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发利用山东旧方志的思考(精选5篇)由网友“青青园中葵”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对开发利用山东旧方志的思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对开发利用山东旧方志的思考
对开发利用山东旧方志的思考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素有编修地方志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历经沧桑,造就了蕴藏丰富的地方志文化。山东旧方志中,辑存着大量我省各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资料信息,是山东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丰富的资料宝库,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然而,要使旧方志资料信息资源服务社会需要,就应该对其合理地开发利用。
一、山东旧方志的基本概况
山东地方志渊源可上溯到鲁之《春秋》。据悉,山东现存地方志尚有597种(其中通志、府州县志495种),占全国现存方志百分之七,名列前茅。据张国淦著的《中国古方志考》记载,元代以前,山东地方志有名可考者就有36种,幸存者仅有《齐乘》。《齐乘》修于元代,于钦撰,有元、明、清三种不同刻本。是山东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为全国名志之
全省597种方志中,除10种是全省的通志外,余下按区域来讲,是分布在全省各府州县和镇乡等117个行政单位范围内。这些方志,大都是明代弘治至民国年间(1488~1936)所修纂的。山东的方志,明代时期仅存73种。清代乃编修方志鼎盛时期,现存清代省通志、府州县志338种,占全省现存方志总数的68%。这一时期,山东地方志似众星捧月,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方志,如马(马 肃)主修,顾炎武参修的康熙《邹平县志》,周永年、李文藻主修的乾隆《历城县志》等等。民国时期,由于科技的发展(如绘图、摄影、印刷等),编纂方志与清代相比,有所进步。这时期共修志84种。于民国十七(1928)铅印本,由赵琪修、袁荣叟纂的《胶澳志》(即记录青岛市的方志),就是这一时期修志的很好代表。
山东省图书馆有着较丰富的馆藏文献,目前藏书已达410万余册,包括山东旧地方志文献(旧方志为1949年以前的)528种,其中旧志书善本58种。藏有山东乃至全国名志之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胡德琳登州刻本《齐乘》。据省馆编制的《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馆藏;旧方志528种(其中通志、府州县志342种),占全省旧方志88%,由此显示出省图馆藏上的优势。
二、我省整理、利用旧方志的状况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旧方志的整理和利用都十分重视。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北大同邓衍林教授谈话时指出:要把方志中有用的科技资料系统地整理出来,为建设服务。同年,周总理在《关于整理善本的指示》中指出:“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各地经济建设的有关资料……”。要“做到古为今用”。
遵照总理的指示,这一时期我省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运用传统方法,编制了各种资料汇编、摘编、目录等。如出现了《山东省志资料》二十辑(1958~1963),《济南市志资料选辑》二册(1963~1964)。 1981年开始编写社会主义新志书时,由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的《山东史志资料》八辑(1982~1985)。为《山东省志》的编写积累和提供了各种资料信息。再如,山东省图书馆编制的《山东省地震资料》,主要是从馆藏方志中摘编而成的专题资料汇编,专供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研究参考使用。还有《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这是省馆与其他单位合作编制的,该目录至今还是正在使用的检索工具。,省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了《馆藏古籍善本书目数据库》,内存馆藏部分古籍善本5328种;7万余册,其中包括旧方志善本58种。而馆藏山东旧志文献的绝大部分还尚未建库。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旧志资料信息资源的重任,显然落在了图书馆人肩上,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开发旧方志,发挥其功能,服务社会需要
方志具有资料价值和使用价值,正因为如此,才发挥其“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作用。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搞经济建设不仅需要现实的最新信息,同样,还需要志书中丰富的资料信息或作参考,或作依据,或作借鉴,或作启示……。
――为决策服务。
“经世致用”是古今修志用志的一条基本原则。前人使用方志资料信息,不乏其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旧方志资料信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战略决策中,同样有使用价值,并可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山东省水利厅在编修新《水利志》时,编志人员从山东几百年旱涝灾情记录中,发现历史上有几十年旱灾特别集中,另有几十年却涝灾特别集中。经过他们对旱涝年份跨度的计算,发现旱涝灾害交替时间为每30年一次。就是说,山东30年涝,30年旱,历来如此。尽管编志人员不知其原因何在,但却知道了旱涝规律。这一重大发现,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战略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利用特色优势,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资料信息。地方特色是一地的独特优势,比如名产、名吃、名物等等,均可谓“一方之瑰宝”。在旧方志记载中,反映较为详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被湮没或失传。如果根据旧方志中的资料信息,恢复其名产、名吃,开发传统工艺,重振世代盛名,给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创造良好的机遇,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利用地方优势,发挥地方特色,确实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为发展旅游事业,开发新景点,恢复古迹名胜提供历史依据。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遍及各处。因各种原因,许多古迹被损坏,而仅见于文献记载。改革开放的今天,旅游事业迅猛发展起来,历史上被湮没毁坏的名胜古迹亟待开发和恢复。旧方志便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比如济南市园林局,根据旧志中的有关记载,按其地理位置,经过实地勘探,将已湮没了多年的名泉――石湾泉、湛露泉、酒泉和满井泉,于90年代初,在的突泉公园全部开发恢复一新,泉水喷涌,已成为新的景观,供游客观赏。这些名泉的开发和恢复,更体现了泉城的特色。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
方志可以为了解地情地貌,进行爱国爱乡教育提供很好的教材。方志被誉为“地方百科全书”。因此,人们可以从中对一地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等等,都能有所知晓。可以了解先人的创业不易,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了解古人民族气节和尊严,了解民族优秀文化……。这对增进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热情,加深对祖国、故乡的热爱,无疑是极好的教材,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对旧方志资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保存旧方志仅是“存史”功能的体现。而将旧方志只是“束之高阁”是不会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势在必行。所谓开发,即是对旧志书内涵的深化,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使之实现其真正价值。对旧方志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可以尝试:
1.延用传统作法。通过图书馆人对旧方志资料信息进行开发、整理、重组、深加工等一系列的智力劳动,将原始资料信息转化成不同形式的二次文献,如目录、索引、提要、摘编、类编等等。其中类编是开发旧志资料信息资源的重要方法。
类编,是由旧方志中,摘录大量原始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同类资料信息汇集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地汇编成册。这些同类资料信息,其内容的原始性并没改变,只是将原始资料信息按照不同的分类重新组合。因此,类编仍然具有可靠的资料价值。
鉴于旧方志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按不同类的主题类编成不同类的分卷,比如军事卷、经济卷、文化艺术卷、方言卷、盐业卷、水利卷等等。如果将类编成册的资料信息直接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使用,或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或直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无疑将使旧方志资料信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而这种利用,才是我们开发利用旧方志资料信息资源的目的所在。
90年代初,山东省图书馆为开发利用馆藏旧志资料信息资源作了大量具体工作。提出的《山东方志资料丛编》被列入了山东省“八五”、“九五”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在馆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组织了人力,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从139部(种)旧方志中,摘录出反映山东地方特色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约一千万字左右,并对它们进行了断句、分类、抄录、校对等项工作。虽然旧方志整理工作刚刚起步,但,这毕竟为山东旧方志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第一步――资料信息基础。实属难能可贵!假若在此基础上,将资料信息类编成册,这将是开发旧志资料信息资源的一项巨大成果。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千万字的资料信息,还无法向类编运作。从目前看,现实的客观原因,恐怕资金问题是一个很大困难。类编成册,用费大,不是少数资金所能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困难,应该发动各方面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是否考虑从以下几个渠道去争取资金支持:第一,由省图书馆向政府部门申请专款;第二,争取对图书馆事业支持的社会力量、企业赞助;第三,向国家银行贷款;第四,寻找与类编分卷内容相应的社会企业及有关部门联合筹集资金,如盐业分卷,可由盐业部门与省图合作共筹资金,等等。总之,资金到位是类编工作运作的关键所在。
开展类编工作,还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分发挥省图丰富的馆藏,多方面人才的智慧,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等优势条件,在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图书馆人的同力合作,使这项资源开发的类编工作顺利完成。
2.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采用电子计算机建设信息数据库,使方志信息进入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我馆使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方志信息数据库,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就全国来看,至今还尚无统一的系统软件。可喜的是由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专家综合运用多项国际、国内最新计算机软件技术研制开发了“地方志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该系统软件是针对地方志资料大容量、大范围、全文本的特点开发研制的,成功运用了大型数据库建设的一整套信息管理软件。其中全文检索技术代表了当今大容量资料快速准确检索的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了山东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是属国内同行领先水平。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来看,笔者认为,该系统软件是我馆建设方志信息数据库较为合适的选择。如果使用了这个软件,可以参加他们举行的专业人员技术培训,比如资料逻辑分割方法、建库方式、软件使用、安全维护等等。这对我馆开发旧志资料信息资源,建设数据库是极有利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建立《山东旧志书目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为基础,再加以扩充,将该目录未收入的总志、山志、水志、名胜古迹志、杂志等现存的志书书目全部录入数据库中。建立该书目数据库,是进行山东旧方志开发、研究及其他类型数据库建立的基础。缺少这个基础,其他数据库的建立便是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把这项基础性工作首先做好。
在书目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入加强《山东旧方志类编(各分卷)全文数据库》的建立。我们可用已完成的劳动成果(摘录的一千万字;日方志资料信息)为基础,进行必要的整理、编辑等技术性工作,然后建立类编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适应社会需要。
由此,笔者认为,我们在使用传统类编载体形式的同时,还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采用电子计算机建设类编全文数据库。做到传统方法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而且要以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实现国际、国内间的联机检索网络化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因此,旧方志信息进入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向。总之,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利用旧志资料信息资源,是实现其资源共享的必由途径。
因此,笔者认为,在我们拥有资金有限的情况之下,同样地投入资金,与其出版传统的印刷型类编各卷,不如将最新科技成果(地方志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引入类编工作中,使之尽快转化为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样既能方便读者上机检索,提高服务效率,又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使山东旧志资料信息资源切实做到共有、共享、共用。
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我们图书馆人在开发利用旧方志资料信息资源中,努力探索,积极工作。让山东方志这古老文化,驾上现代化技术之翼,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更加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 王桂云. 山东省地方志概谈. 中国地方志分论. 长春: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1.10
[2]钱唯尧. 周恩来用志方法、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江苏地方志. 增刊
[3]孙其海. 方志价值浅谈. 志与鉴, 1998 (1)
[4]山东省省情资料库简介
〔出处〕 山东图书馆季刊 (1)
篇2:对我区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对我区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持同周边国家的比较优势,有利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因此,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
作 者:龚辉 作者单位: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刊 名:新疆社科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 年,卷(期): “”(3) 分类号:F3 关键词:土地资源 保护 开发利用篇3:对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思考
对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思考
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多法并举.
作 者:李正恒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地质矿产局,湖北,保康,441600 刊 名:资源・产业 PKU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 年,卷(期): 5(1) 分类号:F407.1 关键词: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 中西部地区篇4:对发展山东国际旅游服务的思考
对发展山东国际旅游服务的思考
山东将发展国际旅游服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山东经济发展要求,根据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在开发旅游新产品、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是发展山东国际旅游服务的关键所在.
作 者:许建平蔡苏文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刊 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19(2) 分类号:F592.7 关键词:国际旅游服务 新增长点 发展篇5:对山东版五年一贯制高职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几点思考论文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是在新形势下为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实用型人才。这就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提出了有别于基础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教学,其目的除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众所周知,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载体,课后习题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巩固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传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语文能力。然而,综观山东版高职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却不尽人意。
针对性不强
一是对语文知识的渗透不强,缺乏对课文有针对意义的语文知识的训练,比如字、词、句的合理练习,语法知识的进一步强化,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等。以第二册教材为例。根据大纲要求,必读课文共16篇,去掉文言文和古典诗词,现代文共8篇,涉及的字、词等语文知识的训练共有5项,重复性内容有2项,每篇文章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巩固内容没有1项。但是,教材中涉及的每一篇文章所涵盖的语文知识绝对不少于5项,这样就存在着知识学习的极大漏洞。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备课,主要依据课后练习的要求去准备,这就使课后练习实质上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指导。事实上,这些练习并不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全面功能,也没有起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文知识的作用,课后作业没有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
二是习题的设置没有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素养低、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这是不争的事实。课后习题的设置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深入问题的实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课后习题提问方式过于抽象晦涩,难度过高,并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游离了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无论是练习中涉及的划分句子成分还是理解课文中句子的含义,都无法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找到一种成就感,更没有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学生只好望书兴叹了。以第二册第一课《琐忆》为例,文章的内容通过描写鲁迅先生的七件小事,表现鲁迅作为一名思想启蒙者的伟大人格。从职业学院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看,他们很难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尽管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有关事迹,但终究因学生的接受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但课后却设置了大量的思考题,让学生对鲁迅的人格予以深层次的理解。比如第三题的要求是这样的: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他们在表现人物思想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1)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的全部的人格的体现。(2)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这样的习题不论回答其意义还是作用,问题本身都比较抽象。怎能让学生通过这样的问题来理解鲁迅的伟大人格呢?再者,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学会一种写人记事的好办法则更为实际有效。鲁迅的时代游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讲解这样的文章应该以分析其写作方法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掌握通过事件对人物进行充分描写的方法。比如说,这篇文章的练习可以这样设置:找出文章体现鲁迅人格的七件小事。联想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和鲁迅一样的人,如果有,该怎样选材;如果没有,怎样把这种描写方法生活化?如果让你写一个人,你会采用这篇文章的描写方法吗?这样的问题能把文章的具体技法生活化。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方法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和书本紧密地联系起来,将文章的内容生活化。这不仅适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让语文学习不再乏味。
三是有针对性的语言积累训练不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能练习几乎没有。职业学院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撰写必要的实用公文,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课后习题应尽量实用化。语言的积累运用,写作技法的提高,作品的情感体验之类的练习应该是课后习题的主要内容,但教材与此相关的内容却寥寥无几。以第二册为例,大纲要求的必读课文16篇,专门的语言赏析性文字训练共有4题,平均每篇文章不到1题,专门的语言积累训练除了文言文的几篇古典诗词背诵,现代文练习没有。写作技能训练除了单元小结有一小部分内容,并没有针对每一篇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的专门写作技能训练。这样就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等同于基础教育,这显然是不合适的。高职教材仅仅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单纯性的工具,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的。
缺乏系统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一单元同类性质的文章,知识点不突出,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学习。比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两篇必读课文均是写人记事性的文章。但写作手法却不尽相同,课后习题应将这两篇文章的写法进行对照分析,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散文写作技巧以及赏析要点。然而,两篇文章的课后习题都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以理解文章中较难理解的句子为主要内容。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多种写作方法,掌握一定的文字表达技巧。同时,也没有突出单元的教学目的。
另一方面是单元提示要求和课后习题的设置不统一。一般来说,单元提示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提示,课后练习是为了巩固课文所传授的新知识而设置的。可以这样说,单元提示是一个单元总的学习方向,每一篇文章前的阅读提示是学习该文章的脉络,而课后习题则是对前两者知识的进一步巩固。这三者应该紧密联系起来。而事实上,该教材并没有体现出这种整合的系统性。还以第二册语文教材为例,第一单元写人的散文提示是这样的:重点一,写人记叙文必须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记叙人物的二三事来表现特征。将人物生平行事的几个片断集合起来,从不同侧面来表现人物个性的丰富内涵和个性特征。二是用真实生动的细节描述来表现人物特征。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等细节与人物活动特定的环境细节要有机结合,写得真实生动,人物个性才能自然鲜明。重点二,阅读时要注意筛选最能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找出富含作者情感,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内容,加以分析,消化吸收。重点为熟悉并掌握课文中一些抒情性的句子。单元的重点提示具有科学性,对解读课文是有一定意义的。遗憾的是,课后习题的设置,尽管出现了部分与重点提示相关的内容,但无论是习题发问的形式还是内容都过于死板,没有达到单元提示的目标,也谈不上真正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第一单元为例。第一篇文章的课后习题设置了四项内容,第一项让学生说明作者是怎样围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选择和组织材料,表现鲁迅的伟大人格;第二项,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其中的选项依然是以理解文章内容为主。第三项,联系上下文,解释课文中语句的含义,依然与理解内容有关;第四项,阅读课文中一段选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设置了三问,分别是:指出本段中个别词语在句子中的指向、指出修辞手法和划分句子成分。纵观这几项内容,其中不乏语文知识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训练,但与单元提示内容相去甚远,练习的形式过于单一了。 灵活性差
一是课后习题提问方式过于呆板。教材课后练习力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但因学生认知水平不高,文化基础差,很难回答一些抽象性的问题。有些问题大可改变提问方式。如《忆朱自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个思考题:“他认为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人都会知道的清楚。”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当时为什么要这样说?此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说明朱自清先生在政治上坚持清明的原则,也是他内在人格的一个重要的展现。但是,这个单独的句子从课文中拿了出来,学生很难把握其真正的意义所在。如果该问题改成:请从课文中找出表明朱自清先生清明的政治立场的句子,并认真考虑为什么是这些句子?这些句子对于刻画朱自清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我们在写人的时候,这样的句子是否可用?用在什么样类型的.文章更好?这样抽丝剥茧,层层引导,一路问下来,不仅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这种写作方法,而且这些问题只需在课文中找句子就能完成。对于学生来说,一连串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利于发展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学习兴趣。
二是没有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予以足够的重视。课后习题只是设置了与该篇课文相关的内容,但是,比较反思性问题的设置几乎没有。既然每个单元前有重点内容提示,每个单元结束,就应该有对本单元知识的横向比较综合。这样不仅给了学生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机会,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现有的知识触类旁通,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反省思维,让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但本套教材并没有灵活地设置相关的练习内容。课后习题滞后于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兴趣和要求相悖,体现不出职业化教学的特点。
缺乏必要的情感训练内容
本套教材课后练习的设置过多地注意了作品的思想性,却忽视了作品诠释的情感内容。众所周知,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除了选文要力图达到这样的目的之外,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对文字的积累和感悟。无疑,课后作业设置一定数量的赏析性的练习题目,有助于教师的备课和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本册教材课后习题的设置,这样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即使是一些以情感为主线的篇目,除了设置了一些比较晦涩的理解题外,没有设置相关的帮助学生从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文字的美感和文章情感的练习,赏析性文字更看不到。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材选用了两篇散文,分别是《过万重山漫想》和《废墟的召唤》,这是两篇哲理性散文,职业学院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们知道,散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诠释的情感意义,以此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审美观。这两篇文章,都出现了不少感人至深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为深化作品的感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其中的感情意蕴。然而,这两篇文章的课后练习依然只重视了思想性。以《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为例,课后练习设置了三项内容。第一项,作者最后说: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这种“喜悦”指的是什么?第二项,纵观全文回答问题。其一:作者的“漫想”都扣住“第一个”,先后想到哪些“第一个”?思路是怎样展开的?其二: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哪些困难?其三:作者讴歌了什么?期望什么?第三项,参考本文,围绕“第一个”写一段赋予想象的文字。这些练习的设置确实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进一步彰显了文章思想性,但却缺乏情感感悟性的引导。如果设置一些比较感性的练习,依然可以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同时也把这些枯燥的问题简单化、情感化了。比如这样设置:找出课文中你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这样就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一来降低了难度指数,二来从学生的感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唤起学生对文字的感悟。然而,本套教材的练习设置鲜有此类形式和内容的文字,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让学生的厌学情绪更加膨胀。语文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甚至不少高职院校因此取消了语文课,造成了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这不能不说是高职语文教育的一个败笔,语文教育缺少了人文性,就成了专门的工具,这与语文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职业教育的教改也势在必行。改革教材体制,改革教育方法,是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途径。课后习题的设置是课程改革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它的存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改革习题的设置方式和内容,才能让课后练习真正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才能让高职语文教学走出程式化,从而活化语文教学。
★ 建设地方文献讲座
★ 承上启下 责无旁贷――县级公共图书馆与地方文献工作关系论
★ 爱国主义教育总结
★ 汇报发言
【对开发利用山东旧方志的思考(精选5篇)】相关文章:
观看《可爱的中国》优秀电视剧影评观后感精选2022-09-06
试析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2022-04-29
研发部交流会议总结2023-06-18
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2023-06-09
深圳地方文献的现状与未来2023-02-17
陕西省追赶超越实施方案2022-05-02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2022-05-06
地方文献目录的设置2023-01-31
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主持词2023-06-24
高中五四青年节作文200字精选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