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醉翁亭记》及《灵璧张氏园亭记》题目及答案(共11篇)由网友“alice7”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文言文对比阅读《醉翁亭记》及《灵璧张氏园亭记》题目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文言文对比阅读《醉翁亭记》及《灵璧张氏园亭记》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醉翁亭记》及《灵璧张氏园亭记》题目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A______之思;椅桐桧柏,有B______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àn):水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竹森然以高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为陂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
春季:_______________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情趣(2)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3)长(4)把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意思对即可)
3.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意思对即可)
4.A:江湖 B:山林
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意近即可)
篇2:《灵璧张氏园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灵璧张氏园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àn):水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饮少辄醉 辄: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
(3)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 (4)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
小题2: 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作者一以“乐”字为主线,在一、二两段中描绘了早晚及四季美景,从全文来看,你觉得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小题4: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参考答案:
小题1:就 情趣 茂盛 阴暗
小题2: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2分)
小题3: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山川(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分)
小题4:(1)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2分)(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两句理解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记忆直接解答,答到欣赏自然之和与民同乐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怪”“以为”“深”“富”“隐”“养”,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篇3:《醉翁亭记》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醉翁亭记》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2—16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①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③;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⑥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陂池:池塘。④岩阜:假山。⑤芡(qiàn):水生植物。⑥富:丰饶的物产。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2)以为陂池
13、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环滁皆山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B、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乃重修岳阳楼
C、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受地于先王
D、有吴蜀之巧 辍耕之陇上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5、理解填空:甲乙选段都采用了 ① 的`写法,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 ② 之情。(2分)
16、联系已学过的甲选段的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写甲文主要为了表现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1)茂盛、繁茂 (2)把(2分,每词1分)
13、C(2分)
14、醉翁的心意(或: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2分)
15、①借景抒情 ②热爱和赞美(2分,每空1分)
16、主要为了表现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2分)
篇4:《灵璧张氏园亭记》阅读答案
《灵璧张氏园亭记》阅读答案
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àn):水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饮少辄醉 辄: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
(3)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 (4)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
【小题2】 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 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作者一以“乐”字为主线,在一、二两段中描绘了早晚及四季美景,从全文来看,你觉得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小题4】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答案:
【小题1】就 情趣 茂盛 阴暗
【小题2】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2分)
【小题3】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山川(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分)
【小题4】(1)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2分)(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两句理解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记忆直接解答,答到欣赏自然之和与民同乐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怪”“以为”“深”“富”“隐”“养”,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篇5:《桃花源记》《灵璧张氏园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灵璧张氏园亭记》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 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5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屋舍俨然( ) (2)便要还家( )
(3)始得灵壁( ) (4)因汴之余浸( )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13.请找出【甲】文和【乙】文都出现的自然景物。
【甲】文:
【乙】文:
14.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和 【乙】文的主 要内容。
【甲】文:
【乙】文:
15.请简析【甲】文和【乙】文写景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11.(1)……的样子;(2)通“邀”,邀请;(3)才;(4)依靠,凭借
12.(1)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2)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
1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14.【甲】文叙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和在桃花源做客的经过。
【乙】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
15.【甲】文采用的是白描;【乙】文采用的是细描; 表现了作者多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间接抒发了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感情。
附【乙】译文
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篇6:文言文对比阅读《三峡》与《醉翁亭记》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三峡》与《醉翁亭记》题目及答案
阅读《三峡》与《醉翁亭记》选段,完成12—14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 峡(节选)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晦明变化 晦
(2)沿溯阻绝 溯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野芳发而幽香
翻译: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
1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个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语句。(2分)
答:
参考答案:
12.(1)阴暗 (2)逆流而上
(共2分。每个词语1分)
13.(1)野花开放,发出清幽的香味。
(2)即使骑着飞奔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这样快。
(共4分。每句2分)
14.(而)乐亦无穷(也) 良多趣味
(共2分。每个语句1分)
篇7:《灵壁张氏园亭记》阅读答案
《灵壁张氏园亭记》阅读答案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冲: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施恩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7.下列有关文章的内容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至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饥渴的时候就要吃喝,吃饱喝足了就要停止。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8.(4分)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结合本文苏轼的“仕”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分)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参考答案:
5.D.答:泽——遗风
6.答:D(以,表目的)
7、答案: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营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不知止,招来杀身之祸)
8.答案:苏轼在本文中提出了“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不必仕”体现了道家“无为自然”的精神,“不必不仕”体现了儒家积极出仕的思想。正因为苏轼拥有儒道两家思想,才会有“不必仕,不必不仕”这种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9.答案:
(1)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计分点:凡、百、可)
(2)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受到人们的讥讽。(计分点:违亲、绝俗、怀禄、苟安)
(3)将要离去,却又不忍心,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计分点:去、厌、宾语前置句式)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daikao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篇8:《灵壁张氏园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篇9:《灵壁张氏园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冲: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施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3.下列有关文章的内容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至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饥渴的时候就要吃喝,吃饱喝足了就要停止。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4.(4分)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结合本文苏轼的“仕”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分)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篇10:《灵壁张氏园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篇11:《灵壁张氏园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1.D.答:泽——遗风
2.答:D(以,表目的)
3、答案: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营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不知止,招来杀身之祸)
4.答案:苏轼在本文中提出了“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不必仕”体现了道家“无为自然”的精神,“不必不仕”体现了儒家积极出仕的思想。正因为苏轼拥有儒道两家思想,才会有“不必仕,不必不仕”这种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5.答案:
(1)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计分点:凡、百、可)
(2)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受到人们的讥讽。(计分点:违亲、绝俗、怀禄、苟安)
(3)将要离去,却又不忍心,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计分点:去、厌、宾语前置句式)
★ 又段氏园亭,又段氏园亭王安石,又段氏园亭的意思,又段氏园亭赏析
【文言文对比阅读《醉翁亭记》及《灵璧张氏园亭记》题目及答案(共11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试卷2022-07-22
题何氏池亭,题何氏池亭周贺,题何氏池亭的意思,题何氏池亭赏析2023-02-14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文言文阅读答案2022-04-29
赏简评析欧阳修文言文《醉翁亭记》2022-09-02
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2023-06-03
黄生借书说教案2023-02-28
《欧阳修》读后感700字2023-08-01
论桓范陈宫文言文阅读答案2023-04-22
留园英文导游词介绍2022-09-22
《黄生借书说》文言文阅读习题和答案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