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现状的发展论文(推荐15篇)由网友“今晚吃鸡公煲”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职教师现状的发展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职教师现状的发展论文
高职教师现状的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比较密切的部分,本文根据现今发展,以及各方面的调查,分析高职教师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高职校教师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职教师 现状 发展
一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中是一个特殊的环节,它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同时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等也都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结合现今发展,以及各方面的社会调查,对高职教师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高职教师地位较低,对自身认识与发展不够。
首先,社会上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认为高职教师是低层次教师。在高职文凭与高职院校被歧视的大背景下,高职教师的生存境遇与社会地位不够被重视。
同时,面对着社会、外界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部分高职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认识很模糊甚至茫然,在行动上主要是在教学工作中只注重理论讲授,不能适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定需要。这极大制约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平时,一些教师主要重视论文等的量化工作,虽然保证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但是最大的弊端是与高职教师应该具有的实效性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相悖,应该努力向“双师型”的教师发展。
(二)学历整体偏低,高学历人才引进较为困难。
现在,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工作年限较长的老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这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三改一补”转型而成。另外,通过对江苏的一些高等专利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大学教师师资调研的结论分析,即使在比较发达的江苏省高职高专的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平均比例也很低。在这些省份的高职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教师极少,专业带头人更是奇缺。
当然最近几年,各个学校在这方面都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吸引,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还是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
(三)职业技能水平较差,职业教育侧重点偏失。
高职院校不同于大学教育及其他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教学上比较注重干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就有很大的偏失,导致教师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教学基本功差,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学生既学不到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又不能掌握实践技能。曾下厂实践过的教师很少,且其中的大多教师还是从外校聘请来的兼职教师。
教师普遍缺少进入企业或生产单位进行职业培训的机会,而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师和高级工则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编制。
二
根据以上对高职现状的简要分析,加之对不同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促进高职教师的发展。
(一)社会体现,引导教师进行职业规划。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加大舆论的力量,同时教师和企业互相合作,从就业方面体现,从待遇福利方面抓起,解除学生和老师的后顾之忧,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其次,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并以正确的观念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还技能型人才应有的地位,维护职业教育应有的尊严。
再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把技能考核等级等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同时,注意引导高职职称评定,引导教师既要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又要具备初、中、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好钩,使其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调动和保护好高职教师的积极性。
最后,鼓励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设定好职业目标,同时学校及社会给予教师各种培训机会。
(二)企业实践,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专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而优化结构,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大力引进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聘请他们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另外,还要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这也是职业院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教师到企业中实习、考察的制度,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选派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
(三)深化课程改革,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深入课堂改革,实行课程理实一体化,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能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使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它还可以满足高职师资队伍的需要,教师通过课程项目的研究开发、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可以做到与行业接轨,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
当然,高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中长久共存的大计,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各方面探讨与寻求高职校教师的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篇2: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了解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外部动因能为教育管理决策者提供有益的信息。本研究综合运用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所涵盖的日常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四个维度探究支持或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和价值判断等内部动因对教师在各类专业发展活动上的投入、参与度和成果产出的影响要强于外在动机、院系支持等外部动因,高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投入最大,对教科研和职业发展活动的投入有限,高职教师对研究活动的自我效能感较低,研究成果产出少。文章对院校的教师发展管理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内外部动因;相关性
当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充分认可,高职教师“学者”和“专业人士”的身份和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这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领域里,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还是教学实施及媒体应用等,教师都是提高职业教育与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职后的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岗位中磨练、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个体发展动力系统的形成主要是在职后(,教学能力的形成也主要是在职后(,研究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及相互关系,为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制定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代,以普通教育教师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发展过程和模式、教师培养培训和教师专业化等各个方面。纪代起,国内对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也日渐关注,研究内容以引介国外的教师发展理论、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外延、对比中外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内容和制度设计等为主。纪代末,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在介绍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经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我国职教师资职前职后培养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如“双师型”教师发展目标和职教师资项目化培训等。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工作场学习模式[校企联合支持模式[三元共生培职教论坛/式等[;在师资培训方面,姜大源介绍了中德首次合作大规模培训职教师资的项目和成果[徐国庆分析了我国过去年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项目化运作形式,提出了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必须由项目化向制度化转变的观点[在比较研究方面,付雪凌和石伟平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欧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主要内容,指出我国建立相应制度时可以借鉴的地方[还有研究者介绍了国外职教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如美国俄亥俄州“理解贫穷、劳动法、建立企业专家委员会、表单设计和信息化资源使用”五个富有特色的部分,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某些内容的缺失和不足[综观我国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也存在着由于时间短,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还不强、研究内容有待深化、研究范围尚需扩展等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重理论思辨和推演,轻实践分析和论证;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于中观宏观层面,以研究者的视角进行的“自上而下”型、理论指导式的研究居多,而微观层面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少,尤其有些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立足高职一线教师教学实际工作和专业发展成效的“落地型”研究少,如与教师发展动因相关的研究就十分少见,目前比较相近的个别研究也是以常见的思辨型研究为主,主要是运用需求理论的相关观点探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等[。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因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成果产出[,积极的动因不仅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所有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要素,当然也是高职院校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而国内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的相关研究还十分少见。本研究综合运用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从高职教师工作内容所涵盖的日常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四个维度探究支持或阻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及其相关性,希望有助于管理层了解教师发展的积极动因,制定切实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高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一、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国外的研究表明激励理论适用于解释在教师做出某项决定时,不同因素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产生影响的差异程度如何,人们对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个人内在动机的强弱、能力的发挥和时间精力投入的程度等[。本研究将以内在外在动机理论(intrinsicversusex-trinsicmotivation)、自主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和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三种激励理论为指导,在高职教师中开展问卷调查,尝试解释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
(一)内在外在动机理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解释人们在不同工作环境和生活阶段采取不同行动并预测相应结果的两种不同的动因类型。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而参与某种活动,并认为这种参与和结果是有价值的[;而外在动机是指由于外部的或来自他人的激励或压力驱使人们参与某项活动[。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学习领域还是在工作领域,内在动机都比外在动机更能激发人们参与相关活动,主动投入更多地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等,也能从中收获更大的成就和愉悦感[;而外部的压力和激励手段不能真正起到持久激励教师的作用[。也有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才能够产生出最佳的激励效果[。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对教师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两种动机对教师从事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能忽视内在外在动机的作用。
(二)自主决定理论自主决定理论认为当人们感知自己有自主权利(比如工作中的选择权和自由度)的时候,他们会体验到更强的幸福感,对工作的投入更大,表现更佳。同样,如果人们感觉被认为有胜任工作的能力,他们会更加倾向于对特定工作任务全力以赴,此外,他们对来自主管和同伴的支持度及信任度的感知可以预测他们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这种对自治权和自主控制权的主张是知识型员工和技术技能型员工的需求特点,高职教师属于该类型范畴。
(三)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是个体对自身承担任务、完成任务和面对挑战时能否实现任务目标的能力感知。对特定任务的自我效能感知可以预测激励和坚持的程度,进而预测预期的绩效和成就[。在各类高等教育教师群体中,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教师研究成果方面的差异[,如在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群体中,自我效能感决定着教师在研究领域的投入程度,而投入度又决定着论文和著作发表以及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成就[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应用自我效能感知理论的研究还较为鲜见。动机理论、自主决定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环境中工作人员的激励因素研究,但是,总体上看,在教师发展研究方面应用得较少,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应用尤为少见。本研究将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设计调查问卷,探究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内外部动力因素。
二、研究设计与过程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教师既是“师者”,要在教室或实验实训室等场所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又是“研究者”,要研究专业理论,反思实践教学[,同时还是“学习和合作者”[,要通过参加工作坊、会议研讨、社会服务等活动,与业内专家、同行交流沟通,互相学习,促进自身职业发展,提高作为“师者”和“研究者”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本研究着重于教师专业发展所涉及的四类主要活动: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相关活动。研究中的“教学”指的是课堂的课程教学活动,包括虚拟或网络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是指教师通过调查或收集数据,研究本专业或学科领域内个人感兴趣的各种问题,通常以在学术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或在学术专业会议上报告论文为目的;“教学研究”指的是教师为提高教学能力而进行的调查或数据收集,研究问题集中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研究成果不一定以发表或推广为主要目的;“职业发展活动”是指教师为提高学科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及研究能力而付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努力,包括参加院校、社区或专业组织提供的工作坊、研讨会、继续教育课程、社会服务等,也包括参加非正式的教学问题讨论会、教学经验交流会或教学技能分享会等。通过研究,尝试了解高职教师最看重的专业发展活动类型以及对教师参与活动和成果产出影响较大的内外部动因及其相关性。参照国内外前期研究成果,本研究选择的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变量包括: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价值判断、投入(时间精力等);外部动因变量包括:外在动机、院系支持和教学指导及社会服务工作量。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如下:响高职教师四类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外部动因有什么不同?响高职教师各类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外部动因之间是否相关?如何相关?职教师四类专业发展活动的动因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应用这些关系模式理解高职教师的工作?
(二)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为名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他们来自中部一个省份职学院的不同院系,其中男教师,女教师跨度在之间,平均年龄。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有博士(含在读)硕士,学士,专科毕业职称方面,教授副教授,讲师学科专业分布为数学英语,语文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工商管理护理,旅游管理商务营销,信息技术,财务金融。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科分布各方面基本上代表了目前我国高职学院的一般情况,如女教师和年轻教师多、高学历教师少、专业分布广等特点。
(三)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问卷以三种形式收集信息。Likert-表形式收集教师在价值判断、投入、院系支持、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自我效能感方面的认知;以填写数值形式收集教师在教学、指导和社会服务工作方面的时间投入、参加其他职业发展活动的时间量和成果产出的数量;在每一题后面留有一个文本框,供教师表达相关的评论或意欲说明的其他情况,目的是了解在高职院校特定环境下教师工作中与动因、职业发展活动和成果产出等因素关联的各种现实情况,收集用于质性分析的数据,他们与量化数据要回答的问题是一致的,而不是要研究不同的问题或寻求不同的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嵌入式问卷设计,是对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用整合的量化和质性数据对结果共同做出解释。具体问卷内容如下:值判断(第。回答“您如何评价四类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对应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形成四个分量表,分别以Likert-表赋值,对应很有价值、比较有价值、一般、价值不大、没有价值。入(第。回答“您在四类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活动中投入的时间精力等有多少?”对应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的分量表分别以Likert-表赋值,对应很多、比较多、一般、不多、没有投入。职业发展活动指的是校本以上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相关活动。系支持(第题)。对以下三个判断做出回应:“院系支持我从事科学研究并鼓励同事之间合作”“院系和同事重视我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参与”“院系给我提供选择参加教师职业发展相关活动的机会”。的选项分别为很属实、比较属实、一般、不太属实、不属实。在外在动因(第题)。对以下两个判断做出回应:“我参加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是因为我喜欢”“我参加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是为了保有目前的工作”。的选项分别为很属实、比较属实、一般、不太属实、不属实。我效能感知(第对以下三个判断做出回应:“我感觉我有能力确定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我能够撰写并发表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或报告”“我感觉我能够综合应用从职业发展相关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选项分别为很属实、比较属实、一般、不太属实、不属实。学、指导和社会服务工作量(第)。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分别填写每学期教授的课程数、每学期任教的学时数、每周备课和教课的时间、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每周指导其他教师教学或科研等的时间、每周参与社会服务的时间。以上数值均为*平均数,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与度与成果产出(第)。科研参与和成果包括当前主持和参与的校级以上科研项目数、每周用于科研的时间、发表科研论文和出版科研专著数、被地区或市级以上科学研究学术会议录用的论文数;教研参与和成果包括当前主持和参与的校级以上教研项目数、每周用于教研的时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和出版教研专著数、被地区或市级以上教学研究会议录用的论文数;职业发展活动的参与包括每学年参加校本以上正式的职业发展活动和非正式职业发展活动的次数。以上各类参与和成果指标仅统计近的情况,时间量为的平均值,以小时为单位。问卷首先在小范围内请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试测,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形成定稿,然后通过问卷星在线发布,并请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告知本院教师自愿参加,在网上匿名填写问卷,最终收到份有效问卷。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本研究属于描述性和探究性研究,主要使用比较均值和相关分析的方法,检验不同变量的主要影响关系。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各分量表的信度,问卷中所有分量表的Cronbach-α值都在.明了各分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信度。
(一)四类活动调查结果的均值比较分析对于第一个研究问题,影响高职教师四类专业发展活动的动因差异,通过比较问卷中四类活动相关变量的均值,发现除外在动机和成果产出外,其余的教学研究相关变量均值均高于科学研究,数据还表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投入首先集中于课堂课程教学活动,然后依次是职业发展活动,教学研究活动,最后是科研活动(参见表质性的数据表明,教师在对参加职业发展活动机会的认知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次数方面从“几乎为零”到“几十次”不等,对这些活动机会价值和效果的看法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源自于教师在参加相关职业发展活动时各自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有的强调专业针对性,有的看重对实现个人专业目标的帮助,有的认为活动的取向更有利于院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四类活动各自内外部动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对于第二个研究问题,教师参与的各类专业发展活动的动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分别编制了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的动因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表(见表),比较每类活动中变量间的相关性。在两个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上(p<<接受初始分析中得到的的相关性系数。学研究活动的动因变量相关性分析。如表,内部动因范畴内的价值判断、自我效能和内在动机组成了强动因机制,他们与科研投入、近五年的科研参与及科研成果产出都呈强正相关关系。外在动机因素与任何主要成果或内部动因都基本不相关。院系支持和教学工作量之间呈弱相关,但与其他科研活动变量在任何显著性水平上的相关性都很弱或呈负相关。上述的重要相关关系大部分都处于高显著性水平,即p<于参与科研活动的质性表述表明,高职教师在参与科研活动中的阻碍因素有:缺少经费,院系支持不足,因教学工作繁重而导致缺少时间,科研经验不足,院系不够重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经费和时间。学研究活动的动因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据表明,与科研活动一样,价值判断、自我效能和内在动机也是影响教学研究投入的主要积极变量,他们与教研成果产出中的论著指标相关性极弱,院系支持、教学工作量和外在动机与教学研究其他变量间的相关性也不显著。表低的教学研究成果产出赋值也支持解释了这些弱化的相关关系,这些弱相关关系表明了高职教师在教学研究领域不容乐观的.现状,他们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性学术或专业会议的机会很少,研究能力不强,即使重视教研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优秀教师也很少发表或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业发展活动的动因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据再次表明自我效能、价值判断和内在动机也是教师投入职业发展活动的主要激励因素,但相关性总体低于对科研和教研活动的投入。表中数据也表明了一些在科研和教研活动中没有呈现出来的正相关关系,如教学工作量与教师参与校本以上的职业发展活动呈强正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校本以上活动和投入与参与时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关系模式表明教师参与职业发展活动的动因呈现出更易受外部动因影响的特点,这与教研和科研的动因特征明显不同,反映出教师普遍愿意配合院校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并尽力保持与院校氛围一致。但是教师在选择参加职业发展活动的机会时,个体更多考虑的是活动与学科专业的相关性、效果和其他与自身工作相关联的特点。质性数据透露出大多数教师感觉他们“被要求”参加院校目标取向的职业发展活动,这与他们更希望多参加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专业发展活动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明了教师需求的发展机会与院校重视的发展机会存在有不一致的地方,这种不一致往往让教师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产生抵抗心理。
(三)四类专业发展活动动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三个研究问题是关于高职教师四类专业发展活动动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关系模式理解高职教师的工作。通过分析不同专业发展活动类型动因变量的组间相关系数,发现除了同类活动动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之外,不同活动类型的动因变量之间也呈现出有意义的关系模式。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与教学研究的价值判断、教学研究的内在动机以及在教学中的投入都保持着显著的一致性;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自我效能感知之间显著相关,并且他们与教师在职业发展活动中的投入欲望呈负相关;认为院系支持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教师也同时认为院系支持他们参与职业发展活动,而且在教学中投入量高的教师也更加重视参加职业发展活动;教师的年龄、教龄、参与教研科研的外在动机、近研究成果和研究参与度都与职业发展活动的参与度之间在低显著性水平上(p<弱相关。这些相关关系模式说明部分教师的工作更易受外部动因的影响,他们会职教论坛/作环境的压力做出反应,并且他们也认可这种反应与他们的个人或专业身份往往并不一致。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与其他三类活动的价值判断之间呈显著性相关关系(p<科研、教研和职业发展活动的外在动机之间也呈显著性相关(p<这些动因类型组成的关系群,表明有些教师似乎比较倾向于某种类型的动因,如价值动因或外在动机动因等,这种倾向性在与教师工作相关的各种活动中都有所表现。不同活动类型构成的价值动因群也表明教师认为他们工作中的各种活动是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每种活动都是有其价值的,这说明教师是从整体上考虑各类专业发展活动的价值的,而不是分别加以考虑。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教学、科研、教研和职业发展活动内外部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总体上来说,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受内部动因的影响要强于外部动因。数据分析表明外在动机对科研活动的影响力要略高于其他三类活动,但由于外部资源不足,制约了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更大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缺少时间和缺乏资助经费。教师最重视和投入最大的是教学活动,余下依次是职业发展、教研和科研,这与他们对院系支持的感知是一致的,反映出“教学至上”的高职院校氛围和激励倾向。收集的数据显示教师平均每学期教授门课程,每周教学工作量为时,有的高达重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他们认为重要性次之的其他专业发展活动。价值、自我效能和内在动机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各类专业发展活动的投入、参与度和成果产出。像普通高校的教师一样,高职教师对院校系统内的奖励政策与“赋权”与否的环境氛围也会做出清楚地回应。与普通高校更加重视研究活动的倾向不同,高职教师的重点是教学,他们在教研科研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投入职业发展活动之间的负相关可能是源于高职教师缺乏对参与职业发展活动效果的认知,质性数据中教师的评论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研究经验不足和参加学术专业会议机会很少等。高职教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虽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入职后,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教学第一的院校氛围和研究时间经费的匮乏,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职教师参与研究和参加职业发展活动的积极性,导致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低,一些教师发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叹,表现在教研科研成果产出极少,削弱了其“高等性”的教育特征,对树立教师和院校的社会地位产生不利影响。院校领导可能认为从事学科研究会使高职教师偏离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教学,然而本研究中发现的动因变量与成果产出的一致性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参与研究和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职业发展活动与教师对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是一致的,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实践活动领域的投入和采取的行动与教师对教学和研究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相关性很高。很多专业组织举办的会议或活动也已纳入一些教学活动内容,如典型课例观摩和研讨、优秀教师现场说课等。院校管理部门如果能积极资助教师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参加教科研的专业学术会议,不仅能使他们有机会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现状,而且有助于保持专业知识教学和研究能力的与时俱进。对于论文或报告被专业学术会议录用的教师,院校可以加大资助额度,虽然会增加一些预算,但是,教师通过参加交流与研讨,与本领域的专家建立联系,可以提高教师研究的自我效能感,激励教师产出更多的教科研成果,并积极向外推广,一方面提升高职教师作为学者和专业人士的信誉和声誉,同时也能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声誉,反过来,可能还会减少院校的管理负担,降低管理成本。数据还表明,在各种专业发展活动中,教师选择是否参与的动因主要是从自身工作出发,着重考虑的因素是活动与自身工作的相关性和价值,有时与院校目标存在差异。院校提供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必然要与教师的内在或外在动机有关,更要与教师对教学、研究和专业知识技能更新的多元需求和兴趣直接相关,如此,才能使教师真正受益,否则,教师不仅不会被激励,反而会产生抵制甚至痛恨的情绪,将其视为不得不执行的行政命令,这种情绪不仅降低教师学习的潜能和内部动因,也会对组织文化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如近年来对职教教师推行的国培、省培等各类培训项目,基本上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划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按任务指标层层下达到一线教师,为了落实“任务”,有的教师职教论坛/不中断教学工作,有的多次参加同样或相似内容的培训,虽然满足了管理者追求的“培训了多少教师的数字辉煌”,但教师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效果有限[。
五、相关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外部动因及其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教学管理部门制定教师发展激励政策提供参考数据。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减轻教学工作量,增加高职教师其他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投入由于院校规模的急遽扩张,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普遍较高,直接的后果是高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数据表明,高职教师教学活动投入最大的客观原因是教学工作量过大,导致大部分教师无暇、无精力,直至无兴趣参加其他的专业发展活动。“教学第一”的院校氛围,使高职教师接受了“教书匠”的工作形态,在完成每周多门课程、学时左右的教学任务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备课、上课、批改每班几十个学生的作业和试卷等耗时的教学工作,再无心情和体力投入到其他的专业发展活动。就像是一台机器,为了完成超量的生产任务,只忙于运转,而疏于维护和保养。其实,高职教师也是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他们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有从事科研和教研的兴趣和动机,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研究水平而成为学者的意愿和期望,实现这种愿望需要有相应时间和精力保障。因此,建议院校管理部门设法减轻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时间上给教师“松绑”,使他们能够投入教研、科研等专业发展活动,提高专业教学和研究水平,在课堂教学之外,体现高职教师作为学者和专业人士的声誉和信誉。
(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提高高职教师参与研究活动的几率和水平除了缺少时间的因素外,高职教师还普遍反映参与教研科研项目机会少和经费匮乏,缺少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和研讨的经费支持,这些都是导致高职教师研究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不足、成果产出少层次低、学者和专业人士形象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院校加大行政支持力度,提高经费投入,为教师争取或创设更多的教研和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多参加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学术会议、研讨等活动,增加与高水平、高层次专家和学者交流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增强高职教师的教科研自我效能感,提高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和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更多的教师成为学科专业内有影响力的学者和专业人士,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同步提升院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地位。
(三)满足多元化需求,提高高职教师自主决定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权利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主要动因是价值、自我效能和内在动机,这些因素与投入和参与度直接相关,而投入和参与度又与成果产出直接相关。尽管主要受上述内部动因激励,高职教师在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时对院校的氛围是“赋权”还是“束缚”也会做出回应。为教师“赋权”,扩大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的自主决定空间,使其能够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参加价值、内容、时间、形式等符合自身条件和需求的专业发展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高职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对自主决定权的内在诉求,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了解高职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和兴趣,并且尽量使其得到满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教师从事研究和参与职业发展活动的内部动因,保证活动能够切实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能未经了解教师的需求,将时下流行的时髦概念或管理人员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项强加给教师,令其服从,即使短期内“活动成功举办”,长期的效果却会是令人失望的。必须说明的是,本研究的数据还需在更大的区域内进一步验证,研究维度和动因变量的选择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研究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前期研究较少应用的理论观点、变量的相关性比较等,如自我效能论、参与度与成果产出的相关性分析及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不同类型动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等,希望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多重视角的参考。
篇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现状与发展论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现状与发展论文
一、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现状
(一)学生社团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平台
在调查中,高职高专学生对“你参加最多的文化活动是什么”的回答时,有28.7%的学生“学生社团或协会组织的活动”,这是选择中比例最高的一项。这表明,学生社团是当前高职高专校园中举办校园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吸引高职高专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大学校园中的各种学生社团或协会因其与学生距离最近,对学生的需求、爱好了解最深,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它们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所以,学生社团已经成了当前大学校园里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最活跃、最主要的平台。
(二)娱乐兴趣类文化活动
最受学生喜爱在调查中问道“你最喜欢参加的文化活动是”,选择娱乐活动、艺术活动、兴趣活动这些令人欢愉轻松类型的活动的学生分别占36.8%、20.8%和16.8%,在所有的选项中居于前三位,共计达到74.4%,占了学生中的绝大多数。而在问道“你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时,有27.8%的学生认为是兴趣所致,在所有可能回答中处于第二位。另外,调查中问到他们心目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什么样时,有16.9%的学生认为应该是能放松娱乐自己。通过上述的这些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那些有娱乐性、令人感兴趣的轻松欢愉的校园活动在当前高职高专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他们积极性高,参与性比较强。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把那些比较严肃的知识、技能活动参入一些娱乐元素,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既得到了锻炼,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能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释放因学习和社会竞争带来的紧张和焦虑。
(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
以功利性为主调查中,有77.3%的学生明确回答他们理想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有利于他们学到东西或交到朋友;而对“你参加最多的文化活动是什么”的`回答时,28.7%的学生选择社团或协会组织的活动,18.7%的学生选择竞技性活动,选择这两种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的文化活动的学生共计达到47.4%。当在调查中问道“你对你校的学生文化活动的最大看法是什么”时,有17.8%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的实用性不够;而在回答“你最喜欢参加的文化活动”时,只有7.2%的学生选择“公益活动”,4%的学生选择“文化讲座”。高职高专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可能与他们当前面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加之高职高专学生的社会劣势越来越明显,他们就业也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必须要更好地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种要求也直接反应在高职高专学生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学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公众场合所需要的胆量、勇气等,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所以,只要那些有实用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他们都比较愿意参加,而对那些注重精神内涵、文化修养、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相对较弱。
(四)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有待提升
尽管现在高职高专院校都能在每学期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学生需求等这些内涵性的东西还不够。调查中问道“你对你校的学生文化活动的最大看法是”时,有31.2%的学生选择“活动参与性差”,有27.2%的学生选择“活动质量有待提高”,这两项反映校园文化活动内涵高低的选项共计有58.4%的学生选择,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还需要在质量上深挖,提升活动的内涵。另外在关于“学校的文化活动最主要的不足是什么”的问题上,有47.2%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主义严重,为举办而举办”,有35.6%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古板单一”,有17.8%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过时”,这也正好反映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高,内涵有待提升。质量和内涵是文化活动的灵魂和生命,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源泉。如果校园文化活动缺少了相应的育人理念和精神,或者不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其结果就只能是为活动而活动,出现数量重于质量、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文化活动本身应具有的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素养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实施措施与途径
为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保证校园文化活动顺利进行,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需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和途径。
(一)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规定和制度
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和制度,在政策和意识上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监管性和统摄性。另一方面,是良好地贯彻和执行完善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要发挥应有的效力,就必须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去严格地执行。否则,它们就是停留在人们口头上、意识里的符号,只是走过场和文字游戏。
(二)加强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组织机构
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牵涉面广,涉及的部门多,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复杂,需要协调统一,在建设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合力,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因而,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说来,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组织机构由学校党政的主要领导牵头,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参与形成。这样,全校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容易达成共识。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也容易做到分层管理、条块结合,各部门、各人员密切协作,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效率性。现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组织系统性差,组织结构不科学,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缺乏整体化、系统化和程序化,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的重要作用。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缺少引导、没有规划、重形式轻内容等无不与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缺乏坚强的领导有关。所以,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的领导组织机构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和谐、顺利的关键。
(三)加大校园文化活动的投入,为活动的开展创造优良条件
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投入包括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前者是显性物化的投入,后者是隐性的软投入。加大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投入就是解决包括经费、场地以及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充分运用保障机制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和设施等达到一定的标准,使其顺利开展。学校在进行物质投入时必须考虑把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与学校其它建设结合起来,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进行的必要物质投入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加大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投入就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学校精神、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校风校貌等的培养和塑造。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投入需要以物质投入为载体,在显性的物化存在上得到体现。而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投入需要精神投入来升华,隐性的精神文化是显性的物化存在的灵魂。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当前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底蕴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投入中重视物质投入,却忽视精神投入。所以,在校园文化活动投入中既要加强物质投入,更要重视精神投入,从而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4: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现状探讨论文
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师德师风情况、个人职业认同感和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进一步落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改进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中青年教师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广大中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我们设计了《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并结合个别访谈,对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问卷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现状及发展需求,对提高高职学校中青年教师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调研基本情况
问卷共设计了五个方面72个问题,其中个人基本情况6题、思想政治状况方面15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10题,师德建设方面16题,个人职业认同及对高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认识25题。调查采取匿名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涵盖了高职院校不同岗位中青年专、兼职教师200余名,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8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从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看,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1%,女性占59%;从民族分布看,汉族占77%,回族占18%,其他民族占5%;从年龄分布看,30岁以下占24%,30-35岁占36%,36-40岁占16%,41-45岁占16%,46-50岁占8%,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92%以上;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占71%,共青团员占4%,民主党派占1%,群众占24%;从教师类型看,专任教师占80%,双肩挑教师占20%;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看,副高级职称占10%,中级职称占37%,初级及以下职称占53%;从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看,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二、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围绕学校对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重视程度、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政治理论学习、青年教师培养等主题,我们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从总体上看,中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普遍较好,但也有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有所淡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缺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利主义等现象。
(一)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现状的正向表现:
1.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在政治上可靠,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此次参与调查的183名中青年教师中,中共党员占比71%,调查结果显示,中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信心,97%的教师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表现表示满意,对十八大以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呈现的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87%的教师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应该加强高职学校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80%的中青年教师平时很关注时政新闻;73%的中青年教师信仰共产主义;88%的中青年教师能够主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提高政治理论素养,72%的中青年教师认为每年的政治理论学习应在4次以上。72%的中青年教师对近期开展的“守纪律、讲规矩”主题教育持肯定态度,认为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95%的中青年教师认为目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很有必要或发挥了作用;89%的教师认为学校各级党组织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广大中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数据显示,80%以上的教师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涵义,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93%的教师认为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必要和及时;87%的教师比较认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80%以上的教师认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群体。
3.中青年教师对职业教育充满感情,拥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果显示,71%的'教师对能成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比较满足,78%的教师喜欢目前从事的职业教育工作;70%的教师比较满意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接近90%的教师认为在学校的重大问题决策上,中青年教师发挥了应有的作用;60%以上的教师对学校目前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实验实训条件比较满意;74%的教师对学校领导班子比较满意;81%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十二五”期间成效显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对我院发展充满信心;78%的教师赞成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91%的教师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认为前景远大。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高职学校中青年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工作,是具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进取心的群体。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愿意参与学校发展,能够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说明大多数中青年教师比较关心学校发展,能够做到把自身的成长融入学校发展中。
(二)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现状存在的问题
1.针对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单一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是错综复杂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信息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我令你行、我讲你听,每周、每月或每学期搞一次政治理论学习的灌输式的方法手段显得传统而单一。在问卷调查中,回答“您认为学校中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主要还存在哪些问题(多选)”时,55%的教师选择了“教育方法手段比较单一老套,以理论学习代替思政工作全部”,65%的教师选择了“学习内容比较枯燥,一本书、一份文件的学习方式依旧存在”。从以上数据表明,在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更新提高,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达到教育人、培养人、鼓舞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团结人的目的。常用的手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单一性,比如:第一,开展传统的政治理论讲座和报告。各学校所开展的理论讲座和报告带有管属性,老生常谈,说教意味浓厚,缺乏生动性、互动性和时代性。这使得部分中青年教师认为学校是在搞形式主义,耗时耗力,从而产生反感。第二,标榜学习过于虚化。中青年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在开展党员活动、教师外出学习活动等时,往往打着参观学习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实践基地的旗号,实则组织进行旅游观光,并没有收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第三,没有制定有效的沟通机制,信息反馈不畅。学校虽然平时进行了一些座谈会或个别谈话,但没有持续性和定期计划,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而是偶尔为之,且前缺乏谈话后期的信息沟通和反馈。
2.部分中青年教师重业务能力轻政治理论学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学校中青年教师高度重视教学和学术研究,但对于国内外大事、政治理论学习等却抱着观望和漠视的态度。一方面相比老教师而言,参加工作年限较短的中青年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渴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上级、同事以及学生的认可,所以他们都比较重视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时间同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工作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愿意参加业务工作而不愿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国际国内政治事件和学校事务莫不关系。不太关心国际国内实事,而更多的关心娱乐八卦新闻和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缺乏政治敏锐力,且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第二,政治理论学习基本流于形式。政治理论学习往往照本宣科、单调乏味,基本上是负责人读、教师听,政治理论学习收效甚微,因此,造成许多中青年教师轻视甚至忽视政治理论学习,认为政治学习没有必要,耽误时间,是搞政治工作人员的事情,就是弄虚作假。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即使是学院管理上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上也存在着重业务培训轻思想教育的情况,比如部分教学单位在教师管理上更注重要求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工作,教师培训更侧重于业务能力的培训,忽视对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加之考核时,也是重业务轻思想,这就降低了教学单位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
3.中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不尽人意
当前学校中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整体状况良好,其具体表现为:大部分中青年教师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与道德品质;热爱本职岗位,热爱教育事业;能较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较关爱学生,能做到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努力钻研和创新业务知识,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但由于受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学校中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理论修养水平不高。由于中青年教师还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思想还不够成熟,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较浅,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第二,重教书轻育人,关爱学生程度不够深。学校部分中青年教师还存在这样的思想误区:只要在课堂内上好所教授的课程,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至于了解学生那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任务。其实,要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相长。第三,治学不严谨,敬业精神缺乏。部分中青年教师由于年龄小,缺乏实践,在治学态度上不够严谨,且敬业精神缺乏,对本职工作不能做到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第四,功利意识较强,职业信念淡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部分青年教师功利意识较强,做任何事情不讲给予只讲索取,缺乏奉献精神,对教师职业信念逐渐淡化。第五,竞争意识较强,合作观念较弱。当前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信息化时代,无论在哪一领域都充满了竞争,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作为中青年教师,一般都有着较强的竞争意识,能积极面对在职称、学历、学位、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然而,他们与人合作的观念淡薄,不能有效形成团队协作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加强我们党自身建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当前学校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需要共同关心。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青年教师数量迅速上升,在教学和管理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加之,青年教师各自所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和家庭背景等,当前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难,需要学校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扶持,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因而,针对当前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找到应对策略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高丽静.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2-23.
[2]胡琦.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08-15.
篇5:硅藻土及其发展现状论文
硅藻土及其发展现状论文
摘要:概述了硅藻土的组成及其分布,介绍了硅藻土的理化特性,利用扫描电镜表征了硅藻土的表面形貌,并对目前硅藻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硅藻土;理化特性;发展现状
1.硅藻土概述
1.1硅藻土的组成
硅藻土是古代单细胞水生植物硅藻的遗骸沉积所形成,这种硅藻的独特性能在于能吸收水中的游离硅形成其骨骼,等其生命结束后沉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硅藻土矿床。硅藻是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的原生生物之一,生存在海水或湖水中。正是这种硅藻,通过光合作用向地球提供氧,促进了人类和动植物的诞生。硅藻土属非金属黏土矿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非晶体二氧化硅,伴有少量蒙脱石,高岭石等黏土杂质和有机质。硅藻土主要以SiO2·nH2O的形式存在,同时含有少量的Al2O3,Fe2O3,CaO,MgO,K2O,Na2O,P2O5和有机质。不同矿源的硅藻土成分不同。单体硅藻无色透明,硅藻土的颜色取决于粘土矿物及有机质等,有白色、灰白色、灰色和浅灰褐色等。本文选用临江八道沟硅藻土矿的硅藻土测试其组成,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二氧化硅含量75%。
1.2硅藻土的分布
硅藻土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据统计,全球约122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硅藻土资源。美国是世界上硅藻土储量最多的国家,占53.37%;其次为中国,占43.77%。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N40%;中国位居第二,占世界总产量的20%左右。我国硅藻土主要集中在华东及东北地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吉林、浙江、云南、山东、四川等省。分布虽广,但优质土资源主要集中在吉林长白地区,其他矿床大多数为三四级土,由于杂质含量高,不能直接深加工利用。据统计,吉林省硅藻土资源储量为2.66亿吨,占全国的56.7%;白山市资源储量为2.52亿吨,占全国的53.61%。全球硅藻土资源分布虽然广泛,但是可供直接开发的、经济价值较高的矿床有限。白山市硅藻土以储量大,品质好而闻名,其质量仅次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藻土矿,是不经选矿就可直接加工生产助滤剂的矿床,属于世界少有的'优质硅藻土矿床。
1.3硅藻土的理化特性
硅藻土中的硅藻有许多不同的形状,如圆盘状、筒状、羽状等,在显微镜下观察,硅藻土呈现形态迥异的各种藻体形状,单个藻体大小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藻体内外表面分布着众多微纳米级微孔,这是硅藻土区别于其他非金属黏土矿物的基本物理特性。
以临江八道沟硅藻土矿的硅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日立TM3030台式扫描电镜研究表征了硅藻土的微观形貌,样品制作时直接粘到导电胶上,无需喷金直接观察。加速电压为15kV,放大倍率分别是2K和5K倍,扫描电镜照片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该硅藻土为圆盘状结构,表面存在大量的亚微米级孔隙结构。
硅藻土的松散密度为0.3-0.5g/cm3,莫氏硬度为1-1.5(硅藻骨骼微粒为4.5-5mm),孔隙率达80-90%,能吸收其本身重量1.5-4倍的水。硅藻土是热、电、声的不良导体,熔点1650-1750℃,化学稳定性高,除溶于氢氟酸以外,不溶于任何强酸,但能溶于强碱溶液中。硅藻土具有低密度、多孔性、高强度、高耐磨性、绝缘性、绝热性、吸音性、吸附性好、无毒无味、耐酸、耐热、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可广泛用作保温砖、保温砂浆、功能性填料、研磨材料、吸附剂、脱色剂、污水处理剂、助滤剂、催化剂载体等。
2.硅藻土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40%;中国位居第二,占世界总产量的20%左右。20世纪初,美国首先获得将硅藻土用作啤酒助滤剂的发明专利。50年代,美国的硅藻土相关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生活的多个领域,如过滤材料、保温材料、填料和催化剂载体等领域,产品总量达100万吨。以美国、法国、德国、丹麦、日本和俄罗斯等为主的工业发达国家,助滤剂产品一直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填料、吸附剂、绝缘材料等。
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仅有小规模的硅藻土开采和利用,并开始生产硅藻土催化剂载体,60年代的开始生产硅藻土助滤剂。目前,关于硅藻土催化剂载体和助滤剂的研究报道较多。
近年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室内装修材料多功能性、建筑保温材料防火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硅藻土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引起高度重视。各个硅藻土企业积极开展硅藻土建筑材料新产品的研发,拓展硅藻土应用领域。作为硅藻土矿产资源丰富的吉林省白山地区,立足特色资源,加强硅藻土资源整合,加速硅藻土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以“临江市硅藻土工业集中区”和“长白县八道沟硅藻土特色工业园区”为主的产业基地。其中,临江生产的硅藻土助滤剂产品占国内市场的80%。白山市先后与15所科研院校建立了硅藻土科技研发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研究的重点问题是硅藻土的选矿提纯、超细技术、表面改性技术,硅藻土复合材料、污水处理和净水设备、新型环保功能材料的开发。
目前,国内从事硅藻土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很多,如临江市圣迈硅藻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临江市亨泰助滤剂有限公司、临江赛力特硅藻土有限公司、嵊州市华力硅藻土有限公司、临江市长白山助滤剂有限公司、吉林省临江天元催化剂有限公司等。硅藻土产品种类在不断增加,如硅藻土助滤剂、催化剂载体、硅藻土功能填料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建筑材料等领域。
但目前在硅藻土资源开发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硅藻土资源浪费严重,除一级品外,低品位硅藻土占总量的70%,其提纯加工技术水平有限,多数低品位硅藻土被遗弃在矿层中;另外,我国硅藻土产品种类较少,目前许多企业的新产品技术不成熟。因此,进一步研究开发硅藻土新产品,尤其是利用低品位的二三级硅藻土,成为硅藻土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篇6: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对于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在高职院校开展英语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整体的教学课时较短,教学的过程中口语教学较短,有些高职院校对于英语教学并不重视。从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来看,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能够真正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本文旨在对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探讨研究,并针对于目前英语教学的形势为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篇7: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英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发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对于其自身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从高职院校目前的发展来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英语教学并不重视。认为英语教学可有可无,这就严重影响到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一、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自身素质较低和教学方法落后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素质较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理念十分落后,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很多优秀的英语教师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工作,因为整体的待遇较低,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人才缺乏。(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英语学习有着自身的需求,因为他们想有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落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较低,整体的学习效果较差,无法充分吸收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无法有效地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三)英语教学设备和材料落后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材料较为落后。高职院校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英语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地利用教学设备开展生动形象的英语教学,也就无法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不能够适应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原则
(一)适应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在开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应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就是要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其主要职业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工作。(二)因地制宜开展英语教学高职院校在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不同,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工作,采用分层和专项教学方法分,这样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三)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要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和手段,这样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三、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方法
(一)加强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培训要想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水平,应当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培训。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英语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能够不断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应当制定相应的评比和奖惩机制,这样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好地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在开展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应当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在课堂上的讲授知识高职英语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教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让其在课下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三)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在开展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英语学习的质量。也就是说,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作用,以及提升英语水平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优势。
综上所述,本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自身素质较低和教学方法落后、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英语教学设备和材料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要想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就应当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从一家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桂杉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高翔.高职院校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
篇8: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思路论文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思路论文
摘要: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凸显,这对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完善政策制度,提供保障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宏观环境;探索培养路径,研究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可操作模式;立足学校,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构建共生的教学团队;启发教师的自觉,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结构
一、教师教学能力及其结构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1]。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值的体现”[2]。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活动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他的学科素养,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学智慧。[3]国外学者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工作内容和结构三个方面。比如,从教学能力的内涵上看,泰格拉尔(DinekeE.H.Tigelaar)等认为,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的个人特征,是支持在各种教学情境中满足有效教学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4]从工作内容上看,王(MargaretC.Wang)认为,教学能力指的教师能够诊断和课程主题相关的学习前提条件,并根据持续的诊断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能够联系学习目标进行课程决策;能够制定学习安排,根据对学习前提条件、个性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的分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能为教学和学习的顺利进行而进行的有效课堂管理。[5]从结构上看,小山悦司认为,教学能力分为技术层面和人格层面两个维度,技术层面包括专业技能、智谋技能、交际技能;人格层面包括根性和动机。[6]斯垂夫(PhilipA.Streifer)提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五个维度:计划技能(计划有效教学)、教学技能(使用各种教学风格、保持有效地师生交互、维护积极的学习环境、维护有成效的学习环境、维护一个公平的秩序)、评估学生的技能(选择和建立有效的评估技术)、专业知识(阐述学科知识的关系、阐述学习心理的知识适合某年龄段的学生、阐述学校规则的知识)和专业职责(示范专业行为、与父母和社区保持有效的沟通)。[7]莫莱纳(WilleminaMMolenaar)等认为,教学能力包括三个维度:能力构成、组织水平和教学领域。能力构成维度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组织水平包括宏观(领导力)、中观(协调力)、微观(教学能力);教学领域维度包括:开发、组织、执行、指导、评价和评估。[8]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国内也对教学能力提出了本土化的定义。如李春生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教学能力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9]余承海等人则认为,教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教学活动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它依托于一定的智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教学科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10]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潘懋元认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教师要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应该具有研究治学规律、寻求最佳治学方法的能力”[11]。岳夕茜认为,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的智力基础(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性思维能力)、一般教学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具体学科教学能力。[12]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促进学生发展、顺利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为:第一,熟悉专业发展的要求,了解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具备对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的能力;第二,了解人才培养的需求,具备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第三,能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多元化特征,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策略来发展学生能力。同时,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能力的研究多是将其嵌入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中,去考虑个体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学活动过程是研究教学能力概念和结构的基础。按照教学活动的主要进程,教学能力可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与反思三个部分;按照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性质,教学能力可分为教学认知能力、监控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按照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教学能力包括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容、媒体技术、教师、环境等的控制、驾驭与协调能力,以及协调各要素间关系的能力,如根据学生特征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的能力等。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认识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是研究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以及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前提。首先,高职教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培养能在实践中应用好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因为技术的价值在于“用”,而“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13],是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的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强调实践(行动)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不同:普通高校主要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组织课程教学内容,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基于工作过程来组织课堂教学。因为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的是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学科理论知识。由于对技能型人才综合应用知识的要求较高,其培养更重视在生产实践中对知识的运用效果。其次,高职教育教学具有情境的再现性。技能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通常与一定的情境紧密相连。在世界上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技术资格的不同等级往往与在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确定性程度密切相关,对情境的把握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察技能型人才专业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因此,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工作过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实现优化执行,如何完成检测与维护等,对此,既要基于特定的技术知识,也要基于现实的不同情境。此外,职业道德的养成也要求工作场景的再现。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对于高职人才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如何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身体力行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等,也是高职教育教学区别于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特点,使得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课程内涵和教学组织方面有本质的区别。最后,高职教育教学具有应用意义上的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同样是“高等教育”,传授“高等教育知识”仍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知识”,只应有“类型”上的差异,不应有地位上的差别。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一方面固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先进性上,但更为主要的,应该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引领性方面。换言之,应体现在对用技术解决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方式(更好方式)的追求上。高职教育应注重开展应用性研究,使培养的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高职教育教学如何站在技术应用的前沿,培养出能创新应用技术的人才,同样需要基于对技术应用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
三、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因素
教学能力依据是教学工作过程,教学工作过程按照宏观、中观、微观可以分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四个部分,我们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去构建横向与纵向结合的教学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构成因素。
首先,从宏观层面的专业建设来看,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设计课时与开课顺序,设计专业层次教学研究方案等方面,高职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并具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能力。例如,专业培养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教师应当有了解和选择有关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弄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充实和改进,以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高等性;在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创造性地整合专业教学目标和内容,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专业实践环境,制定实践教学策略和方案。
其次,从中观层面的课程开发来看,教师应具有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资源、设计课程评价方式、设计课程层次教学研究方案等能力。例如,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教师能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实际情况,就课程本身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而这一目标更多的应与实践相结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对课程内容包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及课外学习资料等进行适度的改编、拓展和开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由于职业教育教学具有情境再现的特点,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服务于教师本人个性化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有利于原有的课程内容更适合具体的、情境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的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最后,从微观层面的教学实施来看,教师应具有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方式、设计教学改革方面研究方案等能力。例如,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果选择项目教学法,就应知道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将整个学习过程分解成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项目教学方案,按照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又如,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既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发展做出合理、正确的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又能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检讨和反省,并且运用教学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品质。
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与策略
探究教学论的发展,可以梳理出教学目的的.发展脉络,即教学目的经历了由形成技能———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形成技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演变过程。“教学目的实现依赖于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变革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革新教学内容。”[14]考察教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社会、科技及教育环境引发了教学层面上的变革,也可说是教学改革是学习与社会、科学技术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实现这些变革,就要依靠广大教学工作者特别是教师,所以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命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有两种路径,一种为自发,一种为外推。所谓自发,主要是由教师个体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其目标、内容、过程和结果主要受自身因素的控制。所谓外推,是指由外在的力量如教师教育机构等开展活动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在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中,最有效的途径是内外结合,相互补充。同时要考虑到外部的政府、教师教育机构、教师任职学校与内部的教师本人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个因素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起不同的作用:第一,政府提供保证与支持。在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政府是一个外在的保障与支持,它本身并不直接参与教学能力的发展过程,主要通过政策和制度来施加影响,这些政策和制度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宏观环境、物质支持和精神保障。第二,教师教育机构提供基础与平台。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教师教育机构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它为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基础作用。第三,任职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环境。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不可避免地在物质、制度、文化等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产生影响并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第四,教师自身是教学能力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教师个人因素如个人的背景、个人思维的敏锐程度、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意愿等都对教学能力发展产生影响。
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首先,完善政策制度,提供保障教学能力发展的宏观环境。具体来说,要加大财政投入,因为资金投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发展资源的保障、教师教育的改革、教师的福利待遇等,而这些正是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前提性条件。“教师专业化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顺利进行。”[15]教师教学能力的顺利发展离不开资源保障,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譬如,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就应该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材料;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就应该有必要的技术设备。此外,还要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从有关教师资格的国际惯例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考虑,考核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教师资格有效性做出年限规定,几年后应重新认定教师资格,重新进行教学能力考核,促进教师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与时代要求和教育改革相适应。其次,要研究探索教学能力发展的可操作模式。教师教育发展史证明,无论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教师教育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实际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教师教育自身的问题,导致其在教师发展教学能力过程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也未达到预期目的,也未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
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有两种模式较为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模式一,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以学校为基础的“校本模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到学校教学现场和教室中去观察分析、了解掌握具体教学问题。因此,有必要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础,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的要求与本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依靠优秀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共同研讨、启发,重视课堂资源的价值,探讨教师教学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将教师的个人积累形成合力,自觉反思教学效果,总结实践经验并推广,建立起教育知识、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和教师个人教学知识的有机联系,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愿望。模式二,以继续教育培训与研究机构为培训基地,培养其岗位的知识技能。依托继续教育培训与研究机构,以普通的教学问题和典型性案例为核心,以个体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围绕问题进行知识解决和技能的体验,研讨不断生成的专门学科教学知识与相应的教育技术和技能,使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学科理论知识在培训经历中结合起来,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有关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课程集合模块,在问题的不断解决过程中提炼出规律性的知识与经验。再次,立足学校,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构建共生的教学团队。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部分教师一开始会因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倍感压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不能期望通过几次培训或者一年半载的学习,教师就能完全具备实施改革后课程的教学能力要求,从观念到行为能力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
具体来说,第一,要建立指向教学能力发展的评价制度。教师评价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价值判断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诊断与评价是教师评价最主要的功能。这一功能强调通过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教师的客观情况特别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为其进一步的改进提供支持。第二,构建共生的教学团队。教师团队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助推剂,能够很好地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基础,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新的经验。教师团队的构成一般有老、中、轻三代,从而使不同阶段的教师可以从出色的教师那里吸取宝贵经验,理论与实践经验可以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加快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步伐。最后,启发教师的自觉,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自主发展。只有教师明晰发展的目的,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转变观念,才是真正激发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前提。只有目的明确,教师在进行学习、反思等发展活动时才能取得积极效果,譬如获得新的观念、知识,或者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等,也才能唤起自己的发展动机并全程参与。
参考文献:
[1][2]张锦庭.校本研究的聚集点———课堂教学[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32,56.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2.
[4]TIGELAARDEH,etal.Th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FrameworkforTeachingCompetenciesinHigherEducation[J].HigherEducation,2004,48(2):253-268.
[5]WANGMC.AdaptiveInstruction:BuildingonDiver-sity[J].TheoryIntoPractice,1980,19(2):122-128.
[6]转引自钟启泉.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自我教育力”[J].上海教育科研,1998,(9):25.
[7]STREIFERPA.TheValidationofBeginningTeacherCompetenciesinConnecticut[J].JournalofPersonnelEvaluationinEducation1987,1(1):33-55.
[8]MOLENAARWM,etal.AFrameworkofTeachingCompetenciesAcrosstheMedicalEducationContinu-um[J].MedicalTeacher,2009,31(5):390-396.
[9]李春生.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K].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135.
[10]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68.
[11]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0.
[12]岳夕茜.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J].教育与职业,2011,(6):32.
[13]姜大源.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26.
[14]樊泽恒.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技术选择及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9,(8):38.
[15]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235.
篇9:发展高职教育本科论文
发展高职教育本科论文
国外称之为“技术大学”的高职本科教育,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亟待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层次。目前,发展我国的高职本科势在必行。首先,是国际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其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再次,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最后,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发展高职本科的建议是:
(1)突出高职专科主体;
(2)形成“双线制”的结构;
(3)构筑立交双向贯通;
(4)创设高职本科制度;
(5)开展高职本科试点;
(6)升格少量优秀高职;
(7)改造传统本科院校;
(8)办好本科二级学院(高职);
(9)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10)创新“职业学位”制度。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促进大学生“能”与“德”统一,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二是进一步突破“跟踪、模仿”的旧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模式。其次,要落实两个“每一”:一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健康成长,志存高远,成才成功;二是使每一所大学都内涵深厚,特色明显,优势坚挺。再次,要加强三个“推进”:一是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结合;二是推进高等教育与各类教育高度衔接;三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最后,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坚持教育服务社会;三是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四是坚持教育改革创新。
关于欧盟构建与发展终身指导政策论坛
欧盟构建与发展终身指导政策论坛有六大功能,每项功能可转化为若干个具体任务。一是改善沟通,具体任务为:
(1)提供热点政策讨论平台;
(2)界定统一的职业指导服务概念;
(3)开发共用共享的职业指导术语。二是鼓励合作,具体任务为:
1)鼓励跨机构跨部门在具体活动中的协调合作;
(2)在跨机构跨部门的问题上采取横向融合战略。三是明确公民需求,具体任务为:
(1)明晰现有的服务状况,确认供应机构不足的部分;
(2)管理客户群反馈意见,研究公众使用咨询情况;
(3)开发公民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框架。四是提高服务质量,具体任务为:
(1)制定质量标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2)开发职业能力框架,实施职业指导师认证计划。五是引导政策制定,具体任务为:
(1)调整终身指导,提供机构的制度结构和发展战略;
(2)明确终身指导是国家制定学习、就业、社会共荣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寻求政策支持,填补现有终身指导的供给不足。六是国际合作收益,具体任务为:
(1)在欧盟终身指导政策论坛上支持各国参与;
(2)在国际政策研讨会中支持各国参与;
(3)传播各国独树一帜、行之有效的做法。
关于职业教育的三的作用
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现阶段职业教育有以下三大作用:
(1)职业教育可促进创业创新,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职业教育立足高中端创业,可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2)职业教育与产业耦合,可不断促进产业替代与升级。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训,能够与产业升级、产业调整相适应,为纵向的产业升级、横向的产业装备调整提供高质量的具有专业技能或技术的职业人。
(3)职业教育可使人不断融入主流社会,完成生产力转移。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浓缩与转移,一方面可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老三农问题及“农民工、失地农民、村落消亡”新三农问题的出路,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枯竭”的概念,1981年,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枯竭的三个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国内的研究者认为,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可称为心理枯竭。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客观原因是:
(1)高校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
(2)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与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高期待的矛盾;
(3)高标准的专业要求与缺乏专业支持的矛盾;
(4)心理咨询师的高付出与低回报的矛盾。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主观原因是:
(1)专业成长不足,专业知识不足;
(2)具有易感的人格特征;
(3)自我期望过高。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对策,
一是环境和组织对策:以规章制度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是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对策: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人格修炼;把握好心理咨询工作与家庭的界限;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关于文化维度下的大学类型
根据我国各大学自身组织文化属性的不同,可以把大学分为三种类型,即文化充盈型大学、文化成长型大学、文化混沌型大学。文化充盈型大学大多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悠久的历史为其嵌入了深厚的底蕴,杰出的`人才赋予其强烈的自豪感。在文化充盈型大学里,校史是大学文化的承载者,教师是大学文化的守护者,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传播者。在文化充盈型大学里,往往会有标志性的物质,即组织文化的最高层次——人造品与创造物——承载其文化之内涵,标志性的景色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标志性的建筑如南京大学的北大楼。文化成长型大学比较复杂,其历史或短或长,学术水平也高低不一。其大学文化尚处于形成阶段,竭力地吸取各方面的优秀元素融入自身文化之中。文化成长型大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更应关注自身的明确定位,积极地积累、弘扬自身独特的文化,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地吸取地方元素,融入当地的人文特色,以在地方或某个行业树立大学的文化形象。文化混沌型大学多为一些地方的或新兴的本专科院校。就其大学自身组织而言,组织结构还不是很稳定,科层机制还存在混乱,各种亚文化之间相互冲突,核心的价值判断标准阙如。没有历史的传统以依照,缺乏足够的经验以管理,使得文化混沌型大学的内部成员在组织中无所适从,学校文化混沌不清。辨明厘清文化混沌型大学中各类亚文化的正确取向,需要对大学文化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在组织发展的初期为文化的形成和积累搭建平台。
篇10: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 本文对国外高职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借鉴其经验,通过多种路径实施大力发展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
关键词:
国外高职;职业教育;经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国外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已形成各自独有、有效的模式。
我国在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可以借鉴其宝贵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国情与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一、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
(一)囊括政府重视、社会认同、个人积极的三位一体的配合教育模式
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国家、地方政府为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投入巨大,并且还给予职业教育立法保障。
政府的重视将职业教育推上与高等院校的教育同一水平线上。
比如在瑞士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据16.2%,学术高中占据8.1%,高等教育占据17.1%。
在工业制造行业较为发达的德国和日本,都出具相应的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的重视也促进了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这一现象则很好地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民众对政府实行的职业教育积极响应,也影响了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和岗位素质技能的提升。
(二)以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为了保证国内的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各发达国家将法律法规作为职教的重要保护手段。
在所有的国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
德国所推行的教育保护法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如《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双元制”即企业技能培训、学校理论教育方式)、《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日本也出具了《学制令》,以此保护日本国内的职业教育,这些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健康高速的发展,提高了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得其具备行业内的所有岗位的胜任能力。
(三)充足的职业教育资金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种税收和资助,如地产开发税、工业制造税收等,这部分的资金占据职业学校总收入的46%,企业直接资助占据23%,混合经费资助占25%,学生学费占6%。
而日本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教育体系和雇主分担,比如在20世纪末,日本政府预算用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是157千万日元,这笔预算直接用于公众的职业教育的经费是116.7千万日元,占据总经费的74.5%。
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国家,职业教育经费都是通过多渠道进入,如国家政府、社会资助、企业投入等方式。
(四)发展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符合开放多元发展的“社区学院”模式,日本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企业主体”模式。
以上发达国家的的职业教育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成熟的培养模式,都重视学校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将行业的就业市场为培训的导向,鼓励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成熟的职业教育为各自的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制造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的五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认同感低
笔者对近几年的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随着大学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用人单位对求知者的招聘成本也随之降低。
学历的贬值直接误导了教育机构的畸形发展,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用人单位人才观虚高受到不公正、不客观的对待。
尤其是全球经济形式不好后,人才市场一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造成大量的高职毕业生闲置,导致在校的高职学生出现学习效果下降、自卑心理严重,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抵触心态。
直接造成了学生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及技能或职业综合能力不足,竞争能力薄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保护薄弱
目前,国内针对职业教育的的保护法律法规只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议案,没有更为具体严格的法规。
与发到国家所建立的职业教育保护法相比,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较为滞后,监管方面更是严重缺失。
国内的职业教育法是在开始颁布实施,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全球形势而言,这套法律法规已不适合发展需求。
(三)教学资金存在短缺
五年制高职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政府拨款及向学生收缴的学费。
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教育费用包括了高等院校费用、高职院校教育费、九年义务基础教育费用等部分。
经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经费明细可发现,投入教育的资金约占GDP的3.5%,投入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短缺,教学的设备配备也无法与社会接轨。
据统计,,高职院校的学生人均运算内公用经费仅为1059.69元,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人均投入是其两倍,所以导致了恶性现象。
学校为保证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就提升了学费的缴纳额度。
这也是制约高职学校改善办学硬件设施和提升师资力量的瓶颈。
(四)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成熟
国内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采用校企合作的办法进行职业教育,但是德国采用这一方式是经过长久的累积而形成的,国内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根基尚浅,无法促进此模式的成熟稳步发展。
模式不成熟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对合作的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缺乏约束。
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技能,提前适应岗位工作模式,并未进行更深层的能力进行培养。
其次是进行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培养的重点在于技术,而非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行业各阶层综合能力的培养。
部分高职学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学中,实习场地有限,缺乏专业培训教师,且部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较差,无法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对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启事
(一)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社会氛围
为构建良好的循环高职职业教育环境,国家和政府应该进一步确认职业教育在建设工业、机械制造强国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同感,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在社会中的岗位竞争能力,让社会的高度认同转变为积极学习的动力。
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让处于职业教育中的社会、学生、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再让专业人士制定职业证书考核的标准和培训的流程标准,组织统一的职业证书考试。
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或者考核标准有不合理之处,可以通过协会(中国职业学院联盟)向政府提出建议。
将社会的职业考核融入高职五年制高职学校培训中,进一步增强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吸引力,保证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理论教学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二)增加五年制高职教育资源,采用多途径经费来源
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达到国际的标注值—4.5%,并且对国内各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要公平合理。
将职业教育的职责落到地方政府的考评中,让五年制高职教育落到实处,同时还需要多方面的资金收紧,形成多元化的办学经费来源途径。
比如企业资助(先进的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人力资源机构应、社区、工业区联盟(如,四川汽车用品协会)的合作,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从不同的渠道获得资金,降低学生缴纳学费,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改善置业教育的教学设备老旧、师资力量缺乏等状况。
(三)完善构建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国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法律保护,并建立专业负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构,将合作过程中的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进行制度化管理及文件说明。
形成合作双方的润滑剂,保证校企长期有效合作。
对于工学结合培养学校来说,机构需要为其提供专业、宽大的培训中心或者实训的车间,面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比如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书考核等。
在进行技能培训时,教师可以按照其标准指派学生进行教学,既能提升学生技能,亦能培养学生综合岗位的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对于五年制高职职业培训,学校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模式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作者:许小娟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成钢.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界,,06:228-237+312.
[2]管弦.国外高职教育卓越发展的典型经验——以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08:33-39.
[3]吕琪.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19.
[4]徐恒山,丁明利,王文华等.借鉴国外实训模式理念建设高职教育实训基地[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02:62-63.
[5]王黎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及借鉴价值的分析和研究[J].科技信息,,32:229.
篇11: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给安徽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安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建立联动机制,推动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筑高职教育与皖江示范区产业需求信息平台,重视实践教学建设,创建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使社会、企业、学校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更好地服务皖江示范区产业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业转移;发展;策略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步扩大,重点承接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皖江示范区产业人才需求成为安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背景下安徽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本地高职教育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为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每年对所属高职院校的教育资金拨款远高于甘肃、宁夏、青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一资本投入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差异。
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夯实高等教育资金需求的重要基础。
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够提供更好的待遇,对高层次教师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拉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促进安徽省高职教育向前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原动力。
同时,皖江示范区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将增强,提升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皖江示范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教育可以为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提供适应各类产业结构提升优化所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是促进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安徽省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高职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74所,其中,政府举办的28所,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23所,企业举办的7所,民办的16所。
另外,有23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共有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目录内专业531个。
安徽省高职教育从办学主体来看,有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民间资本等不同主体,已基本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但是,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形式上的多元化,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从发展规模来看,皖江示范区内的高职院校总体上发展不平衡。
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仅占3%,也有部分省级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但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是处于办学规模小,办学影响力小,办学资源紧缺的生存状态。
即使是示范院校与骨干院校,也存在着资源重复建设,专业结构雷同,实训设备陈旧,没有办学特色等问题;从合作机制建设来看,各高职院校间基本没有合作,各行其事,缺乏创新融合机制。
篇12:浅谈我国营销学发展现状论文
浅谈我国营销学发展现状论文
一、20世纪营销学的发展
理性营销始于18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创建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自此,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并成为营销活动的重要部分。C.E.克拉克指出市场信息是“对事实或近乎事实的收集与解释,或对事实的估计与推测。”广告媒体的广泛应用把简单的回归分析、抽样技术和定性研究引入市场研究。
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经济学侧重于效用、资源、分配、生产研究,核心是短缺,而营销是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核心是交换。
50年代营销环境和市场研究成为热点。营销管理必须置于而且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定性与定量研究的重点,有助于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其生活方式与态度。特别是当商品不再短缺时,消费者的差异逐渐扩大,于是“市场细分”的概念浮出水面,市场细分根据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去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模型。60年代,威廉、莱泽提出了比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比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更准确地解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自此,市场研究强化了消费者态度与使用的研究,从态度与习惯判断生活方式。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S理论。
70年代末,随着服务业的兴起,服务营销为服务业提供了思想和工具,也推进了制造业开拓了新的竞争领域。
80年代,顾客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开始流行。满意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源于对产品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顾客的期望源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公司的承诺,而绩效源于整体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之差异。它与顾客对品牌或公司的'忠诚度密切相关。80年代另一流行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Equity)大卫·A艾克(Aker)提出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元素为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质、品牌联想,其他独有资产。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往往又构成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GlobalMarketing)的思想,强调产品与手段的一致性,认为过于强调各地方适应性会导致规模经济损失。然而,他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更多强调各方市场适应性,百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可以更多的标准化。
舒尔兹(DonSchultZ)提出整合营销(IntegratedMarketing),包括营销战略与活动的整合,信息与服务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产品与服务的整合。
巴巴拉·本德·杰克逊强调关系营销(RelationshipMarketing)的重要性,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客户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等附加值,更好地把握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强调了营销的人文性。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一对一沟通”顾客成为可能,出现了数据库营销,它更好地了解了顾客,加强了与顾客的忠诚关系。
90年代,企业营销理念发生变化,企业开始反思传统的营销活动,意识到营销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更要考虑消费者手社会的长远利益,如环境保护与人身健康。公司实行组织目标不应为利润最大化或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最大化,而应是兼顾消费者的满意与长期福利。于是,4CS开始向传统的4PS挑战。
二、21世纪营销学的展望
尽管世界著名营销学者对营销未来发展的看法显得多元化,但网络营销无疑是21世纪营销的焦点。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重新整合。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为导向,消费者的个性特点使得企业重新思考其营销战略。网络环境使得双向互动或为现实,使得企业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网络社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于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和极显著减少交易成本。
网络营销在三个方面对营销理论体系将产生重大的突破:
(1)强调消费者已逐渐取得交易主权;
(2)消费者需求差异日趋扩大;
(3)营销策略重在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者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忠诚。
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无疑,传统的营销理论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细分的标准将更加细化;市场调查方法将更加创新,显现多元化;营销策略的研究更加注重互动的、整合的网络营销。
买方市场的完全转移和因特网使生产商的产品定位、厂商自身的定位更加细分,商品的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艺术特征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商品将不再仅是大众的商品,而开始真正表达极小群体的生活方式。顾客成为一切的开始,为顾客找产品,不再是为产品找顾客,重要的不再是将尽量多的产品卖给尽量多的顾客,而是培养一个已有顾客更多地或只是某一公司产品的顾客。“一对一营销”、“直效营销”、“直复式营销”将成为全面满足消费者个性要求的营销方式。
网络调研由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将逐渐取代传统调研方法,这种基于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市场调研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消费心态和市场发展趋势。
三、中国营销学的现状
市场营销理论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重新引入中国大陆,经过近代的风风雨雨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需要全面创新和拓展的时代。中国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引进阶段(1978—1982)年。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营销中国化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参与研究者少,研究比较局限,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认识也相对肤浅。
(2)传播阶段(1983—1985年)。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贸院校的“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营销理论的全面范围内的传播,营销学开始得以到高校教学的重视,有关营销学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应用阶段(1985—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现代营销原理指导自身经营创造了条件,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不同地区、行业及机制中的企业在应用营销原理的自觉性和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同时应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4)扩展阶段(1988—1992年)。在此期间,无论是市场营销的研究队伍,还是市场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大极大的发展。研究重点也从过去的单纯教演出了研究,改变为结合企业营销实践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充分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营销学依然没有实现和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营销学最权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麦卡锡”和“斯坦顿”。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介绍他们的理论与观念。实践中的营销更多的是广告、促销,甚至不顾道德的束缚,操纵消费者的欲望,背离了时代的特征。
近年来,现代营销理论和应用原则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对质量、价值和顾客满意的强调,对关系建立和顾客保持的强调;对商业过程和整合商业职能的强调;对全球性思考和区域性规划的强调;对战略联合和网络建立的强调;对直接(复)和在线营销的强调;对服务营销的强调;对高科技产业的强调;对符合伦理的营销行为的强调。这些新的观点经过系统化后,也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构建、战略联合、直复营销、在线(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和营销伦理等,它们构成了当今营销时代的新特征。
营销是对需要满足的促进,需要无处不在,营销也无处不在。实用的营销不在于优雅的形式,而在于被谁,在什么地方,以何种程度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营销应成为一门实用管理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应该向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技术。从宝洁的品牌营销,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斯沃琪的差异化影响,马狮的关系营销到戴尔大规模开始定制化营销,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营销创新成就了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丰富了营销理论体系。
因此,中国营销学面对21世纪,应结合西方营销理论、技术趋势和中国文化、市场、企业的实际状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创建中国市场环境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道德的营销理念和体系;创建结合实践的微观营销实务技术;创建整个组织范围的营销思路和方法。
篇13:城市配送现状及其发展论文
城市配送现状及其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商业活动的发展必然进一步促进社会化大分工,而分工的结果则是使得商品集中生产和分散销售,由此自然地发展产生出一个新的行业,那就是运输行业。
配送是运输的升级,特别是在现在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的买方市场,要做到合理的配送,需要比以前简单的运输更多的精力和更科学的管理。那么关于配送范围是作为一个配送中心经营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关键要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那么一个城区的管理范围的扩大势必会影响到作为该城区配送中心范围的扩大。究竟应该如何去管理这个发展趋势呢,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论点。
关键字:配送,管理,管理技术,城市运输,经济范围规划
城市配送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过剩促成交换的出现,这就是早期的商业活动。历史的见证商业活动的发展引起了进一步社会化大分工,而分工的结果则是使得商品生产的集中化同时销售消费的分散化,消费的分散引发的商品空间位置的移动运输由此产生出一个新的行业,那就是运输行业。早期的运输只是简单的将物品从生产场地运送至销售场地的简单搬运活动。
作为配送,是运输活动的升级,现行市场由于过剩的商品而逐渐发展成为买方市场,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多了,自然消费要求就提高了。那么,在现在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要做到合理的个性配送,就需要花费比以前简单的运输更多的精力和更科学的管理。作为一个城市的配送中心规划城市的配送往往会通过对城市幅面地域进行划分,规划运输路线和运输区域等等。那么关于配送范围是作为一个配送中心商业性经营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关键要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一个城区的管理范围的扩大势必会影响到作为该城区配送中心范围的扩大。运输线路的重新规划和运输路线的增长、人力物力的增加对一个商业性配送中心来说就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那么,面对市场竞争仍然不断扩大,应该如何规划一个配送中心的业务内容才能使企业面对挑战却一往如故地处于不败之地呢?
另一种局面
我们都听说了大型企业拆分的例子。凡是企业规模过大而影响到企业经营盈利的情况下,企业的决策者会通过把大型的企业按照区域或者职能把大企业拆分成几个相关联但是独立经营的分企业,通过这种做法使得企业的盈利趋于最大化。
这时候市场格局出现了巨大变化,首先大型企业自身的向外扩张性行为。大型企业为了吞食更大的市场而让自己的业务范围不断增大,向城市扩展边缘的方向不断延伸,旨在于占领尚未被人开发的新市场。但是这时候企业面临着两个问题,就是新市场的开发的初期投入和风险管理。新市场的前景通常是没有办法做出准确预测的,规划这只能通过对该地区的消费者数量以及消费者消费能力,还有自身的市场渗透计划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规划,但是人为的分析和现实的变化情况总归会有差距。风险管理更加需要经验丰富却富有创造力的规划者管理者来共同管理,对投入产出的比率的控制,对市场变化的分析和决策,都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人力以及物力。
另一种情况,是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划分行为。中小型企业的人力和物力通常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抗衡,这时候只有争夺被大型企业忽略掉的一些市场,由于企业数量繁多,市场若是希望避开无谓的剧烈争夺,那么就要进行市场划分。于是专业配送的出现发展开始,以配送内容进行划分的大致有:关于大型货件的配送,危险品货件的配送,特快货品配送等等;另外也有通过配送区域划分的有:专线配送,城区区域模块配送,边境对市中心配送等等。市场的划分使得市场结构较为和谐的发展,这样早就一定程度的业务重叠引发竞争现象,有利于企业不断更新自身的业务内容和业务水平;同时划分也避免了过度竞争,避免了资源的过多浪费。
所以作为新近行业的产业,我们换个角度想,把城市的配送划分成几个配送区域,而作一种专线配送,在现阶段仍然是可行的。
城市配送区域的划分事实上可以看作是这种城市地域拆分的雏形,作为一个营业性企业资源只有限性,我们只能将有限的资源作有利的划分,从而使得资源的收益率最大化。那么我们应该考虑一个问题,是否放弃一定的市场而专注以另一部分市场,然后增强自己的配送水平是自身的企业在某一部分市场成为一种品牌产品?
关于现代化配送技术的合理采用
作为一个理智的企业决策者自然会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先进技术都用上就可以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技术含量的把握,应该根据一个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而确定。
就像有的`企业规模巨大,为了保证运营机制的流畅运作,若是任何环节任何细节都采用人力进行管理操作那么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负担,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难免就会出现一些错误,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一点小错误会通过管理层次的传递而不断扩大最后造成巨大的损失。那么作为大规模管理的企业应该选择一种自动化的智能计算机管理机制对企业的运作进行辅助管理,减少人力操作,并且计算机管理通常会使得企业信息传递速度大幅度增快和更新,管理者和决策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最近的企业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管理等活动。比如说像现在很多企业运用的自动化系统——第三方物流协同化配送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系统是面向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设计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基于实时业务数据汇总的运输及协同配送计划优化技术和先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组织的管理手段为基础,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和协同化配送软件系统。总体上,这个第三方物流协同化配送信息系统包括第三方物流干线运输系统、协同化配送系统,及计划调度、货物跟踪查询和信息增值服务系统。
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管理幅度已经远远大于人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时候是必须要运用高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系统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以便使得企业的运营顺畅健康发展。
而相对来讲,中小型的企业却应该以扎实紧密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为主。首先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说规模小得多,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那么通常这种时候采用过于先进的昂贵的管理系统就成为没有必要的麻烦了。
综述:
作为一个商业性的企业来说,企业的盈利是企业的生存根本。合理的运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对企业进行资源调配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那么作为一个配送行业,配送的管理就是企业的命脉,运用得好则可以不断突进不断发展。
配送到至今21世纪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从最初的运输搬运开始,继而发展到协调生产与销售的计划安排,继而可以发展到可以协调整个供应链和谐运作的绩效功能。这就是一种行业衍生产品,这是作为现阶段企业谋求新利润源的根本手段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力飞速提高,大量的物料资源被迅速加工用于生产,使得产品价格下跌,作为企业盈利的利润空间就被压缩变小,在原材料价格没有下跌,工人工资不断提高而产品的价格又不断下跌的情况下,企业就应该用过附加形式的产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包装,比如有特殊意义的包装,或者捆绑式销售,或者附加售后服务等等形式增加产品销售时的总价值。配送作业事实上也是很好的很有潜力的一个利润增长点,比如说快递行业,从前只是负责点对点的配送运输一类,但是现在出现了及时送,隔天送达和当天送达事实上对于一个快递公司来说无非是花费多一些精力在更短的时间内分捡货品然后发送货物,而缩短了这一点时间的价值就是可以将配送费用提高一倍甚至更多,这就是新业务新产品的利润源。
配送是一个相当有潜力的项目,做好管理和发展新的配送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无限的资源,配送现在归入物流涵盖的领域,结合物流中的学术理论进行综合调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智能化人性化的产业,可以根据客户需要来进行配送工作。而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的调查市场,分析市场结构,以便把我们的配送做得更好。
篇14: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论文
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论文
放眼世界,教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改革、教学创新逐渐形成“全球化”潮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艺术教育俨然树立于教育大系之中,无论是以业余爱好,还是专业训练的学习心态,都是幼年时期家长对孩子的一项课程要求。
本文以小提琴为例,对其初级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引起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并进行适当改进。
艺术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汇集了时间概念、空间想象以及社会效应,对于艺术教育,它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一项调节工具,是人类思想活跃创新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已经深入人心,是千千万万追求进步的父母为孩子安排的成长必备课程。
当今教育领域有这样一个现象:在接受正规的学校科学文化教育之时,很多父母都提早为孩子选择了艺术业余课程作为辅助,比如,唱歌、乐器、绘画、舞蹈等等,不难看出,每个家长的期望值是很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学习优秀,还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才艺,可以在之后的生活中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甚至可以说作为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方式。而面对这样的受教育者心态来说,初级艺术教育百花齐放,老师也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小提琴为例,我们分析了在初级阶段,艺术教学面对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小提琴属于高贵典雅的弓弦乐器,有“乐器王后”的美称,在音乐范畴中,小提琴的音色表现力强,音域宽广,是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成员,同时也是所有乐器中最难把握和掌控的一项乐器。小提琴本身外形精致,携带方便,舞台造型优美,应用广泛,这就成为很多家长的首要选择,但是,看似小巧的乐器,却忽视了它之所以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音乐情感、完成艺术追求的技术性、重复性以及时间性。
目前,我国的初级小提琴教学有了明显的时代印记,在学习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新理念的同时,自身的传统教学始终贯穿在小提琴初级教学中。
一、教学法方面
老师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的知识广度、演奏能力、教学原则、授课方式等都对刚刚接触新鲜事物的孩子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些因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初期艺术教育的质量和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1.培养学习兴趣,实施灵活“课堂”教学
小提琴教学相对于其他艺术教育来说更有针对性和技术性,学习小提琴的孩子几乎是从年龄较小时候开始的,对艺术选择没有主动性,也许有一些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兴趣的,大多存在一个不能持续的问题。另外,如今我国的小提琴初级教学形式几乎是“一对一”的专门教授,由家长跟随陪同,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比如,老师家或者工作室,进行入门训练。面对老师,年幼的孩子多少有一些害怕紧张,一方面有对老师的敬重之意,或者担心被批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家长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学琴,渴望老师教授新的知识技能,或者讨厌学琴,甚至有不想继续接受小提琴学习的念头,这些都是孩子“兴趣”多少的表现。而面对初次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根据孩子的自身性格、年龄特点进行引导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其说话的语气、态度等都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这一阶段,老师会选择灵活运用课堂,不是一味的让孩子重复着基础技能的训练,而是经常举办一些不同场合的小型演奏会,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受到锻炼,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相感受,这样,小孩子会对同样学琴的.大孩子充满羡慕之情。还可以准备一些适龄孩子们的表演视频、音频;或者通过动画片音乐,告诉孩子们这些好的声音就是由小提琴这个乐器发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有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从而愿意接受并学习它。虽然说初级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演奏家,但作为艺术范畴的音乐来说,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机体的一部分是必然的。
2.伸缩性的教学强度,多种形式的知识输入
老师作为言传身教者,面对没有任何生活阅历的孩子们来说,在对专业知识讲解的伸缩程度上有很大的要求。年幼的孩子很天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还没有成熟,对于专业音乐理论的接受程度上来说相对比较慢,因此,老师时常会给孩子讲述音乐家的小故事,将专业知识编成顺口溜,或者形象得作比喻,让孩子直观得理解并牢记在心。
另外,相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老师在教授小提琴的过程中更注重要专业技巧的训练,严格规范的姿势、专业扎实的练习都是老师对初学者的强制性要求。但是小提琴有它特殊的属性,包括音高位置、音色、左右手协调等等,是乐器中比较难掌握的,需要重复进行训练。往往这样的初级训练会持续一段时间,孩子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觉得学习小提琴很枯燥、很艰难,在这个时候,老师对于技能知识的讲解就要稍微放松一点,这里不是指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而是换一种方式引导他记住那个正确的。比如,把位的训练,在琴身上找出一个标志,琴颈或者侧板,先硬性要求孩子记住某个位置或者某种姿态,省略掉讲解缘由的过程,孩子的思路就不会乱了。
或者在学习新的乐曲和形成新的技巧时,不纠结于固定新乐段中,不放弃复习前面学过的乐曲和技巧,使他们依然存在与难度不断增长的作品之中,这样,对孩子的练琴效率和思维形成一种缓冲,而不是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当形成一种固定的套路之后,老师的再三强调已经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了习惯性的思路,一旦改变,孩子自身会感觉到异常,并会询问老师缘由。这样就有了一个发现、试验、选择决定的过程,它是开放的、有选择的,就像奥尔夫教学法中提到的,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选择并积极实践,同样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3.课堂的细节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细节”,其实是指孩子进入老师视线的第一刻开始,所发生的一系列动作与言语。铃木教学法中提到过一点,他要求新学生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向老师鞠躬,目的是教孩子讲礼貌、思想集中。然后,教学生拉琴时怎样站、手如何放在琴上、不演奏时怎样站位等等。好的习惯、坏的毛病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老师对学生的细节要求从上第一堂课开始就要进行指导,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很大程度上对孩子今后的学琴习惯,甚至做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孩子有条件到国外进行小提琴学习,比如,美国、日本等,那里的音乐教育是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因此,一个好的习惯很可能成为老师接纳你的第一场测试,也是我们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方面。所以说,“教书”与“育人”是同时进行的,它存在于教学的任何时期。
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对于老师的示范是很崇拜的。小提琴教学中,老师正确、精彩的示范演奏,能使孩子直观感受老师演奏的魅力,感受那种声情并茂、如临其境的演奏效果,从而进行模仿、学习。因此,老师不能放松自身的学习和练习,现代艺术教育时刻都在变化,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老师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孩子领悟到最新的教育思路和演奏方法。
4.过分追求教学成果,加快教学进度
老师的教学进度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够独立演奏乐曲的时间。培养一名合格的小提琴演奏者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乐器本身就是一项很难驾驭的东西,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的不断引导与讲解,孩子们积累的成长阅历和连续训练才能使小提琴学习者自觉得融入到乐曲情境中,理解乐曲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这是一个不能急于求成的学习过程,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视了对孩子最基础的训练。林耀基曾经提到过,无论到他班上的学生水平程度如何,都要练习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音阶训练,以达到声音准、匀、美的效果,这绝非一日之功。因此,独立有效的完成小提琴作品并不是一个短期成果展示,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的长时间学习过程。
二、客配合方面
家长是孩子学习小提琴最有效的监督者,家长的坚持程度与孩子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俗话说:学琴的孩子没有童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孩子从小接受小提琴学习,很大程度上不是自愿开始的,自身也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去主动练习,因此,家长的督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家长较高的期望值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从小学习小提琴,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是相关音乐工作者或者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思想觉悟超前的人群,而是进行艺术学习是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个整体心态。所以,他们对小提琴本身属性可能不是很了解,对于孩子的艺术学习持有“快”的态度,对于老师的不断重复教学法有疑义。希望孩子能在小小的年纪掌握较多的乐曲,无意之中也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进度,导致在孩子音阶还没练好的情况下就练大曲目,对于考级、比赛、表演等活动充满了期待。但是基本功不牢固,将来很难再提高,而且返工也很困难。
2.“关起门来”练琴
音乐的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开放的、富有想象的思维活动,如果长时间处于一个空间中,听到的只有自己时好时坏的不稳定声音,不能识别正确的,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学习音乐的孩子必须对声音有一个美好的想象,如果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琴声中,加之家长反复的催促和监督,时间一长,反而使孩子产生听觉疲劳,从而造成厌烦心理。家长认为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以接受高雅音乐的内容,只是单纯得聆听,没有指导。为此,家长有责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练琴氛围,以极大得耐心,鼓励、帮助孩子学习,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经常带孩子聆听音乐会、观看音乐类电视节目或者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对美好的声音进行想象和追求。
艺术初级教育固然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孩子成长历程中最早的部分,同时也是塑造一个孩子性格和兴趣的重要时期,小提琴初级教育只是艺术教育范畴中的一个部分,有它的特殊性。但相对于普通的学校教育来说,艺术教育更有针对性、变化性和时代性,它是连接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个甲板,在这个甲板上,人们可以随意选择和决定自己想要的那个艺术追求,充分享受艺术带给人们的别样风情。
篇15:机械工程发展现状的论文
机械工程发展现状的论文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机械工程以趋于成熟的体系进入了21世纪。科学技术如何在新世纪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呢?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在这一历史时期,机械工程学界的重大使命就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吸纳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为方向,加快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从代替体力的机械制造到部分代替脑力的机械制造
运用AI的理论与技术进一步提高制造单元的制造智能水平并提高其实用性。制造智能以模拟人脑的抽象思维为主。如,在智能机床的研究中,虽然人们可以获得加工过程信息、刀具信息、工件材料信息,但是由于缺乏标准的格式,而没有统一的方法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因而使得优化目标很难实现。在智能机床的质量控制中,在线测量不可避免,测量、加工、控制一体化是其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智能机床的研究将逐步建立各个模块相应的标准,促进机床中各个部件间信息的顺畅流动和综合,过程控制技术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最终实现机床加工的智能化和自治性。
新一代智能系统被作为重点关注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它拥有
感知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并迅速反应的能力。
二、从无生命制造到有生命制造
目前,我国在人体器官人工制造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大多数成果仍然处在实验研究或者临床前实验阶段,并未得到真正应用。结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和生物制造工程领域中的重点发展技术,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生理模拟系统
人工器官和药物研发是攻克疾病的两条不同途径,通过建立能真实模拟特定生理系统机能的介于细胞和人体之间的微小生理系统单元,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桥梁,从而可以如实、仿真地在体外进行心、肾、肝、神经等系统的药物筛选和疾病机理研究。特别是对具有复杂药理活性的中国传统中药研究,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2.人造人体结构性组织技术的持续开发和广泛应用
人体结构性组织是指皮肤、骨、软骨、肌肉和肌腱等一类相对内脏器官较简单的组织与器官。随着针对患者的细胞扩增技术、支架制造技术的完善和支架材料的进步以及体外培养技术的成熟,人体结构性组织必将从目前的局部临床应用发展成广泛医用。个性化的结构性组织器官可预先制造出来,通过先进贮藏技术保存,人们一旦需要就可像输血一样获得无免疫排斥的活组织器官产品,其广泛应用将极大地造福于人类。
三、从非生态制造到生态制造
加大投入,对重点行业的关键问题组织攻关突破,将有利于绿色制造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与推广。(1)与典型行业的典型产品相结合,如家电、汽车、机械等,形成集成化的绿色产品设计开发平台;(2)节能产品的.节能设计与创新设计:(3)典型产品(如家电)的回收技术体系与逆向物流工程;(4)面向机械制造业的绿色化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以及机械制造传统工艺绿色化研究。
节约能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绿色制造之路,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机械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其学科的进展必然要体现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提升服务于工程实践的能力是机械工程永恒的主题。在其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些非常突出的创新,如从减材型制造走向生长型制造,从他成形走向自成形,从单一企业配置资源走向虚拟企业全球优化资源配置等,在这些领域中充满了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这将是一个伴随人类始终的更为漫长的历程,需要人们满怀信心地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冯子珮,宋矩之,沈鸿,等.机械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I[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6.
[2]姚明明,吴波.智能加工设备的研究综述[J].机械制造,2006,44(12):60-62.
[3]杨叔子,吴波.关于智能制造若干问题的思考[C].人工智能回顾与展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高职教师现状的发展论文(推荐15篇)】相关文章: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2024-04-18
浅析国际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会计毕业论文2023-06-24
南京市外卖快餐配送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论文2022-04-29
高职院校音乐艺术的实践模式论文2022-05-17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对策研究2023-03-23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2022-09-09
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对策论文2023-03-13
双师型教师建设旅游管理论文2023-11-05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2022-04-30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20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