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2-05-07 12:07: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精选9篇))由网友“CaptainNJR”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大家!

浅谈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张颖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文件把“素质教育”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素质是什么?从现代教育角度来规范素质的概念,应该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结构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 质、情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自然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性品质、意向性 品质和个性品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精神素质、专业素质和自我意识。素质结构中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 影响,构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德、智 、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 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而审美教育对素质结构的整体形成与提高,对促进学生生动 活泼、全面地发展、对抽调国民素质,即对整个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篇2: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促使人形成特定阶级、集团所需要的政治意志、特定社会所设定的法制、道德等观念 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等教育。审美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 ,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 的伦理结构,而审美教育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

在所有的教育形态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最强,它所包含的内容,用康德的话说,属于“实践理 性”,而理性对于受教育者,则具有强制或半强制性质,具有律定个体的理性迫力,就其本质内涵或总体而言 它是一种刚性教育,与它相比,审美教育却是一种柔性教育。审美作为一种价值事实,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语),美使主体产生“直观自身”的愉悦,它给予人的心灵自由如 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一个审美的人,在令人沉醉、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美面前,是 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观照的。例如,我们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我们带领学生登上巍巍长城,或泛舟在 西子湖上,或徜徉于桂林山水间,面对祖国的锦绣大地,面对这令人神往的祖国山河美,那种油然而生爱国之 情还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观照吗?如果我们带领学生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面对革命先辈、志士仁 人的种种摧人泪下的悲壮美、崇高美,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的激动、仰慕、崇敬的情感体验是不需要任何人来 说教、强制灌输的。审美教育重在“以情动人”,它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中介 ,使外在的“他律”(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成为人自身内心的要求),使人的主体目的性符合 于最高的善,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厌恶丑,从而趋向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高尚。

人对于美尤如蜜蜂对花一样,天然肯有一种趋美冲动,这种趋美冲动甚至使得审美主体发生爱屋及乌的迁 移效应,即在审美的同时,连带接收与之有关的其他信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息)。刚性教育经过审美媒 介的柔性自理即把严肃的理性说孝籴马了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和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就会产生“寓教于 乐”的审美效应。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思想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契合 时,就会形成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会以此为动力,推动思想道德认识向思想道德行为转化。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信 仰作为一种美来追求并赋予深厚的情感时,他的道德信念才是坚定的、稳固的、不可动摇的,他的价值观、人 生观才是积极的、向上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所以,审美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篇3: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文化素养以及学习习惯、技能等的培养。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 、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教育任务的愉快完成,有利于智力开发,有利于结构的完善,有利于 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 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 究还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 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 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 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 背景。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 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 ,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审美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右脑的开发上。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认为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 为“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1〕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 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率的综合概括,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 、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2〕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 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然而,我国上前的教育,从小学 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是偏重于左脑的开发,忽视右脑的作用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热衷于填 鸭式、灌注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这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创造 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审美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审美教育是通过具体、生 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的审美活动中,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展开联想和想象,伴 随着情感体验,进行品味和理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这种以形象性为其主要特点的教育,对 于人的右脑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走出二维的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 富于想象力的人,聪明的人,善于开拓和创造的人。”〔3〕学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 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谈到美育的最终目的时说:“美育不应仅仅阗眼于美的领域,它还应对 智力的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落实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成熟。”审美心理结构与认识结构(智力 结构)、伦理结构成人的总体心理结构或文化心理结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变化 都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当然,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不能等同于智力结构的建构,而且,审美教育 也必须以一定的智力教育为基础为前提的,但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成熟必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成熟 。审美心理结构,立意地说,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 的协调统一。这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被李泽厚先生称之为“复杂的数学方程式”),首先要使人 们具有丰富的内在情感,而内在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只有通过对外部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和社会形式的把握才 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实现。所以,审美教育并不代替智力教育去“越俎代庖”,而是把“外部 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和社会形式”和主体的“内在情感”、想象、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协调统一”,形成一 种整体的东西,即一种结构,一种能力,或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感的两重性的形象思 维》一文中所说:“教育科学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 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吸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 能量。〔4〕关于这一点,我国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在1991年10月国家授于他最高荣誉奖时,他所说的 感谢他爱人蒋英同志的一段深情的话是最有力的证明:“(蒋英)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 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 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 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 蒋英同志。”〔5〕钱老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对科学的作用说得多么精辟透彻!我们借来说明审美教育 对智力结构的完善、对文化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了。

篇4: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人的体质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体质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和促进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质、 体能教育使大脑发育更完善、感官能力增强,它不断发展着心理的生理基础,而审美教育在这生理基础上,完 善着审美结构。促成理性人性的实现。

体质、体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魄,而强壮的体魄是通过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 健美的形式本身就是增强体质、体能的重要方面。古人有“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的说法,正是看到了美 的形式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 ,离不开对美的形式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的追求。――这“有意”就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 美标准等。一句话,审美修养提高了,就可帮助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自己的形体,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 康。

审美教育还可帮助提高体质、体能的水平和技艺。体育的技艺是多种因素协调配合的结果。协调的原则就 是按照美的规律塑美的形象,通过缺乏美的修养,就很难达到上述美。据说李宁从小喜欢绘画,经过刻苦学习他的绘画和体操技巧都有很大抽调。他说:“画画可以促进自己的体操运动,自己以前在体操训练中总有急躁 的毛病,自开始练画以后,屏声静气地悬臂运笔,刚柔相济的竹画法,以及有弹性的竹叶撇笔,都是体操中技 巧与艺术的结合。”〔6〕

心理教育,即心理素质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在他们中间存在 较多的心理障碍。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的目标,如品行行为、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发育等 ,往往忽视“隐性”目标――心理素质,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两个目标同时追求,统一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 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素质协调发展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内在要素。在如何教育学生的方法上,传统教育比较强 调说教式和管束式,主要靠讲道理和外部约束的方法使学生行为符合规范;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以心理学、行为 科学为依据,运用说服、熏陶、感染、激发内在需求、新生自主等方法去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正是通过这些 方法,将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上述“熏陶、感染、激发内在需求、尊重自主”的方法就浸透 了审美因素。

众所周一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世纪,将充满着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因此,未来的人必须有坚强的 意志,拼搏的精神与坚强的生存发展能力,必须有良好的稳固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未来人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 的条件。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就是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特别重视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 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对美的惊讶、赞赏和崇爱――这是人性态度的基础,舍此 ,人的文明素养的真正培育和形成便不可思议。”而且,我们要抓紧儿童与青少年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切莫错 过!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位教育家的忠告:“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 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学〔7〕。

〔1〕见《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94年第6期杨兆山、晓晨《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面面观――社 会各界走访调查综述》

〔2〕〔3〕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3期李范《审美教育与社会改革》

〔4〕转引自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

〔5〕见1991.10.20《解放日报》钱学森《感谢.怀念和心愿》

〔6〕见刘明于茂阳主编《美育导引》

〔7〕见李范编《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

篇5:电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电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电脑教育在素质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教育在其间担负着什么作用呢?

电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电脑文化,提高学生素质,使电脑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广大学生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三大部分:

⑴基础知识 :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电脑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知识等。

⑵相关软件的应用: 包括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

⑶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语言。由此而及的电脑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⑴观察能力: 能正确认知电脑设备的各部分及其结构特点的能力。

⑵记忆能力: 准确记住并再现电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的能力。

⑶操作能力: 十分熟练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电脑上机实践能力。

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归结为思维品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程序设计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程序设计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比如在累加程序和大量的赋值语句中使用了 S=S + 1 这一数学中无法成立的式子,以及经常使用的分治策略、最优策略和穷举策略都打破了以往的数学常规,极具新鲜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就是抽象思维。电脑教学中的程序设计就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电脑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比如在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中往往是从 1 、 2 、 3 、……等简单情况入手,归纳出解题的途径,总结抽象出规律,最后为电脑语言编程解决。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程序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远优于不会编程的人。

3 、有助于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电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电脑语言学习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运行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地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通过程序模块化的思维方式,习惯于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来逐个解决,久而久之,从根本上形成了良好的结构思维的品质。另外,由于电脑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因此在编程或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出错停机,只有等检查更正后再重新开始。这个反复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技能形成过程,其中既含心智技能因素又含动作技能因素。因此,完全可以认为,电脑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电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刚教会学生的技术也许明天就已是落后的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自己更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阅读电脑专业书籍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立于不败之地。

----------

从广度上看,电脑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电脑教学、电脑辅助教学、电脑辅助管理和电脑辅助学习四项。电脑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电脑知识,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操作电脑,以帮助学习其它学科知识。一些优秀的辅助学习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开发学生心智,专家学者对此早已达成共识,在实践运用中也有上佳的效果。另外,面对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落后局面,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启迪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在职业学校中普及电脑教育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让每位职校学生掌握“电脑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将影响到职校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生存。没有掌握“电脑能力”,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面对电脑手足无措;不会用电脑报税、定货、签合同,无法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在电话费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前无从下手;在浩如烟海的因特网信息中找不到亟需的信息等等。这就是省教委今年要求所有职教学生必须取得电脑等级证书,才能发给中专毕业证书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一些从事未来教育模式的专家学者均指出:进入 90 年代,“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美国信息学家尼葛洛庞帝和信息业巨子比尔・盖茨分别在《数字化生存》和《未来之路》中指出电脑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可见放弃电脑将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

现今的社会,完成和正在完成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与信息技术无关的职业将从 1970 年的 95 %,降到  年的 35 %,甚至更低。提高学生的电脑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大大增加学生将来的择业机会。

我校的学生,经过一学年的电脑的“电脑教育”,大都通过了国家(一级)电脑等级考试,部分通过国家(二级)电脑等级考试。除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学目标外,通过电脑教育,同学们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学习和思维方式明显改变,学习兴趣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将“电脑教学”向“电脑教育”推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6:电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电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电脑教育在素质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教育在其间担负着什么作用呢?

电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电脑文化,提高学生素质,使电脑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广大学生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三大部分:

⑴基础知识 :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电脑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知识等。

⑵相关软件的应用: 包括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

⑶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语言。由此而及的电脑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⑴观察能力: 能正确认知电脑设备的各部分及其结构特点的能力。

⑵记忆能力: 准确记住并再现电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的能力。

⑶操作能力: 十分熟练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电脑上机实践能力。

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归结为思维品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程序设计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程序设计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比如在累加程序和大量的赋值语句中使用了 S=S + 1 这一数学中无法成立的式子,以及经常使用的分治策略、最优策略和穷举策略都打破了以往的数学常规,极具新鲜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就是抽象思维。电脑教学中的程序设计就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电脑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比如在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中往往是从 1 、 2 、

[1] [2] [3]

篇7: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

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

佛教作为一般宗教,与艺术、审美具有天然亲和关系,而东渐后的佛教逐渐为本土文化所同化,变异为一种准宗教,与儒、道对立互补,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拉近了它与审美的关系.佛教与审美互相渗透,审美使中国佛教成为具有美感的宗教,中国佛教则带给古代中国诗学、美学一股活泼泼的.灵动之气,并最终影响了中国古代诗学、美学的风格与走向.

作 者:刘艳芬 LIU Yan-fen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刊 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1(6) 分类号:B948 B83-05 关键词:佛教   准宗教   审美   渗透   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篇8: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个发展”“三种本领”“两种能力”。为此,教师要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摆脱粉笔和黑板的束缚,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人类已经顺利跨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思考方式,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背景下,学校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领域必须进行大幅度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的呼声,是时代的需要。实践证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文尝试研究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供同行参考。

1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涉及到教育系统诸多因素的自我发展和更新。简言之,21世纪的教育改革就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注重以直接经验为中心,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可以说,当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按照目前的教育发展态势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的粉笔与黑板,积极使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并不是说使用了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就水到渠成了。要使传统教育真正走向现代教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譬如,很多学校虽然已经引入相当完备的硬件建设,将计算机列为必修课程,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偏好使用粉笔和黑板对学生进行授课,部分教师还不会利用教育技术制作PPT,这种现象必须予以改进。

毋庸置疑,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但不能不承认,教育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伴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来袭,新世纪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正视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利用教育技术加强素质教育效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话题。

2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体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个发展”

首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技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取得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由浏览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和话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其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就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个性,才能逐步发展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教师可以应用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点,从而使他们健全人格,走出自信的人生。

2.2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三种本领”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建构知识的能力,这是实现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合作。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如果不能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参与,那么,任何重大发明都不可能诞生。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出合作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发展合作能力构建平台。在课堂上应用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再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着力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注重开展发展性教学,从“知识―能力―情操”三个角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能力,帮助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2.3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种能力”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知识信息超速积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正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每个人要想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得长足发展,不仅要具备一般能力和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方能从容应对时代的挑战。现代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实现自身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教育信息高效率地传输,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进而吸收消化,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音频于一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进而培养起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摆脱粉笔和黑板的束缚,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视、听、触多个角度开展教学,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其次,教师要借助教育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

再次,教师还要利用网络技术创设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构建知识框架,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

3 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自身不仅发生着巨大变革,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也产生着影响。要搞好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王凯.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科协论坛,(3).

[2]曾斌.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15.

[3]吴永顺,李君兰.浅析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J].企业家天地,(12):227-228.

[4]张晓梅.论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教育功能[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182-183.

篇9: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关系论文

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关系论文

语文文本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片面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品词析句,口味鉴赏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从中去发现美、口味美,鉴赏美。如《赵州桥》一课,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紧抓住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以及中心词语“精美的图案”,结合书上插图、教学挂图和投影片上各种龙的图案,来口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形象生动。其中“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相互缠绕”等神形兼备的描写以及“吐”、“抵”、“游”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更是赋予这些石雕龙鲜活的生命力,千姿百态。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所表现出的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继而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创设情景,再现情境美。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说诗意,教师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再现情境,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内外。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剖析形象,追求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美好内心的情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品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在危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四、感情朗读,激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生产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离别时依恋、痛恨和内疚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深切的热爱祖国之情。同时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五、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了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站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凭着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口味。每当听一个学生读完,老师针对情况“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自悟地学习。

美文化习惯与高中英语教学

审美现代性与21世纪中国美学论文

《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浅议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审美观自我评价

谈风景画审美境界解析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浅谈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浅谈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精选9篇)】相关文章:

茶艺美学与合唱美学研究论文2022-05-06

美术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植论文2024-03-22

浅谈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22-11-14

美学原理阅读答案2022-07-22

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2022-11-18

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感知训练2023-02-14

心理流程和心理效应在高职审美教育中的运用2022-05-06

西洋管乐器萨克斯管审美价值论文2022-06-03

六年级美术教学计划2023-03-13

美术欣赏教学一二三的论文2023-10-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