怎么样)
行政手段
篇3: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论文
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论文
中国经济法自产生确立以来,其发展始终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进程保持着密切的联动性,讨论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将有利于深化经济法的意义,使其更好地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当代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经济法与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其自产生确立以来,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构建始终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进程保持着密切的联动性。那么,在当前中国的总体进程中,经济法被赋予当代的与时俱进性,是指国家为了预防或克服市场自身调节缺陷造成的失灵而制定的,对具有全局性和公共性的经济关系所进行的国家干预的相关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调整需要宏观调节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宏观调控最早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行为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宏观经济或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以预防和克服由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在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等宏观方面所存在的失衡、失调、失序状况,并促使经济宏观平衡、协调、有序发展为目的.的合法行为。宏观调控的目的并不是消除波动,而是努力避免大起大落,防止经济过度扩张或衰退,增强经济稳定性,即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利益取向基础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具体目标又体现为:总量均衡、结构优化、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都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配置以达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宏观调控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并以尊重市场规律作为宏观调控的原则,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到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涉及经济的众多领域,其是个全方位的调控系统,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均衡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价值
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不能毫无节制、毫无根据,经济法就是对这种行为进行规制使其合法化的规范,可以说,国家运用宏观调控体系进行的宏观调控行为要符合经济法的相关规定,经济法同样要契合宏观调控的实际需要。
首先,经济法是对宏观调控适时性的精神贯彻。现代的市场经济除了传统市场经济的特点外,还具有更现代化的特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机制的并存;国际与国内市场的关联;经济运行与活动的法制化(即“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以萨缪尔森为首的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传统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是同一理论体系的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不断建立完善的法制经济体系,经济法律规范的一个鲜明特点即贯彻国家干预的精神,突破了传统民法所奉行的“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的原则,使调整经济关系的私法开始公法化。当今的经济法正是在市场经济对宏观调控的需求下应运而生,是宏观调控、国家干预的精神贯彻。
其次,经济法是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重要准则和重要内容。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内容上可以分为调控手段和调控方式两个方面。在调控手段方面,法律也属于一种调控,经济法律在宏观调控中,同计划、经济政策的作用性质一样,应归于宏观调控方式的一种,法律调控方式中的目标和任务是国家通过制定经济运行的行为规范,制约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行为关系(宏观调控经济关系和市场规制经济关系),维护经济秩序,使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活动行为以及相互关系都纳入与法律意志相统一的轨道,使其有法可依。法律调控的原则可以高度概括为强制性原则,并具体表现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无论是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还是必要的行政手段,都必须符合经济法的规范,在经济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按照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法合规的国家干预行为。在调控方式方面,除了要针对市场经济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直接调控、间接调控等外,其还要通过经济法的规制来克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来进行适度干预。宏观调控体系中是相互联系的宏观经济政策、法律等,其中包括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如计划法、产业法、投资法、中央银行法、预算法等等,这些都是经济法中国家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种类的部门经济法律制度,反映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行为以及具体措施更具权威性、法定性、普遍性,同时又通过法律具体条文规范的形式保障了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依据。
再者,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是宏观调控体系的灵魂。经济法是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为基本立场,坚持“社会中心”的利益价值取向,注重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就决定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的调控程度要符合整体发展。经济法适度干预原则要求国家干预的范围、方法、手段、程度适度,要求国家宏观调控的均衡,决定了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适度性。经济法坚持的经济民主原则为经济法的创制和实施提供了法律归宿,经济民主原则体现了社会、国家、个人之间的利益均衡,能够提供国家干预的效率,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宏观调控体系实体内容方面的具体要求。经济法坚持经济公平原则,是经济法实质正义理念的价值体现和原则确认,注重竞争公平、分配公平、代际公平,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时对社会资源的处理的具体要求和准则。
三、结语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今随时代需求产生的经济规范,是伴随国家干预,宏观调控需求产生的法律法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无论是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障政府计划的实现,还是纠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其运用的手段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经济法的宗旨和要求,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价值不单体现为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部分,更体现在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地位的不可替代性。
篇4:宏观调控环境保护论文
宏观调控环境保护论文
1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1.1环保准入不够完善环境保护准入条件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完整的适应省情的地方准入条件。准入条件中的建设规模、技术水平的规定多以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为基础,缺少针对山西省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敏感区等的布局要求,生态功能区划尚没有在其中发挥应有作用;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指标缺少合适渠道纳入环保准入要求,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末端治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缺少适应省情的规定,环境监管规定也缺乏地方特色,环保准入的闸门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1.2环保基础能力支撑不足落实环境保护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科研、咨询等基础支撑能力尚显不足,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如环保部门,尤其是市、县两级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行政执法能力较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围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准入等开展的基础研究太少,环评咨询服务市场缺乏规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咨询市场中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问题时有发生等。
2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2.1推进战略和规划环评要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转变,必须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立足省情,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强规划环评,开展战略环评,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优化”“助推”等作用,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各规划中,为政府宏观决策、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1.1扩大规划环评范围建议应将区域发展战略、政府重大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政府规划等纳入规划环评范围,其中战略和重大政策环评应积极尝试,选取投资、消费和外贸等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开展环评,探索战略环评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方法,增强参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重点协调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的统一性,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另外在向上层扩展规划环评范围时,对规划环评条例中未做具体要求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规划也纳入规划环评范围,按照上一层次相应规划环评的要求进行环评,体现出规划环评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2.1.2完善规划环评技术及方法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定各主要部门、行业规划环评、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等的技术指南、规范,针对部门与行业、工业园区特点,推荐合理的预测和评估方法,为规划环评的具体实践提供技术支持,环保管理部门应配套出台相应的规划环评审查要点,规范规划环评的有序开展;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环评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环评审查机关、规划编制单位要明确职责,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确保规划环评工作及早介入,与规划编制协同推进。
2.1.3完善规划环评作用机制提高规划环评的执行力,确保规划环评提出的规划调整建议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把规划环评放在落实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位置,研究出台推动规划环评的刚性约束制度,并将其纳入政绩考核机制,逐步将问责制体现和运用在规划环评执行上。同时,环保与发改、经信、住建(规划)、国土、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尽快推动建立成型的协作机制,促使部门联动,规划与规划环评互动;另外应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和跟踪评价机制,强化规划环评中的总量控制、产业准入、循环经济等要求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效力,全方位提高规划环评的'震慑力。
2.2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环境准入制度是环保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使用各种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符合省情的环境准入制度,切实发挥好环境保护的闸门作用,促使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2.2.1制定符合省情的环境准入制度依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环境强制约因素,选择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制定适应省情、严于国家的标准。生产规模与装备水平方面应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助力重点优势产业的全面升级,推动重点产业兼并重组,有利于重点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资源能源消耗和回收利用方面,针对山西省实际,应制定最为严格的节水和废水回用标准,促进焦炉煤气、高炉荒煤气等各类废气资源能源利用,提高各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末端治理及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要建立满足国家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又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地方排污控制技术和标准体系,针对山西水环境问题,应进行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和标准体系创新,制定排放浓度标准和废水排放量控制标准。另外制定基于环境容量和管理总量要求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同时在实施行政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增加各类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聚集区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强化经济手段对污染物增量的约束作用。
2.2.2制定合理的空间环境准入制度在产业布局方面,应从控制环境风险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空间环境准入制度。首先应符合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生态对特定行业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约束和不同行业的环境污染特征,细化不同功能区下重点行业的分类指导规定;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严禁在自然保护区等需特别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内建设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项目;同时针对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较重的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现象的焦化、化工等行业,要根据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核定建设项目的环境防护距离;要通过突发事故环境风险评估,划定风险控制半径,以降低产业布局的环境风险,减轻工业生产的环境风险,有效控制环境风险的影响范围,确保环境安全。
2.3强化环保基础能力建设面对新形势要求,环保服务须顺应新形势,再拓新思路,从体制和制度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路径,强化环保基础能力建设。
2.3.1优化环保行政效能各级环保部门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化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识和公共服务思想,按照统筹协调、宏观调控、执法监督、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定位,强化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与宏观调控。狠抓保障行政执行力的制度,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建设长效机制相结合,对内部各类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清理、评估和完善;优化审批流程,实行“节点管理”,即明确每个事项办理步骤、环节以及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具体的办结时限和具体责任人,尽量缩短审批时间;争创环保行政审批服务示范窗口,进一步加强办事窗口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行网上审批与监察,提高环保审批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效率。将环保管理的办事程序时限、准入审查条件和审批办理结果予以公布,保持环保工作的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知情,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增强环保行政效能,提升环保服务水平。
2.3.2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优化省级管理机构的同时,重点完善市、县管理机构。选派业务精、素质高的专业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之中,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环评科学管理水平,着重加强其对宏观经济、法规标准和环评技术导则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增强队伍的宏观管理能力。鼓励和引导环保科研及咨询机构加强环评、环境准入相关基础研究,重点开展规划环评技术方法以及重点行业、重点流域环境准入条件的研究,完善环评技术标准体系,制定适合省情的环境准入制度,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3结束语
以推进战略和规划环评为抓手,提高环保参与决策的能力,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为手段,发挥环保倒逼机制的传导效应,以环保基础能力建设为举措,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提供能力保障,强化环境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要完成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强化规划环评作用和提高环保服务水平等重点任务,提高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必须通过完善法规和制定规范性文件加以落实。建议组织制定地方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与审批细则等。
作者:秦艳单位:山西省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篇5:加强宏观调控,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宏观调控,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在财政、信贷资金等方面支持农业,解决现存的问题,逐渐增加农民的收入.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并进行相关配套改革.只有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作 者:李晓华 杨生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 刊 名: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1) 分类号:F014.9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 宏观调控 转变篇6:宏观调控的手段
一、经济手段
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通过媒体宣传,达到调控目的.。
二、法律手段
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三、行政手段
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
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篇7: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我国的财政政策 与 货币政策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我国的财政政策 与 货币政策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我国的财政政策 与 货币政策
制作人:郭老师 时间:-5-25
一、:财政政策 与 货币政策
1、含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2、分类: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3手段: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4、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5、它分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现阶段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6、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
三、几种财政政策 与 货币政策的比较
(1) 严重通货膨胀趋势下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标准是每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另外还有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 。
(2) 通货紧缩趋势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认为,职工下岗,物价负增长,企业负债率高涨,投资“套牢”,经济增速下滑,银行利率连续下调,资源消耗量萎缩,干什么都不赚钱了,这些都是通货紧缩的征兆。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3) 通货紧缩淡出,严重通货膨胀尚未形成条件下的中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背景: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并带来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局面。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食供应靠挖库存维持平衡,粮价逐步攀升,带动了居民消费品价格的明显上升,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重。
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此外,目前投资规模很大,社会资金较多,也有条件调整财政政策的取向。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明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财政赤字所占比重会不断下降,预计明年将降至2%左右。
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增收节支工作绝对不能放松。在部分地区、行业投资仍然偏热的情况下,强调增收节支还有利于控制总需求。为此,一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各种漏洞,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依法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二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各项财政支出都要精打细算。三要在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管理,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的行为,把该花的钱花好、管好、用好,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来替代一定的财政资金的增量需要。四要科学使用预算执行中的超收,一般不能做刚性支出和投资安排。
一、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区别
⑴含义和本质不同: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⑵表现不同: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⑶成因不同: 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导致的。
⑷危害性不同: 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⑸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2、联系
⑴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⑵二者都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予以抑制。
二、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
一般地说,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三、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学习“外汇与汇率”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外汇与汇率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这一知识内涵丰富,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外汇汇率与本币汇率的比例关系在具体运用中经常弄不清楚;二是对涉及到运用外汇和汇率关系解决有关人民币升值问题感到困难。
首先外汇汇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动。
汇率是一个以最经济地取得外汇的换汇成本的标准,它同时也是最有效的用外汇购买外国货的标准。创汇与用汇均衡是最佳汇率,适用于贸易双方。如果汇率偏离了均衡汇率,将给双方带来损害。可见外汇汇率是不断变化的但不能偏离汇率均衡。在我国是采用一百单位外币作为标准的。如果一百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币值升值,人民币汇率降低,人民币币值贬值,反之外汇汇率降低,外币币值贬值,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币值升值。无论何种变动都会对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外汇汇率与本币汇率的比例从根本上说是由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但也受国家政策制度因素的影响。
其次我国汇率不是由市场完全决定的,而是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的。我国的汇率政策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的汇率水平,很受制度安排的影响。所以应该先考虑汇率制度安排,在既有制度下进行讨论。实际上,各种汇率政策在长期内所得到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一样的,但对于我国影响更大的是短期。因此应提高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因为我们不仅仅要看到短期,更应看到长期,而在长期内这种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既要承受压力,也会损失我们的经济利益。而真正的稳定应该是长期的稳定,人民币背离均衡应该逐渐减小。
我国的汇率不均衡实际上是由于我们的收入分配问题引起的,由于我国的普通劳动力价值过低,导致了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同时,商品的生产成本过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由于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也许中国确实在九十年代初期由于高通货膨胀率与稳定的汇率导致了资本技术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经济地位的提升,并没有完全成为人民福利的提升,相反随着这种过程的继续,各种矛盾也初步的显露出来。
最后弄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价格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大宗商品市场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其他交易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相对美元等外币升值,就意味着可以用同等的人民币兑换到更多的外币用于进口,从而导致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随之就会下跌。同时增加出口产品成本、抑制出口。
2、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的价格竞争优势削弱。一方面,在国内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和日益开放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无疑将降低进口和投资的成本,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增加出口产品成本、抑制出口,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一般地说,,长期以来,我国的家电行业都是凭借着“物美价廉”打入国外的市场的,利润已经很薄,同时不少进口国家反倾销政策的出台,也避免了国内生产企业再打低价战。人民币升值无疑使这种微弱的价格竞争优势得到削弱,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国际分工的变化。因此这将直接影响到家电行业的出口规模,
3、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侧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能笼统地认为人民币升值一定比贬值好或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而宜。
外汇汇率能否稳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只有正确分析我国人民币汇率与外汇汇率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决策,事关我国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的得失。这一问题处理得当,既有利于缓解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真正的提升最广大人民的生活福利,又有利于缓解部分国际贸易中的摩擦。这才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真正意义所在。
篇8:坚决维护宏观调控政令畅通
国务院严肃查处了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这个项目是一起典型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失职违规、企业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该项目违法违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占地之多,造成后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国务院责成江苏省和有关部门对这一案件涉及的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是严格依法行政、维护宏观调控政令畅通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宏观调控搞得好,就可以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否则,也可能出现大的起伏。今年以来,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趋好,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进一步显现。最突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猛,由此引发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物价总水平继续上涨。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妥善解决,将会给整个经济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后果。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当前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为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及时果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正在采取进一步的调控措施。现在的关键是,各方面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上来。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发展和全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要自觉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增强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维护国家宏观调控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做到令行禁止。 这起案件暴露出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事。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违法违规、越权审批项目,默许甚至纵容企业的违法行为,严重失职。企业在登记注册、项目报批、土地占用、缴纳税收等方面,存在大量违法违规行为。银行违规操作,审贷不严,监控不力。特别是在去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以后,明确要求严格用地管理、信贷投放和项目审批,制止钢铁等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一些人仍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发生这起案件的直接和主要的原因。应当说,这类问题在不少地方和企业都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各地方各部门都要从这起案件中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各地方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宏观调控措施,当前特别要把住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有效控制投资规模。认真清理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坚决克服相互攀比、盲目追求速度的倾向。要增强法制纪律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严肃党纪政纪。要切实负起责任,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发生在哪个环节,就要在哪个环节解决,属于谁的责权范围,就由谁来解决,决不能互相推诿、久拖不决。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力推进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各方面统一思想,齐心协力,确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发展,顺利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 高考政治七大答题
★ 经济法体论文
【国家的宏观调控(整理8篇)】相关文章:
湖南宏观经济模型与经济波动2022-10-13
探究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革新2023-10-05
宏观认识GRE2024-01-18
学习江文选心得体会2022-05-04
高考政治大题2023-06-08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2022-05-13
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运动探析2022-05-24
21世纪初叶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国情特色2023-05-09
上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结2022-08-17
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论文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