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运用探讨论文

时间:2024-01-19 07:56:2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运用探讨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ewdj88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运用探讨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运用探讨论文

篇1: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运用探讨论文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了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心理情感体验数学兴趣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好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平日,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数学,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自豪感对待数学教学,以满腔的热情,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上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形成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名优秀并有威望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给他的学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迹,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而且还会促成学生学业上的造就。这种言传身教的“遗传因素”会在他的学生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回报。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质修养,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次之,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扩大知识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胸有成竹地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教学中善与人处,与人为善,学生为教师的和蔼而严肃的态度所感染,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它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的情感。简单地说,当学生对教师有感情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经常使用过的东西都会产生好感,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就更不用说了。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上课时以精练、幽默、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师要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学生易学易记,针对性强。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三)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渗透德育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勾股定理、赵州桥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通过数学史教育,著名数学家介绍提高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生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献身精神。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胸怀眼界,使他们感到学数学是无穷尽的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窥视世界乃至宇宙的奥秘。

(四)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不适当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里所讲的“适当”与“不适当”,首先反应在情绪的极性上。一般说,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诸如恐惧、愤怒、厌烦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的今天,“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量大接触面广的当代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多媒体是一种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录像,实物投影于一体,提供文字、音响、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的现代化设备,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扩大信息接收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增大教学容量,增强学生的新鲜感,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形象化、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思维,培养兴趣,从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五)运用情感的强化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强化一般是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前者以它的呈现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奖励、表扬相联系;后者则以其排除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处罚、批评相联系。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按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经努力成绩仍不好,此时须得到老师理解,不能乱加指责,而要给鼓励,关心,帮助,这是人遭到失败挫折时的一种情感需要。通过个别谈心,家访,把握时机,帮助他们找总是挫折原因,并给于及时的个别辅导,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特别是大多数同学老师均以为差的学生给于热情鼓励,给以及时肯定表扬,换取了学生心理上亲近,感情上融洽,他们把老师作为知心人,肯讲心里话,提高了学习劲头,终于达到了合格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点,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稳定自身须要。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局限的,若超越了,会使学生对自己以往努力产生怀疑,降低兴趣,反之,思考性不强,难理解或须分析的知识点不高又缺少直观实验相配合内容,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备课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要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决定了课堂活动为双边活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回答错误的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理,取长补短,印象就深刻了。同时,课堂上设疑要注意技巧,因人设疑,让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啃下数学这块难啃的骨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这句话一点不假。有了兴趣、爱好,反过来就能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展示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

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这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

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

(八)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还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在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引入时,我不是照课本中的引例(“铺设水管”)讲解,而是将其改成生活实际的设计问题(求水管的铅直高度),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讨论,制定方案,有的作全等三角形,有的用相似三角形等方法,我充分肯定这些解法是不错的,但有一些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那么是否还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呢?此时学生沉默了,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仿佛有豁然开朗之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这一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也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九)夸奖式的评价,增强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给予夸奖式于评价之中,会更加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讨论问题就会更加激烈,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

如在上述问题中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抢先回答。听了这个答案后,同学们都笑了,此时,作为教师,若加以批评或否定,无形就给这位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对后来发言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于是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只是用很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点拨他,此时他也觉察到了答案中的错误,紧接着我还表扬了他积极勇敢发言。之后,同学们的讨论更加激烈,解法越来越多,新课的引入非常顺利。后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依然很积极,而且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

可见,夸奖式评价,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情绪就很愉快轻松,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也很好。

(十)教法变换更新,调节学习情绪

教师上课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因此,要使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

如:讲《垂径定理》一课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课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小圆,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用眼看”、“动脑想”,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我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先让学生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各种类型,学生说出了9种类型,我再要求学生用化归思想,将这9种类型归为几大类,最后,由学生出题,学生讨论,学生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在诸多方案中评选最优方案,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学的知识在讨论中掌握,并且这一节课没有留课外作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课前还可以进行小测试,课中开展小竞赛,课后参与数学活动课等,这些都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做到质“优”减“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暴露思维过程为核心,强化反馈,针对实际,讲求实效,重视情感教育,便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7月

、卢家楣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月

3、卢家楣主编:《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年12月

4、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12月

篇2: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论文

近年来,情感教学模式以及情感教学心理学在我国教学工作中应用情况,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针对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其发展现状以及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对策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伴随着我国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情感教学当前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方面以及各层面的广泛关注。

然而,心理学作为使情感范畴的研究工作得以良好推进的主要支持力,已经在情感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分支,也就是所谓的情感教学心理学,并且,这个心理学的分支与心理学的另一分支认知教学心理学一同为教学心理学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一、情感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的认知层面发展一直予以了较大力度的重视,而学生的情绪与其自身的认知情况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也引起了行业内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情绪对于学生认知层面的影响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切实也尤为重要。

放眼于国际范围,就当前对与此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外多个国家在对于此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同,因此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于是,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与实际情况,我国在对该项目进行研究时所选择的研究方法是现场教学实验研究,通过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情绪变化进行诱导,对学生在不同情绪下的认知程度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与分析[1]。

与此同时,教师还对学生的焦虑情绪进行了有效的诱导,而后通过研究与分析发现,在学生的情绪呈焦虑状态时,除了创造能力以外,对学生的其它各方面能力并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情绪呈焦虑状态时,其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散,而且其对于事物的变通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禁锢。

于是结合整体实际教学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情绪得以有效的诱导,可以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更加深入而扎实,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使教学成果得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情感教学的教学理念与其发展现状

为了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得以有效的研究与发展,首先要对情感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明确。在对我国现今的教学形势进行研究时,结合对我国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所进行的分析,以及对于相关教学实践的探究,相关部门对于我国情感教学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明确。

其指出,要将“以情优教”作为我国情感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也就是说,相关的教育人士在教学时,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掌握,还要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成长,从而使其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更加有效的培养与提升,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着眼于我国当前的情感教学现状,不难发现,由于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小部分相关教育工作者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将自身的关注点向学生的情感心理教学方向进行偏移,从而使以情优教的情感教学理念得以有效的落实。

然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教学工作者对于情感教学的态度仍然只停留在对其接收的层面上,未在实际教学中对情感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落实,仍将教学重点放置于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使一线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观念进行及时有效的改变,突破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的束缚,将情感教学科学合理的应用到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对我国情感教学的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三、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得以有效发展的相关对策

为了使以情优教的教学观念得以有效落实,从而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得以有效的发展,就一定要使以情感教学将教学质量进行显著提升的教学策略,成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所执行的基本教学策略[2]。

相关部门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格局与情感教学的发展形势,对以情优教的教学方针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正面影响作用,从而使相关教学的效率得以显著的提升,使相关教学质量得以有效的保障,并使相关教学能够更加顺利的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因此,为了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得以有效的应用与发展,相关教学工作者可以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使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取向,从而使学生对与相关教学课堂的积极性得以有效的调动,使学生对于相关教学科目的热情得以有效的激发。

同时,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对相关知识进行传授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新的授课模式将课堂气氛进行有效的活跃,从而使学生对于相关教学科目的兴趣得以有效的培养,使学生的积极情绪得以良好的诱导,从而使学生在此状态下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有效的增加,进而使学生对于所学习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并且掌握更为扎实。

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情感加工,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共鸣得以激发,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绪能够更加成功的被诱导,从而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得以更加全面而细致,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更加透彻,进而使相关教学的教学成果得以达到所预期的效果,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得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良好的运用,使以情优教的教学观念得以有效的落实,使情感教学心理学得以有效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当前局势下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方面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及对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也引起了行业内相关人士的广泛重视。

于是,经过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在对情感教学的教学观念进行明确以后,只有使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此教学观念进行及时的落实,并将以情优教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执行,才能使教学心理学得以广泛的应用与良好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的综合教学质量得以显著的提升。

篇3:浅析情感教学心理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情感教学心理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

曹晓君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成败。本文从教学心理学入手,详细探讨了如何在研究生教学中实现情感教学,提出了在研究生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具体策略,为改善研究生师生关系及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情感教学;研究生;师生关系

作者简介:曹晓君,女(汉族),内蒙古丰镇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社会性发展。

情感教学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也开始重视对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并努力以之指导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然而,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情感教学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而在高等学校教学尤其是研究生教学中,关于情感教学心理学运用的研究还寥寥无几。目前,我国每年有逾百万的在校研究生,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何对研究生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进行教学,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未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达到全面有效提高教学成绩。因此,注重在研究生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将对我国培养素质全面的高级人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年龄、认知水平、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与中小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对研究生进行情感教学,在策略以及方法上将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情感教学心理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以情施教,发挥教师感染力

以情施教,主要用以指导师生间伴随着认知信息传递而形成的情感回路。这种情感回路主要包括:伴随教学中认知信息传递,师生间交流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所形成的回路;伴随教学中认知信息传递,师生主导情绪状态的交流回路;伴随教学中认知信息传递,师生对教学内容、对学科的情感回路,以及教师情感的自控回路。以情施教的基本内涵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教、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虽然在性格、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均已成熟,但依旧会受到教师在讲课时所流露出来的个人情感所影响。这种影响正是通过情感回路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之中发挥个人的情感积极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必须做到:(1)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2)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去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3)教师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

二、谦虚治教,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

研究生教学与中小学教学以及本科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这个教育主体是人格、观念均已成熟的人。研究生有着各自的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且在知识领域的造诣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些领域的能力甚至已经超过了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见解。在与学生探讨时,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在评论学生的见解时,尽量少用“错误”、“不对”之类的词,而应该用“我认为”、“我的意见是”、“我觉得”之类的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主要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树立教师平易近人的形象,使教师从“良师”的角色转向“益友”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朋友,学生才能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见解,并且言无不尽。学生在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并且这种想法得到承认时,能够获得愉悦感、成就感、高峰体验这样的正性情感。这就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带着感情、怀着激情投入学习之中。(2)创造讨论的学习氛围。研究生的授课内容,大部分涉及到一些科研的前沿,这些科研前沿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和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鼓励学生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3)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点燃学生的科研热情。当教师无法对一个学术问题给出满意的回答,而学生能够做出好的解答,这无疑会让学生品尝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树立科研的信心。我们国家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够不畏困难、不迷信权威的科研人员。

三、以讨论式教学取代讲授式教学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授课绝大部分还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师在讲台,学生在台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昏昏沉沉地听。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烦。授课质量非常之低。一个讲台将学生与教师严格地锁定在了不同的世界,这种授课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时代对研究生素质培养的要求。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很多教师依旧无法打破这种传统的授课气氛,可以说是在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重复着我国最古老的教学方法。

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知识面已经和教师相差不远,这就为讨论式教学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或者老师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由学生讲课老师听,进而就学生所讲内容进行探讨。这些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互动的教学方式比较可取。每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关于这个主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就这个主题下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和疑点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考提出他的质疑和评判,学生亦可如此,总之师生之间无顾忌,无隔阂,无障碍,以共同商讨问题为出发点,目的是锻炼学生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弹性化的成绩考核方式让学生无压力学习

不管是处于什么阶段的学生,成绩始终是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老师都很看重成绩。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成绩考核体系出现了一些灵活变通的方法,例如:提高平时出勤所占最终成绩的比例,成绩考核方式多样化等。这些方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不足之处依然明显,很多教师在考察出勤时,只是单纯通过点名方式来实现,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听课兴趣,学生只是由于教师点名的压力而来上课,上课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人在心不在。这种人“出勤”思想没有“出勤”的现象在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出勤是应该考察,但这种对出勤的考察不能机械地局限于点名,而应该灵活变通。教师应以课堂提问和讨论进行考勤的方式代替单纯的课堂点名。授课过程中随时请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并记录为平时成绩。这一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还能在保证多数学生出勤的情况下,克服课堂单纯点名浪费时间的弊端。另外,应该打破传统的期终考试成绩或期终课程论文决定一切的观念,增加学生综合成绩考核项目。比如,将学生最终成绩划分为出勤分、课堂表现分、课程论文分以及期终考试分。这样学生就不会只看重期终考试或论文的成绩,而会注重整个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既使学生增长了学术知识,也提高了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五、师生情感交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导师与学生关系不仅是一种学术指导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情感关系、人格关系,它可以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导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利于研究生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应局限于课堂,更应该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这种生活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却往往容易忽视。一个受人尊重和爱戴的教师,不仅能在教学中围绕着认知信息传递与学生交流感情,更能够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表达对学生的感情。因此,师生情感交融,就是要求教师重视与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关心爱护学生,并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造出师生情感交融的气氛,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当今的研究生,习惯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而老板这个词,掩盖了师生间纯真的感情,拉远了师生间的距离。在很多研究生的思想里,都认为研究生是在给导师打工,导师出钱,学生做事。而实际上,很多教师也抱有这种心态,注重的只是科研成果以及学生能创造多少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以及科研工作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学生不是有兴趣地学习和科研,而是为了毕业,为了完成导师的任务而去学习、科研。黑格尔曾经说过“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可以想象,当一个研究生是被迫去学习、去做科研,那么他的生活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情感教学,更应该在生活中用情感感染学生。生活上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关心,都将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正性情感,让学生怀着激情去学习、科研。师生情感交融,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升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3]罗琴。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转化的轨迹、原因及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8(1):38-40.

[4]许迈进,郑英蓓。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4):77-80.

[5]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姚梅林。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5-10.

[7]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的舞蹈教学过程中,高度关注舞蹈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舞蹈心理的发展。舞蹈艺术所具有的艺术特点,便明确了舞蹈是以抒情为中心的艺术体现方式,然而舞蹈在人们感情表达里面所具有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心理学是能够解读人类感情的最适宜的领域。心理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但使学科内部的理论框架更加完整严密,其应用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在舞蹈教学中,有很多能让心理学理论发挥的地方。舞蹈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所传递的知识往往以动作为载体表现出来,舞蹈教学既蕴含了教育中的普遍心理规律,也具有其特异性的心理规律。本研究旨在分析舞蹈教学中的现有问题,用心理学的理论加以解决,以丰富舞蹈教育领域的理论基础。

二、心理学与舞蹈教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具体含义

心理学是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较大关联同时备受关注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学做出了具体的概括:“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成果逐渐涌现,其在制造、教育以及商业等其他层面有着大量的运用。心理学汲取了非常多有关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同时为有关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心理学与舞蹈教学的关联

舞蹈教学是一个双向性的教育行为,其需老师和学生之间共同实施相关舞蹈动作的统一和规范,其间涵盖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等。因此由心理学层面来分析舞蹈教学行为,便能够得知,舞蹈教学是一种持续、立体以及流动的心理活动环节,具备相应的系统、架构以及规律等。在舞蹈教育架构里面,心理学往往会对舞蹈教学的具体目标与相应的任务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其间涵盖了普通技能的培育、舞蹈专业技巧以及舞蹈创新思维拓展的影响等,均非常重要。

三、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效率低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舞蹈教学都是以老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接受和模仿实现的。这种方式主要有两个弊端。首先,教学方法偏于枯燥而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资源无法集中,自然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其次,讲授的内容抽象难懂,只靠动作的演示又难以让尚未达到专业水平的学生体会到动作的要领,导致学生动作不规范,而且难以记忆复杂的动作。因此,目前单一的教学方式致使舞蹈课堂的效率不高。

(二)只关注教学的内容,忽略学生心理状况

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只关注动作的传授,往往忽略了学习这个以学生为主导的主动过程,而学习过程又是与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单调的奖励与惩罚措施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如果教与学的特点不相匹配,不但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还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兴趣、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变量,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

(三)训练机械化,不注重创造性的培养

舞蹈是一种审美文化活动,而非简单的动作模仿。好的舞蹈离不开舞蹈编导家们的艺术熔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支撑这些非物质材料转化为舞蹈动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造力。然而,当今的舞蹈教学中没有注重此类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变成了单纯的舞者,而非能够通过肢体表达动作的舞蹈家,这有悖于舞蹈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四、文化心理对于舞蹈教学造成的影响

(一)舞蹈教学偏离正确轨道

在目前舞蹈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造成民族舞蹈文化的逐渐消失,导致了舞蹈教学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在最近几年时间内,舞蹈领域存在着否认民族舞蹈文化的状况。其高举“发展”的旗帜,民族舞蹈文化被糟蹋的一塌糊涂。中国所独有的民族舞蹈文化与西方的舞蹈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是在农耕背景下所形成的舞蹈文化,是和农耕背景下所产生的各式各样的文化因素相互关联、具备“和谐”社会作用的舞蹈文化。然而西方国家的舞蹈文化是以宗教为基础而创建起来的,是西方文化史非常好的展示。将中国的民族舞蹈逐渐向其靠近,必定会由于不一样的文化基石而形成较大的矛盾,最终便是形成一个“异类”。

(二)产生异化民族舞蹈的心理

对于西方国家所具有的审美标准的认可,从而形成了异化民族舞蹈的心理。此观点指出:西方国家的`舞蹈是比较先进的,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都是比较滞后、原始以及荒蛮的,因此,把民族舞蹈文化摆在需要被改造的位置处。从事实层面而言,各个国家、各个民主以及各个区域的舞蹈文化均具备其独有的展示形式,并没有优与劣的去呗。部分舞蹈人员对于民族舞蹈的发展,仅仅是对于外部的、西方舞蹈效仿。如此便导致西方的学不好,还丢失了属于自己本土的东西,最后的结果便是“四不像”。

五、心理学在舞蹈教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采用多感官通道的方法教学

为了弥补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我们可以采用多感官通道的教学方法,将视觉、听觉、触觉等结合运用于舞蹈教学当中。这种方法有两个优点。首先,新颖的刺激呈现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化心理学认为,人倾向于将注意资源投射到新异的刺激之上,那么,采取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教学材料,例如多媒体,就可以很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多通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动作记忆的形成。好的方式是,教师不但讲授舞蹈动作的内容,演示动作,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触觉感受某个动作形成时的肌肉状态,甚至用不同的味道比拟不同的动作。总之,善用各种感觉器官可以让舞蹈动作在学生记忆中的表征更加立体、完整,以至于印象深刻,熟练掌握。

(二)针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因材施教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需要、情绪、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气质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不同人格特征的学生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测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以确定学生的人格特点。例如,从气质的角度讲,胆汁质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对舞蹈中的耐心与沉着精神,不宜用强硬的手段督促学生;而抑郁质的学生则应多进行鼓励,增加其开放性,减少直接批评避免伤害其自尊。把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三)善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信心

“心理暗示”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洛夫首先应用到教学中,这一概念指学生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情绪、观念、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心理暗示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情绪的控制,情绪可以体现在表情和体态当中,如果发现学生情绪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加以转变;第二要加强表象的训练,即在心理暗示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舞蹈动作的心理表象,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第三是通过心理暗示指导学生目标的设置和完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其在适宜的目标中能够良好发挥,从而对自己再度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达成下一阶段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大量研究表明,“心理暗示”的运用有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中的个体意识的自由性,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协调师生关系,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等作用,应该在舞蹈教学当中更好地普及这种方式。

六、结论

总而言之,伴随艺术教育的逐渐进步,人们自身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在舞蹈教学环节里,往往会发生非常多的问题,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需要把握更加多的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科学运用情绪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将其灵活的应用于教学实际之中,使得老师与学生均可以沉浸在欢快的情绪里面,以推动舞蹈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董玉辉.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舞蹈教学[J].艺术教育,2008(5).

[3]徐裴.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4]刘天峥.积极心理学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

[5]韩洛怡.试析如何运用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理论来指导舞蹈教学[J].教育理论,.

[6]李鑫.对舞蹈训练“科学性”的再思考[J].舞蹈科学研究,.

篇5:运用情感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论文

运用情感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论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利用文学表达情感是它的主要特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情感的作用,把情感视为传授知识的产品,使语文只能成为工具性课程,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要运用情感优化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吃透教材,准确地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课文中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情节,有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为情感参与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只有深刻挖掘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拨动学生心弦,与作者产生共鸣。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大学附小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就是这样一堂“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课。教学中,教师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加工、提炼,收到了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

二、善用言语,生动地表达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教师讲课的言语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且能激励学生、打动学生、震憾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言语表达情感真挚感人,只有教师的真情才会动人。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用这样一段话:“同是长安街,同是周总理,同是人民群众,不同的是,昔日人民看到的是周总理迎送国际友人、检阅群众的热闹场景。而今天,人民看到的是周总理躺在这冰冷的灵车里,与人民群众永别的悲痛场面。

想到这里,我们怎能不悲痛,不心碎呢?”在这样情感流露动人之时,学生会引起共鸣,从而体会人们依依不舍之情,产生对总理的爱戴之情。

三、创设情境,激活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与体验,教师要以境生情、以情生情,采用合适的教学法,利用音乐、媒体、言语肢体等手段,使学生披文入情,亲自体验,使其产生亲切和真实的感受。多媒体声像并茂,为课堂增添了无穷魅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上述几点是对教师提出的不同表演情感要求的因素,同时教学时还应遵循心理学中的要求,让师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互动着学习。

第一,乐情原则。

乐情原则包括快乐、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好教学活动,达到学习活动与需要的统一,并以快乐的情绪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情绪状态的调节,让自己始终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教师还要针对语文教材进行情感处理,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组织。

第二,融情原则。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教育要求的内化,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将爱生之情外化为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行为,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和求稳需要。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的语言、源于内心的喜爱,都在无形中感染着每一名学生,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总之,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研究教材,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篇6:教育心理学中的钢琴即兴曲教学运用论文

关于教育心理学中的钢琴即兴曲教学运用论文

一、舒伯特八首钢琴即兴曲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背景分析

舒伯特(FranzSeraphicusPeterSchubert),德国著名作曲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上千部音乐作品,广泛涉及于声乐、钢琴、弦乐、交响乐等多个领域,其音乐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几百年来流传于世,经久不衰。在舒伯特的重要音乐成就之中,最值一提的是其在钢琴即兴曲创作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舒伯特的即兴钢琴曲为数不多,却均是钢琴即兴曲中的典范之作,由其创作的八首钢琴即兴曲一经问世,便迅速填补了钢琴即兴创作领域中的空白。处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转型期的舒伯特,在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既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特点,又兼具浪漫主义音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由古典主义特色向浪漫主义特色的转型,拓宽了继舒伯特时期之后的钢琴音乐创作者的新思路。而舒伯特本人也历史性地担负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交替阶段的承上启下的责任。舒伯特所创作的8首钢琴即兴曲在音乐领域中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却往往会因为这些作品艺术性较强,曲高难和,而出现谨小慎微,踌躅不前,或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两种心态。在此,笔者立足于教育学原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教授舒伯特钢琴《即兴曲》。

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舒伯特钢琴即兴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价值

(一)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最为重要的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由低至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等5个层次。依据这一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师在制定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教学计划应当注重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1.根据学生个人的生理条件(如手指长短,先天性的音乐感觉)、已具备的钢琴演奏基础,以及现有的.音乐理论基础来选择作品。舒伯特的八首即兴钢琴作品音乐特点、演奏技巧均各有千秋,而学生的个性特点、音乐表现能力、钢琴技术能力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最基础层次的能力为基础,以便更好地满足其最基础层次的需要。2.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以个人主观判断来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而很少尊重学生个人的意见和关注学生个人的情感需求。尽管舒伯特的8首即兴钢琴曲是钢琴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旋律优美,然而,由于学生个人喜好不一,他们仍然会对这些作品产生不完全一致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考虑从满足学生情感的角度出发来配置教学内容,在其技术能力可以操作的范围内,尽可能安排能使其情感产生亲近感的作品,继此之后再逐渐导入提高学生技术所需要的作品。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破除心中对舒伯特钢琴作品的陌生感,逐步熟悉和适应舒伯特的循序渐进地学习舒伯特钢琴即兴曲。3.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做好师生角色转换工作,使学生能在“教中学”,以满足其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绝大多数学生在教授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时候,仍然沿用的是模仿教师演奏方式,被动地接受音乐表现方式的传统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疑受到了压抑和限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能力,有的放矢地设置若干个问题,要求其上课的时候以“小老师”的身份来回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以上对下”转换为“平等互动”的状态,使学生之间的共享互助成为常态,让学生能够在分享个人经验的同时,实现现阶段的个人价值,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层次的需求,以期达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实现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教学目的。

(二)运用7±2法则,制定教学任务

众所周知,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7±2法则”是促进短时学习效果最为有效的法则,这一法则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人的短时记忆力一般是在5-9个单位板块中浮动,均值为“7”。高出7个知识板块,学生会进入“消化不良”的学习疲惫期,而低于7个板块,学生又将处于“营养不良”的学习状态。依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注意将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演奏技巧、音乐创作背景知识、曲式分析等内容进行归类,根据各学生的钢琴演奏基础及音乐理论基础来制定教学计划。每项目计划设计5-9个知识或技术板块,以保证教师能够把重要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以保证学生既能够“吃饱”,又能够“吃好”,使其能够规避因为课程内容板块过多而出现反复“炒剩饭”的现象,也能够避免因为课程板块过少而延误教学进度。

(三)借助“Ebbinghaus遗忘曲线”原理,制定教学

任务“Ebbinghaus遗忘曲线”原理是由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提出的心理学原理,由于它的实践性极强,因此这一原理一经提出,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诸多受教育者获益匪浅。“Ebbinghaus遗忘曲线”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人的遗忘规律。Ebbing-haus认为,人在完成学习过程后,便进入了一个有规律的遗忘过程,在这个有序可循的过程中,只要能够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制定学习计划,便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以“学习动机”原理为基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加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motivation)是推动学生学习前进,提高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因。学习动机并非单纯的心理活动,而广泛受到了外部动因和其他内部动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需求的目的,让学生自觉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继而开展学习行为,使其能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就舒伯特钢琴即兴曲而言,教师可以适时作出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知识的铺垫,向学生说明所学曲目的价值、意义,指出作品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以及亟待解决的要点,让学生对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过程有全面了解,明确其学习目的,了解其学习意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学生在进行这些准备环节时,会逐步产生深入学习的意愿,也将有利于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后阶段的学习活动。综上所述,舒伯特是音乐史上成就卓越的音乐家,其即兴钢琴曲是其典范之作,这些作品与其他钢琴音乐作品相比较而言,它们具有更丰富的音乐内涵,对演奏技巧的要求更高,其音乐个性特点也更加鲜明。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舒伯特的钢琴即兴曲,更准确地表达其音乐思想,更全面地掌控舒伯特钢琴音乐,就应当立足于教育心理学,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设计教学环节,以期尽善尽美地实现舒伯特即兴钢琴曲的教学目标。

篇7: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论文

初中物理是让学生站在理性的角度对周围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对于学生以后的认知和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就是让教师注重挖掘学生性格中的优秀品质,将学生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质,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物理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积极的人格,借助周围积极的环境,让学生充满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一、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初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不良的学习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样积极的学习环境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在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放在主体学习的地位,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学,要营造出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和学生是一种轻松合作的关系,这样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电阻”时,为了让学生对“影响电阻的因素”进行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提出与材料有关,有的学生提出与电阻的粗细和长短有关。学生提出这些想法后,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观察。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对影响电阻的因素有所了解。

二、挖掘积极的学习动力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许多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觉得物理很难,因此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在学之前就会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我物理成绩不好,这部分内容我肯定学不会。学生怀着这种心理暗示,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已经放弃了自己,那么学习过程就会比较痛苦和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学生内心中积极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让学生内心中重新有一种“我能够学好物理”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和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欧姆定理”时,许多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电路时被各种各样的电路连接方式弄糊涂,就会产生“电学知识好难”的不良心理暗示。实际上“欧姆定理”很简单,就是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式。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这部分内容十分简单,就是一个关系式。只要记住这个关系式,就能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教师要围绕欧姆定理的公式进行教学,遇到问题时,让学生从这个公式上进行思考。这样,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重新树立起来。

三、开展积极的物理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物理实验,许多学生觉得实验比较难学。因此,教师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起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学生进步的地方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让学生内心中产生进行物理实践探究的动力。在物理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学习,对物理知识就会有新的体会,尤其是通过实验解决了自己的物理难题时,学生就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例如,在讲“光的色彩颜色”时,教师指出:光是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在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知识点时,学生会感到疑惑,“为什么白光是由七种彩色的光组成的?肉眼看到的明明是无色的”。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棱镜来对光进行分散,这样学生就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看到七色的光。当学生看到这个现象时,就会感到很神奇。在对物理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以后,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究“为什么自然光通过棱镜以后会产生七色的光”,学生在积极的内心动力下,将折射的原理应用进来,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这部分的知识点。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养成了主动探究、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明示或者暗示,让学生能够从物理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物理学习,并且将自己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传递给其他的同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究积极心理学和初中物理学习结合的方式,以便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篇8:心理学知识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心理学知识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人类的脚步越走越快,心灵的重压也越来越大。如何让正处于人生黄金年华的中学生既学到丰富的知识,又具有健康的心理,成了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的课题。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笔者对自己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做了初步总结,望抛砖引玉。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刚上高中的学生在描述政治学科的特点时,往往使用“枯燥”、“假”、“抽象”、“无聊”、“说教”、“没用”等具有负面意义的词汇。而高中阶段的政治学科较初中阶段理论性更强,对逻辑性思维的要求也较高,并且涵盖的社会生活范围也更广。如果学生以这种心态来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改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偏见,树立高中的政治课良好的形象,是当务之急。这就为“首因效应”的应用提供了契机。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会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任何信息对于事物整体印象产生的作用都强。因此,上好第一堂政治课极为重要。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第一堂课上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高中的政治课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后,我总结道:“就六个字,安身立命之道。”何意?学生不禁会问。我分析道:“高中的政治课主要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构成。通过对《哲学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学习,同学们对如何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探索了人生的意义,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此即安定身心之学。《经济生活》介绍了社会的经济体系,教给同学们生存的`基本知识;《政治生活》能让同学们了解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必备常识,使同学们上可以匡世救国、下可以维持生存。此即立命之学。故高中的政治课的意义由此可见。”如此一来,第一堂课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政治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上,每一学期的第一堂课、每一堂课的第一阶段,都是运用“首因效应”的良好时机。因此可以说,用好“首因效应”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构建顺畅的沟通渠道

社会物质财富的累积、资讯传媒的发展、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使得这一代高中生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和维权观念,他们不再接受刻板的说教,也不再唯书、唯上。他们有着明显的优越感,自信中带着自负;他们的个人活动能力较强,喜欢我行我素;他们的学习热情随情绪起落,经不起挫折;对于学习成绩,他们有的很在乎,有的无所谓。对这样年轻又老成、简单又复杂的一代人,传统的权威型教育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如何在全新的情境中既教书又育人呢?我们不得不重新来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那么如何以学生为本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它们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据此,重新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 建设理想家园,合力共促发展。

中国的国情使得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长达八至十二个小时,和他们在家里的时间几乎一样多。学校是他们重要的生活空间,同学是他们重要的生活伙伴。建设好班集体、构建学生的心灵家园,其意义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同他们荣辱与共、同喜共悲,通过各种形式融入他们中间。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经常使用诸如“我们”、“大家”、“咱们”、“一起”、“共同”等具有平等性色彩的课堂用语,尽量少用诸如“你们”、“给我”等易产生分离性的词语。在课堂举例中,可以多举一些通过学生共同努力取得荣誉的事例。如:学习“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内容时,将校运会及歌咏比赛等集体性活动做为事例都比较适合。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形成集体归属感,才能排除外界干扰,使学生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专心致志,努力学习。

2 展现人格魅力,力促心想事成。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在生活中,初始条件下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层层放大,就会对未来事物形成巨大的影响。政治教师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的意义所在。政治课自身的特点使得其教学理论既是理论教育的内容,又是进行理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如果政治教师安于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会导致学生认知的混乱,甚至是人格的扭曲。更何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时代下的青少年面临着信仰危机,政治教师必须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方能正人正己。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凡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人性的本真和做人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对其人格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目的。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说,教师是太阳,使人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摩西奶奶75岁以后开始作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直至人生暮年才找到并实现自己的理想,可喜亦可叹。时代的发展使得一切都具有可能性,怎能让时间空空而过?在政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呢?这需要教师恰当展示自己的“弱点”,在教学中巧妙“留白”。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对课题、节题、框题的阅读,自己探索、归纳本课的思路,寻找恰当的学习方法,论证各种理论、教学观点,总结重难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让学生去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掘自己的潜能。例如,在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文章(篇幅长短、体裁可不限,文尽其意就好)。教师在讲课前可任选数篇,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文章,讨论、归纳、论证本节的内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认识,又能使其甄别错误观点,发现自己的潜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就是进行自我创新、自我定位的一个过程;教师则好比是“催化剂”与“助产士”,应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心理学化。政治课教学更应该遵循心理学规律,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与学生进行灵魂的对话与碰撞,真正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篇9:初中音乐课堂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初中音乐课堂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赏识教育,就是指挖掘出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认可学生优点的一种教育方法。以下是“初中音乐课堂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初中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审美理解特点

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化,音乐课程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学生的审美要求逐渐提升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对于音乐的审美理解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利用学生的审美与想象力可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审美理解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体验与思维逻辑、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感悟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理解可以利用学生思想意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提升审美理解力感受到自然事物的外在美。同时,使学生了解其韵感美、节奏美等,利用音乐的情绪起伏使得学生能够对音乐含义有深入的了解。伴随着初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今后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对音乐的审美理解也将不断的增加,有助于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掌握音乐的形式美感,感受到音乐内所展现的含义,感受音乐意境美感。

(二)初中学生音乐想象力

音乐审美想象是基于音乐表象上的感受,即歌曲歌词、节奏、韵律等,感受到音乐内的一些深入因素。例如:感情因素,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水平、思想意识、想象力逐渐趋于完善,音乐审美想象就会得到提升,进而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体会音乐的起伏变化与情感展现。不过,由于初中阶段受升学压力影响,学生无瑕在音乐审美现象上给予更多时间,使得审美想象受到影响造成生活目标的变化,生活形式单一而缺少想象与创新,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体验音乐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缺少音乐审美力,想象力限制在音乐表层而缺少内涵理解、感知体验等。

二、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心理学,对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具有帮助性作用,通过音乐艺术帮助学生提高素养、缓解压力。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种情感,更能够给予人较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心理学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情感,确保教学质量。

(一)提升学生想象力

音乐是动态化的`也是一种情感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仅能学习到音乐的表象因素。而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樂的另一面,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海洋里感受其神奇,同时学生也要发挥想象力将音乐想象成为具体的情境与形象。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真正意义。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增加感情投入、充满激情,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兴趣并主动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例如:《洗衣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风俗,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进行深化理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与兴趣进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

(二)提升音乐认知

音乐是利用声音传递的方式进行展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听音乐、唱歌等形式对音乐有基础性了解。但是,初中阶段音乐教育并非仅是让学生停留于基础性掌握,或是认识五线谱、乐器弹奏等,缺少具体的音乐意识形态。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应是对音乐思想与生活展现都有一定的掌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基础性音乐入手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解中。在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的基础技巧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使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转向感性角度感受音乐的美。加强学生音乐认知,才能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曾有心理学专家提出:人对不熟悉的事物不容易被吸引,进而人的美感与主动探究行为无法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尝试从学生熟悉、了解的音乐歌曲入手。比如:在《丢丢铜仔》这堂课教学中,我尝试用“不规则拼读法”先给学生将原词翻译出来,“阿末伊都丢”、“唉唷磅空内”……这样学生在学习歌词时便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示台湾风土人情,利用新鲜事物使学生眼前一亮,通过学生熟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引入,使家乡民歌与台湾童谣做出鲜明的对比,整堂课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开始,继而从心理产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结合台湾童谣一句唱词、一句衬词的特点,配合火车声“克特克”、“库突”等拟声词和身体律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首歌曲的表演中,使得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三)融入情感体验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艺术水平。教师借助大量歌曲形式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扩展学生情感交流形式,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情感节拍中感受到其作品的情感特点。通过该种形式实现音乐和情感的融合,具有重要影响。

音乐教师对音乐的理解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性,或者说根本不在同一个范围。在音乐选择中;有时,教师觉得慷慨激昂、有鉴赏性的音乐反而在学生心中没有较大兴趣。所以,教师在音乐歌曲选择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学生心理角度进行音乐教学。如:《红旗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通过共和国成立的相关背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心理上乐于了解该首音乐的情感,进而提升对音乐的内涵理解。

三、结语

综合分析,通过对初中阶段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学生心理特点与音乐审美特点,通过有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激发想象力。对此,笔者分别从:初中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分析、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起到帮助性作用。

篇10:政治理论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论文

政治理论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论文

政治理论课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以注重系统知识传授、开发理性能力为目的的唯理性教育思想支配下,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培养的倾向。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知性灌输的基础上引入情感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赋予情感因素在政治理论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情感是指伴随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而发生的内心体验。情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动力与调控因素,在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201因此,全面考察并赋予情感因素以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实现情感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关注决定了情感教育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选择。人的主体性存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必须尊重人的现实心理发展水平,考虑情感的可接受性和情感激发的契合性。与常规的知性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知性教育所强调的主体与客体的知识传递过程外,更强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价值互通与心灵相通过程。理性的认知接纳要转化为内在的价值信仰,必须通过情感中介予以共鸣并强化。“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2]24情感教育方法之所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重要作用,是因为情感是个体认知世界构建的基础,是个体确立理想信仰的前提,是个体精神价值追求的内在驱动力。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人的情感素质及其发展往往在更深层次上表征着人的道德面貌。由于道德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以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3]328

即便对单纯的知识性教学目标而言,情感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教学内容。在西方教学论中,知识性教学目标在表达上往往以“智能”的表述形式呈现。智能问题是一切教育理论、教育学派的理论原点,对智能的理解构成教育目标确立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在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智能一直被看作是理智、逻辑-理智的代名词,对智能的理解处于功能和结构窄化的状态。实际上,智能本身可以用逻辑-理智来表征,也可以用情感体验能力来表征。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个人效能方面,情感影响智力加工。皮亚杰(J.Pi-aget指出,情感决定了对具体情况采取接近还是回避的倾向,从而影响人的智能朝向,这一倾向化指向必然影响知识的获取,造成某些方面积累较多,某些方面关注较少。第二,在社会效能方面,情感对智能起价值导向作用。人的智能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智能一定会用于好的实践目的,智能必须受到情感的引导才能发挥其具体社会功效。第三,现实智能是从潜在智能转化而来的,支持性的社会文化情境是完成转化的重要条件。当后天教育对个体某种智能的表现回馈以肯定、赞许和鼓励等态度时,潜能得以强化并再次表现,进而得到逐步发展;反之,如果得到的是否定、批评,个体将反思自我的潜在智能,直至导致不再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这一过程清晰地反应出情感对智能发展的强化或否定作用。

二、基于情感教育理念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个体对环境刺激的知觉、将刺激转换成记忆编码以及存储与提取等。加涅(R.M.Gagne)把这种学习的信息加工观念应用于学习分析理论中,提出了学习的九阶段说。学习九阶段的划分,客观决定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事件的选择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但是,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学习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在同一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信息选择和加工组织。因此,教学目标的性质又在客观上决定了学习阶段的主体特点和有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

依据加涅的学习阶段论,可以将政治理论课分别从学习准备、习得和操作以及学习迁移三个方面,论证在情感教学目标主导下的具体情感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习准备阶段。该阶段作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唤醒学生的情绪反映,明确学员的学习目标,回忆新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基础。具体而言,由于注意阶段的'教学内容选择是为了唤醒学员的注意力,因此,可以结合情感教学目标实现的内部条件,向学员提问与学习目标相关的样本或呈现样本的图像,唤起学员对样本事件的注意。预期阶段主要的教学任务选择,是为了帮助学员理解教学目标。如前所述,情感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用认知目标与行为目标相结合的方式告知学员。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情感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往往无法穷尽与罗列,对于这类行为目标,可以通过教学中对样本行为方式的观察和学习由学员自主获取。提取阶段教学任务选择的目的,是为新学习提供知识的准备条件。对情感教学目标而言,这种学习准备通常表现为概念及其发生的相关情境。例如,学习目标为培养对祖国的深厚情感,那么受教育者首先要具备“祖国”的概念以及“祖国”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具体情境等知识。为了实现这一情感教学目标,提取阶段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祖国”的概念展开,同时在讲解中还要选择和“祖国”概念相关的多媒情境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习得和操作阶段。该阶段是情感教学的中心环节,情感教学事件的选择标准为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觉选择、语义编码、提取、反应和强化。具体而言,在刺激特征的选择性知觉阶段,要结合情感教学目标,同时呈现正面的情感教学样本和负面的情感教学样本,引起学员内在态度的激荡,即不仅让学员感受什么是积极的情感,还要使其感知什么是消极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员讨论以加深或澄清各种情绪反应。在语义编码阶段,要将上一阶段的情感唤醒统一到理性的认识层面,通过教员的讲授将这种情感反应升华到一个更高的理性层面。提取与反应阶段和强化阶段,实质上都是强调将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在这两个阶段,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具体情境设置来检验并强化课堂情感教学效果。例如,通过组织学雷锋活动提供学员雷锋式的榜样行为,通过群众和部队对学雷锋活动的赞誉和奖励来强化并固化这一榜样行为模式,使再现的榜样行为成为学员的一种内在需要。

学习迁移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通过对与情感教学目标有关的新情境下学员的评估,确定学习结果是否真正迁移到各种泛化的情境之中。该阶段可以看作是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再次延伸。对学员而言,这种延伸体现在具体的学员队活动中,体现在学员的社会生活中。对此,一个理论性的探讨是,是否可以在学员队的日常管理中建立一个思想政治表现评估体系,将学员的思想政治评估以量化的方式规范在具体的行为指标上,以此作为标杆并成为学员对照检查的依据,赋予这些具体的评估指标以明确的权重,使之成为军校政治理论课最终成绩和对学员最终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治理论课应设立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是认知观的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能力和情绪的变化。因此,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使用知道、了解、掌握、热爱等陈述性词语。这种表述方式的缺陷是抽象、模糊、笼统,无法有效指导教学过程和为教学评价提供标靶。为了增加教学目标表述的科学性,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行为目标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和测量,必须把目标陈述由陈述内在心理变化改为陈述学生的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不能陈述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而应陈述通过教学之后,学生“会说什么和会做什么”.行为主义学家马戈(R.E.Mager)进一步指出,行为目标有三个要素。一是行为,明确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会说什么);二是条件,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标准,规定学生行为所要达到的标准。行为目标三要素实质上回答了“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做”和“做得怎样”三个问题。

行为目标具有精确、可观察、可测量等特点,但它过于繁琐、苛刻,并且许多教学结果也并不能完全借助行为予以表征。鉴于它过于强调行为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受到多方面的批评与责难。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各自在教学目标表述上的利弊,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可以采取行为目标与认知变化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

行为目标与认知变化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定位,要求教师在陈述情感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在情感和情绪等方面的态度变化。对这种内在的心理变化是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为了使其能够通过行为表现予以观察和测量,还必须同时列出反映这些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样品。例如,军校政治理论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陈述:培养学员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情感变化)---在学员队的日常集体活动中(条件),每个学员(标准)都能主动参与(行为),参与者全力以赴,在旁助阵者献计献策、鼓励支持(标准)。该例中,陈述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强烈的集体誉感,突出集体荣誉感这一心理品质的内在变化。而具体的操作评价标准可以从学员对集体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中得到评估。这就克服了传统情感教学目标在表述上的含糊性,兼顾行为的可观测性和可评估性,增强了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指导性。需要指出的是,情感类教学目标往往不是通过一两次教学活动实现的,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还需要通过相关行为表征的不断实践予以强化,在理性认知变化和行为目标实践的多次结合中加深体验,积淀升华。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1: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的运用论文

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的运用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哪怕为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就能产生千差万别的效果——或许扣人心弦,使学生投入其中;或许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厌欲睡;或许气氛活跃,使学生主动积极……看着身边的一幕幕贯穿情感的教学活动,再联系自己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情感的确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情感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感受到积极的期望时,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领悟学习的道理,并转化为行为,变为掌握知识的动力。师生间只有心理相容,情感相通,才能配合默契,教学相长。我们一定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情感——细细讲来,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对一部分后进生,不要冷漠他们,要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多个台阶,让他们也能在一个没有精神压力的舒展宽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当一个学生对他的老师产生了信任感时,他才有可能“亲其师,信其道”,才有可能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与学生足膝谈心,倾听他们对足球赛,电影,日常生活琐事的看法,也谈谈自己的意见,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对于部分学生,情感来得快,立得牢,而对于另一部分,却难以周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差生的情感建立。在与差生建立情感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差生的自信心是与差生建立情感的先决条件。

不少不守纪律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基础差,听不进,学不会,赶不上,因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作为教师,应时常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借题发挥,用激励的方法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偏差,卸下思想包袱,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切忌动辄斥责,辱骂,挖苦嘲讽,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应该用炽热的爱去融化他们的冰冷的心,建立暖和的情感。

2、正面教育,循循善诱是建立情感的必取之法。

对学生一味的批评斥责,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变态行为。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以诚相见,以礼相待。如果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熟悉教材,进而把握教材重点情感因素。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与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

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的“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并仔细地体味感情。

3、语言和教态要富有情感。

心理学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水平相当的儿童分成两个小组,把事前准备好的同样一番话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对他们进行解说,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吸收的效果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解说时语言的轻重缓急和表情态度等差异的不同而产生的。的确,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课堂上,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和姿态来加强自己的感情,犹如演员进入“角色”,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进行情趣盎然的讲述。那情真意切的语调,那恰如其分的手势,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由于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性,便使作品的此情此境化为了学生的我情我境,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明晰的印象,也使学生从流露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了感染和陶冶。

二、与家庭教育形成网络,齐抓共管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于学校教育。一般地说,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因此,家庭对学生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情感的陶冶,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不能孤军奋战,要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密切合作。

三、情感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1、“情感”应该布满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课前到课上到课后都应该充满情感。

首先,情感必须建立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课前,教师受到课文的启迪与熏陶,教师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教师自然感情投入,进入角色。

其次,情感应寓于讲解中。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导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表现或表达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久远的影响。有经验的教师深深懂得,在讲解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应该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要呆板地进行,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至于讲解时的声调,表情体态,都应渗透在讲解之中。

再次,情感教育还应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并延伸到课外。在课外,要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的情感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路程。

2、从形式上看,情感教育首先应该寓于讲解之中。

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表现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能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其次应该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及课外活动之中。例如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作品,不要只揣摩字词句的含义,评价篇章结构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还必须求得情感的沟通。这里用得着人们常用的一种说法,叫做“进入角色“。所谓进入角色,主要指获得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中的认同而忽视这种情感体验,那么就很可能导致认识的浅薄和语言的干瘪。课内的情感体验,靠的是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围绕语文教学所进行的参观,访问,观察,写生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上述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感受,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在学生的心坎上打下烙印。

篇12: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已经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情感要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进而让学生具有一个健全、独立、健康的人格发展。

一、情感教学的基本概述。

众所周知,情感是一个人具备的对于外界的情感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一个人基本的情感要素包括喜、怒、哀、乐等。在教学心理学中,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行为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技巧性教学任务的开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用一定的理论方法和教学方式,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的情感要素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感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语文这门学科本就是一门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既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知程度,又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进而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二、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使用情感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成为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就能让学生随时保持新鲜的心态,用一种探究式的眼光去提出质疑,解决疑点。因此,在新课改推行的形势下,符合课程要求的情感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推广,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积极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从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使用情感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发展,拓展学生的认知程度。

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一个过程,但是又由于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内,情感教学方式的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情绪体验。同时,情感教学方式的使用还能够增强教学有效性与直观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具有多样性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水平。

(三)使用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利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个的氛围中学习,自然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且富有效率性和创造性。此外,通过情感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的情感理智得以发展,进而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而打下坚实基础。而情感教学地使用,能够让教师凭借自身的情感流露去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在传授课程时,通过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教师深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情感处理。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就每一篇课文的作者成长经历、情感体验等进行一个详细介绍。通过这些介绍,学生自然会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是写作意图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心里有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其次,在深入学习的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情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这样自然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情绪体验。这种以情促情的情感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让学生被文章中的真情实意所打动。最后,教师“趁热打铁”,继续为学生的情感积蓄“加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情感。

(二)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情感情景氛围的学科,因此,初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营造不同的教学情感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感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一种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寓言或者是文言文的时候,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采取口头翻译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感,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不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到的东西自然会让学生感觉很抽象,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这时,如果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就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端。

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学课文中的人物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作者的创造情感。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完成《皇帝的新装》的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分别以皇帝、大臣等形式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融入适当的现实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心情绪。

语文内容的教学本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一关键点,采取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翻涌,进而以此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点。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母亲对自己的好进行一一的描述。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将自己在生活中与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行一一地回忆描述,通过这些回忆和描述,感受到母亲的辛苦与不容易,进而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这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的方式,不但能够很快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孝顺父母,关爱家人的良好品质。

对初中语文教育而言,情感教育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方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有效提升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小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4)。

[2]吴玉生。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3)。

篇13:心理学知识运用论文

【摘 要】

教师是人灵魂的工程师,肩负起育人的神圣使命,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心理知识;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质量,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找出心理障碍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要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就会更加自觉地努力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将心理学运用于教学中,宜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寻找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缺点和错误的根源

学生在课堂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不自觉地违反了课堂纪律;学生学习有困难,害怕失败,滋生发泄的途径;个别学生因学习成绩较差,又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不惜以身试“法”,违反纪律,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或缺乏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诱发学生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了解了这些原因,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沟通,积极协调师生的心理状态,变课堂的消极心理状态,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发现缺点和错误时,也要看学生的优点,从优点和长处的一面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认识自己。学生在认清自己分清是非之后,就会发挥长处,改变自己的不足,从而向好的方面转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能以舒畅,愉快的心情投入教学,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1.理解、宽容学生

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宽容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向老师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这样师生心灵就容易相通,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就少了,知识的传递畅通无阻。以心换心,以情育人,师生关系更加亲密。

2.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真诚交流沟通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良性情感的传递着,教学中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对于不同的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即使是对问题学生也不要去讽刺、挖苦,也要给予信心和鼓励。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应无区别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也了解学生的不足。对每个学生要建立适当的期待,在课堂中给予他们不同的机会。

3.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见、想法,作为教师不应该去断然地否认他们的观点。不小看这些学生的想法,应给学生鼓励,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的引导他们。

总之,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产生乐于接近的心理。

三、教师应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要更加学会学习;教师也不能老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在工作中同时也要注意学会学习心理学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深刻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充分掌握学生的程度及个别差异,讲课准确、清楚、新颖、生动,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良好心理状态。

四、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个人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学习,也能在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孜孜以求并乐此不疲,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学习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学起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二是学习者感到有必要学习某些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未来对社会都有好处。从而增强学习的毅力和恒心。知识的实际运用会使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对有关的知识学习进一步加深兴趣。因此,教学中应时时注意生动的时事和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职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置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总之,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饱满、高昂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绩效,其关键点,需要教师将心理学知识恰当地运用于教学。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完全投入学习氛围当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14:心理学知识运用论文

摘要:

针对目前我国科普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教学效果不深入的事实,如何增进普及对象对科普知识的吸收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在一线工作者经验积累与探索的基础上,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四步法”,设立良性教学情境,提出科普人员工作中较适合的工作方案。点明学习心理学有利提高科普工作者工作效率与“科技知识传播者”从业能力。

关键词:

科普 科普工作者 心理学 教学情境

贵州科技馆自2006年8月18日开馆至今,随着来馆参观公众对科普场馆认知能力和服务要求的提高,笔者是贵州科技馆的一名科技辅导员,在“如何当好科普场馆工作人员”的问题上,有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当今科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大时代,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科学”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科学事业因其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受到了社会和公众的格外关注,而科学普及就是科技工作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使公众理解和接受科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

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电视传媒、互联网络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知情权和参与权普遍愿望的提高,从而对科学普及的方式、手段和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记得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过:“科学,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说“科学知识生产者”是人类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必不可少的最终源泉,那么“科学知识传播者”就是今天沟通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一座桥梁。要想在相对广泛的领域内准确、适宜地反映科学,“科学知识生产者”与“科学知识传播者”之间、“科学知识传播者”与“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合作关系就至关重要。科普工作者们的肩上负有两个重任:“一是,探索和揭开科学的奥秘;二是,要把科学告诉公众”。在科学事业里,“深入”地研究科学难题所取得的突破是艰难的,但是要把研究成果“浅出”地说给公众听,让他们搞懂、弄明白,或许更难一些。曾记得一些著名科学家写的科普名著: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法布尔的《昆虫记》、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了千百万读者,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他们作为大科学家为何能写出如此受大众青睐的科普读物呢? 这就是笔者想与各位朋友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科普工作者的“关键”和“重点”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关心自己苦心钻研的课题能否取得成果,更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能被社会大众所理解、所承认、所支持,这就要求必须学习和掌握好科普宣传工作的本领,树立起如何全身心的投入科学普及;如何努力使公众更好理解科学知识的理念。

科学普及是非强制性的教学关系。其中,教学情境主体与内容的自由度都很大,在科普工作中能否抓住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就显得十分关键。活动时,面对的是社会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积极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同样也非常重要。例如:当面对某位来科技馆参观的青少年朋友时,科技辅导员立马就走上前对其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结果就是……。当科普工作者对科普对象激情付出后,却得不到十分之三的回馈时,双方的心情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郁闷。这就是在“科学知识传播者”和“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没有找到最佳钥匙的缘故。

科普工作者们开展活动时一定要抓住“关键”和“重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就是打开这些锁链的最佳钥匙。首先,在开展工作之前对普及对象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分析、归因和实施的过程;其次,将心理学上的“需要层次、成就动机、成败归因和因材施教”的策略(参考文献[1]),巧妙灵活运用在普及的对象身上;最后,大家就会惊喜的发现,真的能使科学普及的活动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顺利发展、和谐发展(这里所指的“和谐”,就是“教一学”双方都心情愉悦的一种状态)。

二、科普工作者的“四步法”运用

通过大量一线工作的经验积累与探索,笔者总结出了一套很实战的“四步法”,能使教学双方在很自然的氛围中顺利完成知识的获取。

第一步:信息接收途径的观察法。可以对普及对象进行初步的分析(性情、爱好、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方面);

第二步:语言技巧里的“吸引力法则”(参考文献[2])。要吸引对象,并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步:心理暗示法。让普及对象既能很愉快又不自知的进入创建教学情境中来(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关系);

第四步:因材施教法。实施知识点的普及教学(根据对象来确定方案与程度)。

三、科普工作者的“引导”作用

在科学普及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凭着一腔热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要处处学习心理学、处处运用心理学和处处想到心理学。使“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之间变得更和谐;使“科学知识传播者”和“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变得更和谐;使自己的科普活动能控性更强、成效面更广;使自身所处的这支“科学知识传播者”队伍更专业、更有凝聚力。在科学知识的生产早已专业化、职业化后,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以及科普创作也日益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逐渐呈现出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对于社会大多数的成年公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后果,而非深奥的学术术语、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尖端科技知识;对于未成年的人来说,他们什么都不想关心,长期的、枯燥的知识点学习,使其内部的学习动机越来越弱、学习效果越来越差,但这些却并非其自身所愿。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不同,社会科普教育更需要关注普通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自身爱好的兴趣点和其特定时期的心理特点,从而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和帮助。科普场馆工作者在向普及对象传授的内容上,不应只盯着科技最前沿、最突出的那些知识,应该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对其进行引导、培养和实施帮助,引导其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帮助其在科技研发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建构主义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情感策略研究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初中阅读教学探讨性论文

教学论文的题目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运用探讨论文
《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运用探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运用探讨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课堂管理实效性探讨论文2023-11-03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2023-06-06

本科生开题报告英语2023-06-14

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意义、原则与路径论文2023-08-30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小学体育课四结合教法的探讨论文2022-05-07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英语阅读课题开题报告2023-02-10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之我见论文2022-12-20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