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传统节日(整理10篇)由网友“小木桩”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苗族的传统节日,欢迎阅读!
篇1:苗族的传统节日作文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
赶秋节的活动
赶秋为湘西苗族人民的大型喜庆传统节日。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多达万人以上,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人们唱苗,吹唢呐、舞狮子、打花鼓、打猴儿鼓、上刀梯、荡八人秋,热闹异常。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l一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
赶秋的由来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篇2: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薪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 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民风民俗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篇3:苗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
每年古历六月二十五日或七月十三日,雷公山区一带的苗族人民都欢度一年一度“脑戛列”或“脑戛先”(吃新节),且以各种活动热烈庆祝,昼歌夜舞,人山人海,不亚于过苗年。
为什么苗族人民隆重欢度吃新节?传说远古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T嚆(雷公)的谷子国才有谷子。生活在世间的人只好在深山老林里打野兽、猎飞禽、摘野果、野菜度日,日子过得很苦。为了得谷种,住在南天门下的苗族祖先T先、老里动尽脑子,想尽办法苦苦思索,T里灵机一动,给T先出个主意:世间地广物博,珍禽异兽多。煮先脑子开窍,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与T嚆调换得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木板仓库里,等开春播种。没想到一天晚上,手杆很长很长的尼者(耗子)于攀着天边边,借着灯光,踩着石堆,不停地舂着蕨粑根,一时不小心,碰了天灯,恰恰掉落到木板仓库顶上,顿时谷仓起了火,越烧越大,无法扑灭。谷子在仓里乱蹦乱闯,最后乘着火烟飞上天,跑回T嚆家去了。
花很大代价换来的谷种跑了,T先很苦恼。想来想去,决定重找T嚆,请他劝回谷种。哪知T嚆死活不认帐。硬讲谷种没上天。T先耐心劝说,把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T嚆还是不承认。没法子只好再拿珍禽异兽去换谷种。不通情理的T嚆仍死活不答应。T先连续九天九夜苦思苦想,想出了一条妙计;等谷子成熟时候,派一只狗到谷田里去打几个滚,让谷种粘在狗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正要出发时,T先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狗因心情太急,走到南天门下,不小心绊倒石头,跌了一跤,打了好几个滚,待起来时,却把T先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狗跑到一块禾穗只有五寸长的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T嚆得知了派狗取谷种的消息,早派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把守在桥头,当狗回到天桥时,被打落天河里,武士们都以为天河宽,深得没底,狗只有死路一条,量它有十二条命也泅不过河回去,谷粒也早被水冲洗光了。这样一想,都乐哈哈地向T嚆报功领赏去了。但万万没想到,狗会泅水,落入天河后把尾巴高高地翘在水面上,然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泅过了天河,回到了人间。尾巴上恰恰还粘有九颗谷种。
有了谷种,T先欢喜不得了,便把原先准备拿去换回谷种的珍禽异兽杀给狗吃,以作酬劳。同时,犁田播种。他用山坳做牛轭,山岭做犁腿,岩山做犁柱,石头做犁脚,山头做犁把,捉来旋风做犁索,架着犀牛,犁东又耙西,犁了九天九夜,犁遍了天下旮旮旯旯。播种后,T先日夜细心管理,那只狗也一直守卫在田坎边,不准麻雀害鸟及耗子等挨边。古历六月初六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五寸长的谷穗。一个月后,谷穗变成金闪闪,黄澄澄,胀鼓鼓的谷粒。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周年的日子,T先乐融融地摘了九升谷子,剥去壳壳,煮一锅白米饭,一尝,很香。这时,T先和T里想到谷种是狗冒着性命危险取来的,便先舀三大碗给狗先吃,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子,留来做种,年年撒种栽插,使旮旮旯旯都有了谷种,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七月十三日前后谷子已成熟了,为了记住这个日子,T先便把这天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后来一部分苗族人民提前过节,把“脑戛先”改为“脑戛列”(即吃秧包),节日改在古历六月八日(卯日)过。为隆重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一到节日,苗族人民就举行各种聚会,赶热闹场、跳芦笙、跳铜鼓,辄夜欢歌,热烈庆祝。
篇4:苗族作文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此,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的服饰和节庆。
湘西苗族的服饰有着五彩斑斓的颜色,上身穿花衣,下着花色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色花帕,脚着船型花鞋……男子的服饰要简单多了: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细,裤筒短而肥大,喜包青色裹脚……都是亲手织布缝制。
苗族不单服装有特色,首饰也与众不同,造型精美,种类繁多。制作的材料有金、银、铝、玉,银饰最为普遍。佩戴的部分有银簪,凤冠,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生活中会用到银盘,银碗,银杯,银筷子,银壶,银勺子。他们认为银可以除湿,排毒,强身健体,连喝的水都要用银盆子放置几小时后才饮用。
服饰跟节庆有很大的联系,民族服饰价格昂贵,代价不菲,他们那的人一生可能只拥有一套完整的苗族服饰,所以只会在重大的节日里穿戴起来,其他时间都会珍藏在家里。
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附近几个山寨都会参加,其中我要说的节日是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身着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人潮如流,异常热闹,从天空中附视,成千上万的“小蚂蚁”忙碌的走来走去。三五成群闲话家长里短;年轻的姑娘们碰到心仪的小伙子会玩游戏对山歌……
真是吸引人呀!有机会一定去感受一下!
篇5:苗族情人节
相传在三千年前,天宫有九个仙女下凡来到人间,在一个叫大塘的地方,被苗家小伙和姑娘的优美情歌对唱所吸引,在苗族老阿妈的翻译和传授下,苗歌对唱让他们深深陶醉。当他们对老阿妈说出自己的身世后,老阿妈被吓晕了,老阿妈的突然晕倒让刚从天宫下来的他们感到十分无助。这时,一个英俊帅气的苗家后生走进了他们的视野。在目睹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真诚、真情帮助的过程中,仙女们被苗族老阿妈和苗族后生的行为所感动,当天宫降下天书对他们私下人间进行警告后,年轻美貌的仙女们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留在人间照顾因他们而遭遇不测的苗族老阿妈。在照顾老阿妈的过程中,仙女们通过情歌对唱的方式与苗家后生们相互产生了爱情。在他们彼此为各自的爱情到来高歌欢呼时,因触犯天庭纪律,私自下凡,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及时返回,突然被天宫里的玉皇大帝贬为九头白龙,而与其对歌的人间九个小伙则被贬成九头样模丑陋的犀牛。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因歌而爱的忠贞爱情,便把大塘改为九龙,把九个苗族小伙生活的村子改为九牛塘,并于每年“六月六” 这天举办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当天,七里八乡群众都会不约而同聚集在这里,他们把家里的上好土特产、纯银手饰、人世间一切好吃的东西都拿到这里进行交易,而身着苗族盛装的苗家小伙和姑娘们则三五成群,结伴对歌,互诉衷肠,表达彼此心中的爱慕,成年人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则自由地在物品交易场地为孩子和老人购买喜欢的东西或用各自的物品进行交换。
宋哲宗元符四年在六月六日这天,朝廷一支军队路过此地,看到这里人山人海,人们玩转着八人秋天,相互唱着情歌,表演着上刀山下火海的绝技绝活,挥舞着苗家拳棍,一派热闹繁荣景象。后来,这支军队一个叫福安的首领把这事悄悄上奏朝廷,说苗疆非法聚集,操练武功,心怀不轨,密谋造反。朝廷听后高度重视,派出以皇舅为调查组的一帮人员前去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此事是苗族为纪念苗家后生和天宫仙女因歌生爱而被玉皇大帝贬为犀牛的苗家后生和触犯天规变身为龙的仙女。调查组回到宫里,把这事向皇帝报告,皇帝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被苗家后生和仙女的爱情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就下了一道圣旨,告之天下,苗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可以举办纪念活动,苗家男女老少可以在活动当天开场摆市自由交易。有了这道圣旨为护身符,苗家“六月六”才得以世代继续沿袭,“六月六”也因此成为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慕的良辰吉日,“六月六”这天,苗家儿女着节日盛装,自发组织的开场摆市或物物交换也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赶边边场;“六月六”苗族情人节也就自然天成,中国苗族情人节发源地为长兴九龙也就无可厚非。
篇6: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篇7:苗族的导游词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古老前人居住在黔东南,他们的良田美地被当地的土司霸占,把他们驱逐出境,永远不许重返家园。苗族人民的前辈只得背井离乡,扶老携幼,逃到黔西南边远高寒山区,捕飞禽、打走兽、采野菜充饥度日。在那崇山峻岭的山凹之间,溪水长流的幽谷两旁,建茅屋、垦梯田、种植粮食,人人勤劳,五谷丰登,过着幸福的生活。因此被人们誉为勇敢、勤劳、善良的.山里人。
那时候,底西寨有幼年丧父随母长大成人的杨阿伊、杨阿娜姊妹二人像桃花一样美,心灵手巧,刺绣裁剪,犁田耙地,样样超群。
科香苗寨的好猎手侯安相非常爱慕阿伊,在多次对歌的场合中,倾吐出敬佩的心里话,向阿伊求婚。经过长时间的了解,阿伊爱上了侯安相。后来得到阿伊的阿妈允许,经过三媒六证定下了婚事。阿娜和四轮碑的苗族青年吴希文相恋,两人也立下了永不变心的誓肓。镇边大将军安新镇的三儿子安得烈听到有如此绝代佳人,便伺机夺取杨阿伊为妻。
天运丙丁年,瘟疫流行,死者成千上万,杨阿伊的阿妈染病身亡。侯安相、吴希文和杨家的亲戚帮助阿伊装硷好杨母,正设置灵堂时。土目带着一群府兵,身挂短剑,抬着馄猪馄羊闯入灵堂放下。土目指着一个身着蓝衫、腰系丝绦的书生说:“镇边大将军安大老爷的三公子安得烈少爷有话要对你们讲,大家必须遵照安公子的话办事。”紧接着安得烈张牙舞爪地说:“遵家父安老爷之命,传谕圣旨,‘敕令镇边大将军安新镇之子安得烈前往祭奠杨母,并令杨阿伊对灵磕头,拜堂成亲,百年偕老,永不分离’。”
杨阿伊气得破口大骂,“你这花花公子,衣冠禽兽!”杨阿娜说:“拿出圣旨看看?”“安大将军传谕就是圣旨,违者格杀勿论”。安得烈一边说一边示意抢走杨阿伊。跟来的教师爷大声喊道:“徒弟们快把阿伊带走!”众家丁蜂拥而上。这时,杨阿娜的心上人吴希文提起一把锄头,左拦右架,挡住了教师爷和恶奴。安得烈恼羞成怒,拔出佩剑直奔吴希文。侯安相见势不妙,急拾起一砣鹅卵石掷去,正中安得烈的脑袋。这位花花公子倒在地上呜呼哀哉。侯安相紧接着又取下一石掷了过去,打中教师爷心窝,教师爷口吐鲜血,倒地而死。众家奴见主子已死,纷纷跪下求饶,杨阿娜大声喊道:“你等赶快站起来把尸体抬回去,告诉你们安大将军不要再来欺负苗民,放下屠刀!”这群恶奴抬着两具尸首走了。
杨阿伊又说:“安将军必然要率领人马来报仇,请安相哥和希文哥立即远走高飞,四海为家,行侠仗义,永远为民除害,我姊妹留下对付府兵,设法保护底西村老幼的生命,并请二位兄长牢记今天是正月十三日。我们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今后是人或是鬼,每年的正月十三日都到底西村里对歌。”两对情人依依不舍,挥泪告别。众邻居帮助阿伊姊妹俩在正月十四日这天安埋了她俩的母亲。
正月十五日,安大将军率领大队人马围住了底西寨子,他狼嚎样地喊道:“立即交出4名杀人凶手则与全村老少无关。”话音未落,只见从村内走出两个打扮得一样如出水芙蓉的妙龄女郎,头顶束着螺蛳形的乌黑发髻,包着围成圆形似草帽般大小的青布帕,两耳垂着闪闪发光的银环,颈上挂着大小不一、明晃晃、亮堂堂的银项圈,双手都戴着银手镯,指上戴着银戒指,发出闪闪耀眼的银光,她俩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府兵们面前站住,异口同声地说:“安三公子假传圣旨,强夺民妻,被安相、希文二人打死,他们已远走高飞,去到天涯海角宣传安公子的恶行去了。我两姊妹是惹祸的根芽,特来偿命。你们要斩就斩,要杀就杀,与众村邻无关。”
老奸巨滑的安新镇听了这番话,心想:这事若被传扬出去,让皇上知道了,老夫小则受罢官之苦,大则遭满门抄斩之祸,不如把这两个姑娘带进府去,那两个后生必然要来搭救他们的心上人,我布下天罗地网擒拿,然后将4人一齐处死,以消我心中之恨。考试大于是,安新镇改换话头:“犬子安得烈有欺君之罪,死有应得。老夫有养子不教之过,故尔率府兵前来当着众村民认两个姑娘为义女,带回府去共享洪福。”府兵知安新镇别有用心,便前呼后拥逼着阿伊、阿娜跟着走。在经过一个深不可测的山洞时,阿伊、阿娜突然纵身跳进洞里。霎时间,洞里刮出大风。吹得山摇地动。安新镇无可奈何,只好垂头丧气地带着人马回府而去。这个古老的山洞,现在的行人经过那里,洞里会吹出一阵阵凉风来,所以叫为风洞。
阿伊姊妹俩献出_『年轻的生命,保住了一村人的生命财产。村里人为她们修了一座双人坟,以示纪念。几天过后,不知是何缘故,墓上生出一棵大松树,周围长出一些不知名的奇花异草,双双蝴蝶,成群的蜜蜂,飞来飞去采花蜜。次年正月十三日中午,花丛中突然发出悦耳动听的乐曲,松树枝上飘飘渺渺立着两位仙姑在对唱山歌,还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对答仙姑的山歌声。村里的男女青年坐在坟墓周围,听得如痴如醉。傍晚,两位仙姑告别听众要回仙府,青年们再三祈求,请仙姑再来唱两天山歌。情不可却,仙姑终于答应了。从此,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这三天,就定为苗族采花节。很多苗族、布依族青年男女都到底西来欢度“采花节”。各族青年男女的盛装打扮,和花丛相映,真是成了花的海洋,热闹非常。
篇8:苗族服饰之最
苗族服饰之最
最华丽的苗装
要数台江施洞苗族女子的盛装,其以刺绣精,银饰多而著名。被称为绣衣的施洞苗衣,两袖和领、襟、两肩均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因其后背,前襟、袖口镶满錾花银片,银泡,银响铃等,又被称为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
穿裙最短的
是雷山桥港苗族。不盈6寸的超短裙,无下罕见,但却是世居深山的桥港苗族女子喜爱的裙装。桥港苗女,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大。短裙外,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
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穿裙最多的是台江岩板苗。岩板苗族女子身着右衽大襟短衣。自制的细褶短裙达30至40条之多,裙厚近40厘米,以显示自己富有和聪明。
其身前系一条织花长围腰,垂至脚面,腰间缠4至5条花腰带,均系结飘于身后,裹绑腿,穿花鞋,服式较奇。
最华丽的男装
是榕江八开地区苗族男子祭祖时,穿戴的盛装极为华丽并民族特色浓郁。他们头上戴着象征闪电的银鼓钉头箍,据说其有驱邪避鬼的威力。
最古老的男装
是从江岜沙一带的苗族男子,儿时髡发,前额头发剃光。留脑部头发披于肩后,至成年时开始蓄发,渐渐绾髻于头顶,额头勒一条挑花布巾,此装束至今不变。
最长的头帕
是剑河县久仰苗族男子盛装时其包头帕长3至4丈,在头部缠成大盘并缀以鲜花或插上羽毛,非常独特。
最大的银角
是雷山西江地区苗族少女盛装时戴的银角,是苗族最大的银角,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角上錾有精致的双龙抢宝图案。银角中间插有硕大的银扇,当地人亦称之为棕叶银花。
篇9:苗族民俗服饰文化
云南省保山市申报的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呕欠嘎给希”――升底绣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由“呕欠字”和“呕欠闪”两种类型组成,汉泽“红绣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块均无刺绣,其他纹样与“呕欠嘎给希”相同。但服饰花纹图案变化最多的是“抛功拨”――袖花,其图案主要以各种几何图形布局,在不同的几何图形中,绣上各种花纹,组成许多不同名称的“抛功拨”――袖花。
如“抛学啸棱”,汉意为“绫销红朵花”;“抛西勒拉学棱”,汉意为“小红朵蛇皮花”;“抛补追归”;汉意为“鸡菌花朵”;“抛刀么”,汉译为“树梢花朵”;“抛赶枝呵”,汉译为“蕨枝花朵”;“抛赶玖”,汉译为“针针花朵”;其花又称之为“抛赶旺”;汉译为“包谷花”;“抛声给学玖丢嘎”,汉译为“十六勾勾蚕花朵”;“抛所戈游”,汉译为“小四朵红花”;“抛所戈说”,汉译“大四朵红花”;“抛宝利学”,汉译为“浮漂红花朵”等四十余种服饰图案组成。
特点: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
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饰刺绣,其构图、用色、绣技实为“三绝”。苗族优秀的绣手具有大画家的思维,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每幅绣图均有主、副图案;构图内容取材广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动物……无奇不有,且远古、近现代风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图案中可互相融会贯通的内容达五大类:(1)远古神话传说如创世的蝴蝶妈妈等;(2)图腾崇拜如龙凤、水牛、飞鸟、枫树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与山水、房屋、田园、五谷和谐相处;(4)历史追忆入苗族大迁徙渡过的黄河、长江、洞庭湖及迁徙路线;(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说是伏羲)、蚩尤等神圣的形象。优秀女绣手设计的内容丰富的图案,来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观、自然观、历史观、生命观的代代相传,体现了独特、深厚的美学理念。这些刺绣多用于苗女盛装、便装和背带等。
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服饰
对襟男上装流行于境内大部分苗族地区,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后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组成。
衣襟订五至十一颗布扣,左襟为扣眼,右襟为扣子。上衣前摆平直,后摆呈弧形;左、右腋下摆开叉。对襟男上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卡其布、织贡尼和士林布。色多为青、藏青、蓝色与之匹配;下装一般为家织布大裤脚长裤。青壮年多穿中山装,部分青年喜着西装。
左衽男上衣流行于从江,榕江八开,台江的巫脚,反排和剑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后片及双袖组成,左襟与右襟相交于咽喉处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摆,订有布扣五至七颗,前摆、后摆均平直。
左、右腋下摆不开叉直桶形。左衽上装布料一般为家织布或藏青织贡尼,颜色以青色为主。左衽长衫结构与左衽上衣相同,差异仅在衣上至脚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装。男便装下装一般为无直档大裤脚桶裤,裤脚宽盈尺许,裤脚与裤腿一致,由左、右前、后片四片组成,制作简便。
苗族男装盛装为左衽长衫外套马褂,外观与便装相同,质地一般为绸缎、真丝等,颜色多为青、蓝、紫色,各地无异。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右衽上装结构与男上装中的左衽上装大体一致,唯方向相反。
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称“乌摆”(Edbad,意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传统的苗族女装,如“袈裟”,无纽扣,以布带束腰。
苗族女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织贡尼、士林布等,颜色一般为青、蓝等色。
雷山、凯里、台江三县交界地区苗族中青年妇女,一般穿浅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边缘精绣花鸟、花草图案花边或购买现成花边,围围腰,系银质围腰练,下装着西装长裤,挽高髻于顶,着耳柱,中年妇女多包白毛巾头巾,青年妇女多戴银梳或插银衣、塑料花等饰物。
老年妇女上装多穿右衽上衣或无领交叉式上衣,下穿长及脚踝青素百褶裙,系围腰,围与裙长。老年妇女上装饰物一般为家织布或织贡尼。颜色喜尚青、蓝色。
凯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县铜鼓、开发区白午及丹寨县的南皋一带苗族妇女便装上装,内穿翻领对襟中长衣,外套大领对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镶挑花花块,银链吊绣花围腰,套挑花护腕;下着过膝寸许百褶裙,扎挑花镶边脚腿,外套织锦式粉红色长袜。
丹寨县的扬武、长青、排调等地苗族女便装上装多穿右衽对襟上衣,前襟长及小腹,下着过膝中长裤,银质围腰练吊与裤长围腰,裹裹腿,中老年与青年服饰无异。上、下装质料多为家织斜纹布、平纹布、灯芯绒、平绒及织贡尼等,头搭蜡染方帕或绣花头巾。
凯里市的炉山和黄平、施秉一带苗族妇女上装为无扣大领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带束腰;下穿过膝青衣红、白蜡花百褶裙,围紫色围裙片,质料多为家织布,颜色以青色为主。
雷山县的桃江、桥港、年显、略果,丹寨的排调、党早、加配、羊巫,台江县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装,上装为齐腰紧身青素右衽上装,下着五至九寸长百褶裙,内穿紧身长裤,裙前后各拴一块二尺见方几何图案挑花围裙片,肩披挑花披肩。上装质料一般为家织布、平绒布和灯芯绒,颜色素青,挑花工艺重红、黄、白三色,少见刺绣工艺品。
榕江县八开,从江县加鸠、宰便以及黎平县的水口,丹寨县雅灰等地苗族妇女便装,上装穿大开领对襟上衣,无扣,内束挑花胸兜,婚前着齐膝素百褶裙或长裤,婚后着齐膝蜡花百褶裙,外以围腰束之,上衣和围腰及胸兜边缘均镶挑花花边,衣袖大臂处镶棱形臂章式花块。
剑河县岑松镇稿旁,柳川镇高标巫尼,观么乡等地苗族服饰为上装为无扣大领胸前交叉式上衣,领上绣彩色条纹。现用丝线绣成1个个三角形,组成五彩形花饰。盛装为夹衣,变装为单衣。
盛装在袖,肩,背部都绣有方形图案,以红色为主,兼有黄,蓝绿等色,形如铠甲。传说苗族在迁徙之时由于时常应付战争,故由铠甲演变而来。
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挑花围裙。
“乌摆”一般全身镶挑花花块,沿托肩处一般镶棱形挑花花块,无纽扣,以布带、围腰带等束之。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盛装颜色为红、黄、绿等暖调色。
篇10:苗族结婚礼仪
苗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花”等活动,借以认识,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进而确定婚姻关系,再由男方托入向女方说亲,履行定婚、结婚仪式。
新婚三晚不同宿
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姑娘出嫁之日,四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离别之情。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三日内由“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宗族的人了。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新婚三晚不同宿的婚俗,在苗族流传的时间相当久远,其原因未见史籍记载,而民间流传的一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却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苗族婚俗的渊源。苗寨老人石青山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知哪朝哪代的一天,土家族姑娘覃氏到山上采金银花,突遇一只豹子,吓得滚下岩坎,被一石姓苗族年轻措人所救,后来双方有了爱慕之情。有一天石家请媒人到覃家提亲,覃家夫妇高低不同意,覃母对媒人说:“石家后生救了我女儿性命,恩重如山,要骡要马随便挑,要我女儿做媳妇万万不能。”这门亲事就搁下来了。
又过了几个月,一场大雨落了三天三夜,山洪暴发,覃家房屋倒塌,父亲丧命,粮食被水全部冲走。正在母女俩为难之时,年轻猎人领着一帮人给覃家送来衣食用品,并对覃母说:“您老人家不嫌弃我们苗家的话,我愿意接您上山,养老送终。您老人家不愿意上山,我们就帮您修—栋新房。”一席话,说得老人热泪直滚,但还是不肯上山。于是,年轻猎人就给母女俩修了一栋—正两厢房的瓦屋。覃母见年轻猎人勤劳厚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了。女儿出阁那天,母亲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对“高亲”说:“你们把姑娘送去,要陪她三天三夜,如果苗家人真的粗野,就把姑娘给我带回来。”于是,“高亲”硬是陪姑娘吃住三天三夜,见苗家人确实勤劳忠厚,才启程回家。以后,凡苗家人结婚,都是遵循新婚三晚不同宿的习俗。
草标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花带与抄带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清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踩脚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掐指
“掐指”就是在节假日赶圩时,小伙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轻轻地掐一下姑娘的小手指。姑娘真心实意的接受小伙子的爱慕,就背过手来轻轻地掐一小伙子的小拇指,不愿意的话,就不理会。
讨糖
“讨糖”就是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交往过程中,小伙子中意一个姑娘,就以“讨糖”为名向对方求爱:“听说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没带钱。”姑娘如果同意,大都会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会弯。”小伙子答着说:“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过几个回合的“讨糖”,姑娘就会给小伙子留下一句柔情的话:“大哥想糖跟妹来,酸坏牙齿莫责怪。”假若姑娘早已有了意中人,就会对小伙子说:“小妹有糖早卖完,大哥吃糖别处尝。”姑娘假如真的不同意,就回答说:“小妹人穷不卖糖,大哥要糖没望场。”
★ 苗族的春节作文
★ 苗族的节日作文
【苗族的传统节日(整理10篇)】相关文章:
贵州苗族春节习俗2022-06-24
苗族婚礼文化礼仪2023-12-25
湘西德夯苗寨导游词2024-05-16
湘西德夯的导游词2023-08-31
关于苗寨的作文初三精选2023-10-14
广西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重要意义的论文2023-03-23
试论原始宗教的社会功能2023-06-18
2022年黔南州州庆放假通知:州庆放假两天2022-08-10
湘西旅游范文2022-06-10
黔东南州庆放假安排通知:7月25日至26日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