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秦中诸人引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2-07-21 15:04:42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送秦中诸人引阅读及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七夏港”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送秦中诸人引阅读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送秦中诸人引阅读及答案

篇1:送秦中诸人引阅读答案

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问题一: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中风土完厚 完厚:富庶肥沃

B. 人质直而尚义 尚:高尚

C. 脱屣世事 脱屣:摆脱

D. 而造物者亦何靳耶 靳:吝惜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人质直而尚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 以其无礼于晋

D. 澹乎其无味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与友人道别的赠序。但是文章少有哀婉之词,纵使写离别,也无隔绝的伤

痛,有的是对友人得其胜景的欣羡和来年春天相聚的期待。

B. 文章既直接描写了秦中风土民情之美,又讽刺了那些沽名钓誉的仕途小人,表达了

自己对朴素恬淡生活的向往,表白了洁身自好、愤世嫉俗之心。

C. 文章表面上抒发自己的归隐思想,实质上借送别表达政治抱负。与友人道别,“长吁青云”,抒发的是穷且益坚的青云之志;来年相聚,春风得意之中,表达的是走“终南捷径”的美好愿望。

D. 文章浓墨写山川之胜、人情之美,而对周汉都邑等则粗略概括;自己在秦中的切身

感受及与友人志同道合的交游用墨较多,而抒写离别之情和个人志向的文字较少,可谓详略得当。

8.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

B. 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

C. 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

D. 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3分)

(2)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3分)

(3)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4分)

参考答案

5B 崇尚

6A 前为并列关系 后为递进关系

7C 春风不能牵强理解为 春风得意

8C

9

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

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

问题二:

22.解释下列加点字 (2分)

(1)时时酿酒为具 (2)庶几乎不负古人者

23.第①段中“四方之志多乐居关中”是因为 。(3分)

24.第②段中最能概括作者与“秦中诸人”关系的一句是 (2分)

25.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闲居之乐无味无得,所以造物者不吝惜。

B.闲居之乐的无味无得是超脱世俗者所追求的。

C.闲居之乐能使世俗之人放弃所争,淡泊名利。

D.超脱世俗者乐在无所贪、无所争、无所吝惜。

26.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参考答案:

22.(2分)(1)准备(供应) (2)差不多

23.(3分)风土完厚;人质直讲仁义;具有山川名胜。

24.(2分)道相合而意相得也

25.(3分)B(选A 1分)

26.(3分)赞扬秦中诸子超然世外,表达自己内心极其向往能追随诸子而隐,但因为离家较远、无法成行而嗟叹。

参考译文

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质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

我二十岁左右时,随奉先父官居略阳,曾因秋试在长安住了八-九个月。那时我还未脱尽纨绔习气,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虽然知道有许多名胜美景却无暇顾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关中人士相处得更多了,就对关中的事情更为熟悉了。每当听到谈起长安以及蓝田、鄠杜一带地方的风土物情,面上就显出跃跃欲往的喜色来。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约你们一起在靠近终南山地方觅一块地,经营五亩田大小的庄园,像举子退居温课一般,收集佳书精研细读,常常酿造美酒供应,相随着宾客游览,扬眉高谈阔论,摆脱尘事困扰,赏览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遗迹,这样大概可算不辜负古人了。但是,我因为家在嵩山之南,这么热的天要长途跋涉千里,不像你们来去这么方便。

你们在清秋佳日扬起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举头西望,真是气吐青云。现在社会上称心满意的事情如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缠万贯住华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数人所追求而老天爷却非常吝惜的,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来年春风荡漾的时候,请在辋川岸边等我到来。

篇2:送秦中诸人引阅读及答案

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①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②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以甚靳③,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释:①结夏课:举子考进士不中,退而肄业学习,称过夏,结业出学后称为结夏课。②脱屣:摆脱而不当一回事。③靳:吝惜。

22.解释下列加点字 (2分)

(1)时时酿酒为具 (2)庶几乎不负古人者

23.第①段中四方之志多乐居关中是因为 。(3分)

24.第②段中最能概括作者与秦中诸人关系的`一句是 (2分)

25.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闲居之乐无味无得,所以造物者不吝惜。

B.闲居之乐的无味无得是超脱世俗者所追求的。

C.闲居之乐能使世俗之人放弃所争,淡泊名利。

D.超脱世俗者乐在无所贪、无所争、无所吝惜。

26.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参考答案:

22.(2分)(1)准备(供应) (2)差不多

23.(3分)风土完厚;人质直讲仁义;具有山川名胜。

24.(2分)道相合而意相得也

25.(3分)B(选A 1分)

26.(3分)赞扬秦中诸子超然世外,表达自己内心极其向往能追随诸子而隐,但因为离家较远、无法成行而嗟叹。

篇3:送秦中诸人引文言文

送秦中诸人引文言文

作者:元好问

〔金〕元好问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遗山先生文集》

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质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

我二十岁左右时,随奉先父官居略阳,曾因秋试在长安住了八九个月。那时我还未脱尽纨绔习气,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虽然知道有许多名胜美景却无暇顾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关中人士相处得更多了,就对关中的'事情更为熟悉了。每当听到谈起长安以及蓝田、鄠杜一带地方的风土物情,面上就显出跃跃欲往的喜色来。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约你们一起在靠近终南山地方觅一块地,经营五亩田大小的庄园,像举子退居温课一般,收集佳书精研细读,常常酿造美酒供应,相随着宾客游览,扬眉高谈阔论,摆脱尘事困扰,赏览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遗迹,这样大概可算不辜负古人了。但是,我因为家在嵩山之南,这么热的天要长途跋涉千里,不像你们来去这么方便。

你们在清秋佳日扬起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举头西望,真是气吐青云。现在社会上称心满意的事情如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缠万贯住华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数人所追求而老天爷却非常吝惜的,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来年春风荡漾的时候,请在辋川岸边等我到来。

(丁如明)

篇4:引路人阅读答案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件小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它仍时时刻刻回绕在我的脑海中,它引导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懂得怎样做人,教我做一个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的人。‖

那是一个闷热的黄昏,天空布满了乌云,黑压压的。“啊呀,不好了,要下雨了,妈妈没带雨伞!”我急忙抄起门后的伞冲出门去。

我低着头急速地走着,突然撞到一个人身上。“对不起!”我道了歉。抬头一看,那人后退了几步,扶住了墙才站稳。从他的`眼睛看,啊,一个盲人。我伤心极了。“没关系。”他轻声说。“老伯伯,我扶您走吧。”我大声说。也许这样做能补偿一下我的过失。

天更加阴沉了,天空中出现了轰隆隆的雷声。我们不由地加快了脚步。突然我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身子向前倾,差点摔倒。“谁把井盖打开了,老伯伯,从这边绕着走,慢点。”我对老伯伯说着。而老伯伯的脚步却停了,慢慢地蹲下身子,轻声说:“也许还会有人从这儿走的。”他在地上摸索着,终于触到了井盖。“我来帮您。”我也蹲下来了。“不,我的手已经脏了,你就别沾手了。”于是他自己把井盖盖好了,盖得严严实实的。他伸手掏手绢,我急忙把我的递过去。我看他手微微地有些发颤,身子微微地有些驼背,我深深地被他感动,泪不禁流了出来。这时,几点雨落在他的头上,脸上,顺着脑门儿流到了眼角,我仿佛看到那双眼睛在闪光,很亮,很亮……

在大路上,我搀着他继续向前走,我仿佛看见他的身影越来越大,须仰视才见。是的,在送他回家的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件事使我思绪万千,他的那双沾满泥水的手和那双眼睛永远鞭策着我,鼓励我前进。‖

1、解释词语。4分

①鞭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绪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划分好的段落写段意。9分

第一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五节的横线上,加上能反映本文中心思想的话。2分

4、盲人“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表现在哪些地方?2分

5、作者为什么会“仿佛看到那双眼睛在闪光,很亮,很亮……”?3分

篇5:引路人阅读答案

1、①鞭策:比喻严格督促使进步。

②思绪万千:思想的头绪很多。

2、第一段(1)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件小事,它教我做一个时刻为别人着想的人。

第二段(2—5)要下雨了,盲人伯伯在回家的路上把开着的井盖盖好。

第三段(6)这件事永远鞭策着我,鼓励我前进。

3、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他却是我的引路人。

4、我险些被开着的井盖绊倒,想绕着走,而盲人伯伯怕再绊倒别人,就摸着盖井盖。我蹲下要帮他,他说:“不,我的手已经脏了,你就别沾手了。”于是他自己把井盖盖好盖严。

5、因为作者被盲人伯伯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的精神所感动,觉得在人生的道路上盲人伯伯的眼睛是明亮的。

篇6:《送石昌言使北引节选》阅读及答案

《送石昌言使北引(节选)》阅读及答案

①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②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②之间足矣。

③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③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④,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折冲口舌:靠外交的辞令同敌斗争。③奉春君:即汉时的娄敬,因刘邦赐他姓刘。《史记·刘敬传》载“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④匈奴:契丹。

22. 第①段叙述了作者自己半途而废、折节复学、□□□□的求学经历。(1分)

学而有成

23. 第①段回顾了石昌言“啖我”、“闻吾废学”、“称善”等往事,意在 表现石昌言对自己的关怀与鼓励。(1分)因这种关怀而产生的'深厚交情是下文勉励、期望之语真诚表达的基础。(1分) 。(2分)

24.下列与石昌言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2分)

A.石昌言是作者的近邻,又是亲戚,比作者年长。

B.石昌言考中了进士第四名,在京师及各地做官。

C.能有今日的富贵是石的幸运,作者提醒他珍惜。

D.石此次出使的契丹,是屡次入侵宋的强悍之敌。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答案:这句话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先用散句叙述两人的经历变迁,一长句突出石昌言所任新职的责任与荣耀,句式参差,富于变化;再用整句与短句铺排出使场面的风光与神采,节奏鲜明,颇有气势。

26.第③段例举了两个出使敌国的典型事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用“彭任从富公使还”的例子,说明对敌国之耀武扬威应毫不“震惧”,(1分)以“奉春君使冒顿”的事例说明要善于识破敌人的阴谋诡计。(1分)两件事例从不同的角度,提醒石昌言应吸收历史教训,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取得出使任务的胜利。(1分)

篇7:曹玮久在秦中阅读及答案

曹玮久在秦中阅读及答案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詟(zhé):恐惧。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从之 从:听从

B.将吏亦心轻之 轻:轻松

C.何足为异 足:值得

D.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益:更加

9.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A.吾欲之南海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公与之乘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答案:

8.B 9.C 10.D

11. 适逢一位驻边的士兵白天在市场上抢夺妇人的银钗,官吏捉住他,把这件事报告给李及。

解析

8.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轻:轻视。

9.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之”。题目中的.“之”很明显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只有C选项是与题目中的之用法一样。其他几个选项都是出自于书本,对书本掌握比较好的学生答对此题很容易。

10.第10题对文章综合信息的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要了解本文的大致含义。王旦之所以推荐李及是因为李及为人敦厚,必能谨守曹玮的规模而已。

11.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句子中的省略部分要翻译出来(1分),词类活用(使动用法)1分,特殊字1分,句意1分。

8.实词

9.虚词“之”

10.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筛选文中信心

11.翻译

【译文】

宋朝人曹玮(字宝臣)在关中已经很久,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真宗问王旦,有谁可以代替曹玮的。王旦推荐李及(字幼几),获得批准。

众臣中有人认为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不是防守边塞的人才。韩亿(雍丘人,字宗魏)将这些疑虑告诉王旦,王旦也不说话。

李及到秦州后,边将、官吏都轻视他。

正好有士兵于白昼在市场抢夺妇人的银钗,有关官吏将他捉捕,押来报告李及,李及正坐着看书,命人将士兵带上前来审问,士卒服罪,李及不再将他交给官吏,立即下令处死,然后继续看书。

从此之后,边将,官吏都对李及非常畏服。

不久,这件事传到京师,韩亿听到了,又来见王旦,详细地说明这件事,并称赞王旦有知人之明。

王旦笑着说:“士卒做强盗,主将予以处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哪里值得赞扬?我用李及,不是基于这个考虑。曹玮治理秦州已经七年,连羌人都畏惧心服,他治理边塞的措施非常合宜。如果派别人去接替,一定会自恃聪明,改变作风,败坏曹玮已经取得的政绩;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为人敦厚,必能谨守曹玮的规模而已。”

韩亿听了,更加叹服王旦的见识。

篇8:《曹玮久在秦中》阅读答案

《曹玮久在秦中》阅读答案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詟(zhé):恐惧。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从之 从:听从

B.将吏亦心轻之 轻:轻松

C.何足为异 足:值得

D.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益:更加

2.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A.吾欲之南海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公与之乘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参考答案:

1.B

2.C

3.D

4. 适逢一位驻边的士兵白天在市场上抢夺妇人的银钗,官吏捉住他,把这件事报告给李及。

篇9:引路人阅读理解及答案

引路人阅读理解及答案

引路人

1、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件小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它仍时时刻刻回绕在我的脑海中,它引导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懂得怎样做人,教我做一个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的人。‖

2、那是一个闷热的黄昏,天空布满了乌云,黑压压的。“啊呀,不好了,要下雨了,妈妈没带雨伞!”我急忙抄起门后的伞冲出门去。

3、我低着头急速地走着,突然撞到一个人身上。“对不起!”我道了歉。抬头一看,那人后退了几步,扶住了墙才站稳。从他的眼睛看,啊,一个盲人。我伤心极了。“没关系。”他轻声说。“老伯伯,我扶您走吧。”我大声说。也许这样做能补偿一下我的过失。

4、天更加阴沉了,天空中出现了轰隆隆的雷声。我们不由地加快了脚步。突然我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身子向前倾,差点摔倒。“谁把井盖打开了,老伯伯,从这边绕着走,慢点。”我对老伯伯说着。而老伯伯的脚步却停了,慢慢地蹲下身子,轻声说:“也许还会有人从这儿走的。”他在地上摸索着,终于触到了井盖。“我来帮您。”我也蹲下来了。“不,我的手已经脏了,你就别沾手了。”于是他自己把井盖盖好了,盖得严严实实的。他伸手掏手绢,我急忙把我的递过去。我看他手微微地有些发颤,身子微微地有些驼背,我深深地被他感动,泪不禁流了出来。这时,几点雨落在他的头上,脸上,顺着脑门儿流到了眼角,我仿佛看到那双眼睛在闪光,很亮,很亮……

5、在大路上,我搀着他继续向前走,我仿佛看见他的身影越来越大,须仰视才见。是的,在送他回家的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____________。‖

这件事使我思绪万千,他的`那双沾满泥水的手和那双眼睛永远鞭策着我,鼓励我前进。‖

1、解释词语。

①鞭策:________________。 ②思绪万千:_____________。

2、按划分好的段落写段意。

第一段(1)___________ 第二段(2—5)_____________ 第三段(6)_____________

3、在第五节的横线上,加上能反映本文中心思想的话。

4、盲人“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表现在哪些地方?

5、作者为什么会“仿佛看到那双眼睛在闪光,很亮,很亮……”?

答案:

1、①鞭策:比喻严格督促使进步。

②思绪万千:思想的头绪很多。

2、第一段(1)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件小事,它教我做一个时刻为别人着想的人。

第二段(2—5)要下雨了,盲人伯伯在回家的路上把开着的井盖盖好。

第三段(6)这件事永远鞭策着我,鼓励我前进。

3、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他却是我的引路人。

4、我险些被开着的井盖绊倒,想绕着走,而盲人伯伯怕再绊倒别人,就摸着盖井盖。我蹲下要帮他,他说:“不,我的手已经脏了,你就别沾手了。”于是他自己把井盖盖好盖严。

5、因为作者被盲人伯伯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的精神所感动,觉得在人生的道路上盲人伯伯的眼睛是明亮的。

篇10:送石昌言为北使引阅读答案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C.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

D.说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

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参考答案:

10.A【解析】始:才。

11.C【解析】A中昌言表现是说二人的亲近;B中一说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一说苏洵听到昌言的称赞感到高兴;D中虽日为文言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

12.B【解析】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

篇11:《送石昌言为北使引》阅读答案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C.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

D.说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A.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①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②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①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②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①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②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4分)

译: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3分)

译:

(3)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3分)

译:

(十七)

10.A(始:才)

11.C(A中昌言表现是说二人的亲近;B中一说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一说苏洵进京游学与昌言相见后的情景;D中“虽日为文……”言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

12.B(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

13.①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石昌言,互相慰问如同平常一样高兴。(游、相与、劳问各1分,在意1分)②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生、使各1分,大意1分)③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所以、中国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昌言应进士科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这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粟给我吃,我们两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此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颤心惊,情不自禁。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群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域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将这名话作为赠言。

《曹玮久在秦中》阅读答案

《宋史·列传第四十六》原文及翻译

诗人白居易 元稹

琵琶行的 教案

琵琶行 教案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琵琶行》教案多媒体教学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关于雪的诗句——《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歌舞》赏析

送秦中诸人引阅读及答案
《送秦中诸人引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送秦中诸人引阅读及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寄远·南陵水面漫悠悠》翻译和赏析2023-09-06

孟德传全文译文2022-09-11

毕业典礼演讲稿优秀2022-04-30

关于晨风的脑筋急转弯2022-11-29

毕业典礼演讲稿精选优秀2022-05-07

《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的原文及作者介绍2022-05-30

《与陈伯之书》阅读答案2023-02-24

白居易《轻肥》诗歌鉴赏2022-08-14

孟德传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2023-08-23

白居易的养生诗欣赏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