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心情好的日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校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高校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1PBL+CBS方法的实施
1.1研究对象
由于本人为级化学化工学院学生讲授计算机基础课,因此以化学化工学院4个自然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2班为PBL+CBS班,研究对象为55人;3、4班为LBL(传统教学)班,研究对象为60人。两组同学在性别、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这两个班,都由我本人授课,所采用的教材都是由郭瑾、梁皎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及参考资料都相同,授课学时均为26学时,实验学时也均为26学时。考试形式也一样,均为上机考试。
1.2.1PBL+CBS班由2012级1、2班共55人组成的应用PBL+CBS的新教学班,我们首先制定出一个教学的流程。学生和老师共同遵照这个流程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1)提出案例案例的设计应该以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为依托,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既要使学生对设计的案例有所了解,又要使所设计的案例覆盖面不要太广。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避免学生在搜集资料时花费太多的时间。综合上述原则,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案例设计中,我们选择了“第四章常用办公软件”来进行案例设计。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为常用办公软件word的编辑、排版、图文混排以及表格等其他应用;excel2003工作表的内容输入、编辑、格式化、图表操作、数据库操作及数据保护;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的制作、编辑、格式化、动画效果等。针对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我们选择1个案例来进行问题设计:案例1,合并邮件。新建两个如下的word文档,一个是空白的成绩通知单,一个是学生成绩表。我们如何来制作属于每个人的成绩通知单,并分别打印出来。
(2)进行教学分组并讨论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同学分成了5组,每组11人,并确定了每组的组长。带着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这两个文档都利用了word的表格功能,结合前面学习的绘制和编辑表格我们能完成两个文档的创建,但是对于将两个表格利用合并邮件的方法进行合并,原来并未涉及。如何顺利完成,每个小组都按照自己的计划分组完成。
(3)搜集资料找寻答案在明确了案例的问题和任务后,有的小组利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去查找具体的操作方法;有的小组去拜访自己的学长;有的小组查找相关的工具书;有的小组通过自主探索,根据本章节的所学知识和对word软件的运用,找出解决办法。利用课后时间,基本每个小组都形成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并安排每组的组长做分组汇报。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解决及分组汇报每组由选出来的组长做主要陈述,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再由其他组同学及老师提出问题。最终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进行集中讲述,由问题导入新课,在新课中引入同学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使同学对新知识有个形象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1.2.2LBL班传统的LBL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填鸭式”的方法,主要注重知识的讲授,老师以课件形式,直接以上述的案例讲授邮件合并的操作方法,在学生不明所以的情况下,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不太注重师生的互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虽然学生感觉当时听懂了,但是一到实验课上还是不会做,知识点容易遗忘。针对于其他内容,由2012级3、4班共60人组成的LBL传统教学班,仍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关教学目的`和内容以及教学日历的进度要求,进行认真备课,突出重点,详细讲授。同时,仍然安排每周一次的实验课,规律有序地进行到学期末。
1.2.3PBL+CBS教学模式的评价总结
(1)成绩评估使用公共课教研室统一购买的上机考试软件,在题库中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将每个章节要求掌握、理解和了解的相关内容,编辑成选择、填空、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和网络操作的若干题目。在期末考试中由考生随机抽取试题组卷进行考试,卷面100分,时间为90分钟。考试完成由服务器自动评分。通过测评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来衡量PBL+CBS组和LBL组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见表4。PBL+CBS班80~100分的有35人,占63.63%;LBL班80~100分的有30人,占50%。由此可见,PBL+CBS班成绩高于LBL班。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PBL+CBS的教学方法较LBL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2)学生反馈在考试结束后,对PBL+CBS班学生发放“关于对PBL+CBS教学法的评价调查问卷”,发放55份,回收55份,回收率100%。调查表明有90%的人认可这种学习方式,95%的人比以前学习成绩大有提高,87%的人认为自己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协作性有所提高。从对学生学习的观察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了解到,采用PBL+CBS学习法后,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很大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进一步加深了。
2讨论
在LBL传统教育方式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都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另外,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受书本知识和课堂笔记的束缚严重,也使学生丧失了创造性和探究性以及相互间合作的能力。计算机这门学科是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的学科,采用PBL+CBS的教学方法,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看中的不是问题的最终结果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有了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性,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大一新生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更好的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分析音体美专业的学生现状入手,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很强的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是我校音体美专业的学生大学教育中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本文作者根据音体美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进行研究与探索,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在自己本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形成初步认识,并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现状分析
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音体美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不少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不是专业课,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学习,只要会用计算机上网、娱乐即可。正是由于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认为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不大,采取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对所学的内容不求甚解,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同时由于机房的计算机可以访问外网,在实验课堂,不可避免地致使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浏览网页甚至玩游戏上。
3问题的解决
3.1教学模式的改变
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多媒体教室。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知识传授方式。
随着Internet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教师选取某些适合的章节,例如计算机的硬件,组织学生在课前分组预习。学生可自行分工,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制作幻灯片,然后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当学生走进课堂时,已不是对课堂内容一无所知、完全陌生的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打破以往严整、呆板的课堂常规,创设认知情境,让出机会,让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课前预习回到课堂中再认识、再发现,走向深入。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启蒙课程,如果一味追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知识点,联系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标、结合生活实践组织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用的案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有一定难度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个个案例任务中,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案例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如在讲授Excel软件时,首先以怎样用Excel制作“考试成绩统计表”入手,从输入数据,工作表的编辑与格式化,到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最后统计各分数段的人数,制作出成绩分布图。这个案例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们觉得所学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案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只起引导、启发的作用。总之,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全面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本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在于改变教师与学生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达到使教师从传统的中心地位走出来,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独立探索、自我提高。
3.2教学内容的改变
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以因材施教的为原则,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对象,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比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增加计算机绘谱、音乐制作和视频编辑软件的介绍;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多介绍一些计算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的内容;美术专业可以注重图像处理的教学内容。总之,教学内容应该突出专业应用性,学生将来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部分希望深入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提供学习资料,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教程进行自主学习。
3.3分级思想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大的情况,现阶段,教师要采用“着眼中间,兼顾两头”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时,不能整齐划一,一味强求同一标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作业布置要层次化,教师要精心设计,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基础差的'学生,可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既能使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完成,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乐;也可使其通过训练,更进一步巩固知识。对中等生,要在大纲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拔高;对优等生要广泛调动其积极性,让其能钻、能拼,布置作业和练习当然要拔高标准,使其尽可能“吃得饱”。
3.4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以教学单元为依据,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利用现有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逐步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网上学习资源,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在线学习、上机指导等相关教学内容,并提供了其它网络资源的链接,提供下载服务,学生可下载PPT课件和参考资料等。
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训练作用。
4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今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袁剑,王文海.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与对策[J].电脑学习,20xx(04).
[2]杨瑞兰,朱昭.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探讨[J].实验室科学,20xx(03).
[3]李向群,许新征,赵作鹏.艺术体育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xx(10).
篇3: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加大。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造成了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还有学生从没有见过计算机。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其中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有的还掌握了网页设计、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上述情况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明显很大的学生。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对所有学生均采用一个起点授课的做法,则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这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课程的学时,包括计算机的课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这样,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造成了很多不适应的状态。教师们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学生一方面,则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3、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由于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在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则几乎都把侧重点放在对计算机本身的学习和掌握上,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有的学校虽然按照文科、理科、工科几大类来分别设置计算机课程,但在授课内容上却没有区分专业的差别,这样做的结果必将使毕业生难以与行业需求相适应,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4、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随着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许多用人单位都在通过看等级考试证书的办法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此部分学校或教师为追求过级率而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还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挂钩,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省市或国家的二级等级考试,甚至以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考核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手段,即使是学校统一命题也是靠近等级考试的题型。这样,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就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强行记忆各种题型,明显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较稳定的从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但也有少数学校是由各院系自己的教师承担自己所教院系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可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即随着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因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教不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的,所以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解决的方法
1、认真钻研教材,加强备课环节。备课是一切教学的前提。课前是否准备充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功实施。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重难点,确保教材中所有知识点无一疏漏,并且紧跟计算机技术最新进展,及时了解、补充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技术和理论前沿知识。开课前,结合学生整体实际情况和每一次课的内容特点认真撰写教案、讲稿。对于教案的编写要整体把握,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尽相同,教师要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或岗位需要的事例作对比,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适量补充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讲解是切中要害,易于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精心设计课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所用课件质量的高低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设计课件时,要在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本课程设计课件时一改以往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教师、学生之间的“人际对话”,采取“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设计教学课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侧重动手操作的实践课。学好本课程的前提条件是要尽可能多的接触计算机,学会使用计算机为工作服务的能力。采取讲练结合的机房授课方式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培养积极情绪状态,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导者。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专注于具体的一步步上机操作的讲解,而忽略课堂学习氛围的培养。教师冷漠、消极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培养并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幽默诙谐的语畜,适当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篇4:教学探讨计算机基础论文
教学探讨计算机基础论文
1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只看到了课程内容的效果,而对其具体操作不清楚或记不住,因此在实验中,即使课堂上讲过很多遍的操作,他仍然不会,所以很多人会问许多同样的问题,甚至有时老师还要当着学生的面,亲自一步一步操作给他看。另外,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老师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和实验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需要学生课后根据实验内容提炼总结,才能掌握,而现在大学生很少有课后看书学习的习惯,其它课程的作业可能会去做,但计算机基础的实验很少有人想到多去计算机上练习练习,大部分同学都是应付,其根本原因是现在计算机太普及了,很多孩子上网、聊天、打游戏很熟练,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听不懂,认为没有用,不愿听课,上机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不会的问题不去思考、查书,就是上百度搜,搜完后复制、粘贴,不往脑子里记,更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对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以及将来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会有多大的帮助。不知道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教学改革措施
2.1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积极引导、面向实用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和任务来驱动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做成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行讨论,再随机提问各组,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教师给出答案,对同类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做出归纳总结。这种方法既能解决学生个体水平差异的问题,带动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激发他们对上机操作的兴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前,将下一次课堂教学内容公布给大家,让同学们提前去练习,寻找答案,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提前肯花时间在研究计算机操作上,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2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对上次课堂教学内容的练习,第二环节是下次课堂内容的练习和查找。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每个人的问题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在小组中询问,小组中也不能解决的,再问老师,这时候老师的讲解,就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大家积极向学,不甘落后。另外,计算机基础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机房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以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学校应主动创造多元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可以建立师生互动性的教学网站,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提交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和答疑解难。
2.3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手段。考核的重心放在实际应用能力上,促使学生重视基础应用能力的掌握。因此建议考教分离,采用机试形式,即建立网络平台,因在平台上由题库随机出题,同时考试,且每个学生的题目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必须自己掌握操作,独立完成。这就避免了相互复制粘贴、作弊等,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合理。虽然考核方式只是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种手段,但对促进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增强应用能力。
3结语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在多方面做出改革。教师应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模式改变的基础上,通过加深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所谓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是讲解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引导水平的提高,即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篇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先阐述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从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等方面着手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技工学校;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落后
国内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编写的,而计算机信息技术更新快。教材与实际应用已经严重脱节,如现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微软办公应用软件已经发展到office,而教材还停留在office的内容上。
对计算机初学者而言,学习过时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不利于教学。
(2)教学硬件配备不足
由于技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机房和电脑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分开。而且部分机房的电脑还是很旧的P3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环境,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授课中,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硬件,以致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成了理论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
(3)计算机老师的知识需要更新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面临着知识老化的危机。技工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无法进入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缺乏经验,无法及时把握IT行业的脉搏。
同时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技工学校计算机老师课程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自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4)技校学生的基础薄弱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技校学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技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不但文化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甚至连怎样开机也不知道。
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心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够重视
技校开设课程是面向就业的,进行计算机教学定位时主要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技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计算机课程。网页制、Photoshop、Auto CAD等课程是重点的就业课程,但好多技校只重视这些课程,而忽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数据处理能力;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是否打好,决定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高层次应用技术的效果。
(6)教学手段呆板落后
目前技校普遍采用理论和上机课程分离的教学方式,仍然延续教师讲授理论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注重原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机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的另一种方式。
案例教学也只停留在较简单的问题层面,且有的技校期末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多为笔试的形式,没有考查到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应对措施
(1)改进教学模式,对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选用优质统编教材,在教材、辅导书、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等方面统一协调,精心安排,保证教学效果。
计算机教研室坚持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总结、试验、摸索,立足自身,加强培训,顺应教改信息网络化方向,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强化训练措施。提高教学一线教师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教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我增值,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2)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兴趣化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把关者,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技校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可以采取开展小组竞争和计算机技能比赛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参加学习实践,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迁移的`过程,达到了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3)实施“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一个课堂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即: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首先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和训练。该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的问题和矛盾,使技校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身份到职工身份的转变。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系统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信息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具有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授课的速度,增加单位课时内的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
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具体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当作课堂例题来分析。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就教室的黑板报,用word来制作一个教室的黑板报。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方法的优缺点。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吸收知识。
(6)多方面进行考核
传统检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笔试,容易造成学生只是掌握理论知识,而实操能力却没有提高的结果。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采取将学生的考核分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教学各个环节协调管理,避免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追求全面知识。
另外可以采用全程化与模块化结合的考核方式。全程化,是按时间段将各课程分为平时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块化是指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如文字录入、系统操作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或组合模块。
三、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现代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与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达到不断提高技校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艳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 ,(06).
[2]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2009,(12).
[3]胡慧.《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组教学探索》[J].苏州工职院.,(02).
[4]袁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初探》[J].天津科技.,(05).
篇6: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优秀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主要从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以重庆工程学院为例探索和实践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识
教育(GeneralEducation)即“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承担培养传统的应用领域或技术领域的人才,在工程第一线的技术交叉和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主要探讨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达到我们人才培养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传统教育下计算机基础课程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一般都作为各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在开设。以我校为例,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按以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主要存在这几方面问题:一是教学模式陈旧。教师为中心,主导整个课程,教师在不断地讲解,详细地、反复地给学生演示每一个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信息,机械地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二是师资配备不足。按照以往教学的模式,以级4000多学生为例,需要教师专、兼职教师40余人。因专、兼教师人数太多涉及各教学院系及校内外,教师个体课时量较大,对教学回顾及教学质量提高无暇顾及,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问题;三是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学生接触的也比较新,更希望学到前言的技术,而教学内容仅仅是围绕计算机概念介绍、操作理论讲解,office使用步骤演示等,很难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已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为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对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做了“颠覆性”的改革。
1.课程资源整合
我校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构成。整个课程设计以采取实践项目相结合,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强调实用,注重实例操作。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和操作系统OS的基本知识;以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包括计算机组装、维护、简单程序开发和调试;以及IntroductiontoIoT和大数据基本概念了解等,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以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颠覆”教学模式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我们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资源能力,我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项目实训练习(测试)+教师辅导答疑”教学模式。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我校在引进了开放性网络学习的平台CEAC(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以CEAC为载体我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项目实训练习(测试)+教师辅导答疑”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1.教师辅导与管理①课前学习指导:教师在开课前要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培训,在培训中要给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学习目标任务,重难点以及各知识点学习的时间规划)、怎么学(网络平台使用、遇到学习问题如何处理)、怎么考(教考分离)这门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②课程学习中:一是教师通过CEAC网络自主学习后台查看是否按进度学习、查看那些知识点学生学习耗时较长、查看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知识点及查看学生提问;针对学生学习进程缓慢等问题教师要积极跟进,督促学生学习;针对性学生学习耗时较长、出错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教师组织学生现场答疑。二是通过制作每个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微课、微视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掌握程度控制视频的选择、快慢等等;同时,微课、微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平时反应较慢又羞于提问的学生能够反复观看,全方位解决学习疑难问题。三是建立有效的(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环境,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安排教师在机房答疑,同时建立了以QQ微信、微博、网络(电话)等在线答疑和现场答疑环境。④课后反馈:教师根据平台学习、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2.学生学习①首先要了解该门课程要学习什么、怎么学、怎么答疑、怎么考等。特别要清楚CEAC平台的使用,如何与教师进行答疑。②“通关”式学习,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手机网络登陆CEAC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在平台学习中每个知识点有语言讲解和语言指导完成,通过学完成对应的测试,当测试未通过可返回语音指导下再次学习;当测试通过方可进入下一个模块进行学习。③作业完成,每一个模块学习完成后都有综合项目作业,通过项目作业、教师评价对再次提升专业能力。
四、总结
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知识,更不是片面的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势在必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迅速适应地方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少宁,尹宝全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6).
[2]徐卫克.以通识教育理念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8).
篇7: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了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成为推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关键词:新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成为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一个主要指标,因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了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成为高校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
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使用过计算机,但是,受到地区、家庭背景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操作软件和硬件,而有的学生甚至连正确的开机、关机顺序都分不清楚;而且,男同学喜欢网络游戏,而女同学则偏爱浏览网页、购物、聊天等。无可否认的是,在高校里,学生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即使是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学生都已经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种情况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挑战,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
2.教材内容脱离于实际情况
高校的计算机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偏重于讲解学科知识背景和历史发展,很少涉及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而且计算机教材需要经过编写、审批、应用等步骤,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升级速度日新月异,从而造成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相脱离的现象。例如,很多学生在走上岗位后发现原来熟悉的windowsXP系统已经停止升级,而Office已经升级到,尤其是教材中只是简略的介绍了一下苹果公司的MacOS系统操作系统,而在生活和工作中,Iphone、Ipad和Macbook这三种电子产品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巨大变化。
3.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但是,虽然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却缺乏深度,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出现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不符合的现象。例如,中文系、新闻系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Word的各项功能,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在熟练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具有图像处理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专业以及就业需求,从而严重降低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解决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问题的措施
1.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会给计算机基础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提升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锻炼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
2.合理拓展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也不尽相同,因此,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合理拓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以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开设教学博客和教学BBS,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向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进阶技巧,解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能力,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执教能力
计算机教师是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首要前提,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计算机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应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以促进学生、学校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燕.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J].电子世界,2014(14)
[2]王亚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5)
[3]王雪凤,李丽霞.新时期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福建电脑,2011(09)
[4]单宇.对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
篇8: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伴随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社会结构越趋复杂化形势下,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严峻和激烈,人才的培养需要向复合型转变,计算机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中职生更要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尽量缩短与专业学生的差距,这必然引起教育者的反思,探寻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佳路径和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好这门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别于其他科目,计算机重在学生熟练操作并能完成教学中相关的任务,如全校或各班学生的成绩管理、毕业论文的排版和打印、会独立制作相对高质量的演示文稿及网络知识的学习,等等。那么,作为计算机教学人员如何使中职生用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做了如下反思:
1.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对象与普通高中生不同,他们普遍基础差,不会很主动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好。笔者在每次机房上课前,都会提前准备好相关的上机任务并展示给学生看,在老师用“红蜘蛛教学软件”传授新课后,接着布置操作任务,学生大约操练了15分钟左右,请几个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当然,学生在台上操练时一定要有教学软件控制好全部工作站电脑,这样所有学生才能认真听和看这学生在台上操练。老师应该在学生当中巡视观看,针对学生的操作不当之处给予指出。最后,让学生返回座位,解控所有电脑,全班学生继续做老师刚才布置的操作任务,检查无误后,利用红蜘蛛教学软件的提交作业功能按钮,学生提交刚才的电子作业。这样,学生一定会将这布置的任务操作并完成好,并在新课结束前,布置下次要上的新课内容双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讲授与操练相结合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掌握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会用计算机完成一些实际相关的事情,从而让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使之毕业后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适应当今多变复杂的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在教务部门安排的2节课每周的有限课时下(由于机房紧张,每周课时由原来的4节缩为2节),精心备好课,精讲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尽量做到少讲练而让学生多练,老师讲完后,马上布置电子作业,可以是口头布置,也可以通过红蜘蛛教学软件发布提前准备好的电子作业到学生各工作站上,学生打开电脑接收到的作业任务马上展开操作。老师中途询问并四处巡查各学生操作的效果,针对学生操作中碰到的难题,可以采用个别学生调板的形式,因为学生在讲台上调板操作时,台下的学生更容易结合自己的操作问题,集中精力看和听,这样上课的收获更大,再让全班学生把没操作出来的题目再重新操练,反反复复,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其学习动机,培养了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信心。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每次教师在机房主机上上完课后(如windows操作、word、excel、ppt等),都要发送课前准备好的练习给各工作站,等学生做好保存后,提交电子作业到老师主机,老师通过查找到的作业,挑选好的作业进行广播解释和表扬,作业做得出色的同学给予加平时分或表扬;也可以利用学生上课的积极表现和积极学习或请教,老师可将之作为学期末班级评比优秀学生或优秀共青团员的参考;老师会挑选质量不好作业进行演示播放,让所有同学查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如果时间充足,就会随机让一到两个学生演示讲解,老师在下面倾听学生的演示操作,并适时补充解释。这样,学生之间会比较,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老师对作业做得不好的学生进行减平时分或罚扫一次机房等,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认真上课,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电子作业,做得好的同学越学越有劲,做得不好的同学力争上游,尽量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就发挥了榜样示范的作用,长此以往,效果确实不错。
4.自主学习与兴趣相结合
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除了学校精心安排好完整的课程体系外,还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用来弥补课时不足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兴趣相结合的能力。因为计算机基础异于其他学科,前者重在操作中完成任务。计算机日新月异,教材发展和更新太快,专门靠老师讲几节课是学不好也学不通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生必须课后自主摸索探究学习,掌握基础课中万变不离其宗的知识,又要不断学好相关计算机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后者(如数理化外语等)重在理解记忆中学习,教材相对更新变化不大,老师今年备课的知识,到明年还都差不多。正因为计算机更新换代如此迅速,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相当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和无限热情,哪怕是再难的练习,也不是问题。兴趣能使学生更自主、自觉、主动地学好知识课程,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所以,每学期计算机组都会在业余时开办各种计算机兴趣小组学习班,吸引大量学生前来参加业余学习,人机各一台,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很多学生在兴趣班中自主学到很多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中专级和大专组学生每年参加省级比赛:如计算机基础操作、组装和调试、平面图设计Photoshop、动漫设计Flash等比赛,都能获得全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之类的好成绩,成绩可喜可贺,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计算机兴趣是分不开的。总之,中职生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除了要按照学校、老师的安排和积极引导外,还要不断创新,举一反三,利用有限时间自主发展学习兴趣及培养学好计算机素养和技能,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班级或学校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有强烈的再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的意识,都能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专多能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万萍,吴玉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黎建锋,邵杰.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9: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提出基于分层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进策略,对于推进当前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分层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于人的计算机水平与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受到当前高校实际办学成本、教学环境、设备资源、师资条件等的限制与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针对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一线授课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者值得共同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1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没有考虑学生需求和专业要求
目前不少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仍然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要求的考试内容和要求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面,具体来说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计算机系统组成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介绍windows的常规操作和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office办公软件则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主要介绍网络的发展概况与基本概念,着重介绍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和Internet的常用操作,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且长期固定不变。课堂上讲授的很多概念与基础知识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的内容重复,讲授的软件版本也较为陈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WinXP+Office的版本组合,到以后才因为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的修订改为Win7+Office的版本组合。同样,在制订教学内容时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专业要求,无论什么专业、什么水平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几乎没有差别,无法体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也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需求。
1.2盛行大班制授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课时量偏少
一方面,受到高校办学成本、师资条件、教学资源等情况的影响,很多高校对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实行合班上课,两三个班近百人的学生组建成大班授课。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来自于较发达地区,中小学已系统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高,小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而一部分学生来自不发达地区,之前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几乎为零,小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键盘操作都成问题。最后,随着目前高校课程的不断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量在逐渐缩减,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只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一般为2个课时,去掉节假日以后实际教学课时总量只有20多课时,且包含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导致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量也相应减少,达不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课时量,总体的课时量是偏少的。
1.3教学模式相对固定,评价机制不全面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相对固定,一般以实践上机课为主、理论知识课为辅,上课模式主要是讲练结合,教师多采用先讲解知识点再示范操作,然后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最后教师点评总结的方式上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厌倦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师模式,慢慢地对计算机基础课产生倦怠。而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属于典型的线下教学,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一旦离开课堂或机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也就随之停止了,这就大大约束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加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总体课时量偏少的情况,如果不能开辟有效的第二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量和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保障。同样,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带来了单一的评价机制,一部分高校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考核简单设定为期末上机考试成绩结合平时表现分作为最终考核成绩,两者之间设定一定的权值。另一部分高校则直接以国家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还有一部分则是以考查的方式,学生完成几次大作业和期末考核作品,教师根据情况给予评分。这些评价方式虽各有特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2基于分层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进策略
根据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水平分层化”及“教学方法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进。
2.1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化技能和水平,更加注重将计算机实践操作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已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的windows操作在中学、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已经成为固定教学内容,一般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于windows中的复制、移动、粘贴、删除、重命名等基本操作已经非常熟悉,大学阶段再次开设类似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加以深化,让学生感觉是内容的简单重复;又如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的office办公软件教学,除了Excel电子表格软件外,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Word和PowerPoint课程,中学阶段部分学校就已经开设了Access数据库课程。因此,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内容都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体现各专业的专业特色,不能满足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当前这一状况,高校应当大胆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分层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两级教学模块,以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教学内容中的“windows基本知识与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五个主要内容作为“必修课模块”,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小型数据库应用”、“微课设计与制作”、“文秘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入门”等内容作为“选修课模块”,并根据专业需求动态增减对应选修课模块,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所有必修课模块,并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要选修一到多门选修课模块,例如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完成五大必修课模块,还要求至少完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一门选修课模块,如此一来,既符合零基础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又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2.2建立“学生水平分层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全员“学生水平分层化”,即对所有授课学生在开课之前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或者全面的摸底测试,通过问卷分析或摸底测试结果对授课学生划分等级,通过等级划分重新设定授课班级,学生上课不再以原来的行政班级为单位,改由能力和水平高低划分授课班级,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划为高等级班,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划为低等级班,高等级班级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加灵活丰富、更有深度,根据不同高级班的学生专业特点和集体需求开设高级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而低等级班级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需做一定的规定和要求,除了完成必修的教学模块以外,还应当有一定的考核标准,例如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对于条件受限的高校,无法实现全员“学生水平分层化”的,可以由授课教师对授课班级进行班级“学生水平分层化”,利用小范围的问卷调查或摸底测试,对班级授课学生进行水平划分,将不同水平学生编组,在上机操作时对于不同水平组的学生发放的上机练习题量、难度和标准都有不同,以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3建立“教学方式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以老师的讲解、操作示范和学生的上机自主练习为主要模式,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答疑都在计算机课堂上、计算机机房内完成,而在课余时间则没有相关的安排,老师对于学生课外的时间无法监控,学生课外时间也很难跟教师就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加之本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较少,导致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而随着慕课教学、微课教学、SPOC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成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完全可以有机融合慕课、微课、SPOC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方式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混合化”是指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平时的日常教学仍然采用线下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机房完成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上机学习。而课后时间可以采用线上学习的教学方式,开设慕课、微课、SPOC等新型网络学习课堂,将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和任务,将课程目标需要拓展的内容,将传统课堂上无法开展的活动全部转移到线上课堂,老师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线上完成授课、听讲、研讨、答疑、练习、作业和考试等,不但解决了总体课时量偏少的问题,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广度,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丽.基于模块选修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5(03).
[2]吴宁,房琛琛,任燕飞.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05).
[3]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
[4]张金玲.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05).
[5]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
篇10: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校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微课程”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因此,笔者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微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面,还包括教学方式方面。所以,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1]。但是,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不尽相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课程容量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校增加了计算机的知识点和课程容量。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个方面,但是因为课时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学习内容导读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微视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起到了引导课程、知识导读、实际演练等作用。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学习内容导读的作用非常显著,它能够细化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就能清晰呈现出其中的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在“微课程”网络平台中还能详细设置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2]。比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也可以在网络上面搜索相应的视频,然后下载,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目标对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从而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2.2学习任务和问题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微视频、PPT以及HTML网页等,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要设计相应的'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另外,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难易得当,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起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2.3学习活动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起到了关键的协助作用,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典型习题等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认真讲解每一个步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3]。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探讨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评价,虚心接受其他学生的批评,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4综合评价测试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多层次的、难易程度多样化的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习相关知识点,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公平的考核。另外,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创建课外学习小组,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全组学生共同讨论,进而促进小组学生的共同进步。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属于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26-33.
[2]高杨.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2014(15):152.
[3]程星晶,蒋学勤.“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11):11
篇11: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当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也存在着多项问题。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要流程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进程中有良好效果,而教师在应用过程中也应该多加注意,切实发挥任务驱动法教学的相关优点。本文将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措施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驱动法;实施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升患者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实践应用程度等均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现象,例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内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等,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快速掌握造成不利影响,对学生计算机整体技能的实践也造成一定影响。任务驱动法是当前教学进程中较为新颖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将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措施进行具体论述。
1.任务驱动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法本身是一种构建在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良好应用来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与以往单调的教师教学法相比,其能够更加有效的布置学生周围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时刻、空间、内容不再局限于以往单纯的教室、课堂内,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身的理论知识、操作经验去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法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一种探究式学习,能够通过布置任务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法,能够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发去学习知识,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1合理布置学习任务
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驱动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应该为学生布置一项合理的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的布置应该结合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进展以及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当前计算机的实践掌握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教师应该务必保障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任务的科学性、合理性,要求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努力、集体思考、综合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任务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将相关的教学知识点转换成为具体的学习任务,把握好教学任务的难度层次,确保教学任务的设计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任务完成中来,即使有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获得满足感。
2.2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师在布置好任务以后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通过情景设置、讨论交流等方法来使学生联想到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将设计的任务与自身教学进度保持较好的一致,从而在关键的教学节点上通过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总结,使学生充分回味、理解、实践之前所学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在任务完成期间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引领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为学生透露下一步任务方向、帮助学生分析任务目标等诸多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任务中的相关设置,为学生建立更加系统的学习体系。
2.3加强学生团结合作
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加强学生的团体性,利用学生的集体能力去解决任务中存在的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具体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自身考量自发组成小组,同时对小组人员进行优化调整,要求各个小组必须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告知学生小组成绩在整个任务成绩统计中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其进行积极讨论,鼓励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发表对任务的看法,最终进行集体讨论并得出一致共识,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帮助,与其他小组展开良性竞争。最终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小组的模式,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促使每一名学生在任务实践中均有良好发挥。
2.4评价学生任务结果
教师在学生任务完成以后应该要求学生集体参加,并由不同小组对自身任务完成情况分别进行说明,要求小组成员及有发言要求的个人能够在集体会议上分析自身在任务完成中遇到的困难、采取的措施、获得的理解等等,最终由教师结合个人经验、实践理论等评估每个小组任务完成的优良情况,同时针对各个小组在任务完成期间存在的缺点、优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优化、标准、科学的方法完成任务。教师还应该针对表现良好的个人及小组进行奖励,对表现较差的个人及小组则给予一定的惩罚,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完成下次任务的兴趣与动力。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阐述,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务必要遵循实用性、基础性、提高性、层次性的原则,确保所有的学生在任务完成期间均能有良好的发挥,同时又确保任务的布置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学生理论掌握程度的相符程度,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锻炼学生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在最终的任务成果评估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进步程度对学生的任务和成果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努力,多鼓励学生,让他们保持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胥延英.浅析“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5):381.
[2]胡啸.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12(1):171-172.
[3]韩秋凤,王伟杰,罗俊.以任务驱动法主导“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5(20):79-82.
[4]蔡文波.基于任务驱动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2,(49):131-132.
篇12: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本文在分析了我校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重点探究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实施效果总结了该教学模式方法对推进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
一、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进行后续程序开发设计、数据库设计课程的基础。课程授课始终坚持遵循“以人为本,差异教学”的课堂教学思路,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近几年,在国家和省教育部门对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大纲的指导下,我校为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及考试方法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缓解师资及教学资源紧张局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及期末考试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首先,课程授课方式由现在的多媒体教室教学+实践教学更改为全部实践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课程大纲及授课计划要求,采用投影教学方式,教师投影讲授和学生上机操作学习同步进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师的实践辅导作用。其次,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我们将改革课程的考核手段,成绩的评定由现在采取的期末上机统一考核更改为期中、期末两次考核,取消学生的平时成绩,如果期中考核成绩合格,可终止本门课程的学习,并且把期中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最后成绩,如果学生期中考核成绩不合格或学生对此成绩不满意,可继续学习参加期末考核,取得本门课程成绩。总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能够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二、“微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
在改革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我校还积极探究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被正式引入公共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环节。微课程主要是指通过完善的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辅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元素,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内将课程内容的重、难点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讲解,有效的将书本知识点包含到小问题、小项目中,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整理、使相关知识潜移默化的地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去,便于学生进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程教学模式优势突出。首先,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辅以少数的课堂提问、互动环节时间有限,知识点有时又枯燥无味,学生注意力有限,很难一节课集中全部的注意力用于学习思考,授课重点环节往往一瞬即逝,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状态。而微课程模式更加注重强调短小精练的教学特点,将信息技术大量融入课程教学环节,授课教师针对课程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开发精美的、简洁的、配有图片、文字、声音等信息的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图文并茂的视频资源来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习内容具有知识点片段性,内容情景性,学习空间开放性、学习时间零散性等特点。其次,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总学时分配为1:1)两部分完成的,围绕授课计划安排开展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习时间固定、学习地点固定。而以网络微学习方式开展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辅助教学资源,微课程的所有相关资料、音频、视频影像等被上传分享到校园网中,可以有效打破学习时间固定、学习空间优先等等的一切限制,学生既可以选择在课堂上吸收书本内容,还可以自由的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计算机课程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所需知识,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力,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研究能力,在整个视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课程的主导者,而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这是传统教学过程所不具备的,是微课程教学模式独具的优势。
三、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始授课之前,授课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点的要求,参阅整理相关资料,制定课程授课计划、授课课件,并根据每节课的主要的知识点设计此次课节的导入微课。在课堂授课时先安排学生观看本节的微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而掌握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做到带着问题听课,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答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课后时间里,授课教师及时上传微课程内容到校园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针对课程章节中的难重点以及自身的学习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内容整理、复习及为下次课做预习准备等。此外,学生如果有不理解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微课程并提出疑问,教师可以进行在线一对一或集体答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效果更明显,教师和学生彼此可以进行深入了解、互相探讨学习,进而增强对知识点的巩固提高。从微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情况来看,效果比较显著,表现如下:1、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满意度大大的提升,微课程授课模式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2、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线学习能力普遍提高。3、差异化、分层次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足。
四、小结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发展,微课程将成为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课程这种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教学模式展示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是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资源,它的实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拓展了空间范围,可以大大满足在线学习的需要,它的应用将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2]曾文婕.微型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化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04)
篇13:一体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一体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一、教学设计
该课程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科内容为中心,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的逻辑顺序排列学习任务,强调与工作世界、就业环境的对接,更重要的要强调该课程与专业的对接。比如学生是楼宇自动控制专业的,就要围绕网络布线的实例多讲解,如果学生是测量专业的,就要利用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实例讲解,那么对于大专班的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就要多讲解个人简历和毕业论文方面的实例。总之,教学设计要以兴趣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统筹安排,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
二、选用的教学方法
1.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任务驱动
从具体的专业中提取典型工作,以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为模块,进行实例的设计,以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尽量把这些任务设计的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的时候,教师提出典型任务:假如要参加一个招聘会,每个同学要做出一份简历表,简历表要清晰明了,表格设计合理。学生取得任务后,先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教师检查控制,最后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技能。对于工作任务的提取可以运用鱼骨头技术,如图:图:鱼骨头
2.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材施教
本课程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所用的教材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将课本上实例认真讲解并让学生实训,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知识的迁移,让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服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情况也不一样,因此他们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方法、接收方法也有差别,所以计算机基础的一体化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3.协作学习
根据学生人数和设备数量的关系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然后布置学习任务,每组进行协商讨论拿出完成任务的计划,由组长展示和汇报,老师进行点评,最后每组成员进行任务调整,实施完成,让小组内互相学习,小组间互相竞争,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反馈练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体验协作学习的乐趣,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的一体化教学中,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典型的工作任务,老师及时对各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因材施教,激发小组内部的团队互助意识,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教师的讲授以及对知识的迁移,本课程的重、难点得以突破。但计算机一体化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是理论实作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师。总之,理论与实做的一体化已广泛应用于各教育教学中,尤其在技工院校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所以身在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并能进行企业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这样才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篇14: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专业需求、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僵化、教学内容滞后的实际情况,本文深入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学生为主体,考评结合,注重实践,培养各领域所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思路与方法。
一、引言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已经由专业技术发展成为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使用的通用技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自身领域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中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将近3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并且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专业的教育研究队伍和日趋完善的教学规范。但是,由于新技术发展迅猛,社会需求多元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拓展考核方式,是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师所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面向专业需求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授课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1]。教学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是:学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不能满足专业学习需要,在自动化、自动控制、机械等工科专业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许多国外大学采取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根据具体专业需求构筑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例如,墨尔本大学将商学院与信息技术学院构成联合体,所开设课程是将商学内容与计算机内容组合而产生的新课程,突出了专业需求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学生获得的可以是商学学位或商业计算机学位。这种模式体现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它需要教学模式的彻底改变和师资队伍的系统建设做支撑[2]。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我国现行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面向专业需求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1.根据专业需求及时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引入新的教学内容,编纂配套的教材。比如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要求不同,专业需求决定了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侧重于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则语言为c++或java;侧重于信息技术、数据库原理,则介绍access与sql语言等。
2.开设一系列计算机公选或选修课程作为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而且可以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学习方向与内容。目前我们开设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安全》、《photoshop图像处理》和《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公选或选修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三、以自主应用为主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社会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在开始启动被称为高教改革之魂的“质量工程”,其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变革精神的新型人才,而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其的支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2]。对于教学实施而言,它相当于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制定了新大纲,这个大纲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以自主应用为主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1.运用具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手段与学习方法有机结合三大特点的“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课程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不再是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理解模仿,而是首先给出具体案例项目,学生与教师同步思考案例解决方案,教师由“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入门,不再教导学生“怎么做”,而是将具体步骤交给学生来完成;在学生完成案例的'同时,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指正,将学生拉回正确的方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较为典型的问题时,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演示讲解,找出并指正学生理解上存在的误区。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解决具体案例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清楚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及时得到教师提醒与指导。
2.将“寓教于用”与“寓教于乐”结合,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何用处?这是许多学生都困惑的问题。首先,教学使用的案例项目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其次,教师应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示例[4]。例如,在学习word应用时,案例项目可以是设计制作个人简历、成绩单设计等,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也可选用一些图文并茂的期刊作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同排版制作。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以致用”中巩固知识,并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实践水平。
四、考评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机实践环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或理论与实践分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差的常见问题。
1.长期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理论教学在教室、实践教学在机房,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学习很难同步。但随着高校不断加大教学投入,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完全可以在机房里进行,将过去分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目前我们有些计算机课程已经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期末采用考试系统机试,大大提高实践考核所占比例,并采用多种实践评价方式。如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机试占60%,而平时成绩由各章知识点测验和实践操作作业组成,要求学生不但需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要具备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其他学科的不断飞速发展,必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多、更高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因材施教,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使学生带着任务与问题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苏.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j].计算机教育,,9,(17):156-158.
[2]李凤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思考.计算机教育,,4,(7):105-106.
[3]刘晓阳,武晓华.基于启发式与目标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0):114.
[4]桂婷,赵建锋,吕圣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理论纵横,2011,10,(1):75-76.
篇15: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随之而来,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凸显出其优势,应用领域也延伸到教育界。因此,传统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也需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顺应时代和教学的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1.大数据背景
大数据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简而概之就是大量数据信息的集合。大数据,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大数据的发展历经了许多变革[1]。其概念由麦肯锡提出,他认为大数据就是由数据规模庞大、种类繁多、速度快的数据集合。目前,数据呈爆炸性膨胀状态,数据量已经从上世纪的KB单位,上升到了PB、EB甚至ZB单位。研究表明,人类存储了超过500EB的数据,,数据量竟达到1.8ZB;根据IDC公司预测,每过两年全球的数据量将翻一番,到数据量将超过35ZB[2]。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会对课程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是当今从事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2.当前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基本都设置了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高校所有公共基础课程中占一定地位,也是高校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阻碍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
2.1学生入学基础的差异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大一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都已经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比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在发达城市,由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优越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在偏远地区农村,由于教学条件落后和教学水平欠缺,有些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因而使得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很难统一性。
2.2班级制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现有的大部分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班级制教学模式,都是一个教师教授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材和相同的标准进行教学。属于“一把抓”模式教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被教师忽略,因而课堂中常常出现有些学生觉得过于简单而不专心听讲,而有些学生又因没基础听不懂而放弃听课,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导致达不到课程设置的预期效果。
2.3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一致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很多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但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模糊不清,似懂非懂。如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很难懂得计算机内存和外存的正真区别,很容易混为一体,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更是略懂皮毛。
2.4教学模式单一
当今大部分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以“教”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学”为主体。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为依托,对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讨
大数据资源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展现方法多、时效性高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符合人性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大数据技术能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有要素。随着各种数字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整个教学呈现出多姿态,如远程教学、慕课,微课等多种教学方式。基于moodle学习、慕课学习等各种网络学习资源能详细记录学生每次答题过程和答题结果,包括答题时间、答题步骤、答对题和答错题等。这些信息帮助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掌握。利用大数据技术,很容易统计出哪些知识点是难点,哪些概念容易被混淆,学生学习哪些内容或完成哪些习题时花费时间较多。教师根据大数据技术统计结果进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为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提供依据。
3.1对学生进行摸底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开设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之前,对大一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测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测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对于基础差的专业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入手讲解;对于理科基础好的专业,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难度和教学内容。
3.2采取学生选老师重组班级的教学模式,破除班级制教学模式
通过对大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摸底测试,能反映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和理论水平。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试点对全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进行重组班级制,开设基础班和提高班,分别使用不同教材和不同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重组班级,设置为提高班,可对他们调整教学难度和深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计算机水平更上一层楼。而对基础差的学生重组班级,设置为基础班;只教会他们基本的实用操作技能和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分班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弊端。
3.3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
在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时代,手机、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许多学生都是“低头族”,部分低头使用微信、QQ等通信软件进行人际交流[3],部分学生低头“淘宝”,这对高校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着极大的冲击和诱惑。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体”制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网络多元化终端设备中,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不再只能通过课堂教师传授知识,也可使用多样化的学习的平台与学习方式去学习操作使用计算机。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需努力改变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弊端,改变教学模式,将网络由弊变利。由教师占主体的课堂教学改成由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用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入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讨论,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不再以课堂模式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不再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自动化等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教师需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需求,去选择相应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比如,对艺术专业学生,多注重实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讲解,而论理知识则可就轻避重;对于理科专业,理解能力更强,则可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数据表示等理论知识详细透彻讲解,对使用软件的操作可以简单概括,适当减少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教师需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好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规律,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使得大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来提升个人的专业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3.4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并注重实际应用
互联网下的大数据是一种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诸多主观因素,导致教材知识与大数据相背离,教学内容无法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应及时更换陈旧的教材知识。作为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由于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快,必须以大数据为背景,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特别是在讲解计算机的硬件时,每月都有可能有新产品出现,需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中的硬件与实际市面流通硬件吻合,避免因教材更新不及时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真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操作技能。
4.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思维方面,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备“大数据思想”,将大量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在相关技术预测和分析下,对教育和教学改革做出深度的分析,使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被时代所淘汰[4]。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面临着改革的挑战,详细了解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掌握程度,教师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教学、调整教学内容等。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对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云,李建芳.职业院校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中的困惑和变革[J].教育教学论坛.(6):188-190.
[2]陈琨.大数据与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29-130
[3]刘钰慧.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J].通讯世界2017(10):284-285
[4]高建英.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电脑迷2017(07):152-154
篇16:医学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在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电脑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了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了衡量医学类院校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找工作时,医院及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在校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目前,许多医学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当今医院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会给学生进入社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医学类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医学类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设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路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与医学类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提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医学类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1、学校、学生缺乏重视。
因为这些学生是医学类高校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对计算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只学会如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这其实是走进了一个教育思想上的误区。
在现代化医学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医学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医学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工具,意识不到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
2、所学的计算机课程与当今社会脱节,课时量不足。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医学类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大多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4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除医学影像专业和医学影像设备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都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
要知道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医学类高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今某些大医院高科技医疗设备联网统一运行的高要求下根本不够用。
3、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随着中小学普遍开设教算计课程以及家庭中计算机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教育已经不是“零起点”,但是由于地区和经济的差异,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
就我校来说,每年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西部各省,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而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因此,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医学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革,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4、不能学以致用,陷入应试和考证泥潭。
多少年以来,各医学类高校一本教案讲遍所有专业,给所有的专业制定一样的大纲,完成的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未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以我院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一直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标准来组织教学,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使得教学围绕考试转,虽然过级率很高,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是学生真正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进入医院后对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上手速度很慢,影响自身发展。
二、医学类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针对医学类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1、学校和教师、学生要充分认识医学类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要发挥出带头作用,现今大多数医学类高校硬件资源不足,必须加大投入,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
要加强管理,统一协调,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其次,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学校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
教师必须认识到医学类高校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
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医院的等相关单位搞调查研究,了解医院等用人单位需要用到那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做到“针对化教学”。
有条件的可以引进医院的相关系统,给学生加以讲解、分析。
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来组织知识体系。
最后,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学校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
2、选择合适教材,加大课时量。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
我们要到医院等用人单位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医学发展的新要求。
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采取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医学类高校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两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医学类高校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4、学以致用,采取针对化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
而在教学中应以实训课为重点,实训内容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训任务之中。
如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增加开设“血液化验”、“排泄物化验”等管理软件的学习。
同时建议每个医学类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
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高校新型语言实验室建设及管理论文2023-05-21
舞蹈教学实践论文2023-04-02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2022-11-02
校外学习中心评语2022-05-08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优化路径论文2022-11-27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应用论文2023-10-19
浅谈中小企业中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安全论文2022-05-07
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论文2024-01-23
硕士毕业论文标准格式2024-01-23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的论文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