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合集10篇)由网友“pie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
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
思维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某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要表现其载体-语言上.英汉语言的巨大差异正反映了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在翻译中,要透过语言形式注重深层次的'思维转换,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可接受度.
作 者:白玉 作者单位: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 “”(6) 分类号:B81 关键词:思维差异 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翻译 思维转换篇2: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张培基先生译文评析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张培基先生译文评析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中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本文认为,翻译中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论证了中西思维方式在翻译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汉英翻译教学的策略.
作 者:魏在江 WEI Zai-jiang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1 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年,卷(期): “”(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 翻译 转换篇3: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论文
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论文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类的语言表达深受思维方式的支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造成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在维英翻译过程中,应重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性,避免受到本族语言思维方式的干扰。
关键词:思维方式;中西差异;维英翻译
一种文化的特点集中反应在该文化地区族群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差异造成语言的差异性。当今世界各民族地区间的交往离不开翻译,翻译的基础是人类思维共性。然而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可译性、不可译性、误译等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思维除了共性特征外,不同地区或民族间的思维方式均有个性特征。与共性相比,个性特征的差异性虽然不占主要地位但恰恰造成翻译困难。因此,研究英维语言对比与翻译离不开研究中西思维的差异。
一、思维结构与方式的基本概念
思维结构是人类思维过程或形态。思维在经历直观行动、具体形象及抽象逻辑这三大阶段中呈现的思维能力结构模式,例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等等。而思维方式则指同语言的群体其思维结构特征或特定样式以及共同倾向性。这些特征、样式或倾向性是对思维结构共性或常规的变异。
思维方式长期影响人的一言一行,使得在某一背景成长的人类无意识地接受了它,并以此来与人交流。反应在语言上,表现为不同民族、地区的语言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而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难以发现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对语言的隐蔽控制机制,这种机制常常呈现无意识状态,只有当与异文化民族发生实际碰撞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人们在学习和应用外语时常常不自觉的将母语思维方式移植到外语表达中,阻碍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有人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为中式英语“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把人山人海译成“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使得说英语国家人民看到后不理解。
二、中西思维特点
(一)中国人重螺旋式思维,西方人重线性思维
中国人思维通常是“螺旋式”的,思维活动螺旋式绕圈向前发展,做出的判断或推理的结果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这种“螺旋式”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采用间接交流方式,语言上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罗列客观条件,或着说明事件原因,最后再得出结论,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然而,西方人是“线性”思维,直线推进。这种“线型”的逻辑方式使得西方人采用直接的方式交流。
他们往往首先表明看法或观点,点明主题,然后再以此说明背景、条件、原因或进行分析。例如,维语介绍某地市时,语言表达为“该市地界巴山楚水,湖光山色秀丽,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融为一体,遍布其间,是理想的旅游胜地。”四字短语罗列,语句零零散散,表面上看没有逻辑关系,对应英语“The city,bordering Sichuan and Hubei provinces,is an ideal scenic spot for tourism with its panoramic views dotted by mountains,rivers,lakes and historical sites.”主句语义重心在“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上,其他部分表原因或伴随,语句结构逻辑清晰。
(二)中国人重综合思维,西方人重分析思维
中国人推崇“万物一体”,十分注重整体关联性,而不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注重结构、功能,而非实体、元素;注重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多样性的和谐和对立面的统一。而西方人注重通过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对事物整体加以分析,西方的分析性思维占主要地位。
维英翻译时主语的确定十分重要,关系到译文准确性与表述逻辑性。如维语“我们的国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业要搞上去,最重要的还是要期考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表现不出小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竹节型展开,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小句间逻辑语义关系,“农业要搞上去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全句语义重心;“我们的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表动作发生的原因;“最重要的”和“依靠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是动词“调动”的方式。该句英语“Agriculture advance in so vast a country,with suc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backward economy as in China,requires above all else mobilizing,by means of correct policies,the initiative of the farmers to work hard and self-reliantly.”
(三)中国人重主体型思维、西方人重客体型思维
维族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和研究事物。西方文化思维则以物为主体,以自然为中心,侧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与研究。例如,维语口语中对于动物的叫这个动词表达统称“叫”,如猫叫,狗叫,羊叫;而英语中不同动物叫的动词各不相同,如:羊或小牛的叫bleat,母鸡叫cackle,牛moo,猫miaow,狗bark。
(三)中国人重顺向思维,西方人重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原语与译语从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中西方有时采用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来描述同一事物、行为或现象。例如中国人常说的“您先请”英文则为after you。又如在方位表达上,维语中的“东南”、“西北”等,翻译成英语是“southeast”,“northwest”。类似的例子还有“左右”、“迟早”、“得失”,英语的对应词序通常反过来表达,即“right and left”、“sooner or later”、“loss and gain”。
三、维英翻译的对策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①又说:“愚对译事看法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由此可见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造成一定影响,在翻译活动中需通过对比源语与目的语的民族思维形态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揭示其对翻译的影响,从而减少或避免由于对翻译思维模式的转化缺乏重视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翻译维语语句时应精确透彻分析原文语义逻辑内涵关系,找出语义重心,确定译文句子主干;理清原文语义重心与其他各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分清主次轻重;进而用英语的各种语法手段,将原文各次要部分按逻辑关系挂连在确定的译文主干上。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英维两种思维方式及其在语言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维英翻译中,虽然维英思维语言上的共性为翻译提供理论基础,但只有归纳研究语言思维差异性,才能找出翻译规律并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才能有利于在维英互译中避免受到本族语言思维方式的干扰,才能使译文更准确、更地道、更符合目的语的思维方式。(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傅雷.论文学翻译书[A].载罗新璋。翻译论集[C].背景:商务印刷馆。
注解:
①傅雷.论文学翻译书[A].载罗新璋。翻译论集[C].背景:商务印刷馆。
篇4: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和对翻译的影响.通过对比提高翻译质量,使译文更自然、更贴切、更符合目的.语的思维方式.
作 者:丁铭 林欣达 金海英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35) 分类号:H059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方式 差异 汉英翻译篇5: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
(一)综合vs.分析
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翻译家杨友钦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
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一)词汇方面
1.词汇选择
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当学生们用汉语表达时,他们基本上处于自动化状态,更关注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但进行英文写作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西思维差异,仍按照汉语思维模式去写作,所以,他们会忽略语言形式,特别是词类。学生们常根据汉语思维模式选择词汇,这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导致词性混淆,进而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
汉语倾向于形象思维,因而更强调动态;而英语则偏好抽象思维,更强调静态。因此,在语言表达上,某些词类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以名词、动词和介词为例,在汉语中,动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在英语中,抽象名词和介词的使用则较为频繁,例如,(1)小王领我们进去时,他的爷爷和奶奶在吃饭。(动词)When Xiao Wang showed us in, his grandfather and grandmother were at table.(介词)(2)她能吃能睡。(动词) She is a good eater and sleeper.(名词)
2.词汇搭配
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英语的词汇搭配是学习的难点之一。由于语言风格、价值取向及思维模式不同,中英两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词汇搭配和表达习惯。当学生用英语表达时,通常不会考虑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仍根据汉语意思和结构来进行交流与写作。因此,他们的英文表达并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词汇搭配有一些不同之处。一些汉语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英文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时是约定俗成的。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学生仍按照其母语的形象思维,而缺少英语抽象思维能力,所以,他们的英语表达并不符合地道的英语本族语。例如:学习知识:learn knowledge (wrong) acquire knowledge (right) 做手术:do an operation (wrong) have an operation (right)。
3.词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各自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因此,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学生在理解某些英文词语时,总是将它们置于汉语的文化背景之下,因此有时会闹出笑话,甚至让人产生误解。例如,“她是我的爱人”这句话,有些同学会译成“She is my lover”。在汉文化中,“爱人”这个词语是“夫妻,配偶”之意,而在英语中,“lover”常用来指“someone you have relation with out of marriage”。又如,“宣传(propaganda)”一词,中文理解是“对群众讲解说明,使其相信并跟着行动”,是中性词;而在英语中,它却是个贬义词,含有夸大、粉饰甚至欺骗的意思。 (二)句法层面
1.意合vs.形合
英语思维方式主要特征是:逻辑分析、判断推理以及形式统一。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英语注重形式。而汉语思维则以整体性以及强调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为主要特征。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汉语注重意义的连贯。
形合性语言指词、短语或句子主要由衔接词(连词、介词等)来连接。它呈显性语法特征。意合性语言则指词、短语或句子的连接主要依靠内部意义的连贯来完成。在英语中,主语和谓语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成分,并强调主语和谓语须在人称与数量上保持一致。但对汉语来说,句子的准确与完整不取决于句子成分的完整与否,而取决于内容的清晰与连贯,汉语中较少使用衔接词。例如:“天太冷,我们不打算去打篮球”,译文:Because it is too cold, we are not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天气好,我们就去公园”,译文:If it is fine, we will go to the park. 在这两个例子中,汉语句子都省略了表示因果或条件的连接词“because”和“if”,而在英语中则必须加上这两个连接词以达到结构的完整。
2.主题突出vs.主语突出
注重意合的汉语是主题突出性语言。在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主语可以看做为主题,谓语的功能是对在主语位置上的主题进行评述。而英语是主语突出性语言,主题总是句子的主语。汉语句中的主语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了人称与物称,时间、地点、方式也可以做主语,并且除了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做主语。然而,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是具有名词性的词或短语。例如:“沿海地区的经济都很发达。”译文:The economy is highly developed in the coastal areas. “拎着很重的行李旅行是很累的。”译文:It is very tiring to travel with the heavy luggage. 如果学生不了解其间的差异,则会误认为汉语的主题就是英语的主语,因此,有时会误译为:The coastal areas have highly developed the economy. Carrying the heavy luggage and travelling is very tiring. 这样的译文往往会让西方人感觉别扭怪异。
(三)语篇结构层面
美国学者Kaplan(1966)对在美国学习的英、汉、俄等民族的英语学习者的英文习作进行对比研究,经分析发现: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结构,并指出东方语言(尤其是汉语)的段落发展呈螺旋型,而英语则是呈直线形。
东方人重悟性,善推理,其思维模式是螺旋型。汉语的 篇章通常不会开门见山地提出主题,而是先介绍背景,接着陈述主题,并用论点加以支撑阐述,最后做出总结。这种方式,更多的是让读者去理解 篇章内涵,其段落语言通常围绕主题不断地螺旋式重复。
西方人重理性,善分析论证,其思维模式是直线形,即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思想,然后展开,即“develop”,接着用论据支撑主题,最后做结论。
篇6:翻译研究与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论文
翻译研究与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然而语言的个性与共性是共存和并重的,洪堡特曾经说过:“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可以说,寻找差异的目的是达到统一,其中必须特别关注的,则是语言的音形、词句、文体等形式中所内涵的精神文化实质。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特点,决定了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应用各种技巧,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选词、增词、省略、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当然翻译并不是纯语言本体的转换,它与社会文化等有着各种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文化使人们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的一系列共享的意义、信仰和价值,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因此,一些话语的正说与反说、句型和习语等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特点。
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有许多辉煌成就令外国学者向往,他们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形成了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上的重视意合和悟性,区别于西方思维差异上的重形合和理性。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与句子内涵意义的逻辑关系或借助语境、语义、语用的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在古汉语文学作品中:英语在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时则少不了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
德国思想领袖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行动理论”以理解与沟通为现代社会最高目标,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成为人类交往实践的一项基本训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主客体间的有效联系,这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甚至是相同背景下的交往都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改变现实生活中单向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主客体认识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讲究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主体参与意识很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主语,西方人由于理性的分析而偏重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有时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有时以客体为主语,视情况需要而定。但更多的是抱着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并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是重心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讲,这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思维习惯的表现,中国人喜欢螺旋式的展开方式,先宣称主题之重要,继而进行反复的论述和强调,最后回归到主题:西方人喜欢直线形逻辑思维,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由此展开,或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后面的语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在一句含有时间、地点、事件的通知性的话语中,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是:我们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西方人的表达是:要进行的事件+地点+时间。例如,中国人习惯上说:我们明天早上去看姑妈,7:00在院子门口集合:西方人的表达是:Wewillmeetatthecourtyardgateat7O''clocktomorrowmorninginordertovisitouraunt。
翻译是传译两种相异的语言与文字,总需要将译者与被译者两方面的语言文字做一番深刻的研究,看中文与外文究竟有哪些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有文法上的、修辞上的.、习惯上的和表现手法上的,如:由于英语重句子的建构,英语句型多,尤其长句多。西方人习惯于使用“叠床架屋”式结构的长句子,在进行翻译时,都要关照到。
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活动中准确和流利的表达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冲破原文词义或句法结构的强制范畴,把原文精髓用规范、通顺的译文语言全息再现出来的过程。由于这样的译文不是原文的机械复制品,它往往需要创造性劳动,亦即语言艺术。而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理解翻译法以及对于原文用词、句法结构、叙述顺序等问题的恰到好处的处理上。由“直译”与“意译”引发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都不能不采用。没有哪一种译文是完全异化或完全归化的。在翻译过程中若能使二者相得益彰,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优良的学术传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的飞跃发展,对译学影响越来越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能忽略作品的比较美学价值,不拘泥于表层结构和形态,不注重译作语言质量的高下,现代翻译需要我们对译品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做出美学价值上的判断,以探索其审美本质和规律。
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而是把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仅要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还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
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可以拓展新的角度、新的方法,不再单纯评价译品的优劣高下,而是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使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需要长期下苦功夫才能真正学到手。译者的翻译能力的形成不能单靠学习理论知识、强化技巧训练,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双语功底及大量的翻译实践。
无论什么翻译,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交流的目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繁荣,在中国与国际各领域接轨日益加速的时代,为使翻译学得以更好的发展,在注意到中西语言文化思维差异性的同时,必须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在译学领域加强交流,跨越不同的传统与体系,进行中西译论体系间双向互补、借鉴和相互渗透,以达到中西译学的交融与共生。
篇7:语言思维差异与中西语境会话方式之比较
语言思维差异与中西语境会话方式之比较
语言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不同的文化观念、民族特性和语言思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言环境.根据文化语境理论和会话方式的划分理论可知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英美文化是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下的会话大多是高体贴会话方式,而低语境文化下的会话多属于高介入会话方式.两种会话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作 者:路红霞 LU Hong-xia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思维 语境 高介入会话方式 高体贴会话方式篇8:中西思维模式与语篇结构的对比研究
中西思维模式与语篇结构的对比研究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其思维模式迥然不同.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汉英民族的不同思维模式对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西思维模式的比较及对汉英语篇结构的对比,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文写作与交流中克服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
作 者:骆越虹 LUO Yue-hong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10(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思维模式 语言 语篇结构 对比研究篇9:探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品牌名称汉译的关联
探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品牌名称汉译的关联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无国界营销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商战模式,商业竞争不再仅仅基于产品的质量,而是慢慢渗入了品牌与文化的因素.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良好的品牌形象及其折射出的能为消费者文化心理所接受的`文化内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既然如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品牌名称翻译,就成为国外品牌进驻中国和中国品牌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作 者:赵晶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10)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10:从《围城》英译本看中西思维差异与话篇翻译中的衔接
从《围城》英译本看中西思维差异与话篇翻译中的衔接
本文选取<围城>中英文本作为对比语料,证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两个主要方面即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综合性与分析性造成了英汉语篇差异.结合对比分析,提出译者在翻译中要树立语篇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地道,连贯与流畅.
作 者:步婧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8 “”(29)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思维差异 语篇意识 衔接 翻译【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合集10篇)】相关文章:
创意思维对于影视编导的重要意义论文2023-03-28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2023-05-10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总结2023-02-06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2022-09-13
教师教学论文选题题目2024-01-19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林译村上在中国大陆2022-05-07
浅谈在牛津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023-04-27
梁启超的现代学术思想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之关系2022-05-06
论从云锦看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论文2022-05-07
心理语言学隐喻理解论文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