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3-02-17 07:29:14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共12篇)由网友“Veronica”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篇1: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外语的学习目的是要通过所学语言与外国人交流。因此,在交流中语言运用能力是不可忽视的。日本著名语言学家西田广子曾指出,“异文化交流能力即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为了进行适当的沟通,根据不同的状况,运用恰当的语言,采取适当的交流行动的能力。异文化交流是外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熟练、正确地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能理解异文化,并且能将这种理解,提高到语言交流的层次,体现在交流中。

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重点强调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到了语言教学的高级阶段才需培养日语运用能力。 因为日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从日语学习的基础阶段甚至大学入学开始,就应注意对学生日语运用能力的培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曾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所谓的文化教学,就是指对教师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日常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跨文化的知识,养成平等、开放、尊重、宽容的跨文化心态和公正客观的、毫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等是现代日语的教学目标。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对课堂活动进行开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当今国际社会是交流、沟通、合作、发展的时代,是跨文化交流走向全面走向世界的时代。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同样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中日两国之间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让其了解到无论什么文化都有其特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经过长年的积累,最适合当地的社会文化,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在日语教学中,教师既要科学地系统的讲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日语,同时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日语运用能力。注重日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到行动上,就是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动态教学模式,使教与学成为一种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课堂交际活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注重营造出良好的交际氛围,打开学生的语言思维闸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课堂语言实践的参与意识,使之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自觉体会语言的运用,培养独立思考与创造的能力。

二 积累语言素材,培养日语思维

积累语言素材对于培养日语思维具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平时的日语学习中,要注意语言素材的积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日语原版文章,利用日文网站查看日本的时政新闻,从多种渠道获取与日语相关的信息,然后按照话题分门别类地把常用词组和常用句型记录下来,为培养日语思维能力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长久的坚持,学生就会拥有—个丰富的语料库,随时可利用这个语料库来培养异文化意识,摒弃主观上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偏见等问题,避免产生文化冲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关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领会因中日两国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同类话语的不同结构,以及对同一个事物的描述在逻辑思维上存在差异等。日语口语中平时使用频率较高的的“寒暄语”“暧昧语”,职场上必须掌握的“尊他表现”“谦逊表现”“郑重表现”,以及其他如“委婉表现”、“待遇表现”、“省略表现”等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通过平时的积累,能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地道的、流畅的、连贯的日语文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交往中中国人喜欢用“你吃了吗?”、“你上哪儿去呀?”来打招呼。而日本人则喜欢谈论天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并以日本人的立场和观点去理解日本文化,使他们具备恰当、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的文化立场来考虑问题,提高其自身的异文化理解能力,摈除偏见,用全面的、宽容的眼光来理解异文化。

三 角色扮演练习法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日语教学中单纯的语法及反复练习的教材对于学习者来说,想要持续兴趣很难,实际教学中需要刺激学习者的热情与兴趣的游戏环节,恰当利用教学用道具及游戏环节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当代日语教学的主要方法有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分组活动讨论与辩论、模拟与角色扮演等形式等。其中模拟与角色扮演是现行日语口语教学中提升日语运用能力最为广泛也最为有效方法之一。《综合日语》一~四册课后练习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日语教学中几乎在每一课都加入了模拟活动训练,并且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人物语言与感情的变化中实地使用语言,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掌握会话技巧,理解不同场景的社会意义,达到提高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意识地尝试使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班上学生的具体人数,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在班级中的成绩差异,按着每组3~5名学生进行分组,平衡搭配。在课下准备中要求学生尽最大的努力认真准备,当同学发言或发表意见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倾听,倾听和记录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及时提供援助,鼓励学生忽略发言中出现的语法错误,营造主动的没有心理负担开口说外语的学习氛围。

四 培养跨文化意识

随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因而社会上对日语学习者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一方面因为国内应试教育的后果;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日语教学方式还深深地扎根于教师的思维中,制约了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外语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国际社会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因而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所谓跨文化意识,即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即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地区社会差异的认知,它还包含了不同文化在彼此心目中的呈现状态。据国外一项研究表明,言语和非言语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是,在某个场景中,近四成的信息是由语言行为传递的,其余近六成的信息则是由非言语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与非言语交际又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言语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提高非言语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双方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定式,因此,经常会出现摩擦甚至冲突,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难以顺利进行下去。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一些风土、风俗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中日两种语言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异同,在接触和理解异文化的同时,还需向对方介绍本方文化、表明本方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互相了解,让交流更加公平、合理。我们在努力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须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识,通过对比自身文化和对方文化,正确认识双方的文化差异。这样,既有利于我们理解对方的文化,又有利于我们在实际交流中选择最佳方式,避免冲突,提升交流效果。

五 结束语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会不断地进行进化。因而要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必须传授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传授所有的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培养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抓住事物要点的能力、推断事物的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了这些能力就能克服文化定势,达到沟通无障碍的目标,才算真正提高日语语言运用能力。

篇2:语文教学及语言运用能力研究论文

【摘要】一个人语言文采的好坏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语文教学发生了重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学必须要从整体上进行改革,既要把其重要内容体现出来,又要把语文教学特色充分体现出来。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语文教学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随着人们对变革意识觉悟的提高开始进行越来越多方面的探索。提高效率则是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的主要理念,探索以后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体现在以下几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去两者的优点,把语文教学的好处体现的淋漓尽致,必须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传播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进行改进。

篇3:语文教学及语言运用能力研究论文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在日常中充分的运用语言的多样性进行教学是老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既能为学生使用语文进行一个指导的作用也能够充分发挥其的影响能力。每一个老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对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研究,是提升语文教学能力和质量的重要一点,发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无法取代的意义有着深刻的作用。

一、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语言的基本能力的理解能力,还包括许多的其他东西,比如说多角度下的语言学,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如何使用语言从中获得。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流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具有功能多、获得方式广泛的特点。一个人在社会交际之中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在社会上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一个庞大的朋友圈,否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将会非常失败。作为一个语文教学老师对与人的交际能力和对一个事物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特别关心,才能加强学生对多种语言的认可能力[1]。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素质交流,语言是人之间交流的必备因素,没有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工作与学习就像纸上谈兵无法进行下去。时尚潮流是“90后”大学生的标志,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经常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他人交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癖感,不被社会认可,无法立足于社会。责任驱使着老师要注意挖掘每个学生语言在实际上运用能力因材施教,打开他们的心结,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彻底的解放。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大学生所必须拥有的,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在就业与工作上先人一步。面对现在不断增加的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在能够在社会上站住脚跟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合理运用是最起码的保证,现在各大高校提倡个人素质的修养,各大单位需要优秀的服务宗旨与开阔的市场营销方式,每一个毕业生具备广泛的社交能力是构成好习惯的需要。作为学生只有有了好的文采之后,在工作中才能工作顺心,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也就自然会跟着提升,在企业中自然而然的就会被领导所认可,从而得到应有的荣誉感。语言能力的合理运用离不开听、讲、记述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具体体现在用丰富的资料并把它们加以分析并进行实际运用。一个伟人曾强调一个好的语言感知力对人类发展的作用,一个人自身具备的语言感知能力是人类之间进行日常交流的关键步骤,一个人天生特有的语言感应能力对以后的人际关系培养非常关键[2]。提高语言能力的运用,需作三方面的改善,具体如下:第一,培养个人语言感知能力,增加口语交流。选择优秀语感的方面知识进行预习。评判一本优秀教材的标准是,具备流畅的语言、正规的语法,能够把汉语的规律性直观准确的体现出来。以某高校的教材作为例子,结合历史的发展二者之间分析比较,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较为详细的体现出来,把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体现的神秘而耐人寻味;同时也能表现出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家乡的赞美、使自己陶醉于山水之中、纵观历史进行总结。根据社会的要求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教材,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作为学生在老师授课过程中宝贵知识进行积累总结、写出读后感,对文字的感官性才能有所提高,优秀的语感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将课本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东西,以达到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第二,是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作为学校可以进行一场辩论赛,让每个学生都去积极参与,相对应的竞争意识也就随之提高[3]。在辩论过程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起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多进行语文教学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语文教学课程,从另一方面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学校多举办这种活动能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得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写文章时候的能力自然也就随之提升。第三,注意正确书写,提高文字能力。判定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主要体现是文字,文字的创造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里程碑。但是,一些学生在书写文章时错字连篇,有人不把这种现象作为一种耻辱、反而引以为荣,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实在让人担忧。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书写汉字时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监督,对学生错字和别字现象必须坚决制止,决不允许出现一个错别字。对于辩论的内容要求学生使用手写版本而非电子版。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手写能力,使得学生越写越熟练,也不会发现那种只会读不会写的现象。作为学校要从现在的社会现状出发,把语文教学作为一科必备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不但是一种简单的能力,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一篇优秀的文章学生能否写出来,与自身的思维能力的好坏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只要有好的语言组织力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二、创新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第一,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对主导地位的认识。上到大学下到小学教学的套路基本是一样的,作为高校的语文教师在师资力量中的比重相当大,运用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老师写在黑板上,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4]。被社会所淘汰的这种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大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中主动性的几乎没有,像一只被束缚没有自由的小鸟,学生课堂上不会积极的去参与讨论,课堂气氛非但活跃有趣,反而使语文课堂变得一点生动性没有。为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而不是靠老师的督促监督。作为教师除了讲教材上所规定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课外实践内容,使活动变得丰富性多样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参与。第二,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除了传统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和宗旨,但也不能死板教条,根据实际情况把文章内容分为远古时代、上世界时代、现世界时代三大主要内容,每一部分让学生进行课上的实践讨论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的进行相互间的讨论。根据每个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写成一篇文章。让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对问题进行组织和理顺、提高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表达能力,从另一方面学生口语交流和总结问题方面也随之提高,使学生的家乡术语逐间演变成书本上的语言,增强自身的写作能力。例如老师在讲焦裕禄的事迹后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有的同学认为焦裕禄这种带领乡亲们治理沙丘走向新生活的事迹值得我们敬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的同学则认为焦裕禄不顾自己身体的好坏,一心扑在事业上,最终导致自己的肝病严重,最终死亡,认为是对自己身体的极度不负责,这样的事迹我们不应该学习,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今社会人们过于孤立,缺乏为人民服务集体归属感的缺失。综上所述,好的语言运用能提高个人的能力对个人今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今后的日常生活乃至踏上社会都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时代变化,但我们的国语不能变,要始终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项重要课程让每个学生去学习,无论走到哪都不要忘记我们的语文语言。对语言运用能力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去提升,自然而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就进步了所以说语文教学这门课程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罗勇珍.浅谈中职语文教学语言运用的语境和要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10(3):57-58.

[2]蔡远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探讨[J].新课程:上,2016,5(1):188-188.

[3]陈眉眉.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6,8(3):70-70.

[4]苏兆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9(2):158-158.

篇4: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论文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论文

一、PDCA循环的原理

1。PDCA循环的内涵。戴明环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后经戴明环的采纳和宣传,在戴明环的采纳、宣传下得到推广,因此得名。戴明环理论是一种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所要遵循的程序,具有科学性,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将质量改进看作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顺序的循环往复。2。PDCA循环的实施过程(1)第一阶段(P)——计划阶段。第一步,对具体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其中明显存在的问题。第二步,分析青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影响因素。第三步,找到其中的原因。第四步,针对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并拟定相应的管理及实施措施,制定执行该计划应该达到的效果(2)第二阶段(D)——执行阶段。第五步,这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阶段,即执行,是按预定计划、目标,采取措施或分工执行。(3)第三阶段(C)——检查阶段。第六步,检查工作效果,对改进的计划与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各项工作执行的情况、进度进行检查,检查执行计划的效果是否已经达到。(4)第四阶段(A)——处理阶段。第七步,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将经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好的经验及做法予以总结提炼,上升为“标准”,把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对结果进行检查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其中的不足,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第八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置,统筹分析此次循环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对目标进行设定,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此次循环的八个步骤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衔接工作完成,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管理体系形成。

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职业技能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关系教师能否顺利驾驭课堂。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认识、理解、掌握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任务、对象等基本元素,理解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能够与教学对象和谐相处,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教学设计能力,能够顺利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及方法,编写科学、可行的教案;教学调控能力,在课程的实施阶段能够对各种教学活动进行反馈,对课程进行调控和管理;教学评价能力,主要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结果等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进行评价。目前,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如下问题:青年教师自身对课程理论体系、知识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影响其讲授的透彻性;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观念比较淡薄;青年教师授课存在照本宣科问题,不注重思路引导,课堂缺少交流互动;讲授的内容不能联系生活实际,较为空洞无实,缺乏说服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影响因素有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层面。学校因素包括: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固有缺陷,大部分高校看重科研,对教学投入不够;教师教学能力助长机制的缺失,培训机制滞后;教师评价制度的偏向,许多评价制度流于形式,评价过程中带有主观性,评价结果处理欠缺。个人因素包括: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不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薄弱;青年教师自身“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青年教师存在自主发展意识差的现象,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三、以PDCA循环原理为指导,实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质量管理为视角,根据PACA循环理论的指导,经过P、D、C、A四个阶段及八个步骤,坚持持续改进教学管理的理念,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计划阶段——教师查找问题,制定授课计划。首先,解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材等,力求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如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以此为依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认识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全面解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创造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如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模式等。通过以上过程,教师完成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步骤一:分析现状,找出问题。通过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特点,剖析课堂,发现自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优势。让青年教师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并进行自我反思。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并制定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分析自己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步骤二:设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逐条列出相应原因。步骤三:提出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把最佳方案确定下来。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青年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编制几个教学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步骤四:制定计划、制定对策。建章立制,规范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制定课堂教学设计,明确实施课堂教学的步骤。教学设计应该把改进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执行措施体现出来,把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思路与对策提出来,让青年教师自主构建。2。执行阶段——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执行教学计划。步骤五: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制作科学的多媒体课件、合理设计板书、有效应用实践模型、互动环节,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如下措施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设教学团队共同对课程进行研讨,集体备课,相互弥补,共同提升。请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课程讲解与培训;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鼓励青年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竞赛实现青年教师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实现相互促进;积极组织教研、科研活动,使教学与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3。检查阶段——教师自主对教学过程实施监控,检查教学效果,即让教师自主对教学计划进行检查,查看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目标。步骤六:通过课上学生反应,自我评价教学效果;通过课后布置作业并进行纠错,帮助学生巩固思考知识点,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定期与学生座谈,总结学生对教学过程及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找到青年教师在实现相同教学目标过程中的差距;学院进行教学督导检查,对教学过程实现控制并提出意见,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4。处理阶段——青年教师自主对教学过程进行改善并完成下一轮教学的PDCA。如果教学方案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或者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则需要及时进行总结,为下一轮PDCA循环提供可靠依据。步骤七:固化教学标准,形成标准。总结实践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形成相应的教学标准,以便以后参考和进一步推广。步骤八:总结问题,处理遗留问题。一个PDA循环不能一次性解决所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然会遗留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转入下一个教学过程,开始下一轮的PDCA循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对于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没有实现明显效果,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行总结,为下一轮PDCA循环的开展提供依据。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中,PDCA基本理论具有引导性作用,教师应该把PDCA积极应用到教学环节中,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PDCA理念,持续改进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保证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篇5: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正确运用

苏教版五上《在大海中永生》课后有一个造句的练习,其中一个是“奔腾不息”。教学时老师让学生造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全班几乎都写了同样的句式:“长江奔腾不息,流向东海”、“小溪里的水奔腾不息”。这样的词语训练只能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重复。教师在教学时,还需加以细致的引导,如:“结合课文说说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教师接着引导:“除了浪花,还有什么看起来也是奔腾不息的?”学生大都会想到溪流、江水等。教师接着启发:“你还看见哪些事物也是奔腾不息的样子的?”如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还比喻其它事物多。此时,教师再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除了那些看得见的江河、车流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奔腾不息来形容?”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母爱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路层层打开,奔腾不息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开阔。学生则可能造出这样的句子:“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运用造句,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二)在体会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态度和感情。教学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感情色彩,学生在运用时才不会“表错情达错意”。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可先介绍日本侵略我国的本质和原因,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奠定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反复阅读及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如同样描写夜晚进行偷袭:“为什么描写日寇用‘偷偷地’、‘摸’,而描写我军时用‘悄悄地’、‘进发’?”让学生体会到:“偷偷地”、“摸”这些词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都带有鄙视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则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带有赞许之意。并总结要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一可结合语境,二可反复阅读,三可对比分析。趁热打铁,再让学生找一找类似描写手法的地方。发现同样写战败,描写我军用了“暂时退守”,而描写敌人则用了“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语,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相信在今后的写作中,学生会在体会词语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三)在推敲字词表达的效果后,恰当运用

如教学《推敲》一课,在揭示课题后,可先尝试着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接着结合插图请学生观察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以此来体会“敲”更显得月夜的宁静。再指导学生猜测当时贾岛的动作、表情、心理等,体会用“敲”更显得有礼貌。这样,多途径推敲诗句中用“推”和“敲”哪个更恰当。学生推敲后的结果和文中大诗人韩愈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追求“推敲”了。这时,教师可把课后第4题,带点的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适时地穿插到课堂练习中。或者设计相关的练习,如比较词语“宁静、安静、恬静、幽静、平静”并选词填空。相信,学生在今后写诗和作文时,都会自觉地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

二、开发留白,想象中丰富语用

(一)开发文本叙述性留白,填补中丰富语言表达

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写得简略,给学生留下充实的余地;有的会出现情节上的跳脱,从而给学生留下个性填补的机会;有的标点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留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说梦”的练习,放飞学生的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小珍珠鸟,做了一个甜蜜的梦。你梦见了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我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玩捉迷藏”、“我梦见主人在教我学汉语,而我也教主人学习鸟语”等。“说梦”的设计,既实现对文本的充实,学生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开发文本插图类留白,想象中强化语言表达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运用了许多的插图,它是文本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也有类似留白的地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准插图的“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说话,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途径。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编者在编排课文时特别设计了“孟母为儿子送行”的插图。请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分别时,母亲会对孟郊说些什么,面对母亲的叮嘱孟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合插图进行说话练习,使得教材中静态的画面在学生眼中变成了逼真的分别场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留白进行语言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插图与文本之间跳跃,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续编文本,延展中提升语用

苏教版的课后练习中,有许多续编的练习。这是一个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好方式,更是一个培养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好机会。当然,仅凭课后的练习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发现和挖掘教材中可续编的文本,设计优质的练习,为他们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狐狸和乌鸦》想来大家都很熟悉,这篇课文很适合进行续编,但要注意续编前的引导,可提供一些材料,如:“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就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一直很后悔,它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对待狐狸呢?”并讨论故事的结局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乌鸦再次被骗了;(2)乌鸦没有再被骗,狐狸只好灰溜溜地走了;(3)乌鸦想出了好方法,惩治了狡猾的狐狸。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及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乌鸦是怎么再次被骗的;如果没有被骗的话,原因要合理;若是乌鸦惩治了狐狸,方法一定要恰当。续编文本时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不是完全脱离文本的、漫无边际、甚至是违背课文价值观的瞎想瞎编。这样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纲,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活动,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篇6: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论文

关于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侧重人的主体的能动性,思想教育活动已经从以前的教学讲授模式转变为现代的交流沟通模式,但是在沟通的国过程中,面对面的沟通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配合的,所以微媒介就很好的被利用,通过媒介的在交流沟通,使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走上了新的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及受教育者也是主体的观念,要在教育实践中达到共识的。但是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师生间的沟通不强,沟通的渠道不畅,这样造成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失败的例子发生。在微媒体的引入下,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微媒体进行沟通,或者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一些微系统微主页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微媒介的运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因为微媒介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微媒介的传播性便于沟通。微媒介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性强,而且其具有流动性,便于操作,可以和庞大的互联网资源进行互动。在微媒介上,没有身份的限制,没有地位的差别,大家的沟通都是随意的。

第二,微媒介的沟通性的特点。微媒介的互动性的效果是传统的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借助微媒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就某一热点问题与他人沟通互动,分享观点、交流意见。这就使的人人都可以参与,扩大了人们的参与量。

第三,微媒介的选择性适宜沟通。微媒介沟通的方式是多样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注可以通过对话、语音、订阅等各种形式来关注,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可以多关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可以取消关注,所以,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老师和学生通过微媒介来沟通,是非常合适的和有效的。

篇7: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论文

统计学基础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开展项目教学要做好分工、分好任务、组织好过程、完成好评价,也要注意师生角色、资源利用和团队建设。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加“项目”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任务,通过教师指导和引领开展教学内容,最终以完成的情况来评价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其显著特色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统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现实的应用性。项目教学运用到统计学基础课程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使用的好的教学模式。

1 统计学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 岗位需求的现实需要

统计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向的是一线工作岗位,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很迫切的要求,要求学生上手快、能力强,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在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知识上反而不会过多强调,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最主要的内容,项目教学法解决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用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也符合社会岗位现实的需要。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同时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忽略了能力的锻炼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讲究项目实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工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较好地达到了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 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重要的区别。个人实际技能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走向社会表现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在统计学基础这门工具方法论的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能够娴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

篇8: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论文

2.1 小组的组建

项目教学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协同,不提倡个人的单打独斗,因此确定小组、分好小组是开展活动的重要环节。在统计学课程中,成立以4-6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较为适宜,尤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混合编组,并推选出负责任的小组组长。

2.2 项目目标任务的确定

统计学基础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应该创新思维,打破固有知识的结构,按照问题导向来安排组织任务,每个项目都要以真实的现实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项目的最终目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切忌越殂代疱。

2.3 资料分析和报告编写

实践调查必然产生大量的资料,科学合理的整理、去伪存真的取舍非常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资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个过程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最后就是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分析整理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为调查报告。

2.4 结果评定和考核

能力培养是项目教学的重点,在学业的考核和评定上就要格外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综合性评价。既要分析总结小组的整体情况,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表现,也要有小组体现的职业素质表现。个人学业考核的重点要综合考虑: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协作中的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等。

3 项目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正确认识个人自主探究和小组分工协作

在统计学课程中,各种知识材料、情境任务都是为了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服务,教师只是辅助者,参与而不能替代,更不能包办,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有利于在小组成员的交流碰撞中激起学习热情,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形成,个人的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分工协作是互相促进提高的。

3.2 充分营造学习情境和整合资源

项目教学应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或者创设锻炼学生、机会充分的学习环境,要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展示等现代化手段,整合使用各种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图书期刊、行业资讯等各种有关的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学习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够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角色分工

项目教学必须确立学生中心的原则,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是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千万不能够喧宾夺主。教师要在放和收之间掌握好分寸,既要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锻炼能力素质,也要避免散漫无组织,达不到锻炼提高的目的。

篇9:解读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日语教学论文

解读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日语教学论文

近年来,在中国,日语已经由小语种转变为仅次于英语的重要语种之一,高等学校的日语专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基础日语教学作为其他课程的先行环节,是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其教学效果更直接影响其他课程的开展。基础日语教学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并满足学校的要求,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基础日语课程现状

高等学校基础日语课程的现状主要集中表现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

(一)基础日语课程之教师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基础日语课程,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两个方面。

1. 教授内容

教学内容方面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师常常重视基础知识、语法项目、读写和书本知识却忽略发音基础、单词释义、听说译能力及课外常识。

(1)重视基础知识,忽略发音的准确性

教师把教授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是常见的基础日语课程模式。但大多数学生是在大学时期的基础日语课程中才开始接触日语,所以必须重视发音的准确性。就像中国人从小学习拼音一样,日语学习也得从发音和假名开始。

(2)强调语法,忽略单词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语法,认为语法是语言的核心。其实,单词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何让学生不只是死记硬背,更能活用单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内容。

(3)重视读写,忽略听说译能力

大部分高校设置基础日语课程为每周8学时或10学时,听力和会话课程分别为每周2学时或4学时,课时的差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这一点也为以后学生听不懂日语和不会说日语埋下了隐患。外语学习包含“听说读写译”5 项能力,但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基础日语课程都强调读写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听说能力的弱化。

(4)重视书本知识,忽略课外常识

担任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应该先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只讲书上的内容,而且只讲解内容本身。比如讲到「文化」(文化)这个单词,常常一带而过。事实上,关于文化一词的课外知识非常多,比如日本人的饮食文化、自然观和集团主义等,如果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不但可以调节单调乏味的课堂气氛,也能扩展学生的视野。

2. 教授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自我讲授,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及完全使用日语授课,不考虑学生接受情况成为教授方法上较为明显的弊端。

(1)重视自我讲授,忽略学生实践和思考

目前,多数高等学校都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为辅的教学模式。很多高校教师沿用了初高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一味自我讲授,并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收。近几年,更是出现学生埋头于手机,毫不理会课堂教学的情形。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知识的传授和课程的进度,但也会导致学生陷入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失去自学能力。

(2)用日语授课,导致学生接受困难

很多担任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师都从事日语教育多年,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也致使很多教师倾向于使用日语授课。但对于处在入门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无疑提高了其听课的难度。虽然有些教师在每句日语后会增加翻译,但学生往往还是一头雾水。

(二)基础日语课程之学生学习现状

目前,学生在基础日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高校具有一定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学习动机模糊、学习态度消极

据对历届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选择日语专业的动机这一问题的答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非自愿、被调剂;非自愿、就业前景良好;自愿、对日语或日本文化等相关内容感兴趣。相比而言,真正因为有兴趣而选择日语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约有2/3的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相对模糊且并不积极。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懈怠散漫就变得合情合理。多数学生是在大学时期首次接触日语,以兴趣和好奇为着眼点进行学习。久而久之,新鲜感尽失,自然会产生倦怠情绪。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终日面对同一门语言,即使语言中所体现出的文化魅力以及语言在影视节目中的独特视角有巨大吸引力,也会因为语言本身的枯燥和长期沉浸在语言中的乏味而热情殆尽。加之,进入高年级后学习的功利性变强,外界环境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变大,多数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明显消退,态度消极,较为被动。

2. 学习方法陈旧、学习效果不佳

近年来,由于企业对人才的明确要求,日语国际能力测试在各大高等院校引起了强烈重视,80%的高校将通过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作为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会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1)死记硬背

由于高校教师相对机械的教授方式,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就变得合情合理。尽管这种学习方法已经被多次质疑,但大部分学生仍然会通过念几十遍或写几十遍的方法来记忆单词和句型,不懂得建立体系,发现规律,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还无法进行活用,学习效果不佳。

(2)功利性学习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中也融入了一些自己的价值观。即:快速学习和精准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先分辨学到的知识是否属于考试范围,练习题目是否是考试题型,所学的内容是否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再决定是否学习和如何学习。也就是考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就学什么,只要和考试无关的,只要不是将来在职场中能够用到的,都可以忽略。如此,学生认为做到了所谓的'“快速”及“精准”。殊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学到的一点看似无关的知识,将来对自己也许会有很大帮助。

(3)哑巴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是大多数中国人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常见的方法。追求高分让无数学生忽略了语言实用这一环节。不读、不背、不说甚至不听,是常见的现象。因此,不能和他人交流,见到外国人就紧张到失态,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上述学习方法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由基础阶段埋下的隐患在高级阶段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无法顺利通过大型考试、不具备能力撰写毕业论文及不能顺利面试就业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基础日语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教学服务供给侧也需要进行适度改革。只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己任,才能收获更丰硕的教育成果。因此,准确定位学科目标,改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师的自身学力,才能保证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清晰定位课程目标,培养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种模式的弊端清晰可见。改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听说读写译同步发展,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突出学生地位、培养自学能力

务必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上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消化和主动涉猎课外知识的习惯。对于重点的单词句型,提前让学生查阅字典和课外辅导书籍;引导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多媒体文件进行演绎;分组讨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得出最终结论。

2. 听说读写译同步出击

语言学习不是将单词、语法和句型简单拼接的过程。基础日语课程作为高校日语教育中的根基,必须将“读”作为“说”的基础,用“听”刺激“说”的欲望,将“说”和“写”融为一体,方能使“译”水到渠成。听说读写译5 个方面必须环环紧扣,才能培养复合型人才。

3. 多元化教学迫在眉睫[1]

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现代外语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具有广博的语言文化知识,对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学能够有高跨度认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基础日语教学应重视对日本文化、文学、历史、社会和礼仪等内容的传授,尤其应重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的表达方式。

4. 跨文化交际需要提上日程

外语教学的深度目标是理解目的语文化。因此,一个外语学习者是否能表达较为地道的外语,并非取决于丰富的词汇量和健全的语法体系,而是取决于他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深入理解及外语思维的正确养成。所以,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能力,是作为非母语学习者的重中之重。

(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模式和手段教学

尽可能地使用肢体语言,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培养更出色的日语学习人才。

1. 使用肢体语言[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举手投足事关重大。作为日语教师,应秉承日本人时刻不忘微笑的理念,将微笑贯穿课堂始终。并培养学生即使在课外,也要对老师和同学谦和有礼的习惯。除此之外,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也十分重要。将学生划分为前后左右区域,并不时给予眼神交流,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倍受重视。配合课程内容,适当地使用动作来进行说明、比较或举例,也是不错的策略。

2. 使用多媒体设备

现代教学手段不应只停留在课本和板书,应积极地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视听体验的机会。重复20 次「富士山」(富士山)这个单词,也不如让学生看着白雪覆盖的富士山的美景印象深刻。进行「和服」(和服)这个词汇讲解时,若是能对和服进行分类,展示出日本人根据季节和年龄在选择和服上的差异,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 丰富教学形式

(1)任务教学法

进入课程之前,可以花5-10 分钟让学生把前一天课下查阅的小知识介绍给大家,或者进行日语演讲,既能锻炼口语能力,又能提高听力能力。更可以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文化文学常识,团体协作进行研究。

(2)研究学习法[3]

讲授单词时建议采用关联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近义词和反义词,如表示非常的词汇:「大洹埂「と」、「いぶん」、「非常に」等;对词汇进行分类,如关于水果的单词「桃」(桃)、「西瓜」(西瓜)、「オレンジ」(桔子)、「バナナ」(香蕉)、「りんご」(苹果)、「葡萄」(葡萄);关于身体部位的单词「手」(手)、「」(脸)、「n」(牙齿)、「耳」(耳朵)、「目」(眼睛)、「^」(头)、「眉」(眉毛);进行单词接龙游戏,也就是用前1 个单词的最后1 个假名开始1 个新单词,如:「赤い」(红色)「いえ」(家)「えがお」(笑脸)「おおい」(多),之后以此类推。

(3)交际学习法

基础日语课程进行到一年级的下半年,学生已基本上具备了简单的会话能力,可以尝试让其进行课文的角色扮演。二年级时,可以将角色扮演课外化、灵活化和即兴化,更可以找一些简单的动画和电影片段进行配音训练。这些手段既可以让学生检测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地道,也可以训练听力水平。课文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上,可以让学生探索每个句子的替代性说法,判断其是否正确;还可以以此为蓝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和扩充相关知识进行会话训练。

(4)情境学习法

讲解单词时也可以采用教授绕口令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有规律的发音掌握单词的记忆技巧,促进其词汇量的扩大[4]。如:「桃スモモ桃のうち」(桃和李子都属于桃科)一句,既掌握了“桃”、“李子”这两个单词,对「うち」一词的新用法有了认识,又了解了作为副助词的的使用策略。听写课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是否能将倒背如流或自我感觉掌握较好的内容写对,是对他们的深度考验。由教师先将课文翻译成中文,再听写学生要求其翻译成日语,之后和课文本身进行差异比对,无疑是查漏补缺的好方法。

(三)提高教师自身学力,满足学生需求

正因为学生大部分都是零起点,所以基础日语课程更不应该按照教师自己的理念来设定课程和教学环节,而应该多采纳学生的意见,多关注学生到底想学习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多为学生讲解新事物、新现象和新用法;另一方面也要将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学习日语的积极性。作为高校教师,学历只能代表过去,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才能不断为学生提供营养。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残酷,为了培养出独当一面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必须首先从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日语人才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要以教学内容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重点,不断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篇10: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部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从高等教育补充作用向发展推力的转型、从边缘地位向主流地位提升的转型、从模仿式教育体制向创新型教育模式转型过程。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着眼于技术层面,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诠释,在“互联网+”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专业“跨界、融合、转型、应用”等一系列发展需求对民办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应对自如,提升教学能力,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转型期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民办;教学能力

国内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既是教育领域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其研究的难点,我国教育学家们对此都有着极高的研究热情。王毓婵在《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探析》中指出地方高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通过营造教学为主的文化环境,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功能完备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立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余杰在《教师教学能力与培养对策与评价指标》中指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徐国庆在《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分析与提升路径构建》中认为建立能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激励制度,为教师业务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实施更为有效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从“快餐式“培训转向系统化深度培训,实施“做中学”的培训模式。孙姝蕾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与实践》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帮助教师获得知识,最优化推动教师群里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师个体教学能力提高。田夏彪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误区与对策》中提出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着手,营造出凸显教学地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校园文化,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长足发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面临这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对现在的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进一步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给予对互联网资源的合理培训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信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大环境背景下,大量的信息资源很丰富,这样就可以为我们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提供更多获取资源的各种途径,但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资源制作课件的时候,会带来很大的依赖性和依靠性,思维上的惰性。我们在使用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时候,不难发现,面对大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如果没有一个自己明确的目标,那么我们需要在海量的资源中筛选和甄别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就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精力,反而会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现和完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和筛选,选择合适教学多媒体的资源,从而可以达到合理和科学的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师在使用大量的互联网资源辅助和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分学科、课程、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同时,我们在使用互联网资源的时候,还要掌握出国我们最基本计算机的应用以外的其他多媒体设备,在选择多媒体的时候,一切要为教学内容及学生接受的效果服务,更能充分合理的展示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从而能达到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辅助的作用,在课堂能更好的发挥简单方便的作用。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资源要互相借鉴,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和培养教师信息处理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能力。

二、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高质量的课件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制作课件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举办的教师课件多媒体大赛的培训中提高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同时,学校也可以为教师建立多媒体制作课件的素材库,方便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及时快键的搜索自己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可以有选择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需要,课件中选题要突出重点,有条有理,设置巧妙,不能简单的照搬、复制,而且选材应该科学严谨,多媒体课件应该能体现教学策略,注重不同,多媒体的中图表结合,静动结合,其所到达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实践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实践,将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技能与理论相结合,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才能提高获取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02):70-73.

[2]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01):6-11.

[3]腾讯研究院.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EB/OL].[-04]

[4]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5]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72-75.

[6]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03):12-15.

篇11:计算机基础教学中MOOC运用分析论文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MOOC运用分析论文

摘要: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人类社会中的使用日益广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计算机教学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并且在现今的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MOOC的快速发展和成长对当前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巨大影响,为此笔者针对MOOC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MOOC;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计算机基础教学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MOOC在计算机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MOOC大规模和共享的特点,实现了集教育、娱乐以及社交网络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计算机教育的传统认识。据《纽约时报》报道,被称为MOOC元年,MOOC教学模式在国外取得巨大成功,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也积极开展MOOC的教学研究。本文通过MOOC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1MOOC特点

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缩写,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借助遍布全球的互联网络,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的`人都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同等享受各大名校的优质资源,从而开启MOOC学习模式的革命。与课堂教学或者网络教学相比,MOOC具有三大显著特征。

1.1具有开放共享的特性与课堂教学相比,MOOC的学习者不限定于学生,超越了年龄、学历以及地域等限制。而与网络教学相比,MOOC不收取任何费用,课件以及教授视频都是免费共享。

1.2具有可扩张及大规模性由于场地限制,课堂教学在人数上受到限定,而MOOC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大规模教学,通常其课程注册量高达万人以上。

1.3能够集教育、娱乐以及社交网络于一体MOOC课堂授课长度为8至12分钟,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现场互动。通过互联网注册过MOOC的用户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还可以参加小组论坛,从而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2MOOC优势

MOOC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有以下三个方面。

2.1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崇尚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与运用,认为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才是实现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实践教学被放在教学的从属地位,最终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通过引进MOOC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采用MOOC,教师可以将实践环境、体系、平台以及方法等用于实践经验的指导以及实施方法上,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较大益处。MOOC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免费、开放、交流以及共享的平台,有效实现了资源的高度共享。

2.2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各项技能

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提升学习者各项技能。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实验课的安排最为关键,它是进行计算机操作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设备的限制,实验课集中授课,学习者只能进行极少的练习和操作,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课教学质量,而引用MOOC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MOOC的各类实验平台操作的使用和步骤均以微视频的方式展现,同时还辅助详细的操作步骤和讲解,学习者可依据自身需要观看。通过MOOC这种学习模式,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接受教师的单独授课,还可以从一起学习的同伴那里获得指导以及指导他人,充分享受计算机学习的快乐。

2.3推动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行各业信息化水平。针对计算机教学而言,很多学校在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在这方面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些学校只设立了一到两个网站,而且还经常缺乏管理,难以维持正常运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老套,优秀学生的作品难以得到保存,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MOOC学习的平台的设立,有利于实验信息化建设。借助MOOC学习的平台,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参与人员、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过程等均能够实现一体化管理。尤其在学习过程中,一些优秀的案例得到保留,而失败的案例则可以作为教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为案例资源的建设者,极大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

3结语

总而言之,MOOC平台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其发展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优质服务平台和学习环境。将MOOC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首先能够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免费、开放、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其次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各项技能,让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接受教师的单独授课,体会学习的快乐;再者能够推动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极大提升了学生计算机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MOOC平台的优势,并结合传统教学理念和形式,不断提升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我国新课改取得重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周丽涛,刘越,彭立宏,等.探索MOOC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S1):118-121.

[2]戴振华.MOOC与大数据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与电信,2014(6):41-43.

[3]贾寿迪.国外MOOC视频在专业英语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4]张忠磊,李秀芳,张志旺.MOOC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5):87-89.

篇12: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的论文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加“项目”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任务,通过教师指导和引领开展教学内容,最终以完成的情况来评价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其显著特色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统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现实的应用性。项目教学运用到统计学基础课程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使用的好的教学模式。

1统计学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岗位需求的现实需要

统计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向的是一线工作岗位,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很迫切的要求,要求学生上手快、能力强,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在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知识上反而不会过多强调,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最主要的内容,项目教学法解决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用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也符合社会岗位现实的需要。

1.2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同时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忽略了能力的锻炼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讲究项目实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工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较好地达到了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重要的区别。个人实际技能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走向社会表现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在统计学基础这门工具方法论的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能够娴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

大学二外法语教学探索的论文

改进日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体系中PBL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浅谈高校二外日语教学

商务礼仪论文

浅谈商务礼仪论文

商务的礼仪论文内容

探视阐释学角度下翻译中“解读”的教学论文

基于服务外包专门用途的高职日语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技校政治课教学之管见

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浅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2-08-18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究论文2024-05-11

日语文化论文发表2022-08-03

日语自然教学法小论文2022-05-07

小学作文的教学管见2023-01-08

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论文2023-03-06

0~3岁早期教育机构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022-11-24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2023-07-08

学科竞赛教学法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2023-12-24

日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