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时间:2022-09-18 08:58:39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推荐11篇)由网友“绵绵天天摸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篇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湛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23题。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夫环而攻之 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 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18.C

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篇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问题】

10.解释加点词。(4分)

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是:【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 】

③委而去之 委:【 】

④环而攻之 环:【 】

11.与例句中“之”字用法或意思相同的是(2分)

例句:三里之城

A.多助之至

B.天下顺之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环而攻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原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

13.本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什么结论?(2分)(用原文回答)

答:【 】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这

②凭借,靠

③放弃

④包围

每个1分

11.答案:C

2分

12.示例:所以君主(得道者)要么不战(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分,每个分句1分,译错一处不得分。

13.示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分,每句1分。

篇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以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亲戚畔之( )

(3)攻亲戚之所畔( )

2、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就会很太平。

D、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得道者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对文段意思的理解,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 ]

A、本文在分析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项关系时,指明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本文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D、本文通过运用对比和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使文章增强了说服力。

参考答案:

1、(1)震慑,使……震慑。(2)内外亲属。(3)通“叛”背叛。

2、C

3、B

篇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追者反曰( )

2、下列句中加粗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参考答案:

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②通“返”,返回。

2、C

3、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意对即可)

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篇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追者反曰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答案】6、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7、C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篇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⑴寡助之至( ) ⑵亲戚畔之( )

⑶所恶勿施尔也( ) ⑷兽之走圹( )

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18.(4分)(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每词1分)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三)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

③足兵 兵( ) ④民信之矣 信( )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

【答案】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20xx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

(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亲戚畔之 畔: ⑵攻亲戚之所畔 亲戚:

⑶委而去之 去: 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10.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1.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答案】8.(2分)⑴通“叛”,背叛 ⑵内外亲属 ⑶离开 ⑷限制 说明:每小题0.5分。 9.(2分)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说明:每小题1分,意近即可。 10.(2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说明:答对两种即可得满分。 11.(2分)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谈。说明:每问1分,符合题意即可。 (20xx年湖北恩施中考语文试题)

篇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题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 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 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2分)

委而去之 翻译:

6.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7.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3分)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

参考答案

4.答案:C

【解析】4题中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为“胜利”。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5.答案:(守城者)弃城而逃

【解析】此题需要学生注意补充主语是守城者。

6.答案:乙

【解析】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到多助”意思。

7.答案:得道多助

【解析】题中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题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义。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还不如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更重要)。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单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会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会很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的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战就一定能胜利。

翻译: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篇8: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4分)

夫环而攻之   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攻亲戚之所畔  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以下句子。( 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篇9: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

A.道德B.道理C.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D.道路

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本章所提观点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围 武器装备 限制  通“叛”,背叛(4分)

小题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2分)

小题3: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小题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略(3分)

小题1:试题分析:“环、域、兵革”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相通之处,其中“域”要解释为动词用法,应译为“限制”。 “畔”是典型的通假字,要先指出通哪个字,再加以解释。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以” “国”等。三个“以”字都应译为“依靠,凭借”。 “国”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此句中应译为“国防”。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句意,即“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因此,句中的“道”应是指“仁政”“施行仁政”。

小题4:试题分析:“中心论点”即作者在文中对于所议论问题的观点。本文是从谈论战争开篇的,对于战争,作者所持的观点是,在三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中,“人和”最为重要。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的看法,一般应与作者的观点一致。即,“人和”不仅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它也是小到集体生活,大到国家生活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上下团结、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齐心合力,才会取得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篇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景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4.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答:

参考答案:

1.(1)放弃

(2)限制(限止)

(3)震慑(威慑)

(4)极点

2.D

3.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巳,战就一定能胜利。

4.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篇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课文《孟子两章》)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问:“何以战?”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小题4: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舍去 (2)限制(限止) (3)国防(4)极点

小题1:(2分)D

小题1:(2分)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戚背叛的人,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小题1:(2分)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D中二者都是“凭借”。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附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和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题含答案

课文《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PEP4 Unit5 PA Read and write 章淼 教案

《孟子》的教案

孟子两章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推荐11篇)】相关文章: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2022-05-12

上册 《孟子》两章? 示例之二2022-04-30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2023-10-03

《要有严肃的的科学精神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题含答案2022-12-23

孟子二章教案2022-05-2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2024-01-16

《马说》《老马识途》比较阅读及答案2022-08-16

《晋书·文苑》选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2023-07-25

九年级孟子教案优秀2022-10-18

《黔之驴》文言文阅读训练能力提高题含答案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