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4-01-12 07:38:5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精选6篇)由网友“cnliujj”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篇1: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做为公共图书馆,它担负着收集和保存各类地方文献资料的重大任务,从某种角度上讲,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各类地方文献资料是否能得以很好的、全面系统的保存与延续流传。

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做为公共图书馆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的地方文献工作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点无庸置疑。然而,由于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很及时地对这项具有明显自身特点工作的工作形式、工作内容等情况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或多或少的忽视了从全国公共图书馆总体这个较高角度来审视各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状况,使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各地方公共图书馆具体地方文献工作的正常开展,急待解决。

一、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设置问题

在目前的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极不规律、统一。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有设立了地方文献工作机构的、也有未设立的,也有县级公共图书馆以专门人力来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与整个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正常发展。对此,有关部门很有必要结合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一个大致原则,比如省级公共图书馆必须设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来专门从事地方文献工作,市级公共图书馆亦必须设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或是具有一定规模(藏书量多少,所在城市的大小)的市级公共图书馆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专门从事地方文献工作,不具有一定规模的市级公共图书馆和各县级公共图书馆一般可设专人来从事地方文献工作,以及有关的地方文献大致工作内容。

二、地方文献的范围问题

多年来,对于地方文献的范围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从学术探讨的角度上讲,这自然是无可非议。然而,正是这些没有得到统一的理解和认识给各地图书馆带来了地方文献收集范围上的不统一。有的图书馆以文献资料内容是否反映地方情况为衡量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有的图书馆则将一些无关地方情况的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亦视为地方文献,观点不同,收集地方文献的范围也就不一致。由此造成了各地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建设上的混乱不一。是否有必要尽快的解决这一问题?是否有必要从图书馆的各种客观情况,从图书馆的收集保存、特别是提供利用等角度考虑,来制定一个大家(主指图书馆界)基本上都可以接受、而且又须共同遵守的地方文献范围呢?从近年来各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实际及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上的争论来看,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事实上,相当数量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理解与认识正在向“以文献资料内容是否反映地方情况为衡量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上统一,一些设立地方文献专藏的图书馆还依据这一观点对原有不大恰当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关键在于不能坐等有关理解与认识的逐步趋于统一,应尽可能早的制定一个要求大家统一遵守的原则来,解决有关问题,消除各地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藏书建设上存在的汇乱现象。

三、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问题

各类地方文献资料应当在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得到较好的保存。各地的出版机构及有关单位在出版或印发了地方文献资料之后,有向当地公共图书馆送交呈缴本的义务。然而,相当多的地方出版机构及有关单位并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为了比较全面的收集和保存各类地方文献资料,一些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常常要花去很大人力到有关的出版机构、机关单位访求联系,做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宣传工作。也有一部分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向地方政府领导部门打报告,讲明收集和保存地方文献资料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积极促使地方政府领导部门通过下发文件的形式,建立地方出版机构及有关机关单位向地方公共图书馆呈缴地方文献的制度。尽管如此,很多地方仍不能给该项工作以应有的、重视。

四、地方文献资料分类的统一问题

从某种角度上讲,地方文献资料工作属于一种专类文献资料工作。无论是从地方文献自身的各种特点还是从读者的实际需要来看,笼统使用通常的图书分类法(如《中图法》等)对地方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的确有着不尽适宜之处。对于那些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料单独加工整理的图 书馆书馆来说,尤其如此。一些图书馆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单独编制地方文献分类法(如首都图书馆),一些图书馆在本馆使用的图书分类法基础上,通过增删调整部分类目来改编出新的地方文献分类法(如开封市图书馆),一些图书馆采用在与普通图书馆相一致的分类号前加标特殊符号的方法,对地方文献与普通图书进行区别(如广东省图书馆),并将这些做法使用到具体的地方文献分类上作中,力图使地方文献的分类适应其自身特点、更方便对读者的'提供使用。这样,就形成了各地地方文献这一相同性质的专类文献资料工作在分类上的不统一状况。对于这种状况,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协调措施。比如,通过较深入广泛的调查了解与相应的理论论证,来判明是否确有必要对地方文献资料进行有别于一般图书文献资褂料分类的“单独”分类?如有必要,这个有别于一般分英法的地方文献分类法应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是在现在公共图书馆系统逐步趋于统一使用的《中图法》的基础上,对部分类目进行增删调整?还是通过充分考虑地方文献的各种特点去单独编制?使各级公共图书馆在类分地方文献资料时,所采用的分类法尽可能趋于统一。

五、地方文献的收藏布局问题

从保存和利用地方文献等角度考虑,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越完整、齐全越好。但是,由于经费、投入这项工作的人力及其它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一级地方公共图书馆都难以将属于地方文献的各类资料内容收集齐全。如何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如何使各类有保存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都能得以较好的收藏保存?这就需要考虑对地方文献合理收藏布局。从纵的角度讲,各省级地方公共图书馆主要全面收藏省级性质的各类不相同地方文献资料,面对国家级性质的有关文献资料(反映本省有关情况)、本省所属各市级性质的各类地方文献资料,依据各种各条件限制,去有选择的收藏,各市地方级公共图书馆主要全面收藏市级性质的各类地方文献资料,面对省级性质的地方文献资料(反映本市有关情况)、本市所属各县级性质等各类地方文献资料,依据各种条件限制,去有选择的收藏;各县级地方公共图书馆主要全面收藏县级(含县级以下)性质的各类地方文献资料,而对市级性质等地方文献资料(反映本县有关情况),依据各种条件所限,去有选择的收藏,从横的角度上讲,各省、市、县地方公共图书馆在征得居于本地域范围内的其它类型图书馆同意的前提下,依据各馆的原有藏书特点,对某些地方文献资料类型、某些价格昂贵的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做些“再分配”工作,以适当节省各图书馆用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有限的人力财力,避免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对某一类型或某一种地方文献资料的不必要重复收藏或缺藏。

〔出处〕 图书馆员 1990.(5)

篇2:地方文献事业与公共图书馆

地方文献事业与图书馆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众多类型的图书馆中,为何公共图书馆要把开展地方文献事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与方法是否与本馆常规资源建设完全相同?以上就是本文尝试探讨的问题。

1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的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可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如围绕地方事物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地方性文物的考古发掘、保管、研究、展览,以及对于地方信息的采访、编辑、制作、出版、播放等等,都属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由此角度看来,地方文献事业是一项跨行业的社会事业,尤其是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文物保护部门,以及地方报刊、广播电视部门,地方社科研究和文艺创作者,都在不同程度地从事着地方文献工作。

但是对于图书馆界而言,地方文献的狭义范围只包括地方文献传播过程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具体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校勘、纂集以及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适用的地方社会信息和地方史料。这实际上和图书馆常规工作的内容是完全相通的。

2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其他类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

2.1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档案工作的关系

档案工作与图书馆工作是姊妹行业,它们同样要收集、整理、保管,并向社会提供有关信息,只不过处理的文献形式、服务对象的范围、以及具体工作的手法略有不同而已。什么是档案?“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所谓地方档案,不过是在档案的内容方面加以地域的限定,而这一限定与地方文献的地域限定是基本一致的。从理论上讲,地方档案可以纳入地方文献的范畴,而且还应该是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档案工作,大体上分为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两大部分,与地方文献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文书档案这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地都有专业的档案工作系统,并由政府及有关部门颁布了档案的收缴和管理制度,所以地方档案的收集和保存,主要由专业档案部门来完成。但无论从档案工作的实践还是从相关的档案法规来看,对于全部地方档案,尤其是产生于民间的大批历史档案材料(如日记、账簿、个人或家庭影集、手稿、法律文书等)的收集,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地方博物馆和地方图书馆各自从文献和文物的角度去收集地方档案,尤其是分散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民间档案,还是大有必要的。

地方档案馆和地方图书馆同样从事收集、整理、保存并向社会提供地方文献的工作,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表现为分工协作的关系。

2.2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文物、博物、考古事业的关系

地方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本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各种不同性质的博物馆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方针、任务,有系统地陈列文物、模型、标本等展品,对人民进行爱国教育和乡土教育,丰富人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生活,并为促进生产、科研以及艺术创作提供资料和借鉴。

地方考古事业是通过考古发掘的手段去发现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并对这些实物史料进行研究,阐明本地方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进而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经过考古工作者发掘,并由博物馆收藏、陈列的实物史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文字、符号、形象为主要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写、刻、印、制等),记录有知识的各类载体,完全符合关于文献的国家标准。这些载体上的知识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并具有明显的重复使用价值,从而使我们可以肯定地确认它们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除古籍善本、金石拓片、书画照片和文书档案这些传统类型的文献外,文物中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刻石(碑、碣、幢、摩崖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镌铸文字的钟鼎、甲骨、简策、壁画、雕塑等,按照上述标准,同样可以称之为文献。但这一部分实物史料由于不易采集、不易流通,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由地方文博机关来收集、保管、研究和陈列。对于这一部分文献,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门以拓片或照片的复制形式投入流通。

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文博机关的任务主要是收集、研究、保管和陈列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地方文献。对于文献内容的传播,也只采用实物陈列的方式,其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种局部交叉的关系。

2.3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社科情报工作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主要指地方专业情报机构(如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等)所从事的二、三次文献的编制与报导。

广义上的地方社科情报工作并非地方专业情报机构一家所能够独立完成,而需由地方档案工作、图书文献工作、专业情报工作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合力完成。因而197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关于全面规划国家文献、图书馆和档案基础的世界科技情报系统大会和政府间会议认为:“必需把服务规划设想为国家情报系统,这个所谓国家情报系统主要是涉及全部学科领域里的文献,图书馆和档案的服务工作。”而地方社科情报系统同样如此。

地方社科研究和地方政府决策的需求,决定了地方情报工作必须具有地方特色。“各地区的社科机构的研究对象和各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所采取的种种对策无不受本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人口、教育、能源、生态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各地区的社科情报工作必须立足于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又有开发意义的问题,进行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直接为社科研究服务,为当地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科情报工作的基础,则是收集有地方特色的情报资料。在这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内的地方文献工作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跨行业的社会事业,但从情报工作的角度看来,所有的地方文献都是开展地方情报事业的基础资料。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情报所等社会机构都应是地方社科情报服务系统的子系统。

从社科情报工作的领域来看,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社科情报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却多了保存地方史料和开展乡土教育的职能;从地方文献工作的角度看,地方社科情报工作也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工作范围却超越了图书馆、档案馆等相对固定的社会机构,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功能也更强一些,二者的关系大部分是交叉的。

2.4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志编修工作的关系

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按其涉及的行政区域,可划为全国性的总志和地区性的通志、省府州县志和乡镇志;按其涉及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的志书和专业性的志书。

地方志是有关地方事物的百科全书。它“具有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可靠性等特征”。这和地方文献所具有的特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方志就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但它仅仅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不是全部的地方文献。修志时所使用的原材料完全是地方文献,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口头采访的零次文献。方志的编修是连续的,一部方志修成,若干年后又进行续修。编制新方志时,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要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原材料;一部方志修成,便是一部新的地方信息汇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又将其收入地方文献专藏,如此循环往复。二者之间,是一种相生相助的关系。

方志的编修虽然是连续的,但每一次编修却集中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期之内。而地方文献的收藏却需要采用持续不断的积累方式。因此,清代著名的目录学家章学诚极力主张各州县设立志科以收集和保管地方文献,以便“异日开局纂修”,并提出了收集和保管的范围、方法等。今日的图书馆地方文献机构,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篇3:地方文献事业与公共图书馆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地方文献工作与公共图书馆之间都存在着不解之缘。

其一,在各种图书馆类型中,惟有公共图书馆具有最鲜明的地域性,其机构分布覆盖了所有的行政区域,而各地的地方文献正是以行政区域作为最基本的判别和划分依据;

其二,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承担着各该地区文献保障的责任,而地方文献则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

其三,本地地方文献的大部分信息用户和信息生产源也都集中于本地区。 故而,开展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藏书系统是各该馆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馆藏特色,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只要经营得法,建成研究级甚至完整级的收藏体系应不是一件难事。

反之,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和其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则不具有开展本地区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例如,科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均不承担所在地区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同样,山东省图书馆也不会承担河北省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任务。若本地公共图书馆未能开展行之有效的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工作,除本地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遭受无可弥补的损失外,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亦将形成这方面的缺憾。因此,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开展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工作绝非可有可无之事,而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在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系统中,地方文献是重复建设率最低的品种。各地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几乎完全是迭加的关系。各地的地方文献资源之合,共同组成了一个足以和学科信息资源相匹敌的庞大系统。在今后的国家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中,地方文献与学科文献数量之比决不会再像以往各地方馆的纸本文献所表现出的那样悬殊。

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进程中,无论地方图书馆是否还承担有其他的分工与责任,它肯定要成为本地地方文献的采访、典藏和数据库资源建设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地方公共图书馆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将是全世界的信息用户;就本地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水平和读者服务能力而言,地方公共图书馆理应是头号权威。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地方图书馆在虚拟世界中的最高价值,非地方文献莫属。

4 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独特原则与方法

虽然地方文献藏书建设是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事业的一个子系统,但二者在目标与方法上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公共图书馆要在读者对象的公共性和藏书内容综合性的前提下去合理使用既定数额的经费,本馆藏书结构的不足部分则需要通过国家、地区整体化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工作则更近似于专门图书馆或资料中心的性质,是一个需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独立承担藏书建设责任的专门子系统。

考虑到地方文献专藏在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中的地位,各地方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的等级结构至少应设置在研究级,甚至完整级,对藏书建设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也要相对严格得多。

从文献源角度来看,公共图书馆藏书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只是相对而言,在通过期货方式订购文献时,漏采和误采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晰。而地方文献则不然,在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文献采集时,漏采现象固然应该努力避免;而一旦误采进了非地方文献,也决不能含混入藏。

地方文献藏书系统的采访对象,应该是所有存世的相关文献或相关文献的复制件,而不是藏书建设者感兴趣或是随机获得的局部文献。在具体的文献采访行为中,除地方特征外,文献价值是首要的判别标准,而出版地、出版期、文种、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出版发行方式等因素均居于次要地位。

从信息源的角度来看,地方文献的首要价值不在于个别的珍稀版本,而更多体现为文献内容的群体优势,即地方文献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地方文献藏书建设者就是要访求、发现、识别、占有那些个体的文献或信息,并利用这些断续的信息来锻造一条完整的链条,利用众多的个别文献,来组建一个完整的地方信息体系。

为了保证地方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性,在地方文献采访过程中,除了通过市场手段采集主题明显的地方文献单行本以外,还需要格外注意大量非地方文献中所隐含的地方文献因素,如某些与地方事物密切相关的章、节、目、表格、图片等。有时,为了某一点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因素,只要具有理想的效益价格比,就可以购买整部的文献。因为无论从本地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还是更大范围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而言,这种投资都是合算的。

大量的地方文献信息分散在正史、丛书、文集和各类文献之中。地方文献藏书建设者往往采用制作专题信息汇编的手段,将零散的地方文献信息按专题加以复制、编辑、加工,装订成册,系统入藏。例如,在二十五史纪、志、表、传各种文体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地方信息。首先是大量有关地方人物的传记,其次,地理(郡国、州郡、郡县、职方等)志反映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的沿革,食货志提供经济史料,河渠(沟洫)志提供了水利和水文资料,天文、五行、灾异等志反映了历史上发生过的天文现象和地震、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等等。分散在丛书中的地方文献专著更是不胜枚举,仅从《中国丛书综录》中就能分析出大量有用的地方史料。分析文集、笔记中的地方文献资料比较困难,除借助几种文集索引外,大部分需要爬梳原文。近现代文献中的地方文献信息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分析、编辑、结集入藏。将这些分散的文献信息集中起来,分门别类的揭示给读者,应该说是地方文献书目工作者的任务,但把这些文献的全文集中收入地方文献专藏,则应是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者的任务。当然,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势必需要深厚的目录学功底和强有力的信息加工能力。

鉴于地方文献藏书建设与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在目标、对象与等级之间存在的明显区别,一般而言,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原则与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在我国新的图书馆法和管理条例中,应明确规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在建立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地方文献专藏及其工作范围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出处〕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增刊

篇4: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的拳头产品

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的拳头产品

80年代的中后期,全国出现了一股“盛世修志”的热潮,大量的修志人员涌入图书馆,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利用率达到极致。而随着各省市方志编撰工作的基本完成,地方文献部门门可罗雀,一派冷清。有人说,地方文献主要为编书服务,仅此而已。这种看法显然低估了地方文献的价值。笔者认为,从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地方文献的收藏和服务,应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拳头产品,为此必须通过改革来开发这座“文化富矿”。

1 价值:区域竞争力的宝贵资源

史载,刘秀是我国第一个下令修志的皇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令南阳地方官编《南阳风俗传》,该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方志。隋炀帝大业年间,政府向全国发出诏令,拉开了政府主持、全国上下大规模修志的帷幕。从那时起至今,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地方志延续不断,成了世界文化长河中独放异采的珍宝。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赞方志是“博物之书”。当代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这样评价:“希腊的古代文化及至现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研究人类文明,必须研究中国的地方志。”

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地方文献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博和新。地方文献内容极其广泛,只要是地方范围的,无论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经济和文化,都是它撰述的对象,分门别类,广博而系统,是其博。史书记载过去,方志则记叙现状,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靠亲身调查而得,历史上流传了不少此类美谈,是其新。正因为如此,有人把地方文献比喻为“文化之矿”,具有极高的开采利用价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方文献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有专家指出,各地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板块文化的竞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人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观念、思路、行为、习惯,也就是人们的综合素质,说到底是由那“一方水土”,即板块文化养成的,由此决定了该地经济竞争的实力。江苏的苏南乡镇企业闻名全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与吴文化的养育有密切的关系。吴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湖塘星罗,泉井棋布,沟渠纵横,水网密织,水,渗透于吴文化的各个层面。由此衍生出吴地稻作文化、蚕桑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衣着文化,而水网提供的交通之便,又成就了吴地市镇文化、商业文化、民居文化等等,这种水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灵动性和重商传统,使苏南人在计划经济的封闭、僵化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率先走向市场,创造了苏南奇威特区文化孕育了讲速度、讲效率的深圳人,创造了童话般的深圳速度。既然板块文化是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那么,作为板块文化的载体地方文献,就理所当然地是区域竞争力的宝贵资源了。

对于这种宝贵资源,不同层次的人们会从不同的层面加以开发和利用。

对于当地各级领导来说,地方文献是进行重大决策的信息库。一些发达国家要求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或决策人必须系统地掌握该区域的全面情况,并对该城市的研究具有相当造诣。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正应是这样的知识系统的综合体。它既能反映一个区域的整体状况,又能反映微观诸方面的信息,能使决策者对所辖地区生态、地理、民俗、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众多因素进行历史和现实的综合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在我国,大到三峡工程的建设,小到一个企业上什么项目,都离不开这个信息库。

对于专家学者来说,地方文献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创造源泉。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共同现象,即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与此相伴随,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学等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其任务是寻求区域最佳发展方式,它涉及区域的自然资源、历史基础、人口、民俗、技术、市场、及管理机制等,其主要资料来源显然是地方文献。国外至今已有几百所大学的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从事这项研究,我国这项研究远远滞后,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图书馆提供地方文献的优良服务责无旁贷。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地方文献是他们创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重要工具。无锡县有一家红豆针织内衣厂,打出红豆牌名扬全国,就曾得益于地方文献。厂长周耀亭的家乡附近有一个顾山红豆院,院内有一棵距今1400多年的红豆树,相传为昭明太子手植,曾读过王维《相思》的周厂长,查阅了有关红豆的地方文献,得知:古代男人出征,女人在他临行前送上两粒红豆,以此祝福平安,寄托相思;红豆形为心脏,赠豆犹为两心终朝相依,心心相印。周耀亭遂以“红豆”命名针织内衣,意在把红豆代表的片片爱意织进针织内衣,洒向全中国、全世界。红豆牌果然一炮走红,畅销中外。桂林酿酒总厂根据《桂海虞衡志》开发出“瑞露贡酒”,获广西新产品百花奖,畅销市场。此类佳话不胜枚举,启示我们地方文献极富开采价值。

2 现状:备受冷落的宝藏

近年以文化环境吸引投资者的做法颇盛,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因此,在我们图书馆工作中,常常可见心急火燎的读者来查询有关丝绸节、陶磁节、“昨日江苏”等史料,当笔者建议他们去查询各地地方志时,他们共同的反映是:时间耗不起,精力吃不消。确实,难点首先在于一个数量巨大,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解放前的旧方志现存8264种,解放后的新编方志,到仅省、市、县志就可达3000种,如果加上各类专业志,总数可达四五千种,而每一种的概念绝不是一册而已,一种省方志多的可达上百卷,仅就一卷而言,省志字数多的达400万字以上,县方志字数平均为100万字以上。

而地方志只是地方文献收藏的一个重点。地方文献收藏的重点还包括:地方史料,包括地方社会史、经济史、革命史等,地方性报刊,地理资料以及地方人物传记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旺,记述各地山川、名胜、物产、建设成就类图书也大量出版。对这种状况有人赞之曰“卷帙浩繁”,那可真是一片信息的汪洋大海,不用说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就是专业人员也颇费时间和精力。这就难怪它备受冷落了。

而受到读者冷落的地方文献的收藏与服务,又往往会进而受到图书馆自身的冷落。虽然省图书馆工作条例把“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规定为图书馆六大职能之一,但真正把这项工作摆在应有位置并做出重大成就的图书馆,只有少数。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至今仍足无阵地、无目录、无专人的空白点。

地方文献开发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开发它,利用它,使它最大限度地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是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3 改革:电子化、系列化、特色化

那么,地方文献的收藏和服务怎样才能成为拳头产品呢?关键在于图书馆自身工作的改革。

一是内容特色化。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藏求博求全,几乎是一种共识。但实践证明,地方文献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实力再雄厚的图书馆也难以全面搜集,结果什么都想收,什么都是一鳞半爪。较为明智的做法是,实行经济学的“重者优先”的原则,收藏内容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所谓重点,就是选择那些与当前的经济文化建设关联度高的内容,选择那些历史积淀厚、社会影响大的文化板块,进行重点收藏和服务。笔者了解到,山东淄博图书馆确定以齐文化的收藏为重点,逐步形成特色,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作为江苏省馆的南京图书馆,我认为吴文化、维扬文化、古都文化等的收藏就是重点。在这个重点范围内,应当组织充足的人力、物力,力求搜罗无遗,求全求博,而不要平均地分散地使用力量。当然,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其他。在这个问题上,馆际分工协作的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省馆和各个市县馆如果都能明确一两个重点,联成网络就既有重点又有全面了。

二是书目编排系列化。卷帙浩繁而编排无序,是地方文献备受冷落的重要原因。为了克服这一障碍,编排系列化书目是一种有效方法。所谓系列化,就是化博为专,化大为小。在这方面不少编撰出版者已经作了有益探索。浙江青田县《青田县志》出版后,编撰者又把近百万字的县志浓缩成近两万字的乡土教材。江苏南京市志办,在出版《南京市志》的同时,编撰出版南京地方丛书50种,受到读者的欢迎。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与服务,也应向这方面努力,地方文献书目要做到,既有综合的,也有分类的,既有主题的,也有按学科编制的,甚至可以按不同的使用对象,干部、企业家、学生等,编制系列化书目,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读者千差万别的需求。

三是载体电子化。当前,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热的兴起,昭示着一个新世纪正向我们大步走来。人们已经不愿意沿袭遍访大小图书馆、在书库中用梯子爬上爬下、按目逐页查询资料的传统方法,通过电脑网络调阅各种数据库,或将光盘磁盘贮入电脑阅读各种资料,正在成为多数人获取资料的主要方式。地方文献也非走这条路不可。去年,我曾看到这样的广告:“一盘在手,看遍江苏”,《江苏大观》97版出版。原来是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江苏出版总社联合开发的光盘。这张巴掌大的光盘汇集了多幅精美画片,150万字最新信息,配有100多段解说和音乐资料,若出书大约需要七八卷之多,特别是其简便快捷的查阅方法和赏心悦目的视听效果,获得极好的社会效益。真是市场不等人,精明的文化人看准了市场商机捷足先登。我们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与服务也应尽快走这条路,使地方文献汇入电子时代,插上电子之翅,把上千万字的地方文献转换成巴掌大的光盘,把堆积成千上万卷地方文献的书库转换为地方文献数据库,这是时代的呼唤,读者的需求,也是使绵延数千年的地方文献永葆青春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 刘纬毅.中国地方志.新华出版社. 1991

2(美)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1

3 王友三.吴文化史丛.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处〕 图书情报论坛 (3)

篇5: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小册子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小册子整理

[摘 要] 阐述小册子的定义、特征,属地方文献的小册子在公共图书馆收藏的重要性及各种整理方法等。

1 小册子的定义

在国际上,小册子没有统一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指出:“篇幅较小,简单装订成册的非定期纸质出版物。……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统计的目的,规定除封面以外至少5页,至多48页的非定期出版物为‘小册子’,超过48页的为‘图书’。”

在我国,小册子也没有明确的定义。

石渤主编出版的《英汉―汉英文献信息词典》说:“48页以下并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

来新夏主编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中说:“篇幅小,页码小、装订简单的书。联合国教科文的规定, 49页以下的书称为小册子。”

为了适应文献工作现代化、标准化的需要,应对小册子的定义规范化。我认为,依据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小册子是正文有5-48页非连续刊行的纸质印刷文献。

2 小册子的特征

从以上的各种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册子具有如下特征:

(1)文献的载体是普通纸张。

(2)它的出版形式是印刷型而且装帧简单。

(3)它自成一体,不准备定期或不定期地出版下去。

(4)页码少。

(5)从内容形式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册小册子的内容或主题相对接近。如《广州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研讨会的论文,共34篇。另一种是每一册均有独立的内容或主题。如《广州伊斯兰教四十周年特刊》,《广州市东升儿童服装厂简介》,《90’羊城图书傅览会》等。

小册子的特征还有:出版及时、时效性强、形式大小不一、繁杂且数量庞大;有的甚至没有著录依据,如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时间等。

3 小册子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相应的整理方法

正是由于小册子的这些固有特点,给加工和管理带来许多麻烦。一般的无法也没有必要收藏。而我国在图书馆文献管理中,属地方文献的小册子却又没有独立的整理方法。如我馆在建馆初期,对有一定页数者,作普通图书整理;页数少者,则作废纸处理。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首先,小册子有别于普通图书,不能作为普通图书处理。狭义的普通图书是“用文字、图画或其它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张等形式的载体上并具有相当篇幅的文献。”现代普通图书有封面、书名页和正文。它的内容与其它文献相比,较为全面系统,成熟可靠,但一般出版周期较长,传递信息的速度较慢。如果把小册子作为普通图书处理,设想把只有5页的小册子看作1个独立的单位,给它一张条形码,一条款目、一个索书号、一个排架空间、……这样如何管理?如何支付人力?再则,由于许多小册子没有著录依据,过细的整理会白浪费力气。在另一方面,我认为,不少小册子具有收藏价值,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份,不重视小册子的整理是错误的。

4 小册子的各种整理方法

我曾对国内14所公共图书馆进行调查,获息小册子没有统一的整理方法。一般方法有:单册整理法、分组整理法等。

(1)单册整理法。这是把每种小册子均看作1种图书的整理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有首都图书馆、金陵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等。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把每种小册子作为普通图书处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全面揭示每种小册子;最大缺点是需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缺点上面已陈述)。

(2)分组整理法。这是把数种小册子按照某一共性集中起来,装订成1册,给予一个题名,看作1种图书的整理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有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这种方法有利于某一共性相近的小册子集中和排架,还较节省整理小册子的人力,这种方法适合于整理某一共性相近或概念范围较小的数种小册子,如上述《广州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研讨会的34篇论文;不适合于组合数种内容或主题不相近的小册子。如一份东方宾馆简介,由于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无法预计其共性下小册子的数量,因此在合订时,选用题名的概念范围往往较大,早早就归入了“服务业”的题名内,分类为F19,并被装订成册。而后到的东方宾馆简介也被分别装订在不同的合订本中,无法细分为“旅馆业”或更贴切的“东方宾馆”题名了。截止205月1日,我馆普通图书中属F19的已有341种。未来检索“东方宾馆”时,需在数百成千组的F19中搜索。因此,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集中内容或主题相近的小册子,也不利于检索。我馆在手工整理的条件下,曾采用分组法整理小册子。在整理时,只对前者采用装订,对后者只用袋子集中存放,以便日后重新组合。这种方法缓解了上述的矛盾,但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工作量大,不适宜人力少的条件;此外,每组只有一个题名,难以对组内各册实行逐一揭示,不利于检索。

其中分组整理法又可分为分类分组法、主题分组法、种次号分组法等。

①分类分组法。这是把数册学科内容相近的小册子集中装订成1组,看作1册图书的整理方法。因为图书馆一般采用分类的管理方法,分类分组法保持了与全局的一致性。这种方法组合的时候空间较少,另一缺点是不利于检索等待组合的小册子。

②主题分组法。这是把数册主题内容相近的小册子集中装订成1组,看作1册图书的整理方法。这种方法给组合的时候提供稍大的空间,符合读者的检索习惯。但这种方法也不利于检索等待组合的小册子。

③种次号分组法。这是把数册小册子按整理时的先后顺序集中装订成1组,看作1册图书的整理方法。这种方法无需等待组合,能及时整理小册子。但整组难以实行分类,与图书馆一般采用分类的管理方法不一致。

计算机的应用,为小册子的整理提供了各种手段。人们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结合的整理方法,以便于整理和检索。

5 我馆准备使用的整理方法

未来,我馆准备使用ILASII系统管理地方文献的小册子并选用主题分组法。整理程序大体如下:

(1)筛选。淘汰非地方文献和挑选出有保存价值者。

(2)按主题分别集中小册子。选出主题同属某一较小范围,又有一定数量的组成一组,经查重后装订成册。

(3)自定题名。

(4)分类。分类标准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则上每组只给一个分类号。

(5)编目。主要字段:

200 题名

300 一般附

517 其它题名

6-- 主题词分析块

690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905 馆藏信息

101 作品语种

例:一组《吴子复艺术展》、《詹天佑》、《洗星海生平简介》、《革命先驱杨殷》的小册子。数据输入如下:

200 10 @a广州地区人物

300 b`b` @a题名自定

300 b`b` @a本书由多种小册子合订组成。它们是:《吴子复艺术展》、《詹天佑》、《洗星海生平简介》、《革命先驱杨殷》。

517 1b` @a吴子复艺术展

517 16` @a詹天佑

517 1b` @a冼星海生平简介

517 1b` @a革命先驱杨殷

600 b`b` @a吴子复

600 b`b` @a詹天佑

600 b`b` @a冼星海

600 b`b` @杨殷

606 b`b` @a地方文献

690 b`b` @aK825

905 b`b` @aGT@fG825/(自动生成)@KA

101 o`b` @achi

(6)排架。参与普通图书排架。

上述MARK数据字段的设置,可根据整理的人力物力及每组小册子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517字段、6--主题词分析块和609字段。使用517字段可全面揭示组内各种小册子的题名,以满足主题检索需要;使用6--主题词分析块可从所需角度揭示组内各种小册子的主题,以满足主题检索需要;使用609字段可作各种分类参见,以满足分类检索需要。

在公共图书馆,人们越来越重视地方文献工作。地方文献的小册子的加工整理正朝着计算机管理、深层次整理和开发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同生,非书资料管理(第三版)[M].台湾:(出版社不详)

2 张爱芸,图书馆馆长手册[M].北京:专利出版社,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编辑部。中国大科全书 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出处〕 《图书馆论坛》.(3)

篇6:浅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与开发

我国公共图书馆一向有非常重视地方文献建设的传统,大多数省市图书馆,甚至县级图书馆,都把地方文献作为本馆藏书的重点,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地方文献搜集工作,努力建立起地方文献藏书保障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部1982年颁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图书馆应“搜集、整理、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与此同时,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政府的宣传部门均发出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明确规定凡本地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应缴送本地图书馆。这就为我国公共图书馆顺利开展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自身努力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湖南图书馆不仅系统地收藏了著名湘军将领曾国藩、左宗棠数千万字的奏稿、批犊、信扎、日记、诗文、湘军史料,还对80年代后出版的志书、年鉴、百科全书尽量搜罗齐全;甘肃省图书馆自1947年以来,竭50年之力,收藏西北地方文献14000多种,使之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西北地区文献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广东地方文献资料8.3万种,约30万册,基本形成了以孙中山文献、地方志、族谱为重点的特色的藏书系统。

我国公共图书馆不仅注重地方文献的征集和收藏,还特别注重地方文献的开发工作,如198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共收录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个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所收藏的1949年以前的地方志共8200余种,为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起了很大的作用。几十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也编制了大量的书目、索引、文摘、题录,编纂出版了资料汇编、文献综述、手册、年鉴、图集、名录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如武汉图书馆编制了《解放前武汉地区期刊目录》、《武汉图书馆馆藏(武汉志)参考资料草目》、《辛亥革命专题参考目录》、《武汉抗日史料目录》等;甘肃省图书馆编印了《西北地方文献索引》、《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丝绸之路文献叙录》等;首都图书馆持续不断地编印出版《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等;福建省图书馆编印了《馆藏福建省族谱目录》等;沈阳图书馆辑集出版《九一八事变历史图片集》等;湖南图书馆先后编纂出版了《湖南地方志中的少数民族资料》、《湖南青年运动史料选编丛书》、《湖南资料手册》、《当代湖南名人辞典》等等。

地方文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的文化和经济建设、地方志的纂修、地方剧目编定、地方人物资料整理、地方科学史研究、古籍整理、地方史料教育展览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80年代,全国掀起了盛世修志的高潮,大量的修志人员涌入图书馆,使地方文献的利用达到了高潮。如武汉图书馆为《武汉市志》、《武汉史志》、《湖北史志》、《楚剧志》等史志的编撰,为配合中山公园的改造、武汉抗洪抢险史料研究、武汉火灾史料的研究,《百年武汉》的摄制、清季外商在武汉投资研究、《大武汉旧影》、《武汉党史图说》、《武汉五四运动史》等书的编纂,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湖北省图书馆为黄鹤楼的重建、三峡工程建设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甘肃省图书馆为《西北灾荒史》(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提供490多种文献。这样的事例,每个公共图书馆都可以举出很多来。

随着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地方文献工作数据库建设也已经起步,如武汉图书馆的《馆藏地方文献数据库》、中山图书馆的《广东文献题录数据库》、四川省图书馆的《巴蜀文化数据库》、湖南图书馆的《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大连市图书馆的《大连地方企事业名录数据库》、《大连地方产品样本数据库》、辽宁省图书馆的《辽宁近当代作家数据库》、《东北图片数据库》等等,已先后建立并投入使用。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公共服务的论文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的论文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纲

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乡镇建设调研报告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的论文:人民团体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图书馆空间设计的论文

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路径的论文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精选6篇)】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促进特教学校特色建设论文2022-04-29

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古籍价值的实现途径分析的论文2023-08-19

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与服务发展研究论文2023-07-19

公共关系论文2023-05-15

统计学对地质工作的重要作用论文2023-04-30

大学生劳动关系管理研究论文2024-05-17

物业上半年工作计划2023-10-26

公共关系实务论文2022-11-28

不文明行为调查报告2023-06-13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