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

时间:2023-08-26 07:56:06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mimimao”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

篇1: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

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如何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教学评价体系,笔者借鉴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 键 词:曲式与作品分析 布卢姆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预期的知识或技能?教学目标是否得以顺利实现?等等,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这一必要的手段来加以验证。教学评价的类型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针对不同的对象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评价类型。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学评价的作用主要是用它来改进教与学。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他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是基于教学评价为教学活动起着提供反馈信息、检验教学效果,以及能同时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的教学工作或修正教学安排提供依据等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许多专业院校及高等师范院校从事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的教师,只是在学期结束或课程结业时,才对学生进行总结性教学评价,其作用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运用,显示出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学生也不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效率,从而不利于促进整体教学的效果。本文从三种教学评价方面,对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一、合理运用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前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进行了解而实施的测定。它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学生是否具有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确定新学习之前学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其试题的难度较低,实施的时间是在课程开设之前。

从严格意义上讲,对某一作曲家的某一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除了要对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创作风格和特征有所了解外,还要熟悉乐思发展的基本手法(包括复调写作基础知识),具备和声的分析和调式调性的辨别能力,以及管弦乐器法的知识,等等。因此,学生在学习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之前,应该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即从乐理、音乐史到其他“三件”(和声、复调和配器)作曲理论知识。但是,许多专业院校及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往往将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设置二或三学年(四年制本科),即紧接和声学课程之后。就此而言,学生至少应具备较好的和声学知识。每一届学生受自身成长环境、学习氛围与风气,以及其他课程教师的教学效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积极性,以及基础知识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曲式与作品分析之前,教师利用诊断性评价,及时了解每届学生的基本状况,从而调整好教学策略与方法。

测验是教学评价方法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有标准化(专家制定)和非标准化(教师自定)之分,以下就是笔者自行设计的一套非标准化测验:

(一)多项选择题,根据所听的音乐回答以下问题:

1.对这首格里格管弦乐作品《苏尔维格之歌》的结构划分描述正确的是。

A.乐曲有引子和尾声

B.乐曲有引子,但没有尾声

C.乐曲分为一段,并且有重复

D.乐曲分为两段,并且有重复

E.乐曲分为四段

(二)根据所给的钢琴作品: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Op.2 No.2第三乐章的呈示部,分析其和声和调性布局:

1.和声分析标记在乐谱中;

2.其调性布局为:

以上非标准化的、诊断性的测验题,有以下考虑:(1)题型选择要体现出目的性。选用具有思维引导和暗示功能,同时具有判断的复杂性的多项选择题,目的是测试与该学科要求一致的判断能力;选用分析题是由于该学科教学中,乐谱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占有教学过程比例较多的教学环节。(2)测验方式要体现出全面性。选择一首管弦乐作品,播放音响判断其基本结构,测试其听觉分析的能力;选择一首钢琴作品,不播放音响,测试其乐谱分析的能力。(3)测验内容与难度要体现出合理性。格里格《苏尔维格之歌》有管弦乐和声乐体裁两种,是学生所熟悉的名曲之一。在学习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之前,通过选择题的形式,限定性地让学生判断所熟悉的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是具备合理性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2中的和声难度与学生所学过的和声学课程也是相匹配的。

二、积极运用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积极运用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获得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所存在问题的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或技能。

形成性评价一般采用非正式考试和单元测验两种方式,但它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试,注重利用测量的结果来调整或改进教学,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以及调整中趋于完善,而不是强调评定学生的成绩等。但在教学策略上,要使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的成绩与终结性评价的成绩“挂钩”,以便控制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以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为主。但由于课后作业一般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相互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因此,每一次在教师的监督下的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对教学的有效进行变得更加重要。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原理和所举的相应例子,大都是典型的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即共性的。而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每一个作品几乎都在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授和分析音乐作品时,常有“哦,原来如此”的领悟。而一旦自己独立分析音乐作品时,又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曲式类型构成的基本原理理解得尚不够透彻,也缺少直接的感性认识,再加上每个作品的个性特征的干扰作用。因此,想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某一曲式类型的结构原理,并获得音乐分析直接的经验和判断能力,课后学生还很有必要独立地进行大量的作品分析。笔者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教学中,积极地要求学生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课后作业,并且在每完成一个单元或一种曲式类型的教学时,就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其测验以下面两种方式为主:

1.指定一至两首具有完整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要求学生从整体曲式类型与相应的段落划分、主题材料的特征及其发展、和声序进以及调性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某一曲式类型的结构特征,引导他们从何种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2.给一个主题动机,用某一曲式结构类型创作一首音乐作品,其体裁可以是教师指定或随意。这种作业或测验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它可以进一步使学生深入地、有切身体会地了解某一曲式类型的结构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

笔者使用单元测试这一形成性评价进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受中学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笔者之所以坚持用之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而是因为这种在教师的督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进行的单元测试,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来集中地、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按要求完整地写作“分析报告”的机会。

三、灵活运用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课程或者学期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它主要通过期末学习测验和考试结果进行评定。其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做出较为全面的总结。

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进行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总结性评价时,其考试的方式通常是给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或套曲作品中的一至两个乐章),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对所要分析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及各部分句法特点、主题材料及和声调性(有时要求扩展到音乐表现要求的其他方面,如音区、织体与低音进行或演奏法)等方面进行描述,必要时也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或艺术形象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模式”就像写一份“分析报告”,它的特点是在限定的时间 (通常为2至3小时) 内,测试学生对分析对象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组织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已是一篇具有“完整的科研意义”的学术论文。

但是,这种“模式”在具备积极意义的同时,对非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也就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对篇幅不小的乐谱中众多的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又要对其结果的正误进行考虑,还要把分析结果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果不是一个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和经验颇丰的学生,要想答好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对非作曲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前的水平表现为参差不齐,学习时的积极性和态度又各有差异;再者,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文笔”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时候,学生在分析作品中,能准确无误地分析与判断出所有的知识测试点,但在文字语言的组织上却是零乱的;或者其文笔流畅、文采斐然,但所述内容却很少与考试要求直接相关;或者其整体曲式结构判断错误,但其内部句法特点、和声与调性分析均准确无误,并且文笔也不错等。面对这些常见的现象,阅卷人应如何准确地给分?能否准确地给分?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时,其题目在保留这种“模式”的前提下,应该做灵活处理。

借鉴普通文科基础性综合考试试题样式,围绕着既定的分析对象,将曲式与作品分析的终结性评价时的试题设计为:(1)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将要测试的知识点分解开、具体化。单一的知识点采用单项选择题型,较复杂与综合知识点采用多项选择题型。这样既可以使答题人在考试中集中精神认真思考,逐题解答,避免把观察、分析、理解和判断的时间耗费在连篇累牍的文字书写上,也可以避免“一处失误,全盘皆输”的现象。同时,评分也就显得公平、准确。(2)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这是吸取“调查报告式”题型的优点,测验学生进行篇幅不长的文字表达的能力。例如:分析钢琴作品肖邦《夜曲》Op.48 No.1(每种题型均举一例)。

(一)单项选择题(其中仅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呈示部分的调性布局应是。

A.c─bE─c─bD─c─bE─c

B.c─bE─g─bD─c─bE

C.c─bE─g─bD─c─bE─c

D.c─g─bD─c─bE─c

(二) 多项选择题(其中不止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从第1小节到第8小节为()。

A.平行关系的两个乐句的乐段

B.转调乐段

C.开放性结构

D.收拢性结构

(三) 简答题

1.请说明中部的主题材料、和声调性和结构特点与前后两部分的联系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得少于300字)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诊断性评价有利于教师初步了解新的教学对象,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教师在对教学对象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教与学的即时信息,同时使教学对象得到基础的训练;通过形成性评价基础的训练作用,可以给总结性评价创造“水涨船高”的条件,即根据基础训练的结果,提高总结性评论的要求。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中,用这个教学评价体系来完善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无论是对教学者,还是教学对象都是受益的,更是合理的。尤其是积极有效地运用形成性评价,能使学生可以得到由小至大、由浅至深、由易至难的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基础性的训练过程,它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总结性评价的实施,同时对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著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版

[2]田慧生、李如密著 《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版

[3]彭志敏 《关于改革〈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型的建议》,《黄钟》,第3期第5—8页

篇2:完善电气工程教学体系的探讨论文

关于完善电气工程教学体系的探讨论文

加大实验室建设,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抓手,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形成的共识。本文探讨了如何依托于我校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方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科研反晡教学的具体思路,从而为建设高水平实验示范中心奠定体系保证,培养出具有良好工程实验和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电气类专业人才。

1.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多层次实验平台

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不断积累经验,提出了“三层次、六类别”实践教学体系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基本实验技能为基础,以独立设计能力为中心,以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实验教学由基本型、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组成。第一层次为基本型实验,由各课程的实验课或单独设立的实验课组成,每门实验课包含若干基本和选做实验。第二层次为提高型实验,包含课程设计、实习及综合设计实验。第三层次为研究创新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入实验中心的各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学生科研实践基地,研究自己拟定的课题和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三个层次中,基本型教学实验约占55%,提高型实验占35%,研究创新型实验占10%。

根据“三层次、六类别”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思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中心建立并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

1.1 基本型实验

基本型实验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基本型实验教学注重实验基础技能培养,主要包括基础性原理知识与验证性实验。

以“电力电子技术”基本型实验为例,坚持外购与自制相结合,自主研制并生产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条件,充分体现我校电力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特色和先进性。实验设备的基础平台选用方圆公司的通用平台,实验挂箱为我校自主开发,这些挂箱观测点多、实验内容丰富,既可以进行器件实验、又可以进行电路实验;既可以进行电路开环实验、也可以进行电路闭环工作特性的测试。通过自行研制、开发、生产实验教学仪器,一方面可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同时也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课题。在自制仪器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积极吸收优秀本科生参加,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直接参与收集资料、方案论证、电路设计及制作调试的全过程,实验教学成效反馈证明了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

1.2 提高型实验

在基本型实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提高型实验教学注重独立设计能力的培养,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思维方式,按照课程群的类别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包括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开放性实验、电机开放性实验、飞行控制实验、过程控制实验等。提高型实验注重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以申请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型实验。

以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开放实验室为例,采用积木式结构的实验平台,可以开放至底层元件级别,灵活性好,可扩展能力强。学生既可以选用基本模块单元完成一些基本型实验项目,也可以自行设计电路。本实验可以不针对具体课程,综合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调速技术”、“开关电源技术”等课程的知识。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和学科发展前沿“二次开发”部分核心部件,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验。从而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电机学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完成电机学课程和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的综合设计工作,学生完成电机参数计算、绕组设计分析、定子、转子设计分析等工作,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分析能力。电机学实习是紧跟在电机学课程设计之后,学生设计好电机后,动手进行电机的加工和装配、测试工作。主要内容有拆解电机、拆解绕组、清理电机、绕制线圈、嵌装绕组、端部整形及绑扎、绕组绝缘强度测试、电机装配、电机运行、电机参数测试、合格电机验收,以及到企业参观。该课程设计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加强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3 研究创新型实验

以航空航天应用、新能源发电等为核心,建立创新实验研究平台,提供学生创新实践的环境。利用创新实验室的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制作活动,包括:创新实验室的开放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的创新项目;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分解出来的小课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

航空航天应用是我校电气类学科研究的重要应用,为了让学生了解先进航空电气技术、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建有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和航空航天电源工程中心。该实验室由航空主电源发电系统、二次电能变换装置、配电系统及负载管理系统等实验创新平台构成。新能源发电技术是目前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和研究热点之为了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新能源发电技术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由小型风力发电实验平台、太阳能发电实验平台和燃料电池发电实验平台构成。基于上述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创新性的发电机、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等研究。

部分优秀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通过对-个项目的“设计、加工、实验、分析”的全过程实践,可以系统学到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积累创新方法。

通过“三层次、六类别”实践教学体系的细化,形成了电机、电力电子、自动控制3个实验教学课程群,共103个实验项目。包括:电机学(23个)、特种电机(4个)、电机与控制元件(18个)、电器原理及应用(4个)、电气测试技术(8个)、现代调速技术(8个)、电工学(2个)、电力电子技术(7个)、航空航天供电系统(4个)、自动控制原理(6个)、现代控制理论(7个)、控制系统工程(8个)、控制系统设计和实践(4个)。因篇幅限制,文中未列出实验中心详细的.实验条目。

2.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队伍

针对示范中心多层次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基本型实验主要由年青教师和专职实验员联合授课,实验员侧重于具体操作的演示和讲解,年青老师侧重于实验结果分析和引申讨论,从而弥补了实验员单独指导的不足。

提高型实验由相关课程的资深教师负责,由实验老师配合,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指导,通过手把手教学生,给予必要的过程辅导,解答学生疑惑以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深入讨论,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并掌握从现象中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研究性问题的方法。

创新型实验主要由教授和部分副教授指导,通过创新论坛、创新示范区,以及每周创新研讨例会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多层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避免了过去的实验员单一带学生做实验的弊端,极大的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了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在全国电子竞赛、数模竞赛、挑战杯、以及全球IEEE未来能源竞赛中多次获奖。

3.结语

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电气与自动化相结合的大电气类专业基础的思想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实践教学体系和内涵改革的核心,建立了“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了多层次实践教学队伍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起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从而为建立一个出思想、出成果、出经验、出质量的国家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奠定了体系和师资保证,确保实现培养具备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21世纪创造性电气类人才的目标。

篇3:完善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探讨论文

关于完善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探讨论文

当前科学和技术发展迅猛,各类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今后的工作更需要自己不断开拓和创新去完成,因此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正是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探求的目标。

围绕工科高等教学以“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教师紧密结合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着手,不断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和教学实验体系改革,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一、加强实验课程建设,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是近几年国内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它的宗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使学生能获得完整的、系统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近几年来,为了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教学质量跨越式发展,学校分期投入近200多万建设经费,用于环境工程实验室改造和课程建设。实验课程的任课教师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体构思,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以实验室建设为抓手,构建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规划。

第一层次:完善必修基础实验平台,精选经典的核心实验项目作为基础实验,对原有陈旧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并加深和拓展实验内容。

第二层次:新建选修提高实验平台,结合环境学科科研发展优势,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开设大型演示模拟工业实验,研究和开发综合性、设计性新实验课题。

第三层次:构建自主创新实验平台,积极开发创新实践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实践活动。

经过四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我校逐步实现了由基础性实验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转变,建立起了以基础性实验为核心,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体探索创新实验为拓展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使学生在掌握污染物控制技术和环境测试技能同时,全面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引进高新技术拓展教学内容

我校以环境工程教学实验室建设为契机,以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与提升,实验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立项研发工作,自主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动控制和在线监测功能的大型实验装置和设备,并将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生的专业实验教学内容。近年来新“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有机废水设计性实验”、“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作为工业冷却水集成实验”、“纤维类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综合性实验”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我们依托环境检测大型仪器公共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利用气相色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为本科生新开设“环境噪声的监测与评价实验”、“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的苯系物”、“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等综合性实验。将环境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实验掌握当前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的专业实验技术教学中,使学生在得到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课外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以往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接受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创造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空间,使学生极易因袭某种特定的、千篇 一律的思维方式而难有作为。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在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之外,通过向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能力训练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学生从二年级末开始,结合创新实践活动,进入教科组、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的锻炼。实践活动中倡导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教师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了一批专业性强、趣味性浓、新技术含量高的研究课题,如“紫外光催化降解苯酚废水综合性实验”、“臭氧高级氧化处理染料废水综合性实验”、“超声降解有机污染物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大气降水的采集和主要成分分析”、“生活污水水质的综合测定设计型实验”、“校园环境空气监测与综合评价综合型实验”、“大气降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和调查”,鼓励学生在课余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索研究。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参加实践活动,教师对入选的学生进行课题背景和研究技术的辅导性讲座,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资,并提交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流程、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在导师的审核与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完成课题后提交论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真实水平综合评定成绩,对优秀学生建立导师制,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

通过这类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获得教师一定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外,同时变成与教师共同进行探究的主体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评判和创新,使自己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体。同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实践的兴趣,训练学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性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精神的熏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并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及时发现和培养具有潜质的优秀科技后备人才。

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实现由“教师为主”转为“学生为主”是真正体现实验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重点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近几年我们在“环境工程实验”、“污染物分析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摈弃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简单的技能操作训练,确立“学生为主”,大胆改革创新,提出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研究性实验;力争达到两个目的:积极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大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培养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实现以课题为载体、探究为方式、实践为形态、评价为导向的实验课程改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有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更科学合理地规划个人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激发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为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开放式、网络化、智能化提供必要的保障,实验教师积极开发了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网站,将实验课程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实验要求在网上公示,用许多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演示课件指导实验,讲授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进展,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实验课程教学更形象生动,建立起了开放式实验教学信息网上展示平台。学生可利用网上实验教学辅助预习和选课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验项目选择逐步实现实验教学方法由传授式向自主式转变,适应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

通过实验课程的感性实践,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掌握污染物控制的实验研究方法和基本测试技术。实践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实验辅导的机会,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敏锐观察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实验研究去发现事物或现象内在的规律,验证己有的理论或提出新的观点,以塑造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锐意创新的学术态度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五、巩固改革成果,扩大学生受益面

为了改变以往在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格局,我们适当降低理论课时,逐步加实验课程的学时,提高实验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比重,将新开发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六、结语

通过综合性探索性实验的强化训练,尤其是大学生开放性创新实践教学的全面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己初见成效,在各项教学评估中深受专家和领导的好评,成为我系的教学改革亮点。根据调查反馈,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类实验,接触到了先进的专业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了新型的污染物控制实验技术和环境监测方法,加自己对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强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性问题的能力,加深了自己为国家环保事业发展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大学就业竞争的加剧,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篇4: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论文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论文分析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作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可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以落实和企业战略的顺利执行。因此,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

关键词:内部控制 评价体系 发展现状 构建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它是内部控制中必要的系统性活动,是内部控制设计、实施、评价、反馈、改进等连续的动态过程。它能有效提升内部控制环境,做到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较多的局限性。于是内部控制评价鉴于自身的优点,在我国逐渐受到专业人员的关注,但此时的内部控制评价还只是作为一种审计方式,企业自身并没有对内部控制评价过于关注。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内控评价的规范化建设,审计署、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等组织均出台了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各政府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以指导企业制定适合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控制度。虽然这些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国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明确

现行的《审计准则》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与企业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由注册会计师定期通过外部评价来完成。但随着经济发展,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应该内部化,即由董事会中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来实施。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中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缺乏独立性,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

(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

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一般是参照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系列进行的,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是参照《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进行的。审计署、财政部等各部门出台的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对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尚未明确规定,再加上有相当多的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一些核心和基本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便导致各个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效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总之,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造成内部控制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三)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不清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仍主要局限在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方面,从其本质上来说基本上处于内部会计控制阶段。内部控制的现状导致内部控制评价大都站在报表审计的角度上,对报表数据的公允性和真实性测试和评价,没有将内部控制评价内容扩展到公司治理及公司战略规划的动力方面,导致评价主体内容发生偏离。

(四)内部控制评价缺乏综合性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与财务报表相关联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对其他要素的评价尤其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够重视,这种做法没有使企业管理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匹配,会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的不全面,有时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措施

(一)以风险管理理念为纲

风险管理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问题,我们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也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础,通过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分析、揭示关键性的风险点并确定重点评价领域和环节,这样既可以抓住内部控制的关键问题,也可以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率和效果,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

(二)正确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原有的内控评价目标大都从审计角度出发,考核企业所制定和执行的`内控制度能否达到可靠性、合法性、经营效率和效果。而在实际操作中,其侧重点更多的是关注于可靠性和合法性,相比较而言,经营效率和效果在内控评价中受到的关注则很少。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逐渐深入和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不仅要满足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提供和披露方面的需求,更要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以及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的实现。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应该是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价,考核内部控制所规定的目标实现与否。

(三)结合企业实际,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方法

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种内控评价标准模式:(1)coso报告中的5个要素标准, 即将内控项目按coso 5个要素进行细分,再按照coso中每一要素的必要条款确定评价标准;(2)采用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其中的一般标准主要指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具体标准由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和作业层级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3)结果评价标准和过程评价标准,其中结果评价标准主要是指考核内控目标的达到程度,而过程评价标准主要指内控执行过程中的有效程度如何。

内控项目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企业在选择构建内控评价系统方法时,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全员参与内控评价过程

全员参与内控评价过程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作为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系统包含多重目标,涉及企业多个层面和各项业务,仅仅依靠个别部门实施评价工作不仅增大了该部门的工作量,其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其次,随着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不断演化,知识和信息在组织中呈现向一线集中的趋势,这使得控制和评价的难度都在加大。再次,通过全员参与的形式,可以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有利于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

三、结束语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需要不断弥补。我们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弄清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内容,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构建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唯有如此,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规范内部控制的执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篇5: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争议与完善分析论文

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争议与完善分析论文

一、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冲突

视听作品,即电影、电视剧、动画等影视作品,国际上多采用“视听作品”概念,在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被描述为“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视听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客体,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征:

(1)内容构成上,综合利用文学、音乐、戏剧、摄影等艺术形式,不同的内容可分割使用;

(2)从传播过程看,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使各种侵权的行为变得更容易;

(3)从创作主体看,视听作品创作主体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然而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没能适应视听作品的发展,在现实中,由电影作品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80余名著名编剧召开维权大会,号召社会各界关注编剧的生存状况;底,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呼吁将“导演是影片作者”写入条文,编剧、制片人强烈反对,引发电影圈“内乱”。

二、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争议焦点

(一)视听作品与原作品的法律关系不明朗

原作品,是指视听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独立使用的作品。法律如何认定视听作品与原作品的法律关系,是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和利益分配的逻辑基础。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15条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这个条款既不符合“合作作品”也不符合“演绎作品”的规则。因为如果根据该条款推断视听作品是合作作品,当原作品并不专为视听作品创作时,这一规定就不符合合作作品需“具有创作合意”的前提;如果推断视听作品是演绎作品,则这一规定又不符合演绎作品上存在“双重权利”②(原作品作者的著作权和演绎者的著作权)的规则。由于法律关系的笼统造成对原作品作者保护的缺位。原作品作者对于视听作品只有署名权而没有其他权利,制片人对于视听作品的再使用既不需要得到原作品作者许可,也不需向原作品作者支付报酬。

(二)视听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争议不断

一般而言,作者是著作权所有者,但视听作品是集体创作的作品,有一系列的创作者。视听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就是指法律如何认定视听作品的著作权人,一般有“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两种模式。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是由于对制片人的界定不够清晰常常导致司法实务上的困难。另外,对于导演、编剧等对视听作品贡献较大的创作者,现行规定仅仅赋予署名权而没有肯定其对于整体视听作品的作者地位,导致了长期以来导演、编剧维权的声音此起彼伏。

(三)视听作品利益分享机制遭诟病

视听作品的著作权利益分享机制是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中另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第15条的规定,只要编剧、导演等与制片人签订合同,领取片酬,整体视听作品的著作权就全部属于制片者,其他创作者除署名权外没有其他任何权利。制片者再许可他人利用视听作品时,就不用经过原作品著作权人同意,也无须额外支付报酬,这样的规定不利于保护制片人以外创作主体。

三、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法律规范的严重滞后

当前我国视听作品制度的整体框架是合理的,但未能与视听作品的发展潮流保持同步。《著作权法》自1991年问世以来,分别于和进行了修改,两次修改间隔近,而且修法的动因都相对被动,导致我国《著作权法》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尤其在视听作品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影视产业的影响非常大,著作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麻烦。底,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等九家协会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建议书,呼吁提速修订《著作权法》。

(二)各方利益博弈难以平衡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工作自7月启动,期间数易其稿,最后修订稿于月18日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整个修订过程历时近四年时至今日仍未敲定,各方利益激烈博弈或是致使修法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具体到视听作品方面,争议主要在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方面。《著作权法》本次修改的'先后三个草案稿中,相关条款每次都有较大改动。以“二次获酬权”为例,草案第一稿中首次赋予编剧、作词、作曲等作者就视听作品的后续使用获得报酬的权利,但允许合同另有约定。草案公布后,导演、编剧大力支持,制片方强烈反对。草案第二稿删去了合同约定的情节,同时增加导演的二次获酬权,在业界引发轩然大波。在草案第三稿中,国家版权局最终没有保留这个法定获酬权,改为收益分享由制片者和作者约定。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涉及的各方利益博弈之激烈,从这个修改过程的反复中可见一斑。

四、对完善我国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一)明确视听作品是特殊演绎作品,保障原作品作者的著作权

目前各国对视听作品性质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两种方式:

(1)美国、德国和西班牙认为视听作品是原作品特殊的演绎作品。原作品作者可以依据演绎作品的权属规则主张自己的权利,同时可以将特定权利法定转让给视听作品著作权人,以保证视听作品的合理利用。

(2)法国和意大利认为视听作品是特殊的合作作品。原作品作者以合作作者的身份主张自己对于整体视听作品的权利。建议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时明确原作品是独立的作品,视听作品是原作品的演绎作品,规定制片者使用已经完成的小说、音乐等作品摄制视听作品,应当取得原作品作者的许可,并支付报酬。另外,承认视听作品是原作品特殊的演绎作品,相应地就应承认演绎作品上的“双重权利”,视听作品的后续使用应当同时取得演绎作品著作权人和原作品著作权人许可,但可以允许制片人与原作品作者约定。

(二)使制片人以外的作者分享视听作品的最终收益

1952年格雷戈瑞委员会考虑到电影著作权权利主张的复杂性,主张采纳“电影”作为一类新的著作权作品类型,并将著作权赋予制片人。对于制片人以外的权利主体的权利分配,当前国际立法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以美国为代表的雇佣作品模式。认为制片人是视听作品的雇主,视听作品的导演、编辑、演员、摄影师等是雇员。制片人排他性地享有视听作品的著作权,雇员依据协议获得报酬。

(2)法国、德国、西班牙为代表的合作作品模式,认为导演、编剧、作词、作曲等都是视听作品的合作作者,合作作者享有相同的权利,但允许将部分权利转让给制片人。雇佣作品模式有利于电影的商业推广;合作作品模式则有利于兼顾和平衡创作者的利益。结合我国影视产业的实际,建议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时可以采用如下规定:第一,规定“视听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人享有”。“制片人中心制”有利于带动影视产业发展,应当保留。从司法角度也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应当制定更明确的细则,规范制片人的范围。第二,规定“导演、编剧及专门为视听作品创作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作为视听作品的作者,享有署名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他们对于视听作品具有创作合意并且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承认他们的作者身份有利于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第三,规定“导演、编剧以及专门为视听作品创作的音乐作品的作者有权分享视听作品的后续收益,收益分享方式由作者与制片人约定”。“二次获酬权”应当得到肯定,但影视行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不宜强制法定,压制投资人热情;从司法角度也可能导致诉讼激增,浪费司法资源。因此,“二次获酬权”要循序渐进,应承认主要创作者获得后续收益的权利,但收益如何分享应当允许制片者与作者约定。

五、结语

影视产业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对影视作品进行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有不断完善影视作品著作权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才能保障和平衡影视作品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激发创作人不断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但与此同时,也要保证法律的内在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维护法律的权威。

篇6: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曲式分析教学的思考论文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曲式分析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曲式分析为高校音乐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更好地基于曲式结构这一角度来对音乐作品形成更深入的认识,为其更好地欣赏与表演作品奠定基础。但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曲式分析教学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单一而使得该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满足新时期音乐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以及优秀音乐人才的需要。因此,本文就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趋势分析教学现状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曲式分析教学;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建议

曲式分析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就学生是否能够较好较快地掌握必要的音乐分析技能以及理解音乐作品极为重要。此外,该课程还是考研必考科目与作曲技术理论基础课程之一。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曲式分析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曲式分析教学效率的提供参考。

一、教学现状简析

(一)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我国当前曲式分析教学内容多为我国传统音乐、西方古典时期到19世纪的音乐与建国后所创作的音乐,而对现代作曲技法所创作的“新音乐”与经典的流行音乐分析范例较少1。其传统教科书选编的谱例,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阐释同实际作品分析相结合,将各类典型的曲式结构较为详尽地向学生展示,但受篇幅限制,很多优秀范例被删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见多识广。再者,传统教科书选编的谱例中,很少有中小学音乐教材里的内容,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常常在实习期间和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新时期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使得此门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教学实践环节呈现分离、脱节状态。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确保学生掌握基本音乐分析技能是曲式分析教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在进行大量音乐作品分析后方能熟练掌握相关分析技能,唯有阅读与聆听足够的音乐作品方可有效提高其对音乐作品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然而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曲式分析教学其教学方式通常是由小型至大型曲式结构的学习,从逐句至端部的划分,听力及识谱相结合这种分析方法。此种传统授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后仍然难以较准确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判断。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单一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曲式分析教学效果欠佳、过于繁重的理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由于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同教学实习、教学实践的内容有偏差,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普遍积极性不高。

二、应对措施分析

(一)教师引导,学生为课堂“主角”

确保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进而促进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曲式分析教学中,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创作的'作品拿来分析,对其所作作品通过小组讨论及互评的方式,来提高其对曲式结构的深入了解与更好的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佳木斯音乐学院教师通过开展学生作品互评互选、班内及班级间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对其创作作品、相关的曲式结构知识等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与音乐作品分析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其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内容

在曲式分析的学习中,首先应对展现共同规律的相关曲式结构原则以及最基本的曲式类型加以掌握,在此基础上实现举一反三分析实践,而后才可对各类复杂的曲式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在分析中应当多从音乐的组织与发展逻辑角度来对其构成进行理解,对部分限定曲式程式则不必过于较真。所以,曲式结构类型限定既涵盖了抽象性又涵盖了包容性;既涵盖了变化,又不对特例进行盲目强调,使得学生可通过对基本类型与特例间关系的对比来对分析中出现的难题灵活应对2。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乐曲、教材歌曲谱例的适当引入,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成功走向音乐教育岗位。

(三)采取“视听一体化”教学手段

要实现“视听一体化”可采取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将大量谱例及音响录入到课件中,为视听化提供实现的前提,还可增加学生阅读量。尤其是部分较为复杂的谱例可使其分析讲解更为直观,如此学生便可通过视觉与听觉双重感受来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且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将作品中各细节部分写作特点更为准确地进行讲解,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为确保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能够积极互动,授课中教师的创造性及感染力、课堂组织艺术、教师的应变能力等均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3。因此,采用“视听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曲式分式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20,南方某音乐学院专业教师通过采用“视听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当增加课堂信息量,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将部分经典流行音乐引入到课堂中供学生分析讨论,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效率均有了较大程度提高。

(四)灵活布置课后作业

在传统教学中,该课程作业内容多为根据某一作品写出相应的曲式分析报告,学生课后独立自主完成,但实际情况学生作业抄袭现象频频发生,作业在学习中应用作用难以发挥。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中通常选择的是部分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学生在教师讲解后能够理解,但其独立完成时则极易感到迷茫,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进行灵活调整。例如,佳木斯音乐学院教师通过让学生对其所分析作品进行自主选择,既有效防止抄袭,还使其独立分析能力得到锻炼;此外,部分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某一主题动机并要求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曲式结构创作,帮助其增加对某一曲式结构进行更为深入透彻的了解,从而达到锻炼其作曲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新时期下教育事业与音乐事业的整体进步,整个社会对优秀音乐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曲式分析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极为重要。传统教学中多从传授知识这一角度来讲授该课程,对学生音乐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因此,对该门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于该课程教师而言,明确该课程价值及重要性,转变自身角色,积极探索教学新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灵活布置课后作业,是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这在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曲式分析教学中极为重要。

注释:

1.唐丽佳.新时期下高校曲式分析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音乐时空,.9(12):162-163.

2.杨秋仪,吕忠福.中外音乐教育比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赵胜山.普通高校《曲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大众文艺,2013,11(20):614.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曲式分析教学的几点思考孔苑苑(石河子大学83)

篇7: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比较分析论文

1.1美术作品的特性

美术是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一项内容。在艺术领域的初期阶段,文学创作,音乐舞蹈都可以算是美术中的重要部分,直到后来才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变成具体而独立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美术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扩充,与此同时,其内涵也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在现代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影响之下,美术的概念又朝着造型与视觉艺术方面发展,将美术分为了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两大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美术的概念虽然一直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但是它传递艺术思想内涵、表现艺术形象的特质是始终如一的。美术创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经过复杂严谨的美术创作过程,将物质化的社会状态以奇妙的艺术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现实的社会生活,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升华人们的情感世界。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成果,表现出了它自身独有的艺术性和精神性。

1.2设计作品的特性

为了满足美化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设计,这一迎合人类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行为活动便油然而生了。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对物体外形的美化,而是目的明确的、能满足人类情感要求和实现功能需要的艺术行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沟通的方式之一就是设计作品,通过点线面等的抽象形式,把设计工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体现在设计作品当中。这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可以满足人们物质与情感生活的艺术化行为。

设计作品,是借助艺术表达形式,把日常社会生活方式具体化的艺术行为成果,是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勾画,使得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们对艺术生活化的追求。

2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区别

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是艺术工作者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的艺术成果。设计是一种造型的创造,而美术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造型的艺术。两者都是人们追求自由与解放的表达形式,只是在创作方式上存在差异。美术作品是跳出物质现实与功名利禄的约束来追求解放,而设计作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实现人类情感需求的艺术成果,在精神上追求真正的自由。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有自身的特性,在表现作品的属性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2.1两者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美术作品是展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纯粹的精神产物。而设计作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体现人与社会环境的联系,虽然也是创作者的精神产物,但是着重体现的还是物质的实用特性。实际情况下,设计者在设计一个产品时,除了要体现产品的实用性,还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另一种程度上,融合了美术与设计的属性,使得两者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

2.2功能上的差异性

美术作品体现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作用,是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相对独立的;而设计作品体现的精神性与象征性必须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不可独立。

3 评价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标准

3.1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

由于美术作品是美术工作者的精神产物,以追求自由为目的,没有通用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所以评价结果是因人而异,显得非常主观。但也不是说评价标准不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根据各阶层的利益来作为评价标准的依据,体现出的是多样化的标准体系,使得人们对其感觉片面与模糊。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欣赏与人生不同民族与个人的艺术风格之后,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获得评判的标准。

3.2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

拥有完整的设计评价体系和合理的指导思想,是设计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包括了诸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行业领域。不同的设计领域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立的自身特点,所以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要注重各个行业领域的紧密性与行业规律,以及设计的现实因素的影响。

4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与设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人们与自然进行情感交流的表达方式,是人类增强审美意识的重要艺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美术已经渗入了设计当中,两者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融合,不断转化,相辅相成。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肯定两者的融合程度,也要分清两者的特性,让美术和设计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共同促进人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和平,李亚兰.试论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的比较与评价[J].艺术与设计,2010

[2]涂元生.高校色彩教学研究[J].大舞台,2010

篇8: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建议论文

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建议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一种审计形式,经济责任审计最初应用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离职审计,随着经济、法律、政治等环境改变,我国国有企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委托代理和受托责任的出现,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显得更加重要。经济责任审计从开始至今,已经历了几十年,但由于该审计制度的中国特色性,缺少国外先进的理论及典型的案例作为支撑,因此,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相继呈现。

相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于其着眼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领导人,内容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审计过程、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异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审计。目前来看,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问题是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为出发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评价指标较单一,偏重于财务指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财务指标,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个人主观努力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员工福利、对环境的影响等均应该进行评价,同时,对其经济行为有可能带来的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事项也应当进行审计,这样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目的。

但就目前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仍以财务指标为主导,其它方面则被忽略或者浅尝辄止,过多的偏向于财务指标,不能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往往与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执行情况有所背离,无法到达审计目的。虽然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要加强企业领导干部在社会责任等非财务指标方面的评价,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或者极少设置相应的指标来反映,而只是通过审计内容简单说明,不能达到综合反映的目的。此外,因为选用财务评价指标过多,使得有些企业领导干部为了达到短期的财务成果,做出短期的财务操纵的行为。

其次,指标选取不当,达不到评价目的。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当选取最能反映现象本质的指标来进行评价。指标应当具有综合性,通过多种指标来共同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以选用差异率指标、趋势比率指标、差额数等多种指标,并且不能忽视与同行业相关指标的横向对比。但是,就目前而言,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往往只是选择用差额性指标,或者简单的计算计划完成情况指标来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发展趋势如何、与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等都比较欠缺,这样得出的评价结论将无法综合客观的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能达到评价目的`。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在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前提下,应当选择能够反映本质特征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的说明适当指标选取的问题,我们以 A公司为例(真实数据),选取其经理离职审计中的利润情况的评价指标来进行说明:

A 公司对该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在利润方面仅通过表1 数据进行了评价便得出审计结论。但是从表1 的数据来看,在反映该经理在职期间的利润情况时,仅仅进行了利润情况的累计额,从表中的数据来分析,确实实现了利润的正增长,但是客观来看,这个指标根本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因为指标选取过于简单,同时也并没有和同行业的平均值相对比,虽然利润实现了增长,但是增长的比率是多少?与行业当期的标准的差异怎样?从趋势上看,是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还是逐年下跌趋势?正是由于指标的选取不当,导致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无法体现,评价结果不具有说服力。

第三,缺少定量评价,偏重于定性评价。在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数据是最具有说服力,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如此。若过多凭借主观因素来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结果必将缺少客观性。因此,在进行评价指标选择时,应当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指标为辅,但是在目前而言,却本末倒置,过多的选取定性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的主观色彩较浓。

二、改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议

针对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将从基于平衡计分卡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以及建立社会监督平台三个方面,给出改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建议。

第一,基于平衡计分卡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结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奇迹。由 David P.Norton 和Robert S.Kaplan 共同提出。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系列财务的和非财务的评价指标构成。它打破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而是从财务观、内部经营流程观、客户观和学习与成长观四个方面来综合的反映企业业绩。本文以国有企业的普遍情况为基础,并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结构,设计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 2:

表 2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也借鉴了其它公司的评价体系而建立。该指标体系能够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而且以定量评价为主,指标的选取上也是比较全面、综合的,这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具有说服力。

第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审计评价时,虽然指标比较全面、客观,但是却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评价问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仍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的,国有企业也是如此。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往往会忽略对社会的责任。由于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消极态度的普遍性存在,有必要将企业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做以评价,改善这种消极对待的现状。特别对于一些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环境破坏的行业,这种社会责任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建议,汇总如下表

在对社会责任进行评价时,仍然应当以定量评价为主,并结合定性评价来进行。在实务中,在以表 3所列举的评价指标方面,应当设置社会责任评分表,来量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到用数据来客观的说明问题,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由于社会责任评分表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设置,在此不进行具体说明。

第三,建立社会监督平台,共享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平台,不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据共享,将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公开化,使得评价结实施过程、结果更加透明话,降低了审计风险。同时,也可设置一个反馈平台,通过由社会公众来反馈的方式,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制度。通过共享平台,不仅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资源的浪费,避免重复性的调查工作,人力、物力、财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此外,将平台数据可以及时的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处理,更能突显审计的意义。

三、结论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领导人,内容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评价结果对企业领导干部以后的发展前景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上出现的问题,急需改善。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获得客观、合理的审计结果的基础,也是作出科学评价结论的前提条件,同时建立社会监督平台,也有助于评价的公开、透明,进而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

事实上,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是较多而且比较突出的,是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内容,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很多企业的内部资料无法获得,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得到彻底的改善,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玉明。平衡计分卡是什么-一个管理工具的神话。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28~136

[2]郝雪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国酿造。,8:74~75

[3]刘存。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估研究。职业时空。.5:8- 10

篇9: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体系完善论文

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体系完善论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技的不断繁荣,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使各类作品的网络传播变得越来越方便迅速,而网络作品也是应用而生。虽然网络技术带来了各类作品的新发展方向,但是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性,导致了网络作品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严重,侵权行为日渐增多,但是维权方式却不能合理的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之下,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变得很有必要,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

一、我国现阶段网络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知识产权作品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扩散,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目前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

( 一) 网络作品传播行为缺失。

传统的知识产权,因为传播速度和广度的限制,具有时间性、地域性、专有性等特点。但是在网络传媒平台的冲击之下,不具备这些传统知识产权特点的网络知识产权产生了。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起步较晚,并且以保护现实的知识产权为主,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没有明确的.规范,甚至是有部分的法律缺失。在没有适合的法律进行保护的情况下,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给网络知识产权者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 二) 道德约束难度大。

传统社会是一个群居社会,可以依靠现实道德对于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而法律作为道德底线,在道德不能进行约束的时候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现在的网络社会却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网络之上的大部分人互相并不认识,这就导致了采用网络道德维护网络知识产权,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网络道德的缺失,让现阶段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几乎成为了一种全民行为。

( 三) 立法难题没有解决。

通过网络道德对网络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方法,由于网络道德的缺失而变得难以实施,所以法律成为了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在现在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之中,很多的立法难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影响了网络知识产权立法进程。

首先,我国立法对于网络数据库等新兴的受保护主体并不是现行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对象,而且我国立法对于法律保护对象的调研也没有深入开展,这就造成了立法对象之上的不明确,让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对象难以确认。其次,我国现在的知识产权法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界定十分不清晰,而现实的知识产权法的侵权界定并不能应用在网络知识产权之中,这也造成了网络知识产权者维权困难的现状。

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对策。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是未来知识产权法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强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通过道德、法制等多种途径,为网络知识产权所有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多方途径,完善我国的法制体系。

( 一) 接轨国际网络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而且多为借鉴外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所以在已经落后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之上,我国应该尽快的和国际接轨。国际上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尤其是英德等国家,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网络知识产权立法调研难度较大,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自身情况进行立法,是较为合理的一种立法措施。

( 二) 构建网络道德。

现阶段,我国网络道德严重缺失,这也是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难以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是法律的来源,法律是道德底线,如果道德缺失,那么立法的难度也是被提升了。现阶段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并不是现实社会之中的个别人进行的,而是全网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的进行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这也是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所以要完善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网络道德的作用不容忽视,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对于现在风行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进行打击。

( 三) 完善网络知识产权立法。

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是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最后的途径,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要通过法律来完善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首先要明确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将现在网络之上的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都尽可能的保护起来,将应该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主体明确在法律条文之中,让网络知识产权所有人能够依法享有和现实知识产权相一致的网络知识产权。其次,要明确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依法保护网络知识产权。另外,建立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第三方机制,通过第三方的介入,依法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知识产权从现实向网络转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以网络道德为基础,以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为底线,建立起合理、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仅需要立法者的立法行为进行监督,还需要广大网民自觉的抵制网络知识产权侵权。

[ 参 考 文 献 ]

[1]辛瑞杰,王熙宁。 网络环境下改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研究[J]. 情报科学,( 1) :33 -34.

[2]郑军。 网络知识产权的特性及保护[J]. 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9) :16.

[3]杨琳瑜。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J]. 兰台世界,2010( 10) : 27 - 29.

篇10: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体系建构与完善论文

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体系建构与完善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都将视线的焦点集中于档案信息化的技术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以配置硬件和软件系统。然而,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却缺乏全面、严谨而科学的认知和评价。因此,我们要重视意识领域的薄弱内容,要注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体系建设,要用完善而科学的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促进档案建设持续长远发展。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体系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引领了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和趋势。档案信息是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导致了档案载体形式的变化,也对档案的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历程,档案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之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也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前行,随着档案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也突显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问题,需要人们加以关注,建构和完善档案信息的安全体系建设,以满足现代对于档案信息的使用需求。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体系的意识误区

(一)档案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误区

当前人们在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还存在较为薄弱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对于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认知还仅限于档案界内部,在社会民众之中缺乏对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认知和意识,社会民众在大量查阅和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缺乏档案信息安全认知,导致一些具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流失于无形。[1]

(二)档案信息安全法制滞后的缺陷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档案信息化法规并没有形成涵盖全面的法律体系,无法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显示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法制滞后。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技术“双刃性”问题

在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息技术自身的“双刃性”问题,这些信息技术各有应用特性,如何安全使用这些信息技术,这本身就存在一个安全问题,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技术安全隐患。[2]

二、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构内容与完善

(一)档案基础设施安全体系

在档案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建构中,要注重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档案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隐患来源于硬件设备、网络环境、软件缺陷等,为此,需要使档案硬件设施具有良好的通信安全与容灾能力,要实现网络安全访问、数据加密控制、监测非法入侵等安全网络环境,构建全网数据安全备份体系、网络设备安全体系以及病毒防护体系。同时,还要建构系统软件安全体系,包括系统软件漏洞扫描体系、系统软件安全配置体系等,从而确保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可靠。

(二)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安全体系是基础和核心,它对于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具有直接的关联,具体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体系建构:1.传统档案技术应用下的信息资源安全体系。在传统的档案技术应用中,主要是采用纸质和声像的方式,实现对档案的存储和使用,它们同时也是数字化时代下档案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此,要保护好传统档案技术条件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纸质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来说,通常需要控制档案库房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注重采用科学的防霉、防虫措施。对于声像载体的档案技术条件下的信息资源来说,主要是控制18℃~24℃的库房温度,并将湿度控制在35%~45%,还要远离磁场。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之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档案信息资源,要构建相应的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备份安全体系,防止重要档案信息数据的丢失。同时,还要建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由于信息化环境下手工档案查询方式转变为网络引擎查询方式,因而,要应用网络数据备份技术、网络数据隔离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处理和保护。[3]3.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全体系。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是为社会民众提供信息服务,这就需要建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全体系,要采用身份认证或访问限制等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全保护。

(三)档案应用系统安全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系统安全体系建设,要注重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实用性,要在电子档案文件生成、流转和存储的过程中,最大化地减少安全风险,降低档案信息泄密和漏失的可能性。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建构内容:1.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安全体系。在数字档案馆应用安全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要遵循完整性、开放性、标准性和安全性的原则,重点建构档案信息内容访问控制机制、用户认证控制机制、系统日志管理机制、档案保存机制。2.档案业务管理系统安全体系。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之中,档案业务管理系统也要注重安全性,要采用网络安全控制技术,实现对网络接入的安全认证,可以运用VLAN技术实现对网络流量的控制。还要建构档案业务管理系统的'防病毒安全体系,采用必要的查、杀和防御措施,确保业务管理系统的安全。

(四)档案标准规范安全体系

对于档案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的建构内容,涉及国家档案信息化法规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内部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这些法规和制度对于档案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的建构有极大的关联性影响。如果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国家法规存在盲区或者缺少针对性的指导,就会使档案信息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同样,如果内部档案信息安全制度存在缺失或者执行不到位,也必然会影响档案信息的安全。因而,需要从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等层面,加以建构和完善,使其有利于档案信息数字化资源的长期存储与管理。[4]

(五)档案人才队伍安全体系

在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是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了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提升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档案素质和信息化素质,要针对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意识淡薄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和完善档案信息化人员构成安全体系。在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域中,要以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复合型人才结构为主导,培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建构和完善档案信息化人员信息化培训体系。要运用新技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减少人为失误。综上所述,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注重自身的技术建设,还要注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体系建设,要关注新时期的档案信息安全问题,防范档案信息的潜在风险,建构和完善一系列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并使这些体系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国家的档案信息化法规制度要求之下,充分体现档案信息化的现代安全需求,使其与当前的档案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相契合,全面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和梦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

[2]李佳妍.企业档案信息化探究[D].云南大学,.

[3]陈思.电子档案安全体系构建[D].吉林大学,2011.

[4]张宁.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信息服务研究[D].河北大学,2011.

篇11:视觉识别系统评价体系的运用分析论文

视觉识别系统评价体系的运用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发展日益迅猛,高校招生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面对高等教育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于历史积淀不深,硬件设施不强的地方院校,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依靠 “软实力”的构筑,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而 “软实力”,指的就是良好的高校形象。高校形象不仅是高校声誉等在社会公众中的直接反映,还是一所高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而学校视觉识别系统,是彰显学校形象的核心,是学校形象的静态识别符号,它将办学理念、文化特质、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以标准化、序列化、统一化的手法,凸显学校个性,塑造学校独特的品牌形象[1].然而目前在国内,地方院校仍对高校视觉识别系统的认识不一,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不一。

如有些高校在视觉识别系别构建中,目的性很强并且较清晰,而有的学校则比较模糊; 有些地方院校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较注重与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结合,特色明显,而有些地方院校 “模仿”痕迹严重。因此,本文拟在已构建好的` 《地方院校视觉识别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 XX 学院为例,通过对 XX 学院视觉识别系统进行评价,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地方院校在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上的长处及不足,从而为其视觉识别系统的实施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地方院校 “视觉识别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 XX 学院教职工和学生发放 “关于视觉识别系统各要素重要性”的调查问卷,对问卷中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处理,找出了在视觉识别系统建设中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确定了视觉识别系统评价指标内容和结构。并通过进一步计算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和因子负荷量在总量中的比例,确定了指标的权重,最终建立了视觉识别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三、XX 学院视觉识别系统的评价。

研究团队以 “视觉识别系统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为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其调查问卷选用的陈述分别为 “很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五个等级,对应的分值分别为 5、4、3、2、1.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数据的分析[3].本次研究咨询教育方面的专家并发放问卷共 13 位,经过对这 13 位专家所给出的答案,统计的数据情况分析如下:

每项指标的平均值等于该项评语分布情况乘上对应分值的总和,则这 10 项三级指标的单项评价的平均值如下: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二级指标: 公关元素、装饰元素和基本元素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的结果:

四、总结与分析。

( 一) 从 XX 学院视觉识别系统的总体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其评价结果为 2. 719,如果按 “很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对应的分值为 5、4、3、2、1 来看,其评价结果介于 “不太满意”和 “一般”之间,这说明,XX 学院的视觉识别系统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 二) 从二级指标的评价值来看,只有公关元素达到了一般,其它两类都在一般以下,这说明装饰元素和基本元素仍需加紧建设。

( 三) 三级指标的最后评价值及排序说明,10个指标中只有一半达到了平均值 ( 3 分) ,还有一半处于平均值以下。从排序可以看出,大家对学校标准字还比较满意,评价值达到了 4,说明学校标准字只需稍作修改即可。对学校标志和交通用品的满意度仅次于学校标准字,处于满意和一般之间; 而对于排名靠后的学校标准色、宣传及会议用品满意度不高,说明在这两个方面须努力建设,特别是最后一名: 教职员工服饰,评价值仅为 2,说明学校在教职员工服饰的建设方面应给予关注,增加投入。

参考文献:

[1] 邱娜,朱丹。 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的意义及应用 [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 ( 4) : 66,117.

[2] 杨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视觉识别系统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 [J]. 怀化学院学报,,33 ( 3) : 116 -119.

[3] 陈丹。 高校形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 [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2010: 23 -43.

篇12: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问题探索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问题探索论文

一、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误区

1.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绝对化。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实用性、生活化以及人文性等特征,其教学内容复杂多变,教学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跳跃性和发散性。当前,大多数中学对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均采用同一种评价方法,这过分强调了学科的共性,而忽略各学科的个性化特征。与此同时,在高考成绩论成败的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核心标准,这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相违背。除此之外,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往往由上级文件、学校领导层以及学科组长决定,通常一线的语文教学老师并不能参与标准的制定,标准不会随着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2.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固态化。

在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中学的语文教学评价没有长期的整体性规划,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明确,学生的语文期末考试成为教学评价的隐形方式。但由于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性,成绩并未能真正反映出教学的效果。一般来说,大部分中学的语文教学评价多采用领导课堂听课和学生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前者只对某节语文课进行打分,而不参与具体的评课,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后者只对语文老师进行被动打分,调查问卷表常年不变,且调查结果最终也未能完全反馈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当中去。

3.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化。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教育部门领导、校领导、语文教学专家、学科组领导以及同行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大学经常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同,高中语文教师的自评和学生的综评很少被纳入到具体的教学评价体系。毫无疑义,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使得最具有发言权的两大评价主体被排除在教学评价体系之外,这极大的抑制了教学评价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优化策略

1.立足语文学科特色,优化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标准。

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人文性,教学内容有可量化部分和非可量化部分,对于不可量化部分,要采取定性的教学评价方法,如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育。与此同时,既要考察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词汇阐释能力、技巧创新能力以及观点质疑批判能力的评价,真正将语文教学评价与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相结合。

2.拓宽教学评价链条,完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

语文教学数学、物理等学科,其教学效果很难立竿见影的表现出来,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性过程。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评价要分阶段、划重点、看效果,要将语文教学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以诊断性评价为基础,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以总结性评价为补充。通过不断拓宽教学评价的链条,增加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深度与宽度,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纳入语文师生自评,丰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主体。

教师和学生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大核心主体,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应有一席之地。通过将语文老师的自评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促使高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目的进行反思,继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最终丰富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将高中学生的自评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转变学生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被动性地位,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自身语文学习的效率。

作者:夏红娟 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篇13:评价体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关于评价体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一、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

多主体参与教学评价作为体系以学生、教师、家长为地理教学评价的参与主体。学生为最主要的主体,教师、家长作为辅助主体参与其中。这个体系以互动来增进教学效果,让学生和教师有充分的民主参与权,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为突出,同时整个过程让家长作为评委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大气的运动”这节课堂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多主体参与的效果,教师首先设计“假如你是一个城市规划者”“暖气为什么要安装在房间较低且靠窗的部位”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的加热器在下部,但为什么能加热位于上方水管中的水呢?”等创新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思考,让学生自主求学,乐中求学。教学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多主体参与下的“寓教于乐”已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当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后,恐怕有些日常生活现象的疑问比家长掌握的还要多呢。

二、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中的评价指标

合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才能客观的'评价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下面分别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讲解。

(1)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就是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地理知识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要求达到什么样的认知,对学生地理知识相关的实践能力有什么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指标制定的第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这一步就至关重要,围绕教学目标设定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入手,围绕我们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如讲述气候因素时,可以把卫星发射基地的选择作为课题入口,分析适宜的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因素,让学生由浅入深从实际现象看到本质,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尝试,使学生保持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培养充满激情的地理知识课堂,让学生从活跃的气氛中充分认识自我,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效果

教学课堂最后达到了什么效果是衡量教学体系的关键因素。判断该地理课堂的教学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判断学生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是否得到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否完成了最初制定的教学要求。知识技能方面:比如学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这篇内容时,学生是否理解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土壤、市场和交通运输等因素综合的原因。了解了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对特定区域如我国的秦淮地区和澳大利亚的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原因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这篇内容时,要对世界各地城市的形成历史和区域特征进行了解,进而分析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和成因。通过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对地理知识的变现进行深层次挖掘,分析地理问题,进行地理表面现象的搜集,学习地理信息定能带来实践性能力提高和探索技能的提升。

三、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中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课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地理信息更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当今社会让学生提早培养信息素养非常重要,在地理课堂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完成教学,丰富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当今社会所需的信息素养。有的地理现象讲起来非常宏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变得具体,同时将复杂变得生动。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中将大有用武之地。当教师在设计气候教学时,给学生准备一张卫星云图,这张云图和我们在中央台天气预报中看到的一样,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看到云图上台风的旋转,可以看到云的流动,这些动态的景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气候千变万化的理解。这种图示是一张静态图的效果无法比拟的。在天气气候教学章节,运用动态生动的云图,同学们能够看到气团的交汇,可以看到晴朗的天空如何变为阴云密布。教师获取这些教学素材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如今有很多气象局网站提供实时的云图。比如,在讲述台风这一自然现象的成因时,教师可以利用卫星云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台风的立体结构,台风的移动速度,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直接的解释,这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地理知识综合性很强,学习地理知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地理教学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通过该评价体系的推行和尝试,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到复杂多样的地理知识,深刻理解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丰富知识框架,建立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

篇14: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引导机制

引导机制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实行中没有正确看待引导机制的作用,也没有人知道引导机制的真正价值,导致对引导机制的建设中存在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不能做到对引导机制探索和创新的支撑,进而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中由于没有长远发展目标,不能平衡引导与实际、引导与发展的作用,导致在引导机制上存在基础薄弱,保障能力不足,出现对引导机制发展基础的削弱,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创建。

1.2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的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计划安全、实施措施没有必要的重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管理的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全面地覆盖,做不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也难于满足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创新的不断深入。2.3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效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导致监督标准不明确,监督效果难于体现,不能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价值和功能,也失去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有效管理与监督作用。

2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的要点

2.1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的'引导机制

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的引导机制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建设客观、公正教学评价基础的基础。在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认可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评价机制的重要性,使其能够面对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过程中的困难和负担,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更好地完善和更为有效地促进。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建设实际操作中应该将力争基础、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使引导机制真正成为有活力、有指导意义的机制,更好地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做到对学前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和促进。

2.2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考核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教学评价体系的出发点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质量,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是由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诸多要素的有机综合而决定的,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将会失去出发点,高职教育的改革也将会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前,应该以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为出发点,建立起适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评价工作的考核机制,将教学内容、计划安排、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实施措施都纳入到考核范围,确保考核机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面覆盖,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覆盖,在结合市场需要和社会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完整、客观的考评机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功能,进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发展水平。

2.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监督机制

一方面,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监督责任,建立起适于管理、评价和监督的机制,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置于严谨的监督工作之下,提升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重点展开监督工作,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进行全面监督,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执行的深层次规范与管理。此外,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展开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指导能力的监督和考核工作,在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监督体系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3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整个教育结构中基础而重要的专业,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推进教育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基础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有益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建立起科学而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引导、规范、监督、考评等手段,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有效加强,进而提升高职教育教育结构、教育基础和专业体系的改革质量与效果。

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

探索借贷之义的论文

少儿钢琴教学论文

钢琴的教学论文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研究教育论文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

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
《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钢琴教学论文提纲怎么写呢2022-11-17

音乐学开题报告范文2023-02-27

谈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论文2022-04-30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表现手法论文2023-09-04

浅谈成人钢琴启蒙教学的论文2023-12-14

高中音乐教师的个人工作计划2024-04-30

钢琴教学论文选题有哪些2023-10-26

《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特点论文2022-08-02

高校音乐学个人开题报告2022-10-18

音乐学开题报告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