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集锦16篇)由网友“himazzzzz”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阅读推广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流服务之一。从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背景出发,着力分析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致力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并提出可以有效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相关举措,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途径。
关键词:精神文化建设;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标识,是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提升学校内在形象和潜在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即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园的传统历史文化,以及被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文化观、精神信仰等。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通过阅读可以自我反省,自我丰富,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开展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民意识的整体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据有关数据显示,以来,我国人均读书量在逐年的上升。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引进大量的数字文献也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的一个表现,相关数据显示,数字文献的点击量日益增多,而纸质版文献越来越少,阅读纸质版书籍的人也越来越少。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国民阅读量近年来呈现出稳定上升态势,出现这样态势的原因是由于国民本身意识到了阅读对于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识到要提升个人的素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在提升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需求。实际上,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国民的阅读量都有很高的关注度。近年来,随着阅读人数的增加,阅读也关系到了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进步,人们在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时,也要丰富和发展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丰富自身的阅读内容。当前,阅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潮流,人们不仅注重物质文化,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文化,因此,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同时也要推广图书馆阅读活动。
二、推广图书馆阅读活动与建设高校精神文化的联系
阅读推广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图书馆阅读推广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而阅读推广则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1.图书馆阅读推广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阅读推广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只有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下才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文化,只有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让学生自觉维护优秀的阅读环境,并保证了校园阅读文化的良好传承。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图书馆阅读是作为培养人才的最简单普遍的方式,也是大学生自觉主动获取知识最简单的方式,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学生获取知识、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即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而图书馆是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形式,促进各国政府之间讨论有关教育、科学和文化问题是联合国教材文组织最重视的问题,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重视和推广阅读,自成立以来,一直都在倡导和组织一些有关阅读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阅读得到交流,起到提高阅读量的作用,推动精神文化的建设,加强知识、阅读方面的交流与沟通。
2.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有助于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塑造
弘扬校园阅读文化的系统工程之一就是图书馆阅读活动的推广。作为阅读推广的主要部门,图书馆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从而保证阅读推广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高校的图书馆都存有大量资源,有着良好的阅读环境。除此之外,相比高校中的其他部门,图书馆具备专业化的指导性服务体系,可根据读者的阅读需要提供相应的文献,这种具备指导性的服务体系使读者阅读更为便捷[1]。
3.图书馆阅读推广对构建系统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影响
在校园文化活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多样化参与方式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但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大多千篇 一律,推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除了开展活动以外,还应多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讲座进行宣传,也可以举行相关的演讲比赛、捐书活动、图片浏览等活动。在举行图书阅读推广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变化,要推广有新颖的活动,不要重叠活动,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人力,并且起不到校园精神文化推广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凝神聚力,找出可行的点,找到推广阅读的机遇,创建全新的校园精神文化。
三、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可行途径
1.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发展
高校图书馆具备完善的体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校应通过建造阅读组织推广管理体系及资源的整合,集中塑造校园精神文化,都需要该体系的完善才得以实现。构建完善阅读组织推广管理体系,首先要采用全新的手段进行管理、促进和推动图书馆阅读活动,全方面的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图书馆阅读拥有很大的优势,是推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先导部门,在图书馆中开展相应的读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扩大开展活动的场地,充分利用好校园中的可利用资源,例如,教学楼、食堂、宿舍等进行宣传。在活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宣传工作。
2.营造精神文化发展基地
前期活动的宣传,整体设计出文艺、高雅、充满书香的气息,整体要营造出一种让人舒适的阅读环境。图书馆还要增加资源,增加可供学生阅读选择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书面材料。同时,建立相应的学生组织,让学生有组织有秩序的参加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来,参加到阅读推广活动中来。为推广图书阅读活动,宣传校园经典文化,传统文化,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时要多多交流,互相学习,在活动中不断的激发阅读的潜能。通过成立大学生阅读协会,扩大成员的范围,也可以适当的安排指导教师,从而让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更好的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也可以更好地推广校园阅读活动。
3.建设特色化的阅读推广服务场所
为了方便学生的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打破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局限,高校可以在除图书馆阅读室以外的场地设置方便学生阅读的场所[2]。例如,在学生公寓建立阅读室,这样可以更好的方便学生的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丰富图书馆藏书的内容,可以选择一些样本书,进行阅读、试读,积极推广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选择学生喜欢阅读的图书。只有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爱好得到满足,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有所提升,图书阅读推广活动才有意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可以顺利的进行。
4.加强读者交流,建立阅读交流栏
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同时,除了为学生提供方便的阅读场所,丰富的阅读内容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也可以在阅览室提供一些便利贴、纸笔、桌椅等,学生可以将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留言,可以坐在一起进行讨论,建立讨论区。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还可以推荐有意义、内容精彩的图书,丰富学生的阅读[3]。
5.发挥多元阅读优势
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已经由原来的书本转变到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上,更符合当今的社会节奏和生活方式。智能手机的普及,使通讯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交流媒介也在不断的拓宽,可以利用这一媒介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建设相应的网站,开发相应的APP,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等,更好地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品牌校园精神文化。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一个成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知识文化的获取,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之中要积极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向其渗透和介入积极向上的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必不可少的文化建设,推动图书阅读推广活动也是提升校园文化的一种方法,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推广图书阅读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我们在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推广,做到建设品牌校园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洁玲.高校文化建设中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3).
[2]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4).
[3]刘晓晔,刘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图书馆参与早期阅读推广的路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
篇2: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免费为大众提供服务,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己任,所以公共图书馆不仅具有公益性还具有服务性。基于图书馆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重要性,其建设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而中小型图书馆的基层服务功能则使其成为了各类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总之,不管是在公益性还是服务性方面,图书馆都在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从全方位满足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众对公共文化的认识等等。提供公共服务的途径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主要通过报纸、书籍、电视、文化活动等进行体现。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利用公共资源建立的,并且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满足公众文化、精神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体系,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其为人民服务的职能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不断地完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构建的、能够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具有政治意义的服务体系,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可小觑。想要更好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号召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加快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将先进的科学文化传播给广大民众,充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积极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想要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公共图书馆在国际图联中的定义为:通过国家、政府机关或社区组织建立或资助的图书馆,向每个社区成员开放,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提供,使社区成员平等的获取知识、信息资源,图书馆的存在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的,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图书馆内的公共设施将全部免费开饭,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真正实现了民众进入图书馆无障碍、零门槛,这也为图书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真正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只有充分肯定公共图书馆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既是信息资讯中心,也是文化资源宝库,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图书馆,因为图知识对人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让民众提高文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树立学习意识。政府建设免费图书馆是对公民纳税的回馈,也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公共图书馆比起盈利的图书馆,则更具有利国利民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既是传播知识的部门机构,也是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为社会、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建立公共图书馆对于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向人们传递文化知识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文化资源宝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需要、文化的产波载体,其提供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图书馆所起到的社会作用也是构建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公共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为公众提供了免费学习知识、接触文化的机会的同时,还能积极引导公民不断汲取知识、使民众了解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传播文化教化公民,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公共图书馆容纳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人们搜集资料的时候,促进知识的传播。另外,公共图书馆对于参观者的进入无门槛,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使每个公民都享受到图书馆带来的文化服务,提倡全民学习,引导公民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良好习惯,实现民众的终身学习。公共图书馆以其极大的包容性与便捷、开放式的服务,对于不同层次的公民不分贵贱地给予开放,提高了民众对图书馆的利用意识,促进了民众终身学习观念的建立,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推动了全民学习的浪潮。
(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提供这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为文化的传播机构,公共图书馆有别于其他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图书馆,是政府对公民纳税的反馈,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体现,通过建立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民提供获取文化教育的场所;作为公共事业机构,公共图书馆还肩负着普及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也为国民提供了一个培养自身文化素养的平台,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公民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在为民众提供学习文化途径的同时,也为民众提供者文化服务,保障了民众的文化权益,加强了基层文化建设,推动了基层文化服务的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知识获取、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最大程度的满足基层百姓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可以通过捐赠图书、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先到化的技术指导等方式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进行扶持,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而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较大的发展。
(三)实现资料共享
传递科学情报、实现资源共享也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图书馆具有系统、丰富、全面的图书资料、资源信息为从事科学情报的工作者们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科学情报的传递工作提供了便利。现代社会中,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公共图书馆以实现市场信息需求为导向,为科研立项、经济合作的`开展、技术的开发、成果的转让、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最重要的是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科学情报,这便体现了学术情报信息传递、共享的重要性。图书馆作为信息采集、加工、传递的重要机构,除了提供传统的借阅服务外,在网络信息时代,极高的传播效率、大量的数据传递,对于课题的开发与跟踪、文献资料的传递、文献与应用科技的转换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其存在的前提,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通过对各个中小型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建与整合,发挥中小型图书馆的功能,并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编目的方式,推进乡镇、街道的中小性图书馆的建设,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效能。
篇3: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农业科技服务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水平和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现有的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全适应当代农业的发展。本文重点探讨建立一种新型的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新型农业
引言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提升,使农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和农业从业者素质的提升上。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篇4: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1.1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现阶段农业先进县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才能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使科技成果的研制者、传播者、接受者能够融为一体。
1.2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下
尽管近年来推行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基本上将农业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责、权、利明确区分开来,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仍然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去应付各种行政事务,极大地分散了进行科技服务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各种服务机构、组织之间实行条块管理,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协作,人为设置了农业科技服务的障碍。
1.3基层农技推广依然薄弱
现阶段我国部分县市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人员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其基本处于半停业状态,在中西部部分地区问题突出。资金匮乏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很多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致使很多员工离职。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通畅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原因。
篇5: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2.1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和农村农民的交流
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主要研发力量,很多成果需要在大面积推广中进行检验和完善,农民也十分渴求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这2方面的人员交流太少,导致信息不畅。在新型消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应定期组织科技工作者进入乡间地头,了解农民最需要的技术,反馈上一批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
2.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农技的推广应用效果。传统的农民培训体制已经不能适用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机构,是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还需要创新农民教育形式,丰富和完善教育培训内容,从农民的生产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民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掌握情况,实行分批次、分阶段的培训手段。既要培养中高知识水平的农业科技带头人,更要重视广大农村青壮年的技能提升。
2.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资金来源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建立各种政府农业补贴的阳光运行机制,让政策的实惠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加大农村信贷的投入,结合每个县的具体情况,建立专门金融机构主导,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信贷体系,降低农村信贷成本;带动农户加大资金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让农户得到具体的现实实惠,更要让农户了解未来应用先进农技的效果和可能带来的收益提升,让农户在增加农业投入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2.4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农业科技快一秒投入使用,农户得到的实惠就多一点,以往的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流通不畅,科技工作者和农户的沟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技的使用。在构建新型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例如信息交流平台,专业技术交流QQ群、农业技术推广热线等,减少信息沟通中的壁垒,降低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成本。
2.5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稳定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队伍建设是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根本,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应本着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建立能上能下、可进可出、合理流动、积极勤奋的农技服务推广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和薪资管理制度。
3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型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体制机制、融资手段、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少雯.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高华.新形势下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37(6):1029-1034.
篇6: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1.1背最分析
随着多种智能终端以及物联网、网络社交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不同于传统存储的数据,它们显示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特征,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互联网界的巨大关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应。可以说,我们正步人一个创新和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界也不例外。3月,美国政府推出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并许诺投资2亿美元来推动大数据相关技术的研发。而我国也于206月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来构建大数据的核心发展、技术交流与数据平台共享,为政府提供战略性的建议。此外,近几年来,随着“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和“智慧社区”等相关学术概念的提出,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大量产生。目前,我国已有180个城市开始“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农场、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甚至智慧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托于大数据研究。可以说,大数据是打造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
对于图书馆来说,大数据、智慧城市一经提出,图书馆就立刻行动起来。21世纪初,芬兰的奥卢大学图书馆在Rotuaari项目中为读者提供一项名为“SmartLibrary”的服务,开创了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先河。自,中国台北市立图书馆借助RFID技术建立了智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第一次实现了手机移动智慧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提出了到在资源、服务、技术、馆员和读者5个元素打造出触手可及、灵活感知的“泛在智能图书馆”。
总之,大数据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对于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还将继续。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数据和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将继续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
1.2热度比较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以“图书馆”和“大数据”为篇名进行逻辑和运算检索,年限不限(检索日期为10月26日),检索期刊类型不限,共检索出533篇相关文献。其中,发表最早的是年第4期《图书与情报》上由杨海燕撰写的《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浅析》。而检索结果文献分布如下:2012年4篇、51篇、224篇、20250篇(未包含全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以后文献数据量进人一个爆炸式增长周期,这一时期占全部收录量的99%,说明大数据是近几年才成为图书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以“智慧图书馆”为篇名进行检索,年限不限(检索日期为年10月26日),检索期刊类型不限,共检索出171篇相关文献,最早是第7期《图书馆学刊》上由严栋撰写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检索结果文献分布如下:201篇、5篇、2012年12篇、2013年33篇、2069篇、2015年51篇(未包含全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相关文献进入一个稳步的增长期。
2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构
在大数据时代,为了满足读者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图书馆应通过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服务方式,实现24小时无间断的图书馆自助服务;要将信息资源进行跨时间空间传递,以人为中心,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图书馆的整个业务流程围绕着服务展开,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来满足读者;使读者无论身处何地何时,都可以不间断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为此,图书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自己的服务工作。
2.1观念转变
图书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图书馆政策的引导,而图书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图书馆政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进人大数据时代’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人驻’图书馆内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和变革。鉴于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传统的图书馆观念需要调整,而且图书馆政策也需要根据新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这就需要图书馆应将大数据和智慧图书馆的思维引人日常的工作与服务当中,转变服务观念,制定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建设大数据资源拓展与创新服务项目,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力争消除不和谐现象,从而实现图书馆从信息服务到数据服务、从知识服务到智慧服务的发展,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质的飞跃。
2.2馆舍优化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图书馆馆舍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建设赋予了更多的智能化内涵。因此,从20世纪开始,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的改建与扩建工程大范围地开展起来。通过改建与扩建,图书馆外部环境不仅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内部的基础建设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馆舍优化中,图书馆应从综合布线、馆藏布局、自动控制、功能划分、设备配置、消防安全、环境艺术等方面,综合考虑图书馆的智能化内容与设计原则,为读者提供高效、多功能、便利、舒适的空间环境。读者到图书馆不仅可以嗽淖柿,而且还可以进行休闲娱乐、解放身心,图书馆应给读者提供一个美好舒适的阅读环境。馆舍优化工作不是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图书馆,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的图书馆。通过智慧图书馆服务,用户可以在家中、办公室、火车站、飞机场等任何地点来浏览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高校图书馆、省市级图书馆,应打破原有的行政限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用新观念来服务于读者。
2.3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是图书馆提供各种服务的源泉。在大数据环境下,资源建设包含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数据资源建设,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大量、多类数据的占有、融合、挖掘、分析与利用。而文献信息资源包括传统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属于结构化的信息资源。数据资源是新兴资源,是目前图书馆还未完整收集、亟待建设的大量数据,如用户信息行为数据,其属于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是大数据资源建设的主体和难点。数据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互有包含、相互促进。
对于文献信息资源来说,除了要继续做好编目信息、数据库数据、网络资源信息等传统的资源外,图书馆还应扩大数据收录范围,以及提供地图、手稿、族谱、碑志、乐谱、音频、视频等文献下载,实现图书馆的知识扩展以及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只有进一步提供更多的资源,才能实现馆藏利用的最大化,让馆藏资源更多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而对于数据资源来说,图书馆应着重收集读者在图书馆的借阅行为、阅读习惯等相关数据,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在进行数据资源建设时,图书馆首先应该是累积与储存大量的、多类型的数据,为大数据做数字准备;其次应该借助数据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挖掘、甄别、组织、苏矣敕治鍪据背后的隐含信息,发现读者需求变化特点,寻找读者隐性诉求,预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趋势,指导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
2.4平台建设
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图书馆需要建立基于数据挖掘、处理、开发、整合、分析和利用的大数据平台,来提高图书馆的资源管理能力和精确服务水平,从而实现传统经验决策模式到依据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模式。在此大数据平台,图书馆可以依据所采集的读者海量数据信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智能抓取和关键词抽取等工作,来提高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水平。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读者的借阅记录、人馆信息、搜索记录来分析读者偏好、兴趣和需求,向读者推荐感兴趣的信息和内容等等。而通过对读者行为数据的挖掘,了解读者的行为模式,运用关系规则、时间序列、关联规则等方法,掌握相关资源、相关兴趣、读者习惯变化等情况,建立以数据资源需求意向分析为主导的数字化平台,进而推动用户需求的数据资源,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2.5馆员建设
大数据、智慧图书馆都是现在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图书馆需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习经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图书馆人员结构老化、人员专业覆盖面不全,因此,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是工作重点。有学者提出,到,美国面临150万个能掌握大数据应用分析方法的技术高管和分析师缺口,另欠缺19000个能深人分析数据的数据科学家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可以将本馆的工作人员根据学科背景和工作能力进行分类排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图书馆的实际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帮助图书馆员规划好职业生涯,让员工的工作能力与职业岗位的职责相符合,增加图书馆员的使命感与归属感,调动好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图书馆员个人人生目标与图书馆蓬勃发展的有机融合。
3结语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由资源型服务向知、型服务、智慧型服务发展过渡,智慧型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图书馆可以从馆藏数据中找出关联、发现规律、验证假设,预测读者服务的未来趋势和需求,从而实现智慧型服务。
篇7:电气自动化人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电气自动化人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成员------高职教育,在21世纪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学生人才的任务。特别是当前高职院校中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大众创新、全民创业”等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它挑起了高职院校中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技术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在最近十几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已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继续巩固高职教育的地位,我们在未来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要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中,存在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细致、不完善等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办法解决。同时,加强对整个高职教育就业服务体系问题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就业;高职教育;体系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职院校入学人数的逐年增加,其各自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设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建立满足高质量人才就业服务的综合体系,成为了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内研究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大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各领域内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国内的部分高职院校,其发展是由中职院校升级而成。很多传统的专业,如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教学方法、学生就业工作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中专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已经积极学习、效仿了当前国际领域内先进的教学改革模式,全面提升了自身办学的综合质量。但是,具有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人才就业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所建立的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其具体工作主要由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来承担,对于主管该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还是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对于各高校内各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指导工作还是很少。多数情况下,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就业服务体系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力量,主要还是中介机构和各大用人单位,但他们的力量还是很有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就业服务体系,政府部门要健全相关的法制制度,落实自己制定的就业政策。
二、电气自动化人才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经验、较强专业能力的高水平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及其它专业的毕业生,都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建立的这支教师就业指导队伍,可以采取海纳百川的形式,既可以是专兼职教师的组合,又可以是校内外教师的组合,教师队伍可以是多学科、跨系统的结合。为了能够组建出这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充分调动起本校内优秀教师的积极性,鼓励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老师,参与到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堂之中。通过相互的学习与交流,完善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时建立起合理地院系就业工作机制。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本专业的发展、本行业内的背景密切相关。院系内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老师、行政人员,都可以参与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建设中来。因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本专业的老师会更加了解他们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情况,同时也更加了解他们职业晋升的途径。如果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到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第二,要充实就业指导队伍的人才力量,多吸收和引入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在组织他们通过学习提升自我就业指导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帮助更多面临毕业的学生,提高自我就业的基本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可以把就业指导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相融合。其次,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发展与联系,建立优质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实习基地。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能服务于工厂或企业内的生产、建设、管理等岗位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这不仅要求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他们也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就这一点而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想符合社会人才的标准,需要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周密的设置,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建立起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实习场所、实训基地,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当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期间,他们就有机会学习到本专业前沿的技术知识,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选拔和培养具有潜质的优秀员工。
小结
总之,随着各大高职院校内课程设置的逐步完善,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会变得越来越密切。高职院校内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探索[J].才智,,(09).
[2]张乔.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7,(12).
[3]林俊.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服务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02).
[4]吴薇燕.微视角下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8,(03).
篇8: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优秀论文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优秀论文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免费为大众提供服务,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己任,所以公共图书馆不仅具有公益性还具有服务性。基于图书馆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重要性,其建设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而中小型图书馆的基层服务功能则使其成为了各类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总之,不管是在公益性还是服务性方面,图书馆都在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从全方位满足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众对公共文化的认识等等。提供公共服务的途径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主要通过报纸、书籍、电视、文化活动等进行体现。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利用公共资源建立的,并且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满足公众文化、精神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体系,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其为人民服务的职能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不断地完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构建的、能够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具有政治意义的服务体系,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可小觑。想要更好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号召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加快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将先进的科学文化传播给广大民众,充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积极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想要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公共图书馆在国际图联中的定义为:通过国家、政府机关或社区组织建立或资助的图书馆,向每个社区成员开放,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提供,使社区成员平等的获取知识、信息资源,图书馆的存在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的,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图书馆内的公共设施将全部免费开饭,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真正实现了民众进入图书馆无障碍、零门槛,这也为图书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真正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只有充分肯定公共图书馆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既是信息资讯中心,也是文化资源宝库,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图书馆,因为图知识对人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让民众提高文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树立学习意识。政府建设免费图书馆是对公民纳税的回馈,也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公共图书馆比起盈利的图书馆,则更具有利国利民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既是传播知识的部门机构,也是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为社会、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建立公共图书馆对于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向人们传递文化知识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文化资源宝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需要、文化的产波载体,其提供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图书馆所起到的社会作用也是构建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公共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为公众提供了免费学习知识、接触文化的机会的同时,还能积极引导公民不断汲取知识、使民众了解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传播文化教化公民,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公共图书馆容纳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人们搜集资料的时候,促进知识的传播。另外,公共图书馆对于参观者的进入无门槛,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使每个公民都享受到图书馆带来的文化服务,提倡全民学习,引导公民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良好习惯,实现民众的终身学习。公共图书馆以其极大的包容性与便捷、开放式的服务,对于不同层次的公民不分贵贱地给予开放,提高了民众对图书馆的利用意识,促进了民众终身学习观念的建立,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推动了全民学习的浪潮。
(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提供这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为文化的传播机构,公共图书馆有别于其他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图书馆,是政府对公民纳税的反馈,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体现,通过建立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民提供获取文化教育的场所;作为公共事业机构,公共图书馆还肩负着普及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也为国民提供了一个培养自身文化素养的平台,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公民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在为民众提供学习文化途径的同时,也为民众提供者文化服务,保障了民众的文化权益,加强了基层文化建设,推动了基层文化服务的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知识获取、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最大程度的满足基层百姓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可以通过捐赠图书、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先到化的技术指导等方式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进行扶持,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而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较大的发展。
(三)实现资料共享
传递科学情报、实现资源共享也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图书馆具有系统、丰富、全面的图书资料、资源信息为从事科学情报的工作者们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科学情报的传递工作提供了便利。现代社会中,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公共图书馆以实现市场信息需求为导向,为科研立项、经济合作的开展、技术的开发、成果的转让、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最重要的是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科学情报,这便体现了学术情报信息传递、共享的重要性。图书馆作为信息采集、加工、传递的重要机构,除了提供传统的借阅服务外,在网络信息时代,极高的传播效率、大量的数据传递,对于课题的开发与跟踪、文献资料的传递、文献与应用科技的转换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其存在的前提,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通过对各个中小型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建与整合,发挥中小型图书馆的功能,并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编目的方式,推进乡镇、街道的中小性图书馆的建设,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效能。
(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
随着人们生存压力的加大,人们在闲暇之余,选择到图书馆浏览书籍,也是放松心情的途径之一。图书馆作为人们放松心情、减缓压力、陶冶情操的重要学习场所与公共服务设施,对于人们精神生活影响不可小觑。所以,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例如文化展览、学术会议、知识讲座等等,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生活需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靠丰富的文化遗产,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自然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图书馆通过收集、整理历史书籍,对文化遗产进行管理,是对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同时图书馆还收藏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为民众提供了大量的外国文献资料,这对于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将展示中外文化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以方便民众阅读。人们可以通过对中外书籍的阅读,开拓视野、获取知识;通过书籍了解中外发展的历史,从而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五)促进学术科研的发展
公共图书馆容纳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实现了学术资源的整合,并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构建良好的服务网络,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各类图书馆有效结合,更方便人们搜集资料,查找需要的信息资源;通过现代化的图书管理设备,丰富学术科研信息的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平台。公共图书馆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现代化的网络设备,使读者快速查询到整合好的各类学术资料,还提供网上咨询服务,为读者解决疑难问题。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查找信息、资料的速度,特别是对于搞科研的人,提供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书籍,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科研的发展。
四、结语
公共图书馆最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重要的公共服务功能。特别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能够让广大人名群众平等地享受到借、读书服务,对于人们精神文化的丰富,资讯、知识的广泛传递,学术科研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于如何有效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加快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可以从推动立法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的推广、开展特色服务等方面来进行。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不仅对于公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9: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工业控制系统与传统IT系统相比,在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保密性等方面要求更高,同时,对系统安全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围绕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服务的服务能力、服务平台和支撑环境建设,设计并提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体系架构,进一步完善安全测评与加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以及信息安全咨询等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引言
随着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工业控制系统的逐渐开放,无线传感网络、移动信息互联、物联网技术、精准定位授时等信息技术,在能源、制造、化工、水利、交通等重要领域的控制系统中得到了深入的应用,工业控制系统与IT系统逐步实现了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但在企业综合效益提升的同时,工业控制系统也开始面临IT系统面临的木马攻击、病毒入侵和信息窃取等安全威胁,如果被敌对势力获取工业控制超级用户管理权限,对核心设施进行恶意攻击的话,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将会对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
目前,我国明确提出要做好重要工业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这也对信息安全保障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抵御外来攻击的能力,降低工业控制系统造成破坏的概率和可能性,以技术和管理手段改善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现状,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已经刻不容缓[2]。本文将围绕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等级保护测评、代码验证等核心环节,设计并提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体系架构,进一步完善安全测评与加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以及信息安全咨询等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1 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和服务的相关标准规范还在酝酿中,仅部分行业部门出台了试行的安全评估、测评等相关服务规范,整体安全服务工作还缺少依据[3]。综合工业控制系统的共性特点、安全需求,其需要的核心服务主要包括系统安全测评、代码检测与环境验证、系统建设与加固、人才培养、渗透测试和网络监测预警等服务,以及能提供技术支撑的功能平台[4]。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服务需求进行梳理,提出如下服务体系架构,该架构围绕专业化服务项目、服务平台和支撑环境建设展开,将为工控信息安全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组态化的解决方案。其中,服务项目是指服务机构或部门要具备的必须的技术能力和评估水平,服务平台是为相关服务开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功能性平台,支撑环境是为服务的有效性提供验证和基础运行的必要条件。
2 服务能力建设
2.1 内网监测与预警服务能力建设
根据工业控制系统内部构成情况,实现能够对内网非法入侵、恶意攻击、内常规网络木马、后门事件、常规蠕虫事件、僵尸网络事件、异常流量(端口流量、协议流量、IP流量等)事件进行监测预警的服务能力。
2.2 安全咨询与培训能力建设
信息安全咨询与培训能力建设包括对安全体系建设咨询、研究项目合作咨询、测评技术培训、系统安全体系培训等。通过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定期发布重要工业控制系统最新漏洞、脆弱性、病毒等信息,为提高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提供技术参考。同时,针对工业企业的现场管理流程和规范,对相关人员提供培训服务,主要从培训课程与实验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提升工业现场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构建信息安全知识体系。
2.3 系统建设与加固服务能力建设
以工业控制系统实际运行情况为基础,参照国际和国内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安全理论成果,为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出兼顾整体性、可操作性,并且融策略、组织、运作和技术为一体的安全解决方案。安全技术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工控信息系统等级对应的信息安全要求,建立一套可以满足和实现这些安全要求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包括适用的安全组织建设、安全策略建设和安全运行建设。安全管理措施与具体的安全要求相对应,在进行安全管理建设时,针对各系统现状和安全要求的差距选择安全管理措施中对应的安全管理手段。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与加固的总体目标是:采用等级化和体系化的设计方法,为工业企业订制一整套的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根据安全体系的要求进行安全规划,将安全体系中的各类安全措施进行打包,形成多个系列的解决方案,并落实安全实施项目规划和工作规划。
2.4 系统渗透测试服务能力建设
根据工业控制领域安全性需要,组织工业控制系统渗透性测试能力建设,以保障工业控制系统配置、系统漏洞、网络流量、网络信息定位等方面的安全。所涉及到的技术不仅仅包括传统网络安全渗透测试技术还有工业控制系统渗透测试技术,这些技术通过对传统技术框架的改进方式,实现对工业控制系统硬件、软件和协议的支持。
2.5 代码检测与环境验证服务能力建设
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性能指标进行检测,检验系统是否在连续性、实时性等方面满足工业要求,并提供稳定性验证服务以及实时性验证服务。
(1)稳定性验证服务。通过并发访问、单人多线登录、压力测试等方法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价,验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符合工业生产要求。
(2)实时性验证服务。通过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检测,对工业控制系统内传输数据的时间数量级进行记录和评估,根据本行业的工业生产标准,验证系统实时性是否能够满足生产要求。
2.6 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从工控安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等实验方面以及工控系统安全服务两方面培养高层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力争将实验室建成一流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实验室的优厚技术条件,进行实际演练,掌握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成为精通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尖端人才。同时与各工控安全权威机构联合,通过共同开发与研究项目的形式,利用工业控制系统模拟环境,提供项目的实验与开发环境,保证技术领先性,培养可以从事信息安全研究的专业队伍,为实现工业企业的信息安全保障输送高质量人才。
2.7 系统安全测评服务能力建设
测评服务能力是指为工业控制信息系统提供安全测评服务,集风险评估、等级保护测评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安全测评服务能力的建设,完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能力与手段,充实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相关资源库,在工控系统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和管理安全等方面,为系统应用和控制过程提供最优的安全尺度、安全层面、安全平台。
3 服务平台建设
服务平台是服务开展的重要技术环境,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工业控制领域信息安全服务体制,提升工业控制领域信息安全服务效能,信息安全测评验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工业控制安全领域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代码检测与环境验证子平台:通过为工业控制系统提供代码检测和环境验证等服务,将对工业控制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进行代码安全性验证,找出软件代码的潜在威胁所在,加以防护,提高软件应用的安全性。将代码检测和环境验证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实现工业控制系统PLC系统安全检测和嵌入式系统测试服务。
内网监控与预警子平台:对工业控制系统内部网络中的安全事件包括:恶意攻击、非法入侵、内网病毒、端口流量异常等进行监控,当安全事件发生时发出预警信息。
工控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平台:对测评、评估等服务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包括服务队伍建立、需求分析、资产识别、威胁分析和脆弱性识别等过程的管理,并可以通过内建的知识库为服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查询。
工控系统安全测评服务子平台:结合网络安全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漏洞挖掘、安全评估、扫描分析和管理体系评估等多种手段,建设对于工业控制系统提供专项安全测评、检测服务、风险评估等服务。
4 支撑环境建设
4.1 工控模拟实验模拟环境建设
工业控制系统模拟环境是根据工业控制系统现场实际情况搭建的仿真模拟测试环境,是开展安全技术理论研究、漏洞验证、渗透测试、代码测试环境验证以等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工具集研发的技术环境依托。模拟环境将以SCADA、DCS等为核心,结合无线、微波等网络技术,针对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现状,将搭建电力、水利、燃气等重要工业控制领域的模拟环境,为开展攻防实验、技术研究等奠定基础。
4.2 软硬件支撑环境
软硬件支撑环境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基础支撑环境,能够为模拟环境建设、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环境。软硬件基础环境主要包括基础网络环境、数据存储和服务系统和实现平台自身安全的防病毒、防入侵等安全措施。
5 结语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需求和目标特性,决定了安全服务提供方式要区别于传统的IT系统,非体系化的服务不仅收效甚微,还很有可能会对工业现场带来安全威胁。本文构建的服务体系围绕服务能力、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建设,面向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实现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服务的过程和类别进行体系化,为工业信息全测评、产品测试、工具研发和攻防实验等工作提供思路和依据,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参考思路。
篇10: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与过往情况不同的是,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各项基础工作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是就业教学方面的内容则是有待提升的。高校大学生在临近毕业阶段,需要积极的寻找工作机会,让自身的专业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不是被各种琐事困扰。现下的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时间,只是让学生在高校内部自由活动,严格限制其在外部寻找工作。同时,当学生毕业以后,则开始以各种手段驱逐学生,导致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出现了严重的混乱,这一点在今后必须严正的改善。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分析
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很多高校大学生,其在大三阶段就已经开始寻找工作机会了,同时很多人都拥有较多的能力,如果在一年的工作内有效积累经验,则会对自身后续的发展与竞争,增添较多的砝码。对于国内众多的高校而言,多数院校都不愿意为学生负责,把学生限制在高校内部,仅仅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外出现事端,而在毕业以后在,则希望学生尽快的离校,腾挪更多的空间,这种情况的长久存在,给国家人才建设和高校教育构成了严重的危机。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应具备以下内涵:
(一)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在相应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指导。例如,针对机电专业、土木专业等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应该由校方带领学生,在各个企业或者是相关的实习基地当中进行锻炼,将主观上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客观上的工作相互结合,适当的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的能力,而不是作为“一张白纸”的状态。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要具备客观上的功能。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高校虽然拥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可是相关的办公室基本上没有人存在,仅仅是挂牌而已。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少数教师将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进行分享,多数教师还是集中在理论上的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很难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近年来,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成为了一种摆设,学生对此的'反感程度不断的增加。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高校层面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倘若仅仅是在理论上完成培养,则根本达不到人才的供需平衡。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在多个层面上予以足够的努力。本文认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首先应该在高校层面上做出彻底的革新。
1.建设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成立实质上的就业指导部门,安排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例如,在就业指导教材方面,理论化的、无用的东西必须彻底的告别,应该让教师自行编写相关的就业指导内容,包括初入社会寻找工作的类型、如何在他乡生存、如何在工作过程中迅速融入环境等等,要交给学生最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在理论上分享。
2.学生在大三阶段寻找到就业机会以后,倘若校方无重要的情况,则应该充分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干预。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而不是将学生作为赚钱的工具。当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以后,校方可以予以积极的支持。绝大多数学生在大三就已经完成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本没必要长时间留校,这不仅耽误了学生的发展,还容易导致校方失去正确的教育机会。
(二)用人单位层面
就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本身而言,很多高校为了能够弥补之前的过失问题,开启了校企合作的模式。可是,大学生毕竟经验较少,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在基础上开展,难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再加上用人单位的某些不轨思想,对学生构成的威胁较为严重。所以,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当中,用人单位层面同样要得到积极的关注。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不要一味进行人才高消费,用人上坚持专业素质和能力第一,只要能满足就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就可以,不盲目攀比,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人才,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招纳不同层次的毕业生,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三、结语
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展开讨论,从已经得到的结果来看,部分高校开始有所转变,对学生提供的积极帮助增加,互相之间的矛盾有所减少。但是,有很多的高校,其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上,还是有待提升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介入力度,对高校的错误行为及各种隐患强化干预,甚至可以通过某些惩处措施来减少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马俊云,刘桂智等.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研究[J].图书馆建设,,(06).
[2]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与高校的责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05).
[3]张国权.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03).
篇11:公共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公共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离不开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档案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落实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入手,进一步阐述了公共档案馆参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档案馆;建设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公益性文化单位,既肩负着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责,又承担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利需求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公共档案馆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以及公共档案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公共档案馆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
公共档案馆是一种政府承办的公益性的文化单位,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社会信息档案查询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反映公共资源和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为公共群体提供服务实现公民的文化关怀和文化享有的公共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是践行这一举措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对象和目的
公共档案馆是档案馆的一种类型,最大的特征就是公共性。因此,公共档案馆就是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馆藏资源服务的机构,其服务对象就是全体公民。公共档案馆在满足公民对馆藏资源查询利用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播档案文化,进一步确立公众的文化权利。公众的文化权利的确立和行使,要求公共档案馆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并要参与到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因此,积极传播档案文化和维护公众的文化权利,是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公共档案馆服务的特性
公共档案馆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公共性与服务性。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内容是以档案资源供给为主,这种档案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在查询和利用工程中不会产生利益性竞争,公共档案馆无法通过市场效应来调节公众对档案的使用率,而公众也无法通过交易途径来谋得档案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从公共档案馆的确立和定位来看,公共档案馆服务的是全体公众而并非特定群体。因此,公共档案馆应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三)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原则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档案收藏的场所,它不仅是对政府和社会重大事情的记载,而且也记载了广大公众的普通历史事件,它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承载社会、国家及个人文化积累于一体的文化事业机构。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料是对历史的客观反应与公正表达,它揭示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现实写照,因此,公共档案馆的定位与性质决定了其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服务社会。
二、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会涉及到公共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展览馆、纪念馆、公共档案馆等部门或机构。缺少了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体系,公共档案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累、保存、沉淀,是其它任何部门都无法取代的,同时它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支撑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政府在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公共档案馆服务职能的发挥。
(二)有利于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
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档案馆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对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需求的满足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公共档案馆的建立与运行,不仅仅是政府设立的一个供广大人民群众查询和利用档案资源的服务机构,同时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服务大众的文化制度的形成,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行使。
(三)有利于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政府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而且也是促进公共档案馆发挥文化职能的中坚力量。因此,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必然会加大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也会制定并出台一些相关文件政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公共档案馆有效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三、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的融合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各个文化部门相互支持、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法定的公共事业文化单位,它既具有一般文化事业机构的共性,也具有属于其自身特色的专属属性。它与其它文化机构之间既存在关联,又存在不同。只有将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公共档案馆地位提升起来,才能够激发公共档案馆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服务能力。因此,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明确和规范各个文化部门的职责与权力,使公共档案馆能够与其它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同时要竭力打通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之间的隔阂,凝聚服务社会公众的文化合力。
(二)丰富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综合实力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档案馆藏资源使用的需求日益提升。然而,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我国很多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匮乏、内容与形式单一,馆藏结构不够合理,大多馆藏资源记录的都是政府政务工作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等。而那些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特色事务的记载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公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公共档案馆要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必须要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逐步贴近公众日常生活。其中公共档案馆要加强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建设,收集和完善公众户籍、婚姻、医疗等档案资料。同时还要建构与当地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如风景名胜、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既能够传承本土历史文化发展,又能够满足外地游客的文化需求。
(三)深化公共档案馆的服务举措
公共档案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公众对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满意度。然而,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相比,公共档案馆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如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节假日不对外开放、传统化办公模式等等。因此,公共档案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要改变原来的不便之处,在保证丰富多样的档案馆藏资源的同时,积极优化相关的服务举措。首先,政府部门要规划好公共档案馆的选址与建筑,要选择公众比较密集的生活休闲区,同时还要兼顾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的协调与设置,使某一区域能够满足公众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查询与利用。其次,要合理布局公共档案馆的内部陈设,依据档案分类规律的同时,也要兼顾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最后,要合理安排馆藏开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办公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公众的切实需求。
(四)提升公共档案馆队伍的综合素能
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公共档案馆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抓好馆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优化档案管理队伍,在提升专业档案管理素质的同时,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档案人才管理模式,即引进适合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增强档案管理实力;加强对已有管理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能。
参考文献:
[1]苏君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定位研究[J].档案建设,2013.5.
[2]周林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公共档案馆职责研究[J].档案学研究,.5.
篇12:读书沙龙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影响研究论文
读书沙龙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影响研究论文
读书沙龙,顾名思义,是有读书意愿的人组成的以读书为主题的注重面对面交流和互动分享的小团体阅读活动[1].在不同地区,对这类交流活动的称呼不同,国外称学习圈(studycircle)、读书俱乐部(reading club)等,国内大陆地区一般称读书沙龙、读书会、书友会等,港台地区大多称为读书会[2].近几年来,随着阅读推广工作在图书馆界受到日益重视,作为图书馆阅读推广重要举措之一的读书沙龙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也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支持。本文作者对高校图书馆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的目的、意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读者,作为高校文化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高校学生通过阅读吸取知识、培养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引导和教育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个人素质、成长成才的教育机构。读书沙龙,不仅是读者读书、交流的平台,也是图书馆开展阅读引导工作的有力阵地。
(一)读书沙龙是高校学生读者亟需的互动交流平台
年前,中国的《礼记·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表述。500 年前,人类就有聚团讨论文学的先例。当代,美国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研究显示,最受读者欢迎的阅读方式是在图书馆与他人分享阅读的经验和体会。
可见,由古至今,阅读中的互动交流对于读者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正处于迅速积累知识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读书是自我独立思考,交流则是将自我的思想意识放入群体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成熟,两者缺一不可。大学生也是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自我表达需求最强烈的一个群体。高校图书馆开展读书沙龙活动,既可以促进学生通过阅读来独立思考,也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既可以互相分享解答读书中的迷茫困惑,又可以促进精神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语言、思想的平台,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达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和语言表现力。
大学生是社会中情感和精神最容易产生迷茫和孤独感的群体,读书沙龙为学生提供了以书会友的机会,志同道合的伙伴聚集在一起,阅读、交流、分享心得,会让阅读焕发生机,也满足了青春期学生的归属需要,可视为阅读者的精神家园。
(二)读书沙龙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深度导读平台
所谓导读,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实任务的要求,主动地通过有力措施吸引和诱导读者,使其产生阅读行为[3].导读,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部分。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数量庞杂、未经筛选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充斥着高校学生的手机空间,大量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占领着高校学生的阅读时间。如何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提升学生对“深度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书的专注力,是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读书沙龙,可通过专题赏析、讨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通过经典书籍推荐来协助学生完成书籍筛选,可通过教师带领来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读书沙龙,是高校图书馆引导学生“深阅读”的重要平台,也是营造书香校园氛围的重要阵地。
(三)开展读书沙龙是高校图书馆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全媒体时代让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率大大降低,数字化阅读让年轻读者与图书馆及馆藏纸质图书渐行渐远,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树立行业竞争意识,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利用高校师资、学生群体等资源,主动为读者提供能够提高阅读水平的导读和知识互动平台,吸引读者回到图书馆,提升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升实体图书馆的存在价值.
二、影响高校图书馆读书沙龙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
全国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在组织各类的读书沙龙活动,效果参差不齐。具体说来,活动效果主要体现在读者的参与热情、活动现场氛围、参与者的收获、活动影响力、活动对阅读推广及校园阅读氛围的建立所起到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笔者分析,影响读书沙龙活动效果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读书沙龙的主题
沙龙主题是影响读者是否参与沙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而也是影响沙龙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组织者在沙龙主题的选择方面,一定要充分了解读者群的需求情况,同时结合校方及图书馆的阅读引导倾向,才能同时满足读者和图书馆的双方需求。不同的沙龙主题会聚集不同需求的读者群体,组织者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读者群的数量、特点、需求倾向,从而将读书沙龙活动开展得更具针对性。
(二)读书沙龙的形式
读书沙龙的阅读形式有会前阅读和会中阅读两种方式,会前阅读即参与者在参加沙龙之前各自阅读相关读物,沙龙现场以分享、交流为主;会中阅读即由带领人引导参与者现场阅读相关读物,分章节的阅读、解析、分享体会。主要交流形式是由带领人主持,读者自由分享交流,或者由主讲嘉宾主题分享之后自由交流互动。不同的沙龙形式需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进行不同的准备,不同的沙龙形式也吸引不同的读者群体。
(三)读书沙龙的规模
沙龙的效果受到规模的影响,如人少会增加交流的深度,也可能面临局促、“冷场”、个别读者操控局面等情况;人多会增加交流的广度,也可能面临交流不充分、话题不集中等情况。具体规模的大小,要根据沙龙主题、形式、组织方对活动的目的、期待等来把握。
(四)读书沙龙的场地氛围
一般读书沙龙场地不大,参与者围成圆圈而坐,环境舒适,带领人主持,参与者依次发言,也可适当打断、插话,内容也可延伸,轻松、自由的氛围有利于读者专心参与,带来更大收获。相反,如果场地过大或过小,氛围过于严肃、拘谨,或过于热情、激烈,会令读者产生压抑、焦虑、拘谨、亢奋等不利于阅读及思考的情绪,不利于沙龙活动的开展。
(五)读书沙龙的带领人
沙龙带领人,或称为主持人,是读书沙龙活动现场的控制者,也可称之为灵魂人物。带领人不仅要控制活动进展的节奏,还要对整个活动现场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控,对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突发情况有事前预估和现场应变处理能力。同时,作为读书沙龙的带领人,需要对沙龙主题和书籍内容、内涵有深入了解和独到见解,在活动过程中才能就书籍内容对读者的分享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对读者在读书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给予解答和引导。
读书沙龙开展的时间、频率、宣传力度等方面,也对活动效果有一定影响。如在学生重大考试备考阶段开展,开展频率太低或者太高,宣传力度不够等,都会影响活动效果。
三、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对读者的调查研究
读者是读书沙龙活动开展的主体,因而要开展有效的沙龙活动,必须对读者群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内容包括读者的数量、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兴趣、爱好、阅读习惯、阅读倾向、阅读时间、性格特点、对图书馆的需求、对沙龙活动的需求、期待,甚至读者的籍贯、宿舍区等各方面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只有深入地了解服务对象,才能做好服务工作。
(二)活动形式内容的多样化
在保持读书沙龙活动稳定运作、读者群相对稳固的前提下,形式和内容可以适当变化创新,活动的形式可以不仅仅拘泥于阅读讨论,可以开展书籍电影同赏、电影赏析、诗歌朗诵、文学作品演读等。活动场地可以拓展到室外,还可以开展网络读书沙龙,通过线上交流的形式避开实体交流的时间、空间限制。活动内容在读书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实事、热点话题,也可以将“真人图书馆”与读书沙龙结合起来。
(三)沙龙带领人的选择和培养
沙龙带领人是沙龙活动的关键人物,读书沙龙的主讲人更是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积累。笔者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图书馆开展的读书沙龙采取专业教师作为带领人的做法,由专业教师引领阅读、指导阅读、答疑解惑,效果非常好。此外,还可以招募对某些领域有强烈爱好、深入研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馆员和学生作为带领人,通过专业的主持、演讲、心理学等培训使其胜任沙龙带领人的工作,这样既可以维持读书沙龙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进一步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读书沙龙的热情。
(四)与社会阅读组织的合作
高校读书沙龙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学生,总体的年龄、学历、阅历都具有普遍相似性,而社会上的阅读组织成员囊括了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高校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组织合作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可以将社会各界的阅读人群带入高校,一方面为高校学生群体带来新思维新思路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实现了高校图书馆在全民阅读工作中的使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曹桂平。我国高校图书馆读书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1):44-50.
[2]王宇。公益性民间读书会及其与图书馆的合作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15(3):25-30.
[3]林运卓。图书馆导读方法与策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4]徐婕。基于公共图书馆读书沙龙构建问题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6):94-95.
篇13: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策略调查与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每天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新媒体阅读。例如,利用手机浏览新闻,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QQ等方式来关注好友的动态,利用各种社交平台和网络方式进行交流,并利用文字、图片和声音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生活。在这种形势之下,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呈现个性化和数字化的趋势。良好的新媒体阅读素养是实现有效阅读的重要前提,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该承担此责任。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阅读意识,笔者特意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对新媒体阅读的认知的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在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其对新技术及新方法的接收具有普遍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阅读的理解。
1 当前大学生新媒体阅读现状
当代大学生一天的资讯和互动,都是通过“新媒体阅读”实现的。 通过手机看新闻,通过微博关注身边好友的最新动向,登录各种社交网站或是社交工具与人群保持联络,用图片、文字在网络空间分享一天的生活。当代大学生们不断追求阅读载体的新媒体化和个性化,也追求阅读过程的共享,新媒体是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空间。此次关于大学生对新媒体阅读的认知的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620份,收到54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211人占39.07%,女生329人占60.93%。
在对大学生认知新媒体阅读及是否拥有微博的调查中(见表1),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知道新媒体阅读,并且有70%多的学生拥有个人微博。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已经基本普及。广大学生获取信息资讯的方式不断在改变,新媒体的信息量大这一特点更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通过手机打发像等车、等人这样琐碎的时间,看看短信,上网浏览网页,与好友聊QQ,分享一下身边的新鲜事情,这些已经基本与当代大学生形影不离。通过表2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占58.89%),对于手机的使用主要集中于打电话、发短信、上网、浏览网页。
新媒体因为它的携带便捷,信息量大,而且具有实时性已经成为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逐渐替代着旧媒体。广大学生可利用新媒体浏览想了解的信息、知识,阅读自己想看的图书、杂志。从表4中可以看出通过网络及手机进行阅读的比例占到了47.78%,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学生在利用各类新媒体进行着阅读。他们通常每天阅读的时间大部分为2小时以内,占64.82%。
网络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利用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视频聊天,拓展了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满足了大学生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那么大学生上网期间主要在做什么事呢?从表5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在利用QQ、MSN、飞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交流或在站浏览网络新闻。
2 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作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更是使用新媒体阅读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广大学生对于网络阅读的认可度很高,他们对于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阅读的主要目的便是获取信息与知识(占48.89%),因为他们认为通过新媒体进行网络阅读方便查找且获取快捷(占71.85)、信息量大(占56.48)、资源种类繁多(占56.11)(见表6)。
对于未来生活中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阅读及多元化阅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可其重要性(见表7)。
随着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他们对新媒体阅读越来越重视,各信息资源建设机构同样在加强这一领域的开发。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也需要逐步实现网络化和多元化,准确掌握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及时优化各种阅读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新媒体的阅读平台,将传统阅读方式和新媒体阅读结合起来,在新媒体的辅助下,引导他们进行更好的阅读,从而帮助大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塑造健全人格。
篇14: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策略调查与研究论文
3.1 抓住大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实现阅读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新媒体的阅读环境中,大学生的阅读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从“阅读”到“悦读”的变化,所以,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新媒体阅读推广时,一定要抓住大学生阅读心理的变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学校和家长升学教育的压力之下,很多学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1]。如今,我国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新奇有趣的文字和音像制品,在满足大学生猎奇心理的同时,还能让他们不用背负升学压力,轻松获得休闲享受。在学习上,通过百度、谷歌和维基百科等搜索平台,可以轻松获取知识和答案,使得大学生不再愿意采用过去的读书方式来进行阅读,更加推崇能够享受到乐趣的“悦读”方式,表明他们的阅读价值观已经实现了从苦到乐的转变[2]。所以,高校在进行新媒体阅读推广时,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宣传的重点放在阅读乐趣之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环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切记不要采用命令式的阅读,例如“大学生必读书目”等都是不可取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弄巧成拙。
3.2 与传统的阅读推广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传统阅读优势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确实为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并获得了不错的推广效果,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传统阅读推广方式的优势。如果能将这两种阅读推广的方式结合起来,就能充分发挥出这两种宣传方式各自的优势,实现宣传效果的最优化。这种推广方式的效果已经在景德镇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我院图书馆在年底开始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3]。在由校团委和图书馆共同主办的经典古乐的文化活动中,我院邀请了一位当地研究古乐的知名学者作为主讲人。在前期的'宣传活动中,我院采用传统的宣传展板和海报等方式,对我国古乐的基本常识和经典的古乐曲进行了简单介绍。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古乐文化,我院图书馆精心选择了一些比较经典的古乐演奏视频,利用多媒体和LED屏幕进行播放。当视频中优雅、古典和具有诗意的意境通过投影仪和LED等方式展现出来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4]。通过这种多媒体的宣传方式,引起了学生对中国古乐文化的兴趣,有很多人开始认真阅读展板和海报上的基本介绍,还有很多学生开始利用手机搜寻相关的资料,或者查找相关的书籍。在这次古乐文化讲座宣传的过程中,我院就将现代化的推广方式和传统的方式完美结合在了一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听讲座的学生人数增加、相关书籍借出增多之外,充分展示了我国古典文化的吸引力,在校园内掀起了一阵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潮。
3.3 充分发挥图书馆引导学生进行热点阅读的影响力
高校图书馆在利用新媒体进行阅读推广时要抓住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但是这并不表示要抛弃图书馆宣传的职责,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还要坚持最基本的原则,对学生的阅读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有一些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新媒体移动阅读时,就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以休闲和娱乐为主的内容,但是在笔者看来,图书馆的优势服务并不在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信息上,因为这些信息在很多网站上都有,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对应的客户端就能随时获得相关信息,如果图书馆选择这种内容进行阅读推广,根本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笔者认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在契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还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优势,针对他们关心时事的特点,策划相对应的阅读主体活动。例如,我院图书馆在利用新媒体进行阅读推广时,除了传统“经典馆藏推荐书目”等活动之外,还设置了“馆长推荐”的特别栏目,其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一些展开,然后根据现有的馆藏资源,进行一次专题推荐,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5]。学生只需点击“馆长推荐”栏目,就可以了解到最新和历史的专题内容,并根据馆藏的图书资源和馆长推荐的相关书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其中有很多专题都取得了比较好的阅读效果,比如说“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症书目”“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奥运会精彩瞬间剪影”等专题。在笔者看来,我院图书馆这种和时代热点结合起来的阅读推广活动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既满足大学生阅读的实际需求,又能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竞争优势。当然,这种阅读推广的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发挥其阵地作用。
3.4 注重开发校园文化特色,充分宣传学校的个性文化
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利用新媒体进行阅读推广活动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利用卓越、亚马孙、当当、新浪、京东、豆瓣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本地和校园内部的网络资源,开展特色阅读活动的宣传。在这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北京大学,在北大图书馆内,有一个具有北大特色的特别馆藏,被称之为“北大博文”。严格来说,它不能算是阅读推广的方式,但是和其他高校的阅读推广活动相比,它所起到的阅读推广效果却更加显著。在“北大博文”这个特别的馆藏推荐中,主要的内容就是北大的校园历史、名人传记、相关的科研活动以及和校园生活相关的书籍。之所以会建立这个特别馆藏,就是因为北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向学生提供阅读服务时,发现以上几方面的图书资料特别受到学生喜爱,借阅记录非常多,甚至还受到很多外校学生的欢迎[6]。在此基础上,北大图书馆对目前散见于网络的北大师生在个人或团体博客及各种非正式网络资源上发表的与北大有关的内容做了初步的调查,发现这些内容与正式出版的同类内容比较,与北大生活的现实相关度更高,形式也更加灵活和随意。尤其是一些北大校友对母校生活的各种回忆和评点,因为其中饱含北大学子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更容易打动学生。在这次调查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保存非正式网络平台上与北大相关的阅读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所以建立了“北大博文”[7]。笔者通过点击其相关网站,发现其中“人文时事”和“燕园论学”等栏目的更新非常频繁。通过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这种阅读推广在新媒体阅读推广中也非常适用,其他高校可以借鉴北京大学的经验,将本校的图书馆馆藏和网络资源联合起来,在进行新媒体的阅读推广活动中,突出学校自身的文化特点,才能体现别具一格的本校文化特色,才会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4 结语
每个时代其阅读的方式及媒介都在发生着变化,无须去说简牍甲骨之劣势,亦无须去论纸质电子之优良。适应时代的发展,选择当代读者最乐意接受的方式去建设,这才是图书馆人应该为之之事。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综合阅读推广,体现别具一格的本校文化特色,才会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利用网络新媒体推广这些网络原生资源也能够传播校园的历史文化,提升校园的人文气息,营造有利于阅读的环境氛围。
篇1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全民阅读环境建设论文
1.1制度保障
全民阅读环境是十分抽象的,很难通过纪实的手法来给予描述。但作为个体,却能通过考察身边的人和事来感悟到这种环境的存在。为此,全民阅读环境的构建首先依赖于个体的参与,以及通过良好舆论氛围和外部激励来形成若干个体叠加后整体效应的形成。因此,这里就需要制度来作为保障。
(1)稳定性。稳定性方面依赖于制度的连续性和长久性,且不因地方政府换届而改变。关于这一点十分必然,毕竟作为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度,仍依赖于基层政府公权力的作为。
(2)激励性。这一方面体现为制度的鼓励性,特别对于那些热爱读书的先进代表,应通过给予适当激励来引导和鼓励区域内其他民众以其为榜样共同进行参与。
1.2组织推动
组织推动可理解为,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职能发挥,以及新时期工作模式的创新,来切实推动全民阅读环境的形成。具体阐述如下:
(1)公共图书馆。从层次来划分,公共图书馆可以分为地级市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从构建全民阅读环境的重点和难点来看,应是在县级图书馆层面上。毕竟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农业人口的精神面貌和素质。而激发起他们的阅读热情,便是提高农业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2)社区阅览室。从目前诸多文献的阐述中可以发现,对于社区阅览室的重要性并没有被部分同行所强调。实则不然,顺应当前的社会管理趋势,应突出社区阅览室在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上的作用,可以根据社区居住人口的职业、年龄等方面特征,创建图书内容有针对性的社区阅览室。
1.3监督促进
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不仅需要民众逐渐形成自觉意识,还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此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因此,在促进这种保障演变为长效机制的要求下,需要借助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从现阶段开展的践行群众路线活动中,也要求主管部门需要下基层深入了解基层服务部门的心声,从而能在制度和组织上给予更加充分的监督和保障。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全民阅读环境构建的路径指向。
篇1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全民阅读环境建设论文
2.1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尽管从字面上来理解“全民阅读环境”似乎体现为同质性环境特征,但我国现实决定了需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形成非均衡态的环境构建模式。诸如,在沿海发达地区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在历史上也受到西方人文环境的熏陶,因此在形成全民阅读环境时较为容易。然而对于中西部广大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仍是头等大事,从而在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上必然面临较大阻力。
2.2增强服务体系制度保障
在增强服务体系制度保障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优化阅读物结构的长效机制,并根据区域生产、生活的需要,引进具有现实作用的读物;二是建立鼓励阅读的制度,从而通过量化指标的评价,来奖励先进个人和集体;三是建立完善的财政经费保障制度。而实践表明,目前在第二和第三项上做得还不够,特别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需要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工夫。
2.3强化服务体系组织推动
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区阅览室是构建全民阅读环境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在服务类型和服务对象上进行优化。对于前者而言,可以拓展电子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模式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相融合,能够更加适合那些工作、生活节奏快的人群;在服务对象上,应关注农村人口的需要,他们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急需农业科技读本,从而在书籍结构上就可以对此进行优化。
2.4完善服务体系监督职能
上文已多次强调了监督职能的重要性,实现全民阅读环境应是一种长期的自发形态。而在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着浮躁情绪的状况下,先期工作重点仍在于制度保障和组织推进。因此,监督职能的发挥,可以借助收集民众意见以及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检查监督评比来进行。
【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集锦16篇)】相关文章:
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2022-10-10
农村论文2024-01-25
科技年终工作总结2023-01-06
科技工作总结字2022-12-25
三农论文2022-10-08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本地化困境与完善建议论文2022-11-03
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教育考察的报告2022-08-27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创新趋势论文2022-06-16
科技年度工作总结2023-06-25
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