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仁广永”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探究式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探究式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探究式教学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利用探究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利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它的实践性,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时, 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特点,善于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探究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多年来,我尝试探究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
1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课堂探究性学习应根据问题的需要,注意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到问题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即学生想解决又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取得成果时要予以充分肯定或表扬,鼓励其继续深入探索。
例如,图文混排一节教学,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重阳节快到了,对我们亲爱的父母,同学们想想我们该做些什么呀”?最后建议做一张电子贺卡,有电脑的发邮件回家,没电脑的教师帮学生打印,再寄给父母。同学们都感到这个创设有纪念意义,于是实验课上同学们用WORD的'图文混排技术,结合自己的创意做一张或几张有新意的贺卡,如果你需要用到相关知识、图片技术,可以看书、网上查找、或自己设计。这一节课关于图文混排的教学,设计的问题是制作贺卡,实用、学生又感兴趣,而且有能力解决,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带着好奇心,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掌握了图文混排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带着问题学习,尤其是让学生解决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成倍的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操作技巧,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感到了快乐。制作卡片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课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完成。
2发挥实验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探究教学法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靠死记硬背科学知识获得,而是在能动地探究活动过程中完成的。不轻视知识,但更关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方法、训练技能,培养探究精神。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方式,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才能真正地深入理解相关内容。
例如:我在上windows操作的“文件和文件夹”一课时,在讲述了概念、用法之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以我们学校的各个年级、专业和班级,建立一个名为“潍坊经济学校班级目录”文件夹,然后再将这些班级名称表示为子文件夹名,放置在上述文件夹下。并提出具体要求如下:年级、班级和专业名称要易于区别,要易于查找,可以看书、互相讨论,但要认真完成。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巡回指导中,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解答。然后我请部分同学展示作业,并负责解释,答疑。同学们争论得很热烈,最后我让同学们推荐出几个最理想,最实用的方法。
解答一:用五个字符表示,前两个字符表示年级,第三、四个字符表示专业简称,最后一个字符表示班级号,如大一计算机信息管理1班为DYXG1,大二软件技术2班为DRRJ2。
解答二:用三个字母表示,第一个字母表示年级,第二个字母表示专业,第三个字母表示班级号。如1J1表示大一计算机一班。
最后,我对学生的解答进行四个方面的评析:解答方法;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不足之处。
通过实验探索,从而使学生学会了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探究精神。
3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并随时注意渗透探究教学思想,及时让学生探究与现实生活有关问题。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具生活气息和现代气息,要使学生学会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社会价值。鼓励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要求学生调查课任教师目前办公软件特别是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现状,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了解财务报表、文档处理、数据管理等各种办公软件在实际使用中的问题或技巧,承担技术服务,拓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当学生切实感到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被充分激发,进而非常认真地完成这一探究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探究的真正价值,真正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4倡导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
探究教学提倡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其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学的较好的和学的差一些的学生。这虽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如果能安排得当,反而可以将参差不齐的劣势变为优势。何不试一试让学得好的学生去教差一些的学生,实现互帮互学呢?上机课为这种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学习完图文混编的有关操作之后 ,需要做一个综合图文排版。布置任务时,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注意好差生搭配组合,各组选一名代表负责组织,协调,并要求每个组先进行讨论、分析再分工,先在课后独立完成自己的模块、然后再上机课时共同调试,在调试过程中讨论、修改,直至成功。教师可要求掌握较快的同学,帮助慢一些的同学。学生调试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与检查,适时给予帮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学得较好的同学在帮助同学时,知识得到了巩固,而同学之间的帮助让那些平日觉得自己不行的同学增强了信心,能力有了提高的同时也增进了友谊。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异更新,学会学习尤其重要,探究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探究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自主探索过程,它追求的不仅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真实情景中、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应用科学,逐渐养成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将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良好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学毅。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J]。福建电脑,,(4)
[2] 何小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跨世纪,2008,(8)
[3] 金晋。基于建构主义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研究与评估,,(7)
[4] 王司。基于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管理,2011,(1)
篇2:翻转式课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翻转式课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翻转式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不同,教学中,学生作为主要学习的主体,翻转式课堂教学更为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它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模式,这种模式也存在些弊端,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最为紧要。网络、教师、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扬长避短,发挥翻转式课堂的优势,采用相应的措施,解决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引言:
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整体学生的特征,因材施教,发挥媒体教学优势。作为新兴的教育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计算机等网络的应用给老师、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在教学操作、练习、技能整合、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大为前提下,翻转式课堂得以有效的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一、背景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高中,为了帮助缺席的学生在家里自学补课,两名化学教师用录屏软件,将化学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PPT演示文稿和讲课声音的微视频,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方式逐渐在美国受到同行的关注和效仿,可汗学院掀起了微课网络教学的浪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国内,翻转课堂也以新的教学方法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家企业与学校进行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二、翻转式课堂教学的优势
翻转式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向教师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基于学习型的新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开阔了学生视野,掌控学习方法与要领,丰富学生学习的面积,翻转式课堂将先传授知识、课后知识消化的流程进行颠倒,课前通过网络视频、音频等提前掌握学习内容,课后通过教师的讲解视频温习知识,这样学生会更专注更主动的去学习,研究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通过与教师互动、与其他同学互动、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2.1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在翻转式课堂中,是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和预习知识,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由于这一过程由学生本人掌控,根据自身情况对视频中简单的可以跳看,对难点会选择性重复观看,在网络上还可以同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而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解决疑难问题[1]。
2.2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时代,是教师指导,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时期,但传统教育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还是以教师的控制为主,学生被动的去学习。翻转式教学完全摒除这一弊端,课堂外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主动学习,令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心,利用网络资源,自主的安排知识学习、掌握和运用。往往这种情况下,当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疑问时,学生会更主动、更积极的去学习,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有利于学生加强互动性学习
翻转式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有一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小组讨论,以及教师解答、总结与评价的过程,与传统教育相比,翻转式课堂更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与体验,增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共享彼此的观点与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翻转课堂的特点
1、碎片化教学视频
翻转课堂制作的视频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视频的播放时间很短。大多数视频只有几分钟,长的也不过十几分钟,只针对重点、难点展开,而且每个视频只讲一个知识点,针对性较强。简化的视频能集中控制学生注意力,更有力的提高学生认知度[2],对学生心理上起到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作用。
2、清晰明确的教学信息
教学器材的应用给予学生很大方便,在拍摄中只显示讲解知识点内容的画面和教师的讲解语音,而不存在其他任何人或物,不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这种方法能使人更容易进人学习状态。
3、重构学习流程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上讲解知识,课后消化学习。这种方式在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教师又不能及时帮助,不利于学习。而翻转式课堂不同,在课前学生就已经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课程中不仅是学生讨论的过程,还是教师解答的过程,课后还有网络问答的程序,消化吸收知识点较快,可以强化巩固记忆,达到现学现用的效果。
4、阶段式的学习
利用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之后会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如果学生完全做对,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如果不对,只能返回或与同学讨论,或让教师专门解答,而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翻转式课堂是改革教育
中国式教育式属于硬性教育,不利于学生思维开拓创新的能力,翻转式课堂颠覆了这一特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时会有很多自主讨论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的把控能力,学生也会提出很多问题,属于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翻转式课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4.1微课开发
翻转式课堂以知识点为单元呈现给学生,知识传递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视频,并且发生在课外,所以教学视频以短为佳,容易提高注意力,如果视频过长,学生会感到疲劳与枯燥。教师在开发微课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好以下三个环节。①分析环节:包括对学习者、目标、内容、效果等的分析;②设计环节:根据对知识点的分析,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排布、讨论分析与指点。③开发环节:对知识点的设计,准备PPT课件,录制微课视频,然后将微课视频上传至网络课程平台。时间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讲清楚一个知识点为主要目的。
4.2课前自学
这一环节是学习者课外独自完成,教师要编写好学习任务与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视频内容对照学习。期间,可以做好学习笔记,记录重点难点,掌握心得,保存在学习的平台上,对知识点完全了解后,可以进行在线测试,检验自学程度,如有疑问可以在线与同学讨论,教师讲解。而教师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查看学生学习情况[3],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轨迹,制定出课堂教学内容。
4.3课上提升
教师可根据网上学生掌握的学习情况,对自学过程中遗留的问题,设计出特定的学习活动,进行知识的拓展、应用与升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共同探究、互相帮助、交流成果。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对个别化问题也要进行个性化辅导。
4.4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消化与提升,对学习的形为与学习的方法起到反思作用。学生讨论分享结束后,教师应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体点评,尤其是注重点明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参与程度,网上学习的热情,讨论的深浅度,理解的能力等,鼓励学生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
五、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带动一切事物的进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就是一大体现,借助网络的平台,让学生锻炼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得以使用,把握住了学生的听、看、做、思、练五个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展示了翻转式课堂实用性,开拓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对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茂林.翻转式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11):7.
[2]周向军.翻转式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求知导刊.(23):128-128
[3]任义.翻转课堂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融合探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32.
篇3: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初探论文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繁多,内容、格式千篇 一律。如果按传统模式讲授,很难完成大纲规定的内容,也很难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即抓住“计算机应用”这个纲,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具有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一、案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案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原理是运用案例与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具体教学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前者的侧重点在于教师的讲,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讨和探究,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同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后者则是侧重于学生,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以完成任务为主线,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完成。
二、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原理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先设计选择一个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功能相对完整的案例,然后根据每次的讲授内容将案例分割设计成多个具体且相对简单的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每次讲解完后,向学生布置相似的任务。
本文章以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部分为例来讲述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根据这部分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计了相应的案例和任务。
1.课前准备:
确定了运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后,重点工作就是案例的选择或撰写,任务的设计。
如何设计案例,第一步,确定教学目标;第二步,案例的选择或编写。对于部分word案例的选择要注意几个原则①案例内容紧扣课本,适当可以加一些技巧性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就更加熟练、更加容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案例的分割要与教学知识点相匹配,同时分割的案例在功能上保持一定的完整性。案例中涉及的各知识点及其间的.联系,要循序渐进,难度适中,避免跨度大。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操作性较强,许多知识和经验需要通过学生上机实践获取,计算机毕业论文这样做不仅能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读书和上机实践都很重要,但比较而言,实践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实践才能学会。因此任务的设计在此尤为重要,是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案例的知识点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合理的提出任务要求。同时任务的要求与案例要有既要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要有一定的区别性,通常相似度在70%-80%左右。区别点与相似点在知识结构上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尽量综合已学的知识点,避免学生感到无从入手;同时由于只有70%-80%的可参考性,避免了完全模仿抄袭的可能,在消化、理解、掌握这70%-80%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主动学习。
2.课堂实施
课堂上实施的重点案例的讲解和任务的布置。将word部分分割成四块内容:第一块是word的介绍、基本功能、如何在word中输入文字;第二块是word对文字的设置;第三块是word对段落的设置;第四块是图文混排及其它的一些设置。每一块内容都会通过两个例子来讲解,把每一步的多种操作方法及操作的技巧逐一给学生讲解,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则只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讲解,这样便于学生去巩固、掌握其它的方法。在第一块内容讲授完时把每一块的任务都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将每一任务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写成实验报告,来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掌握,对于第一块内容后面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看资料和动手实践去自主的学习熟悉这些内容。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将存在的问题记下,便于对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查缺补漏。
三、对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体会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学生成为了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还能按照学生基础的不同,量体裁衣,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够在较少的课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浅议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报.,(6)
[2]王祥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3)
篇4:探讨互助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应用论文
探讨互助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从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出发,探讨了互助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互助式教学;中职计算机;职业能力
互助式教学指的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助式教学不仅为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机,同时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旧模式当中,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教学的比重远远超过实践教学。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达不到应有标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上机演练。教师教学模式老套单一,在课堂上或照本宣科,夸夸其谈,与学生的沟通少之又少;或生搬硬套、强制灌输,使学生如听天书,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产生自卑、厌学和悲观心理。
二、互助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中的具体应用
1.以任务目标为导向,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固定的“师讲生听”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要想提高计算机教学课堂效果,就必须给学生想的空间、问的机会、说的权力,以任务目标为导向,制订计算机教学目标。比如学习PHOTOSHOP/CORDREW,首先要将目标细化,将细化好的目标编制成不同的任务步骤,将任务下达至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2.以实操基地为战场,引领实践互动先锋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大约80%的授课是通过硬件设备来实现的。互助式学习的本意在于通过双方或多方的配合碰撞,进行实践互动。中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机械地模仿,更重要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个人探索。例如学习编程,计算机教学的案例多为书本的经典案例,年年重复不变。因此,在互助式教学模式下,初始阶段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模式,结合行业热点推陈出新,授课内容要新颖,以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主动钻研,在演练互动中迅速成长。3.以小组分工为方法,营造多边教学氛围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较为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计算机教师应综合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性格差异、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划分小组。其次,每一小组安排一名班级学习标兵,让其作为“领头羊”活跃小组气氛,激发小组追求上进的热情。教师适当在小组之间走动,了解每组小组的进程和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与校外企业合作,让学生的创意与职场现实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4.以职业规划为主导,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最终的目的和主导方向在于帮助学生做好未来的就业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职责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要建立以职业规划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新兴通信产业、文化科技产业等几大支柱产业,涵盖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领域。因此,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让学生了解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加强校企合作,注重研究重点专业的教学,例如数据库开发、设备排除技术故障、顾客售前售后服务、软硬件安装、监控与维修、配置更新、系统操作、电子商务、互动媒体等。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游购娱乐等皆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只重理论、忽视实践,紧紧围绕教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以任务目标为方向,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实践操作基地为战场,以小组分工为依托,以职业规划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蓉,罗涛.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式构建中职计算机专业高效课堂的应用[J].通讯世界,(12):310-311
[2]殷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互助式教学法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16(9):85.
[3]曹亚红.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测试,2015(21):87.
[4]韦玲.互助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11):107.
[5]金铁钰.互助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2015(23):81.
篇5: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情境式教学分析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情境式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情境式教学具有形象逼真、情深意长,知、情、意、行融成一体的特点,巧妙的将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创建相互协作、协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此,主要是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重点演绎了“宣传海报”模块,围绕情境式教学法,介绍高职信息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定位
广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广州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其中关于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举措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因此,在高职IT教育体系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情境式教学法是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基于岗位工作情境、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上岗考核竞争这四种途径来实现的。
1课程定位及情境式设计来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必修课,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及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必要课程。该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从而具有应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一般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作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
2情境式教学设计
2.1整体设计
这门课程教学实训条件优越,建立了机房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一批现代化的教学实践基地,并建有一批条件优越、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力的保障了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根据课程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根据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教学中灵活采用,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实际情境引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在“学习方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同时,针对学习情况及学生能力差距均较大的现实,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认真落实分组项目教学法。此外,我们还巧妙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看能听,将课内课外结合,增进学习的激情,整体设计模块。
2.2情境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利用“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展开,通过项目形式贯穿整个教学,通过建立一个项目,教一个项目,学一个项目,做一个项目的形式完成知识模块的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选取了六个实际项目,工作岗位需求,划分成九个情境,其中七个情境供教学使用同时还供课下学生练习使用,以下是教学情境的具体划分。
3情境式教学实现
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热情、应对能力及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应用角色扮演、项目驱动、分组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展开。
3.1角色扮演
整个学期的教学中,利用学院现有行政职能划分,配合教学情境要求,实际模拟。如:帮助网络中心为新生配置电脑,就业办简历制作,学工处成绩输出登记,为学院完成活动策划宣传等。在项目分解中,带领学生参观相关部门,明确部门工作要点和职能范围及工作要求,提出要求。教师或职能部门先后扮演:客户—人事处招聘工作者—项目经理—教师—老板。学生先后扮演:装机工程师—就业者—职员—市场策划。企业兼职教师(学院项目需求者):项目经理——技术部领导——验收人员。
3.2项目驱动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以情境4—宣传海报为例:学院每年5月初就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每个系部展现自己的才艺,电子信息工程系将于5月6日到6月6日收集创意海报设计大赛稿件,要求设计者制作一个宣传海报。案例的大意是5个人一组,共八组人员,明确客户的需求:设计主题、活动时间、报名方式、比赛规则、评分规则。每组分工角色是美工、文字编辑、信息收集员、打印员。每个角色通过已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构思海报,这些小组认真分享了他们应对任务的全过程。几位男同学的表现各不相同,想象大胆,而女同学对色彩要求高,在排版上表现更胜一筹。由此来看,情境式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能够适当激活学生的状态和潜力。
3.3分组实践
在同一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中,各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求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按照一样的进度去学习统一的内容,不能照顾学生中本来存在的差别,根据人数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扮演工作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每天按照工作强度和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4结语
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在认识、职业技能、动手能力能有机的结合起来缺少系统的分析和论证。通过以上的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行、意、行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王泽荣,吴全全,等.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一)—基于横向维度延伸发展的趋势:定界与跨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8).
[2]王驰.高职院校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社科纵横,2012(2).
[3]李海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9.
[4]陈文冠.黄敏.计算机应用基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篇6: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1.1 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识记理论知识。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练习实践操作能力。为了让学生获得学习后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就应当注意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突破时空的限制,再现历史场面,模拟人机互动的真实场景,在网上进行计算机的学习,操作等训练,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计算机课堂交际环境。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的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进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2 利用多媒体增强记忆、巩固提高 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综合性、虚拟性、超媒体性、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而合乎实际的直观材料。通过视、听觉等感官,促进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自己的认识过程。将所学计算机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通过录像变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和谐、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教材。多媒体的直观、生动、形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学生记忆。同时运用多媒体渠道的信息传输,多形式多角度反复呈现所学教材,刺激并促进大脑皮层各种联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记忆力,巩固和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 利用多媒体构建学生认知图式 图式理论重视图式(schemata)作为一种认知构架在理解和交际中的作用,它使信息有条不紊的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需要一定的图式为前提。
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收集大量外国的科研,先进技术知识。并积极的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将这些人文因素形象化、具体化,转化成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能为其接受的形式展现给他们,帮助他们构建认知图式。
例如:在讲解“for和 do…loop循环控制语句”时,学生要理解“for语句”和“do…loop”进入循环结构执行循环体里语句的条件,由于“do…loop”语句有4种不同的格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反复播放不同循环语句条件成立的情况,并结合实际例子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点的印象,掌握各种循环语句成立的条件。这样学生慢慢地就掌握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篇7: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虽然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以上三方面中起着如此巨大的作用,但如果一味的过多过滥的运用多媒体,必将过犹不及,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也必须由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如何才能恰到好处的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完成这个转变呢?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2.1 正确的处理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是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简单地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而以多媒体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取代学生的思维判断过程,取代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
2.1.1 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中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成为一无是处的摆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形成本身固有的为大多数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当制作与自己教学风格一致的课件,切勿将多媒体课件放于主导地位,将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师自身风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也唯有如此才能以情感、语言、神态感染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生及时的进行交流并得到反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 “激生之疑,导生之思,启生之智,育生之能”,从而逐渐引导学生达到“识记、复用、操作”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反之则必将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云,也就背离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1.2 媒体运用的频度 目前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那就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越能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忽视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必将使计算机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在引入或呈现这几个环节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少用一些。但无论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目标明确,明确每一步多媒体的应用中所要达到的目标,避免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
2.1.3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只是一味盲目的把文中知识和内容展示给学生,就无疑是剥夺了学生用计算机操练的机会,剥夺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以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为着眼点。更加突出和强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2 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在教学中可以将多媒体教学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所增加了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教学工具而以,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操作时间因素,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传统教学之间的进程。例如,在对课程进行复习时,必须要有停顿时间,以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也可以采取将学习要点打印出来的方式,在课后发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同时,多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工作实践,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3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将多媒体应用与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做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如果我们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而只是一味的追求媒体形式的“全”、“新”,一味的强调表现上的新颖,则必将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表演,学生习得甚少。
3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使我们走出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走进了一个现代化科技教学的新时代。光盘及课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还有动画制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促使学习主动积极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赵国栋.论现在教学技术的应用与高等教育现代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8).
[3]左金平.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经济师.(12).
篇8: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匮乏无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已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文章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了描述,分析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优势、并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教学设计。
关键字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设计 实施步骤
一、引言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然而很多计算机任课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仍采用传统的讲解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重视知识共性的灌输,忽略了作为“主体地位”学生能力个性的培养。知识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单向传输,使得学生失去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法。最早是美国教育部1993 年提出,进入21 世纪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被教育界普遍的认同。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适合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参与具体给定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虚拟的任务进行学习,来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描述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任务的设计师,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指导者、辅助者;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具体的说就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内容,由教师对新知识建构和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巧妙设置任务,把知识、理论性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与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开拓创新,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
(一)以“给定任务”为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设计能力。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大量的时间用于基本概念的讲授和理论的理解。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制定可行的任务案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将所学新知识和技能蕴涵在“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亲自上机设计、调试、运行,最后成功完成“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二)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促进团队协作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围绕着教师给出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络寻求帮助,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设计、调试和运行等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意见交流”、“互帮互助”等形式,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沟通,让学生学会表达见解,学会聆听他人意见,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三)以“开放任务”为目标,培养计算机开发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教师通过给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开放性“任务”,明确目标和要求,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设计开发出有创新实用的系统,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
篇9: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必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弱化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强化探究式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一、探究式教学内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首次提出将“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理科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突破口。要理解探究式教学,首先得厘清什么是探究。顾名思义,探究即是探索、研究知识的过程。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落脚点在于问题的解决。由于探究复杂多样,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探究,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既包含了科学家们的特定研究又包含了一般人解决问题的活动,而狭义的探究特指科学探究。所谓的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可见,狭义和广义探究的对象和方式所涵盖的范围有所不同。在此,根据广义探究理解的立场,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问题,经学生自主理性思考、设计方案、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侧重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价值
新课改后,探究式教学越来越深入人心。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堂的核心灵魂,是开展化学教学的有效方式。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的价值对于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化学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多重价值,具体表现在迁移价值、认知价值以及情意价值等方面。首先,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却不懂得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而探究式教学则重点突出了知识的迁移价值,即学生基于先前的基础理论知识,将其灵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去,这样一来,既巩固了旧知又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脉络。其次,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去自主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组织、整理、归纳基础上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去接收知识的过程,所以说学生自身的内在认知结构与知识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正因为有了积极的探究认知活动,才得以让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自我完善,即是说探究式教学的认知价值体现在:探究活动对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过程起着促进作用。最后,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种情感陶冶的过程。探究式教学包含着各种情感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动态建构领会到某种情感,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既有理性层面的把握又有感性层面的体验,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举例
(一)以理论探究为价值取向的探究式教学举例
化学理论知识指人们在化学科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而获得的一切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经验规律、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实验方法、化学观念、科学品质等方面。化学理论知识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理论知识才能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笔者以为,探究式教学在化学理论中的应用可分四步走:设问、归纳、概述、应用,且第二步和第三部可任意调换。即设问:教师提出核心教学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生生间交流、自主探究;归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的真理;概述:学生经探究讨论后对新知形成的概念;应用:将所学新知运用到科学技术、实践生活中去。例如,学生学习金属晶体时,从熟悉的宏观物质(金属)入手,学生归纳出金属共有的宏观物理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金属晶体微观结构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用乒乓球模拟微观粒子),并学习各种模型的配位数及空间利用率知识;掌握从微观粒子视角来理解宏观物质性质的真正本质。又如,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通过展示铁钉生锈、火箭升空等图片,由一系列化学变化引出氧化还原反应;先从初中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生组内交流、观察元素反应前后变化,进而得出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新判据;接着教师设问引出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学生通过资料卡片、原子结构、电子层模型图等深入探究出化合价变化是因为电子转移,在此基础上,学生又可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如此,不至让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感到枯燥、难学。
(二)以化学实验为价值取向的探究式教学举例
新课标强调:“高中化学教学应以实验为重要手段,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增强探究式学习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可分三大步走:创设教学情景(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即实验探究过程、讨论交流并解决问题)、应用创新。例如,学生学习乙醇时,教师可按如下设计思路教学:展示乙醇实物来学习其物理性质→应用李比希的定量分析法,对乙醇分子式进行理论探究→学生猜测并动手组装乙醇可能存在的结构模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乙醇的结构→动画模拟乙醇与钠反应原理,强化学生形成的物质结构观→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价值观。又如,学习简单有机物一节时,对于鉴别甲烷和乙烯,可设计如下教学过程:明确教学问题(如何鉴别甲烷与乙烯)→收集资料,根据两者分子结构不同设计实验方案(通入溴水,观察颜色变化)→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如此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还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探究获取新知的乐趣以及化学自身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4.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戢守志,金庆和,梁静敏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30.
[3]郑长龙,李艳梅.论化学科学经验的传递机制———兼论化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功能[J].化学教育,,(09):11.
[4]兰祥春,高成.三重表征视野下“金属晶体”内容分析与教学过程设计[J].化学教与学,,(12):70.
[5]勒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
篇10:研讨式教学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应用论文
摘要:研讨式教学在国内外教学改革中取得显著效果,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工作也被提上日程,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改革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学改革也对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研究研讨式教学在电子信息专业中的典型应用,促进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工科教学改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1在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的意义
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重基本理论讲解、轻分析方法描述、弱思维方式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大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很强的思维能力。电气化时代和创新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的心脏和灵魂,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更应该主动改革教学方法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中只有积极推进研讨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才能改变以住的教学形态,达到时代教学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其它专业研讨式教学现状
我国研讨式教学是从开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汉民教授为探索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大胆进行教改实践而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显著效果,它一提出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和兴趣。专家学者先后在湖南师大、湘潭大学、湖南教育学院、湘潭师院、吉首大学、衡阳师院等院校的社会科学学报和中国科技大学《教育与现代化》杂志上发表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科学性、特点、意义及作用进行探讨。目前省内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在任务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研讨式教学方式上的改革还没有起步,研讨式教学在电子信息专业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别是与现有的任务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那么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篇11:研讨式教学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应用论文
1)研讨式教学在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改革中的主要问题:①师资队伍建设的落后;②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③研讨式教学法本身局限。
2)研讨式教学在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改革中的五点建议:①教师和学生课前充足的准备;②让学生独立自主;③合理分配小组讨论时间;④开展多元的成果评价;⑤有效对待说话过多和保持沉默的学生。
5结束语
通过教改小组的努力,研讨式教学在电子信息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成熟的研讨式教学体系,并在我们学校广泛进行了推广,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受益学生数量达到1000多人。
参考文献:
[1]杨波.地方高校教师面临的教学与研究困境及对策[J].高教学刊,(11):1-3+7.
[2]黄梅.高等教育研讨式教学现状述评[J].广东教育:教研版,(3):36-38.
[3]徐清,喻萍,刘天宁.将研讨式教学方法带进研究生课堂教学[J].昆明大学学报,(4):67-68.
[4]曾明星,蔡国民,覃遵跃,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实施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1):76-81.
[5]陈宏滨.通信工程专业研讨式教学的操作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广西教育,(31):159-160.
篇12:研讨式教学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应用论文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坚持传统教学方法,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课堂内所讲内容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老师讲课时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对他们的应用更是无法掌握,这样的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气氛也就达不到教学要求。例如:在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就是给学生讲指令讲结构,讲某一单片机电路的工作原理,学生学完后对课程没的理解,无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研讨式教学改革后教师教学任务加重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首先要对课程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对企业的新技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课堂把握能力要强;学生学习时要查阅更多的参考资料和网络文献,同时对现代新技术也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也有积极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更强,学完后成就感和实用性更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更强。例如:在单片机课程中会改变之前的记忆法,会积极的去制作出新产品,会把课程中的内容通过制作和调试去学习和掌握。在改革中通过专业教学目标和结合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相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方案的制订。并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班级中分实验班和普通班,通过对比教学效果对教学改革工作进行探索并不断完善教学改革方案。在本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推广研讨式教学改革成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考评体系,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调动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在电子信息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的一次满意就业率提高20%,学习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13:网络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很多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很多便利。
全文首先介绍了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随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网络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应用于电子素材库的建设和基础知识教学,网络案例库和网络案例教学以及网络进行在线测评等。
关键词:网络 计算机基础教学 案例教学 在线测评
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但相对其他课程其更强调实践性。
因此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延伸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学习中强点实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的是,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素质。
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因为条件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计算机软硬件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硬件结构,系统原理,操作系统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如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日常应用相关的软件,如办公软件、图形处理工具、网络工具等[1]。
但无论以哪种内容出现,网络环境下,上述基础性教学都可以充分挖掘网络的效用,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在这种方式下,其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变得多样化,而且获取信息的质量可能更高。
因为网络资源具有无穷尽性,教师不再成为信息的唯一来源,而且如果充分挖掘好网络资源后,其展现的'信息质量可能更详细,更生动,更全面,也更具吸引力;其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
以网络为工具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彻底地改变了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学习资源,控制学习进度,这既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又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最后,网络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学习的效率。
计算机基础性的知识,往往不能靠类似于数学的公式推论,而必须依靠实践,或更细致的体会。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网络的应用
网络作为一门工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
(一)应用于电子素材库的建设和基础知识教学
网络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具,首先要保证其有教学素材,因为它不能像传统方式下教师的“讲课授课”,但是它的优点体现在:首先是大容量,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内,其教学素材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存储,保证这些素材的循环利用,其次在于这些素材保存在服务器之后,学生可以自由调动进行学习[2]。
常用的电子素材库有:(一)电子教材,它既包含教师用书,也包括学生的实验指导书,前者用于教学辅导,后者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学生的实践相对更加重要,因此大力建设实验指导用书相对更加重要。
如office学习,通过观看视频等实验指导教材,比教师的讲解以及对着书本死记硬背更加有效果。
而且电子指导用书的来源广泛,学生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
另外指导书的更新频率较快,比较适合技术发展较快的计算机类学科教学,这不仅可以减少学生购书的经济负担,还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二)电子教案。
这是教师为进行授课所准备的相关要点,重点,或一些画龙点睛的地方。
教师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提取相关精华,或重点,放到网上供同学下载打印。
这些教案是按照教学时数、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按教材的知识单元进行组织的核心知识,有利于学生突出重点和关键点。
(三)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多种多样,并不单纯的是传统的PPT,它还包括一些单独运行的教学软件,从内容上,它由动画、图形、文字、声音、图像、仿真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现。
同时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可以通过网络课件进行深化,如资源说明、图片展示、历史资料、案例教学、知识点文本叙述、动画演示等。
网络课件要本着易懂、形象、动态的原则。
如展现计算机结构,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图,或相关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讲解所谓主板、网卡、声卡、显卡、主机、电源德、内存等实物及其作用。
要讲解操作系统原理,可以先通过一些素材展现操作系统的大致结构,工作原理等。
(三)电子试题库。
电子试题库用于学生的在线考试,该试题库可以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按照章节,分门别类的保存于数据库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特点,进度,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在线自评。
由于各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较大,这种方式非常实用,因为传统的测评都是采用同一套试题,这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二)应用于网络案例库和网络案例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与应用相关的基础知识。
而这些知识仅仅通过观看电子素材是达不到实践要求的,特别是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办公软件、图形处理工具、网络工具等方面的知识[3]。
为此需要利用网络建设网络案例库,进行网络案例教学,这种方法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案例,将计算机的各类基础知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表达。
(三)利用网络进行在线测评
计算机辅助测验是对考试的一场革命,在题库数量一定的基础之上,它大大节约了时间分发,考试监督,评分的时间。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而言,可以通过实现大量题库,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练习,测试,考试等。
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是一个集试题录入与管理、智能组卷、测试及评价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考试平台,它一般采用采用B/S结构数据库解决方案,将系统分为“评价子系统”和“测试子系统”,前者由试题评价、学生评价等,后者则由在线阅卷、考试、练习等部分组成。
参考文献:
[1]卜范玉,王鑫.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研究[J].时代教育,(3):23
[2]李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与改革[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
[3]曲滨鹏,王桂媛.网络时代高校计算机教学思路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7):185-186
篇14: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深入人心,不仅应用在生活及工作的各个领域,同时也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资源与能量。因此,在职业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无疑是一种促进教育效益,增加教学活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那么,正确有效地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探讨点。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职业教学;教学资源
计算机信息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至今已经创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奇迹,并成为职业院校乃至全世界持续讨论的一个关注点。职业教育教学对学生专业课程的操作性、实践性的掌握程度都有较高要求,但这些内容大多受限于实际教学时间与条件,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很有必要的,它能改变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内容及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方向,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效益。
篇15: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飞跃,已经让职业教育教学传统模式改头换面,并在教育教学系统中占有非常大的地位。其实,职业教育教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职前培训,因此它对于学习者今后的就业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而现代日益强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可是,也有不少职业院校限于教学条件的不足,让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缺少了很多新鲜活力,并使得一些理论与专业知识出现了偏差,职业教育教学也是和其他教学一样,无法将实践操作在课程上一一呈现,而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就能挽救这种不足,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到专业技能,突破地区间的教学差异,真正实现行业性、技术性与地方性的同步。因此,当今社会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存在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也可称为应知部分,讲述的是关于计算机信息的处理方面,包括剧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是必修课程;实践部分也可以成为应会部分,主要是进行计算机的实践操作及软件运用,这一部分的课程也是理论运用到时间的过程,对于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起到关键作用。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信息技术的概述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的处理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解,以及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进行描述,重点是要知道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并对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有所了解。
2.2 计算机的`组成原理
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入手,了解计算机都有哪些类型。要了解微处理器的功能,并会使用。知道CPU的结构和其具体的操作。除此之外,也要知道cache存储器和主存储器的关系。
2.3 计算机软件的了解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计算机的各个软件有一定的了解,对软件操作技术有一定掌握。并且要对系统的操作的功能和熟悉常用系统。了解计算机软件基础理论都有哪些内容,并对其内容有一定了解。
篇16: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3.1 信息资源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素材能够不断促进教学发展,教学内容就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以课本为基础,扩大教学知识的范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信息资源的飞速更新也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更加全面,让学生接受最新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信息资源的扩大对教学效益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资源也是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3.2 表现形式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方式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到来,对于教学方式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它能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让职业教育教学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可想而知,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让教学中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让课堂无法实践的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对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同样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3 模拟实验增加了职业教育教学准确性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难免受限于实践条件,这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就相当于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生,那些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实验模拟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不仅全面系统,而且还能分解、暂停,让学生更加详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就比如:教师为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在多媒体上将图像和影音结合起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视觉、听觉上去感受和领悟,这样比起教师口头讲诉好太多。并且也能让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的
★ 高等数学教学论文
★ 数学毕业论文
★ 教学媒体应用论文
【探究式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2022-11-14
湖北大学学科教学郑蕊研究生论文2022-07-28
音乐传播在有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2024-02-07
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2023-04-23
浅谈现代高职教育会计教学模式论文2023-09-19
浅谈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探究论文2023-08-05
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2023-06-01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2022-04-29