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分析论文((共14篇))由网友“弥桃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分析论文,欢迎参阅。
篇1: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短,开设本科专业的经验不足,在创新教育理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开展和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希望能对同类院校有借鉴作用。
一、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创新”是指人们能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大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岗位群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二、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理念缺乏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盲目地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缺乏创新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较多的课程,学校忙于完成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忽视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开展了创新教育,也没有把创新的重心落在教育上,只停留在开展和参与力所能及的创新活动的层面上。
(二)应试教育遏制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产生
我国的大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表现出惰性、呆板性。新建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必须开展创新教育才能激发其自主创新的意识。
(三)教师缺少创新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承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始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也始终处于聆听的位置,师生关系表现为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
(四)创新教育没有融入课堂教学,缺少管理制度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保障制度体系缺乏,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而是笼统地把创新教育活动归于第二课堂,由共青团牵头实施。但由于共青团在学校所处的尴尬处境,因此资源整合力不强,学生参与面不广,活动覆盖面不全。课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
(五)创新教育投资不足,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将主要经费投入基本建设,对创新实践教学投资不足,缺少教科研实验设备,尤其缺少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较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
(六)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平台不完善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主要围绕校团委组织的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进行。对其他的竞赛活动,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战、非常松散的无组织状态,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学生有参加竞赛的热情和激情,但因为组织工作不得力而影响了学生的热情。
(七)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无专业特色,创新性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活动没有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去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诉求所需要的新内容。创新教育活动无特色,创新性不足。倾向开展难度较低、易于操作的理论宣讲、社会调查、文化服务等活动,创新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供需脱节。有的学校把组织学生听各类讲座、参加各种会议作为创新教育活动内容,忽视创新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忽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与专业理论的联系。
(八)考评机制不完善,实效性不高
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对创新教育活动的评定和考核模式还很单一,虽然设定了创新学分但缺乏必要的考核细则,无法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创新学分与在校期间学生学习成绩、奖学金评定、入党、评优等都没有直接联系,对学生缺乏激励作用。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创新教育没有刚性要求,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对创新教育“重形式轻实效”。
三、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培养教师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
(二)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一是培养教师自身对教学创新的积极追求。二是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的课程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由主要从事创新教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主讲的培训会议,听取由有创新教育经验的教师主讲的教学经验报告,并观看现场教学观摩课,了解教师创新教学的过程,再通过参加观摩课后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有创新教育经验的教师现身说法,使参加培训的教师体验到创新课程所呈现的优质教育特点。三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创新教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着力建设创新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统筹规划学校创新教育、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一是统筹规划,形成体系。建设集课程平台、训练平台、竞赛平台和管理平台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二是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教育,使20%~30%的学生能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使10%~20%的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强,拥有较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优秀学生。三是提升学生创新水平。确立明确目标,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发明专利、发表论文等活动中取得明显进步,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关注社会、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四)倾斜条件支持,充分保障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
为保证大学生创新教育扎实有效开展,学校可以规定创新教育学分,所有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并对获奖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指导教师根据成绩分情况给予不同表彰奖励,将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为了对创新教育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学校可以增设创新教育专项,专门用于支持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学生创新立项及各类竞赛等所需经费,充分保障大学生创新教育开展。
(五)完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平台
新建本科院校要完善学生参加竞赛的平台,为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提供便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查询或联系全国性、全省性的大型竞赛活动,与各竞赛组委会建立联系。各院系汇总后将竞赛活动的参与可行性上报学校主管部门,学校下发通知,统一组织报名参赛,各具体培训、组队由相关院系单独或合作组队参加。
(六)开展特色创新教育活动
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创新教育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调试,并学习如何撰写立项申报书、学术论文,如何申报专利和成果鉴定等;创新活动与大学生科技竞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采取设立课外科研活动基金项目、专项竞赛、学术报告与交流等活动形式,提高创新教育的教学效果。
(七)健全考评机制,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性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学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学校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进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重视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
篇2: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它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是一种主体式的教育,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全面性等特点,它的实施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我国社会培养创造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主要介绍了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主要特征;小学;美术教学;运用
一、创新教育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具有创新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教师采用竞赛式、启发式、调研式以及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要创新地学,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学习环境方面,学校与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狭隘的、封闭的、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和书本上,也不只限于教师所布置的圈子,而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校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等进行综合改革,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以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学校坚持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为实施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要以全面性、全体性、创新性的原则,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其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难以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播放视频、提问、创设情境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重复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找一段由许多美丽图案组成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发现图案的特征,教给学生重复组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由想象。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此外,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的潜能,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多使用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如“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你的设计很特别”“你的设计非常有创意”等,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尽量少用“你画得很像”之类的话,以免禁锢小学生的思想,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针对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古人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重视传授学习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其三,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完善评价方法。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实践型教学,指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如,在讲授吸附画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将油画的颜料挤到了一盆清水中,由于油水无法相溶,颜料在水中挥散后在水面上形成了美丽的画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水盆中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应当注意完善评价方法,将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这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不过分苛求学生,以免抑制和扼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三、结语
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效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创新教育在当前的实施中还存在被片面看作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将开设创新教育课等同于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这些问题,深刻了解创新教育的本质与特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左辉.美术课堂:给小学生插上创作的翅膀.科学大众(科学教育),(12).
[2]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陕西教育(教学),(7).
[3]徐宗达.创新教育与教育的创新.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专辑,.
篇3: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着重实现教育价值本位回归的课程目标顶层设计;编写易于自由组合、注重实践能力导向性的本土化教材;建立多元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发挥孵化基地、创客空间“实践、学习、分享”的效能作用;搭建校、政、企相互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证、新响应。面对“创风”热潮,我国高校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在夯实基础设施之时,更主动探索升级教育载体。作为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河北省新建本课院校,也应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河北省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篇4: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论文
截至,河北省共有新建本科院校19所。其中,公立院校13所,民办院校6所。本文重点对河北省13所公办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了调研分析。这13所学校基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地市命名的师范专科升格为综合型院校,如石家庄学院、保定学院等7所院校;第二类是由师范专科升格仍延续原来的师范类院校,如沧州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等4所院校;第三类是具有和延续原有行业背景的专业类院校,如河北金融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等2所院校。
1.1创新创业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课程开设方面,13所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将创业教育列入必修课。除1所院校没设学分外,12所院校设有学分,都设有专门的教研室。课程内容包括创业基础、创新训练、创新创业指导、KAB、SYB等,院校课程各具特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如金融学院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并逐步构建“双创”理论类和“双创”实务类课程;唐山师范学院、邯郸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邢台学院于起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石家庄学院于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创新与创业》课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于起全校开设《创业基础》课程,保定学院于20开设了9门创新创业类公共课程;衡水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实验班”,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有个“创新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开设了“创业先锋班”,唐山师范学院开办了“创业精英锻造计划”培训班等。廊坊师范学院、沧州师范学院也将创业教育列入必修课。
1.2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建设逐步加强
河北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纷纷独自筹建或与当地政府联合创建孵化基地、创客空间,各院校分别与当地政府的孵化基地、创客空间达成了合作协议。其中4所院校的孵化基地、创客空间在河北省所有院校中居于领先的地位。如:河北金融学院被保定市认定为市级定点创业孵化基地,同年,河北金融学院的《金创空间》被认定为保定首批众创空间;唐山师范学院的创业孵化园,被确立为河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年,沧州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和河北金融学院的创业孵化园被确立为河北省第二批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这为河北省其他新建本科院校提供了示范引领作用。
篇5: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论文
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应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结合其自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构建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1做好课程目标的顶层设计
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设置必修、选修、专题、在线课等多种多样的课程,如何通过这些课程载体,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这就需要在课程目标顶层设计上,应体现以教授知识为基础、锻炼能力为关键、培养精神为核心,从而实现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定位和教育价值本位回归。在课程目标上可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的教育:第一层,面对全体学生,主要以唤醒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潜能,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等为主导的基础教育;第二层,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行为之间具有“即时性”与“时滞性”并存的特点,面向有意向、有潜能的学生,提升其技能、技巧的教育;第三层,以项目为驱动,开展的项目模拟、项目过程指导、项目成果转化的实践教育。完成分层教育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应贯彻“三个结合”:一是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两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形成课内外相联系的一体化课程,共同承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功能;二是线上课程与线下反转相结合。院校可利用线上的优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按计划学习,将学生在线学习统一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反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探讨、解决,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系统化教学与碎片化资讯相结合。在当今瞬息万变、日益锐进的时代,信息技术、市场动态、经济热点、等与创新创业相关资讯每天大量涌现,教师应将这些碎片化信息资讯进行整合,揉进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之中,真正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内在规律静态化与发展生成动态化相结合。
3.2编写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呈现“百花齐放”姿态。但由于各地的创新创业环境不同,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也不尽相同,所以,现国家推出的一些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真正适合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并不多。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应发挥骨干教师的理论研究优势,借鉴现有教材的基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编写符合院校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本土化教材。教材内容设计上,应包括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理念模块、提升综合素质的能力模块、结合专业需求的专业特色模块、针对项目运作的实训模块以及互动延伸的跨界融通模块等五个模块的立体化教材,使教师对教材的模块能够自由组合、灵活取舍,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教材案例选择上,应以本地域的创业经验和创业案例为主,并与社会热点、百姓生活难题相结合,逐步建立来自河北省各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及创业实例的案例库。
3.3建立多元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①盘活现有教师资源。加强现有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定期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②探索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室,创新思维,从战略高度谋划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基础课教师、创新创业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模块特色课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设立创新创业奖教基金,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③搭建创新创业教师平台。实施高校与高校间的教师互聘计划,积极将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将社会各界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开放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3.4发挥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的效能作用
院校应充分发挥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的“实践、学习、分享”效能作用。一是将基地、空间的台位和手作工坊真正成为实践的平台,每天定时开放,给任何一个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二是将基地、空间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物理空间和设备空间的一个开放式学习的平台,通过可参照性和利用性强的在线课程及专题课程,尝试让不同科系的学生一起修课,使学生以跨领域多元学习整合行动实践。三是通过定期组织不同主题的创新创业活动、竞赛等,以此来培养、建构某一主题的创客社群,分享更多的创意和创新。
3.5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实践训练等多个环节,就其基本环节而言不是高校一方能够完成的,应当由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相互配合,打通“创新链”“金融链”和“产业链”三个链条,搭建“政府引领创新创业、学校实施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的广阔平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作为引领作用的政府,应从优化创新创业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文化环境及舆论导向等方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调动统筹各方面力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实施主体的高校,应深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时代内涵。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必修环节之中,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作为服务主体的企业事业单位,应聚集社会资本,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利用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向大学生示范创新创业流程、阐释创新创业风险、介绍企业运转模式等相关培训,通过提供场所,检验、展现和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晶晶.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地方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3):118-121.
[2]吴奕湖,陈苡构.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色的立体化创业教材研究[J].才智,(9):10-11.
[3]沈健.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17):11-13.
篇6: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论文
在课程设置上,虽然院校响应上级文件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必修课,但多数院校将其作为就业指导中的一部分,课时数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创业基础》32课时的要求,如:廊坊师范学院、邢台学院是12课时,保定学院8课时,远远达不到32课时的要求;课程内容虽然多样,但主要以选修形式存在,学生单纯依靠兴趣选择课程学习,部分学生中途退学,这样的学习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保定学院开设了9门创新创业类选修课,学生开始凭着感觉和兴趣选修,一段时间后,80%的选修学生只为了获取2个学分而已。还有的院校借鉴试点高校的成功经验在本校复制,由于缺乏可行性分析,结果并不符合本校实际。在教材选用上,一是选用的教材大都偏重传统的理论知识,其内容和体例形式不符合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无法很好地与使用者———院校学生相结合;二是缺乏立体化教材的构建思维,不能将创新创业理念与所学专业、技能训练和能力提升相结合。在师资上,除金融学院、石家庄学院师资队伍较充足外,其他11所院校创新创业教师薄弱、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大多教师没有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缺乏系统的培训,教师本身也不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材料的收集和研究,13所院校也没有将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界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到师资范畴,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在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推动下,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建起了孵化园、创客空间等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但多数院校在基地、空间的管理和使用方面比较偏向保守与安全地运作,学生进入需要多方审核,导致学生进入基地、空间不易,使基地、空间实际内容的规划与执行效率较低,甚至造成闲置。
篇7:新建本科院校《市政学》课程创新初探论文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市政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高素质、适合城市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相关专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市政学》课程作为高校培养新时期市政管理人才的基础课程之一,理应为培养市政管理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对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性质是省属市管的现实来说,提高所在城市管理人才的水平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市政学》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如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并与实际脱离等等问题。因此,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市政学》课程创新,对带动市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进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城市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市政学》的地位和课程创新的目的
市政学,也称市政管理学,是研究城市公共行政和管理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公共管理学科中专门研究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应用科学,也是一门正在成长和发展之中的新兴学科。市政学是伴随人类城市文明的崛起和城市管理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属于新兴的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与政治学、行政学、城市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市政学属于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专门分析城市,因为城市是市政学的特定研究对象;二是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主要包括市政组织与市民、市政体制与运行机制、市政职能与市政过程等方面;三是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生态管理、城市安全管理等;四是重点讨论市政绩效及改革问题。
对于一个正在处于城市化的国家来说,如何培养适应城市发展和管理的人才不仅是国家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市政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创新正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现代市政管理的观念,适应21世纪的市政发展和改革。通过教学和课程创新,主要使学生掌握书本内容以外,更加注重去了解、比较和借鉴国外城市管理制度和经验;思考中国城市、城市政府、城市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课题;分析中国的城市管理以及当前市政改革与城市发展中产生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市政学》课程创新的思路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经验等方面是不能与名牌、老牌高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所在地区,创新教学理念。《市政学》教学理念的创新首先要求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积极探索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像《市政学》这样的社会科学课程,更应该把课程教学从传递知识转到引导、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强调课程知识的一致性转变到体现个体差异性和多元认知上来,只有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才能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教学理念的创新还要求增加大量实践教学环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调、互促进,提高学生由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互相指导的学习。笔者就曾带领学习市政学的学生深入城市街道、社区,现场感受城市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书本上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市政学》的教学如果还是单凭课堂和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实践需要的。在当前,课程内容要与现实实现有机的结合,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把最有用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知识的更新程度,吸收学科前沿成果,注重城市管理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统筹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内容。同时,学校和教师还要能够及时跟踪国家对于城市管理与政策的变化以及当前城市政府在发展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增加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提高运用书本理论知识探讨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为级公共事业管理的教学中,在谈到当前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时,引用最新风险社会理论去分析问题的原因;而在谈到城市房地产时,结合当时北京市出台楼市调控15条细则中规定外地人在京置业必须连续5年在当地纳税的政策,再收集国内其他城市的现实类似案例,就大城市“限车限房禁群租”的现象进行讨论,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与思考,带来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如果教师还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可以节省时间,但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定会面临诸多挑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教导、能力提升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教学过程比过去的传统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市政学》课程创新的必然要求。
1、案例教学法
就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或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市政管理学视角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从市政管理学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当然,案例分析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课堂讨论法
在案例教学法基础上,以问题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诱导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并将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一小组派一代表阐述讨论的主要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影像图片演示
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收集到城市发展中的影像、图片,通过教学活动中的穿插演示,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枯燥教学,还可以带给学生直接感官、视觉冲击,强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如笔者在讲授到城市发展时,就将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全球大城市影像资料(香港和上海)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如同亲自参观了这个城市一样,了解了大城市的管理状况,提高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效果。
4、模拟“市长”方法
模拟“市长”并不是仅仅模拟市长,还包括城市管理的各个部门。通过选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城市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解决,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还可以提高学生公务文书写作、辩论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5、组织参与市政活动
组织学生到政府机关、非政府机构进行参观,与政府等机关的决策、执行部门进行交流,特别是具体管理市政各项活动的部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市政实践调查活动,最终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为市政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咨询和智力支持。
诚然,对于一门新兴学科和培养新时期市政管理人才的基础课程,《市政学》课程创新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它更应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不仅需要取得良好好的教学效果,更需要在市政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篇8: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
一、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制度局限于“管”而非“教”
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者为中心,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完全跳出传统的理念框架。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缺乏真正的“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首先,教学管理者从始至终主导着教学计划,学生不仅未能真正参与其中,也未能够了解和掌握目标教育。其次,教学管理制度重心在于约束与惩罚,过分强调学生应该遵守纪律与履行义务,忽略学生所拥有的权利与自由。最后,教学管理者缺乏对教师创新性教育的引导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与灵活性
教学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作支撑,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应该注重的。目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存在一些缺陷,如教学观念和教学意识有待提高,缺乏服务意识和对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全面了解等。还有一些教学人员因繁杂管理事务缠身而忽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外,在传统的本科院校管理方面的影响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权力基本集中在教务处或教务中心。这种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架空了院系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自主决策的权力,致使一些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很难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基本建设工作中。
(三)教学管理理念难以对接社会需求
随着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某些高校的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培养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滞后性,难以满足基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市场需要。二是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仅仅局限于追求学历文凭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社会需求。三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相对落后的教学手段不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和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人才。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落实“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的各项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并将这种工作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项的工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教学。因此,新建高校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服务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一,建立全面的教育教学沟通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要从以管理者为中心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实现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公平性,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性。建立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全面计划。同时,学校要综合考虑当今社会的人才市场现状和企业实际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搭建起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向沟通桥梁。第二,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学分制是当今高校惯用的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引导和鼓励创新性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针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性、深入性指导,促进学生对自己专业培养计划的建立。此外,建立教学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接触和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学资源。
(二)提高教学制度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新建本科院校要跳出传统高校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注意对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指导。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增强服务意识,实现规范化教学,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管理岗位,适度降低教学管理中心,既防止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权力集中又要防止权力架空,应赋予院系对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管理和自由决策一定权力,确保对人才的直接培养职能的实现。
(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应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新建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注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应实际社会需要。同时,新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从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入手,在现代化、科技化的本科教育背景下确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创新专业结构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将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总结
尽管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不少,但是,针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的却不多。本文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管理现状,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前形势和发展方向入手,探析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新建本科院校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议。
篇9: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创新论文
摘要: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致之地,快速地提升学校的实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的进一步的优化。
关键词:地方院校;办学模式;地方经济建设
篇1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创新论文
从“网大”的排名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排名都是在300名之后,综合得分是8分左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手大都是由师专和教育学院以及当地的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太少,培养的人才从规模和质量上还很难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方面,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基本不具备,社会认同度比较差,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建校之初就要把办学模式的创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当前高教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作为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创新办学模式,才能实现非均衡跨越式发展,从而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高等教育大家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篇1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创新论文
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曾经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因此,高等教育系统根据教学、科研侧重点不同的分工,可分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各个类型的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分工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但由于我国尚没有权威部门对高校系统进行科学而明确的分类,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盲目攀比的风气,正如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目前重点大学已经受到国家较大的关注,这5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但是教育的基础部分如国民教育没有很大的改善,而且遇到的困难更多。我国的教育缺少了中间层次,这几年二、三梯队的院校大多纷纷合并到一流大学,不合并的二、三流院校纷纷专科升本科、本科上硕士点、博士点,于是中间就出现了断层,缺乏一些好的单纯教学型的院校”。在这种情况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保持清醒头脑,理智地定位自己的办学模式,在复杂的高教系统中找到符合自己特色的恰当的社会分工,才能承担基础教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为高教系统合理分工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1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创新论文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曾指出:“谈到特色,必然涉及到学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定位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科学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培植资源和办出特色的前提”。发展区域经济是完善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区域发展,要求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其相适应,教育部积极推进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科学定位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无论是人才培养、科研工作,还是社会服务,都要着力解决好“面向”、“结合”、“服务”的问题。学科和专业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设置;科研工作也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主战场中选项目、抓开发、搞转化,不断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以服务地方经济求支持,以贡献区域经济求发展。如宁波大学在建校之初曾以“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为近期努力目标,后在实践中深感办出特色是学校建设的长期任务,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应侧重大学的服务职能,为地方服务,紧密结合地方需要办学。因此,学校重新定位:“面向浙江,紧贴宁波,以为地方服务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以特色创一流,把学校建成位居全国新建院校前列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此后,宁波大学办学呈现出一派生机活力。
篇1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创新论文
学科和专业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因此,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核心地位。世界一流大学大多以一流的特色学科专业闻名于世:哈佛大学是以政治学科闻名,麻省理工大学注重工程培养,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科举世公认,牛津大学的数学学科名扬天下。我国大学发展水平的差异,实际上是学科发展的特色和水平差异。学科建设有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强,学校就能办出特色,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必须紧密联系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发展潜能,大胆革新,重点建设学科和专业的某一特色,以求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如四川宜宾学院根据学院地处川西南,酿酒业和旅游业是宜宾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课题等有利条件,把食品工程(酿造方向)、旅游管理和生态学作为学院特色专业来加以打造。
篇1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创新论文
优化和创新办学模式是一所高校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校作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我国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各自的发展建设中虽然都重视办学模式的创新,但是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却总是进入“瓶颈”阶段,难以深入推进。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结构趋同化”倾向,出现了盲目模仿名牌大学,追赶“上层次”风潮,动辄提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等口号,专业设置相近,人才培养和科研模式相似,质量标准单一等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这种趋同倾向如果不加以分析和澄清可能会妨碍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的合理构建。具体来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趋同”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办学定位的趋同
有资料显示,从改革开放到1995年,短短十几年问,全国中心城市举办的地方本科院校达170多所。因此,办学伊始,各地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目标和宗旨非常明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即“地方大学地方办,地方大学为地方”。但是近两年个别老牌普通本科院校急于“上层次”,朝着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进军。这种现象辐射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影响着这类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使他们不顾实际情况准备集全校之力为申报硕士点打好基础,主要表现为:不顾所在区域的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盲目追求高层次、高规格人才的培养;不是潜心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而是追求高教系统内部的攀比与排名。例如,某所由中心城市兴办、历史不过十几年的地方院校,从升本科的那天起就喊出了培养博士生的口号,实质上这就是种追求“上层次”现象辐射的结果。当然,并不是说刚升本科的地方本科院校就不能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如果条件成熟当然对办学模式的建设大有裨益,但是不顾自身实际,盲目的“上层次”只会更浪费学校的有限资源,也对办学模式的建设毫无意义。
2 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趋同
办学目标的错位势必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即盲目致力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事实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类型的,大体说来是两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自然社会发展规律,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另一类是将这些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的电子信息、材料以及能源等工程技术人才。前者称为学术型人才,应由重点院校培养,后者称为应用型人才,应由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的集合,它决定着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确定符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为数不少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提高“学术性”的知名度,对培养学术型人才趋之若鹜,而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上,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出的也是一些千篇 一律的一般性的要求,如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等,宽泛而又空洞,没有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育人模式,导致在人才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千人一面”。
3 学科、专业设置的趋同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办学模式的灵魂,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滞后,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功利性强,专业和课程设置趋向实用化,热衷于看得见、用得上的专业和课程。在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上,不是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努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而是“抢市场”,遇到热门专业一哄而上,造成专业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二是定位不准确,盲目追求专业设置的'多而全。实际上,任何一所学校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将有限的资源平均分散到每一个学科,就会使每一个学科都难以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结果可能导致原来的优势学科丧失其领先地位和竞争力。正像克拉克·科尔所说:“不应该力量均衡地对待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科得到的资助应当与该学科当前所具有的潜力以及这些潜力的变化相一致,没有永恒的重点”。三是盲目“攀高”,一味模仿规模大、层次高的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在学科建设上片面追求发展一些纯基础性、纯理论性的学科,并在这些学科领域上投置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放弃了对原有办学优势的积累,出现了从其纵向发展看,这些地方院校的学科实力似乎有所增强,但从高等院校整体发展的横向比较看,这些地方院校的学科实力差距已越拉越大。
★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类理科硕士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分析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论文2024-01-29
临床实践与药学教育论文2022-12-18
教育创新的经济学分析论文2024-01-17
本科学生论文评阅老师评语2023-05-08
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2023-03-31
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分析与思考2023-09-24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2023-07-01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2023-07-12
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方法2023-03-03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方式方法探索论文202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