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论文

时间:2023-04-28 07:48:04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论文(推荐12篇)由网友“小西瓜呀小西瓜”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论文,方便大家学习。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论文

篇1:教学生学会“试探” 论文

教学生学会“试探” 论文

心理学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和检验假设方案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生的解题过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很相似,又稍有不同:条件、问题是现成的。较多的题可以凭着学过的知识与技能,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步骤直接解答出来,由于一举成功,“提出假设方案”与“检验假设方案”两个阶段几乎揉合一块。但也有部分数量关系或空间关系比较复杂、隐蔽的问题,没有现成的解答方案,解这类题,经历“提出假设方案”和“检验假设方案”两个阶段比较明显。这里,预先提出的仅仅是“假设”的方案,不一 定是切实可行的,需要在解题的思考过程中不断地与条件、问题相对照,不断地修正或推翻原假设,提出新的假设,直至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解这类题往往需要经历“试探碰壁→返回又试→又碰壁→再试……→试探成功”的过程。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解题中还没有学会“试探”。容易的题就凭“经验”一解了之,当解题遇到困难时,或者因为缺乏试探的心理准备,把问题搁置一旁;或者因为缺乏试探的策略,面对问题而百思不解;或者因为缺乏不懈的试探精神,使解题半途而废。

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做出试探示范,教给具体的试探策略,鼓励学生自行试探。在某些例题的教学中,在某些稍难题的练前指导、练后评讲时,教师可以故意模拟各种发生率高的错误思路、行不通的方法,沿着这种思路、方法试探下去,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要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地回过头来,再从整体上审视条件与问题,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挖掘它们之间的潜在关系,调整思路或方法,重新试探。在试探的示范中,特别要针对具体问题,教学生如何发现“此路不通”,如何再进行条件、问题的分析综合,发现它们之间新的联系。

例如除法试商,本来就有个“试”字,试探过程十分明显。在教学试商时,要突出“初商→试不准→调商→定商”的试探过程。新教材就很注重“试”的过程,例题与习题中均出现试不准的情况,启发学生根据初商与除数的`积的情况,逐渐调准。我们应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浅显事例(如137个糖果平均分给16个同学,137÷16),作出试商示范。首先突出两种情况可以判断试的商不准:(1)余数大于除数,说明商大校(如果商6,每人分6个糖果,才分掉96个,还剩41个,每人还可以再分2个,说明商6太校)(2)商与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太大。(如果商9,每人分9个糖果,要分掉144个,而实际只有137个,缺少7个,每人不够分9个,商9太大。)其次,让学生悟出调商的原则:商大了要调小,商小了要调大,调大调小的幅度,要看初商与除数的积同被除数比相差多少(剩下的糖果越多或缺少的糖果越多,调的幅度就越大)。

思考稍难的应用题,经常需要运用分析(从问题推向条件)、综合(从条件推向问题)相结合的策略。要经历“初定‘中间问题’→这个中间问题从条件无法推出或者对求问题无用→更换中间问题→找准中间问题,确定解题分几步,每步求什么”的试探过程。像应用题“一个化肥厂原计划5天完成一项任务,由于每天多生产化肥3.6吨,结果3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

教师应做出解题的试探示范:先用分析法,要求“原计划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往往习惯于寻找“原计划生产的总吨数”与“原计划生产的天数”这两个“需求”的中间问题;再从条件推向问题,“原计划生产的总吨数”显然是无法预先求出的。于是,条件与问题无法“接轨”。“需求”与“可求”的矛盾,说明刚才的试探是失败的。此时,应该再回到题目的整体,发现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新的联系:(1)同一项任务,原计划用5天完成,而实际只用3天,少用了(5-3)天;(2)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3.6吨,实际生产的3天里,一共多生产(3.6X3)吨;(3)思索(1)、(2)的因果关系,为什么实际能比原计划少用2天?正因为实际3天里,除了完成原计划里3天的产量外,还多生产了(3.6x3)吨,所以这(3.6x3)吨顶替了原计划里2

[1] [2]

篇2:教学生学会“试探”

教学生学会“试探”

数学教育效率的提升建议

1.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们准备得很充分,采用图片、测量工具等各种辅助教学器材,但是一节课下来,教学效率却是很低的,学生学到的东西也很少。其主要原因是老师只是按照备课簿上的信息死板地讲解,而没有根据学生课堂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老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却没有重视学生“怎么学”的环节,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其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1.2缺少合作式及探索式学习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活动都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调动起来,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1.3课堂提问单一,缺乏系统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会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例如,老师会不厌其烦地问“对吗?”、“你们同意吗?”,还有的比如“为什么要选择A而不选B?”等问题。这些问题过于单一、思考价值比较低,会严重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效率也很低,学生总是重复着低层次的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会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1.4时间安排不合理良好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复习、新授、练习、验收等几个过程,他们的时间比例为1:3:3:1.有些老师为了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了一大堆情境,导致正常的教学活动时间不足。还有些老师怕学生听不懂,反复地重复同一个问题,浪费过多的时间,也是低效率的一种表现。

2.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效率的策略

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2.1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只有时刻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才能增加老师的责任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长久以来,传统教学方式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被忽视。()在课堂教学中更强调老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该由学生完成的学习活动被老师取代了,导致教学行为严重扭曲,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才能受到束缚。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求既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要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老师作为教学主体,其主要作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锻炼他们的观察、操作、表述能力。

2.2强化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从实际出发,将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将数学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实际的场景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其数学应用的意识。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不仅能增加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增强对数学的情感。如此循环,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2.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数学新课标以及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实现教学的真正价值,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个体性的指导,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数学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要使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有实际意义,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数学应用经验。

2.4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数学作为一门严密性学科,其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理性地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将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例如,在教授小学六年级知识“圆的面积”这一课时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去观察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的,它们的面积应该怎么算,引导学生学会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篇3: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论文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论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例评析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近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1] [2] [3]

篇4:探析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策略的教学论文

探析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策略的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会学习学习策略 教学

[论文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实质是发展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即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在内容上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认知策略教学、元认知策略教学与情意调控策略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以下五个环节,才能保证策略教学效果:策略的选择、策略的完整教学、策略使用、策略反思与教师评价;可以通过课程式或学科渗透式来实现实际教学。学习策略的有效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对学生、教师以及学习材料都有一定的要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罗(H.F.Harlow,1949)在一系列以动物为对象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动物先前学习所获得的经验一旦形成一种定势,将会使以后的有关学习得到稳步的改进;后来有心理学家又对儿童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由此心理学家提出了“学会学习”的概念。[1]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学会学习”才有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展开了实际意义的研究,而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学习策略理论的建构。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会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发展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即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2]教师对学习策略的教学在实践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策略教学的类型

根据麦基奇的观点,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在内容上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认知策略教学:指教师对知识信息加工的策略教学,包括选择重点方法、联结与建构、分析与综合、记忆复述法等。第二,元认知策略教学:指教师不仅直接、明确地解释所教授的策略是什么,而且还要提供为什么以及何时、何处应用这些策略的详细信息。第三,情意调控策略教学:指教师对学习者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反馈与控制的指导教学。

学习策略的教学在程度上也存在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松散调控。指教师假定学生在学习中将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活动的前提下,采用比较少的调控策略。第二,分享调控。指学习策略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当的调控策略。第三,强调控。指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比较多的调控策略。[3]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环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完整次序应遵循以下五个环节,才能保证策略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策略的选择。指诊断学生的需要,选择策略教学的版块,确定教学的时间等。

第二环节,策略的完整教学。完整教学包括三要素:

(1)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策略的内部动机。

(2)策略剖析,即通过样题提供策略运用的具体详细步骤,展示内隐的思维过程和策略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3)学生的自我复述和自我解释。复述是外部指向内部转化的必要环节,策略教学后,应立即要求学生复述策略的使用步骤,既可以促使学生理清思路,又可以暴露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便于老师及时矫正。自我解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向自己解释学习内容的知识获得过程,是一种较自我复述要求更高的加工。

第三环节,策略使用。指以精选的习题,巩固策略的掌握。

第四环节,策略反思。包括:

(1)对策略有效性的评价;

(2)策略的最关键之处或整个思路的回顾;

(3)策略使用的条件与范围;

(4)此策略还可用于的类似地方。通过反思,可以进一步掌握策略的运用及产生迁移。

第五环节,教师评价。包括矫正策略的错误使用和评价策略的使用效果。[4]

三、学习策略教学的实施

学习策略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技能、方法,如何将它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已是学习策略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的教学有两种形式:第一种,课程式教学。将学习策略的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学习策略本身就是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开设专门的课程教授学习的规则、方法与技能。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某些学习策略,但是脱离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得不到显现,同时,目前仍然没有能够实际使用的策略教学的教材;第二种,学科渗透式。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教学,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讲解学习规则、方法与技巧。这种方法能够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策略密切联系起来,学生能真切、及时地体会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提高了学习的动机。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是对教师自身素质有较高要求,教师除了对具体学习内容了解透彻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策略性知识,要有一定策略教学经验,同时,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策略知识,也不利于策略的迁移。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学习策略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师素质以及学习环境等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学习策略教学的要求

理论上,学习策略的教学是可行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很难做出成效,由此可见,学习策略的有效教学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对学生、教师以及学习材料都有一定的要求。

实践证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策略教学的接受对象,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策略的有效教学。很多实验结果表明,学习策略的掌握和使用存在显著的年龄局限性,如5岁以下的儿童不能使用复述策略;6、7岁儿童能在明确指导下使用复述策略,只有到11、12岁时才能自觉地使用学习策略。这可能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认知与元认知的发展没有达到掌握该策略的水平,这种“不成熟”状态制约着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与使用;另一种原因就是虽然认知与元认知水平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这种策略,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此外,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也影响着策略的有效教学,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与策略教学有效性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因此,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策略的有效性,提高使用策略的自觉性。

教师是策略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掌握学习策略的水平、策略教学的经验以及教学方法都对策略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学习策略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发展至今已经是硕果累累,无论是通用学习策略还是学科学习策略,研究者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学生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学习策略,比如大部分学生仍然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记忆英语单词、课文。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不了解学习策略研究、实践丰富的成果,没有相关的策略教学经验;即使知道了也不相信新的学习策略会提高效率,情愿教授学生传统的学习策略,拒绝尝试改变。因此,只有教师自身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有了策略教学的实践经验后,才能够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习”。

学习材料、学生学习水平等因素与学习策略的匹配也是策略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每种学习策略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超出该策略的有效范围使用策略,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可能出现反作用。例如,“关键词法”是一种记忆英语生词的精加工策略,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适用于配对项目的学习中,并且对成绩较差学生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如果成绩较好学生也采用这种策略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5]因此,在策略的学习和教学中必须了解该策略的适用范围,做到学习材料、学生水平与学习策略的最佳匹配。

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会学习”的人才,现代教育的目的也已经成为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学习策略作为学生学习的技能、方法,是学生“会学习”的体现,也应该成为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丁加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

[2]刘儒德.论学习策略的实质[J].心理科学,,21(2):179-181.

[3]胡瑜,刘开练.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及其教师调控[J].心理科学,2004,27(4):967-969.

[4]刘电芝,张荣华.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运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1(4):26-29.

[5]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学出版社,2005.8.

篇5:学会复习学习方法

学会复习学习方法是什么

准备好四个书签,每天四个书签都要往前移动,进行学习或复习。

第一个书签是“开路先锋”,它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地阅读,深入地思考,广泛地联想,并随时查阅有关的资料。

认真学习完毕后,要将当页的所有学习内容,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能遗漏),将之写在书上每页最上面的空白处,然后根据这些问题,一一提问自己一遍(不要看书),能回答上来的,就算通过;回答不上来的,再回头认真阅读一遍,直至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准确、流畅地说出来。

第二个书签的任务,是要复习前一天所学的东西(也就是第一个书签所“扫描”过的内容)。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著名的遗忘曲线,人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因此如果能及时复习,也就是在自己对所学的材料还没有遗忘的情况下,用不多的时间把所学的东西及时巩固住。

然而有许多学习者,对于所学的东西,没有能及时安排复习的时间,结果等到他们想复习的时候,学习的内容已经完全遗忘了。所以他们又得花原来同样甚至是几倍的时间重新学习(原本只需花很少的时间),这就很费时间而不经济了。

此外,从第二个书签开始复习时,一定要先看第一遍学习时所罗列出的问题,而不要直接看原文。对于所列的问题,必须进行尝试回忆,能完整、准确、顺畅回答出来的算通过,若不能再去仔细看书,并在相应的问题上标明记号。

尝试回忆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过程。它要求大脑更积极地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的过程,使人可以集中精力掌握不能回忆的部分或改正回忆中的错误,因此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率的重要方法。

回答问题时应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因为用自己的话来再现,会改善对材料的理解。理解不好的材料通常还停留在“别人的”语言形式上,而理解得好的材料,才容易翻译成“自己的语言”。

第三个书签离第二个书签的距离,要比第二个书签与第一个书签的距离远些。第三个书签所复习的内容,应是一个星期前自己所学的内容。除了完成与第二个书签完全相同的程序以外,在第三个书签的复习工作时,还应注意把第一阶段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一般说来,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前提是分析和综合、加深理解。编写提纲是一种词的逻辑记忆方式,因为它把“别人”的语言形式,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数学中三角函数部分的内容可整理为一二三四(一个推广二类问题三组公式四个图象及性质)。

第四个书签与第三个书签相隔的更远,它是复习和检查一个月前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说,经过前三轮的学习与复习,绝大多数内容都应已熟练无误地掌握。如果此时还有不熟和错误的地方,要加倍警惕,认真补漏,并做上记号,以备阶段复习和最后总复习时提醒自己格外注意。

高效复习的两条原则

第一、劳逸结合,科学用脑

它要求我们一张一驰地安排生活,换言之,我们要把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完成,也保证了大脑得到休息和身体机能得到较好的维持。

第二、交叉安排,高效学习

这要求我们不要长时间复习同一门课程,也不要长时间采取同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因为长时间从事某种单一活动会使大脑某些活动区域的细胞活动过度,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交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使得部分疲劳大脑区域得到休息,休息的大脑区域则进行工作,这样既没有妨碍大脑的休息,也保证了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

具体说,交叉安排表现在:a不同学科复习时间的交叉安排,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按照文理交叉的形式安排,不要长时间进行一门课程的复习;b不同学习形式之间交叉安排,比如记忆、解题、阅读和知识整理等活动交替安排,不要长时间采取同一种学习形式。

7-1>7 还是7+1<7

7+1会小于7。因为人休息不好,就工作不好。有的同学以为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哪怕当时自己并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他们会认为坐在座位上就算学习,就对得起父母,自己也就问心无愧。其实这个时候思想跑马,根本没有学进去,也没有得到休息,造成了7+1<7的困境。

7-1会大于7。如果你善于安排休息时间,会有利于大脑和身体机能得到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另外,许多同学休息以后发现其他同学还在那里坚持刻苦学习,对于自己的休息会感到有些内疚,产生学习上的紧迫感,可以造成激发学习动力的客观效果。他们在学习时会更专心,学习效率会更高。因此,7-1反而可以大于7。

篇6: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例评析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近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1] [2] 下一页

篇7: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例评析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近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

[1] [2] [3] [4]

篇8:教学生学会尊重教育随笔

那天,班上的一个小男孩哭的满脸通红,跑到我这告状:某某同学掀他四个巴掌!当时一听,表示震惊!掀他的那个孩子在我面前表现一直很好,虽长的人高马大,却很是可爱,还品学兼优。更为震惊的是眼前的这个哭的撕心裂肺的孩子,也是个不错的人才。这两个人,怎么会发生磨擦!

古人有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按捺心中的怒火,找来当事人。平日里温柔的小男生此刻异常淡定!面对我的和颜悦色不言不语。我想该是气到了极致吧?!

被打的男生显得躁动不安,连哭带嚎:我就说他考英语的时候,抄书了啊!他就打我!!!我目问,他没有否定,也不说话,我再追问的时候,他再勉强说:是!但我没有作弊!那个被打的男生最终承认:他也没亲眼所见,听别人说的。

那么问题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了。首先我对这个被打的男生进行了几语句语重心长的点拔:对于一个一度品学兼优的人来说,你说他抄袭,这对人家的自尊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况且你还是道听途说,他打你是给你一个教训,人不可以口无遮拦。有时候语言的伤害力不比武力差。他打你,你疼的是脸,而他伤的是心!这一点你懂吗?

好像我是默许了那个甩人耳光的同学,身边一群看热闹的小孩子,个个七嘴八舌都说某某该打,他就是不会说话,他说话就是让人生气,想抽他。

然后,我对这个仍然不言不语的孩子说:你的怒火老师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得学会尊重别人,想想你的老师,你的家长,有没有哪个人因为生气给过你耳光?打的是脸,伤的其实也是心啊!

在这场是非中,他们俩个都有错,错在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没有顾及到对方的感受,因而言行举止失去了分寸。激怒的别人的方法有好多种,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不尊重。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们俩个互相道了歉,算是结束这场**了!

第二天,他们俩个又在一起开心的玩耍了!

反思:

教书已有不少年头,习惯了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只要不是罪大恶及,无法无天,都是小事,都值得宽容,都值得理解。我是一个不太厉害的班主任,很少与孩子生气,也可以说这些年的生活,我已经学会不再生气了。

英语老师说小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道理!有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泪水与汗水呢?成长不都是在一次次泪水的洗礼下才变的越发茁壮的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没有人会能感同身受!那个口无遮拦的孩子也许会被几个巴掌觉醒,会懂得说是一种能力,而不说才是一种智慧,不道听途说该是一种原则!那个打人的孩子,看着平日里灿烂阳光的孩子哭的死去活来,最终也会明白:巴掌的伤害不亚于一颗子弹。

懂得尊重,应该是青春期里孩子教育的第一课!

走向青春期里的孩子,容易燥动。德国的专家说:你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教育静下来,你就成功了!面对一群燥动的孩子,我们为师者该做的,我想不应该是煽风点火,不应该是火上浇油,若能似春风,温柔吹过耳畔,化作几滴春雨,浸入孩子心田,注入几滴成长的养液,也许我们就真的能看到满园花开的温馨,我想:这也应该属于尊重的范畴吧?

篇9:教学生学会尊重教育随笔

先看则实例:埃玛一见妈妈进来,就迅即用肘部压住了桌上的本子,并低下了头。妈妈马上就询问起埃玛来了:“埃玛,你把什么东西掩藏起来啦?”埃玛气呼呼地绷着脸,不愿意把写日记的事情告诉妈妈;妈妈露出了愠怒不悦的神色,并斩钉截铁地表示,要埃玛把写在纸上的东西交出来。接踵而来的是一场强迫和抗拒的“斗争”。最后当然以母亲的胜利告终。母亲得意洋洋地看了女儿的日记。更为糟糕的是,母亲在看完日记以后竟然笑个不止。埃玛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这是一个极为常见的例子。由此可以引出许许多多的家长对孩子极不尊重的具体事例。这样的事情正在不断继续地发生着。对家长来说,总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有权利干预孩子的一举一动,但是换个角度是否可以说是对子女的过分担心和不信任呢?

另外一种对孩子的私事进行干涉的表现,反映在家长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打断孩子们正在做的事情。在不少家长的目光中,孩子们只会顽皮和打闹。原因当然很简单: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作为大人就会把打断孩子们的活动看做是极为平常和理所当然之事。在家长们看来,孩子们不应该贪玩,而应该循规蹈矩地听大人们讲话,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反之,大人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不要打扰爸爸!”但是,面对孩子时,甚至不预先提醒一声就发出“警告”:“到睡觉时间啦!把东西摆好,把一切收拾整齐!”孩子对此往往显出不情愿的神态,甚至提出异议,而家长对此竟然觉得不可思议。孩子正在全神贯注于某事或被某物深深地吸引着,是家长事先不予提醒,来了个“突然袭击”,要他马上同某事或某物“分手”,要他立即“放弃”和离开,这不是又在对孩子的私事横加干涉了吗?

每个人都有着由他自己使用一小部分时间的权利,来满足本人精神上的需求或别的方面的需要;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小块“领地”能够自由自在地和不受拘束地处理私事或不愿公开的琐事。对孩子们来说,这一块“领地”就像是树上的一个鸟窝,或者被层层树叶覆盖住的一个洞穴,哪怕是桌子下面一个大人们不易觉察或触及的“安全地点”也行。而我们家长往往只是从自己的方面着想而不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考虑。

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他心灵深处的奥秘,也就是不触犯他的内心世界。如果他不情愿向你透露他自己的想法,不要操之过急,应该耐心地等待;如果孩子对父母隐瞒事情,而作为家长则流露出愤恨不满的神情或摆出一副“非达目的决不甘休”的姿态,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孩子出现上述的情况恰恰是一种迹象,说明他正处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变得独立和有主见。孩子也许完全有正当的理由对您隐瞒情况,即使他没有任何理由可言,他的内心的想法也应该得到尊重。如果你对孩子很不情愿告诉你的事情不再持强行追究的态度,你就会及时获得孩子对你的一切信任。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在适应整个社会生活。你对他提出的问题也许就更具体了:“你准备上哪儿去呀?你打算同谁一起走呢?”……对此,你当然会这样认为:为了关心和保护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应有的权利,家长应该洞悉一切。你这样讲是完全对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此之前已经对你失去了信任,你所听到的回答很可能是:“我要到外面去。”“你谁都不认识。”

现今的家长对孩子的干预更趋频繁。家长们往往在考虑或追查:“孩子口袋里的零用钱是如何化掉了的呢?”既然你把钱给了孩子,那就是孩子私有的“财富”了,他当然有使用的自由。也许,你不会同意这种价值观念,那么,你可以给予孩子以指导,让孩子自己去判断,他在使用价值上是否存在错误之处,他会在错误和挫折中会受到教育。这比起您强行要他如何去支配零用钱的做法有效得多。

对孩子尊重的本身也要求我们,教育孩子对自己和对他人作出正确的评价。如果你能鼓励子女从孩提时代起每天使用一小段时间,在家中的某个地点处理他自己的事情,那么,他就会非常珍惜地使用自己的时间,也会对你表示极大的尊敬。

篇10:教学生学会尊重教育随笔

你要想他人尊重你,你就必须先尊重他人。一个不懂得尊重他的人,是绝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会冲着你大喊大叫。因此,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只有做到尊重他人,自己才会受到他人的好评和尊重。

同学们,我们在与人交往沟通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否则,受损失的只是你自己。当演讲的同学辛辛苦苦准备演讲,同学们都置之不理的时候,他们心里该是多么的难受和失望。自己的劳动既然得不到尊重,又何必再如此认真呢?最后,受损失的只是我们大家。下面我再给你们说个故事。

这是发生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真实故事。

一天,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人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在一张长椅上坐下来。她不婷地在跟男孩说着什么,似乎很生气的样子。不远处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修剪灌木。

忽然,中年女人从随身提包里拉出一团白花花的纸巾一甩手将它抛到老人刚修剪过的灌木上面。老人诧异地转过头朝中年女人看了一眼,中年女人满不在乎地看着他。老人什么话也没有说,走过去命起那团纸巾把它扔进了一旁装垃圾的筐子里。

过了一会儿,中年女人又拉出一团纸巾扔了过来。老人再次走过去把那团纸巾拾起来扔到筐子里,然后回到原处继续工作。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纸巾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就这样,老人一连捡了那中年女人扔过来的六七团纸,但他始终没有因此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你看见了吧!”中年女人指了指修剪灌木的老人对男孩大声说道:“我希望你明白,你如果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跟他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卑微低贱的工作!”

老人听见后放下剪刀走过去,和颜悦色地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里是集团的私家花园,接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那当然,我是‘巨象集团’所属的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中年女人高傲地说道,同时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显了晃。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默了一会儿说。

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开导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一定要努力啊!”

老人打完电话后把手机还给了妇人。很快一名男子匆匆走过来,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对来人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那人连声应道。

老人吩咐完后径直朝小男孩走去,他伸手抚摸了一下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你明白,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说完,老人撇下三人缓缓而去。中年女人被眼前骤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她认识那个男子,他是“巨象集团”主管任免各级员工的一个高级职员。“你……你怎么会对这个老园工那么尊敬呢?”她大惑不解地问。

“你说什么?老园工?他是集团总裁詹姆斯先生!”中年女人一下子瘫坐在长椅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最终才不会使自己受到损失。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一个集体往往靠一种相互支撑维系着成员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尊重是一把火炬,在心灵与心灵之间传递着信任与爱;尊重是一把金钥匙,能打开所有上锁的灵魂。

篇11:如何教宝宝学会

如何教宝宝学会分享

1、多给宝宝演示分享

A、家人和宝宝一起时

宝宝年幼,平时接触最多的也就是家人。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开始慢慢训练宝宝的分享意识了。比如宝宝正在吃水果,父母在宝宝吃了几口水果后就可以问宝宝了:“宝宝,好吃吗?让妈妈吃一口好不好?”或者在宝宝玩玩具时,父母也问宝宝借一下玩具。时间久了,宝宝就会开始慢慢有分享的意识,一旦宝宝分享了,父母就要学会表扬宝宝,比如:“宝宝给妈妈吃的苹果真甜”、“和宝宝一起玩玩具真开心”。这样会让宝宝更加明白分享的乐趣。

B、其他小朋友和宝宝一起时

当宝宝和周围其他一些比较熟的宝宝在一起玩时,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带些玩具过来,这样就可以让宝宝们互相交换玩具来玩耍了。一开始父母可以建议宝宝互相交换,交换时间不要过长即可。这样宝宝们就会知道原来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后,自己还可以玩别人的玩具。

2、父母要尊重宝宝的私有物权意识

宝宝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也不愿意让别人碰自己的玩具甚至宝宝还动手去抢别人手里的玩具时,父母千万不要训斥和批评孩子也不要强迫让孩子和其他人分享玩具。否则宝宝就会有一种失落感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完全就没有任何权利来支配自己的玩具,之后还会偷偷的把自己的玩具藏起了。其实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宝宝的私有物权意识。

3、给宝宝营造分享的和谐安全氛围

当宝宝对自己的物品感觉缺乏安全感时,就会出现强烈的占有欲情况,之后想让宝宝分享就非常难了。妈妈开始和宝宝沟通分享时,就要给宝宝营造分享的安全氛围。妈妈可以先把自己的发髻给宝宝玩,一旦发现宝宝心情很高兴也很放松了,就开始问宝宝借玩具。宝宝如果不愿意借的话,妈妈就可以慢慢告诉宝宝玩具只是暂时的给妈妈,很快就会回到宝宝自己手上的,就比如宝宝玩了妈妈的发髻后,发髻又回到了妈妈手上。反复尝试后,宝宝就会慢慢配合妈妈并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妈妈了。

篇12:学会倾听 尊重学生论文

学会倾听 尊重学生论文

学会倾听 尊重学生论文

覃柳霞

【摘 要】倾听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班主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倾听,是师生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善于倾听,是拓宽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善于倾听,也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体现。对学生的倾听,有助于我们准确判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适度,指出不足加以改正。学会倾听他人很难,学会倾听自己更难,因此,我们要善于倾听,倾听来自他人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做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

【关键词】倾听 艺术 尊重 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倾听。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学会倾听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一个教师如果只知道说教,而缺乏倾听的意识,那么他所进行的教育必定是残缺、低效的教育,无论谈多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将是多余的。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朋友式的、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

法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赏识的作用才能凸显,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教师如果能认真投入地倾听学生的讲话,这不仅代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而且还能赢得信任,引发学生讲出他的心里话,使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赢得教育的契机!学会了倾听,就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就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老师,我们才能从中找出学生思想的问题症结所在,才能正确处理好每件事情。

善于倾听,是师生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善于倾听,是拓宽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善于倾听,也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体现。对学生的倾听,有助于我们准确判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适度,指出不足加以改正。而对自己的倾听,则会发现真实的自我,明确前进的方向。教师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才能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加以剖析。倾听是一门艺术,学会倾听他人很难,学会倾听自己更难,因此,我们要善于倾听,倾听来自他人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做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倾听学生,就是要留给学生足够表达的时间,要带着长辈般的关怀与朋友般的亲切去聆听学生的倾诉。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用满腔的挚爱滋润学生稚嫩的心田,要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多和他们沟通,能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倾听不仅可以以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且会在更加融洽的师生交流中,得到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实施新课程,教师应该学会倾听,走进学生的心灵。

倾听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不仅讲者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听者也要有适当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姿态、眼神及面部表情等体态语来对学生的表达进行反馈,也可通过简单重复、适当升华等语言评价来反馈。教师在倾听中应认真揣摸和分析其表达实质,推断出学生的未尽之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意图,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老师善意的、会心的理解而倍觉高兴。老师在听学生讲话时,应尽量为“理解”而倾听,而不是为“评价”而倾听,既让学生得到适当的关注,又让其可以畅所欲言。要耐心听,不随便打断孩子,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创幸福。

班主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就像魏书生所说“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学生要听老师讲课,老师也经常要面对学生的诉说。教师能否有效倾听,不仅对师生间的沟通,甚至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不同的学生,心理状况不尽相同,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疏导也应探寻多种途径。当然,班主任要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师生之间存在某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我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记录他们的心情,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动态。但我对他们写的内容在班上绝对不提,对于他们心中存在的痛苦与迷茫,以评语的行式与他们沟通,对于书面不能表达的,我私下找他们谈,努力让他们信任我,说出心情,对于班上存在的问题较普遍的,让学生开主题班会形式让大家讨论,形成共识。平时,班主任也要善于观察学生日常的言行、喜好、表情。有时在路上碰到,不经意的一次微笑或是平常关心学习的一句简单问候,都是一次成功的情感交流。班主任只要善于寻找途径和时机,尊重学生差异,鼓励个性发展,使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集体的温馨、老师的真诚,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对集体充满着向往,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班集体才是充满活力的班集体,才是班主任“无忧”的班集体。

倾听,心理学上就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情感通过对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等表达出来,教师则可以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皱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

“我是理解你的,你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

尊重和了解每一个孩子,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任何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更有表达的自由,即使是学生也不例外,善于倾听是尊重学生的首要条件,善于倾听更能体现出现代教育的人性化,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学生的心声吧!让我们在起倾听中对每个学生实施优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作者通联:532503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明江中学)

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管理办法

小班教师教学论文

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教师教学英文论文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任务书

化学教育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荣誉证书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论文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论文(推荐12篇)】相关文章:

初中教师教学论文2024-01-28

论文中期检查报告范文2023-12-23

生本思想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论文2023-11-20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2022-09-05

议论文的结构教学教案参考2022-05-06

议论文结构教学实录2022-11-25

初中语文莫忽视的识字教学论文2023-09-17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论文2023-04-08

教师数学教学论文2022-09-10

高中语文语言教学研究论文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