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08 12:02:52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论文(整理18篇)由网友“老千”投稿提供,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后的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论文

篇1:试析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的论文

试析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的论文

论文关健词:新课程 教师职业 倦怠教学 效能感培养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这一带有探索性质的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具有调节作用。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积极正面的反债,引导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成功与失致进行积极妇洱,是新课程改革中培养教蜂教学效能感的主要途径。

一、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心理压力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关注教师的切身感受,去理解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与压力,是改革中一项重要工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面临教师角色和行为的变化,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必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在学科教学中具体怎样操作,没有现成的模式;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寻找教学资源,注意新型师生的培养,这些带有探索性质的工作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此外实施新课程所带来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复杂性,使教师对课堂的可控性降低,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以及对课改评价的担忧,由变化产生的不确定感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压力。刘河燕对四川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师的调查中,61%的教师感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压力很大,sos%的教师认为实际操作难度很大,70.3%的教师在工作中常常紧张、焦虑,38%的教师表现出抑郁症状。工作中的挫折会使教师自尊心受到伤害,情绪低落,身心疲惫,如果得不到缓解,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改革总会遇到各种阻力和障碍,我们要充分理解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承受的心理压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缓解。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使教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效能感对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完成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自我判断和信念,也是教师面对教学活动时的胜任感、自信、自尊方面的感受。教学效能感直接影响教师为自己确立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并影响教师面对困难的坚持性。效能感强的教师在面对挫折、失败、痛苦的经验时,会表现出更大的努力和毅力。心理学研究认为效能感高的人思考问题时将注意力和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情绪饱满,在行动的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更有可能获得好的结果,起到强化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效能感低的人在思考问题时,会过多考虑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往往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使其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结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工作的压力容易使教师出现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等职业倦怠状况,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对活动的选择、对教学行为成败的归因及对情绪的调控。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教师在职业期望、工作负荷、考试压力、角色职责方面的压力,减少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的消极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低,会使倦怠程度加重。因为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在面对改革中的挫折时,容易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教学任务太难,学生素质差,从而引起内心焦虑、沮丧;而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善于正确归因,相信努力和坚持的价值,更能够有效应对职业压力。徐富明、申继亮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多数与教学效能感有显著关,教师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面对职业压力时更可能采取较为积极和理智的应对策略,如主动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积极评价自我的表现;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则越可能在应对职业压力时采取被动应的方式,如宣泄情绪,忍耐。所以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可以使中小学教师更有效地应对职业压力。

三、在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

(一)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中每个教师都有一个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素质的过程。开展校本教研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即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首先学校应为教师创造观察学习的机会,因为观察示范榜样的行为以获得替代性经验是教学效能感提高的重要途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现场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片,教师在观摩的过程中会获得启发,积累经验,提高教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以课题带动科研,以教师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展教师行动研究,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举办讲座、办培训班,集中培训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围绕新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等热点问题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研究教学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反思,撰写反思日记、教育随笔,定期召开典型案例分析教学研讨会、教师教学反思座谈会。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相互交流经验,促使教师联系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思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在自我反思中实现教育实践智慧潜能的开发。通过经验分享、理论知识的更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质。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积极正面的反馈。

教师个体成败的经验是影响教学效能感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成功的体验是获得教学效能感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对个体已经形成的教学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多次经历成功的人对自己行为有效性的评价必然会高,易于形成稳定的自信心。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并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要鼓励和帮助教师大胆进行各种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的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允许失败,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教师课程改革的新成果并给予积极扶持,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真诚的鼓励和赞扬使教师产生j偷悦的情绪体验,行为受到积极的强化,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学效能感。

(三)引导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积极归因。

归因是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制约着人的成就动机水平和自信心的形成。消极的归因式会使教师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产生消极自责的情绪。因此应指导教师进行正确的归因,全面客观地看待新课改中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保护其自尊心,消除对教学改革失败的恐惧,防止产生心理障碍。可以采用团体训练的方法帮助教师认识到应将教学改革中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自己付出的努力得到回报,自己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增强自信,而将教学中的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以及教学策略不当,促使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既从教的角度寻找原因,也用从学生学的角度找原因,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每一个微小进步中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效,增强教学效能感,使教师坚信:通过学习和探索,自己一定能形成新课程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卓有成效地逐步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此外,课程改革与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分不开,全社会应该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尊重和关怀教师,肯定他们的付出,积极支持教师的工作,达成共识,为教学改革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篇2: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论文

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对自我效能感形成影响最大的就是行为的成败,自我效能感随着行为的成功而提高,随着行为的失败而减少。另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因素还有替代性经验。比如,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符的人在同一件事上取得了成功,往往对增强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是大大的降低了自我效能感。还有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情绪唤醒状态。一个人成功时候的情绪和失败时候的情绪变化是不一样的,由此导致了自我效能感也是随之变化的。但是,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过于强烈的情绪变化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唯有中等强度的情绪唤醒状态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最为有利。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举措

1.完善数学教师角色身份,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学环境的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变小,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反之,紧张、压抑的教学环境会使得学生效能感减少或降低。而教学环境是由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部分组成,其中人文环境因素对教学环境的影响占主要部分。并且人文环境因素大部分指的都是师生、生生关系这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时,数学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合呵护与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传播爱的信念。当学生取得了小小的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的目光和话语,鼓励学生不断的取得更多的进步。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也不要对学生嗤之以鼻,而是要细心的讲解,并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因一时的挫折也不敢前行,要有敢于前行的勇气。师生关系并不是简单地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而是亲人、朋友、倾听者与诉说者、心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甚至来说,教师要与学生成为同甘苦、共患难的人,来帮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分析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关于强烈激动的情绪并不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唯有保持中等强度的情绪唤醒状态,才有助于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而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因素是情绪唤醒的主要影响条件,包括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部分。学生之间的交流、写作、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会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通过彼此交流经验、分享观点,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及自主性。

20世纪60年代初期,R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教师期望某些学生获取智力上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观察确实得到了较大的智力发展。我们说这就是所谓的期待效应,也叫做罗森塔尔效应。曾经一位美国的早教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这一现象: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规定为真实的,结果它就是真实的。期待效应其实就是一种互动效应,针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要时不时的流露出对学生积极、鼓励和期待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心理层面上对学生做出影响。通过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信任等影响,使得学生不断的增强自信心,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所以,在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扬优点的同时,鼓励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就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敢于挑战未来。

篇3: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论文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论文

摘要:作文不好教,作文教不好,可以说是当前作文教学现状,这与学生缺乏写作自我效能有着极大的关系。写作自我效能是学生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的主观推断。在作文教学中重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 自我效能感; 培养;

The Cultivation of Self-Efficacy in Middle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Abstract:The composition is not easy to teach and can not be taught well. 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which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lack of writing self-efficacy. Writing self-efficacy is the subjective inference of students concerning whether they can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 task of writing arranged by teachers or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elf-efficacy in composition teaching can stimulate students' writing motives and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 so as to enhance their Chines accomplishment.

Keyword:composition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self-efficacy; cultivation;

1、自我效能感理论概述

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学习理论是在批判继承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和吸收新兴认知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而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自我效能理论自提出后便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推断,可以说自我效能感也是对自身能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自信心。它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自我效能感是对能否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期,产生在行为发生之前。第二,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的能力的知觉,与能力的自我概念不同。如一个学生可能有较好的数学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总体上数学学得不错,但这并不表明他对某一数学题有高自我效能感。第三,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否达到某个学习目标或特定学习表现水平的主观判断[1].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自我效能感对人们活动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当个体在进行某项活动之前,会事先评估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该任务,觉得自身有足够能力完成活动任务时,便会朝着目标奋斗。其次,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对活动的坚持及努力程度,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强的人面对困难时不会轻易放弃,而是选择迎难而上,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难面前容易屈服,转而选择自己容易攻克的目标。最后,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对活动的情绪状态,当个体面对任务时有足够的信心,便会呈现出乐观、愉悦的状态,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会出现消极、厌烦的情绪,不愿意主动完成任务。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在面对活动的选择、对活动的坚持以及努力程度、对活动的情绪状态方面往往会更积极,完成任务的效果也会更高。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在人完成活动任务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具有高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他们往往更有信心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当面临较高难度的写作任务时,他们更愿意付出努力,直至目标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写作效能感对学生写作活动的影响一般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学生对完成写作任务的努力程度,以及在写作中面临困难、障碍、挫折、失败时影响写作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影响学生写作时的情绪,从而影响对写作活动的功能发挥;影响学生的写作动机水平和对写作目标的设定;影响学生对写作成败的正确归因[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是十分必要的。

2、当前作文教学现状

2.1学生缺乏写作动机

语文教学中最个性化、最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认识他人、认知世界的教学内容之一就是写作[3].无论是作文在试卷中所占分值还是从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来看,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现如今作文教学却面临尴尬的局面,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缺乏主动的写作动机,排斥写作,学生听到写作文便头疼脑热。首先,学生对于写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尤其是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写作是一件极为痛苦及折磨人之事。写作前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酝酿如何构思文章脉络,有时甚至抓耳挠腮却也毫无思绪,时常产生焦躁、厌烦等情绪。提笔写作后,文章往往不能一气呵成,又害怕自己的写作内容并不符合作文的写作要求。当教师批阅后,学生见到自己作文满页纸的红圈勾画,心中难免心生凉意,颓废沮丧之情无可厚非。学生在写作方面找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挫败感增生,学生对于写作文便产生了畏惧心理。再者,“自认厌恶写作;自认是逃避者或拖延者,不肯下笔书写;对写作有高度的焦虑和烦恼;不耐烦于花长时间写作;苛求十全十美,不允许自己有错误;害怕被批评、被评鉴;缺乏写作技巧。”[4]可见,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写作文的心理因素。

其次,学生对于自己熟悉擅长的作文文体,写起来时得心应手,若遇到自己的短板,便心生抵触。当学生进入了中学以后,便开始慢慢进行学习不同的写作文体,以满足日后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为此,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便渐渐在中学课堂铺展开来,然而小学阶段的习作文体主要是记叙文为主,学生常写的作文有“记一件令你难忘(高兴、悲伤、后悔等)的事”“记一次外出游玩的经历”之类的文章,学生不断地练习写作此类的文体,积累不少的成功写作经验,学生下笔时便非常顺畅。但进入初中、高中后,要适应不同的文体写作要求,以写议论文来讲,很多学生分不清何为论点、何为论据,学生一时没有成功经验的积累,面对难题时心生胆怯,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攻克难题,心中打退堂鼓,不少学生面对困难坚持努力的程度远远不够。

最后,诸多中学生不善于总结反思。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下,学生只会以教师评定的等级衡量自身,而缺乏自我评定,更不善于自我反思,难以全面客观公正地正视自我。当学生收到教师的作文评定意见后,很多学生看到令人满意的分数时只会满心欢喜,看到不如意的成绩时只会愁容满面,却不会思索背后进退的原因,取得了如意的成绩时是自身确实进步了,还是归因于题目的简单,亦或是运气较好。学习不应当停留在满足于表面的分数,经常善于总结归纳反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2.2教者功利性教学

从教师的层面来讲,固守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内容和形式模式化单一化现象严重,创新性,开放性不足;追求功利性,为考试而教现象较为严重[5].尽管作文教学不断在改革,但改革的侧重点往往放在教师改进作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改进作文评改方式等方面,鲜有新意。许多教师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全然不顾学生内心是真的愿意主动写作,还是疲于应付教师安排的任务,教者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作文取得高分,写作动机功利性十分严重,学生真正从内心上想写作的欲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现如今各类作文竞赛勃然兴起,不少教师亦热衷于推崇所谓的.满分作文,诸多教师迫于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的要求,致使许多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往“写作能手”“竞赛选手”的标准培养,学生写作文不再能遵从内心,而是迫于名利的需求。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对此颇有微词,他认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定位拔高了。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让学生能够写好平常文章[6],这才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无论是从学生自身层面来讲,还是教者教学功利化趋势明显来看,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对学生的写作动机产生重要的影响。致使不少学生缺乏对于写作的自信心,害怕下笔写作。而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内隐、潜在的势能,从心理学角度为作文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指引下,能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切实地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3、作文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写作自我效能是在老师布置了写作任务后学生认为自己能不能成功地完成符合自己写作水平的作文的主观判断,写作自我效能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过程的努力程度、下次习作的行为表现以及写作时的情绪状态。班杜拉认为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水平、情绪唤醒水平、情境条件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五个因素,从这五个影响因素出发,将其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有助于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效能感。

3.1积累成功的写作经验

班杜拉认为个体自身的成功经验有助于自我效能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成败经验被认为对学生的写作效能影响最大。当学生在写作方面积累了诸多的成功经验时,在遇到写作方面难题,诸如从未写过的题材类型、无法审题、确定题目、选取写作材料时,成功经验多的学生往往会更积极地应对问题,更容易成功,学生的自我效能也会相应地增加,而失败较多的学生则会厌恶写作,自我效能较低。

这给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启示,给学生提供成功的写作经验。首先,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全面了解学情是教师备课的前提条件,同样地,要想提高学生写作成功的次数,就必须了解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要找到学生是素材积累方面不足、语言组织有欠缺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对症下药,切中要害。其次,要制定符合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教学目标,写作任务若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可能会产生无助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在关于写作方面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7].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指出了写作的总目标,同时还指出了各个学段的具体写作目标,写作教学应当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总目标指引下循序渐进的教学。最后,对学生取得的阶段性进步进行鼓励,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每次习作上交后应当及时记录学生的进步之处,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意识到自己每次都在进步,会逐渐地积累写作的自信心。对学生来说,相比较上一次取得了进步即为成功,这样有助于学生写作效能的提升。

3.2重视榜样教育

替代性经验也称作榜样教育,依据班杜拉的理论,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并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8].在写作教学中要重视榜样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树立学生中的榜样,当学生见到同自己学习情况相类似的同学通过不断地努力取得进步时,他会相信自己努力学习同样也能取得成功,甚至是做的更好,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相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提升学生写作效能。也可采用分组教学,把相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划分到一组,组员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切磋,从而互相比较、不断进步。其次,合理利用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心理,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学生喜欢的偶像事迹激励学生,给予学生通过自己努力也能成功的自信心。再者,榜样教育也可以通过自我比较来完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汇总反馈,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在不断提高,这其实也是一种通过自我强化增强学生的写作效能感。

3.3合理归因,客观评价作文

言语劝说,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则是告诉学生具备写作的能力。依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人的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的好坏以及其他因素被认为是影响人成功与失败的主要因素,归因导致对下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归因引起的期待变化和情绪反应又会进一步影响之后的行为。学生采取何种归因方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效能,进而影响学生对写作的认识、坚持以及努力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努力,学生便会认为自己通过不断地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同样也可以避免失败。若将成败归因于不可控、外部、不稳定因素,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感。

再者,教师可以通过习作评语进行言语劝说。但现今作文评改流于形式,很多教师评改敷衍了事,经常是以一个分数或等级来衡量学生写作水平,作文评语少。这要求教师应当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习作,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由此启迪学生的思维,避免批改时的“刻板印象”.积极采用正强化、鼓励的语言进行言语劝说,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对于写作的信心,从而提升写作效能感。作文评改的主动权同样可以交到学生手中,创新作文评价方式,多听取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学生作文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指导评阅的模式,不仅教师可以吸纳不同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

3.4创设写作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调节身心情绪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指出人的情绪状态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若一个人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自我效能远低于轻松愉悦时的状态。因此,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写作前,教师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课堂教学氛围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教师是学生倾诉的对象、朋友。李吉林的情景作文教学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指示,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让学生走进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社会,体验大自然、社会中不同的人和不一样的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为了缓解学生写作过程中产生焦躁、厌烦等负面情绪,教师可以在命题方面做出改善。尽量减少命题作文,提倡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或者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从而确定写作题目。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倡的。开放式作文教学,它不仅指作文题目的开放,文体的开放,还包括时空的开放,写作形式的多样化,作文批改的多元化[9].我们应当贯彻开放式作文教学理念,创新作文教学,把写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快乐写作,爱上写作,增强写作自我效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小结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突破现有的写作教学困境,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语文界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将自我效能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通过积累成功的写作经验,重视榜样教育,合理归因、客观评价作文,创设写作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调节身心情绪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能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参考文献

[1]蓝同磊。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93-96.

[2]李斌辉。论学生写作效能感的形成[J].教育评论,(1):78-82.

[3]马新清。在写作中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9):48-49.

[4]林崇德。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75-176.

[5]杨世碧。国内外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我们的应对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3):24-28.

[6]黄厚江。我们能教学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作文教学基本定位再思考[J].语文学习,(5):53-5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02.

[9]周平湘。试论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篇4: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论文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教师教育的研究从行为研究逐步转入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策略与方法上来。于是初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这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并与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等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教学效能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效能;影响;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从行为科学到认知科学的发展,教师研究逐渐从关注教师的行为塑造转到注重教师教育观点、教育态度、教学思维等内在心理品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的探讨。随之,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实证研究,逐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笼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面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着重探讨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希望引起一线教师对教学效能感的重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学效能感概述

1976年兰德小组提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完成的信念,或者是指教师对自己如何很好地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信念”。1977年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③自我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实施某行为的主观判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

随着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认为即使在显著受到外在环境限制的情况下,教育仍有可能改变学生;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Gibson等人认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能感正好反映了自我效能感的两种预期,一般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结果预期,个人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效能预期。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反映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因此,教学效能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己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表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并信心百倍,精神饱满,表现出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情感。这样,一方面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目标的顺利实现又反过来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产生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高效能感一目标达成一更高效能感”的良性循环。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表现出较多的焦虑和恐惧,害怕个人准备不足,害怕遇到意外的对抗而不知所措等,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控制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控制中,自我效能感不同水平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表现。李哗等曾用观察法对中小学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教学效能感水平不同的教师在上课时间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组织教学,能够创造积极、热情、民主、轻松地课堂气氛,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相比之下,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采取责备、冷漠的态度,教学方法呆板、缺乏控制和管理教学情景的能力。

(三)影响对教学成败的归因

Mc Daniel ?Mc Carthy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将学生无法进步的原因归罪于学生、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缺乏学习动机或越轨行为,而事实上是这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信心。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成功教学的能力及努力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背景及运气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教学效能感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成功归因倾向上差异能反映出高效能感水平的教师更倾向于将其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的因素,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更多地将教学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及背景因素,更倾向于对失败进行外部归因。由此可见,高效能感的教师对教学成功的归因会增加增强工作动力,进一步教学效果;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对教学失败更加敏感,产生内心冲突。

(四)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熙致师运用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使用教学策略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当他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他们会考虑不同教学策略所包含的不同知识技能要求,那么他们选择何种方式就取决于其对可供选择策略活动的自我效能感。Ashton? Webb研究表明,效能感水平低的教师一般是控制定向者,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以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效能感水平高的教师,一般不是控制定向者,他们不是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给学生提供行为的信息,鼓励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建构。"

三、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提高

美国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CHhain G Ginott)所说的那样:“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与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者指出教师效能感的形成与变化会受到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即掌握经验、观察榜样教师教学获得的经验即替代经验,社会劝说以及教师自身的情绪等心理状态的影响,同样教师效能也会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性别、教师评价制度、社会风气等。提高教学效能感,可有以下几个举措。

(一)从个人层面看

1.对教学成败进行合理归因

教师对自己的成功做出了高能力和努力归因,而对于失败教学则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这种归因取向是积极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把自己成功行为归因于自己高能力,就会感到自豪与自信,就会增强再次成功的期望,就会再作努力:如果个体把自己失败行为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就会感到沮丧与羞愧,就很少甚至无成功期望,就不会再做努力。但是,如果个体把自己失败行为归因于努力不够,则个体虽然会感到惭愧,但会产生再次成功的期望,再去奋发努力。由此可见,教师的归因取向是积极的,有利于增强后续教学效能感,改进后续教学行为。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就应该进行积极、努力地归因吗,对教育教学中出现得问题作易控的、不稳定的和内部的归因;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工作,积极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增强责任感,就会成功地完成任务;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教师进行恰当的归因对于激发成就动机,提高教学效能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2.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帮助教师积累成功体验

班杜拉认为,教学效能感来自于各种教育教学经验,以往多次成功的经验会增强教师对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增强教学效能感,而过去多次的失败则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并降低个人教学效能感。可见,从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是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而教师判断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是与其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戴维克等人把个体的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

(二)从学校层面看

1.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改变与提高,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研究表明。,经过训练的教师会认识到新教学方法更有效、更符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学习名具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培训也使得教师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识到自己更大的教学潜能还有待于挖掘,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教师效能感。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性,不断为教师创造进修培训的机会,是教师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教育信念不断增强,并鼓励、支持和帮助教师在实践中革新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教学策略。一旦获得成功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

2.改革教师工作评价制度

工作评价对教师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教师评价是一种奖惩性评价,评价主体、标准、内容、方式等单一化,过于注重学生考试分数,易引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而且以牺牲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为代价,因此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现代学校应实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内容、标砖、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通过评价,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特长,让教师及时、充分地获得有益于效能感发展的信息和机会,让评价成为教师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欣赏别人的过程,从而提升教学效能感,并促进其专业成长。

(三)从社会层面上,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是个体因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调查表明。,个人教学效能感遇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呈显著地正相关,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预测作用。教师感觉到较多社会支持者对自我形象的感觉越积极,社会的支持越多越能增强力量感,形成高的教学效能感。

应该建立积极的、和谐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使广大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从而使学校、社会、家庭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和发展。

篇5: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学影响的论文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学影响的论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从行为科学到认知科学的发展,教师研究逐渐从关注教师的行为塑造转到注重教师教育观点、教育态度、教学思维等内在心理品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的探讨。随之,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实证研究,逐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笼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面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着重探讨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希望引起一线教师对教学效能感的重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学效能感概述

1976年兰德小组提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完成的信念,或者是指教师对自己如何很好地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信念”。1977年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自我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实施某行为的主观判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

随着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认为即使在显著受到外在环境限制的情况下,教育仍有可能改变学生;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gibson等人认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能感正好反映了自我效能感的两种预期,一般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结果预期,个人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效能预期。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反映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因此,教学效能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己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表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并信心百倍,精神饱满,表现出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情感。这样,一方面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目标的顺利实现又反过来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产生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高效能感一目标达成一更高效能感”的良性循环。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表现出较多的焦虑和恐惧,害怕个人准备不足,害怕遇到意外的对抗而不知所措等,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控制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控制中,自我效能感不同水平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表现。李哗等曾用观察法对中小学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教学效能感水平不同的教师在上课时间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组织教学,能够创造积极、热情、民主、轻松地课堂气氛,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相比之下,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采取责备、冷漠的态度,教学方法呆板、缺乏控制和管理教学情景的能力。

(三)影响对教学成败的归因

mcdaniel?mccarthy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将学生无法进步的原因归罪于学生、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缺乏学习动机或越轨行为,而事实上是这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信心。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成功教学的能力及努力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背景及运气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教学效能感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成功归因倾向上差异能反映出高效能感水平的教师更倾向于将其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的因素,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更多地将教学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及背景因素,更倾向于对失败进行外部归因。由此可见,高效能感的教师对教学成功的归因会增加增强工作动力,进一步教学效果;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对教学失败更加敏感,产生内心冲突。

(四)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熙致师运用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使用教学策略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当他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他们会考虑不同教学策略所包含的不同知识技能要求,那么他们选择何种方式就取决于其对可供选择策略活动的自我效能感。ashton?webb研究表明,效能感水平低的教师一般是控制定向者,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以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效能感水平高的教师,一般不是控制定向者,他们不是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给学生提供行为的信息,鼓励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建构。

三、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提高

美国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chhaingginott)所说的那样:“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与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者指出教师效能感的形成与变化会受到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即掌握经验、观察榜样教师教学获得的经验即替代经验,社会劝说以及教师自身的情绪等心理状态的影响,同样教师效能也会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性别、教师评价制度、社会风气等。提高教学效能感,可有以下几个举措。

(一)从个人层面看

1.对教学成败进行合理归因

教师对自己的成功做出了高能力和努力归因,而对于失败教学则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这种归因取向是积极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把自己成功行为归因于自己高能力,就会感到自豪与自信,就会增强再次成功的期望,就会再作努力:如果个体把自己失败行为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就会感到沮丧与羞愧,就很少甚至无成功期望,就不会再做努力。但是,如果个体把自己失败行为归因于努力不够,则个体虽然会感到惭愧,但会产生再次成功的期望,再去奋发努力。由此可见,教师的归因取向是积极的,有利于增强后续教学效能感,改进后续教学行为。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就应该进行积极、努力地归因吗,对教育教学中出现得问题作易控的、不稳定的和内部的归因;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工作,积极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增强责任感,就会成功地完成任务;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教师进行恰当的归因对于激发成就动机,提高教学效能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2.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帮助教师积累成功体验

班杜拉认为,教学效能感来自于各种教育教学经验,以往多次成功的经验会增强教师对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增强教学效能感,而过去多次的失败则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并降低个人教学效能感。可见,从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是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而教师判断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是与其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戴维克等人把个体的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

(二)从学校层面看

1.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改变与提高,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研究表明。,经过训练的教师会认识到新教学方法更有效、更符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学习名具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培训也使得教师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识到自己更大的教学潜能还有待于挖掘,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教师效能感。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性,不断为教师创造进修培训的机会,是教师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教育信念不断增强,并鼓励、支持和帮助教师在实践中革新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教学策略。一旦获得成功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

2.改革教师工作评价制度

工作评价对教师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教师评价是一种奖惩性评价,评价主体、标准、内容、方式等单一化,过于注重学生考试分数,易引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而且以牺牲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为代价,因此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现代学校应实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内容、标砖、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通过评价,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特长,让教师及时、充分地获得有益于效能感发展的信息和机会,让评价成为教师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欣赏别人的过程,从而提升教学效能感,并促进其专业成长。

(三)从社会层面上,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是个体因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调查表明。,个人教学效能感遇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呈显著地正相关,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预测作用。教师感觉到较多社会支持者对自我形象的感觉越积极,社会的支持越多越能增强力量感,形成高的教学效能感。

应该建立积极的、和谐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使广大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从而使学校、社会、家庭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和发展。

篇6:试论信息技术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学习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现在与未来的社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感到信心不足,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主要是自我效能感低造成的。本文通过阐述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揭示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信息技术的关系;论述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和方法。笔者充分体会到如果将这一理论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势必会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

一、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94年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件事情,虽然已经具备了知识和技能,并且这件事会给自己带来很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却并不一定会付出行动。

这其中的原因需要用自我效能感来解释。一般来说,人们对从事的活动会存在两种期望,一种是结果期望,一种是效能期望(即自我效能感)。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知道反复练习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这里“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是“反复练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如果学生不但知道反复练习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而且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学生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则属于效能期望。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人们在执行某一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对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意义班杜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学习成就水平,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能有效地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强化、自我调节。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是否努力,遇到困难是否坚持,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是否主动积极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效能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我们知道,如果经常体验成功,那么这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势必能够得到提高,反之,失败的经验过多也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订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节课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的,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必须先订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因为如果我们目标订得过高,那么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还是不能够实现目标,从而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相反,如果目标订得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容易就达到目标,那么也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努力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不只是仅仅备书本,还要备学生,这样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

(2)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手、动脑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在这门课程中,我们经常要讲到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而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发现的过程。

2。在课堂教学中多组织交流和讨论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目的不仅是教授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我们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这一种方式上,在课堂上,我们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为学生创造一种进行观察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讨论中,既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从中学习了别人的长处,所有这些都对增强自我效能感极其有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例如,在每一阶段学习开始时,由于每一部分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都是不同的`,而学生的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可以组织学生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讨论学习方法;而在课程结束的部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且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反思。这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也是非常有效的。

3。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指出:“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通过观察他人,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且在将来的某些时候,这些被编码的信息会为行为提供指导。”

所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一双敏感的、发现的眼睛,有意识地去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从榜样身上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中的样式表的使用时,开始讲到内联样式表时,有个同学提出,在做网站时,要保持网页的统一风格,如果在每一个网页上都要录入重复的内容,那就太麻烦了,如果万一要修改,是不是要一页一页修改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这时教师就应该将这个学生树立为榜样,表扬这个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然后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外联样式表的内容,课程的最后我们还需要让其他同学反思,为什么大家都掌握了网页制作的知识,而自己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看到榜样的价值,相信自己今后也能够这样做,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肯定自己,增强自我效能感。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优秀生作为榜样给班级带来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发现中等生和差等生的长处予以表扬,让学生在最近区域找到自己的榜样,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充满信心,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他们都希望自己能进步,教师的赞赏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

4。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我们知道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而相反,如果是在一个宽松、平等、快乐的课堂上,学生就会比较放松,也就比较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那么如何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课堂氛围要轻松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寓教活动,从而创设宽松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下面介绍一个例子,在讲解信息的重要性时,介绍“感觉剥夺实验”时,可以用“金鸡独立”的游戏,让学生a睁开双眼站立,让学生b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站立,结果学生a站得很稳,而学生b则左摇右晃,看到同学的表演,同学笑过之后都展开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时教学目的就达到了,由此现象告诉学生——“信息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2)教师要爱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的程度有高低,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偏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和爱护他们;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我们不应该讽刺或惩罚他们,应该耐心一点,启发学生来寻找错误并加以改正,而对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

所以说,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都非常有利,同样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将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自觉地将它们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正确地推测和判断自己完成学习的能力;积极地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坚持下去,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促进潜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

[2]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浙江教育出版社,.

[3]王亚.《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东吴教学。1990.12.

[4]林秀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广西教育..11.

[5]付桂芳.《提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探讨》.现代教育科学.2004.03.

[6]张莹.《“动手—动脑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发展》.化学教育..06.

篇7: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论文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中小学教师要肩负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任,就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中获得不断的激励。本文还探讨了新课程下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

论文关键词:课程;管理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激励;策略

当前,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也意味着国家的权力的延伸,也意味着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教育从国家责任延伸到每一个教师的责任的时候,这中间的转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仔细一想,似乎我们不能把“国家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的责研任”简单地与“每一个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划上等究号。教师作为科层体制中的个体有什么资本和能力来确保新课程的成功实施呢?每一个教师也不过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中受到种种约束的个体,大家都要按照学校这个社会组织运行的规则来行事和处理问题。这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果缺乏一种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广大教师就不可能肩负起这一重任。所以,从外部环境而言,需要有一种可以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新的课程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来激励广大教师。这个问题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调动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就要使他们获得激励。

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新课程教师激励的基础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的设置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板块,例如,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等。面对这些新的课程板块,却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前学校进行自我问题诊断的一个途径,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靠广大教师,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新的尝试能否获得广泛的认可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条件。当校本课程实施后,它能不能获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也关系到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如果尝试不成功,教师本人的工作业绩会不会受到影响?成功了,学校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对教师进行奖励?由于究缺乏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对这些新的课程板块持观望、保守的态度,或者干脆完全照搬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结果校本课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许多新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往往校长本人就是新课程的第一倡导者。笔者曾经到过一个城镇的初级中学,新课程在他们学校的实施正是在校长的倡导、支持和参与下才获得显著成效的。

新课程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强调以全新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以不同的管理模式去实现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的特色发展,所以,也不可能有一种包治百病的万灵的管理制度来实现不同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种种问题。学校自身的背景分析是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基础。学校要能够激励自己的教师去发现它独有的社区资源,去开发它,利用它,要能够激励自己的教师通过新课程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因此,在教师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上更加需要人文的关怀,更加需要来自广大教师的认同,也就是说,它必须与学校所特有的教师文化相兼容,从而使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下获得自我内在的动力。

二、教师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激励的保障

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是所有具有高质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如果教师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使他们在制度中产生惰性,滋生得过且过的心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实践的功能。根据大量的相关研究显示,基于效能核定的评价通常在考核之前对教师产生压力,一旦教师通过了考核,他们就不再感到压力与动力,而且“教学效能核定很难使他们达到优秀的水平”,“帮助他们提高与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判定他们的工作的等第报告更有意义”。由此,建立一种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是关键。这种评价体系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强调教师自评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这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也是使教师获得主动性的关键。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评价与奖惩制度脱钩的原则;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的原则;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的原则;保密性原则;民主化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反馈的原则;导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可以说,发展性教师评价更加强调获得教师心理上的认同,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而不是仅仅奖励和激励少数教师而放弃了大多数;它更加强调教师自我在评价过程中的反思和诊断。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成功实施的有效机制。

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广大教师只有获得有效的激励,才能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实现新课程从文本到生活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要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主要有:

(一)教师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以往的教育评价模式常常是单一的,以目标为导向,基本上遵循泰勒(Tyler,R.W.)关于评价的思想和理念。按照泰勒的理解:“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回这种目标导向式的评价模式虽然简单而易于操作,但是却是千人一面,常常忽视评价的具体情景、学科特点、学情分析,它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与目标的吻合程度,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非预期效应,也容易忽视教育活动过程本身。泰勒模式的之缺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评价目标的合理性何在;其二,评价的背景是否真实;其三,整个教育的过程是否获得尊重和理解。在外部控制的评价机制中,我国中小学教师优质公开课成为“课堂表演秀”这些年常有发生,学生也饱受多次重复“表演”之苦。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采用多元的评价模式才能避免评价走向僵化。

(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基于外部控制的教育评价,无法激励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价的主体单一,当评价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评价结果就成为了无须探讨的结论。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多元的评价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发展的方向、质量的价值判断会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有利于我们发现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获取大量的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定量评价精确而易于区分,客观而便于统计;定性评价便于概括和发现问题,形成结论,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教师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更加全面。

(三)重视教师自我的生活体验写作和教育叙事研究

生活体验写作是促成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④生活体验写作将教师在课程环境中的经历、体验(快乐和痛苦)与教师的自我经验进行了整合,让教师在现象的描述中获得“解释”,并始终保持对身边的教育世界的敏感性和亲切感。通过生活体验写作,教师完成了自我问题描述,在寻求解释中得到诊断,找到了自我激励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使教师获得宛如亲临现场般的情景背景。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将自我个人的实践知识与课程实施环境、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整合。在典型性的案例分享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永远也无法替代的角色,获得了依靠自身微薄力量所无法获得的实践化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个体获得了来自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所有关注教育问题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在案例的分享中,教师之间建立起了互助的链接,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学智慧、教育视界也获得了更新和拓展。

(四)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践需要获得理论研究的逻辑支撑,也需要获得来自不同地区学校的实践经验,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只有通过来自实践的碰撞,才能发现问题;只有依靠理论的指导,才能避免肤浅的或者重复的尝试。通过成立各种评价研究组织,建立相关的评价机构,搭建基于文本的、网络等媒介的评价信息交流平台,才能创造出教师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8: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

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在合作探究方面的有效作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问题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评价体系重构,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为教师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有效实施是重点。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教学距离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在教学形式上满足于形式,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实际的成效,以至于有的人对课堂产生质疑。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不抓根本,却追逐表象,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下滑,学生不赞成,领导不认可,教师精心的设计与课堂的教学效果相违。对此教师必须花很大的气力来改变现状。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性与课堂效率的关系

在各种竞赛中,中国的学生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的竞赛成绩往往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也从中看出应试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方面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盘否定,也应该汲取有价值的、合理的部分,为我所用,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努力在知识的生成和双基的训练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我曾听过一节“两平面垂直”的大型公开课,教者通过教具让学生充分讨论参与到二面角的定义生成过程,并通过变化发现特殊情况―两平面垂直,再由学生合作证明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思维得到了训练,情感得到了体验,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确实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因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探究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强化。但是作为一堂新授课,还应该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学习的`内涵上还应该进一步的挖掘,在实现学生基础知识落实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性与课堂效率的关系,找到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契合点,抓好基础,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既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将基础知识讲到位,训练到位,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灵活运用。

(二)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作用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发挥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调动所有学生潜在的学习因素。合作学习是发挥集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师的共识,也成为中学数学课堂的一项重要学习策略,利用的好,就会成为数学课堂的一大“亮点”。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从表面热热闹闹走向深入思考,从师生的互动走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学生意见多,思路广,容易打不成意见的一致性。有的时候,好学生主宰着课堂的讨论,一部分学困生参与不到课堂的讨论中,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多思路,多创新,走出教师事先的设计,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能够回到教师可控的学习问题。

(三)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必须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无效的问题必然导致学生简单的回答,平淡的叙述,起不到学生思考,探究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精研教材,合理设计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回答对题目关键点的理解和突破,对条件的有效挖掘,对所求问题的思考思路,以及对问题的总结,在有效性上下工夫。

二、提升教师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提高内在的素质。没有教师内在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高。教师可以在如下几方面下工夫,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1.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数学不仅仅是做几道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要强化教学内容结构的设置,深入思考每一节课,在三维目标的设置、难点和重点确立、思考问题的突破等方面都要认真考虑,一定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学习每一个问题,从而改变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2.问题情境的设置。好的情境引入可以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来源于生活,可以是史料的经典故事,可以对具体问题的反思等等。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是有趣的语言和故事,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的引领和启发。

3.自编习题。自编习题要注意配套性、层次性和综合创造性。要通过典型的习题首先掌握今天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让全体学生有收获;其次要安排适当的选做题,以考虑到少部分成绩优异学生的提高;当然也可以要求学生记录一两个自己认为经典的题目,写出自己的思考,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数学教师一定要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理念,抓好课堂的各个环节,瞄准新课程教学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湛秋“.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河南大学,.

[2]李雪.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

篇9:试析新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培养对策研究的论文

试析新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培养对策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角色定位、反思

论文摘要:以参加新疆中学体育教师工作会议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以辛涛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为研究工具,通过分析比较新疆中学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状况,探讨了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对策。

1研究目的

教师教学效能感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bandura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教师教学效能感不同会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由于体育学科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体育教师比其它课程教师工作面大、范围广、工作环境差、身心负荷大,加之有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教学效能感易降低。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睡,教育环境相对艰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培养有专业特点、运动能力、运动教养和运动热情的体育教师,才能针对学生体能、健康意识和锻炼能力的个性特征,起到引领、开发、点拨和促进作用。因此应理解体育教师的特殊工作心理环境,努力提高教师需要的社会认可,体育教师以此为契机,逐步在其自身职业成熟过程中,日臻完善自我,以逐步提高其职业满意度、自尊感和成就感。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新疆中学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状况,探讨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对策,这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改善以及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当前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参加新疆中学体育教师工作会议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问卷后剔除废卷,得到有效问卷67份,有效回收率为93%。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采用辛涛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的cronbachalpha同质性系数为0.77,分半信度为0.84。该量表有27道题,采用6点制评分标准。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即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其中i一10题主要测量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水平,11一27题主要测量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水平。

3结果与分析

3.1新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总体特点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即教师有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信念。

表i显示:新疆中学体育教师总体教学效能感均分为4.52分,离上限6分还有一定差距,说明总体教学效能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效能感的教师才对教学活动更投人,也更易采取民主的方式。个人教学效能感均分(4.34分)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4.63分),并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中学体育教师相信自身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但对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不够。要实现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需要协同各种教育力量,尽可能减小在教育影响上的彼此牵制和内耗。

表2显示:性别因素影响着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男教师总体教学效能感均分(4.77分)高于女教师(4.11分),并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总体教学效能感上定位认识的自信心有关系,体育教师队伍中男多女少的现象普存在,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有成功的优势,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教师角色期望是被动、依赖、温柔、整洁等,经济收人和教育子女、体型发胖及体能下降、贤妻良母类型的人生价值取向、性别角色定位及重文轻武的社会现象是制约女性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女教师如对角色定位不够准确,会影响自信心,低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己不适合或干不了的想法,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容和水平。

3.3职称、教龄、学历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从职称、教龄和学历因素来看,只有教龄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影响。其中一般教学效能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总体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教学效能感随教龄的增加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这是因为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审美意识、认知水平、人格特征、角色特征和教学能力日趋完善,教师对教学活动安排的计划性,以及对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与对教学策略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也不断增强。

3.4年级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高中体育教师总体教学效能感均分(4.75分)高于初中体育教师(4.2f1分),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初高中教师教育对象不同,初中体育课应试成分占有较大比重,初中生又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错综矛盾时期,老师必须应付青春期学生的各种心理变化,但部分教师对于自己提高学生成绩和控制转变学生的能力不太自信;而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觉得体育课是忙碌学习中最好的放松,教师的努力付出在学生身上易产生效果,老师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从而对自己的教育质量更有信心。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新疆中学体育教师的总体教学效能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

2)由于体育教育与女性性别的特点,不少女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坚定的信心和明确的进取目标,中学女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显著低于男体育教师。

3)教龄反映了一位教师的从业经历,教龄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态度、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教龄因素对新疆中学体育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影响。

4)体育课本来应该是初中培养兴趣,高中让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现在的课程把这个概念倒置了,初中体育教师的“应试”压力较大,教学效能感低于高中体育教师。

4.2建议

1)要重视对体育教师效能感干预手段的研究,探讨如何从教育、培训及其它社会环境的改变人手,加强中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师信念的教学培训工作,把教师信念作为教师素质的“软件”来抓;

2)壮大女体育教师队伍,努力提高女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3)教学效能感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特点,针对不同教龄段的不同特点,要采用反思训练模式积累检验,提高教学效能感;

4)正确认识初、高中阶段体育课承担的主要功能,对初高中学生的学业成功多做自我归因,对学生的学业失败也不要逃避责任;

5)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使教师的个性、才能得到完善和发挥,从而坚定事业心,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胜任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性地工作,学校要尽量为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教师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峰值体验”的情感。

篇10:教师培养中项目管理的作用论文

教师培养中项目管理的作用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教育界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部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提高教师管理的关键工作。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可以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校的合理发展。项目管理是一种新时代的管理理念,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中强化项目管理意识,对于教师团队的建设具有合理有效地提高作用,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项目管理的含义

项目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各类策略手段,将重点工作作为项目实施,设定好目标来分解任务,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限定完成时限,全程控制各项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完成。项目管理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管理范围、典型的任务管理、合理的工作结构分解、准确的成本预算、细致的时间控制和科学合理的资源管理。

二、教师团队培养和管理中的误区

(一)教师团队的单一化

大部分学校中教师团队的学历背景比较单一,教师个人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水平和各有不同,使教师成员之间没有互补性,无法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管理效果,各科的教师资源也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教师在教育专业水准上不能掌握最精华、最前沿的东西,从而影响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学校领导忽视教师培养和管理中的个体需要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管理对象包括了组织中的人、物、财和相关信息等资源,而这些资源中只有人是复杂多变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在教师的教学管理中,教师个体具有不同的复杂性。每个教师都会有不同的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想法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在教学中完成工作任务。每个教师都是具有独立的性格差异和人格特征,同样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同的完成方式。而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中却对教师个体的差异性没有应有的重视,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比较刻板,缺乏人性化、科学化,不能从复杂性来研究教师培养和管理的正确合理方式,影响了教师团队的有效发挥

(三)对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的认识简单化

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发展会经历各个阶段,并不是短期可以达到成效的。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影响到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而有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养和管理的发展认识过于简单,没有把握好团队建设应经历的形成阶段、制定规范阶段、运行阶段和休整阶段,只是简单的下任务定目标,希望很快得到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中会出现不同的需求,没有提供相关的科学的指导,很容易使教师团队的发展走入误区。

三、项目管理对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的作用

(一)项目管理可以促进教师团队的多元化

从管理学层面上讲,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任务为主要依据来组织的,学校可以将教学的管理活动以任务的形式来设计为项目,例如以活动内容不同分为教师科研项目、教学模式创新项目,或是根据任务的特点、重要程度来分为不同级别的项目。这些经过仔细划分的项目对于教师的素质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团队由于学科背景单一,是很难有效地完成这些活动项目。经过项目管理的划分和要求,共同的任务目标会吸引到各个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科背景来组成教师团队,每个人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得到充分发挥,互相之间也形成互补性和异质性,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团队单一化的问题,并且聚集了任务项目所需要的人才,使教师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二)项目管理有利于教师合理需求的沟通

在项目管理中包括了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之间传递信息,是比较正式的沟通形式。人际沟通是个人与个人的信息传递,大部分都是非正式的形式。项目中的.管理活动大多也是以人际沟通来进行。一个项目要保证科学有效的组织、协调、智慧和控制,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这样才能够对于人际关系和组织发展具有良性的促进作用。团队的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建立完善沟通渠道。首先领导要运用合理的激励措施,灌输团结合作的团队理念,将沟通障碍清除,并且鼓励团队的成员之间互相表达,感受到彼此的尊重和肯定。其次,要营造公平公正的团队氛围,使每个成员都确定自己的才能和天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有点,在公平的氛围内工作,一起探索解决教学管理中的各项问题。第三要开发各种沟通渠道,打破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善于应用高科技的手段来加强互相的交流,使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更加顺畅。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和了解,可以让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更具有效果,每个教师的建议和想法得到理解和满足,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活力,保证工作目标的完成。

(三)项目管理对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提出有效评价

项目管理中的评估是对整个项目的进度、效果、目标的全面评价,通过项目管理评估的工作来进行监控,对于项目过程中的关键点合理控制,评估项目的资源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最终的项目结果,当情况出现偏差的时候进行及时的反馈,对原管理计划做出修改和完善,保证项目的完成效果。教师的培养和教学管理应用项目管理时,要合理运用评估系统,将定性考核和量化考核有效结合,使教学管理的项目化管理和教师的评价挂钩,一定程度上量化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方式公平公正地反映出教师在项目中的贡献和提高,评判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项目管理的评价系统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有效的解决对于教师团队和个体的评价。对于教师在培养和管理中的评价,要避免教学工作的个人主义倾向,教师不能够为了追求自我而不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要避免压抑教师的个性能力,阻碍教师的潜能发展。每个教师都有独立的人格和特点,对于个体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展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有效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处理本职工作,从而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能力。(四)项目管理指导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的过程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完整性的管理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确立任务阶段、计划阶段、过程实施阶段、完成阶段和维护阶段。管理者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中都要采取相符合的策略来适应项目的发展。运用项目管理的阶段理论来进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也必须在各个阶段中采用相应的管理指导措施。

四、项目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管理

每个项目的组织实施者是项目管理中的领导者,他的责任心、管理能力决定了项目的实施效果。没有良好的责任感,即使运用再好的管理方法也难以取得成效,而管理能力的高低也同样决定了项目完成的效果。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集中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责任性和管理能力。首先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统一教学管理的内容,教学团队可以对教师的准备工作进行随机抽查。其次将教师的教学评价汇总,通过督导评教、学生评教来分析教学项目的具体情况,对于表现不好的项目负责老师进行指导。另外还可对教学科研管理的人员进行责任划分,将考核量化,并且根据完成情况来与晋升考核挂钩。

(二)建立激励机制

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项目成立的时候,应该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在青年教师的培养项目中,可以开展授课比赛、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评比,对于表现突出者进行奖励和表扬。教师对于教学课程的管理项目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采取学习小组打分制度,或是开展学习评比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学些的乐趣。

五、结语

加强教师的培养和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合理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管理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桂兰。项目管理——打造高绩效教师团队的新视点[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6):824~827。

[2]李文昊,杨九民,刘雍潜等。基于项目管理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5):19~21。

篇11:物理教学中教师素质的培养论文

物理教学中教师素质的培养论文

对基础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施的,教师是创新教育环境的营造者,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对每位受教育者来说,其创新精神是鼓励还是压制,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育观念,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所以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物理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要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进行物理实验操作,并具有喜欢做物理实验、敢于进行实验探索的精神,而这一切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所以物理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课前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进行严密检查、精妙设计以防止在教学中出现疏漏,同时还要能镇静自若地处理演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实验失败时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教师做演示实验时,手忙脚乱,既不能给学生应有的示范性,又会导致学生做物理实验的胆怯性。同时,物理教师要能够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传授观察实验的方法和策略。

2.物理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

随着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学科教学的整体化,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物理教师既要熟知大量与交通、自然、军事、医学、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又要通晓地理、数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例如,在解释“大气压与季节、气候变化的关系”内容时,就必须结合地理学科知识。

物理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教育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性,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获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信息。此外,物理教师还应该了解和把握物理学科在高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后转换成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开阔视野。

3.物理教师要具有电化教学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发生了变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有相应的熟练操作、改进信息系统的教学能力。一个不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很难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很快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把静止的物体动态化,微观的现象宏观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4.物理教师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在教育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渗透的大背景下,应当倡导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价值,新的教育观要求每个教师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再把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学科为基础,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于指导实践,探索出物理学科中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如谈“平衡力的应用”、“实验教学体会”、“物理学法指导”等。认识水平的提高能使教师在工作中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找到了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并把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篇12:情景模拟教学中的教师作用论文

情景模拟教学中的教师作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 教师作用 秘书实务课程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影视术语并以秘书实务课程为例,探讨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法中教师的作用和对教师的要求。

秘书实务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秘书实务的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秘书实务知识涉及面广,生活气息浓,而学生恰恰缺少社会经验。要达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按照秘书相关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修养得到提高并养成习惯,就要求教师采取学生能感兴趣的方法和方式。就个人实践而言,面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就是不错的选择。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教学内容,进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亲验式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角色扮演的机会,使他能够设身处地去扮演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文字、语言方面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在一定环境或条件下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与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情景的创设与角色的进入,能架起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桥梁,使学生充分感受社会、理解社会,对最终走向社会是极为有益的。

由于情景模拟教学是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进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除了发挥好讲授法中的作用外,还有更高的要求。笔者借用影视术语并以秘书实务课程为例描述教师在情景模拟教学中的作用。

一、“编剧”

情景模拟的关键是让学生投入其中,认真体会角色及剧情,尽量地接近现实。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及个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场逼真的情景剧。以秘书实务中办公室接待为例,在进行情景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办公室的环境、来访者及本方领导等诸多因素,设计出符合秘书、不同来访者、本方领导等身份的行为举止,让扮演秘书的学生在处理具体事物的活动中充分理解秘书接待工作的程序、注意事项等知识,锻炼出实际工作能力。

二、“制片人”

情景模拟要做到逼真,接近现实,必须有物质和其他条件的保证。以秘书实务中秘书礼仪部分为例,在安排学生进行餐饮礼仪的角色扮演中,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足以发挥学生潜质的场地,让学生能在真实的餐桌旁边进行,并根据分工进行模拟商务宴请,从而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特别是在西餐礼仪中,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足以模拟西餐厅的环境,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掌握餐饮礼仪。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场地或者申请到相应的经费,保证情景模拟能够顺利进行。

三、“导演”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是当然的主体,课堂时间基本上由学生来控制。虽然有事先预设的情景,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无法了解情景设置的真实意图,随意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饰演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的角色,告知其角色内涵,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演绎。特别是学生在饰演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小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适当的信息补充加以启发或者进行有效协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切体会自己饰演角色的工作特点和职业要求,使情景模拟教学顺利进行。

四、“摄影师”

情景模拟是学生饰演角色进行表演,表演的学生无法观察到自己表现如何。这时可以将学生的表演用影像记录下来,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表现。再以秘书实务中接待工作为例,其中涉及秘书的姿态、沟通技巧和送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旁观的学生可以看见他的表演,但是表演者自己没有直观的观察。通过摄影,可以真实地再现表演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比别人说教的作用要好得多。当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十分普及的摄影及摄像器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教师只要会操作相关设备并制作出影像即可。

五、“影评人”

在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表演之后,教师要引导角色扮演者和旁观者进行讨论,指出扮演者的优缺点,探讨如何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工作,也让旁观的同学从中学到相应的知识。教师最后要利用影像,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比如秘书礼仪中的仪表姿态、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点评,以助于学生走入社会并尽早地适应自己的职业角色。

“情景模拟教学法事实上是一种仿真培训方法”,[1]它更加侧重学生社会技巧的训练。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准备,编好“剧本”,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体会其中的角色和剧情。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历,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情景,达到训练学生社会技巧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教育探索,,(7).

篇13:游戏教学在儿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论文

游戏教学在儿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论文

摘要:针对幼儿的身心、智力现状与性格特点,采取更加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其开展教学,如,游戏教学。对幼儿科学实施游戏教学,能有效提升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游戏教学;幼儿教育;概念;作用;实施方法

游戏教学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教学方法,严格来讲它在各个年龄段的教学中都可以得到应用,但从受教育者的身心、智力与性格特点来看,它最适宜被应用于幼儿教育,对幼儿教育与幼儿的成长、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游戏教学的概念与含义分析

从字面上来讲,“游戏教学”非常容易理解,即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当然,这种简单的概念理解并没有任何的不妥,反而最为直接的反映出了游戏教学的本质,即“游戏与教学的结合”。但如果从科学的教育角度来讲,“游戏教学”却远不止这么简单。从游戏与教学的结合方式来讲,它们是有机的,即相互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而不是被强硬的组合在一起,只有游戏与教学实现真正有机的结合,才能在保证游戏趣味性的基础上,发挥出有效的教学效果。从游戏教学的目的上来讲,它强调的并不是知识灌输,而是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它能够通过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受教育者(尤其是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将对游戏的探究转移到对学习的探究上来,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当中,实现对知识的探究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所学习到的知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是更加深刻的,因此,教育教学的质量更高。从游戏教学的特点上来讲,其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趣味性,由于教学被结合进了游戏当中,所以教学过程本身的那种严肃性被降低,转而取代严肃性的则是游戏的趣味性,这可以让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感到非常的放松、自在,没有束缚,对于幼儿这种非常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的受教育群体来说非常适用[1]。

二、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1.增强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前文中已经有所提到,幼儿的身心与智力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非常不足,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能力弱,因此,常规的学校教育教学方法难以在他们身上起到良好的作用效果,如果教师以严肃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他们实施教学,往往会使他们对教学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开小差、睡觉甚至是影响同学。我们知道,幼儿都非常喜欢游戏,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游戏教学下,教学过程被有机地整合进了游戏中,所以幼儿都会非常愿意参与其中,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游戏,这样一来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便会大幅度提升,会更加积极配合教学的开展[2]。

2.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幼儿活泼好动、探究欲强、吸收知识的能力强、速度快,游戏教学正好符合他们活泼好动性格特点,能够进一步刺激他们的探究欲,将他们吸收知识能力强、速度快的优势全面地发挥出来,这对于提高幼儿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来说具有显著的作用效果。3.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的知识能力发展,只是幼儿教育应当关注的一个层面,而并不是所有,幼儿教育还应当重点关注的是幼儿的身心发展。因为幼儿的身心还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影响和伤害,过于高压的教学显然与其身心特点、性格特点相冲突,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而游戏教学则完全顺应了幼儿的身心、性格特点,可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1.合理选择游戏形式。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首先是要合理选择游戏形式,因为在前文游戏与教学的结合方式方式中已经提到,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并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要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机结合,首先要考虑的便是游戏形式。在现实生活下,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可以被随意地创造,但是在游戏教学当中,游戏形式的选择却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是要让幼儿能够对之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前提条件与动力,如果游戏的选择不能让幼儿产生兴趣,教学便难以开展;第二是要能够促进教学的开展,即能够与教学形成一种呼应;第三是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具有对知识的探究空间,让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幼儿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钓鱼游戏来让幼儿参与其中,进行快乐的.学习。教师首先在教师中央做一个“池塘”,用小铁片做成若干小鱼,每个小鱼上贴上需要教学的字,然后给幼儿准备一根鱼竿,鱼饵用磁铁代替,让幼儿围坐在“池塘”边钓鱼,教师说出一个字,然后让幼儿钓出对应的鱼,这样一来幼儿在不知不觉当中便能实现对字的认读与记忆,在幼儿熟练之后,教师还可以说出一个词语,然后让幼儿钓出多条对应的鱼。

2.确保游戏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确保游戏与教学紧密结合,及不仅要合理选择游戏的形式,同时还要使教学内容与游戏形成一种直接的关联,具体应当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游戏教学的目标必须明确,应清楚知道通过游戏教学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第二,游戏教学的内容要自然、合理,不能一味为了趣味性而不顾教学内容是否恰当。如,在幼儿英语字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将大、小写字母卡片发给幼儿,让幼儿给大写和小写字母配对。教师可随机请拿到卡片的幼儿读卡片上的字母,这时拿到相应的大写(或小写)字母卡片的幼儿站起来响应,并出示字母卡片领读。在这个游戏教学当中,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即让幼儿听、认英语字母,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与游戏的结合也非常自然,没有顾此失彼[3]。

3.提高游戏教学对幼儿的针对性。在幼儿教育的游戏教学中,无论游戏形式如何变化,游戏内容如何丰富。游戏手段如何新颖,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明确这一目标,并提高游戏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满足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游戏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基础提高针对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游戏教学应以幼儿为主要对象。在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中,为了提高游戏教学的整体效果,除了要对游戏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要将幼儿作为主要的教学对象,保证游戏教学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提高游戏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将幼儿作为主要教学对象是提高游戏教学效果的关键;第二是游戏教学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游戏教学中,游戏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应成为教学创新的重要代表,并根据游戏教学的实际需要,制定个性化教学措施,提高游戏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游戏教学只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才能满足幼儿教学的实际需要;第三是游戏教学应满足针对性要求。为了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及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游戏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游戏教学的整体水平,也能够指导游戏教学的全面开展。因此,游戏教学只有满足针对性要求,才能提高游戏教学的整体效果,实现对幼儿教育的推动和帮助[4]。例如,在教幼儿认识时间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特点,必须设计一种数形结合的游戏来开展教学,并且要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出时间的概念,要具有“时间代表性”,然后设计一个“人体时钟”的游戏,让若干幼儿上台来,教师说出一个时间点,如,吃早饭的时间、睡午觉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等等,再让幼儿用手作为时间的指针,指出对应的时间,没有参与游戏的学生作为“评委”,看哪个学生指出时间的速度最快、最准确。

4.做好游戏教学评价。在游戏教学完成后,教师必须要对幼儿做出教学评价,评价要具有明确的激励性,要对幼儿在整个游戏教学过程当中的表现给予肯定,以进一步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幼儿,他们在游戏过程当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也非常遵守游戏的规则与秩序,这便是一种对他们的肯定与认同,也对他们具有激励性,不用过于强调他们的智力因素表现情况。总之,游戏教学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我们必须要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工作当中加强研究、探讨及实践,不断完善和实施游戏教学,以促进和保障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丽双:《幼儿游戏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与方式分析》,《吉林教育》第8期。

[2]韩慧萍:《解读童心,快乐游戏―――幼儿区域游戏内容构建的实践研究韩》,《中华少年》20第12期。

[3]罗桂珠:《幼儿园游戏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学苑教育》年第1期。

[4]黄颖:《探讨如何通过幼儿自主区域游戏对幼儿进行观察分析》,《中华少年》2016年第9期。

篇14: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生物学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方法之一,同时也符合新课标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要求。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理论;实践

如何解决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弱以及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情感消极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动手能力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知识。这种学习方法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要求。本文结合这几年在教学中的收获从三方面浅谈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1.让学生动手操作

人类的思维过程,首先是手的思维即从动作思维开始的,动作思维作为一种初级的基本思维方式,其产生是以个体探索外物的动作作为前提条件的,他对个体的发展以及创造潜能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操作技能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操作技能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在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技能是一种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与意识的行为相比,具有消耗精力少、完成速度快、学习效率高等优点。它能使人发挥创造性,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策略成为可能,鉴于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努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基本的途径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学时除了完成必要的实验同时把更多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感悟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向学生演示渗透作用于水分流动的实验时让学生亲自设计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他们自己选择实验材料,有的学生选择透明吸管并且画上刻度线,鸡蛋膜充当半透膜,废弃的饮料瓶改成杯子,清水和盐水作为两侧的溶液,并且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并且给与鼓励。这样的效果当然是传统的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所不能比拟的。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对那些难以或不宜改做边讲边实验的演示实验,应努力扩大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切实改变有老师一手主办的做法,另外要积极拓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作用。

2.让学生动手制作

动手制作能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动手制作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要通过想方案、找合适的材料、尤其是在动手制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而产生新思维,不断闪现创造思维火花。因而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

生物教学中的制作一般包括

2.1制作实验仪器或装置;如:渗透作用装置,学生就选择了很好的实验材料,并且废物利用。 2.2制作生物模型;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研究的重要方法。新课程3个模块(人教版高中生物)中都有练习对各种模型的构建,模型构建使抽象的客观问题具体化,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学习细胞结构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快速记住细胞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完成细胞结构的模型制作。第二天就有一部分学生上交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用了各种材料来完成作业,有的用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形象的捏每种细胞器的形态,有的用泡沫板并且用水彩笔涂上颜色制作出了细胞模型,他们把一个一个的细胞器用大头针固定在泡沫板上。还有的同学用面粉和面并且涂上颜色来完成模型的制作,还有的用废弃的玩具做实验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充分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虽然在制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像有的同学在制作的过程中把动植物细胞器没有分清楚而出现知识性错误,但经过指点,他们会立刻改正错误。最后会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优秀的保留在生物实验室。当学生面对这些凝聚着自己动手动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且看得见、摸得着的制作成果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强烈的创造欲望。

3.让学生动手探究

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某些生物问题的深入探讨或从生物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同样是与学生的动手能力紧密相连的。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物可供开展探究性学习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我带领学生完成的一项探究性课题,《物质的跨膜运输》,在学生对问题的提出:细胞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问题的假设: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会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会吸水。实验的设计:包括材料的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液、清水、显微镜、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预期结果:在高浓度溶液中,植物细胞的液泡会失水而缩小;在清水中,液泡会吸水而变大。进行实验,观察记录:他们设计了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

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且比较结果与预期的是否一致。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领略其中的快乐。同时学生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实验既是生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应当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将动手操作这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应用于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形成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习惯都是弥足珍贵的。

篇15:试论情境教学在软件开发教学中的实施方式及作用论文

试论情境教学在软件开发教学中的实施方式及作用论文

软件开发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具体的场景或者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好像走进了教师描绘的情景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本文主要阐述了软件开发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在软件软件开发的具体教学中创建情境,旨在提高教师在软件开发教学过程中的质量和效果。

一、引言

情景创建是学生走进知识的桥梁,通过具体的情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准确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让学生开拓自己的的思维,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增强事物辨别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景教学在软件开发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是其道德行为以及思想意识的发动者。在软件开发教学过程中创建情景,教师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科学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以及应用性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知识以及经验来创建学习情境,要明确情境创建的目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开发软件的兴趣。此外,教师选择的情境应该符合课程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过情境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并且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软件开发活动中来,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

三、如何在软件开发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

(一)通过角色扮演创建情境

为了加深学生对软件开发这门课程的情感的体会,在软件开发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组5~6个人,并且选一名组长,由教师创建一个软件开发中最常见的情境,并且让每一个组的同学都通过角色的扮演将这个情境表现出来,学生可以扮演的角色有程序员、系统分析员、项目经理以及虚拟客户等,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表演出来,让学生可以再不同的情境活动中表演不一样的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具体的情境表现出来的时候,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去感受在情境中具体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将软件开发中的内容快速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不仅如此,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对软件开发这门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和软件开发这门课程产生亲切的感觉,不但可以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二)创建真实案例的讨论情境

相对而言,软件开发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软件的开发本身就需要掌握对应的系统构架,一些学生由于没有软件开发的背景,是很难理解软件构架方面的知识的。未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些比较难得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学生们熟悉的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们对这个真实的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来理解抽象、难懂的知识。例如,在学习“Web服务课程”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服务代理以及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和软件的关系比较紧密,没有软件基础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时候,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例如“网上购物”,同学们对于网上购物的流程都是非常熟悉的,涉及到的商务模式主要分为卖家、买家和淘宝网,通过创建这样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面向服务体系的构架模式”。通过创建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对这个情境进行讨论和理解,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创建情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都可以将软件开发学习中比较抽象或者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具体的情境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的知识。运用多媒体创建情境,可以将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用多媒体技术以影像、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很好地把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反应出来,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以及真实性的特点,同时具有丰富的情感信息,在软件开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视频等技术,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过观察和思考,并从多个角度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种未知的意识,而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接受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Java的输出输入流时,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只是将一些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述给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并且会觉得这方面的内容非常复杂,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此时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关于Java的输出输入流以动态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配有相应的文字和声音,将复杂难懂得软件知识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在软件开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并结合教学目标来创建具体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快速理解知识的内涵,同时教师可以创建学生熟悉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创建生动形象的图文并茂的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使软件开发的教学更具有趣味性。

篇16:探析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有效性策略的论文

关于探析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有效性策略的论文

一、准备阶段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这一阶段的实施策略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或者上课前的教学行为,或者说是教案的制定、场地器材的准备、学生的情况了解等。其中,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设计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使体育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而策划的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的特点,把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中。在操作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写在纸上的教案,还有一种是写在头脑中的教案。写在纸上的教案是死的,它适用于所教的几个班级,在几个班级的教学时,方案是一致的。而写在头脑中的教案是以纸上的教案为准的,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就要用到活的教案,根据班内的不同学生,上课的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的事情等灵活的处理纸上的教案,使教案活起来,甚至让纸上的教案变得更科学。

二、体育教师要保持教学的热情

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于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上课时没有精神,不想说话,处处表现得懒洋洋的,学生的精神肯定也不会足,他们更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口号宏亮、运动敏捷、表情丰富,他的这种情绪很快就传染给学生。这种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后,学生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喜欢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练习时也表现的格外卖力。当然,体育课堂需要{涨的热情,在体育学科的研究中也费要{涨的热情。表现出对自己的体育工作热爱,喜欢去探索与研究体育,不断学习体育知识来开拓自己的视野,有较高的热情去研究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评价中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体育教学的评价改变以传统上以技能与体能的评价方法,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能在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格。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评价时,既要有知识、技能,还要有情感体验。评价时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过程i:与结果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有同伴对其的也可以把家长的评价引入评价体系中来。这样的评价就会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也会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之处,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之处能远速改正。

三、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动力

小学生年龄小,以无意注意为主,尚未形成自觉的学习意识,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刺激。多媒体极具图文声像效果,这与静止的教材、黑板与枯燥的讲解相比,更加富有趣昧性,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与认知规律。动听的音乐、精彩的画面、直观的图像,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起小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意识更强烈,更加富有动力,使学生全程参与到活动训练中来。如在学生进行相关的动作训练时,我们可以采用播放一些极富节奏感的音乐,以音乐来愉悦学生的耳朵,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与畏惧心理,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激起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原本枯燥的训练中来,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各年级之间的学生们年龄上存在差异,所以在进行体育游戏设计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游戏方案和策略。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可以利用开导式的体育游戏,此阶段体育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们树立―个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使学生们认识体育并逐渐喜欢上体育。而对于年龄在中等位置的小学生来说,适当地增加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来说更为合适一些,此年龄的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已经有了一个大体上的认知,并且掌握了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所以在设计游戏时要在游戏中适当地增加一些体育活动,使学生们在游戏中更加扎实地掌握体育技能并且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最后,对于年龄较大的小学生可以进行启发式的体育游戏,在设计游戏时注重联想、培养学生们探索发现的精神,可以使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探寻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并在不断的体育锻炼中养成健康的体魄。体育游戏的设计要区分好学生的年龄层次,以便做到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体育游戏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五、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小学体育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法,必须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而,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优先采用小学生经常实施和喜欢的小游戏,例如传统的“老鹰抓小鸡”或是“呼啦圈”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来进行选择,按照不同的教学项目的要求来选择适合的体育游戏,以保障体育游戏开展的有效性^比如说,我们可以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跳绳接力赛或是火车赛跑,但这两种游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宜开展,以免导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伤。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法具有趣味性,能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有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游戏的选择不可只重视其趣味性,而忽略了体育教学的目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可本末倒置。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游戏法,既要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中的教育作用,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

篇17: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论文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论文

[摘 要]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在教育发展和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完成。本文探讨了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关键词]地理 教学 科学素养

(一)地理科学素养的涵义

所谓地理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科学素养既能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可外显为具体的行为,是学习者经过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和情感等构成要素。具体来说,我们把地理科学素养可以概括为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地理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地理兴趣和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途径

1.地理教师的科学素养是主要影响因素。河北省对中学地理教师地理科学素养情况的调查显示:中青年的地理教师是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都能正确理解基本的地理科学的观点和地理基本术语,但不同学历的地理教师的地理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差距。统计结果还显示:教师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对教学的影响很大,大部分的地理教师具有很好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观。通过对他们常用教学方法的调查发现,在平时的教学教育的活动中,教师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同时,也能积极地发挥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引导和探索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大自然的探索和创造的愿望。

2.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教学和认知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体,新课程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实是要求教学要民主,改变“师道尊严”,这对传统的师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和掌握教学资源是传统教师的习惯做法和固有的心态。

(1)克服教师中心主义。在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要强调师生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过程是要通过地理教师的调动和引导来完成的,所以要克服在传统的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作风,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在平时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本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师生共同探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入门的钥匙”的原则。

(2)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学生要听从教师,教师也要管住学生,师生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争论问题,这种情况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从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充份表现自己,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培养出真正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公民。

3.形成正确的教材观。

(1)教师要深入认识《地理》教科书。教材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资源。教科书只能保证最基本的学习的知识,而对于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性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很好的顾及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教科书和教参上的知识,还要将教师本人所掌握的知识融进课堂。所以,从教学改革的趋势上看,教科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的相对作用在降低。

(2)教师要把自己的教材观扩展到相应的地理课程资源。地理科学本身研究的范围很广泛,只有尽可能地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才能较好的完成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一点仅仅依靠地理教科书是不可能完成的。地理课程资源包括地图、资料、教学软件、标本和模型等。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尽量把这些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

4.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地理学习评价主要有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地理教学,反馈地理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等功能。现在的评价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过分强调学习评价中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评价的形式和标准单一;评价的内部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没有达到激励学生更好、更深入学习的作用等。

对地理科学素养的评价,必须做到:①在评价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地理技能的评价。②在评价结果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地理学习的探究过程的评价。③在评价的内容上要逐渐地增加一些地理课本知识和能力以外的东西,延伸到地理科学态度和精神的方方面面。④适当的扩大参与评定的主体,除了教师、同学以外,还可以是家长和其他的社会人士,可以利用评价的手段督促学生更好的关注身边的社会环境,形成关注重大问题的社会人意识。

总之,评价的目标要与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一致,不同阶段和目标的评价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情境和评价的解释方法一定不同。

5.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现在的地理教学不再把传授既定的地理知识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更强调地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学生独立探究的精神。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关心学生能够学到什么知识,更关心他们怎样能够学习到知识,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怎么样,独立性、创造性的程度。我们可以把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培养的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地理教学模式。根据地理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对周围地理环境和社会的认知能力。为此,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

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之一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由于探究式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应该把探究式教学活S动模式引入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得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素养的公民。

篇18:缄默知识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缄默知识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缄默知识教师教育教学作用

论文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其次。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一种深埋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知识,是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的,但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它通常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加以表述,而是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的一类知识。这种知识能在我们面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时,施加一种强烈的影响。然而人们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并没有给予足够充分的注意和重视。但这并不能说明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相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

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缄默知识目前并不为人们所知.但研究者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即缄默知识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影响非常复杂。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②因此,只有对缄默知识有充分的认识、了解,人类才能获得更多的'显性知识;只有借助于缄默知识的力量,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可能。

可以说,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人类所拥有的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实质上都植根于缄默知识。显性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也都依赖于缄默知识,都必须有缄默知识的支撑。在许多情境中.缄默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的外形。这就是说在人的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缄默知识。它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它是最丰富的提取显性知识的素材库,只有缄默知识的参与,才能理解外在的显性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创造一个新的知识框架。否则只能是机械地模仿或言语复述”。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对显性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运用,却忽视了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将一般意义上的技巧如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予以个性化、实践化。使其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独特的知识后,才能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实际的影响,而这种个人独特的知识正是缄默知识。恰恰是这些缄默知识使教师具有了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里所说的技巧并不只是从书本中所学到的技巧.虽然从书本中学习到的技巧(显性知识)是有用的.但是它却是很不充分的。就像一个科学家,他要想做出科学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许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科学技巧”,或者说必须将那些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记录、描述、资料分析等方面个性化、实践化,转变为他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使之成为他自己科学实践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好比教一个人学游泳,无论你怎样把游泳规则这种显性知识教给他.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他必须在此过程中对这些规则进行个性化理解,并且从中发展出只有自己运动着的身体才能够理解的新规则。没有这种对游泳规则的个性化的理解与应用,他就不可能学会游泳这一技巧。 这些通过学习者亲身经历所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缄默知识,由于它融入了学习者特定生活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包括那些不可言喻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因此这种知识对学习者本人而言是生动的、鲜活的。而且这种知识也是影响、指导学习者目前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真正的知识。可以说,与显性知识相比.这种缄默知识才真正是一个人自己的、使其终生受益的知识。尽管它的获取相对来说较为缓慢,但一经拥有就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与行动。因此,与教师从书本中所学到的显性知识相比,教师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缄默知识才是真正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挥作用的知识。并且这种缄默知识对其从书本中获得的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头脑中的缄默知识由于先人为主,构成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底色。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要进入教师的大脑,都要先经过教师本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加工,并最终在他们原有旧观念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观念大厦。在这个构建过程中,教师原有的旧缄默知识可能就会起到导向作用。

虽然缄默知识对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但并不能否定显性知识的作用。应该说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教师的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看,如果教师没有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那么教师缄默的教育教学知识就无从发展。反之,如果没有教师缄默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揭示、分析和批判,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或显性的教育教学知识也就不能转变为教师真正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就不能够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认识到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或显性的教育教学知识的重要性。还应意识到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更好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更好地发挥缄默知识对显性知识应有的导向作用,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缄默知识的存在.但它实际上却影响着教师对有关问题的看法,也影响着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实践方面,缄默知识可以使我们在面临各种复杂因素时能克服信息不充分的缺陷或者在繁多的信息面前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学研究发现.那些与认知偏好、情感偏好密切相关的缄默知识会自动地影响着个人判断和决策,与缄默知识有关的直觉、经验等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摸索、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丰富的想法和做法得到提炼和升华.使个人的缄默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从而更好地支配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反复摸索、反思,建构起来的缄默知识.会对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引导教师下意识地行动。例如:假如在教师的观念中存在着“教学就是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活动”的缄默知识,那么教师就会在这种缄默知识观的引导下,将自己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智力的发展及能力的培养上。可以说教师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随时随地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作用、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所拥有的丰富合理的缄默知识会自觉地改善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总之,教师的缄默知识对其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持的态度、价值取向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缄默的教育价值观、缄默的学生观、缄默教育教学观等观念的影响和控制的,并且教师的这种缄默的观念将最终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效率。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受其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影响而形成的。教师所拥有的这种缄默知识镶嵌于教师心灵深处.时时刻刻地支配着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处理教育教学事件的方式。教师的这种缄默知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因而它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真正支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知识。简言之,教师日常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学影响的论文

试析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质性研究论文

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提升研究

试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教育建议教育论文

计算机焦虑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论文

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几点体会的论文

影响高职生学习效能感形成因素研究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文

实习期间真实体验质性的研究毕业论文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论文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论文(整理18篇)】相关文章:

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意义、原则与路径论文2023-08-30

论从云锦看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论文2022-05-07

妇产科护士职业倦怠的论文2023-09-06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2023-07-12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研究论文2022-11-27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2023-01-05

心理契约理论回顾与评价2022-10-13

激发完形心理,培养想象能力论文2023-05-19

教师专业发展学期计划怎么写2022-04-29

体育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论文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