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

时间:2023-05-14 08:21:43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一碗水果捞”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

篇1: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比传统心理学有更强的包容性,更聚焦个体本身的调节能力,利用实验及非实验方法,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环境,强调人有能力自我调节,提升自身的幸福感。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提升教师幸福感应从四个方向着手,即确立积极的工作态度、规划切实的生涯目标、享受认真的工作过程和收获满意的工作成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工作

积极心理学思潮在20世纪末兴起,它与传统心理学不同,既不像精神分析主义聚焦于人的早期经验,也不像行为主义那般认为人和机器没有区别,而只研究人的行为。它脱胎于人本主义思潮,认为人性本善,它聚焦个体本身,认为人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人能够自我成长和自我控制,从而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教师行业的独特属性,教师常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其中有学生、同事及家庭多方面的因素。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教师减压,可以帮助教师远离心理疾病,使教师的生活更加幸福和充实,并且能够使教师具有更强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能发掘自身的潜力。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信条

1.你好我也好

积极心理学认为,不论是盲目自信、轻视他人还是盲目自卑,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都是不合理的。一个健康的人,应具有“你好我也好”的心态,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尊重的独特个体,都是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员。每个人在群体中都可以和其他人实现共赢,并且形成亲密友善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体验到幸福。

2.我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出现消极行为,是由于其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消极想法。只要改变了这些想法,个体就可以重新得到快乐。也就是说,快乐与否取决于个体的选择,而非取决于个体遭遇了哪些负性事件。

3.坚持行动,追求目标,就有成功的可能

在积极的人生信条中,人要坚持不懈地激励自己实现目标。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将梦想付诸行动,人就有成功的可能,而成功的体验会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我们感到快乐,获得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个只停留在意识层面的自我调节的理念,而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倡导个体既要有计划,同时也要有很强的行动力。

4.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办法

当我们陷入困境时,会感到山穷水尽,陷入绝望和无助的境地。积极心理学认为,只要我们不放弃探索,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所遭遇的困难,就能迎来希望的曙光。世上许多事情都没有既定的答案,如同爱迪生尝试制作灯丝的过程,他曾经使用过六千多种材料,最终才获得成功。积极的人生信条中没有绝望和挫败,只有不断开始新的尝试,不懈探索和追求,这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对于教师而言,工作中常常有不愉快,有时伴随着倦怠感。每位教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如果工作不幸福,或者不去主动追求幸福,那么工作将会是一场漫长而又痛苦的马拉松。

二、实现工作与幸福双赢的方法

1.确立积极的工作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解释风格的不同,会导致对事物的感知存在巨大差异。积极的工作态度不仅能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且使人感到工作是一种幸福。教师只有对工作充满激情,养成主动工作的习惯,让工作变成自己想做的事,才能快快乐乐地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持续提高幸福度。

2.享受认真的工作过程

远离负面情绪,将工作看作是学习和自我积累的过程。虽然期间充满了各种挑战,但依然要在认真工作、自我锤炼的基础上建立幸福感,重视努力的过程,淡化追求的结果,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感受。

3.满意收获的工作成果

管理好时间,做幸福的行动家,即使身处平凡的工作岗位,但只要立足本职,通过努力拼搏取得的成果,尽管可能并不那么显著,但仍然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如果以积极的心态肯定取得的工作成果,就会感到因尽责和胜任而产生的欢愉和满足,并产生幸福感。

工作并幸福着,有助于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工作效率,并将这种感受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实现良性循环。工作中的幸福需要被创造、被感知,只有努力经营,才能实现工作与幸福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4).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3]李金珍,王文忠 ,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3).

篇2: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学反馈和跟踪调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相结合,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界逐渐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心理学导论》为标志,逐渐兴起为一场心理学运动。主张用欣赏的眼光去研究人的潜能、动机、能力等特征。积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不同,更多的关注人的“正能量”,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多元化、复杂化、普遍化及连贯性等特征,包括人格发展、学习、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及恋爱、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吸取有益经验,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不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创新观念、不断探索,才能建立起更加积极、完善,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过多关注学生负面情绪的发展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特殊性。相关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在入学后出现最多的问题为人际交往、适应性问题、情绪情感问题、恋爱问题。所占比例分别为58%、45%、40%、12%。高职院校心理机构和课堂教学仍较多的关注这些负面情绪和事件对学生的影响,着力于解决这些因素对高职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普遍忽视了对这些问题的预防措施。而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思想,主张通过学生自身潜在的优良品质来抵御环境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就业压力过大,高职学生普遍幸福感缺失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也在快速提升。而高职院校学生通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会茫然无措,消极应对。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在提升毕业生心理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就业需求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应对和调适自身心理,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忽视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展,高职学生在就业的重压之下,幸福感普遍缺失。如何提高学生的幸福感,激发自身的积极品质,挖掘潜能,抵御应激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应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三)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现状

近年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高校也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通过学生反馈,发现仍存在很多问题:

1.班级大,授课时间短。不能和大部分学生充分接触,也起不到小班教学时的教学效果。

2.课堂形式、教学方法还需更新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课堂讲授,要么以活动为中心,不能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转换;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同学们对知识的接受层次停留在表层;如何抓住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充实课程内容和把握课程深度,仍是亟待解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堂内外相结合不够紧密。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指导他们解决遇到的阶段性的问题和困惑,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提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课程教学方面

1.适当增加学时,贯穿高职教育始终。心理发展是每个人的终生事业,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建设,如何更好地对心理发展进行规划,需要合理地引导、积极地促进和适当地约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体现在高职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2.分阶段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修订。针对高职学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有侧重点的设置各个学期的教学大纲。如对大一新生侧重环境适应性教育和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大二着重进行压力和情绪管理以及恋爱观、人生观的树立;大三则着重进行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设计与学生的就业心理相结合,旨在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添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幸福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3.创新教学方法,咨询与活动同步,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把团体心理活动引入课堂,带领更多的同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沟通、及时反思与总结,发挥团体活动的最大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锻炼他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活学活用,充分体现出心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在高职学校开设幸福公选课

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品质,引导学生找到把握幸福人生的方式。不仅针对高职在校生活,也为他们日后就业、工作、婚姻等打下幸福的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课堂,但不拘泥于课堂

应该结合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心理普查、心理讲座等多种教育形式,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合力,做好心理普查预防、心理活动提高、心理讲座解惑等多种途径的教育工作。

(四)以生为本,密切结合学生需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讲授各个环节都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适时适当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做到以生为本,才能更好的体验出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最大优势,为高职教育添砖加瓦。

篇3: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论文

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论文

一、前言

在对有关柔道的文献整理中发现,对于这个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损伤、开展现状、运动员的选材、赛前训练等几个方面。很少有文章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指导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即不同类型的运动员(场独立/场依存)应得到不同的信息反馈(内部反馈/外部反馈)与指导,本文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相关探究。

二、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苏州市振吴中学柔道运动员共21人,在测试过程中1人数据无效;其中二级运动员2人,一级运动员1人。

三、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一)使用棒框仪获取女子柔道运动员目标人群在场独立性、场依存性方面的具体信息, 误差以2度为中心,大于2度倾向于场依存性,小于2度倾向于场独立性。

(二)使用动觉方位辨别仪获取女子柔道运动员在有结果反馈和无结果反馈条件下的操作成绩及其变化。

四、女子柔道运动员数据整理与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无结果反馈条件本体感觉误差逐渐变小,本体感觉逐渐变好;在有结果反馈条件下本体感觉受年龄影响较小相对稳定;场独立性认知方式的形成在14岁(见图1)。在无结果反馈条件下本体感觉的误差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而逐渐缩小,本体感觉逐渐变好;在有结果反馈条件下本体感觉受训练年限的影响较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场独立性较强受训练年限的影响较小(见图2)。有级运动员在有结果反馈与无结果反馈条件下的本体感觉、场独立性均要优于无级别运动员(见图3);女子柔道运动员在有结果反馈与无结果反馈下本体感觉p=0.00,有显著性差异。

五、建议

(一)教练员对于运动水平较低的女子柔道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需要给予更多的有结果条件下的信息提示和指导。

(二)提高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科研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与训练机制。

(三)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信息的反馈是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的重要环节,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运动员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信息反馈方式。

篇4: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目前,各企业虽然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工段、各岗位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但仍无法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些人认为,企业虽然实行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但随着安全理念的逐层传递,到达一线员工时,势必会产生衰减的情况,这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大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把握职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干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非常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不能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

职工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带病工作,则会产生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持工作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也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应该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工具、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鼓励职工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内在心理冲突在身体上的表现,大部分意外也有着“故意”的成分。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深度探究后者的心理根源,发现这部分人似乎有着“自我伤害” 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能反应。

笔者转述以上观点,并非暗示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当事人都有某种心理缺陷或心理冲突,而主要是强调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关注职工的心理状态,洞悉职工因为长时间工作、不满工作环境、无法胜任工作、工作过于单调等原因而产生的焦虑、痛苦、自我怨恨等情绪,并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建立起希望、乐观、感恩、坚韧的心理资本和生活态度,维护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三、运用“21天理论”来推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心理学上有个“21天理论”,即人们连续21天从事某项活动,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而如果连续 90天从事某项活动,这种习惯就会固化下来成为自觉意识。企业可借鉴这条理论,在某个较长时间段对职工进行密集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培训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让安全生产信念在职工内心生根发芽,培育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习惯和良好素养,真正起到预防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的。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企业要真正重视、关心职工的安全状况,认真梳理作业流程,合理规划作业区域,充分辨识与控制潜在危险源;学会使用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安全检查分析表、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等多种安全控制工具来指导安全生产,控制及防范安全风险,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关心职工的身心状态,及时洞察职工的心理疲惫、焦虑、痛苦等心理状态,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及疏导,最终达到以人为本、安全生产。

篇5:从心理学的角度品味图书馆营销论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品味图书馆营销论文

1.图书馆营销概念提出的背景分析

1.1理论概念延伸至图书馆

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其定义为:“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对思想、产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以创造达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⑴。”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一书,从此“市场营销”的概念进人了非营利领域,该概念也延伸至图书馆。对于图书馆而言,营销是双向的,一方面,了解用户进而满足已有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让用户充分了解图书馆,开发潜在用户。图书馆营销不仅是一种宣传行为,更是一种促进图书馆与用户相互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既包括与读者沟通,也包括在营销过程中的具体活动,通过营销活动分析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将需求分析结果传递给图书馆,而图书馆则将资源与服务信息传递给相应的用户。图书馆营销强化图书馆与用户的合作,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

1.2图书馆面临挑战危机

随着互联网的急剧发展,图书馆对于信息需求者来说已经不是信息检索的第一站,也不是唯一的一站。美国OCLC的《College Students’per?ceptionsof Libraries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报告表明:89%的大学生选择搜索引擎作为他们电子信息检索的开始,而只有2%的大学生选择图书馆网站。多数大学生置身于高校中,置身于图书馆周围,但对图书馆缺乏热度,而对一般公众而言,这一比例更少。可见,传统图书馆的知识垄断时代已经过去,图书馆正在失去其作为主要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地位。面临着网络知识的冲击和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图书馆也不得不接受挑战。

2.图书馆的营销策略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品味图书馆品牌营销

面对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挑战,图书馆有勇气、有方法、有策略地接受挑战,营销就是接受挑战的有力保障。但就图书馆而言,营销的概念毕竟不同于企业的营销理论。图书馆营销概念强调使用者的需求,以迅速有效的渠道向读者传递所需资料、信息服务等。同时,使读者认识和了解图书馆,进而喜欢利用图书馆w。所以在图书馆实施营销策略之前,应该对自身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自身的优缺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克服不足。笔者认为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整体氛围、辛勤工作的馆员等,甚至是图书馆的一桌一椅,图书馆员的一言一笑都是图书馆的品牌。坚持品牌营销,从读者的心理感受出发,树立图书馆独有的品牌,品味图书馆无尽的魅力。

2.1纸质文献,从心理感觉谈起

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获取知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其冲击的仅仅是部分知识、部分群体,绝不是全部,图书馆立足之本是读者更是资源,尤其是纸质资源。从心理感觉来说,纸质资源是任何其他资源载体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曾经用爱不释手形容读者对一本书的喜爱,现在,取而代之是iPad、3G、4G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

管理心理学中感觉被解释为: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W。感觉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内部还是外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其中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嗔觉、味觉和皮肤感觉W,这些感觉分别对应着人的五官:眼、耳、鼻、舌、身。阅读,让这些感觉器官得到了充分的感受。

如今,电子资源形式丰富,有视频、音频、动画、有声阅读等,电子阅读器阅读有字体、颜色、翻页动作等内容的设置,但笔者认为,正因为可变因素太多,干扰了阅读的专注度,降低了理解力。笔者将电子器的阅读称之为娱乐性阅读;而将传统的纸质阅读称之为用心地感受。在图书馆的阅读,更多的是默读,也正是用心的欣赏与感知、沉浸与思考,是真正视觉的盛宴、心的享受;听觉,图书馆内张贴“禁止大声喧哗”“保持安静”等温馨提示语,此时若你静静地听,像置身于书海,有一种翻书的沙沙作响声,夹杂着轻轻的脚步声,像大海的声音,这是图书馆留给听觉最美妙的享受;嗔觉,是对纸质图书的一种特有的解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气味,或许是墨香,或许是纸香,不同的人感知的结果不一样;味觉,在图书馆静静地读书,沉醉于其中,回味书中内容,如醉如痴、废寝忘食、乐以忘忧,这是书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触觉,有着更为神奇而崇高的作用,是启迪人们心灵的窗口。在图书馆里,手里拿着书,翻阅每一页纸,每一次翻阅都是一种进步,深深地增加了人对书的喜爱。对书爱不释手的感觉,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眷恋,也是对纸质书特有的温度、味道的感情的表达。这种曼妙的感觉是图书馆特有的,弥漫在图书馆的每一个角度,像一种魔力吸引着每一位认真读书学习的读者。

2.2环境氛围,从心理知觉浅析

感觉和知觉是人的心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每个人都是靠感觉和知觉来了解周围的世界。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不同的是,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7]。所以,应该充分利用知觉在人们心理的作用,加大对图书馆的整体认知与理解,进一步建立图书馆所特有的品牌营销。

图书馆与其他环境不同的是图书馆特有的氛围。如果说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构成了学习读书的资源环境,为读者提供了查阅信息的便利,那么图书馆特有的环境氛围则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舒适、安逸与充实的感受。图书馆提供的不仅仅是书,更是一个让人读书、思考、成长的环境。4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王余光教授在包头市图书馆进行了“鹿城读书节”开篇讲座《阅读与经典同行》。讲座中,王余光教授从读书面临的挑战,即现代人大量的时间被现代化的工具所分解和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的选择博弈讲起,整场讲座将故事、笑话以及我们身边的实例相融合,其中,提到读书氛围时指出,玩游戏、看电视都需要氛围,那么读书、学习更需要氛围。笔者认为图书馆恰恰提供了这种氛围。

有人说图书馆有一种让人心静的魔力;也有人说在图书馆就是有一种无形的学习气氛,别人都在学习,自己不好意思不学习;还有一种说法叫图书馆强迫症,不去图书馆就无以成学;更有一种神奇的说法,读书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会传播出学习型脑电波,会互相增进影响[9]。这或许就是图书馆的魅力,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这种独有的环境氛围,树立图书馆的品牌。

2.3爱岗敬业的馆员,从态度形成试论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基本的信息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得到,而且方便快捷。图书馆要想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来,保持用户的高度忠诚,这种服务理念的转变是图书馆营销的基础,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于1958年提出态度形成或改变的模式,即服从一同化一内化。

2.3.1服从。在图书馆服务中,图书馆员冷言冷语、干私活儿、玩手机、聊天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常常引起读者强烈不满,造成读者和图书馆员的关系紧张、疏远,影响图书馆的形象与发展。图书馆往往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图书馆员和读者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被迫的服从,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所以此现象屡治不止。实际上,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难以从本质上使图书馆员认同、理解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

2.3.2同化。此阶段,态度已不再是表面的改变,也不是被迫,而是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思想、行为或新的信息、规章制度等,使自己与他人一致。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依据对同化的理解,培养图书馆员正确的态度,坚定服务理念,不仅要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有对专业认同感的培养。首先,可以对图书馆员进行爱馆教育,介绍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建筑空间的意义、工作的责任感等内容,让其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内容、意义?,其次,借助于图书馆便利的资源优势,培养图书馆员阅读的习惯,以行为促理解,切身站在读者的角度体会服务中的优缺点。可以在图书馆员之间开展每周一读活动日或每日一小时阅读等活动,让其参与到读者阅读活动中,既可以培养其良好的读书行为,享受阅读的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更能切实体会、理解读者的行为与心情。

2.3.3内化。内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巳经纳人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比较稳固,至此,态度真正形成。图书馆员从心里认同、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图书馆是承载文化的公共场所,获取知识是需求的满足,更是人追求进步的表现。图书馆员认同自己的工作,理解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尊重读者,尊重自己的表现,更是尊重文化的表现。理解自己的工作,不论是简单亦是复杂,不论外界环境如何评价,自己要坚定地理解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和肩负的神圣的使命感。.在此基础上,热爱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有爱岗敬业的馆员,自然有忠诚的读者。以图书馆员形象作为图书馆对外宣传服务的策略,坚持图书馆的品牌营销。

3.结语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视频短剧“爱上图书馆”项目荣获IFLA图书馆国际营销奖首奖。在202月10日,《图书馆报》对该项目做题为“打开图书馆新媒体营销之门记清华大学‘爱上图书馆’项目报道,清华大学图书馆负责“爱上图书馆”项目的韩丽风介绍说:“我们坚持在利用新媒体营销图书馆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挖掘读者心中的图书馆之爱,彰显图书馆员心中的图书馆之爱。”借助网络的一句流行语,“爱她就要和她在一起”,笔者从读者的心理感受出发,提出图书馆的营销三策略,以期用户品味图书馆的魅力,爱上图书馆。

篇6: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茶文化之和解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茶文化之和解论文

1 “和解”心理概述

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论述《心理类型》一书中,对于“和解”的本真涵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和解”心理是一种中间状态非理性特征和状态,在西方影射到了“神”的形象之中,而在东方则体现为道的形式。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之中,就以其“中庸思想”体现出“和解”心理,使事物在协调统一的状态下保持均衡,在稳定的中间状态下趋于一体化。中国儒家“中庸”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和解、中和。在中国茶文化的诠释之下,“和解”心理是以儒家和道家的哲理为基础和前提的,在中国茶文化之中,也融合和渗透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哲理思想,体现出均衡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在茶文化之中的茶器、茶饮、茶礼、茶道之中,都可以察觉到“和解”的中立印记,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和解”心理元素的挖掘,获得人们心理上的平衡和协调状态,从而产生不竭的心理动力支撑。

2 茶文化中的“和解”心理探究

2.1 茶性中的“和解”心理

2.1.1 自然生态的“阴阳”和解。

在茶树的自然生态成长的环境之中,以“阳崖阴林”为最佳环境,也即茶树适宜生长于阴阳调和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在林木遮蔽的向阳山坡,最适宜茶树的自然生长,也即体现出茶之本性中的阴阳元素,蕴含有心理学意义下的“和解”理。

2.1.2 茶之本性的“刚柔”和解。在茶叶的烘焙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茶叶的本性寒严,被历代文人志士喻为刚正不阿的精神和品性,寓示古代文人高洁刚耿的道德操行。同时,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作之中,对于茶性的描述又以“从来佳茗似佳人”来喻示茶性中的娇俏、柔媚之态,显现出心理学层面的“刚柔”和解之本性。

2.1.3 药用中的相济相生“和解”。茶叶初始即体现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中,就详细完整地论述了茶叶的药理,揭示出茶叶中的热与寒的和解,在其药用价值的相济相生“和解”中,可以保持和恢复人体的机能,防止偏失。这充分体现出中医的“和解”心理。

2.2 茶器中的“和解”心理

在古代烹煮茶叶的过程中,我们由“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可知,茶叶的烹煮极为讲究“五行之术”,正所谓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法则,在烹煮茶叶的风炉茶器之中,不仅讲求外形的美观、古朴、精巧和典雅之趣,而且还讲究五行皆备、和谐平衡之法理,在烹煮茶叶的风炉这个茶器之中,与土地相接谓为土;风炉内燃木炭谓为木、火;风炉上置锅谓为金;风炉上的锅内有烹茶之水谓为水。可见,在我国的五行观中,蕴含有中国古代人们朴素的哲理思想和法度依循,它们被称为生万物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解现象,风炉成为了“天人合一,阴阳两调”的和解载体和象征,起到了“去百疾”的功效。

另外,茶壶也被古代人们称为“茶娘”,茶杯也被称为“茶子”,由这种“子母暖壶”的民间说法,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和解”心态,散发出一种自然平和、稳健相亲的气息和风韵。

2.3 茶饮中的“和解”心理

在人们品茗茶饮的过程中,茶与水也体现出和谐相生、互为滋补的关系,水是茶之母,是茶之源。品茗优质的茶水,在心理学意义上来看也体现出“资阴阳之和”的心态,流露出人们推崇“有道之士”的追求。在秦观《淮海集》中的《龙井记》中就蕴含了这一思想和追求,显示出古代文人不为硬性的约束所屈服,也不为阴性的侵蚀而熏染,始终表达出“有道之士”追求“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的信念和精神状态。

茶饮中的“活水”之解,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汲江煎茶》、唐庚的《斗茶记》中,看出古代文人雅士对“活水”的评判和理解,认为茶饮中的水应当是“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而“活水”的评判标准在于缓急的和解,而这在《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本中显露无遗,可以从王安石命苏轼取中峡之水中看出,中峡之水即是由于其处于水流的缓急之间,正是烹煮茶叶所需的“活水”,体现出茶饮之中的“和解”即为阴阳相调、缓急平和,在茶与水的相继相续之间,成就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积淀而成茶文化独特的“和解”心理。

2.4 茶道中的“和解”心理

中国传统茶文化之中富含深邃而独特的“茶道”精神,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有不同的诠释,如:庄晚芳注重的“廉、美、和、敬”、林治倡导的“和、静、怡、真”等,这些诠释都以“和”为茶道的内核和精髓,具有极其广泛的内涵,体现出儒家的中庸之道,具体包括有:天人和合、家庭和合、身心和合等。

在中国传统茶道精神之中,推崇儒家的中庸思想,讲究“礼之用,和为贵”、“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在儒家哲学思想理念之中,主张宽容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的精神,以中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看待世间的万物,强调矛盾与统一的互补与平衡,以通达之道来更好地处理世间事务及情感关系,显露出“和”的最高境界和层次。在茶道之中,谙熟茶艺之人尤其讲究洗水、择茶、取器等流程,并推崇“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烹茶技艺和手法,在各种烹煮茶叶的茶艺欣赏之中,注重“精华均分”以及与自然的协调。在饮茶的过程中,倡导头脑清醒而理智、行为得体文雅而不虚浮、态度庄重矜持而不偏执,体现出茶文化的“和解”心理。

2.5 茶与酒的“和解”心理

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提及酒乃至阳之物,与火同性、遇火即燃。而苏轼则指出:“姜助阳,茶助阴,在这一寒一热之间,可以跳步阴阳。”。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茶与酒的互补之意。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倡导之中,我们由儒家的主进取、道家的主静观之中,也仿佛看到如酒的儒家文化与似茶的道家精神的融合,正与西方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映射。在清茶品茗之间,人们转入对现实的理智反思和洞察,显露出犹如日神精神之神韵的品茶境界,达到了人们在醉与醒之间的心理“和解”。在酒性狂烈、随性的挥洒之间,可以增添人们的豪情,暂时忘却尘世的种种羁绊,显示出与茶并行不悖的.酒神精神,由此也获得了阴阳之合、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最佳诠释。

3 “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拓展与整合

在茶文化的“和解”心理下,我们要实现对茶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拓展,要大力开发和挖掘茶文化内涵,注重茶文化在“和解”心理状态中的自由拓展,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之中。

3.1 “和解”心理下的茶生态整合

在茶文化的“和解”心理之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茶之本性中的“和解”心理,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托,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使茶的自然生长环境保持生态化,处于不被污染的自然、平衡环境系统之中,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美、惬意的休闲场所。

3.2 “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品牌建设

在茶的“和解”心理下,可以遵循绿色的茶文化发展理念,建构茶叶生产基地,以“和解”的心理基本理念为依托,创设享誉盛名的茶叶品牌,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最好传承和弘扬。

3.3 “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

在我国休闲旅游日益盛行的趋势之下,人们不仅追求休闲惬意的享乐生活,而且还讲究生态休闲旅游中的文化旅游,在茶文化的“和解”心理下,我们要秉承这一理念,挖掘休闲生态旅游中的茶文化元素,将积淀而成的茶文化历史内涵展示于人们面前,使人们感受和体验到丰厚的茶文化历史,亲身感受和操练炒茶技艺、煮茶工艺、茶具、茶礼等内容,在艺术、文化与心理相通的茶文化旅游中,领略到文化底蕴深厚的茶文化,理解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解”心理,更好地实现对茶文化的传承。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茶文化积淀千年,底蕴深厚,不仅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也有极为深邃的哲理思想和美学价值观念,不断传递出以“和”为核心理念的儒家思想和哲理,彰显茶之中正平和的本性,并在“其性精清,蕻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的描述和体验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茶文化中所承载的“和解”的心理意蕴,在茶文化的物质本性和精神文化形态之中,可以看到“和解”之道的流淌与延伸,并且在现代精神文化日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拓展。

篇7: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本文以高效学习的含义与心理学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就运用心理学理论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分析,期望为中学教育实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参考与借鉴。

一、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一)高效学习的概念

高效率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依据课程学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依照科学合理的规律进行求知理解,从而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学习成效的一类学习方法。其与传统的试错式学习法与经验积累学习法存在本质的差异,高效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取更深入、全面的知识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全面培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下图即为中学生高校学习模式。

二、运用心理学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实证分析

(一)选择性注意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选择性注意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基础,学生只有在学习进程中快速注意、认知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才能有效、高速地获取课程知识技能,避免在求知过程中因选择性注意缺失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成果下降。

研究表明,学优生在选择性注意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学困生,前者不仅能快速投入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活动中,而且对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因此,教师在中学生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心理意识。例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采取师生情感互动法,以真诚的教学与沟通态度打动、感染学生,令学生将思想精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经由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优化课堂教育环境与氛围,通过构建师生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关系,减少紧张、松懈等情绪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令其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可采取针对性的课堂教授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过于空套、泛泛而论的语言,而多加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令其将精力与热情迅速投入教师所讲知识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调节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保持最佳的精力运用在知识求学上。

(二)元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元认知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影响主要是调控其学习认知与活动。元认知是学生对个人在学习进程中思维与学习方式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备元认知的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思路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及时的调整改进,以适应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其是中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对此,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问题,定期对学习状况做总结与反思,采用同学间相互学习情况评价与交流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建立。而学生也应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关注自身学习思路和活动与课程学识的契合度,在感到学习吃力或成效不大时深入反思自身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认知思维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习策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定会采取某种学习策略进行知识认知。研究表明,学优生的学习策略要明显优于学困生,二者之间学习策略的差异,是决定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策略是学生依据具体知识内容与求知情境所选用的知识信息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手段,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成果,做针对性引导辅助,指引学生及时纠正自身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问题,选取适合于自身学习能力与特性的学习策略。

(四)内隐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内隐认知是学生无需意识与注意投入的学识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无意识情况下记忆理解知识内容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在知识讲解中加入易于学生理解、能激发学生无意识认知的图片或事物,令学生在学习中对抽象知识概念产生内隐认知加工活动,进而优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教学的生动性,经由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并在词汇感知中自动带入语境并有效学习词汇。比如在每堂课前教师应安排热身(Warming up)与阅读前(Pre-reading)两部分,以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本堂课内容话题预想猜测(predicting)的热情,由此展开对当堂课文的阅读理解活动,在已学知识的构建与辅助下,自动优化对课文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深度。

(五)非智力因素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非智力因素可称为心理因素,是指学生的性格、动机、兴趣等不直接参与学识认知过程,但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起到影响的各类思想、意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带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挫伤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兴趣教学做充分引入,令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下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机,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求学,令中学生在心理因素的推动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心理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各心理因素与学生高效学习之间的联系,并采取针对性教学与学习策略,有效推动中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促进其能力素质的提升。

篇8:从学校与教师角度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从学校与教师角度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摘 要】通过总结近年来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与指导两方面探求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指出精简论文实施环节,构建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加强教师科研素质、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论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导师 管理体制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1-0001-03

随着高校扩招、教师任务加重、学生考研和就业压力增大,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滑坡严重。在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讨论过后,如今重点探讨如何提升论文质量。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选题不当,专业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不够,可信度不强,可读性差等问题,学者们多从学生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合理安排写作时间等建议。论文的写作主体虽是学生,但组织撰写必须以指导教师为主导。本文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综合考察,从指导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角度剖析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几点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 教师因素

1.缺乏责任心,投入指导精力不够

有些导师主观责任心不强,而有些导师忙于教学和科研,超负荷的工作使其精力有限,无法做到尽心尽力的指导,导致论文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正文内容取舍不当甚至跑题,正文中的研究区与题名不一致,直接通过翻译软件得到的英文摘要语法不通,如耕地、土地集约利用等英文表达不规范,口语化表达、第一人称使用频繁,代词指示不清,标点符号乱用,编造假数据、选取好用的数据去推倒片面的结论等。由于往往依靠QQ、邮件和电话与学生进行为数不多的联系,有些甚至只在选题和答辩时见面,因此很难让学生对导师产生感激和尊敬。

2.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导师的专业造诣很大程度影响论文质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包含土地经济、土地管理、土地规划、土地整治、3S技术、土地测量等文理兼具的多个方面,涉及面较广,如果每个学生的选题范围相差很大,教师每年必须详细掌握多个学术前沿领域的研究状况,查阅上百种文献资料,否则拟定题目时就容易出现人文社科类的题目过宽、过大、过虚,而偏向理工类的题目则过难或应用性不够。另一方面,当前一些导师科研课题有限,甚至没有课题,其选题自然因循守旧,指导出来的学生论文更无创新可言。湖南农业大学曾对农学、草业科学等专业的154份毕业论文调查发现,有观念创新的不到5%,方法创新的不到7%,技术创新的不到4%,综合创新的仅占3%,理论创新的一篇也没有。而这些需要进修学习的教师往往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由于缺乏空闲时间,科研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制约。

3.指导方法不当,指导经验不足

即便教师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如果不懂得对学生进行一对多模式和一对一模式的启发和引导,如集中交代共性问题,教会所带学生如何检索、查阅文献资料和使用文字编辑器的基本操作能力,告知其本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使之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将导致学生的论文结构不完整、摘要和结论里出现参考文献、图表或公式推导、函数图制作不规范,表格亦不是三线表等一系列低级问题。加之本科生缺乏对专业前沿动态和科研成果的了解,还需要针对其选题告知其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核心期刊、知名学者,提供其基础数据或告知其获取数据的有效渠道。中期检查是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各种问题的有效环节,一些教师并不重视真实进度,仅提交未经查证甚至自己代填的表格以应付上级检查,个别学生在答辩前匆匆提供初稿,使未经教师审核的极少部分论文成为文字垃圾。

4.原则性不强,主动降低评判标准

教师是论文的直接把关者,有些导师在各个环节却主动给学生通融,降低评判标准。在开题论证阶段,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前期基础不符合选题要求,不具备顺利完成的能力,也允许其安全通过。中期检查所有学生均合格,老师不忍心让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推迟答辩。初稿提交后,一些老师对抄袭现象听之任之,因此难免让东拼西凑的论文直达答辩评委席。答辩时,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极短,有些老师并没有对论文进行详细审阅便随意提问。如此一来,“鼠标加剪贴板”的“学术海盗”们自然欣喜不已,同时也导致花大量时间认真做论文的学生心理极不平衡,学生的工作量有天壤之别,成绩评定结果却大同小异。除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投机取巧心理,觉得敷衍了事也能合格外,更严重的后果是历届学生的口口相传将导致学习风气日渐下降,论文整体质量继续滑坡。

二 管理因素

1.环节繁琐,教师疲于应对各种表格及检查

当前的实施环节包括动员宣传、导师配备、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及中期检查、论文初审、评阅、答辩组织与总结,经过对本系老师的访谈,均认为环节过于繁杂,一些研究生导师认为本科生的论文环节超过硕士生令人匪夷所思。以一位教师需要指导一名学生为例,教师需填供选题情况表、

*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编号:166)

选题审批表、任务书、指导教师指导检查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表、成绩评定册等,还必须在上述所有表格、学生开题报告、开题论证记录、答辩记录、学生论文多份修改稿的首页等进行签名,而毕业实习指导小组的老师及系主任签名更是不计其数。哪怕教师本身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但指导每名学生仅计算7个学时的工作量与教师实际投入的精力、时间完全不对等,在授课和科研活动以外的时间受限的情况下,还得耗费不少精力去填写一大堆表格应付督导团的检查,真正用于指导学生在研究思路、写作能力的时间被挤占,必然导致学生的论文质量不理想。

2.部分规定欠合理,影响执行效果 规范教学管理本是好事,但某些规定却不够合理。如“学生所有包含题目名称信息的表格均需保持前后完全一致”的规定使开题论证环节形同虚设,如果某位学生开题论证答辩不能达到要求,理论上必须更换选题,实际中却很可能维持原状。这是由于如果更换题名,哪怕是变更研究区,新的题目出现在之后的诸多表格中,将会与之前形成的资料和系统信息不能对应,难以通过检查;而如果变更全套资料,又会无端给师生增加很多工作量,导师自然不愿全部重来。又如教师通过现行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填写好的选题审批表,学生却无法在线下载和查看到选题意义和内容,这一设计有失周到。再以任务书的表格模板为例,教师的作用是指引、导向,而不是全权替代,规定为学生整理出不低于20篇文献,是绝大多数老师公认最耗时的一栏,而且少数学生投机取巧将这些文献直接复制到其论文中;而时间进度在学校的通知文件中都已明确告知,却仍旧每份都要填写,因此意义不大且浪费纸张。

3.现有的考核和评判标准缺失,欠完善

在对学生论文的成绩评定中,学校出台了《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明确了论文最终成绩的构成比例和评定细则,实际评定过程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多,答辩时分组进行,如果分组时学生水平相差较远,如A组集中高质量论文的学生,B组整体水平较低,由于受优秀论文的指标所限,将指标进行平均分解再进行组内比较择优,这样评定的成绩将有失整体客观性,因此有必要对遴选出来的优秀论文进行复核,当前抽查的论文大多注重检查其格式而不重视实际内容,因此有必要出台论文最终质量把关的文件。上述标准包含对学生论文成绩的执行细则,但目前仍缺乏对导师的考核和评判标准。由于最后肯定教师工作成果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作量和极少数人才可能获得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殊荣,而没有对不合格导师的惩处,因此多带少带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也是教师不愿意承担多人次指导和不舍得投入精力指导的重要原因。

4.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考核机制还需进一步改进

为顺应时代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改革,然而由于公共课程课时过多、周期过长的特点,使得一些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不得不压缩授课学时或调整开课时间,由于不能较早接触到专业知识,学生不能从入学后及时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了解,到大三上半个学期结束才摆脱专业迷惘的状态,此时需要着手选题显得极其被动。再如对毕业论文写作有直接帮助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性质几经异动,最终受总课时的限制被迫取消。对于当前课程的考核方式,虽然设立了试题、课程论文、制作作品、实验操作、口试和其他几种类型,但受传统习惯的制约和影响,目前的形式仍以必修课闭卷考试和选修课开卷考查的方式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上课心不在焉,课后也无法养成定时温习的习惯,而等到课程结束才死记硬背考试重点,这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专业知识的牢固性、专业领域视野的开阔性无半点裨益,在这种惯性考核机制下培养出的学生不可能获得人才培养方案中期望的理论知识和各种能力,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无法反映出四年专业教育的痕迹。

三 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精简毕业论文执行环节,提高实施效率

形式主义是官僚作风,任何环节的设立应当是为提高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效率和质量服务。(1)鉴于选题对于文章质量和写作过程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到实施过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建议保留选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四大环节。(2)同时需对应删除与之相呼应的一些表格,并简化表格的填写内容。(3)对已发现一些不利于实际操作和影响论文执行效率的环节,教务处会与有关部门对各学院就论文工作对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民意调查,以修订和完善已出台的各项工作条例和管理文件。(4)为解决学生的疑惑并有效提高其写作效率,各教研室可针对自身专业编写《选题指南》、《历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汇编》、《专业英语词库和句型》等并逐年进行更新。(5)应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反馈机制,完善教务处网站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施无纸化办公,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教师不仅能在线填写空表,也能让填写了内容的表第一时间被学生查看和下载,各阶段需严格限定时间,以保证学生能按照学校的规定和教师的要求顺利完成任务。

2.完善考核标准,适时引入奖惩机制

针对当前较为松散的毕业实习纪律进行可控的约束和监督,可将全过程分为准入、前期、中期和后期四个阶段。准入阶段可结合选题指南设计包含各方向的综合专业知识问卷,以甄别学生适合的专业方向,减少选题的盲目性,同时对导师进行担任资格的检验;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各项检查细则并落到实处。建立一个论文评判质量非形式的检查机构,对论文的质量进行最终把关。适当引入奖惩机制,以奖励为主,表彰优秀学位论文的师生,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将能力业绩的考评、职称晋升与此适当挂钩,对于修订补充管理文件和质量标准的教务人员也可设立优秀教学管理奖,通过调动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论文质量。对于出现造假、抄袭和拼凑现象的毕业论文,应追究学生及指导教师和相应的教研室的责任,并根据具体情况通告批评或予以处分。

3.强化质量意识,增强导师的工作责任心

毕业论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他任何教学环节都无法代替。在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之前,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有清醒的认识并笃行之,尽好指导老师应尽的职责。同时应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是一个良心工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须端正自身态度、进行道德自律,抛除功利心,才能认真履行论文指导的工作职责、使投入精力指导下的学生毕业论文如期达到高质量并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

4.加强教师科研素质,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研业务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及良好的人格修养。鉴于本系中级职称的教师数量较多的实际情况,学校应重视和落实对青年教师的导师配备事宜,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多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会议,加强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机会让其挑起科研重担,制定创新机制使真正有能力者脱颖而出。还应在本专业内、同一教研室内组织论文指导方法经验交流会,让更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自如应对指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5.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服务于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研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亦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梅兹曾指出:大学制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教授研究,这是它骄傲和名闻遐迩的原因。前述专业性不强、科学性和创新性不够的质量问题,便源于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平素未得到科研能力的训练。因此,课堂上需及时更新,以反映前沿动态,讲授知识点时需结合科研项目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深知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开展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多布置平时作业,提交课程小论文,替代期末一考定成败的考核机制,既消除了学生背背重点就能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又可通过求解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培养兴趣点,锻炼其基础写作能力。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既要尊重学生意见,欣赏其独特见解,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和探索,以各类竞赛为依托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并适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的申报、组织、研究和探索,积累素材,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为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和撰写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海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5):90~93

[2]江平.论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和监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0~152

[3]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1):40~43

[4]潘昊.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与措施[J].新西部(下半月),2011(11):138、195

[5]方江振、聂明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6):68~69

[6]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高教管理,(12):110~111

[7]陈金湘等.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解决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3~126

[8]付以琼.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J].图书情报,2009(11):72~73

[9]逄玉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2

〔责任编辑:肖薇〕

篇9:积极心理学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论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

1.职业敏感度。职业敏感度能够体现关系到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否能适用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职业敏感度也是考虑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首要条件。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学习与培训,对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否存在联系这个问题上认识普遍不够。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学生参与课余的职业学习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8%,大学二年级参与课余的职业学习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25%,大学三年级参与课余的职业学习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45%。大学一年级学生持有商务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证书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3%,大学二年级持有商务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证书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43%,大学三年级持有商务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72%。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不管大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均没有深刻的认识,普遍都是通过教学过程所学习的知识来对所学专业进行判断。

2.招聘信息关注度。招聘信息关注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以及学习的方向。通过调查发现,大学一年级学生通过浏览网站、阅读报纸等方式了解招聘信息的人数为0。大学二年级学生通过浏览网站、阅读报纸等方式了解招聘信息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12%。大学三年级通过浏览网站、阅读报纸等方式了解招聘信息的人数为89%。对了解招聘信息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走访,发现了解招聘信息的高职院校学生中,其关注比重最大的是招聘单位,其次是薪酬,很少有对职位本身的信息关注。

3.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人在职场上能否取得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学生积极应对学习和工作的一种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在学校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能自己动手单独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学生的23%,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学校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能自己动手单独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学生的45%,大学三年级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能自己动手单独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学生的79%。

4.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要求。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未能参加工作,就算是从事暑假工工作或者兼职的情况,也不能真实体现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的情况。但是,通过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学校规章制度遵守程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大学一年级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34%,基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55%,不愿遵守或者忽视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11%。大学二年级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18%,基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62%,不愿遵守或者忽视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20%。大学三年级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8%,基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54%,不愿遵守或者忽视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38%。

5.理论知识转化能力。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的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工作所必备的条件。通过调查发现,有占调查人数6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认真听课,有占调查人数总数3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选择性的听课,还有5%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4%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课程难度高,自己无法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业敏感度普遍低是高职院校学生消极心理带来的影响。通过高考的分流,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生源通过高考分数线进行了分类。众所周知,普通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于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这样公开的事实,给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带来了一种暗示,高职院校学生无形中会认为自己与普通高校学生差一个等次,其所带来的职业预期也低于普通高校学生。这种消极的心态带来了学生的低沉和将来职业需求层次的降低。高职院校学生在其学生时代没有对职业生涯进行很好的规划,自然谈不上有的放矢的关注招聘信息并通过招聘信息查找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对招聘信息关注度低也是消极心理所带来的影响。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脱离父母的关照和影响,认为将来的就业还是需要关系、需要父辈的指引,所以对就业信息以及动态关注较少。在对招聘信息关注的过程中,对招聘单位的关注度最高,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招聘信息中的用人单位固然是应当考虑的原因之一,但不能是首要原因,并不是高职院校所有学生都能在名声显赫的用人单位中找到一席之地,能够让自己找到发展之路、提升自身能力的工作才是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选择。

2.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是学生自主意识不强导致的。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职院校学生也不例外,从小就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均以学期期末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的。这样被动的学习模式,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就无法融会贯通。

3.职业道德是一个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社会要遵纪守法,工作过程中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这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当然,当前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纪律性。父母、教师等的道德水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遵守纪律情况。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能够更好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其实也能反映出学校的管理存在着一些漏洞,大学一年级学生新来乍到,无法发现规章制度的漏洞,所以选择严格遵守。学生发现漏洞或者是学校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将会导致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恶化。

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研究

1.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高职院校应当在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心理咨询仅仅是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疑惑进行咨询和指导,是被动的、消极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普遍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都能有积极的心态。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信息渠道,通过建立聊天室、qq群、微信群等现代化手段,多元化的疏导模式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2.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指导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紧密结合就业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例如有些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就强调要先就业然后找工作,也就是说先随便取得一份工作,然后在工作过程中再去发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心理。就业指导过程中,虽然应当教育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好高骛远,但是应当指导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职业生涯提早规划。只有提早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才可能让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找准定位。

3.培养高职院校的积极健全人格。积极健康的人格是职业素养的保障。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健康的人格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必备条件,人格的良好特质是良好心境形成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良好心境,才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遏制消极人格的出现,才能保障我们心理健康。所以,学生应当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引导、学校的激励措施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4.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水平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一种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服务。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学校规章制度是否能严格执行、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让学生能充分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生能够遵纪守法,为将来在工作过程中能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冬美.大学生知性化生存的心理困境及其超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朱翠英,胡义秋.积极心理取向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必然性及其模式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篇10: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钢琴教学的论文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钢琴教学的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一些智育之外的学科备受关注,钢琴教育就在其中。从教育教学角度来讲,钢琴教学兼具专业性与教育性,再加上不同学生的钢琴艺术敏感性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本文主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就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及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指提高钢琴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强钢琴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钢琴教学积极意义应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47-01

一、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下人们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科。通俗的说,教育心理学其实就是将心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育效果的一种活动。

1.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讲,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钢琴教学中,其实是一种双赢,既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又同时提高了钢琴教学效果。具体说来,就是从教育的视角去研究钢琴教学,研究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这对于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2.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干预学生的不良心理,准确找出问题所在,尽快解决。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进行钢琴表演时会出现焦虑、紧张、不安、恐慌等心理症状,影响到表演效果,这时,就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自信暗示法、专注所说法等方法缓解学生紧张情绪。此外,如果钢琴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自觉运用教学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突出每个学生的特色,这实际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升。

二、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支持学生、提高学生,真正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实效。下面主要从钢琴教师的角度,就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提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钢琴兴趣

从钢琴学习动机上来看,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不同的,有的是由于自己热爱钢琴艺术,有的是迫于家庭或升学压力而学习钢琴。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钢琴,就要培养起一定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看待和学习钢琴艺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钢琴教师一定要从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角度,去分析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从心理层面加深学生对钢琴艺术的感受力,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钢琴艺术、热爱钢琴艺术,进而主动融入钢琴艺术。比如,班上一位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不足,我就通过闲聊的方式了解到他不爱学习钢琴是因为觉得以后用不着,自己也不大可能从事这方面的职业,于是,我运用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在跟他聊天以及在课堂讲课时,不断重复钢琴学习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好处,久而久之,强化就起到了良好效果。

2.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之间的认知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如独立型与依存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等,教学中要运用科学得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具体到钢琴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每位学生的钢琴艺术水平是有差异的,这是钢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的。因此,钢琴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讲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多鼓励少批评,根据不同学生的钢琴艺术造诣和接受能力,挑选不同难度的曲目,并对其进行全面指导。对于钢琴艺术水平高的学生,要求其精益求精,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表现力;对于钢琴艺术水平低的学生,尤其是反复练习的曲目,要多强调技巧与方法。

3.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舞台演奏时,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钢琴演奏的效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运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调节好情绪、克服紧张怯场情绪。

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打好基础、做好基本功,用专业的态度去欣赏和演奏每一个曲目,平时练习就要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引导学生情绪,同时,还要多给学生创造登台演奏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演奏心态、演奏技艺等。这样,在舞台演奏时,才会表现出学生的真正的演奏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钢琴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作为钢琴教师,我们应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积极探索适合钢琴教学的好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科学引导学生,激发起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10)

[2]谢艳华、孙纪元等.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5)

[3]高莲花.浅谈幼儿钢琴教学中教育心理学问题[J],音乐大观,2014(14)

从学校与教师角度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多元法律性社会学的论文

退休人员幸福感心理学研究论文

地理教学研究生论文题目

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之比较论文

马克思《资本论》视野下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的论文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2023-08-11

亚里士多德美学与音乐美学思想浅析论文2023-12-10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学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6

开题报告研究内容2023-04-16

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学校责任论文2023-06-28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范文2023-10-17

社会学论文选题2023-01-05

化学心理研究建议教育论文2023-04-07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