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论文

时间:2023-05-02 07:34:04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论文(精选6篇)由网友“大江湖骗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论文

篇1: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论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论文

小学生在平时写作中,为了应付东拼西凑,乱抄一气,往往题不达意,或者想说“心里话”却又苦于词语贫乏,有口难言,有的作文像是“流水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分不清主次,夯不到点子上去。这是小学生阶段作文的通病。

为什么小学生作文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关。

(1)儿童思维往往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重要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直观的片面的,还不能通过合理的组合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往往只能罗列他们所看到的许多具体的生动的材料,也是零散而凌乱,内容简单而贫乏,反映在作文中往往是记“流水帐”,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

(2)小学生的毅力不很强。行为动机和目的不稳定,往往老师给他们讲作文时,他们听得带劲,似乎写这样作文是举手之劳。可是,这种激情不久就荡然无存,眼高手低。当老师讨要作文时,急之中,他们或翻作文书,或东拉西扯,以应付过关,其内容让人啼笑皆非。

(3)教师对小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教师在布置作文时,时间仓促,往往没有留给学生过多考虑的时间,要求小学生当堂作出作文,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再者,教师给学生作文的命题不符合这一时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把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作文强迫三、四年级学生业写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4)教师对小学生作文批改过于简单、粗暴。小学生作文无非是反映他们生活中的锁碎小事,篇幅很短,内容也干巴巴的,教师一读起这类作文常常直皱眉头,草草作了眉批,敷衍了事。这无形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作文兴趣。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不是先天的,需要培养,教师要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每周都设 “读报课”“表演课”“写作课”且时间安排比较固定,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有个期盼心理。“读书课”应内容丰富,有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人物传记名人轶事,或者反映各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好奇心,更主要学生通过“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表演课”要学生学习生动而又形象地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形体动作和人物的对话来培养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童话故事和生活中的小事都是他们表演内容。处于小学阶段孩子,表现欲特别强,善于模仿,喜欢扮成各种角色。譬如他们表演《小山羊和狼》,就知道以不同的语言声调把狼的凶恶狡诈和小羊的弱小善良鲜明地刻画出来,能通过一系列极富戏剧性的动作把故事表现得惟妙惟肖,合情合理。“写作课”就是要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让他们把所听到和看到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然后整理成文字,虽几句话,但应力求简明扼要。一般只要求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学生能较为准确地写出事情发展的经过,把握事物的特征,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有目的、有组织地注重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指导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语言是抽象思维的物质基础。为了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言语表达的逻辑性、流畅性和准确性,必须从抓学生的口语入手。小学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篇课文,每个基础训练都有语言训练内容,同样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只有把一件事说清楚了,写作时思路才会清晰。“说不清,道不明”,这正说明学生思绪紊乱。

所以:

(1)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他们就身边最感兴趣的事情或现象自由发言,要教会学生就课文中的词句,进行模仿,遣词造句。

(2)教师多给人们提供口头表达的内容,让他们多与生活,多与大自然广泛接触,这样他们不但能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更主要的是会不自觉地把学到的词句用以活生生的事例或背景描写中去。这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以便吸取更多生动活泼的语言。

(3)练习口语表达要有多种方式,可以有朗读、背诵、故事会、讨论会、演讲比赛等,这对增强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和感受,让他们把所见所闻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和感受,让他们把所见所闻口头表达出来,并说清楚,这样写起来也就不费劲了。

三、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吕叔湘先生曾说:“对学生的作文给些评语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这并不是“先生怕改”,而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发现和修改作文中的错误,学会自我写作,这才是学生作文的真正目的。农民为了确保来年的丰收,播种时决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选种。同样学生的口语变成书面语言,这也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教师在布置作文时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写什么,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一开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开展讨论。教师把学生口头表达中运用较准确生动的语句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去参考。然后让学生把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并不能算作文章,只能算初稿、“毛胚”,还必须让他们精雕细琢,教师只改“毛胚”上的错别字,指出它的疵瑕之处,然后在评讲作文时,什对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学生也就知道如何去删改。既锻炼了他们水平,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

总之,指导小学生作文,只有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对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到客观而正确的分析,才能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选用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篇2: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学反馈和跟踪调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相结合,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界逐渐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心理学导论》为标志,逐渐兴起为一场心理学运动。主张用欣赏的眼光去研究人的潜能、动机、能力等特征。积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不同,更多的关注人的“正能量”,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多元化、复杂化、普遍化及连贯性等特征,包括人格发展、学习、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及恋爱、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吸取有益经验,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不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创新观念、不断探索,才能建立起更加积极、完善,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过多关注学生负面情绪的发展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特殊性。相关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在入学后出现最多的问题为人际交往、适应性问题、情绪情感问题、恋爱问题。所占比例分别为58%、45%、40%、12%。高职院校心理机构和课堂教学仍较多的关注这些负面情绪和事件对学生的影响,着力于解决这些因素对高职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普遍忽视了对这些问题的预防措施。而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思想,主张通过学生自身潜在的优良品质来抵御环境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就业压力过大,高职学生普遍幸福感缺失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也在快速提升。而高职院校学生通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会茫然无措,消极应对。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在提升毕业生心理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就业需求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应对和调适自身心理,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忽视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展,高职学生在就业的重压之下,幸福感普遍缺失。如何提高学生的幸福感,激发自身的积极品质,挖掘潜能,抵御应激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应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三)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现状

近年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高校也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通过学生反馈,发现仍存在很多问题:

1.班级大,授课时间短。不能和大部分学生充分接触,也起不到小班教学时的教学效果。

2.课堂形式、教学方法还需更新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课堂讲授,要么以活动为中心,不能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转换;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同学们对知识的接受层次停留在表层;如何抓住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充实课程内容和把握课程深度,仍是亟待解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堂内外相结合不够紧密。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指导他们解决遇到的阶段性的问题和困惑,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提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课程教学方面

1.适当增加学时,贯穿高职教育始终。心理发展是每个人的终生事业,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建设,如何更好地对心理发展进行规划,需要合理地引导、积极地促进和适当地约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体现在高职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2.分阶段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修订。针对高职学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有侧重点的设置各个学期的教学大纲。如对大一新生侧重环境适应性教育和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大二着重进行压力和情绪管理以及恋爱观、人生观的树立;大三则着重进行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设计与学生的就业心理相结合,旨在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添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幸福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3.创新教学方法,咨询与活动同步,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把团体心理活动引入课堂,带领更多的同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沟通、及时反思与总结,发挥团体活动的最大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锻炼他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活学活用,充分体现出心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在高职学校开设幸福公选课

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品质,引导学生找到把握幸福人生的方式。不仅针对高职在校生活,也为他们日后就业、工作、婚姻等打下幸福的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课堂,但不拘泥于课堂

应该结合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心理普查、心理讲座等多种教育形式,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合力,做好心理普查预防、心理活动提高、心理讲座解惑等多种途径的教育工作。

(四)以生为本,密切结合学生需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讲授各个环节都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适时适当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做到以生为本,才能更好的体验出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最大优势,为高职教育添砖加瓦。

篇3: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本文以高效学习的含义与心理学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就运用心理学理论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分析,期望为中学教育实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参考与借鉴。

一、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一)高效学习的概念

高效率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依据课程学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依照科学合理的规律进行求知理解,从而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学习成效的一类学习方法。其与传统的试错式学习法与经验积累学习法存在本质的差异,高效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取更深入、全面的知识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全面培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下图即为中学生高校学习模式。

二、运用心理学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实证分析

(一)选择性注意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选择性注意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基础,学生只有在学习进程中快速注意、认知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才能有效、高速地获取课程知识技能,避免在求知过程中因选择性注意缺失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成果下降。

研究表明,学优生在选择性注意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学困生,前者不仅能快速投入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活动中,而且对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因此,教师在中学生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心理意识。例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采取师生情感互动法,以真诚的教学与沟通态度打动、感染学生,令学生将思想精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经由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优化课堂教育环境与氛围,通过构建师生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关系,减少紧张、松懈等情绪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令其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可采取针对性的课堂教授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过于空套、泛泛而论的语言,而多加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令其将精力与热情迅速投入教师所讲知识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调节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保持最佳的精力运用在知识求学上。

(二)元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元认知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影响主要是调控其学习认知与活动。元认知是学生对个人在学习进程中思维与学习方式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备元认知的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思路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及时的调整改进,以适应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其是中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对此,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问题,定期对学习状况做总结与反思,采用同学间相互学习情况评价与交流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建立。而学生也应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关注自身学习思路和活动与课程学识的契合度,在感到学习吃力或成效不大时深入反思自身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认知思维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习策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定会采取某种学习策略进行知识认知。研究表明,学优生的学习策略要明显优于学困生,二者之间学习策略的差异,是决定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策略是学生依据具体知识内容与求知情境所选用的知识信息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手段,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成果,做针对性引导辅助,指引学生及时纠正自身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问题,选取适合于自身学习能力与特性的学习策略。

(四)内隐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内隐认知是学生无需意识与注意投入的学识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无意识情况下记忆理解知识内容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在知识讲解中加入易于学生理解、能激发学生无意识认知的图片或事物,令学生在学习中对抽象知识概念产生内隐认知加工活动,进而优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教学的生动性,经由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并在词汇感知中自动带入语境并有效学习词汇。比如在每堂课前教师应安排热身(Warming up)与阅读前(Pre-reading)两部分,以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本堂课内容话题预想猜测(predicting)的热情,由此展开对当堂课文的阅读理解活动,在已学知识的构建与辅助下,自动优化对课文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深度。

(五)非智力因素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非智力因素可称为心理因素,是指学生的性格、动机、兴趣等不直接参与学识认知过程,但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起到影响的各类思想、意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带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挫伤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兴趣教学做充分引入,令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下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机,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求学,令中学生在心理因素的推动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心理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各心理因素与学生高效学习之间的联系,并采取针对性教学与学习策略,有效推动中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促进其能力素质的提升。

篇4: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钢琴教学的论文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钢琴教学的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一些智育之外的学科备受关注,钢琴教育就在其中。从教育教学角度来讲,钢琴教学兼具专业性与教育性,再加上不同学生的钢琴艺术敏感性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本文主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就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及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指提高钢琴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强钢琴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钢琴教学积极意义应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11-0247-01

一、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下人们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科。通俗的说,教育心理学其实就是将心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育效果的一种活动。

1.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讲,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钢琴教学中,其实是一种双赢,既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又同时提高了钢琴教学效果。具体说来,就是从教育的视角去研究钢琴教学,研究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这对于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2.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干预学生的不良心理,准确找出问题所在,尽快解决。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进行钢琴表演时会出现焦虑、紧张、不安、恐慌等心理症状,影响到表演效果,这时,就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自信暗示法、专注所说法等方法缓解学生紧张情绪。此外,如果钢琴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自觉运用教学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突出每个学生的特色,这实际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升。

二、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支持学生、提高学生,真正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实效。下面主要从钢琴教师的角度,就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提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钢琴兴趣

从钢琴学习动机上来看,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不同的,有的是由于自己热爱钢琴艺术,有的是迫于家庭或升学压力而学习钢琴。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钢琴,就要培养起一定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看待和学习钢琴艺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钢琴教师一定要从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角度,去分析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从心理层面加深学生对钢琴艺术的感受力,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钢琴艺术、热爱钢琴艺术,进而主动融入钢琴艺术。比如,班上一位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不足,我就通过闲聊的方式了解到他不爱学习钢琴是因为觉得以后用不着,自己也不大可能从事这方面的职业,于是,我运用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在跟他聊天以及在课堂讲课时,不断重复钢琴学习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好处,久而久之,强化就起到了良好效果。

2.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之间的认知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如独立型与依存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等,教学中要运用科学得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具体到钢琴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每位学生的钢琴艺术水平是有差异的,这是钢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的。因此,钢琴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讲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多鼓励少批评,根据不同学生的钢琴艺术造诣和接受能力,挑选不同难度的曲目,并对其进行全面指导。对于钢琴艺术水平高的学生,要求其精益求精,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表现力;对于钢琴艺术水平低的学生,尤其是反复练习的曲目,要多强调技巧与方法。

3.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舞台演奏时,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钢琴演奏的效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运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调节好情绪、克服紧张怯场情绪。

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打好基础、做好基本功,用专业的态度去欣赏和演奏每一个曲目,平时练习就要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引导学生情绪,同时,还要多给学生创造登台演奏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演奏心态、演奏技艺等。这样,在舞台演奏时,才会表现出学生的真正的演奏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钢琴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作为钢琴教师,我们应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积极探索适合钢琴教学的好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科学引导学生,激发起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10)

[2]谢艳华、孙纪元等.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5)

[3]高莲花.浅谈幼儿钢琴教学中教育心理学问题[J],音乐大观,2014(14)

篇5: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探究高校美声教学论文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探究高校美声教学论文

美声教学是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高校美声教学之中,对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美声教学的教学规律相融合进行分析,详细论证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对高校美声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从而为美声教学开辟重要的教学方法。

美声唱法是一种起源于意大利的民族唱法,并在此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新的演唱方式。其主要的特点是:富有穿透力、音色优雅、题材多样性等特点。从诞生之后,美声唱法就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进行传播。例如,利用歌剧、清唱剧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对于美声唱法的研究,已经渗透到教育学、心理学、声学、喉科学等多个领域,本文主要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美声教学的分析,希望通过分析提高高校美声教学的方法,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对于声乐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集中在理论认识之中,还需要从感性上加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两者要做要相互支持、互为补充,这样才能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关于美声学习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有着这样的说法:美声学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通过经验进行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工作事倍功半。因此,就要求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科学的认识作为基础,坚持以感性认识作为切入点,以理性认识作为基本原则。在学习中要注意,练声是声乐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首先掌握声音的概念,理解声音发生的机能,才能真正实现美声教学方法的全面提升。

一、美声教学过程中感性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的初期阶段,感性认识是整个学习工作的先导和主体。感性认识主要是指,通过听觉刺激和外部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听觉意识。但是构建听觉意识,也是整个声学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因此,首先要求训练学生对自己发音准确性的判断工作。其次,要求加强对学生听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判断一首歌曲的歌唱方式和手法是否正确。在感性培养过程中,通过增强学生关于乐音的感知,推动学生对唱法的掌握。

在美声教学中往往因为术语的抽象性,导致学生的理解效果大打折扣,而感性教学手段就是通过学生的感性思维,将抽象化术语具象化,帮助学生加快理解程度。例如,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较为通俗的词语“声音靠前或靠后”,用来提升学生咬字位置,以便与帮助学生放松舌头,使声音更清晰的展现出来。

感性认识使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具象化,也成为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加速剂。但是,仅有感性认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理性认识方面进行升华,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美声技法的能力。

二、美声教学过程中理性教学手段的运用

理性认识是一种更具科学性、更具严谨性的理论认识,也是感性认识发展的产物。因此,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和了解一定的感性教学手段之后,就要加强对声乐发生的原理和产生的机制进行了解。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分别通过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声学等角度,对美声唱法的发音原理进行研究,综合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美声唱法的理论体系。

三、美声教学过程中感性与理性教学手段的融合

在美声演唱的过程中,绝不是通过单纯的发声机能发声,而是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因此,要求高校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发声练习,而且还有教会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练习美声。建立高层次的学生培养工作,正是国家对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性手段和感性手段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要求。

要达到这种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对培养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内容情感的表达进行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演唱技法的`理论指导,辅助情感的浸润,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声的神韵。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提升学生在演唱实践中的心理素质

由于美声的演唱过程,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和艺术,演绎的效果是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呈现的,并没有二次加工及润色的余地,所以对于演唱者而言,整个演唱过程也是一次重大的心理素质考验工作。因此,在学生演唱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冲动型性格和胆怯型性格的学生,面对的问题不同,就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依靠学生的气质和个性对学生进行划分,进而开展有区别的教学。通过经常性的开展演唱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同时有梯度的提升学生练习曲目的难度,通过多场次、高频率的训练,帮助学生对舞台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的适应感和自信心,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学生的表演质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在高效的音乐专业的课程中,占有者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教学过程长期存在的棘手问题。所以就要求在美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发声过程和发声技巧进行指导,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寻求教育心理学的帮助,帮助学生构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学生对于美声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时,才能推动他们对美声的学习兴趣。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彻,因此笔者希望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投入到这项研究组织中,对待文章中的不足提出批评和指导,从而促进高校美声教学方法的改良工作。

篇6:基于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论文

基于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论文

摘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 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 其认知水平、个性发展与成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具有独特性。这也要求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对其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 结合儿童的独特心理, 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 并注意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促进儿童有效进行学习。基于此,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 对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展开探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小学数学; 生活; 情感;

一、将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相结合

通过教育心理学研究, 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 就能够紧紧地抓住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开展科学教育的第一步, 可以有效帮助教育工作者结合课程教学内容,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进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准确的把握住儿童的发展特点得到的。经过相关儿童心理研究发现, 儿童自身形成的思维方式也与其自身动作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也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日常观察和获得的经验来理解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开展数学教学时给予儿童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得儿童获得更多的经验。

(一) 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

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时, 不只是根据教学目标, 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 更多的`是需要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 从生活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通过这一方式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如在对钱币相关数学知识展开教学时, 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境, 让学生了解元、角、分等钱币, 并且掌握钱币之间的准确换算, 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钱币, 同时也达到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 结合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生的年龄在6~12岁之间, 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 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就可以借助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如在对分类相关数学知识开展教学时, 如果只依靠老师口头和肢体语言的表述, 就会使分类概念过于抽象, 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游戏的方式, 让学生准确掌握分类数学知识。运用蔬菜、水果, 让学生把相同类型物品放置在篮子里的游戏, 让学生理解何为分类和如何分类, 进而掌握到分类的方法。

(三) 挖掘实际生活素材, 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并最终为实际生活所服务。虽然小学生的年龄都普遍较小, 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在现实教学中, 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 就会激发学生潜在的自我实现欲望。这也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联系实际, 促使学生绽放自我价值, 也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如老师在教授相关统计知识时, 在讲解完统计基础知识后, 就可以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统计情境, 让学生统计十字路口中每个路口过往的车辆, 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和分析实际生活存在的问题, 以实现对书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二、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儿童情感的有效运用

(一) 结合儿童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老师在教学中以友善、理解和赞赏的态度接近学生, 并且在实际数学课堂活动中, 尊重和接纳不同学生的观点, 并且充分鼓励学生, 对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提出疑问和异议, 就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并逐渐形成班级独特的数学学习氛围, 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二) 投其所好, 引发学生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这样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 这一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对于这种需要, 在儿童身上最为凸显。”针对儿童的这一心理需求, 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创造机会, 为学生营造舞台, 实现内心的愿望。同时, 学生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 也能够体验到愿望实现的巨大喜悦, 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如老师在对学生讲解圆的周长时, 就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方式, 让学生采用滚动、折叠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再由老师带领学生推导得出公式, 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 对如何促进小学数学学习展开探讨。主要是从将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相结合展开, 对儿童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 并提出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学习和挖掘实际生活素材, 巩固旧知识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 也结合儿童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投其所好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推动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霞.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J].学周刊, 2012, (5) :155.

[2]朱晓花.如何增强小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J].新课程, 2013, (10) :49.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

写作教学论文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谈骨气》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会计论文的写作基础、选题和格式

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

《谈骨气》 教案

从一题多解角度浅谈创新思想的培养论文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论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论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2023-05-28

谈音乐启迪智慧的作用方式论文2023-06-26

从听众角度谈广播播音主持技巧论文2022-09-17

心理学角度谈柔性化管理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优论文2023-01-09

谈骨气作文2022-12-18

毕业论文题目2022-08-22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2023-05-14

面对阅读,春暖花开--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读(必修教学论文)2022-11-23

档案学角度谈加强古籍的管理论文2022-08-21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