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精选5篇)由网友“yan332623”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希望大家喜欢。
篇1:《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 1.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 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 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长 ( ) 嘉肴 ( ) 强( )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 ( ) 弗 食 ( )
不知其旨 ( ) 虽有至道( )
是故 ( ) 困 ( )
自反 ( ) 自强 ( )
教学相长
【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句、领悟感情
2.示范性朗读。
3.学生互相点评。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 合作探究 】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 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达标检测】
1、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 先以“ 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 ________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这个 结论。
2、翻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3、背诵课 文
【拓展延伸】
你知 道《学记》中的其他教育思想吗?
课文 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 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了以后才知道(知识)有欠缺,教了以后知到(学问)贫乏。知道有欠缺,这样以后能够反过来要求 自己,自己反省。知道贫乏, 这样以后能够自己督促自己。因此说: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侯晓旭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2:《古文二则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准确掌握文言实词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词采的 特点
4、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要因为某一个梦想未曾实现,而放弃你所有的梦想;不要因为某一次努力曾经失败,而放弃所有的努力;不要因为某一个朋友曾背叛你,而怀疑一切友谊;……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新的机会、新的友谊和新的力量在等待着你。成功不在于永远不跌倒,而在于每次都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古今中外,历 史上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人,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都是坎坷崎岖的。学习本文,你一定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事例,意在阐述什么观点?
3、检查自学
①孟子名 、字 、是 时期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③学生回答问题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2、精读思考
①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又词采飞扬,纵观全文,论述气势磅礴,
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②第一段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③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大业,必先经受 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在思想上受磨练的是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是 ,在行为上受磨练的是
④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与孟子的名言“ ,
”蕴涵的哲理相同。
3、学生独立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阐述了“逆境能成才”的道理,也有人认为“ 顺境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翻译 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
4 、本文 的中心论点是
5、文中列举了六位逆境成才的人物,请你再为本文补写出两位
这样 的人物,并写出其事迹。
①
②
6、写出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 名言警句。
①
②
③
侯晓旭
[《古文二则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3:《生命之舟》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目标】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学习目标】
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电视新闻是如 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学习难点】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链 接】
一、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报道新近发生、发现和有重大变化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形式。这则新闻除了具备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声 画合一; 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
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二、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及其他新闻媒介相比,有以下特点:综合性、视像性、即时性。
A、综合性。电视新闻用视频和音频信号同时传递新闻信息,具有视和听的双重效,综合了报纸和广播的特点,以形象和声音诉诸受众。
B、视像性。电视新闻运用画面把具体的可视的典型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它突破了抽象的文字描写,形象地再现了生活,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可产生一种现场参与感。
C、即时性。电视新闻的即时性,是指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连续报道,或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
三、背景资料: 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自主学习】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靠拢( ) 簰洲湾( )溃口( ) 障碍( )
穿梭( ) 迂回( ) 肆虐( )( )
2、词语积累
感人至深:
障碍:
靠拢:
肆虐:
【问题探究】
1、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2、划分课文段落(本文可分为导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导语:( 段)
主体:( 段)
结语:( 段)
3、表明营救 过程中情况紧急的句子有那些?(请在文章中找出来,并标记)
4、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5、为什么最后一段要详细纪录所营救的群众人数?这说明了什么?
6、长江流域在19发生特大洪水,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家知 道造成这次洪水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吗?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一次发生?
【教后反思】
【自主学习】1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靠拢(lǒng) 簰洲湾(pái) 溃 口(kuì) 障碍(ài)
穿梭(suō) 迂回(yū) 肆虐(sì nüè)
2、词语积累
感人至深:令人非常感动。 障碍:挡住道路,不能顺利通过。
靠拢:挨近,靠近。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起破坏作用。
【课堂探究】
1、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2、划分课文段落。
本文可分为导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导语:(1-2段)簰洲湾溃口,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主体:(3-8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结语:(9-10段) 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4、为什么群众要称这些冲锋舟为“生命之舟”?
解放军、武警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所以称他们驾驶的冲锋舟为“生命之舟”,这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赞美之情。
5、为什么最后一段要详细纪录所营救的群众人数?这说明了什么?
文中最后详细介绍被营救的群众的人数,有力地说明了战士们 与洪水做斗争的行动之迅速,效率之高。
6、长江流域在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家知道造成这次洪水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吗?如何才能避免这 样的悲剧再一次发生?
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如果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就要保护大自然,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等。
侯晓旭
[《生命之舟》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4:《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
【学习难点】
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背景知识:
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98~报告》的结论 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 族创新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 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一、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胆怯(què) 与日具增 B.聘用(pìn) 弥补(mí)
C.趋势(qǖ) 挠头(náo) D.履次(lǚ) 竞争(jìng)
二、下列句子中多音字注音、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
D.教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jiāo jiào)
三、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
四、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而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指出下面的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 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1.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指出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两项( ),并改正
A.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工业的发展。
B.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近50年来新事物的出现是无穷无尽的。
C.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注重“技”。
D.中美的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回答问题
(一)
为什么在这两百多年间能够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1.选段以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提出了说明的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阐释清楚说 明重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粗的“只”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仅……还”提示最后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它起到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二)
风力发电
①薪柴、秸秆等生物燃料,曾经在很长时期作为人类的主要能源。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矿物燃料逐渐取代了生物燃料,尤其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后,矿物燃料更上升为居统治地位的能源。但是,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总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生物燃料还是矿物燃料,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②人们在逐渐认识这些问题后,开始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风力就是其中的一种能够用以发电的能源。虽然,人类利用风帆行船,利用风车提水,利用风力推动石磨或其他机械,已有数千年历史了,但是将风力转化为发电的重要能源 则是在电气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风力来源丰富,风能发电花钱少,又没有污染,因而逐渐引起人们新的关注。是现代技术使风车变成了发电的动力设备,古老的风车焕发了青春。
③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大规模地利用风力来发电。新型的风 车发电设备的外观就像一座高耸的铁塔,顶部有3个玻璃纤维制成的叶片。每个叶片的长度有20来米,形状像飞机的翅膀,组装上铁架以后,总体上更像飞机的螺旋桨。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这些风车产生的电力相当可观。它们产生的电力还可以通过电缆 连接在一起,送到附近的城市和工矿企业,也可以并入当地的电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片原野中分布着3300个这样的风车,它们产生的电力用电缆输送到附近的著名旅游城市棕榈泉。尽管那里游人如织,电力的消耗量极大,单靠这些风车产生的电力就完全可以满足全部需要了。
④自从1891年丹麦人建立第一座风力发电站以来,世界上已有数百万台风力发电机在运转。仅按现有的条件,如果能将全球陆地上的风能充分利用起来,产生的电力将相当于目前火力发电总量的一半。
1.第①段中,与画线的“居统治地位”意思相近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加粗的“这些问题”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文中用横线标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风力发电和矿物燃料发电的优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章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并结合上下文说明这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列数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B(A胆怯:qiè 与日俱增;趋势:qū ü和j、q、x相拼的时候,一定要去点;D屡次)
二、C.纤维:xiān
三、A.按部就班 C.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四、1.不能。因为“近”和“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使所列的数字更具准确性。
2.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 经济,这三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去掉“关联”,就不能准确的说明三者的关系了。
五、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六、B改成: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在这50年尤其是在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
C改成: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注重“科”。“科”和“技”具体来说就是科学、技术,相对而言,前者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注重实际操作。
七、
(一)1.设问 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在于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分析见结构分析“第4段”。
3.“只”,强调了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之低,并和下文他们粮食产量之高形成更为鲜明的对比,突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4.递进,强调美国粮食产量之高,突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二)1.主要
2.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总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生物燃料还是矿物燃料,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3.风力发电:来源丰富,花钱少,又没有污染;矿物燃料发电:资源有限,会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4.列数字:每个叶片的长度有20来米。
作用:具体说明新型的风车发电设备顶部叶片的长度。
举例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片原野中分布的电力风车产生的电力完全可以满足附近的著名旅游城市棕榈泉全部需要了。
作用:具体说明了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大规模地利用风力来发电。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风车产生的电力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作比较:仅按现有的条件,如果能将全球陆地上的风能充分利用起来,产生的电力将相当于目前火力发电总量的一半。将两种发电方式产生的电量作比较,有力地说明了风力发电的潜能是巨大的。
侯晓旭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班别: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重点)
2、.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理解运用数据的作用;(难点)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新课导入: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
【知识链接】
(一)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研究。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二)文体知识:通讯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新闻文体,但比消息长,内容更为丰富。可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人物和事件。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以写人为主,专门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成长过程和精神面貌,可以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写人物生活中的片段,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写一组人。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字词正音。
籼( )型 祖籍( ) 黔( )阳 大相径( )庭
鉴( )于 兵不解( )甲 矢( )志不移 甲钵( ) 雌蕊( ) 夜不能寐( ) 劫( )后余生 丰硕( )
2、词语解惑。
鉴于:
大相径庭:
矢志不移:
劫后余生:
功成名就:
【合作与探究】
二、用略读的方法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
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2、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3、(1)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2)作者选取了这些典型事例来写袁隆平,有什么作用?
4、(1)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2)想一想: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拓展延伸】
读过课文后,你认为袁隆平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他哪种精神对你启发很大?
【课堂小测】
1、选词填空
(1)与会人员对袁隆平( )的学术报告和答辩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A.精彩 B.精湛 C.优美 D.严谨
(2)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以( )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A.迅猛 B.迅速 C.凶猛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
(2)遇上灾难而侥 幸活命。( )
(3)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
(4)神异的光辉。( )
3、本文是一则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用______________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_________________
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态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科学精神。
【课后反思】
吴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 人生寓言的说课稿
★ 人生寓言说课稿
★ 论语说课稿
★ 论语六则说课稿
★ 分层教学计划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精选5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论语》优秀说课稿2023-10-15
初一课内作文2023-02-16
《三峡》教案 (八年级上册)2022-05-24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总结2023-03-24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一等奖2022-09-19
琵琶行的复习学案与答案2022-05-07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2-12-20
七年级下册语文《赵普》教案2024-04-27
《小石潭记》教案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2022-05-12
《核舟记》《大道之行也》《三峡》导学案(八年级上册)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